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4|回复: 0

从知三读如端组看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与早期赣语的历史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30 09: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庄初升博士
(韶关学院中文系)
来源:http://www.eastling.org/bbs/moredata.asp?species_id=3008&syid=1259   



    摘 要:在方言地理上,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基本上相连成片,恰好处于粤、湘、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粤北土话的20个方言点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的一些方言点在白读层中一致地表现出了《切韵》知组三等字读如端组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认识三省(区)土话、平话的历史关系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这个特点来自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属于存古的性质,它与今天莲花、安仁和邵武等地的赣方言知三读如端组的性质相同,与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方言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性质则不同,但两者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关键词: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赣语,知组,历史音变
     
    粤北土话分布在广东省韶关市所管辖的南雄、仁化、曲江、武江、北江、浈江、乳源和乐昌等8个县(市、区)以及清远市所管辖的连州市和连南瑶族自治县。根据上述10个县(市、区)24个重点调查的方言点的材料,我们把粤北土话分为以南雄市为中心的东北片、以韶关市为中心的中南片和以连州市为中心的西北片。我们认为,以南雄市为中心的东北片具有客家方言的一些重要特点,性质已经比较明确,可以划归客家方言区(张双庆、万波1996,林立芳、庄初升2000,L.Sagart 2001)。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粤北土话实际上只包括归属还有待研究的以韶关市为中心的中南片和以连州市为中心的西北片。在方言地理上,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基本上相连成片,恰好处于粤、湘、桂三省(区)的结合部。
    通过对已发表的有关方言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粤北土话所有20个方言点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的一些方言点在白读层中一致地表现出了《切韵》知组三等字读如端组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于认识三省(区)土话、平话的历史关系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这个特点来自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属于存古的性质,它与今天莲花、安仁和邵武等地的赣方言知三读如端组的性质相同,与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方言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性质则不同,但两者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一 粤、湘、桂土话、平话中知三读如端组的表现
    我们重点调查的粤北土话的20个方言点是:曲江县白沙、周田、武江区上窑、北江区腊石、浈江区石陂、曲江县犁市、梅村、仁化县石塘、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乐昌市长来、北乡(以上11个点属于中南片),乐昌市黄圃、皈塘、三溪、连州市星子、保安、连州、西岸、丰阳和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以上9个点属于西北片)。除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土话的端母读零声母比较特殊之外,其他19个方言点端组字一般都读t/th。我们发现,上述20个方言点的白读层都表现出了知组二等、三等有别,以及知组三等的口语常用字读如端组的特点。下面把20个方言点中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一 一开列出来(凡是有两读的,“/”线之前的读如端组,属于白读层;“/”线之后的属于文读层或又读,供参考):
