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10|回复: 1

“思想上的80后”与一代人独立序幕的开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 2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公孙雪
来源:http://www.80hou.com / 2004-8-1 17:55:57      


      对于80后这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概念,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时下各大网站论坛为了以期吸引更多的年轻眼球,狂烹猛炒,纷纷设立自己的80后版块,树立自己的80后明星,使得这个概念有点甚嚣尘上的感觉。80后似乎已被流行的认为是1980年后出生的人,80年代的人,甚至是几个所谓的青春写手。但无论如何大多数人还是认为80后是指一代人的概念。即使是几个写手,他们也是一代人的代表。那末这一代人是怎么样的一代人呢?

      用简单的时间段来定义某一代人,是明显不妥的。一代人之所以成其一代人,从根本上不是因为出生时间的相近,而是他们存在有异于前人的共性的生存环境、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其中思维方式是最主要的特征,它反映了生存环境,决定了价值取向)。如果没有这些共性,就很难称其为一代人,充其量是一群人。

      80后的这一代人也不例外。从这一点出发,我更倾向于用“思想上的80后”这一概念。“思想上的80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思想上有共同的思维方式、观念、意愿;二是以80年代的人为典型代表。“思想上的80后”是指以80年代人为主体的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这一群体。它不但包括流行意义上的80后,还包括78年某会前后出生的人。因为他们在思维模式上与80年代人是站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时代概念,“80后”定义为这个意义上的80后更能体现其价值与意义。

     这样的80后有共同的时代特征,相似的成长经历。他们生在改革初,长在开放大潮中,他们完整的属于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们是中国自我变革的第一批完整意义上的受益者和见证者,当然也相应的承受了改革过程中的痛苦和无奈。他们与前辈的最大不同是已经完成了从争取物质上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到追求思想上独立与自由的转变,而这也正好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改革开放时代下的蛋,这个蛋承载的虽然是父辈的染色体,但上面的基因却在时代变革的催生下发生了突变。这种突变有时会令他们的父辈难以接受。80后获取信息渠道的便捷与天生的个性气质使得他们普遍的早熟,还没有在经济上摆脱家庭的支援,就开始跳出来大谈自己的想法与对社会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不是像红小兵一样的盲从,而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态度。与过去几代人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方向。这无疑是受了自由市场肯定个人思潮的影响。

     80后概念的提出源于一种思想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自我认识、自我批判、自我肯定的产物。80后流行和被认同的根本原因是大量在思想上有共同观念、意愿的年轻人的存在,这本身也是80后概念产生的思想来源与人群基础。这批年轻人就是以80年代人为主体的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春少年。

     80后浪潮实质上是80后昭示自我存在,展示自我价值的自我解放思潮。追求思想上的独立自由与主张自我的话语权是这场运动的目的所在。它的形式部分表现为另类、张狂、叛逆(相对于前辈人所制定的评价体系来说是);它的造势者与追随者有推波助澜的传媒,有为了润笔费而去写序的知名作家,有年轻萌懂的中学生;它的主要参加者主要是20岁左右,思想较成熟的80后。

     争取思考权与话语权是运动的两大方面首先要独立思考,中国的家庭制度和教育体制最擅长抹煞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思维,他们的任务是生产贴着同一标签的可行走的人肉罐头。在与这两大制度斗争的过程中,部分走非常路线的80后率先脱颖而出,韩涵、恭小兵、春树就是典型代表。他们独有的叛逆精神和勇气使他们异于常人的思考,他们是第一批独立思考者。叛逆者总是充当革命或变革的急先锋,我们的时代也就很自然的选择了他们来做80后的代表。

      拥有“自我的话语权”是独立的标志。话语权左右社会舆论的内容与方向。80后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笼罩在前辈话语权的阴影之下,这严重制约了80后独立思维的发展与个性的张扬。已经日渐成熟的80后要想真正的独立话语权不得不争。但现在80后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掌握社会主流的话语权,所以他们首先要做的是主张“自我的话语权”。 “自我”包括两层含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思考。“自我的话语权”也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喊出自己的声音。其实在所谓的80后写手疯狂之前,80后在体育、演艺圈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像古力、安琦、关凌等。但只有文学才使人们开始真正的注意80后。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逢思想解放或重大阶层力量对比的调整,文学艺术总是担当起急先锋的作用。虽然有些人还不承认80后的作品属于真正的文学,但它至少表达了部分80后的想法与观念,它毕竟喊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是80后向社会主张自我话语权的第一批人,说他们是80后自我解放的先行者也不为过。我们不要只去评判他们的作品如何、他们的本人如何,现在80后最重要的是要写出来、喊出来,不管他粗糙与否,喊出来就是勇气,就是胜利。

