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68|回复: 0

当代中国文字问题矛盾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7 15: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lfeng.net/bbs/bbs.cgi ... 527221732&see=6
湘里妹子学术网站-www.xlmz.net-2003

主题摘要:

汉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反作用于汉语的口语,使之发生太多语音结构的再调整。语音的演变严重地顺从了汉字的表音局限,从而使汉语逐渐丢失了大量的适合于字母描述的本原特征;
同时,汉字又掩盖了大量外来语的真实面目,无情地切割了它们,使它们混济于汉语之中,而无可追溯其本源;
于是汉语膨胀出当今极其庞大的、似乎独特的、同音成分极为严重的书面符号系统---成千累万的汉字的大家族。
因此,不得不承认:汉语要达到科学的“字母描述”,并获得与汉字相当的概念准确性,绝不是简单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只前进一小步,也有无限艰难险阻。特别是涉及到“文字”的未来发展,是件“天大的”事。任何人声称能用“拼音的形式”替代汉字,改变数千年延续的文化要素,那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而且,任何个人的或一批人的努力都不可能臻于“完善”,更不能征服“民意”;同时又不能“大炼钢铁”。单是有类似的想法,就足以令人反感、耻笑。
近百年来,多数文字改革者的理论、方案基本上都缺少此一层原理上的认识,因此,多为简单的推理和假想。
然而,对前人又是不可以嘲笑和指责的。说前人失误或不对,那么,你要在当时就一定不会错么!人类可能错误几百年,几千年,永远执迷不悟---因为永远有自作聪明的人会声称自己有新的发现。

--------------------------------------------------------------------------------

甲:

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的优秀财宝;汉字的形、声、意的全息(三维)概念定位方式,使它具备高度精确、简练、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功能,为世界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

现代信息科技曾一度给汉字出过难题,但近来的发展显示:汉字完全能巧妙地适应现代技术,并且能够在世界信息交流的舞台展示它的独特风姿。
乙:

汉字,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唯一的书写工具,号称国粹; 它的一笔一划和读音,都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在我们的心中刻上深深的烙印,主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就象我们心中永恒的皇帝,一切有损于它的威严的东西都会让我们不舒服甚至恼怒。然而对于外面的世界,它却是一道把中国人与外界隔离开来来的神秘、巨大的、无情的文化屏障。不突破这个屏障,中国人很难容入国际社会与人平等交流。
国际交流中,英语作为工具历时约百年至今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也希望汉语的应用价值有所提高,许多专家断言:汉语是唯一能够与英语相“抗衡”的语言。但是,依靠汉字,想使汉语获得较高的国际应用价值是没有可能的。汉字永远是、也只能是华人圈内的语言信息交流工具,绝对没有走上国际舞台的希望。那么,汉语和英语的抗衡就成了空谈。

--------------------------------------------------------------------------------

甲:

你讲话太绝对,几乎伤害到我的民族自尊心。我认为汉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外族入侵中原,外族(表音)文字并不能取代汉字却最终为之融蚀,而且汉字一度成为东亚、东南亚某些邻国的借用文字;至今还是日本的当用文字,怎么就说汉字只是“华人圈内”的文字工具,没有向外发展的希望呢?

另外汉字也是可以发展的。只要我们沿着一贯的、正确的文字方针走下去,比方说逐步简化...我以为汉字也是大有希望的。
乙: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范围内,汉字是贯通古今,沟连八方的最有效的文化工具,也是凝聚我们民族精神的法宝,这是不可动摇的正确认识。但一走出国界它的优势就没有了意义。
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一度领先世界,使周围国家纷纷效法,包括文字的借用,这有历史的必然理由,而今天,我们则没有了这个理由。
汉字相对于西方文字,不必讨论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因为那没有意义---讨论文字的高下,跨出国界就没有可靠的标准,单考虑它们是否能方便的互通、交流就够了。在“国际交往的”工具选择上(排除国力因素),汉字很难确立与别人等同的候选位置;人们总偏向于那些容易掌握和使用的文字符号,和她们所描述的语言。
换句话说,在正常国际环境,语言和文字总是一起传播和存在着,语言在本民族内部的发展存在,与文字难易(甚至有无都)关系不大,而国际环境---好比舞台---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文字的赤裸的语言如何表演。文字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因素。(至于非和平状态,如殖民方式,不是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