    白沙:锤tho4ʔe45、朝今~ tiAu13、昼ti4ʔu45/tsiu44、胀 tin44
    周田:知ti33知得:知道/tʃï33
    上窑:猪toe13、知tai13、锤tho4ʔe45、槌洗衫 ~tho4ʔe45 、昼ti4ʔu45
    腊石:知tɔi13/tsï13、锤thu4ʔ i45、昼ti2ʔu23、胀tia ŋ44/tsiaŋ44
    石陂:知tɐi11知得:知道/tsï11
    犁市:猪toe21、苎thoe2/tsʰy55、柱thoe55/tshy55、锤 toe53、朝今~ tio21、昼tiu2、胀tioŋ55
    梅村:猪ty51、苎thy3、柱thy3/tshy3、住ty33、锤ty3、朝今~ tɛu51、昼tiu3、胀tœŋ44、着~衣tɛu21、长~短tœŋ45、竹tai3/tsɔu3
    石塘:锤thuɐi32、昼tiu32、胀tioŋ45、着~衣tiu42、着睡 ~thiu41
    桂头:猪au51、苎thau4、柱thau21、住tau33、昼iu4、胀œ n44、着~衣œy21、竹a4
    长来: 猪tɔ31、苎thɔ 、厨tɔ51、柱thɔ /tʃy33、住 tɔ33、锤tɔ 、昼ti 、沉tãi51/tʃhãi51、尘tãi51、张tɛŋ31、涨tɛŋ33、胀tɛŋ 33、着着~tʌu12 、着睡~ tʌu12、长~短tɛŋ51、丈thɛŋ33、直tei12、中 tɪŋ31~间/tʃ œŋ31~国、竹tei12、虫tɪŋ51、重轻~thɪŋ33
    北乡: 猪tɔu212、苎thɔu31、厨tɔu31、柱thɔu31、住 tɔu33、锤tɔu31、昼tiu31、沉teĩ42/tʃheĩ42、转~身ty33、尘teĩ42、张 ty212/tʃɔŋ212、涨ty33、胀ty33、着~衣tyɛ31、着睡~tyɛ212、长~短ty42 、 丈 thy33、杖thy33、直taŋ212/tʃha31、中当~taŋ212/tʃɔi212、中打~ tɔi33/tʃɔi33、竹ta31、虫taŋ42/tʃhɔi42、重轻~ thaŋ33
    黄圃:猪ty24、昼tie21、胀tiaŋ21、着~衣 tiɤɯ33、竹 tiɤɯ33
    黄圃:猪ty24、昼tie21、胀tiaŋ21、着~衣 tiɤɯ33、竹 tiɤɯ33
    皈塘:猪tu13、昼ti21、胀tiu21、着~衣tiu31、竹tɛu31
    三溪:猪ty31/tʃy31、昼ti52、胀tiaŋ52、着~衣tiu52、竹 tœ52
    星子:猪ty33、转~圈tɵn53、胀tiaŋ53/tʃiaŋ53、着~衣 ti21
    保安:朝今~ tɛu33、昼teu53/tʃeu53、胀tɛi53、着~衣 tɛi11
    连州:猪tɔi22、知tAi22/tsi22、朝今~tiAu22、昼tiu11、转~圈tɵn11、胀tei11、着~衣tei24、中~间tɛ22
    西岸:猪toi31、朝今~tiəu31、转~圈to52、着~衣te11、中 ~底:里面tieu31
    丰阳:猪tɛu34、朝今~tiu34、胀tiɛ53、着~衣tiɛ21、中~ 间tɔŋ34/tʃɔŋ34
    三江:猪tɔi53、知tai53/tʃi53、朝今~tiau53、转~身 tyn42、胀tiɛŋ42、着~衣tiɛk2
    上面的例字中,“猪、昼、胀、着~衣”等字多数点读如端母,“直”等字则只有个别点读如澄母。从总体上看,中南部的长来、北乡两个方言点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最多,都有二十几个,知组二等字则一个都没有。需要说明的是,桂头的端母字读零声母,如:多ɔi51、等aŋ324、冻oŋ44、答ia21,结果知母三等字如 “猪、昼、胀、着~衣、竹”等也读作零声母,尽管表现形式与其他多数方言点不同,但性质是一致的。至于澄母三等字“住”读不送气音t(“徒、杜、袋、道”等定母字在桂头土话中也读t), 乃是比端母和部分知母三等字由t演变为零声母更为晚起的音变现象,否则,这些字也将与端母和部分知三字协同演变成零声母(庄初升、林立芳 2000)。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的许多方言点也表现出了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现象,如(江永据黄雪贞1993,宁远据张晓勤 1999,道县(小甲)据周先义1994,东安据鲍厚星1998,宜章据沈若云1999,临武(麦市)据陈晖2002,广西临桂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分别据梁金荣1996和骆明弟1996。调值均改用数字,下同):
