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64|回复: 2

方言与地域文化——戏说“湘女多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6 16: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作者:王一方

  中年背井,客居齐邑,朋友们常侃起湘俗。于"湘女多情"一说多有诘难。"多情"本是女性生命力外显的标志,从医学上看,它与体内的女性荷尔蒙水准有关,若凭实验室指标而论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凡天底下的健康女子都是多情坯子,不惟只是湘女呀!莫非辣椒是催情之物?果如此,川妹子也应有"多情"之誉呀!直问得我顾左右而言他。其实,"湘女多情"不过是一则民谚,口口相传至今,既非正式的社会学结论,亦未见诸妇联红头文件、女权主义纲领之类的文本,故而没有人太认真地去证实或证伪。既然齐邑的朋友有兴趣打破沙锅,要讨个说法,我也只好认真起来,不然他们总以为湘女们白拣了一个便宜。

  认真了一番之后,不觉有些气馁,虽然《楚辞》中有《九歌》,《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之名篇,但读了半天只读出祭祀过程中人神之间的单恋,继而于《芥子园画传》上一睹单色线描的湘君、湘夫人芳容,相信她们根本撩不起少年心头的兴奋,不由得暗自嗟叹,名士骚客们意淫了几千年实在可怜得很。相形之下,传说中的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湘竹倒更贴近民间私情,关于这个美丽的神话在楚湘之地可谓深入人心,娥皇、女英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构成"湘女多情"的精神源头。不过,较真地讲,舜帝南巡途中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寻夫而驻足湘水之滨,本算不得土著湘妹,然而,君山北渚的二妃墓、湘妃祠还有那丛丛斑竹可以作证,这段哀惋动情的神话已经羽化成湘人的情感偶像,追究乡籍反倒显得多余了。

  说起来湘人性朴,故而"湘女多情"的传统一直在乡野匍行,未曾炫耀于庙堂、街肆,不为正史、高典所青睐,无论是信史、还是文学作品之中,名妃、名媛、名妓、才女的形象均鲜有湘女,西施、貂婵、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林黛玉,即使名唤"李湘君",也是秦淮河上某商女。这也难怪,正统文人眼里只有才与貌,纵然体内荷尔蒙高涨,也必须发乎情,止乎礼,高谈什么节呀、烈呀去吓唬小女子,这类风头湘女们不出也罢,免得犯了礼教大防。譬如那清河县城里的潘金莲,本可以其风骚为山东人挣个"鲁妇多情"的民间美誉,无奈清河离孔圣人的曲阜太近,这份纵情越矩不被乡党理解与宽容,金莲最终成了她意中情郎武二的刀下之鬼,身后还要遭千年唾骂,真冤!其实,三千年情史,不惟只有一个礼教吃人,孔方兄、青楼气都是噬情之虎,别看它"二十四桥明月夜",美人一笑掷千金,殊不知,灯红酒绿不过财与欲,逢场作戏原本假风流,与湘妃遗风相去甚远。