--------------------------------------------------------------------------------

甲: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汉字的简化使它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呀?汉字的简化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乙:

汉字的简化基本上不是文字的进步。它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也是文字体系本身的自我否定和危险的解体。把它称作改革都是很勉强的--马车六个轮子和四个轮子的变化而已。
语言内容在不断地更新演化,但文字一但形成体系,就相对保持稳固不易变更。好比西文字母不论26个还是33个都差别不大。在汉字的格式上,任何努力都不会使它有新的发展。量的变化并不能带来质的飞跃。
汉字的简化主要是给中国平民识字教育带来好处,但对于高级知识的学习,汉字笔划的减少就显得无关紧要。汉字总量的庞大要比汉字的笔划复杂问题严重得多。况且你不可能把汉字无止境地简化。汉字的简化往往以缩减概念的精确性为代价。一个负面影响是---它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国内外华人文字系统的的分歧。

--------------------------------------------------------------------------------

甲:

那么你是不是主张中国文字的拼音(西化)道路呢?
乙:

问题的回答不是直接的主张或不主张那么简单。我们人太习惯于非此即彼、不白则黑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大脑程序里缺少灵活、巧变的中间地段,缺少多元化、多方位的“理念”包容。
对于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化的论辨习惯,曾经并继续影响我们这个民族,使她有时非常激烈,有时非常迷茫;几乎无法理性地接受多样化的渐变状态。
拼音,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经有太多的人,有过太多的主张和方案。今天我们所应该做的不是重复前人说烂了的话,而是说一些前人没有说过的话。
主张什么似乎不重要,而是主张背后的技术支持是什么。“光明、伟大”的目标设想和实际可行是两回事。

--------------------------------------------------------------------------------

甲:

我有时候觉得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就很好了?只要大家乐意,政府又支持,其实文字没啥不可以改变一下的。
乙:

现有发生过的无论哪一种拼音方案、方法,通过它们的符号组合所能表达的东西,都不可能保证“概念”的明确指向性;或者说根本不能被称作汉语“语言意义”上的拼音,同时也不便于认记、书写和电脑的转换处理,因此,除了简单的辅助识字外,都没有更多的可用价值。
具体说当今的拼音,一目了然、易懂易学,缺点就是“不确、不切、不明、不白”。对于认识中文的人,不会在意它、以为正常,反正用处不大!但找一个西方人,按照它们正常的思维逻辑判断,把“食、屎、事或妈、马、骂” 都一样表达,只差在一个小标符上,会有什么结论?---天下没有如此愚蠢的文字符号!问题还远不止于此。一旦我们试图用现有拼音描述一些复杂的概念,那就越弄越出笑话。实际上,全体中国人,并没有谁真地敢相信:现有的汉语拼音能够准确地表达汉语的最低限量的词汇。
这恐怕是对当今中国拼音成就的唯一正确的评估。

--------------------------------------------------------------------------------

甲:

以我的感觉,你既不说汉字的好话,也不说拼音的好话,你到底主张什么?
乙:

我以为重要的不是主张什么,首先是不主张什么。因为近百年来,主张已经太多,我们几乎没有再提出新主张的必要!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如果有兴趣把问题搞清楚,首先要摆脱一些看似正确的东西。如同我们当年摆脱“绝对真理”一样,有勇气否定自己多年来认同的道理。
我们可以非常冷静地看问题。换句话说,不要因民族文化的优越而过分地推崇自己的特色文字,特别是在国际意义上;也不要因崇拜西洋的货色而把民族的所有积累一概轻蔑,特别是在自己的应用上。
把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放在地球村的大环境里,一切就心平气和了。我们应该有,而且永远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文字系统。但同时我们应该力求找到对这个世界更为友好,更便于和人家双向交流、沟通的工具;文字上的孤家寡人、单向导通必然不利于多民族之间的理解、宽容、和平...共同进步,除非我们就喜欢一意而孤行。
当然,无情的客观现实又明确地提示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在很短的时期改变整个世界的许多方面,但文化方面的进步未必一定都要在世界每一处同时发生,构成民族文化风貌的要素就象人们的发、肤颜色一样不易变更(除非痛苦的手术)。而且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也是客观世界的必然---人间正因此而丰富有趣。即使我们承认落后的东西,积时既久则成为传统,成为传统就难分高下,改起来就很难,或者根本就不需要改;传统的抗力会坚如磐石,千百年不移。(实际上,坚持不改的不只是我们自己一方的人,外人也不一定希望我们改---大家都一样了,他就不先进了。)