    湖南江永:猪liu44、砧lai44、胀liaŋ21、着~衣liu5、竹 liou5
    湖南宁远:知~得:晓得tæ435、昼tǝu53~食:中午,中餐;正~食:正午
    湖南道县(小甲):知ta24
    湖南东安:猪tiəu33、砧tin33、胀tiũ35、涨tiũ55、着~衣 tiu42、长~短diũ13、肠diũ13、中~间tin33、竹tiəu42
    湖南宜章:猪ty13、砧tɛi13、胀tiaŋ21、着~衣tiəu33、竹 tiəu33
    湖南临武(麦市):猪tio55、昼t35、胀tioŋ35、帐tioŋ 35、着~衣tio31
    广西临桂(两江):猪tiə 35、厨tʰiə13、柱tʰiə 33、住 tʰiə31、驻tʰiə31、箸tʰiə31、知tæ35、迟tʰæ13、锤tʰu13、槌tʰu13、朝今~tiu 35、砧tiæ ̃35、沉tʰiæ ̃13、张一~te ̃35、长~短tʰe ̃13、肠tʰẽ13、胀te ̃53、丈tʰe ̃33、着~衣裳ti5、着看~tʰi13、直tʰio13、竹ti5
    广西临桂(四塘)、猪ty35、柱thy33、、住ty31、箸ty31、知ti35、迟ti13、锤ty13、槌ty13、朝tai35、张tiŋ35、长tiŋ13、肠tiŋ13、胀tiŋ 55、丈thiŋ33 、着穿tiǝ33、着~骂:挨骂tiǝ31、、竹tiau42、虫tioŋ13、重thioŋ 33、
    需要说明的是,江永是知三读如端组,再一起读如来母l。宁远平话的tǝu53原书136页写为“ ”,可能是生造字或俗字,其本字应该是知母宥韵的 “昼”,音合义通。
    二 赣语中知三读如端组的表现
    赣语广泛分布在江西中、北部及其周边的湖南东部、福建西北部和湖北东南部等地区。赣语中知三读如端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类型;一种是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类型。下面分别讨论。
    (一)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类型
    江西省内外的某些赣方言点也表现出了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现象,如(江西莲花据刘纶鑫1999第273页,先标白读后标文读,湖南安仁据陈满华1995-1996,福建邵武据李如龙、张双庆1992。声调改标调值):
    江西莲花:猪tiu44/tɕy44、长tiɔ̃53/ tsɔ̃53、涨 tiɔ̃53/ tsɔ̃53、胀tiɔ̃22/ tsɔ̃22、帐tiɔ̃22/ tsɔ̃22、着tio44/tɕyo44、竹 tio44/tɕyo44、筑tio44/tɕyo44
    湖南安仁:砧tien44、长~花tioŋ51、胀tioŋ31、涨tioŋ 51、帐~子tioŋ31、中~间teŋ44、竹tiɯ313
    福建邵武:猪ty21、厨tʰy33、苎tʰɯ55、柱 tʰəu55/tɕy213、住tʰy35、知ti21、池tʰi33、超tʰiau21、潮tʰiau33、抽tʰəu21、缠 tʰien33、陈tʰin33、涨~衣tioŋ55、长~短thoŋ33、肠thoŋ33、直tʰi35/tʰə35、中~间 tiuŋ21、竹ty53、虫tʰuŋ33
    一般认为,江西莲花方言属于赣语的吉安片;湖南安仁方言处在江西赣语和湘南土话的结合部,《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它划归赣语耒资片;福建邵武方言与江西的地理、历史联系早已为方言学界所熟知,张双庆、万波(1996)从全浊声母演变的类型和知组声母今读的性质等方面入手,论证了邵武方言属于赣语,比较有说服力。可以看出,上述赣方言点都处于赣方言的边缘地区,其中,安仁方言与湘南土话在地缘上非常接近。
    刘綸鑫1999第71页指出莲花赣方言“少数知三、章三白读音为[t/th]”,实际上,从原书第三章“客赣方言单字音比较表”和第273页所举的上述例字来看,唯有知组三等的白读层有读如端组的表现,章组字并没有这类表现。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福建邵武的彻二、澄二也有读tʰ 的反映(知二没有读t的反映),表面上看起来与闽语相接近,但正如张双庆、万波(1996)所指出的,“它(按,指彻二、澄二读 tʰ)显然同清从一样,是从临川、安义的tsʰ 变过来的,属于较为晚起的历史层次。” (1)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邵武方言也属于知三读如端组的类型。
