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4|回复: 1

周有光先生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4 01: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苏培成
来源:中国语言文字网
2005-4-1


    周有光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人。距离现在45年前,我在读书时有幸聆听周先生讲授“汉字改革”课程,成为周先生的学生。今天借着祝贺周先生百岁华诞的时机,我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试着谈谈周先生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贡献,请周先生和各位专家指正。
    一、汉语拼音研究。周先生是1955年由上海调到北京,到北京后他参加的第一项重大的学术工作就是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周先生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拼音方案首先要解决的是采用什么样的字母。那时的中国,包括语言文字学界,对世界字母的情况所知不多。周先生为了给选择字母提供参考资料,编写了《字母的故事》这本书。周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拉丁字母是世界最通用的字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共同工具。“在文字的结构上,它是最进步的音素(音位)制度;在字母的形体上,它是最简明实用的符号;在语音的表示上,它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它有这些优点,所以它能够活跃地生活在日益众多的民族中间。”① 汉语拼音方案最终采用了拉丁字母,历史证明这是完全正确。这个选择固然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而周先生的推荐介绍也是功不可没的。拼音方案既然采用了拉丁字母,就必须采用音素制的音节结构,而不应该采用双拼制(如反切)或三拼制(如注音字母)。既然采用了拉丁字母,在字母和音素的配合上,就必须遵守使用拉丁字母的国际习惯。但是拉丁字母毕竟是外国字母,让它和汉语音素相配合,其中就有许多具体问题要研究要处理。周先生对这些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关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原则,周先生提出了三化,就是:口语化、音素化和拉丁化。口语化:拼写规范化的普通话。音素化:按照音素(音位)拼写音节。拉丁化: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为了解除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误解,周先生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的“三不是”:“第一,它不是汉字的拼形方案,而是汉语的拼音方案。第二,它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而是普通话的拼音方案。第三,它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而是白话的拼音方案。”② 周先生的这些意见都是非常宝贵的。有关汉语拼音的研究论文,周先生后来汇编为《拼音化问题》一书。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规定了汉语音节的拼写法,还缺少汉语词语的拼写法,因此还必须制定汉语拼音正词法。在《汉字改革概论》一书中,周先生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已经做了研究。1979年周先生代表中国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举行的会议,在会上提出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的议案。在审议中有些代表提出来,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应当包括一个拼音正词法规则,于是周先生就起草了《汉语拼音正词法要点》,供会议审议。1982年ISO/TC46用通信投票的方式通过了中国的议案,从此汉语拼音方案成为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周先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1 年,文改会成立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负责拟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研制正词法基本规则的过程中,周先生发表了《汉语拼音正词法问题》、《正词法的性质问题》、《正词法的内在矛盾》等论文,这些文章后来收集在《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论文集里。
    周先生十分关心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他去东北考察拼音电报在铁路系统的应用,他积极支持供聋哑人使用的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汉语手指字母的设计,他积极支持黑龙江省开始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革后期当中文信息处理开始提上日程的时候,是周先生首先给我们指明利用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重要意义,大力提倡拼音转换法,即输入拼音由软件自动转换为汉字。周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失去了一个大众化的打字机时代。现在,来到了计算机时代。如果输入汉字必须经过记忆编码的特别训练,不能像外国的字母文字那样方便,那么,中国计算机也只能由专业者使用,不能成为大众化的语词处理机。这样,差距依然存在。我们在失去了一个大众化的打字机时代以后,不能再失去一个大众化的语词处理机时代。真正消灭差距,追回失去了的时代,出路很有可能就在于采用‘拼音转变法’。”③  事实证明,周先生的论述完全正确,充分显示了科学研究的预见性。在今天,除了专业录入员使用编码输入外,绝大多数人使用中文电脑时用的都是拼音转换法。我们感谢周先生给我们指明了中文输入的光明大道,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进入中文信息处理的新时代。
    二、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中国语文现代化是周先生语文研究的核心,汉语拼音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们为了叙述的方便在上一段里谈了汉语拼音,这里再谈语文现代化的其他问题。