--------------------------------------------------------------------------------

甲:

那么,请问阁下不主张什么? 具体说,比如假设我们需要一种可行的拼音文字系统,你以为现在的思想方法和具体技术还有什么问题?
乙:

好。说不主张什么,其实,只要指出问题所在就够了。
同时必须说明:即使我本人永远不赞成文字的改革,但也可以知道别人会是怎么考虑问题。
 
1 关于声标註
声变---是口腔发音位置的微弱的偏移,是汉语保证其词汇意义精确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没有声变就不成汉语、也无法汉字。
但现今方案仅以轻描淡写的小标誌来交代它,为註音识字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但对于读、记、认、写而言,就缺少足够的特异性;当年为了简便而权衡优化的措施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按文字的价值考量,这样的处置是根本不够的。
其实,外面的世界同样很精彩---西文拼音构词的技巧是极其丰富多样的,绝不亚于汉字笔划组合的万般变化。只是我们一般人于此缺少认识罢了。
我以为,我们完全可以把声变这一要素巧妙地揉和进字母的组合中。比如说:(1)给韵母以多样的变拼,以ou韵为例,因声的不同另可拼为eo, ow. eu...;(2)给声母以少量的替换,以zh声为例,另三声可替换为dj, dz, jh...;(3)再有少量的辅音介入,以去声为例,在韵尾可以增加 h、x 等,如:路—luh 、绿--lux、... ...这样的变换方法,我们可以例举出非常(至少两千种)之多。
只要肯这样做,现有的三十余个韵母就会增加到一百二十个以上,音节的搭配单位将从现今的四百余个扩充到一千六百个以上,加上对单音节词的韵尾处理和词性定位等措施,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拼音形态的精确、概念的锁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旦如此,我们会意外地发现:拼音并不止于当今之境,原来别有洞天。
 
2 关于词汇意识
相对于西方人,我们缺少词汇的意识。汉字均匀地排列在眼前,词在哪里?我们很少留心。十年寒窗的苦读,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苦”在识字上,也就保守在字的水平,当我们识得很多字的时候,什么是词汇,反而仍没有明确。
汉字的构词的灵活性、多样性严重地淡化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词汇意识,越是文化水平高的人,则越容易在字与词之间犹豫不定。虽然在潜意识中和在口语表达上,我们不会把完整词割裂开来,但在书面分析上,我们却会有问题。比如说“吃饭”是几个词?“尿尿”是几个词?越是学问高就越“晕头”。因为实在没办法, 我们可以说“吃一顿饭”、“尿一泡尿”你说几个词?
全世界,任何语言的“第一有效成分”是词汇,如同物质的基本成份是分子一样。词汇是传递准确概念的绝对依据。把汉字一个个分立开来读解,就不能成为“正常的”人的语言。
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需要有所提高。汉字,在久远的过去,可能多数是独立成词的,但今天,多数汉字已退化为“词根”的属性,虽然仍有大量的单音字独立成词,却并不能因此字、词混谈。
值得顺便提一下的事:今天的汉字与古代汉字在读音上已经有太多的不同。我们并不能断定古时候汉字是否象今天这样---只表达单纯音节的结构,还是有更复杂的音素搭配成分。我认为:汉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反作用于汉语,使汉语语音极大地迁就了汉字的表达形式,丢失了大量的适合于拼音描述的本来特征...
要达到准确的汉语“词汇”的拼音,没有“明确的”词汇意识和相应的更精密的规范就寸步难行。
 