    实际上,莲花、安仁和邵武等地的赣方言知三读如端组而章组不读如端组的类型与上述粤、湘、桂土话、平话正好是一致的。从方言地理来看,这些方言、土话正好多分布在江西赣语区的周边地区,它们平行地出现这个共同的特点一定不是偶然的。在这些方言和土话中,所有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都是口语中的常用字,有的方言点多达20个字左右,如粤北长来土话、北乡土话,桂北两江平话、四塘平话和福建邵武方言;有的方言点则只有一、两个字,如粤北周田土话、石陂土话,湘南宁远平话、道县(小甲)土话。我们相信这种断断续续、时隐时现的特点不可能是晚近演变的结果,而是 “古无舌上音”的残存。明代湖南郴州人袁子让《字学元元》卷八云:“江右音或以朝为刁,以昼为丢去声,盖误知于端也。”(2)正指明了明代江西境内的方言知组三等字 “朝”、“昼”读如端组的特点。法国学者沙加尔( L. Sagart)在给笔者的信中说, “在粤北,只有一些口语中的知三字读t,照三字不读t。这些字读t是作为一种遗存的结果,即在知三的口语字中保留了来自上古汉语晚期t的读法。这是一种白读现象,正如客家方言、闽方言和西部赣语的少数方言,像永新(南文村)方言和湖南安仁方言。”(3)我们推测,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有过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特点,正如今天的莲花方言,而正是移民把这个特点带到了粤北、湘南、桂北和闽西北的邵武等地,而且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当然,各个方言点保留的程度有所不同(表现在字数的多寡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上述方言或土话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特点乃是属于一种存古的性质。关于这个问题,详见下文分析。
    (二)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类型
    今天的某些赣语,像抚州方言、宜丰方言和安义方言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如(抚州据陈昌仪1991,宜丰、安义据李如龙、张双庆1992。例字第一行是知组三等B类字,第二行是章组字):
    除    迟    追    潮     绸    展    陈     帐    程
抚州tʰu24    tʰi24    tui3 2    tʰau24/tʰeu24    tʰiu24    ten45    tʰin24    toŋ 51    tʰin24
宜丰tʰu13    tʰœ 13    tœ31    tʰæ u13    tʰəu13    tæ n112    tʰən13    tɔn13    tʰən13
安义tʰu21    tʰɤ21    tɕi1 1    tʰau21    tʰu21    tɛ n213    tʰɤn21    tɔŋ 45    tʰɤŋ21/tʰaŋ21
    遮    煮    纸    周     真    春    唱     蒸    粥
抚州ta32    tu45    ti45    tiu32    tin32    tʰun32    tʰoŋ 51    tin32    tuʔ5
宜丰tɑ 31    tu112    tœ 112    təu31    tən31    t ʰən31    tʰɔn13    tən31    tuʔ5
安义ta11    tu213    tɤ213     tu11    tɤn11    tʰɤn1 1    tʰɔŋ45    tɤŋ 11    tuʔ53
    第二种类型的知组三等字不论是否口语中的常用字,一般都与章组字一并读如端组,这是与第一种类型很不相同的另一个特点。
     关于上述第二种类型的赣语中知三、章组一并读如端组的特点,沙加尔(1993)认为不属于存古的性质,而是晚近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现象,即:
    章组 *tɕ - → tɕ -→ tʃ-→ts-(南昌)
    知三 *ʈj-  ↗    ↘ t- (临川)
    直到近年来,沙加尔在给笔者的信中还坚持上述观点。他说: “那些知三、照三读 t、tʰ 的赣语,有很好的证据表明其演变过程是tɕ -→tʃ -→t, 而且那是一种新近的演变。我们如此确信的原因是许多方言中中古汉语的透母和定母已经发生了tʰ 到h的变化,这种变化必须发生在定母由 dʰ 变成 tʰ 之后。但是,这个变化没有触及彻母和昌母。这意味着 tʰ 变成h的时候,彻母和昌母还不是读 tʰ,它们变 tʰ 有在tʰ 变h之后。”(5)
     日本学者大岛广美(1996)同意沙加尔的观点。不过,关于整个演变过程,她有不同的解释:“赣语的知三、章组声母通过如tʂ->ʈ->t-的过程变成舌尖塞音的看法,是可以成立的。”(6)
    三 从知三读如端组看粤、湘、桂土话、平话与早期赣语的历史关系
    我们推测早期江西本土的赣语曾经有过知二、知三有别,以及知三读如端组的存古现象,这种现象就保留在与早期赣语有关的粤北、湘南、桂北等地的土话、平话中;我们也承认今天抚州、宜丰和安义等地的赣语知三、章组读如端组是晚近演变的结果。我们认为,虽然上述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但是,后者乃是从前者发展、演变而来的。