  若把眼光过分停留在故纸堆里会令人昏聩,"湘女多情"本是一个经验的命题,应该让感官来说话,由体验来作答,虚拟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设一个赛情的擂台,召各地情商高、情窦壮硕的女子来比试,二是辟一密室,由各地的情郎诉说感受,秘密投票或打分……择吉日发布,说不定能证实或证伪"湘女多情"的结论,但这两个馊主意现实中断不可行,理由是"情"由心生,个人评判未免太主观了,"公分母"永远也推求不出,即使决出结果,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容易流于片面,只不过是说笑一场而已。但在电视高度普及的今天,屏幕上几位湘籍女歌手的媚眼与甜歌着实令不少外省的男歌迷们心旌摇曳,还真将"湘女多情"当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来认同。此外,几位曾在京沪高校求学的朋友还举出个人的一点点遭遇,说是令人诧异的莫过于大学一年级下来,班上的几位才俊男生全被同窗或同桌的湘女挎上胳膊领回家由爹娘甄别去了。于是又引出一个新命题,"湘女仅仅只是多情吗"?因为"多情"这个词的内涵颇丰富,含情是一端,用情是另一端,前者是本钱,后者是手段。在我看来,"湘女多情"更侧重于后者,因为论多情的"本钱",湘女们似乎并不占优势,譬如个头并不是最高,脸蛋不是最白、最靓,腰肢不是最细,但她们与情郎相视,媚眼可能最勾魂;与情郎相伴,情话可能最摄魂;与情郎相依,良宵可能最销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湘女是行动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湘女多情的特征是用情浓烈。绝非病态的多愁善感,亦非作派的纤秀婉约,所以就更贴近世俗生活,更凸现生命本色。殊不知,长沙方言中,对"多情"女的俚语评价是"蛮骚",口语中,"蛮"字乃"很"、"非常"之意。湘方言中,还有"霸蛮"一说,此处有"强人所难"、"固执"等意,但"蛮"字的意境很难以用一个相对应的词来表达。虽然"蛮骚"的"蛮"非彼"蛮",但我个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蛮骚"的"蛮"赋予"执着"、"坚守"的含义,"蛮骚"除了"很骚",实在还有另一番韵致。人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媚人之处全仗一个"柔"字,尤其是南国女子,更是"人比黄花瘦","柳色看犹浅",林语堂嘲讽为"苗条但神经衰弱",一种病态的美,而湘女的"蛮骚"却一扫这份纤弱,南人有北人相,女子有男人气,既是一种反叛,也是一种逃逸,于区域社会学特质而言还真具有几分类型意义。这大概也算得上"湘女多情"民谚的一点点理性注脚吧。

  将"蛮骚"的湘女形象活鲜地呈现给文学大众的人当首推沈从文,在他笔下,无论是《边城》中的翠翠及翠翠她妈,还是沅水两岸排工、水手们的相好,媚金、巧秀、九妹……都是那么用情浓烈,掷情专一、执着,她们幽会不失约,夜里有主张,相恋主动,有野性,从不遮掩情欲之渴,豁达、浪而不淫。同时又多梦、善良,这些湘女一半是情人,一半是母亲,她们的性格中,一半是暴风骤雨般的激情,一半是桃花潭水的宁谧,这些不朽的故事里流淌着浪漫与肃穆,交织着美丽与残忍。尤其是关于女子落洞的描述,似乎超出了文学,可以当作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报告来读。

  "落泪"是一种青春期精神病,多发生于"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一个爱美好洁、知书识字、富于情感的聪明女子,或因早熟,或因晚婚,这方面情绪上所受的压抑自然更大,容易转成病态"。"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纯和,聪明而美丽……平时贞静自处,情感热烈不外露,转多幻想,间或出门,即自以为某一时无意中从某处洞穴旁经过,为洞神一瞥见到,喜欢了她。因此更加爱独处,爱静坐,爱清洁,有时且会自言自语,常以为那个洞神已驾云乘虹前来看她。……必然感到热烈而兴奋。"这类女子"在人间可无爱悦,却爱上了神,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这大概可以算得上"湘女多情"的走火入魔,也是《楚辞·九歌》湘君与湘夫人的那段人神相恋的现身转世。无怪乎从文先生只记湘女的爱与怨,却最终娶了姑苏城里的"黑凤",做了张家府上的姑爷。

  说起研读沈从文的作品,最有心得的人应数凌宇先生了。几年前与他相遇,便由沈从文笔下的湘女谈及湘湖之区的民风与性格,凌先生有一个"连环套"理论颇令我开点心窍。在他看来湘人挣不脱三张"网",一曰"屈骚忧患",二曰"桃源梦",三曰"湘女多情",忧患是现实的关切,梦幻是理想的憧憬,"湘女多情"则关涉文化性格与行为的塑造,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行动主义构成第一个连环;第二个环是女人、男人,上辈、下辈的承传,说"湘女多情",消受的是男人,湘女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她们用情浓烈的秉性必然影响到儿子、丈夫、父亲的心智与行为,有蛮骚的女人,就会相匹蛮犟的汉子,扎硬寨,打恶仗,认死理,屡败屡战,愤而蹈海,杀身成仁……风流被男人占了,而精神乳汁却连着"湘女多情",一部近代史可以为证。

  说来说去,"湘女多情"终归是一个悬案,一个一时无法推翻也无法澄明的区域文化性格假说。转念一想,悬案、假说不也是可以吸引人们去深究吗?
发表于 2005-1-13 2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就半部中国近代史:湖南人凭什么惊天动地?

