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91|回复: 1

诗歌一般的美丽与凄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1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春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
央视国际
2005年08月04日 11:04


  一直想说说纪录片。

  我跟文学创作绝缘已经多年,但我一直坚持做一个文学爱好者,订阅了很多文学杂志,虽然好看的作品越来越少,我的文学品味也江河日下,但一点都不妨碍文学伴我度过无数寂寥的岁月。我一个中年人,一直纠缠于那些虚构的情境,文学构成我生命中最温暖最诗意的部分。

    夏日的一个黄昏,我一边在三里屯酒吧等人,一边翻看着北岛在《收获》发表的有关诗歌的文章,那些金属般嘹亮的干净字句一次次撞击我,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狄兰-托马斯-----北岛选择的诗人非常宏伟地悬挂在我八十年代的天空上,我看着,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夕阳深处飞过沉默的鸟群,那样美丽而凄凉的文字,最终的结局也只是美丽而凄凉。那个黄昏,那个在夜晚之前无比寂静的街道,那些昏昏欲睡的酒保和交叉斑驳的树影,那些在岁月长河中被垃圾和泡沫淹没的诗歌与诗人,那些曾经驻足我们青春窗口又转瞬即逝的语言和影像,让我想了很多,当然,也想到了纪录片。

  如果说,我的八十年代被诗歌占领,那么,泥沙俱下的九十年代,我所仰望的彼岸我所栖息的小岛,无不与纪录片有关,它是用镜头写作的诗歌,它和诗歌一样照亮了我们这一代电视人的心灵,让我们在职业的操作与学习中有了理想的气息,让我们这些粗糙的电视人在镜头深处埋进了许多的美丽与抒情。在这个意义上,是纪录片让我们的电视职业多了一些艺术家的感觉。

  如同八十年代,我们交换着那些诗歌手册,在九十年代,我们分享着辗转得到的纪录片录像带,昏暗的光线,模糊的画面,浓重的烟雾,几个凑到一起的头,几颗为艺术与生命而激动的心,几瓶酒-------这一幕,与八十年代诗人的小屋或小酒馆何其相似。更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纪录片创作者,都有过热爱诗歌的经历,而很多诗人,也转入纪录片创作的队伍,你看过于坚的诗《尚义街六号》,那里面的“老吴”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导演吴文光,他的《流浪北京》《红卫兵》《江湖》红极一时。而杰出的诗人于坚,也在观望纪录片很久之后,羞涩地抗起了摄影机。

  我一直想,难道诗歌和纪录片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

  从作品的表层结构看,诗歌和纪录片简直是格格不入,一个抒情,一个叙事;一个唯美,一个求真;一个文字,一个影像;一个简单干净直指心灵,一个强调社会的丰富和命运的曲折;一个强烈的主观性,是灵魂的独白,一个最讲究客观性,是社会的写真;等等。我相信,将纪录片比作诗歌,会让我的那些纪录片朋友狂笑不已:拜托老大,你过时了,真不懂纪录片了。

  但是,我有我的理由,我坚持,纪录片就是诗歌。

  列举我那些胡说八道的理由:

  一、 我接触的纪录片作者都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杰出的纪录片人陈晓卿为纪念我们共同的一个朋友曾写了《白衣飘飘的纪录片时代》,一个美丽凄凉的名字,看上去就是诗人。

  二、 我所看过的纪录片都是诗,在它冷静冰凉的物质外壳下,是难以言表的抒情气质。九十年代初,康健宁的《沙与海》有几段很是经典,孤独的沙枣树,千年安息的驼骨,以及在沙坡上悄然滑行的红衣女孩。很多纪录片都以内蕴的诗意冲击着我们业已疲惫的心,做《DV新世代》时,一部叫《雪落伊犁》的短片,雪花无语,在蓝色的夜空静静流淌,如泪水,如难以挽回的青春背影,我看了,只能无语。

  三、 很多优秀的诗歌其实是纪录片的影像叙述手法,比如里尔克的《秋》---“落叶了,仿佛从那遥远的空中,/好似天国里的花园都已凋萎,/枯叶摆着手,不情愿地往下落。/在一个个夜里,沉重在地球/也离开了星群,落进了寂寞。/我们大家都在坠落。这只手/也在坠落。瞧,所有人全在坠落-----”请注意最后几句,转化为影像,就是两极镜头。

  四、 诗歌和纪录片都是知识分子所爱好,属于小众作品,非要让它大众化,比如大跃进中的赛诗会,就有点拧巴了,现在的纪录片栏目,要么收视极差,要么挂羊头卖狗肉,播的是专题片[比如我们的《大视野》],要么拿纪录片做原材料,捏巴捏巴做成个新玩意儿[比如陈晓卿老师的《见证》],即使热闹,也跟纪录片本身没多大关系。

  五、 因为小众,必然边缘。在一个大众狂欢的媒体时代,纪录片迟早如诗歌,说自己的话,晒自己的太阳,享受或承受自己的寂寞。我接触过很多圈子,发现最相似的是诗歌圈和纪录片圈,在争争吵吵烟雾酒精中,大家都小心奕奕维护着彼此最脆弱的骄傲。我们的心像玻璃。

  在一个被无数次复制的黄昏,我的絮叨充满了无奈。我没创作过什么纪录片作品,正如我没写出什么像样的诗歌,我只是一个爱好者,在他们的门槛外仰望天国的光芒。但是,有时我比他们更失落,因为“我们大家全在坠落。这只手/也在坠落。瞧,所有人全在坠落”。
发表于 2005-8-16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喜欢这几句:

在一个个夜里,沉重在地球/也离开了星群,落进了寂寞。/

在一个大众狂欢的媒体时代,纪录片迟早如诗歌,说自己的话,晒自己的太阳,享受或承受自己的寂寞。


我想,在这个浮躁的大变革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或承受自己的寂寞”的,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坚守着“晒自己的太阳”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21:32 , Processed in 0.0904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