3 关于简的误区
求简是人的共性,科学的手段总以简为高。但,简都有最低限度。
拼音,“简则不确,确则不简”,历来两难。不得不做出选择。
拼音在各国语言描述上都不以简为最高境界。要精确就不能太简单。如英语中就有某些字母只参与拼写而并不发音,法语中多数辅音词尾也不读出声,这些成份的存在必然有它的理由。因为一旦简掉了这些看似多余的“零碎儿”理解就会出问题。
汉语单词的平均字母量大约七到八个,这与英、法等语言恰好相当,比斯拉夫语言或南亚语言就简得多。所以,字长原本不是问题。然而现今的拼音,以简为原则,这就捆住了我们的手脚。
每一位十年寒窗过来的中国人,适应了汉字,对它构造的繁 难、纷乱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就偏偏会对拼音规则有简的苛求?总觉得拼音就是越简单越好。中国人如何会有判断拼音繁、简,难、易的客观的、正确的标准呢?
或者有人会说,规则搞得复杂了终归不易为人接受(学习)呀!
其实不然。任何文字的学习,都不是先从规则、方案学起。只要具有科学性(总是相对的),规则、方案可以复杂。教师知道怎么回事就够了,难只在少数人身上。学习的人,只是从一个、一个具体的单词、语句开始,不觉的规则有多少。天下的语言没有哪一种是遵从于简单的规则的。规则复杂的语言符号有许多,比如俄语、德语...但学习的人开始并不觉难...英语也一样规则复杂而混乱(读音),但每一个中国的辛辛学子都发奋努力学习它,并不曾抱怨,...为什么唯独汉语的拼音描述就该规则简单呢?
以为拼音的文字就应该---会说自然就会写,不必下功夫学习,天下没有那种事。至于掌握了成千上万汉字的人,是无法容忍拼音文字也要复杂化的---与其那样麻烦,还不如没有!
 
4 关于准的误区
准,是指给词汇以必要的“形”,即“特异化”,而不在于严格地记录语音---这是语言为拼音的极其微妙的一面。
任何实用的拼音,都不是声的准确的记录。只追求声准,势必导致国际音标那样的特殊符号,而不是语言的拼音---我们的现行拼音也基本上属于此一类的东西---中国专用音标。
世界上,越是先进的、高水平的拼音,越有手法上的多样性,绝不是怎么说就一定怎么记录。要是那样,任何语言都会有大量的词语概念的同形混淆。比如英语中:我和眼睛、你和母羊、看和海、亲爱和公鹿、知道和没有、赤裸和熊...等等大约两百对词汇,就会发生形的冲突。
拼音是一个国际(西方的)文字现象,它的规则、技巧并不存在于汉字的构造形态之中,围绕汉字打主意就根本没有什么标准可言。
实际上,任何文字,归根结底都是概念的“形象化”符号,而并非单纯的语音的纪录。以为拼音文字就一定要怎么说就一定怎么拼,那是对西文原理的根本无知。我们只有调动西文拼音造字的“一切”可用的手段,把汉语词汇最大限度的“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精确化”,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的、正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路。
我们的汉字正是在“形的特异化、多样化”上发展到了极至,才避免了忠实记录语音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当我们考虑拼音的技巧时,不可以忘记汉字这一根本特征,反而给拼音以“声为准”的简单化、绝对化的苛求。如果说有需要准的原则,倒恰好不是声的绝对准确,而是通过符号构造的多样化以保障概念的准确。
拼音必须达到上述“音形兼顾”的微妙的境界---才谈得上科学、进步的价值。
 
5 关于方言之忧
任何民族,只要不是一个小村庄,就永远不要指望语言有一天会统一在一个口音标准上。标准、共同语音的形成及规模完全取决于人们交往的客观必要。所谓有水到,才会有渠成。要拼音,只照准主流语音就足够了。
喜欢事事服从一个准绳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在语言问题上却不必强求;更不必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局限、前提。试看,在外界某些发达的都市里,竟同时流行几种大相径庭的“民族语”---这我们做何解释?我以为,那也是一种社区文化的“高境界”。
何况,拼音终归不过是一串儿符号,一旦记得在了心上,按各自的习惯换个念法儿,根本不是大问题。其实,英语在世界各处就有许多不同的讲法,不是只有我们所熟知的英、美、澳口音,许多地方(印、巴,南非、大洋洲)的英语,就是专家教授听不懂,也不足为奇。看到同样的英文词儿---SHARP,中国一般人口上就念成“夏普”的中国字音,甚至因方言而异。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变通能力。
所以,方言不足慮,把一种文字符号的产生,建立在全民族语言的统一的前提下,是思想方式的简单化。好比城里人到了农村找不到公厕就不能尿尿了一样愚蠢。
 