本文摘自《纵横天下湖南人》一书,王开林著,2004年5月第1次印刷。
来源:http://www.china-shaoshan.com/bbs/showtopic.asp?TOPIC_ID=289&Forum_ID=14
2004-6-10 11:55:03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湖南人心气特别高,喜欢冒尖出头:执政有毛泽东和胡耀邦,治国有刘少奇,打仗有彭德怀,抓经济有朱镕基,绘画有齐白石,编剧有田汉,作曲有谭盾,创作小说有丁玲、沈从文和韩少功,研究杂交水稻有袁隆平,唱民歌有李谷一和宋祖英,跳水有熊倪,体操有陆莉、刘璇和李小双,举重有占旭刚,打羽毛球有唐九红和龚智超……这些现、当代英雄的事迹可谓有口皆碑,家喻户晓。倘若我们飞跑的好奇心不肯就此止步,还要往历史的纵深处再仔细瞧一瞧,肯定会更加吃惊,因为赫然在目的是这样一行文字
——?
  “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

  以上的说法由来已久,其中容或有些水分,但它跟晚清盛传的那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样绝非故意夸张。晚清七十年间(1840——1911),湖南涌现出来的人才,论质论量,江、浙、粤三地必须集合全力方可抗衡。数百上千位卓然命世的雄杰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成为近代中国的“火车头”。他们同赴时艰,共纾国难,从未有过畏葸和退缩。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诚然,在大批湖湘雄杰中,无论是守旧的“后卫”(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维新的“中场”(魏源、郭嵩焘、谭嗣同),还是革命的“前锋”(黄兴、蔡锷、宋教仁)都是世间不可多得的顶尖高手。若将他们组成一支“全明星足球队”,由阿根廷的“疯子”教练贝尔萨统领,排出他最有心得的433阵型,真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还有一些说法也是耳熟能详的,比如:“湖南人流血不流泪,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人革命,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又比如:“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浙江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些。”为赢得这些赞誉,湖南人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从整体上打量湖南人,我们有何观感?作为一个种群,一个长期在蛮荒地带拓展生存空间的内陆种群,由于气候潮湿、环境闭塞、资源匮乏和风俗蒙昧,湖南人并非得天独厚,从一开始他们就必须胼手胝足,筚路蓝缕,从艰苦贫穷之中找到乐趣。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湖南人既然无法在天时、地利两方面与外省人抗衡,便在人和方面狠下功夫,他们抱成一团,结为一体,特重家乡观念,视老乡为兄弟姐妹。以前,湖南的帮会组织特别发达,哥老会、三合会之类的江湖堂口比比皆是,常年在外谋生的人多半要加入帮会,寻求保护,革命党人也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湖南人袍哥习气较重,颇有点“义”字当头,虽万死而不辞的意思。湘军能征善战,敢扎硬寨,打死仗,与此不无关系。?

  清代之前,僻处蛮荒地带的湖南并不以出产人才著称,数得出的重量级人物仅有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怀素和南宋大思想家周敦颐等寥寥数位。清代以来,湖南地面好像是春天的向阳山坡长蘑菇,人才出了一茬又一茬,政坛和军界的人才就不必一一枚举了,光是文艺、学术方面所出的人才就可以排成长队,王夫之、何绍基、王?运、王先谦、欧阳中鹄、叶德辉、易培基、易顺鼎、齐白石、欧阳予倩、贺绿汀、沈从文、田汉和丁玲,哪一位不是大师和大匠?哪一位不是在其领域内执大旗、扛大鼎的人物??

