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98|回复: 5

行进中的彷徨——谈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大众化趋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6 15: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娃娃鱼
来自:纪录·中国网站/2005-11-20 10:51:11 
 

当下 “大众文化” 领军电视节目制作的背景下,一切向收视率看齐,向大众献媚的媒体节目景象中,纪录片文化景观呈现出一片噪动与迷惘。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发轫至今,其文化取向经历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对抗、消解的历程。纪录片一直在启蒙与娱乐、教化与审美的顾此失彼中彷徨,然而,21世纪中国纪录片将何去何从?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精英”纪录片与“大众”电视文化的“中国因缘”

  溯本求源,纪录片原本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社会的影像文献,它不以观赏和消闲为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这种看法毫不隐瞒地标榜着纪录片的精英文化品位。尽管国内也不乏《布达拉宫》、《德拉姆—茶马古道》这样的院线制作,但今天在中国,纪录片最大的载体仍是电视这一家庭“冷媒介”,以“精英”的态势来创作纪录片,以“大众”的品位被摆上电视柜台,“门不当户不对”自然是一个令人尴尬而无奈的宿命。

  除去这些主观因素,纪录片在中国的进程也是一种时代符号的影像表征。脱胎于特定时期政教化新闻影片的纪录片转世之后,正逢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炽热鼎盛时期的1980年代。启蒙思想与纪录片原始精神的邂逅,使纪录片成为那些知识分子张扬“精英文化”的有力载体,启蒙与复兴也无疑是纪录片责无旁贷的使命。1990年代初,纪录片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36%的收视率一直为纪录片好汉不断称道的“当年之勇”。可是,随着中国飞速走向经济大发展时期,市场经济的车轮滚滚开道,知识分子思想界急剧分化,精英文化不战自退,日益被大众文化所取代,那些动辄就彰显文化品位的纪录片不再吸引观众的眼球。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电视台逐步走向商业化,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衰落。尽管至今仍有个别纪录片精品还不失时机地灵光乍现,但从中央到地方,纪录片节目的收视率还是一路狂跌,无奈何花落去的败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商品拜物教”亵渎了艺术的“灵韵”,多年前阿多诺等人的愤懑与焦虑至今难以平息。精英纪录片在落寞中沉寂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大众纪录片的喧哗与躁动。21世纪,中国纪录片脱下“精英”的桎梏,一身轻松地与“大众”电视缔结了“中国因缘”,将以新的品貌蓄势待发。

  二、 “娱乐化”:大众化纪录片的兴奋剂

  不仅国内如此,国外纪录片也不是一个功利性的节目范式。大卫·麦克奎恩在《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时这样描述英国纪录片的:和游戏节目等比较廉价的节目类型相比,纪录片的观众人数显得非常少。而纪录片的费用又相当的高昂,看来要弄清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视频道还要制作纪录片?一部分原因在于英国电视对观众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广播责任。制片人罗杰·格利福(Roger Graef,1993)告诉我们,说到纪录片,“我们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提供的都要多,但英国观众对此并不欣赏”。随着电视的“教育,同时娱乐”观众的法定职责在减退,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然而,纪录片仍是电视广播中一个有威望的领域,吸引着报刊杂志评论的注意,制片人和电视机构赢得荣誉。其所以如此,部分地是由于纪录片通常吸引“高端市场”的观众,正如刊登纪录片评论最多的“高端市场”报刊指出的。

  这就是一个发达国家在明知纪录片赔钱的情况下,还要执著地向观众源源不断地提供纪录片的原因所在。纪录片是一个高端知识市场的产物,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缺乏占有纪录片市场主要份额的中产阶级观众阶层,所以纪录片的失宠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这决不是我们应该放弃纪录片、放弃“小众”服务、放弃“大众”启蒙的借口。

  如今,纪录片的各项创作指标要随着电视观众的胃口的变化而变化,一时间,迎合“大众”口味的“市场化”创作捷径又成为振兴中国纪录片的不二法门。如何在娱乐中达到启蒙的目的成为当下纪录片创作的主旨。

