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6|回复: 0

[原创] 狭义修辞学:自我定位和自我调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4 23: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读了高万云教授的文章,我也想说说自己对于修辞的浅薄看法,请各位“大侠”不吝赐教!

        一、狭义修辞学的自我定位

      根据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价值,可以将其分为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何谓狭义修辞学,谭学纯、朱玲合著的《广义修辞学》是这样下定义的:“狭义修辞学基本上在修辞功能的第一个层面讨论问题,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修辞仅仅是研究比喻、夸张、双关语之类的修辞方法,或者研究声音的锤炼、语义的选择、句式的调整、句段的安排之类的言语调配艺术,虽然修辞学还包括语境、语体、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最终也都落实到词语、句段调配得‘好不好’的问题上,这既是人们关于修辞的认识最深的部分,也是狭义修辞学的自我定位。”[1]本文尝试着对此做扩展式的说明与发散性的论述。
        首先,狭义修辞学十分注重辞格的研究。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修辞学发凡》提出的“修辞的两大分野”,即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这种理论体系几十年来一直指导着修辞学研究的方向。特别是积极修辞,几乎占尽修辞学的市场。人们常做的主要有两件事:1、发现新例,费劲心思去寻找可称作某某辞格的体例。2、重立名目,下位再分,重新组合,重新命名。在一种科学规范确立之后,不断到搜集新例,修改旧说,完善体例,都是“常态科学时期”(科恩语)的必要工作,但如果此种工作变为搜奇猎怪,为分类而分类,为立名而立名,就可能使科学研究沉于技术性操作。
        其次,研究格局的不平衡。八十年代中期,修辞学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从此以后,修辞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内容。无论是在词句段落篇章修辞方面,还是在语境语体风格研究等其他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这些研究的最终价值指向是语言的表达效果。换言之,狭义修辞学十分注意表达者说得好不好的问题,相对忽略了接受者的作用,忽视了修辞过程的双向互动。表达者对言语进行加工、修饰和调整,这些内容确实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研究者一味在这个方面讨论问题,不仅会导致研究范围的日渐缩小,还导致修辞学研究天平的严重倾斜,影响了修辞学的完整性。
        总而言之,单纯的辞格研究与不平衡的研究格局是狭义修辞学的重要特性。正是这些属性框住了研究者的思维,使修辞学研究长期徘徊不前。因此尽管很多学者为了修辞学的发展,作出了努力的探索,为数不少的研究成果使修辞学界为之耳目一新。但是,看完这些论著后掩卷思索一下,我们又不得不感到遗憾,因为他们的论著,依然受到狭义修辞学认识框架的深刻束缚,以致于很难开辟自己的研究疆土。于是,要想为修辞学的发展找出一条新的生路,就必须打破狭义修辞学的自我定位。

        二、狭义修辞学的自我调整

      既然狭义修辞学的自我定位阻滞了修辞学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界定修辞学的学科性质。修辞学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下面,本文针对狭义修辞学的缺陷,探讨适应修辞学发展的研究之路。
        (一)
        突破辞格的研究定势。中国的现代修辞学可以说是靠辞格的研究成果发扬光大的。象这样的功臣,修辞学在走上发展道路以后,毕竟难以割舍。更何况几十年以来没有一部著作的理论体系能超越以辞格研究理论为主的《修辞学发凡》。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有继承和沿袭的份,我们应该努力开拓自己的园地。即使在辞格的研究中,也应当有“质”的飞跃。例如,从表达性辞格的研究升华至认知性辞格的研究,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表达性辞格,指“把辞格看作是一种外在于语义内容的表达技巧”,[2]“着眼点是如何使表达更准确贴切,或是更鲜明生动,或是更突现强调,或是更简洁明了,而没有认知上的变化为基础的辞格”。[3]表达性辞格属于“修辞功能的第一个层面”,修辞技巧的内容。一门学科如果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这些“技”上,其生命力和学术价值可想而知。有鉴于此,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一些辞格的使用不仅引起了语言意义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语义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关系,他们的修辞功能正是在这些认知关系改变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辞格认知事物,表明了修辞不是纯粹的文饰技巧,而是塑造思想认识的活动;修辞功能也不单停留在修辞技巧层面,而且深化到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研究修辞,修辞学将呈现更广阔的前景。
        (二)
        看清修辞活动的双向交流。狭义修辞学侧重表达者单一的表意空间,最终产生的后果上文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言。这里,我们对修辞学不能仅研究编码不研究解码的道理做一番解释。其一,表达者为了使修辞活动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他编码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接受者的心态,不时站在接受者的位置上以接受者的心理监控编码过程,换句话说,在编码中也有解码。其二,表达者虽然运用各种有表现力的语言手段,也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心态,但是接受者实际上未给予合作与配合,最佳交际效果还是无法实现。由此可见,修辞过程其实是编码—解码的循环过程。最佳交际效果在表达者处,只具备可能性;在接受者处,才具备现实性。所以,把修辞活动的主体限定在表达者一方,只能空谈交际效果。我们使修辞学研究跳出了只研究表达者的框架,就得把持住互动理论,不要随即跳入仅研究接受者的牢笼。尽管现在已出现了接受修辞学这一研究态势,但在接受修辞学旗号下研究接受,也应当联系编码,不能撇开编码,弃置编码。
        (三)
        上面两点,我们从修辞学自身切入,研究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纵向的系统;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相邻的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比如借助符号学、美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等,使之成为横向的系统。因为如果只在修辞学内部寻找出路,我们开垦的园地,总有一天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修辞学必然走向封闭的系统。但是,在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徒有开创之功,却乏后继之力”的局面,我们应该考虑几个问题:
        1、如果对某学科的了解仅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怎么能轻易地开展修辞学与这门学科的边缘研究。
        2、两门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间搞“横向联系”,要求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结合不是某种研究方法的借鉴,也不是一两个观点的赞同。
        3、在结合的问题上,需持慎重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随意地堆砌两门学科。
        4、在与性质相近的学科,比如美学、文化学等结合时,不能只侧重于异,而应强调两门学科的对话。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修辞学发展,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下,无疑要走边缘化的道路,吸纳其它学科的新思路、新成果,更新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体系。

       三、小结
      
      修辞功能的提升,两个主体(表达者/接受者)的双向互动,修辞学的立体建构等理论,是对狭义修辞学原有理论体系的挑战。这些理论不论在外延上,还是在内涵上,都不是狭义修辞学的简单扩张,于是有些学者把这些理论建构起来的学科称为“广义修辞学”。从以上分析来看,狭义修辞学已显露出它的不足,广义修辞学的发展空间明显大于狭义修辞学。但是狭义修辞学有着深厚的根基,不会很快沉溺。何况广义修辞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只有在它完全立住脚跟的时候,才可能真正成为修辞学舞台的主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0:49 , Processed in 0.1001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