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66|回复: 2

曹志耘:湘南绝响──湖南江永女书调查笔记(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5 2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曹志耘
来源:作者这惠赐


[center]题    记[/center]
      田野调查工作是辛苦的,也是枯燥的,但也有其特有的乐趣。不过,当你爱上这项工作以后,你爱的就不仅仅是它的乐趣,同时也包括它的辛苦和枯燥。
      这个栏目收集的文章,记录的是我们在田野调查及其相关工作中的一些“片断”,是甘是苦,与大家分享。

                                                                                                曹志耘
                                                                                              2002年4月13日


[center]
照片1  江永县从江永县政府信息网下载 [/center]

[center]2005年7月7日[/center]

      从广西桂林赴湖南江永。江永是湖南省最南端的一个小县,与广西交界,离省会长沙距离遥远,离所属的永州市也有四五个小时的路程,交通不太方便。到江永的路线有两条:一是坐火车到永州,再换汽车经芝山、双牌、道县到江永,途中要翻越海拔1000多米高的阳明山,多盘山公路;二是坐火车或飞机到桂林,再换汽车经阳朔、恭城到江永,这条路一路平坦。我选择的是后者。
汽车一离开桂林,就进入桂林山水中的精华区域,一路上奇山秀峰,层出不穷,景色变幻,如入梦境。(见照片2)过阳朔后,虽然山势趋缓,但仍不乏美景妙境,而且这一带因为游人罕至,更显得清水芙蓉,自然本色。散布在田间或水边的一个个突兀而起的小山峰,如少女般亭亭玉立。真想在此盖一座房子,把其中的一个小峰直接拥入院内。恭城县境内种植了大面积的桃树,公路两边也是满目桃林,可惜现在不是阳春三月,想那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的景象,是何等盛况啊!离开广西,似乎就走出了诗情画意,江永给人的印象是朴实而平凡的,当然这不过是表面印象。

[center]
照片2  阳朔风光[/center]

      记得2002年10月,我跟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陪同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摄制组赴江永拍摄关于女书的纪录片,那次恭城这边正在修路,很难走。现在已是一路畅通,路况很好。四个小时后,大约下午五点半钟到达江永。何祥禄接我,住汽车站附近的旭园宾馆。过了一会儿,赵丽明教授和我的同事日新兄率领的大部队(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其中还有部分韩国和日本学生)也到了,他们是从永州坐汽车过来的。江永是赵老师的大本营,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经来过几十次了,现在每年总得来一两次。这次是带清华的学生来做方言调查实习。
女书传人何静华女士得知赵老师他们来了,闻讯赶来,还送来两个大西瓜,给大家解暑。何静华今年66岁(1939年出生),是允山镇人,出嫁到县城。她小时候在姨妈所在的上江圩镇葛覃村接触过一点女书,1996年,丧子的巨痛引发她重新学习使用女书,用它来书写自己心中的痛苦。她现在在家里开办了一个“静华女书院”,热心从事女书的传播工作,是一个热情豪爽的人。

      趁等饭的空档,何祥禄带我们去他家参观。何祥禄今年36岁,上江圩镇龙田村人,现在松柏乡当副书记。他几年前对女书发生兴趣,开始收集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并调查记录当地方言、民歌、民俗,一年前师从周硕沂先生(江永县著名女书专家)学习女书,现在已练就一手娟秀的女书。何祥禄与当地女书老人和民间艺人的关系都很好,对外地来访的专家也十分热情。他下半年要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参加一个硕士研究生班,专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
何祥禄家里可以说是一个女书小天地,不仅有他书写的大量的女书作品,还有各种传统的“花带”、小被子,甚至有小脚老太太的光脚照片(看了有点叫人恶心)。“花带”是当地的一种手工织锦,主要是背小孩时用的。花带上绣有很多简单的图案和文字,文字因为进行了简化和几何化处理,所以有的字看上去像女书。不过现在女书的流行范围只限于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周围地区,而这种带字形的花带却见于江永及其相邻的道县、广西富川县等地,比女书的流行范围要大得多。何祥禄从各地农村里收集了几十条花带,有的据说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

      晚饭在何静华家旁边的一个小餐馆吃。何静华帮我们点的菜,结果都是肉菜,而且都是辣的,我只勉强吃了一小碗米饭,几乎没有动那些令人生畏的菜。


[center]2005年7月8日[/center]