  一方面国产纪录片青黄不接,而另一方面,以美国“国家地理影片”、“Discovery频道”为代表的国外电视纪实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取得节节胜利。“Discovery频道”6、7年前开始进入中国,目前在国内有20多个电视台播出该频道的电视节目,节目VCD卖出了100多万份。2002年引进的《国家地理杂志》的姊妹媒体“国家地理影片”的VCD上市一周就销出了10万份。

  为什么远来的和尚好念经?“探索亚洲有限公司前中国事务副总裁罗百鸿认为,探索频道的成功就在于将娱乐化的元素引入纪录片——娱乐化纪录片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要有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这往往是中国纪录片的弱项。”

    我们这个诞生过无数传说、名著的民族竟然在现代化的隘口上失去了“讲故事”特长?这倒是一件颇有讽刺意味的事情。故事本身是中世纪的产物,但是千年之后,故事性一直是人类艺术欣赏的基本心理诉求。其实,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正如本雅明所担心的那样,人们讲故事的能力正在日渐退化,成为人类进化历程中被遗失的本能。电视这一现代化电子媒介更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情节的铺陈。“寓教于乐”这个看上去司空见惯的词汇现在并没有完全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当下的纪录片萎靡的病根被诊断为“缺乏故事性”。曾经,中国纪录片一时间个性解放,受“为真实而真实”的创作思维的影响,很多纪录片流于简单的流程化,甚至矫枉过正为无解说、无情节,让人看得莫名其妙。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再现艺术。内容的真实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础,表现的形象化使它与艺术接壤,而故事性则是其价值体现的最佳载体,缺少了故事性的纪录片是难以成功的。如今,中国的纪录片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期,国内的纪录片人学着把娱乐化作为纪录片自救和救市的灵丹妙药。大众化是纪录片迈向市场化的第一步,不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难以生存。要想振兴中国纪录片就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培养中国纪录片观众。长期不重视、不懂得商业化运作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内纪录片市场的萎缩。市场化就要求纪录片具有可视性,换个说法就是“阳春白雪”的纪录片要做到雅俗共赏。收视率利剑般悬在创作者的头顶上,时刻提醒着他们纪录片的衣食父母不再是少数知识精英,而是要普罗大众。

  于是,在央视2002年第四季度观众综合指标调查报告中,“观众流动率”这项指标的第一名被央视科教频道每晚8:30的《探索·发现》夺得。在栏目满意度(由知名度,观众规模,期待度,人气指数,忠诚度,家庭人气指数等指标综合得出)的总排名中,开播不到两年的《探索·发现》一直高居前十名左右。《探索·发现》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拍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所谓娱乐化纪录片,《探索·发现》的解释是知识娱乐化,把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呈现给观众,利用所有可能的电视手段进行表现。比如用搬演的手法完成历史的重现,加之相关人物的访谈,动画特技,表现手法甚至比故事片更加充分,更加“无边界”。《探索·发现》认为,这不仅仅是手段的创新,更是理念的创新。

  在此之前,这是许多学界、业界人士所不齿的纪录片媚俗化的表现,也是很多纪录片“打假”的利器,但讲求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情节的铺陈、电视技巧的灵活运用,来刺激观众兴奋中枢,从而在娱乐中达到启蒙的目的。纪录片大众化是否等于无原则的世俗化、媚俗化?这一直是人们忧虑的症结所在,纪录片“为市场而市场”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娱乐化的方向的确也是一把双刃剑。

  三、进退两难的大众化纪录片

  当纪录片脱下其“贵族”的外衣,换上世俗化的新外套时,人们开始担心他的“血统”是否依然纯正,他的“出身”是否依然高贵?“戏说”等娱乐化油彩是否有损纪录片素描般“文献性”的权威?这并非是纪录片落魄的遗老遗少们顿足捶胸般的顾影自怜。迈向了世俗化之路纪录片并非从此一路坦途。好不容易摆脱了“纪录的巴比伦之狱”又落入铜臭戏谑的纪录片,是否还能肩负起教化与审美的使命?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市场标尺是否能适得其行?纪录片又陷入两难的境地。

  稍微清醒的人都明白,栏目的收视率与栏目的质量以及栏目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完全成正比。一些收视率不高的节目常常起到社会良心作用。一些代表了精英式的文化思考的节目难以作到雅俗共赏,却负担着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引导作用。我们除了对观众的逢迎之外,还需要对观众的引导和培养。单纯的末位淘汰制只能做到被动的迎合,而不会起到积极主动的陶冶作用。作为一个垄断性的公益性国家主流媒体无疑担负着社会职责的功能。那么,我们能否在纪录片的问题上也来个“一刀切”,这一刀我们能否下得了手?

