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84|回复: 1

解释古代虚词的重要词典——《经传释词》及其补遗之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2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zhsc.net/
2005-4-26


    《经传释词》是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重要代表作,他积二十年之功,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完成书稿,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版行世。《经传释词》比刘淇的《助字辨略》晚出八十多年,它征引材料丰富,解释虚词精当;某些方面超过了《助字辨略》,是一部系统研究我国古代虚词的词典,是从事古代文献研究工作的必备工具书。

     王引之(1766—1834年),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嘉庆四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他出身学问世家,具有家学渊源,父亲王念孙是著名训诂学家。他除承受家学外,又向学识丰富的友人学习,共同研讨汉学,功力极深。他撰写《经传释词》的动机,则如其书《自序》所说:“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箸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非敢舍旧说而尚新奇,亦欲窥测古人之意,以备学者之采择云尔。”他本着这一宗旨,广泛搜讨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古书中的虚字共一百六十个,分字标目,编成《经传释词》十卷。

    本书的体例是先说明其用法,后征引例证,追溯其原始,再明其演变。例如卷十“罔”字条:
    罔,无也。常语。
    罔,犹不也。《书·盘庚》曰“罔罪尔众”;某氏《传》曰“今我不罪女”;《微子》曰“乃罔畏畏”;《传》曰“上不畏天灾,下不畏贤人”是也。又,《盘庚》曰“罔知天之断命”,言不知天将断绝女命也。《诗·抑》曰“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言女不克广索先王之明刑而执守之也。《笺》(东汉郑玄《毛诗笺》)曰“无广索先王之道与能执法度之人乎”,失之。

    罔,犹“得无”也。家大人曰:《楚辞·九章》曰“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洪兴祖《补注》曰“言欲高飞远集,去君而不仕。得无谓女远去欲何所适也。”王《注》(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为诬罔,失之。第一种用法是“常语”,即普通常用的词义,从略,不引例证。第二种用法同“不”。征引《尚书·盘庚》和《尚书·微子》篇原文及其《传》文的解释,证明“罔”作“不”解。有时著者对引文直接阐述,如:“言不知天将断绝女命也”,就是著者对《尚书·盘庚》“罔知天之断命”一句文意的解释。对于前人注解中有解释不当的,他也举例指出。如:《诗经·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一句,东汉郑玄《毛诗笺》解释为“无广索先王之道与能执法度之人乎”,将“罔”解作“无”,著者批评他是错误的。第三种用法,“罔”作“得无”解。“家大人曰”是引他父亲王念孙的说法(《经传释词》包含王念孙的研究成果)。指出《楚辞·九章》“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一句,洪兴祖《补注》解释“罔”为“得无”是对的,而王逸《楚辞章句》把“罔”解作“诬罔”是错误的。著者运用的是归纳法,也就是把一个词语的各种用例,分类排比,加以比较,再得出结论。他对古代虚词的解释,态度严谨,主张不强为之解,要卓有依据,做到“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见《自序》)

    总览《经传释词》全书,其特点大致有三:
    一、以音求义,不囿旧说。与高邮王氏父子同时代的训诂学家段玉裁在《王怀祖(王念孙,字怀祖)广雅注序》中说:“圣人之制字(这是段玉裁沿袭仓颉造字的传说——引者),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说明音义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乾嘉学者之所以能在考据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得力于音韵之学。王引之正是从声音通训诂,以形音义互相推求,才能这样对古代虚词作出正确的论断,并且多有创见,为前贤所不及。试举二例:
    1.如,犹“乃”也。……《论语·宪问》篇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言管仲不用民力而天下安,乃其仁,乃其仁也。孔(西汉孔安国)《传》曰“谁如管仲之仁”,加谁字以解之,于文义未安。(见卷七“如”字条)(乃,古音属泥母;如,属日母,上古归泥母。“如”“乃”音同义通,可以互训。——引者)
    2.之,犹“于”也。“诸”“之”一声之转,“诸”训为“于”,故“之”亦训为“于”。《礼记·檀弓》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言于死而致死之,则不仁;于死而致生之,则不知也。郑(东汉郑玄)训“之”为“往”,失之。(见卷九“之”字条)
    由此可以看出,著者并不迷信孔安国、郑玄等权威,而是尊重客观的语言规律,通过声音训诂,以音求义,并以史书作佐证,推断出正确的结论。正所谓“熟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国朝先正事略》)。
    二、引证博赡,详加辨析。以“终众”字条为例(见卷九),著者列举《左传》注、毛《传》、《韩诗》《尔雅》等例证,从正反两面论证了《诗经》:“终风且暴”的“终”,应训为“既”。最后又征引了《史记》《诗经》《后汉书》《战国策》《管子》《庄子》等文,详加辨析,论证了《诗经·载驰》:“许人尤之,众稚且狂”的“众”,应训为“终”,“终”即“既”也。这样辨析词义,贯彻了“引而伸之,以尽其义类”的训诂原则。(《经传释词》自序)
    三、条理清晰,分类简明。该书对所收各字,先说用法,后引书证,引文费解的加以解释;一词有多种用法的,再分条阐述。全书体例前后一致,条理十分清楚。参看前引字条,即可见一斑,不再赘述。
    和早出的《助字辨略》相比,《经传释词》分类更加科学。《辨略》分助字为三十类,即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和实字虚用。而《经传释词》则把虚词分为六大类,即常语、语助词、叹词、发声词、通用词、别义。《助字辨略》分类虽细,但近于烦琐重复,反而不及《经传释词》简括而明了。