  湖南人吃辣椒号称“天下第一”,其“辣”字诀的极端表现是:办大事快刀斩乱麻,作风极为凌厉;对敌方心狠手辣,不留丝毫余地。湖南人刀刚火辣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归纳起来,其特点至少有以下11个方面:?

  1.质朴,务实而不务虚;?

  2.倔犟,又谓“霸蛮”,头撞南墙而不回;?

  3.傲岸,不拘细行琐德;?

  4.吃苦耐劳,如同骡子负重行远;?

  5.坚韧执著,屡败屡战,不胜不归,打脱牙齿和血吞;?

  6.刚健,勇于任事,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

  7.自信,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当仁不让;?

  8.好学,虽武将亦能折节读书,求知欲旺盛;?

  9.任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锄强扶弱;?

  10.特立独行,具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坚强不磨的志节,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11.不怕死,不要命,老子不信邪,要死卵朝天,不死变神仙,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近现代文人汤增璧曾说:“湖南人士矜气节而喜功名。”这话大抵是不错的。另一位湘籍名家章士钊则说得更为透彻:“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为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喜欢干大事、能够成大局的湖南人确实知行合一,只要认定了某个主义、某条道路,就会持之不疑,行之不悔,“一意干将去”(左宗棠语)。湖南人“霸蛮”而又“灵动”,其不胜不归的心劲体现为一种比野山椒更辛辣,比牛皮筋更柔韧的硬汉精神。此外,湖南人有很强的地方观念、种族观念和国家观念,连闾巷细民也关心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湖南人建功、立业、扬名的心劲特别足,这也许是接受了屈原的精神遗产的缘故吧。?

  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翁同〖HTXL〗騄〖HT〗、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章炳麟这些“王牌”人物无不与湘地的俊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是师徒,或是盟友,或是同志,或是劲敌,或是仇雠。由当初“无湘不成军”到后来“无湘不成事”,从当初“蛮荒之地,人材鲜少”到后来“湖南人材半国中”,近现代百余年间,湖湘雄杰的奇能伟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晚清以迄民国,天漏日残,湖湘雄杰每每充当冒险建功的“补天者”和“追日者”,他们自然而然形成紧密坚固的人才链,屡次在节骨眼上挺身而出,起到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曾国藩一手缔造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左宗棠统领湖湘子弟,保住了西部边陲的金瓯完整;谭嗣同头颅一掷,激起了革命回声;陈天华蹈海而死,使同盟会空前凝聚;黄兴指挥广州起义,使中华民国有了明显的胎息;宋教仁组织政党内阁,使民主宪政射出第一缕晨曦;蔡锷打响护国战争,彻底铲断了封建帝制的根系……可是,星移斗转,岁月嬗替,这些湖湘雄杰的盖世功勋却差不多已变成一笔茫无头绪的糊涂账,至于他们非凡的人格魅力则更是鲜为大众所知。对此,作为湘籍后生,我能做些什么?清账与钩沉这两项工作都旷费时日,剧耗精神,非一人之心〖JP2〗力所能承揽,我要做的只是像采珠者那样去打捞一颗颗久已沉落于岁月深处的雄心,我相信它们依然鲜活,并未丧失掉固有的光热。〖JP〗?从晚清到民国,政界、军界、文艺界的湘籍巨子普遍重视品德修养,胸襟开阔,器识弘远,为人行事光明磊落。比如两江总督陶澍就从不乱来,他在安徽巡抚(相当于省长)任上时,深感官场腐败,看出“子民”与“父母官”之间早已形成深刻的仇隙,那些威福自享的官吏“其于百姓则鱼肉也,百姓视之,亦虎狼也”(《陶文毅公年谱》),他欲以一人之力澄清安徽一省的吏治。但由于贪官污吏十分奸猾,彼此勾结,慎为掩护,不易彻查,体制上的漏洞决非一人之力所能堵住,陶澍治来治去,功效甚微,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撰写一副自警联高挂于府堂之北:“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无人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他决意做宦海清流,这是传统知识分子内心最深处的自洁精神在起缓释作用。又比如“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他一生勤政好学,谋国之忠,知人之明,无人能出其右。他终生以“血诚”二字待人处事,训弟教子,且主张持家勤俭,亲为家中妇女制订功课单,以使她们免于骄惰。又比如湘军大帅左宗棠,他自比为黄牛,乐于负重行远。年近古稀,他仍然统领湖湘子弟远赴天山之北,平定叛乱,收复疆土。他不顾高龄,坚持住在军营,与士卒同甘共苦。后来,他的大儿子左孝威去塞北省亲,随父亲入住军帐,受寒致疾,回家后一病不起。又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危急关头,他义薄云天,誓为变法而流血,却敦促梁启超赶紧逃出魔爪。他那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话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由衷说出的。又比如民国元勋黄兴,他不争名位,延陵高揖,曾对胡汉民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这无疑需要极大的雅量。又比如民国大将蔡锷,他不仅主张“军人不党主义”(即军人严守中立,不加入任何政党),还特别关心民瘼,他任云南都督时,云、贵两省的商贾感戴其恩德,大家合计着要为他铸造一尊高大威武的铜像。蔡锷敬领大家的好意,却用这笔款子赈恤两省的饥民。事后,他对大家说:“君等铸我像,享受荣名,在百年千年之后,若辈哀鸿,食此涓滴之赐,当可活命无算。彰人之功,不若拯人之命也。”这才是可以垂范千古的伟人之仁。正由于这些湘籍的雄奇之士品德高尚,湘人才能在近代史上唱主角,执牛耳,充当火车头。