一  女书休止符

      何祥禄帮我们联系了一辆客运中巴,它平时是跑县城-上江圩路线的,我们包了它一天,要价180元。早上先去另一位女书传人何艳新女士所在的河渊村,河渊位于县境最东端与道县交界的地方,离县城25华里。出县城不久,就拐入一条简易的乡间公路,路面沟壑纵横,崎岖不平,上次去河渊时似乎没这么差。
去河渊要经过铜山岭农场,去年9月20日离开人世的女书老人阳焕宜生前就住在铜山岭农场。阳焕宜娘家在上江圩镇阳家村,出嫁到了河渊村,因为儿女在铜山岭农场工作,所以就随之住在农场。何静华、何艳新两个人跟阳焕宜的关系都很好,今天何静华也跟我们一起来了,她还带了两只鸡要送给阳焕宜家的人。我们把车停在场部门口,和学生一起去拜访阳焕宜的故居。但到了家门口,发现大门紧锁。何静华手里提着两只鸡,站在门口大声呼喊,那个情景就像是在呼唤已经溘然逝去的老人,令人不胜唏嘘。想起三年前,我和赵老师、何艳新一起来看望阳奶奶(见照片3),当时她已年过90,但精神和身体都很不错,见到赵老师和何艳新,她显得十分高兴,那天为我们唱了不少歌。其中有一首名为《罗氏女》的哭嫁歌,声音苍老而悲凉,至今犹在耳边:

                   还是嫌我人分丑,
             还是嫌我轻嫁妆,
             还是嫌我没田地,
             还是嫌我没随春。(随春:丫鬟)


      我还请她在我带着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的扉页上用女书写下了“语言研究所曹志耘”几个字,当时她找不到笔,我就把我包里的几支笔全都送给了她。在我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她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与赵老师促膝把手,神色安详,和煦的阳光洒在老人的身上,背景是墙脚上随意涂抹的的水泥,粗糙的墙与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交相辉映,它的含义似乎比阳奶奶会唱的所有女歌的内容还要丰富和深刻。我始终以为这是一张令人感动的照片。(见照片4)看着依然如故的房子、墙壁、门窗以及门前的石板凳、果树和竹林,物是人非,不禁扼腕叹惜。

[center]
照片3  和阳焕宜奶奶合影[/center]
[center]
照片4  女书休止符[/center]

      何祥禄指着阳奶奶简陋的故居,对清华的学生们说:“原生态的女书就是在这里休止的!”何出此言?阳焕宜生于1909年,自幼习用女书,而停止使用女书的时间,大约是在解放后不久(何艳新是在1952年)。如此推算,阳奶奶的前半生都是与女书相伴的。与阳奶奶同辈的高银仙、义年华等女书传人前些年都已先后辞世,而晚辈中仅有的两位女书传人何艳新、何静华都是只在小时候曾经会一点女书(何艳新学过四年,何静华没正式学过,只是接触过),还没成年就赶上解放,破四旧,立四新,扫除文盲,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习和使用女书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女书热”以后,她们才逐渐恢复使用女书。因此,从女书传承的自然性、连贯性来看,可以说阳奶奶一辈是传统女书的尾声。何祥禄所谓“原生态的女书就是在这里休止的!”说得不无道理。不过,何艳新、何静华的女书虽然中断了四十多年,但仍然是小时候从女书前辈那里学来的,跟如今从女书培训班或书本上学习的性质有根本不同。二何可以说是传统女书的余波。

      在阳奶奶家空旷的门前,何祥禄的话显得轻飘飘的,很快就在灼热的空气里蒸发掉了。然而,仔细一琢磨,这是多么沉重的一句话啊!只是这句话不应该是由一个年轻的乡干部来说的,而听者也不应该是我们这帮无足轻重的乌合之众。从接触阳奶奶的那一天起,从与何艳新、何静华的交往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见证着历史。

      铜山岭农场的一位干部看到我们来了,对赵老师说:“你现在不进来了?”似乎表现出一种因阳奶奶去世而产生的寂寞。我记得那年还在场部里吃过他们一顿饭呢。

二  深邃河渊

      从铜山岭农场去河渊村有8华里路,道路似乎更难走了。车窗外面,平缓的坡地上长满了各种灌木和杂草,成排的茅草穗在风中摇曳,颇为壮观。我有点纳闷,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大片的土地任凭荒芜?车子开到山坡中间的一条夹道里,我想起上次在此下车拍照,碰到一群从外村放学回河渊的小学生,和他们聊了几句,他们竟然都会说不错的普通话。