    《经传释词》训释词义的方法也有六种,即:有举同文以互证者、有举两文以比例者、有因互文而知其同训者、有即别本以见例者、有因古注以互推者、有采后人所引以相证者。总的原则是“比物丑类以求之”。比物丑类,就是找出许多证据,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得出结果来。这种方法是科学的,结论也是可靠的。关于六种释词方法的详细说明,可参看钱熙祚跋文。

   《经传释词》问世以来,以它精审的论断、独创的见解,深得学者们的称赏。阮元赞叹说,“恨不能起毛(苌)孔(安国)郑(玄)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 经传释词》阮序)就连极力攻击汉学家的方东澍也佩服说,“实足令郑(玄)朱(熹)俯首,自汉唐以后,未有其比。”(《汉学商兑》)从这类并非溢美之词的赞语中,也可看到本书的价值了。

    《经传释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近人杨树达先生的《词诠》就是仿照《经传释词》的体例编成的。今人裴学海先生的《古书虚字集释》,不仅体例上与《经传释词》相似,而且在采用各家之说时,又是以《经传释词》的说法为主的。再如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辞汇释》,用归纳的方法,排比材料,训释词义,也是继承了《经传释词》的传统。
    毋庸讳言,《经传释词》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最大的缺陷是取材范围太窄,只引九经、三传和周秦西汉之书,东汉以后的一概不收,这对研究虚词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对一个词的特殊用法,不厌其烦地反复求证,而对词的通常用法,则略而不论,只说“某词,常语也”,后即不举例证,未免失之过偏。此外,对个别词语的解释,还犯有武断臆说的毛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可参看该书附录二、附录三章炳麟和裴学海的辨误。
    王引之生活在训诂学鼎盛的乾嘉时期,《经传释词》比《助字辨略》晚出八十多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他的成就高于刘淇,已成定论。然而,《助字辨略》毕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专著,在某些方面也有优于《经传释词》之处,如将两书比较而读,将会获得更大的效益。
    继王引之之后,清代孙经世著有《经传释词补》,共收“庸”“一”“乃”“尔”“耳”“纵从”“能”“将”“者”“诸”“非”“未”十二个虚字;又著《经传释词再补》,收“而”“如”“若”“然”四个虚字,对《经传释词》原文作了若干增补订正。值得提出的,是同治年间吴昌莹著有《经词衍释》十卷,编写体例和检字方法完全同《经传释词》。它对王引之选录的一百六十个虚词,逐一进行增补,或补其未详,或补其阙漏。书后又附《经词衍释补遗》,对《经传释词》中未收的“从”“但亶”“舍”“第”“宛”“果”“必”“诚”“审”“举”“百”“又”“合阖”“职”“会”“良”“既”“遂”“公”“方”“才”“何”“此”二十三个虚词,一仍《经传释词》体例,予以增补。1956年10月,中华书局曾将《经词衍释》重新排印出版,并有新式标点,是目前通行的最好版本。

    《经传释词》较早的版本有皇清经解本(阮元刻)、守山阁丛书本(钱熙祚刻)、王氏四种本(鸿文书局印)、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印行)、学生国学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印行)等。1956年3月,中华书局根据清同治七年成都书局《高邮王氏经传释词并惠安孙氏补再补合刊》本,将《经传释词》《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三种著作汇印为一册,并加上标点,作了校记。新版书后有三种附录:1.《语词误解以实义》(录自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卷三十二);2.《王伯申新定助词辩》(录自《(章)太炎文录续编》卷一);3.《经传释词正误》(录自《古书虚字集释》附录)。后两种,对《经传释词》的失误,有所补正。这个本子是目前通行的最好版本,今年,中华书局将予以重印。

     《经传释词》的词目,是按照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的,检字困难。新版《经传释词》虽然在每条词目下注明正文页数,查起来较省力,但书后未附索引,对不熟悉古汉语声部的读者来说,还是不太方便的,有待于再版时改进了。
发表于 2005-8-16 21: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子!

“虚词”术语概念是中国人在17到18世纪对世界语言学的重大贡献。尤其以高邮王氏父子的《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为极品。在汉语的虚词研究中,如不读《经传释词》,将无以为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6:50 , Processed in 0.0815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