    下面先说明周先生对三个术语的解释,这三个术语就是:文字改革、语言规划和语文现代化。周先生说:“二战之后,新兴一百多个国家。建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规范法定语文。由此产生一门新学问,叫做‘语言计划’(Language  Planning ),又译‘语文规划’。这跟中国的‘文字改革’名异而实同。‘语言计划’包括文字,‘文字改革’包括语言。‘语文规划’又称‘语文现代化’,是一件世界性的大事,不是某一国所特有的问题。”④ 周先生又说:“‘文字改革’或者‘语言计划’这些说法有时容易产生误解。我从60年代起就改说‘语文现代化’。有人说,‘语文怎么也能现代化?’其实,‘语文现代化’这个说法在国际上早已通行。”“语文现代化不是中国一国所特有的工作,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工作。这一点要使国内更多人知道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⑤ 请各位专家考虑周先生的这个意见,语文工作是群众性很强的工作,离开了千百万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工作很难取得成功。显然,“语文现代化”要比“语言计划”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所以还是使用“语文现代化”这个术语较好。
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自1892年卢戆章发表《一目了然初阶》以来,一百多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也走过不少弯路。周先生说:“辛亥革命以来,文字改革逐步前进,但是没有长远规划,缺少理论指导。” 周先生“深感文字改革需要跟语言学挂钩”,“使文字改革成为一门可以言之成理的系统知识”⑥,于是他开始了语文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是怎么兴起的?是少数人一哄而起的吗?当然不是。周先生告诉我们,“社会的演变和语文的演变是密切关联的。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实行‘书同文’政策;‘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这是古代的社会演变引起了语文演变。鸦片战争(1840年)打开闭关自守的清帝国的大门,中华民族由震惊而觉醒,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掀起了中国语文新思潮。这是近代的社会演变引起了语文演变。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一个语文现代化运动从酝酿进入实践。……语文现代化在前进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有低潮,有新旧争论,有左右摇摆,不断在‘尝试与错误’中提高认识和开展局面。”⑦ 语文现代化不是谁想发动就能发动得起来的,也不是谁不喜欢、想取消就能取消得了的。在高潮时,头脑要冷静,不要发热;在低潮时,要看到光明,要提高信心。当前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阔步向前,汉语汉字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语文现代化要有新的开展。
    要科学地总结一百多年来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成就与不足。一百多年来,中国语文现代化内容十分丰富,事件、人物、论著、观点,错综复杂,矛盾对立贯彻始终。如何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找住实质,揭示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的重大问题。周先生高屋建瓴,把一百多年的中国语文现代化概括为四个方面,就是: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汉字的简易化、表音的字母化。如果把信息化时代的语文现代化也考虑在内,周先生又增加了两化,就是:语文的电脑化和术语的国际化。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这些成就改变了我国人民的语文生活,就这点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语文现代化的受益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一百多年来语文现代化的成就,指导我们的语文生活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进。
    中国语文现代化也有失败。周先生认为“1949年以来,最大的失败有两件事。一件是1986年放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二简’)。另一件是1982年放弃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拉丁化新文字(‘新维文’)。”“这两次失败使我们知道了如下的‘阻力规律’:1.改革的步子要适当,不宜太大、太快;如果‘以新换旧’有困难,就应当‘新旧并行’,避免‘新旧脱节’;长期‘新旧并行’以后,就能自然地‘以新换旧’。2.改革要考虑时代思潮,‘人心思变’的时候可以改革,‘人心思定’的时候不宜改革。冒进的改革,结果是延缓改革。”⑧
    三、比较文字学研究。汉字问题是中国语文中最复杂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在近百年的中国语文现代化中如何评价汉字、如何看待汉字的前途争论非常激烈。周先生对这个问题采取了极为严肃的科学态度,用切实的科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常说文字改革要按文字发展规律办事,可是文字发展规律是什么?只有一句话:从表形、表意到表音。有人说,没有一种文字是从表意变为表音的,形意音的演变规律不能成立。到底哪种看法符合事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周先生开始了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周先生说:“汉字型文字是人类创造的许多种文字系统中间的一种。只从汉字来观察汉字,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应当把视野再扩大一步,把人类所有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微观的和宏观的研究、历史的和共时的比较,这是‘人类文字学’。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人类文字的历史事实、功能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汉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中所处的地位。”⑨
    为了找寻形意音的完整发展规律,周先生走进了丁头字的历史,找到了它在传播演变中从意音文字到音节文字再到音素文字的发展过程。这不是一种丁头字的演变,而是整个丁头字系统的许多种文字的总体演变。再说汉字。的确,在汉字系统中找不到形意音的完整演变过程。汉字在原产地中国,只有形声化,没有音节化。汉字传到日本,从语词符号演变出音节符号,但是没有再进一步变成音素字母。朝鲜颁布的音素字母,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这好比从一种生物看不出进化迹象,从生物系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看到了进化论的规律。⑩“再看世界文字的历史。从公元前3500年到前1500年是丁头字和圣书字时代,这时候只有‘意音文字’。经过两千年的‘从意音到表音’的潜在演变,到前1500年产生扬弃表意、纯粹表音的字母文字。这就是文字的‘形意音’发展过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比丁头字晚两千年,但是发展步骤没有两样。”⑾