      在我的记忆中,河渊村具有天生丽质的美。更使人向往的是,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着众多独特而丰厚的地域文化现象:女书、女歌、山歌、坐歌堂、结拜姊妹、花带……。今天有机会再度踏入河渊的小巷,我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知道我们要来,村支书何五三(因出生于1953年而得名)在村口迎接我们。出于安全的考虑,河渊村的布局呈迷宫状,如果没有人带路,外地人进去后是很难从里面走出来的。我们虽然尽量紧跟在何五三的后面以免掉队,眼睛却像不够用了似的,不知看什么才好。一座座端庄典雅的古建筑,精致的门楼、门墩、石雕、砖雕、木雕,悠长深邃的小巷,青草丛生的石板路,坐在路边吃饭的老人小孩,倚墙而立的木柴……一幅幅自然而精美的画面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见照片5)

[center]
照片5  走进河渊 [/center]

     当我们在巷子里瞎转的时候,何艳新来了。(见照片6)她这次留着一头短发,穿了一件条纹T恤,显得很年轻。一开始我没还认出她来,她也没认出我来。当赵老师把我介绍给她时,她竟然夸我说:“你比以前长高了!”看来我们的眼睛都有点问题。

[center]
照片6  女书传人何艳新(左)和何静华(右)[/center]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个凉亭,是村民聚会闲聊之处,作用有点像城市里的中心广场。何五三找来了几位年长的村民,于是我们就在凉亭里跟他们聊天。据何五三介绍,河渊村已有800多年历史,祖先是从山东迁来的,但也有人说是从道县一个叫沙田的地方(从地图上看应该是在仙子脚镇)迁来的。河渊村包括河渊、蒋家、东宅三个自然村,河渊姓何,蒋家和东宅都姓蒋。现在全村有230多户,1860人,算得上是个大村子了。长期以来,河渊村是这一带最富庶的村子,这从坐在老人屁股下面的像艺术品般的门礅就可以看得出来。(见照片5)
在语言方面,70岁以上的老人只会讲土话,不会讲官话,70岁以下的人既会讲土话,也会讲官话。土话是当地人的母语,官话一般是上学以后学的。

      河渊村与女书有不解之缘。最后的女书传人阳焕宜、何艳新都生活在河渊村,其中何艳新是当今健在的最重要的女书传人。河渊村不少家庭都有女书文献(三朝书),例如何五三家原来有三本三朝书,是他岳母传给他妻子的,何德礼家原来也有一本三朝书,但这些三朝书都遗失了或在前几年卖掉了。2002年那次来江永,经接我们的司机介绍,找到了另一个河渊人——现居住在县城的退休干部何德美,那时他家刚发现了三本三朝书,我因此有幸一睹三朝书的真本。(见照片7)其中有一本三朝书的字体非常纤巧柔美,字里行间散发着女性的魅力。(见照片8)

[center]
照片7  三朝书及其装帧

照片8  三朝书内页[/center]

      我曾经请何艳新把这本三朝书唱了一遍,然后再用国际音标和汉字分别记录下来,并以此为材料,和赵老师一起合写了一篇论文《从方言看女书》(载《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这里,我把这本三朝书第一页(即照片8)上共8行16句的内容转写如下(右上角加小等号的是同音字):

[center][/center]

      去年4月,我去清华大学参加赵老师主办的“中国女书展”,意外地在展柜里看到了何德美家的那几本三朝书。一问才知道,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设法把它们收购了。

      站在河渊村口往北看,隐约地可以看到一个大村子,那就是何艳新的外婆家田广洞,不过那里已是道县地盘了。何艳新的女书就滥觞于田广洞,老师就是她的外婆。何德美的母亲也是田广洞人,经何艳新辨认,上引何德美家那本三朝书上的字很像她外婆的字体,所以她推测那本三朝书很有可能是由她外婆写的。
女书的载体主要有三朝书、纸扇、手帕三种。如今,三朝书早已不用,纸扇和手帕基本上也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不过,在河渊村,倒是有人把女书织到花带上,在一定程度上为保存女书开辟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吴龙玉是织花带的能手,在何艳新的帮助下,她织的“女书花带”成了当地的一种特色工艺品。我花60元买了两条(见照片9),上面织的女书内容是:

                一取天上娥眉月
          二取狮子抢绣球
          三取三星三结义
          四取童子拜观音
          五取五娘知文正
          六取金鸡对凤凰
          七取天上七姊妹
          八取神仙吕洞宾
          九取黄龙来会水
          十取鲤鱼跳龙门


      何艳新告诉我,因为吴龙玉不懂女书,只能依样画葫芦,所以有的字织得不很像。不过作为装饰用的文字,也只能求个“大概其”吧。

[center]
照片9  花带(吴龙玉织的)和纸扇(何艳新送给笔者的) [/center]

      河渊村有很多妇女会唱女歌,现在还有十几个人会唱,不过一般都是过了60岁的人,例如何艳新、吴龙玉等。吴龙玉今年62岁,娘家在上江圩镇吴家村。她的祖母会写女书,母亲会唱女歌,她没学女书,但学会了女歌。在何五三的家里,吴龙玉很认真地给我们唱了几段哭嫁歌。

      在吴龙玉的哭嫁声中,我们结束了匆匆的河渊之行。也许与阳焕宜奶奶的去世有关,这次所看到的铜山岭和河渊都给人一种败落的感觉。河渊的妇女们正渐渐老去,村子外面盖起了小洋楼,村里的小巷也不如以前干净整洁了。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泛起一种莫名的伤感,我想以后不会再来河渊了。
离开河渊村时,我们请何艳新同行,以便进行更多的交流。

三  女书足迹

      从河渊村出来,回到上江圩,先去参观女书园。女书园位于上江圩附近的普美村。普美原作“蒲尾”(“蒲”是旧时水名),因读音相近,现在写作了“普美”。普美村是已故女书老人高银仙的婆家。高银仙1902年出生于上江圩镇高家村,出嫁到普美,1990年去世,享年88岁。1986年,我在一张小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湖南省江永县蒲尾村有一个叫高银仙的老人会写女书,那是我第一次得知“女书”的消息。我立即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希望了解女书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关系。于是给高银仙写了一封信,向她请教一些问题。过了不久,1986年10月15日,就收到了高银仙的回信,回信是用女书和汉字对照着写的。(见照片10。该信又载赵丽明编著《中国女书合集》第二册,第1725-1726页,中华书局2005年)

[center]
照片10  高银仙给笔者的回信[/center]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女书。不过一直到2002年,我才得以亲自到江永考察。而那时高银仙老人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潇水上游的支流永明河(当地也叫做“潇水”)发源于江永腹地,经上江圩往北流向道县。普美村和女书园就坐落在永明河当中的一个小洲上,四面环水。永明河江面开阔,水质清纯,周围田亩葱茏,远处低山起伏,一片秀丽景色。女书这朵文化奇葩开放在这个阴柔妩媚的天然花园里,也可谓适得其所。(见照片11)

[center]
照片11  普美村和女书园远眺[/center]

      女书园建于2002年,是一个展示和保护女书的重要场所。里面设有女书书画作品厅、女红厅、工艺品展销厅和女书学堂,收集了不少女书作品和文物。何静华的女儿蒲丽娟在这里工作,她穿着鲜艳的瑶族服装为我们讲解女书(硬把女书和瑶族联系在一起,显得怪怪的),还深情地唱了一段哭嫁歌。她说这是她妈妈教给她的,因为歌词很悲惨,每次唱的时候都想哭。不过,我听上去觉得远不如阳焕宜奶奶唱的《罗氏女》感人。在参观女书传人的介绍时,我突然发现用于介绍阳奶奶的那张照片上的画面,竟是我们上次去拜访她的时候,她用我的笔在我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上写我的名字。我拿出了随身带着的那本调查手册,让蒲丽娟和清华的学生看,大家都觉得很有趣。女书学堂是供教习女书用的,平时有一些小女孩在此学习女书和女歌,老师就是高银仙的孙女胡美月。学堂里的黑板上方写着一幅标语:“学好女书文化,争当女书新传人”,精神是很可嘉的,不过什么叫“女书新传人”呢?女书需要“新传人”吗?换句话说,对于女书这样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来说,它更需要的是什么呢?