      80后一上场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传媒、出版社借热炒80后写手发财,80后写手靠他们的炒作扬名立腕。80后对商业手段的运用自如与取得的成绩引起了老一辈的鄙夷与不满,一些人开始站出来指指点点。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些问题源于代沟,源于话语权,主导权的争夺。80后的迅速崛起使老一辈感到了不安与恐慌,就像随着儿子的日益强大健壮,父亲会感到生命的压力、嗅到衰亡的气息一样。这个过程无论是对于80后还是上一代都是痛苦的。

      80后浪潮虽然带有很大的商业炒作成分,但商业手段只不过扮演了一个助推器的作用。没有炒作,80后的潮流也会到来,只不过要晚一些,不会刮成急旋风而已。因为一代人的成长成熟是历史的必然进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80后们已经开始长大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思想体系正在趋于完善,部分人刚刚踏入社会,与生俱来的独立意识在市场经济自由思想的鼓噪下,迅速膨胀,表达欲、表现欲迅速提升。他们迫切需要喊出自我的声音——80后的呐喊——为了独立与自由。

      在商业模式的操作下,80后写手有些急功近利,有些粗糙。但这都无防,他们的任务在于喊出第一声。孩子的第一声大多是稚嫩的,但却是动人的,带有转折意义的。他们江郎才尽了,下去了,还会有更多的80后站出来,喊出来。现在的青春写手只不过是刚刚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千万不要小觑了这部分人的力量,商业的炒作、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为其插上了可以腾飞的两翼,这使得部分首先觉醒的幸运儿有一飞冲天之势。他们已经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他们已经影响了传媒界的规划设计。

     但80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一些新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随着李傻傻、蒋峰等人的加入,80后写手从最初韩寒的另类、张狂开始转向较踏实、认真的写作。他们追求自然、透明的写作方式与真实的写作感受,我们不得不承认80后的作品开始成熟起来。他们正在慢慢的进行着从偶像、明星到实力作家的转变。另外我更感兴趣的一个现象是一部分80后开始集团化有组织的作战,比如苹果树、80后等。苹果树以何睿、刘一寒为首,组织策划出版了几本80后的作品集,还把20多位已有名头的写手聚集到京师签名售书,大造新闻,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其作秀、炒作的水平可窥一斑。把国内外的知名媒体搞到现场采访,虽然售书不多,但却名声大造。这些手段恐怕连专业的策划人员也自叹弗如。打开苹果树,扑面而来的是年少轻狂的写手们的互相吹捧与造星新闻,何睿与刘一寒的老道令人惊叹。80后是一个专业的文化批评网络杂志,由山东某高校一群不甘落后潮流的媒体爱好者创办。其特点是抱团作战,集中创意策划,每期制作一个专题分析解构80后。这群人以80后的旁观者与批评者自居,主张80后自我的话语权。但是在80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想做冷静的批评者也恐属不易,不过这批人的胆识和能力在80后中也属上品。有组织有计划的创作与活动壮大了80后的力量,使其更加自然的融入这个流行文化横扫一切的商业社会。

      这一切都表明,80后是一代有才干有适应力中国人。这个群体比任何前辈都更能适应这个社会,都更能顺应历史的潮流,80后没有理由不辉煌、没有理由不灿烂。对于80后的野心和目标来说,青春写手在文学领域的搅动只不过是小试身手而已。掌握社会主流的话语权,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的发展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一个人在舞台上跳的久了,就不想再下台,但每场戏都有开始有结束。80后的节目已经拉开了序幕,但还没有正式开始。在老一辈还摆出大人的姿态来鄙夷这些他们眼中乱蹦胡跳的小孩子时,危险已经向他们临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学领域的小插曲引将出来的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颠覆。
发表于 2006-5-2 09: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别误读“80后”青年

