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04|回复: 0

[原创] 论汉语动词的形象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6 11: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动词是语句的中心,只要把动词的性质模清了,语言的性质也就基本上可以定下来了。我之所以说英语是语法化语言,就是因为英语动词可以通过形态变化而产生许多能表示时态特征的语法标记。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当然也就产生不了任何语法标记,然而人们对汉语动词的内在特性却了如指掌。比如“吃”,语言界的朋友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它是可以发生于一个时间过程的持续动词,因而可以带时间宾语,于是便知道“这顿饭吃了半小时”可以成立;“吃”又是能使“饭”消失的动态动词,于是便知道“吃了饭”表示吃饭完了。“睡”也是持续动词,但却是使“觉”得以平稳进行的静态动词,于是便知道“睡了觉”不表示睡觉完了,而是表示睡觉继续。“死”则是发生于极短时间内的非持续动词,也可以称为瞬间动词,于是便知道它不能带时间宾语,因而“死了五分钟”不能成立。此外还知道“死过”和“长高过”都不能成立,“死了”和“长高了”才能成立,因为“过”表示逆转,而“死”和“长高”都不可逆转。
持续与非持续是时间特性;动态与静态是空间特性。除此之外,汉语动词还表现出了可逆和不可逆的空间特性,以及动力和非动力的力学特性。因为本文不是专门谈动词特性的,所以汉语动词的可逆性以及力学特性只好留待以后再专文论述。
英语动词的时态特征可以用形态变化来表现,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为什么却能表现出这些内在的特性呢?看来这是汉语的一个谜底,揭穿这个谜底很可能有助于认清汉语动词乃至整个汉语的真实面貌。
诚然,汉语动词没有任何形态标志来表明所潜含的特性,可是汉语动词的特性却又完全为人们所知,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这只能说明动词的特性早已潜藏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而且形成了一个形象化的概念,有了这个形象化的概念,只要一看到动词的形,比如“吃”,自然就能够比对出来了,也就是语言界常说的见字生义了。由此看来,表示动作的汉字已经由象形发展到形象化了。这是一个继承性的飞跃,因为象形只是形似,形象化才是神似。神似当然比形似更为完善,更为高级。字的形似只是一种表象,字的神似才是汉语的根基,好在汉字的简化没有破坏这个根基,否则,汉语就会溃不成军,彻底完了!搞汉字拉丁化的朋友们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过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个根基非常之牢固。
从象形到形象化是沿着同一条道路而走过的两个阶段,可见汉语动词乃至整个汉语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自己的轨道。只可惜语言界的朋友从来都不去认认真真地分折汉语的发展道路,而是把印欧语的一套语言法则稀里糊涂地往汉语上面套。朱德熙凭着他自己的直觉知道这样做有问题,于是就提出了摆脱“印欧语的眼光”这个尖锐的问题。然而什么是“印欧语的眼光”,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现在看来,所谓“印欧语的眼光”其实就是语法化的眼光。用这种眼光看形象化语言当然是看不准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英语动词的时态持征表现于动词本身的形,汉语动词的内在特性则潜藏于人们的心。由此看来,英语动词的语法化和汉语动词的形象化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汉语动词的内在特性能够潜藏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呢?答案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因为汉语动词是对于真实动作的模拟。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而自发地认识了各种动作的特性,当看见或听见某一动词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把动词和所表述的动作联系起来而进行比对,这就是汉人无须动词的形态标志而能知其特性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汉语教学都是以教读范文为唯一途径,学生就是通过学读范文而逐步建立起对汉语的形象化概念,现代汉语却讲起了与形象化语言风马牛不相及的语法,以至于学生学得没有劲,教师也教得没有劲,因为这个语法实在是太脱离汉语的实际了。将英语的语法观点强行套于汉语,不管主观动机如何,客观效果却是使汉语也语法化。正如上面所述,汉语的形象化根基非常牢固,不可能被一部语法书所动摇,但毕竟招来很多麻烦。由此看来,马建忠老先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给汉语研究启了一个非常不高明的蒙,否则就不会给后世带来这么大的麻烦,看来这种麻烦还会继续纠缠下去,因为习惯势力是非常顽强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相同的,比如对“吃”和“睡”这两个动词,教师只要向外国学生说明“吃”和“睡”都是对真实动作的模拟,那么,外国学生也就会对“吃”和“睡”建立起形象化的概念而比较容易地接受“吃了饭”是表示完了、“睡了觉”是表示继续的说法。由此可见,能否建立起对汉语动词乃至整个汉语的形象化概念是学没学好汉语的最佳判断。明确了这点之后,使外国学生建立起对汉语动词乃至整个汉语的形象化概念就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果把汉语动词的各种内在特性也作为信息贮存于电脑,就可以使电脑对汉语动词也建立起形象化的概念,而模拟人的语言行为,正是语言信息化处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14:43 , Processed in 0.0829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