      参观完女书园后,在上江圩吃了午饭,打算接着去桐口村。司机却说原先的行程里没有桐口,不愿去。还是赵老师有办法,她软硬兼施地跟司机磨了一会儿,问题解决。桐口村位于上江圩北边,紧挨着道县,是已故女书老人义年华的婆家。义年华出生于1907年,上江圩镇棠下村人,先嫁到桐口村,丈夫去世后改嫁到黄甲岭乡的白马村,第二个丈夫去世后又搬回桐口村,于1991年去世,享年84岁。义年华生前创作了大量的女书作品,是同辈中的佼佼者。

      桐口村位于大山脚下。村口的农田里有一座“鸣凤阁”,据说是明代时为当地的一个进士建的,三层砖木结构,古朴典雅,与周围的农田倒也相映成趣。桐口村从外面看平淡无奇,但走进去之后却发现别有洞天。有着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历史的古宅一座挨一座,一色的灰砖青瓦,朴素大方。有的房顶也会伸出个小小的马头,但显得很收敛。弄堂窄小,要么用石板铺地,要么以鹅卵石砌成,干净利落。门口也摆着石墩,不过一般不饰雕琢。总之,一切都显得很讲究又很实用。(见照片12)赵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义年华的故居,这是一座带天井的大宅,里面雕梁画栋,想必曾经气派一时,但如今人去楼空,屋柱房门都在腐烂。

[center]
照片12  桐口村[/center]

      在祠堂门口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千字台”,上面用毛笔写着农民最常用的一些字。而它的排列次序依据的竟是本地方言的读音,先按声母,再按韵母,最后按声调。开头的一部份是:
八捌8把霸白百柏班扳般板办邦榜包宝保刨报备背奔本畚泵笔比……(见照片13)

[center]
照片13  千字台局部[/center]

     这简直就是一份桐口方言的“同音字表”!看来他们很重视识字教育,而想出来的办法又很简单很实用,难怪这个村能出进士。

     从桐口村返回途中,我们又去荆田村寻访胡玉秀的遗迹。根据当地的传说,宋哲宗时,荆田村的才女胡玉秀被选入宫为妃。宋哲宗短命,只活了25年。皇帝死后,胡玉秀在宫里孤苦伶仃,满腹忧伤,却无处诉说,又不敢用汉字书写。于是就发明了女书,用女书把自己的辛酸生活和对亲人的思念写下来,再请人悄悄带回老家,并嘱咐家里人要“斜着看,用土话读。”

      2002年,我去江永拜访周硕沂先生,他家里满屋子都是由他书写的女书作品。我花30元钱买了一本他书写的《玉秀探亲书》,前面是女书,后面附有汉字对照。《玉秀探亲书》在当地很有名,不少人都会,高银仙、义年华、阳焕宜等人都用女书写过。这里摘录赵老师转写阳焕宜作品的开头部分:

            静坐皇宫把笔写,不曾修书先泪垂。
        我是荆田胡玉秀,修书一本转回家。
        搭附爷娘刚强在,一谢全恩二请安。
        又有姑孙各姊妹,一家大小可安然。
        因为耐久无音讯,各位亲情想念深。
        始我修书来看目祭,一二从头诉原因。
        搭附爷娘生下我,生下我来像朵花。
        搭附家中多豪富,请个先生教弟郎。
        我亦旁边跟起读,不分日夜念文章。
        七岁读书到十五,满腹文章胜过人。
        弟郎十六去过考,得做高官入朝中。
        因为皇上看得起,问曰家中有哪个。
        不该弟郎心是直,说出家中有姊娘。
        又曰姊娘才学好,满腹文章胜弟郎。
        文章接到朝中去,皇上看了好喜欢。
        一道圣旨差到人,要我入朝伴君王。


         ------(赵丽明编著《中国女书合集》第四册,第3321-3326页,中华书局2005年)

      荆田村在永明河的东岸,只有渡船可通。站在碧波粼粼的河边,一声吆喝,对岸缓缓地驶过一只小木船来,让人想起《边城》里的翠翠,不过这里的船夫是个满身泥巴的汉子,不免有些遗憾。荆田村里与胡玉秀有关的古迹是“御书楼”,据说皇帝曾赐“育香楼”匾额一块,至解放后土改时被毁,御书楼则毁于“文革”期间。