作者:西帅(fynewsun)2006-4-5 20:25: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 http://www.our80s.com


  3月,好像是一个容易拌嘴的时节。“80后”在被负面评价了多年之后,第一次跟“老人们”翻脸了。

  应该解释一下“80后”这个概念。这个词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3月15日,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简宁在《南都周刊》撰文指出,“发现‘80后’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还是致命性的。”

  在列举了“不叠被子”、“爱喝饮料”、“爱看动画片”等特征后,这位作家继续说道:“这就是‘80后’的一代,我真是担心,20年后这个社会要由他们来支撑。”

  这篇文章发表后,被若干“80后”BBS的笑话版转载。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调侃着这些指责,比如“如此火星(网络语言,指发帖者距离地球遥远,思想内容古旧),都长满陨石坑了。”

  “这种指责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

  为了了解公众眼中的“80后”到底是什么样子,自3月26日起,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两大门户网站(搜狐新闻中心、新浪女性频道)同时合作,开展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截至发稿,共有3457名“80前”和6010名“80后”的网友参与。

  如果把调查结果拿出来比较一下,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以1980年为界划分开的这两群人,在看待“80后”的态度上高度不一致。

  在“80前”眼里,“80后”“永远以自己为中心”(61.4%)、“不愿意承担责任”(53.1%)、“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而承认自己确实如此的“80后”分别有28.7%、22.4%和28.1%。

  在调查列举的30个选项中,只有“独生子女”、“生活离不开网络”和“讲究穿着打扮”三条特征得到了多数“80后”的认可。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拒绝了上一代人的一切指责。“这种指责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小范说。他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卖车。“现在又叫‘80后’了吗?我们的名称似乎总在变———小学时被说成‘小皇帝’,后来又是‘追星族’,上了大学,他们开始讨论我们的心理问题和性观念。大学毕业,甭管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会有人说我们‘盲目’;要是再换个工作,又会有人说这恰好证明了我们‘害怕挫折’。”

  小范说的“我们”指的就是“80后”,“他们”则是抱有偏见的一群大人。他认为,“这个偏见群体,和出生年代无关”。

  出生于1982年的作家、车手韩寒曾经多次对媒体表示,用出生年代给一个群体贴标签,是不恰当的。他为这一代人所做的澄清往往被忽视,他依然被称做“80后作家”,而这整整一代人仍然被认为是叛逆、无责任感。

  一个两亿人的庞大青年群体

  “80后”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即使最年轻的1989年生人,也已经超过16岁,步入了国家法定的劳动力年龄。“80后”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亿人左右,其中多数生长在农村。

  上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降低了结婚年龄,加上许多上山下乡的大龄青年回城结婚生子,“80后”的父母,其实由50年代和60年代两批人构成。这其中的许多人除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之外,也遭遇了通货膨胀、下岗、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通货紧缩。

  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里,“80后”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但随着他们步入就业年龄,家庭的负担开始压在了他们肩上———组成“421”家庭的“80后”小两口将要承担起对4位老人和1个孩子的赡养、抚养责任。

  在“80后”小的时候,家庭财富可以用彩色电视机来衡量。据杭州《地方志》的数据显示:1985年,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电视机101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4台,刚过1/10,农村居民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24台,彩色电视机2台。

  不能否认的是,“80后”比他们的父辈受教育时间更长。根据教育部的数据,“80后”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1.8%,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43.8%。但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仍然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考试排名尽管残酷,却也公平,这是许多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出路。

  这些年轻人也开始担负起这个社会的一些责任:比如国防。现在的军队里,几乎所有的义务兵都是“80后”,甚至一些军官也属于这个群体。笔者的朋友、一名身为“80后”的解放军军官听了一些评价后哈哈大笑:“请那些对我们有偏见的人看看吧,这些小伙子多棒。”

    “有些人太‘火星’了吧”

  至于对自己生活习惯上的指责,“80后”很习惯地用他们擅长的调侃来应对。“爱吃洋快餐”就是其中一条。“出门吃饭,进了个吃不起或者吃了不划算的饭馆都是重大损失。”大学生小赵说,这时候她往往选择一个快餐店,因为味道是熟悉的,价格是统一的。

  另一个“爱喝带甜味、瓶装的饮料,不爱喝白开水”的指责遭到了“80后”的取笑:“那是学龄前孩子的天性”、“××山泉有点甜,是算带甜味的瓶装饮料,还是算白水?”

