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45|回复: 0

浅谈“V着”状态存在句其语义功能特征及对其分类观点的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15: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0-6-3 15:38 编辑

作者:橴晔 来源:橴晔  http://blog.stnn.cc/wiviviw/Efp_BlogView.aspx2008年4月22日 03:53

摘要:本文分析了“V着”状态存在句几方面的语义功能特征,并就现有的某些关于“V着”状态存在句分类的观点进行评议。
关键词:“V着”、场景、状态、V1、静态、动态、观察角度、附加义

“V着”状态存在句是存在句的典型,它的基本结构为:
                                                          “处所词   +  V着  + 名词”,例: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V着”存在句根据反映存在物出现场所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1:存在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场所,该存在场所的存在物是具体实在的,典型的一种是能够被人关注到,成为人头脑里意象的事物。

2:存在于抽象的场所,场所里的物可为客观现实世界具有的或不具有的。分别举例如下:
                (1)阳台上坐着一个小孩。
                (2)一个小孩在想着阳台。

例(1)的阳台、小孩客观存在,存在场所属于现实世界。例(2)的阳台本为客观事物,但存在场所是小孩的思想。存在场所的现实性与虚拟性是例(1)与例(2)的根本区别。

      下文将详细对“V着”存在句的第一类进行分析,并将第一类“V着”状态存在句简称为V1。                  
                  
一、“V1”语义功能特征

V1有多方面的语义功能特征,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V1表现的是一种场景状态。有语言工作者认为V1反映的是一种状态,更为具体地说,V1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场景状态。据《现在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场景”的注解有2种:一是指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场面;一是泛指情景,如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又因为V1中含“V着”动词,“着”本是表现一种状态的标志,所以V1所指即为某一场景在某一时间段上的持续。

二:V1具备表现事物存在空间的功能特征。一种场景,须具备事物的存在场所或存在空间。如上例: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该例中桌子、书的存在场所表面上看似乎不具备,而实质上是具备的,因为它能让人感觉得到这个空间场所的存在。桌子、书就存在于这个能让人感觉到的空间场所之中。

三:V1所反映的场景状态已经抛却时间的概念。V1场景的存在与时间因素关系不大,因为它并没展示出该场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以及存在时间的长短程度,同时也可以说V1本身并没反映出其动作是曾经发生、现在发生或将来发生。它所反映的仅为一种场景状态而已。(注:在V1中有某些例句有刚、刚才;将、将来等词那是外加进来的因素,此该另当别论。)

四:“V着”动词是使V1的场景状态得以成为具体的支柱。假设在V1中,如上例: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若只说“桌子、书”,这些事物也可使人在头脑中形成场景状态,但此场景状态模糊不清。因为书可被人认为被放在桌上面、桌下面或其它,用“放着”一词却可将桌子与书串连起来,马上使这一场景变得确切与具体。因此“V着”动词是使V1的场景状态变为具体的关键。

五:V1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其叙事角度不是单一的。如上例;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理解是:观察者在桌子的前、后、左、右四个角度去看,均可说“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这即表明V1其叙事角度的非单一性。

六:V1场景状态较少甚至不带感情色彩,是一种较为纯客观的叙事。

上文对V1的语义功能特征作了简单的分析,现在来对V1的语义功能特征作个总结:
    1:V1反映的是一种场景状态,也仅仅是一种场景状态而已。
    2:“V着”动词是使V1场景得以变为具体的关键。
   3:V1的叙事角度不是单一的。
   4:V1的场景状态里含较少的感情色彩。
                    
二:关于对“V1”现有分类观点的分析
            
一:V1的场景状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这是根据V1场景里的事物来加以判断的。若V1场景内有运动的事物即称此场景为动态V1场景状态,若无,即称为静态V1场景状态。   

                                                                           (1):阳台上坐着一个小孩。(静态)   

                                     (2):阳台上蹦跳着一个小孩。(动态)
有语言工作者认为,存在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的整个过程在时间轴上有长短之分,因此动词即有短时性动词和持续性动词之分。短时性动词如“蒙、躺、趴、帖”,持续性动词如“走、流、游、翻滚”,因此他们进而认为,在V1中,因为V1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状态,而短暂性动词无以表示状态的意义,所以当V1中“V着”动词为短暂性动词时,就只能是这个动词结束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例如:
                                                                   墙上挂着一幅画。
有人认为“挂着”是短暂性动词,这个存在句表面上是在叙述往墙上去“挂画”这一动作的发生,实质上表现的却是这个动作结束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这种认识与例句中所要传达的意义是有偏差的。因为,“墙上挂着一幅画”这个例句所表述的就是已结束“挂画”这个动作,画已在墙上挂着这种场景状态。而没有汲及到这画正往墙上去挂等等。

二: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动态V1场景状态里的事物是运动的,如前文例句:
                                                       阳台上蹦跳着一个孩子。

既然是运动必然产生事物的相对位移,这种位移通过动词反映出来,如上例句的小孩子便是通过动作“蹦跳”反映了自已与阳台的位移变化。因此,有人认为根据“V着”动词的动作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                  