      荆田村的村口有一棵顶如华盖的大樟树,一群中青年村民正坐在树下的石头上乘凉闲聊,我们向他们打听胡玉秀和御书楼,一下子竟无人知晓。跟他们说明了半天,才有一两个人明白了我们要干什么。其中有一个中年男子自称是胡玉秀的后代(对此我很怀疑,胡玉秀本人怎么会有后代在荆田村?我想最多只能算是胡玉秀家的后代吧),他表示可以带我们去参观御书楼遗址。这时是下午三点来钟,正好烈日当头,气温将近40度。我们一行十几人,光着头,露着胳膊,满怀希望地紧跟在这位“胡玉秀的后代”后面,绕过了荆田村,再向野外走去。我以为也就是在村边吧,可是走啊走啊,在田间走了两三里地,还是不见御书楼的影子。这几天我得了热伤风,本来就咳嗽,嗓子疼,带来的一瓶矿泉水和一瓶绿茶都被我喝光了,现在嗓子干得像要冒烟似的。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只见山坡上立着几道残垣断壁,好像是一座破庙。大家都在纷纷质疑:是向导搞错了吧,御书楼怎么会建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山野岭上呢?而我已经没有精力去追究这个问题了,我现在脑子里考虑的唯一问题是:这么远的路,我怎么再走回去呢?我一屁股坐在了树阴里,望着热浪滚滚的田野,心里感到无比的绝望。

      回到车上,何祥禄兴致勃勃地还要带大家去新宅村探访一位97岁高龄的老奶奶,请她给同学们唱女歌。我实在太难受了,没跟他们去。我到村头的一个老乡家里灌了一瓶凉开水,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坐着喝水休息。

      回县城后,转而往北,前往今天的最后一站千家峒。千家峒是个瑶族乡,据说曾是瑶族的一个聚居地,也有人说是瑶族的一个发祥地,但今天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瑶族文化的痕迹了。在当地,“峒”是山间平地的意思,田广洞的“洞”原来也是写作“峒”的。千家峒的入口有一个两头相通的山洞,叫做“穿岩”,千百年来一直是进出千家峒的必经之路。但如今在穿岩与河流之间的岩壁上开凿了一条公路,穿岩成了一个凭吊古人往事的地方。拐过了穿岩,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开阔的山间盆地,田亩井然,农舍错落,稻浪翻滚,小男孩们光着屁股在河里戏水,颇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千家峒的地形跟我所看过的安徽黟县桃源很相似,不过黟县的那个山洞(当地叫做“桃源洞”)已在修公路时被彻底炸毁了。
今天是最近以来天气最热的的一天,也是我的身体最难受的一天,但收获很大。多亏了赵老师和何祥禄的安排,使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跑遍了江永最该看的地方。


[center]2005年7月9日[/center]

      今天赵老师又陪两个从广州来的文化商人下乡去考察了,日新带着清华的学生做方言调查实习。我就在宾馆里对何艳新进行访谈,上午的主题是“我和女书”,下午的主题是“女书的生存”,不过谈话的内容有时也会超出这个范围。
我本来是想通过今天还健在的女书传人的讲述,来尽可能地拼凑和复原女书的一些本来面貌。不过,当我重新整理访谈的材料时,发现何艳新所讲的内容,大部分都已见于赵老师2001年采写的《破解“女书”之谜:湖南江永女书传人口述纪实》一文(载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文化寻踪》,三联书店2003年。部分内容又可参看《中国女书合集》第五册,第4317-4342页,中华书局2005年)。在那篇文章中,除何艳新外,还包括了阳焕宜、何静华、胡美月、曹小华(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江永县副县长)等人的讲述,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我认为希望深入了解女书的人,应该先去读那篇文章。

      当然,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新的收获,我觉得有些问题是需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澄清的。不过,女书的问题被人为地搞得过于复杂化了(何艳新形容为“乱七八糟的”),我本来不过是个业余爱好者,并没有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所以还是少说为妙。我衷心地希望,女书能够早日走出迷雾,展现出她特有的娇躯和芳容。

附记:写作中多次得到赵丽明教授的指正,谨此致谢。
发表于 2005-10-15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个
发表于 2013-6-17 11: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

来源: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10:21 , Processed in 0.0969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