    周先生的研究,证实了世界文字发展确实存在一条由表形到表意再到表音的客观规律,这条规律的阐明对汉字的拼音化自然会有影响。不过,我们知道汉字拼音化是一个涉及方面极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而不是只有发展规律就可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周先生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认识。他说:“文字改革还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汉字在中国相当稳定,现在没有改为拼音文字的迹象,拼音只是一种辅助的表音工具。”⑿ 在中国,周先生关于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对世界文字的发展规律,至今学术界还存在着重大分歧。学术是在争论中发展的。不管别人是不是认同,周先生提出的观点都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的新起点。
    四、现代文化研究。文化与语言文字关系十分密切,而发展先进文化也正是建设现代化的发达社会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文革后中国掀起了文化热,不同的观点展开了激烈争辩。周先生在82岁高龄以后发表了多篇有关文化的论文,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这里只介绍两个观点。
    一个是关于现代文化。周先生说:“现代文化是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升华,它是全人类共同的创造,19世纪开始形成,20世纪快速发展,21世纪将普遍展开。”⒀“现代文化不是某一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财富。起初西方国家的贡献比较多,现在东方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做出贡献。现代文化是全世界‘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中国长期封闭,厚古薄今观念根深蒂固,以为文化就是固有文化,东方与西方势不两立,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时代改变了,这种认识需要改变了。现在再谈中国文化即将统治21世纪是可笑的了。统治21世纪的不是东方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产生,不等于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与现代文化并存。”⒁ 周先生关于现代文化的观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在这里批评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文化观目前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文化观是十分有害的。它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对立了起来,实际是把现代文化和华夏文化对立起来,要用华夏文化来抵制现代文化。其结果不是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会阻碍我们吸收现代文化,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还会助张我们盲目的自大。
    另一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周先生告诉我们:“现代文化的出现使民族文化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文明古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哪些保持民族特色,哪些跟国际接轨,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之后,我国提倡弘扬华夏文化是及时的拨乱反正。但是,弘扬华夏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旧布新,发扬光大。弘扬华夏文化决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⒂“华夏文化既有光环,又有阴影,阴影有时盖过了光环。高声歌颂光环而不敢正视阴影是自己欺骗自己。正视阴影是争取进步的起点。”⒃ 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不应该也不能不吸收传统文化,但是吸收传统文化,一定要区分精华与糟粕,否则会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
周先生的学术贡献远不止我上面谈的四点,但是仅从以上四个方面已经可以说明周先生对中国语文现代化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应该学习周先生的论述,从中吸收营养来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化事业。祝周先生健康长寿,青春永驻。

附  注
①《字母的故事》,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60页。
②《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③《中文信息处理的双轨制》,《周有光语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四卷第302页。
④《语文规划和社会建设》(未刊稿)。
⑤《我和语文现代化》,《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一卷第14页。
⑥《我和语文现代化》,《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一卷第4-5页。
⑦《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二卷第235页。
⑧《中国语文纵横谈》,《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二卷第19页。
⑨《比较文字学初探》,《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三卷第10页。
⑩《关于比较文字学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通讯》第64期第4页。
⑾《我和语文现代化》,《周有光语文论集》第一卷第10页。
⑿《关于比较文字学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通讯》第64期第4页。
⒀《现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现代文化的冲击波》,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⒁《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第30页。
⒂《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第112页。
⒃《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第30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3:10 , Processed in 0.0625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