(1)运动是有特定方向的。(2)运动是全方位的,并且是有源点的。(3)运动是无方位的,且没有源点。

A:若动态V1为情况(1),可将V1中的动词用表趋向的动词替换,从而变成隐现句。如:
                1:桥上走着一队马。
                                     (替换后)桥上走来/过一队马。
                2:水里游着一条鱼。
                                   (替换后)水里游来/过一条鱼。

B:若为(2),一般只能用“出/起”来替换,从而变换成出现句。如:
                                1:这山头闪着火光。
                                     (替换后)这山头闪出/起火光。
                  2:烟斗冒着烟。
       (替换后)烟斗冒出/起烟。

C:若为(3),就不能用表示趋向词来替换“着”。如:
                                         1:大院里翻滚着烟。
                                                                    大院里翻滚来/过去烟。
                                         2:天空中正飞舞起粉末。
                                                                    天空中飞舞来/过去粉末。
以上对于运动的三个分类是对的,用这种运动的分类方法去考察V1亦有道理。但是若果认为在动态V1中可用另外的动词(即后面的动词)去代替原句中的“V着”动词,这缺乏说服力。现以(1)中下面的例子为例来作简单的分析,以此来指出“V着”动词不能被替换的原因所在。
                                         a : 桥上走着一队马。
                            b :(替换后)桥上走来/过一队马。
很明显,b含有两句话,即“桥上走来一队马”和“桥上走过一队马”。虽然说(1)中的b内含的两句话都表示“桥上走着一队马”这个意思,但是b所透露出的观察者角度是不同的,分别用简图表现如下:                                 
                           <====(马)(马向桥的方向走)
     =========================(桥)
○(人处于此处的观察效果:
马向桥即向人走来)(走来)
     

                         (A)



<====(马)(远离桥而去)
      =========================(桥)
○(人处于此处的观察效果:
马离桥即离人而去)(走过)

(B)

比较以上两简图,很容易看出:在A中,马在人的右手面;在B中,马在人的左手面。虽然A与B都表现“桥上走着一队马”这个意思,但是b所要表述的意思并不完全等同于a。因为a不仅可以理解为具有b句中所反映出的人的观察者角度。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其他的观察者角度。

    正如前文所言,V1原意的叙事角度不是单一的,若用b中的句子替换a中的句子,已经将本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多个观察者角度的a型句减少为只具有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观察者角度。此为第一个不能被替换的原因。
第二个不能被替换的原因:虽然在V1原句中,“V着”动词使V1场景变具体化了。如:
                                                                                           桥上走着一队马。
我们由此例句可知马是走在桥上,不是走在桥下,这就是一种具体化的场景。虽然此场景是具体化的,但是它还存在着很大的变化空间,或者说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因为它可以赋予观察者不同的观察者角度。但是若果用“走来/走过”去替换原句中的“走着”动词,即是赋予了更为确切的观察者角度,实质上是将原来的意思变得更为具体化了,从而使其变化空间缩小,这就使得V1原意必不同于被更改后的的句子所要表述的意思。

三:V1中存在时间名词的理解。
                                                                                          例:街上已聚着人。
在此例句中,存在时间名词“已”,有人认为既然是“聚着”,表示这个动词正在进行,这种状态正在延续,而“已”字表述的是已完成的意思,它们相搭配就显得予盾。因此他们进而推断:只有在静态V1中,才可以出现“已”、“已经”等词。因为在静态V1中,“V着”动词是短暂性的,静态V1所反映的该是V1中“V着”动词这个动作结束以后,其所留给人的,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状态。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在前文已有所指出,因为不论是静态V1还是动态V1,所表现的都仅仅是一种场景状态而已。那么无论是静态V1还是动态V1,是否可以和“已”连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和“已”字连用,表明V1构成的场景已经发生。这已是将这个场景作为一个单位来和“已”字来搭配,而这个场景里的动作是比场景更小的意义单位。正是因为如此,V1不仅可和“已”、“已经”连用,还可以和“正”、“将”等词连用等。
四:V1场景的附加义。

V1是一种带有较少甚而至于不带感情色彩的场景,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纯客观描述,但是通过V1却可以使人对它作更多的理解,这更多的理解就是说V1具有产生附加义的功能,例如:
                       衣服上绣着一朵花。
这个V1句表现的就是一朵花透在衣服上这一个场景状态,但是我们却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一朵花被绣在衣服上是一个行为动作的结果。本来该V1句只是一种纯客观记事,它描述的仅仅是一种场景,而没有必要向人展示这一场景、剖息它自身动作的前与后,也没有必要向人解释这动作之前是否代表原因或动作之后是否代表结果。致于你理解这个场景是一个行为动作之后的结果,那是你附加给这个句子即这个事实本身的意义。这也就证明V1具有使人产生附加意义的功能。

当然,当V1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功能的一个体现。
                                                                                           三:总结
       上文分析了"V着"状态存在句的第一类的语义功能特征,并抨析了现有关于“V着”的某些观点。至于“V着”状态存在句的第二类,即事物存在空间的虚批性那一类,其与第一类有共同之处,亦有差别的地方。签于篇幅所限,在此从略。同时上文中的某些观点或许亦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现在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中华书局出版社  

    零六年十月毕

    后补注:本文曾拟发表于07年《现在语文》的第一期,后因某些因素,该文一直处于未发表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18:44 , Processed in 0.0795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