  上海的一位编辑黄维嘉在《新京报》发表评论《听一个火星人谈“80后”》,其中提到:简宁的文章在草草地谈论了“花儿”(乐队)事件后,半猜测地得出了一系列“80后”特征,其中包括“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四十来岁,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他们16岁前后有了第一次性经历”,“他们打一出生就有大彩电看”,“他们都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等等。这些性质都很自然,可一旦作者将狭隘的个人生活史作为一切行为的准绳后,这些行为都成了坏典型,应该被记录在小本子上。老年心态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个仇恨的小本子,它将个人生活的灾难投射其中,并随时准备将指责无限上纲……

  “80后”女生本身就是猎人?

  “老”陈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现在在北京某大学读研究生,他还是个青年,但和他的同学相比要年长一些。那些同学多数都是“80后”。但他没有觉得和这群人格格不入。他读研之前在另一所高校里工作过,当了好几年班主任,当时他的学生也都是“80后”。他跟他们打的交道特别多。“我觉得他们和我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相反,校园比年代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老陈说,“他们坚持自我,也有自己的原则。我和他们合作做过研究,大家各自负责自己事情,做好就走。”

  老陈过去可不是这么认为的。有位师弟告诉他:“这样对集体有好处,大家工作得都有效率。如果你做完了就去给没做完的帮忙,效率低的人永远也没办法提高自己,一个集体里必然就会出现懒汉。”“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老陈说,“有些人说这个群体太自我,太独,可能是没有了解这代人行事的规则。”

  老陈还是单身,朋友们正帮着他介绍女朋友,许多人总会问一句:“你‘歧视’80年代出生的女孩吗?”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不歧视,哪个年代出生的都有知书达礼的好姑娘。我觉得80年代的姑娘很可爱。”

  这问题并非多余,因为一篇题为《坚决不娶80年代女生的七个理由》的文章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作者是一个“70年代”,列举了“80后”女生的若干劣迹,其中一句就是———“70年代的女子像羞怯的小鹿,而80年代的女生,本身就是猎人。”

  每代人都会被上代人批评

  偏见在营造新的代沟。日本电影《大逃杀》里构思的成年人和年轻人互相不信任的情况,就是代际鸿沟的极端表现。

  对“80后”的一个最普遍的评价是———毁掉的一代。这并不新奇,历史上对下一代人的“打包”批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20年代,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曾经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此后,这个称呼被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人身上。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被正式命名,最早时也是文学概念,后来成为当时一批青年的代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则被称为嬉皮士,七八十年代的美国青年被叫做“电视一代”。

  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无情地批评,上一代人往往对年轻一代表示担心和痛心。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哪一代人彻底地把自己毁掉的情况,社会依然在运转、发展。

  他们的梦想、爱情和责任

  本次调查中,只有27.3%的“80后”“不相信爱情”,23.2%的“80后”认为“梦想是件虚无、可笑的东西”。而认为“‘80后’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超过六成。“80后”对这个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他们仍然受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教育长大。

  但外面的世界则更多地告诫他们:提防爱情,谨防受伤,老实干活,别抱梦想,拼命挣钱,购车买房。他们不愿相信这些警告,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困惑。

  他们心怀梦想,但在就业和提升等方面却非常现实。“80后”对待婚姻多数很谨慎,因为这个承诺的违约成本很高。同时,他们却大胆地挑选自己的恋爱对象。

  多数“80后”对道德、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信仰,他们同情弱势群体,痛恨社会不公正。换句话说,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不是因为他们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而是因为他们还年轻。

  一次,一名20岁出头的大学生去做民工生存状况调查。当他即将结束调查的时候,被工地上的两个人抢了手机。这个年轻人追了半天,总算是拿回了自己的手机。可他挨了好几拳,带着青紫回到学校。同学问他:“调查还做吗?”他说:“还做。因为,抢我的人一定是走投无路了。这些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6:18 , Processed in 0.0702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