    清儒提出的“古无舌上音”的论断早已成为音韵学上的共识,也就是说上古汉语只有舌头音而没有舌上音。根据周法高(1948)的考证,直到唐初贞观年间(627—649),代表长安音系统的玄应《一切经音义》多用端组切知组,表明舌上音还没有从舌头音中分化出来,而齿头音精组、正齿音庄组和章组都分而不混。
    人们常常拿今天的闽方言白读层知组读如端组的现象来做“古无舌上音”的旁证。闽方言白读层是不论二等、三等都读如端组,但如上所述,粤北土话、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等只有三等字具有这种表现,它们的性质是否一样呢?沙加尔认为粤北等地的这种表现并不影响其存古的性质,他在给笔者的信中说,“确实,闽方言知二字与知三字一样读t,但是,知二字非常少,最常用的口语字是‘茶’,在客家方言和粤北土话中读ts 是可能的,因为比起闽方言来它属于一个较新近的层次。也许茶在福建的栽培历史是非常古老的。”(7)其实,除了“茶”字,“罩、桌、撑、拆”等也是口语中比较常用的知组二等字,它们在粤北等地的土话中为什么都只读塞擦音呢?特别是粤北的长来和北乡两地的土话,桂北的两江和四塘两地的平话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多达20个左右,为什么二等字一个都没有呢?所以,我们认为上述土话或方言中知二、知三有别,而且知三读如端组一定是另有原因的。
    我们知道,中古知组的二、三等分别由上古舌头音端组的二、三等演变而来,知组声母在二等韵前与在三等韵前音韵条件是不同的,所以历史音变的路向就有可能不同。根据李方桂1980,二等韵的介音为*-r-,三等韵的介音为*-j-。根据潘悟云2000,国内学者郑张尚芳(1987)和许宝华、潘悟云(1994)也都证明了二等在上古带*-r-介音。正因为舌头音*t 的二等也带了*-r-介音,*-r-介音具有卷舌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推测在早期的赣语中中古的知组二等就已经卷舌化为*ʈ ,即:端二*tr> 知二*ʈ ;知三则因为还保留上古舌尖塞音的音值而与端组继续合为一体,这就是我们认为今天粤北土话、湘南土话、桂北平话、莲花方言、安仁方言和邵武方言等知二、知三有别,而且知三读如端组乃是属于存古性质的原因。先看下面的示意图:
(上古) (早期赣语)
            章*tɕ →章、知三*tɕ→章、知三 *tʃ
                            ↗                          ↘
                ↗ 端、知三*t → 端*t →端*t →端、章、知三*t
    舌头音t -
                ↘ 知二*ʈ
                            ↘
                    庄*tʂ → 庄、知二*tʂ
                                             ↘
                    精*ts → 精*ts → 精、庄、知二*ts
    早期赣语的知二*ʈ后来进一步并入了原本就读为卷舌塞擦音的庄组*tʂ,最后再一起并入了精组*ts,这个问题因为与本文没有直接相关,容以后另外探讨。如上图所示,早期赣语知三从端组分化 殊的地理位置上,特别是两宋以来作为全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方言受到北方官话的强烈影响势必在所难免。在北方官话的系统中,知三较早地塞擦音化,脱离了端组而与章组合流。可能正是在官话的影响之下,江西本土多数赣语的那些读如端组的知组三等字按照词汇扩散的规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为塞擦音,最终脱离了端组而与章组合并。第二,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根据李方桂1980,上古和中古的三等都带有*-j-介音。可能正是这个*-j-介音,使得知三舌面化而并入了章组*tɕ ,即*tj >*tɕ ;端组则因为只有一等和四等,没有舌面化,仍然保持舌尖塞音的音值。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包括一些赣语、客家话和粤北石陂土话、湘南桂阳燕塘土话(唐湘晖,2000)在内的一些方言精、庄、知二与章、知三今读有别的原因了,因为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此处阙如。根据上述沙加尔(1993)的意见,在一些赣语中知三与章组合并后经过了一个*tʃ 的阶段,最后塞音化,并入了端组,抚州、宜丰和安义的赣语就属于合并后的情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 22:10 , Processed in 0.0607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