  在娱乐化、市场化的兴奋剂的支撑下,我们的纪录片还能跑多远?世上没有医治百病的良药,以市场论输赢我们将会输掉些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将是负载教化与审美使命的媒体所无法回避的。

  如今,“娱乐”与“教化”作为主流媒体传播的主要元素,体现在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类节目中。其中,娱乐的因素在当今中国大陆的电视节目中更显现出强大的走势,甚至由娱乐滑向媚俗甚至恶俗。以往,国家主流媒体在这两点之间往往会侧重“教化”一方,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每一类节目的最强音。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所带来的大众文化浪潮,使娱乐因素取代“教化”因素成为重点,这是一种必然现象。然而,将娱乐定位为媚俗,不难想象,主流媒体成为文化与精神家园的梦想与现实即将离我们远去。这是一个大众的狂欢的时代,可是狂欢之后的苍白与空虚则是我们现在就可以预见得到的。

  大众文化的平台在显现出强大生命活力的同时,助长了大众文化的娱乐因素,也在其中消解掉了审美与启蒙的使命。审美与启蒙作为人文精神元素在大众文化场景中的黯然退场,并非是与娱乐、“教化”它们之间的矛盾绝对不可调和。雅俗共赏和寓教于乐曾经是、现在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制约的环境下也并非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

  当下中国社会正面对着一个从所未有过的发展时期,中国电视也毫不例外,正经历着一个向产业化迈进的过程。但我们必须看到传播媒体的特殊性质,在一手抓市场一手抓公益的天平上,两手都要硬。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价值观、生活方式、道德规范需要不断重塑,与其依靠以往政教化的宣传片去强化说服,还不如以纪录片的真实与纯朴去“润物细无声”来的自然妥帖。

  四、“多赢”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理想

  当主观愿望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时,就可以称其为理想。

  21世纪的纪录片实现娱乐性、审美性、教化性与启蒙性集于一身,走上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

  如何使娱乐性、审美性、教化性与启蒙性等元素在节目中有机地结合,并在文本的结构中达到一种平衡关系?在叙事方面,不固守传统观念与模式,避免采取曲高和寡的学术性战略,而是试图在“精英”与“大众”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和” 对观众“看”的欲望适度把握。为纪录片开辟一条通向有文化品位的和审美含量的大众传播之路。因为“精英”的使命最终还要在“大众”身上去实现。格里尔逊那句“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已经赋予了广大纪录片创作者发挥的灵感。整合中国纪录片创作观念,建立有机的中国纪录片市场,最终才能达到良性制播循环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谈的只是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一个节目范式。另外借鉴国外成熟的纪录片投资机制也未尝不是一种解决中国纪录片创作资金告罄的办法。但无论如何,启蒙与文献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是纪录片创作的先决条件。

  21世纪的中国纪录片,请一路珍重!
发表于 2007-4-12 1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禾妞~
发表于 2007-4-13 14: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禾妞,lonelyroget深情地呼唤你哪~~~~

你听见了吗?听见了吗?听见……?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7: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猪圈被人假冒了,在野外,噪音太大,偶一直都在不停滴哄哄滴说:
在这里,
在这里,
在这里。。。。。
大地回音:
它(猪群)刚离去
它(猪群)刚离去

深涧聆鼓MM你先帮我应着,“委任状”随即就传给你,呵呵。
发表于 2007-4-13 20: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在哪,没接到委任状是不干活滴~~~~~~~~~~
发表于 2007-4-17 16: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深涧聆鼓MM竞争滴说:)

偶也想接委任状,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21:58 , Processed in 0.0696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