  “人类历史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伟人的历史。”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这一毫不含糊的观点长期不为某些历史学家所认同,但证诸古今,如合符节,很少有什么例外。“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伟人是一面极为清晰的镜子,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到一个时代的理性与疯狂、进步与反动。

  中国渴望与世界接轨,渴望富强发达,成为东方的醒狮和巨龙,由来久矣。然而,怎样才能猛醒和腾飞?从何处方可获致那句“芝麻开门”的秘咒?百余年来,湖湘雄杰一直为这个想法所魔魇,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宋教仁等人无不念兹在兹,思之良苦。自晚清洋务运动以迄于今,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一波三折,历史提供了太多太多血泪相和的教训,这是后人不应该轻易忘却的前车之鉴。

  知人而论世,论世而知人,谈何容易!尽管那些高蹈远翥的一代天骄与湖南这方水土息息相关,但他们并不受三湘四水的局囿,在中国大擂台上,他们都是重量级的角色。

  胡适先生曾戏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捅破了薄薄的糊窗纸,可是这位文化大师仅仅留意于历史的幻影和假象,难免避实就虚。历史的某些真相固然长期遭到遮蔽,但它们不可能永久遭到遮蔽,必定会有重见天光的那一天。世间总有一些怀疑者不满于现成的结论,他们将轻装远行,用新观念的镐头掘开历史的荒冢,找到可供破案的“人骨拼图”,做出正确的“尸检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放湖南人出一头地”,使三湘人才喷薄激涌的景象蔚为壮观,这一放便放出许多的轰轰烈烈,放出无数的可歌可泣。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第一人,魏源是中国早期洋务派中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郭嵩焘是中国外交界中仗节出使欧洲的第一人,谭嗣同是中国维新派中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唐群英是女性中加入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人,刘道一是中国同盟会中为革命断颈的第一人,陈天华是中国留日学生中为正义事业愤然蹈海的第一人,陈衡哲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以极大的肺活量唱出了湖南人的最强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可不是只图悦耳的花腔,而是他代表湖南人打从火辣血性里吼出的一嗓子。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
  
发表于 2005-1-14 2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男儿不多情,哪个女儿不怀春?独湘女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07:06 , Processed in 0.1080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