6 关于同音混淆之忧
历来有汉语同音混淆之忧---以为汉语中同音分量太多,拼音就根本无法处理。这也正是汉字把我们搞晕了头。
在音节与词根这个级别,任何语言都一样---必然有大量的同音共用分量,否则就不会有词汇的扩充和丰富。凡是单音或短音组构词的,遇到同音又易造成误会的,语言都必然地演化出不同的结构、搭配形式。
汉字为什么有成千上万的数量,其成因也正为此。西文中“绝对同音词”并不少见,绝非只有汉语有大量同音的麻烦。先进的语言,一个起码儿的要求就是同音分量不至于造成过多的误会---先进的汉语不会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说汉语中有同音麻烦,一是混淆了字与词的关系,二是对西文缺乏基本的了解,三是把简单的汉字注音混同于词汇意义的拼音了。
其实,从根子上分析,汉语中大量同音成分的存在,正是由汉字一手制造的。在某种意义上讲, 汉字是汉语的不能摆脱的壳巢, 正是汉字表音的局限性,反作用于汉语,使汉语逐渐丢失了(古代)原本可能十分丰富的语音搭配结构形态,使之演化为现在的、单纯音节的语言。在某些落后偏远的地区,我们不难发见古代汉语复杂语音构成的影子。认识坚持在某一处,象泰山一样巍然坚定,就没有可以探讨了。
 
7 关与汉字危机论
许多年来,几乎所有研究电脑文字处理的专家,无一例外地呼喊“中文危机”,似乎东、西方在信息领域,如今短兵相接、谁要把谁吃掉似的。而我们则有责任挽救我们的国粹于危难。
尤其是在这些人眼里,汉字涵盖或包括了汉语以及汉文化的一切,那么,形势就非常严峻了...我以为,这实在全是愚昧无知、杞人忧天、言过其实而又耸人听闻的偏见。
汉字,它并没有太多超出华人圈,为国际社会所采纳的辉煌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在汉字处理上的种种贡献,其伟大意义的全部,只不过是争取在现代信息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有使用自己的文字符号的权利。
而且,广义上讲,汉字的存在并不取决于电脑网络技术的有无,只是,现代技术要求你适应它。如果根本不能适应,不能相容,就必须明白:什么样的努力在什么样的领域没有希望,应该认输。
 
8 关于语法的国际观
中国人有系统的语法分析是很晚、很近的事,就连标点的应用,“的、地、得;他、她、它”的确立也超不过两百年。语法,其实就是语言的基本零件--词汇--的关系规则,不说它也很好地存在着,说出来只是为了明白。本质意义上讲,全世界各种语言的内在逻辑都是相通的---否则这个地球上就没有“和平友好”可以理解、可以追求了。
因此,我以为,我们没有太多的必要强调中国语法的特殊性---似乎独特的汉字一定得有独特的语法。实际上,汉语在它的每一个语法细节上,都可以找到与西文相似的对应点。只不过汉字表音的局限性和构词的离散性极大地迷乱、掩盖了它们。
我们所说的拼音,是严格建立在语法的国际共性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条理才会清晰,也才能有效地把汉字锁定在各自的词汇位置上。为此,我们可能不得不借鉴、引入一些词法、语法的新概念---如:性、属、时、状、级等。
(比如同一个“的”字,可以理解为物主代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分词词尾,还可以为介词;而“地”和“得”则分别是副词词尾和补语介词。)
 
9 关于语言的现代观
当今的汉语与两百年前已大不一样,与八百年前就更不是一回事了。虽然都可以用汉字表达,对于年轻人,不加解释的古文与外语几无差异。
当今我们的汉语,几乎每三五句里就可能包含着从西方乃至日本转化来的词汇,连发音都留有痕迹。我以为,发展地讲,没有必要把汉语看做外在于国际社会、独立发展的东西。即使在古汉语中,我们也不难找到大量的与中亚、南亚及罗马古国相互交流的成分。在漫长的中国文明史中,中国并不缺少向外的扩张和被外族的侵吞的经历,语言的交流绝不是从现在才开始。毫无过分地说,汉语对外来词汇的吞噬及被外来语的融蚀时刻都在进行着,归根结底,只是汉字表音的局限性,极大地掩盖了这一内情,使我们无可考证语言文字形态转化的渊源,也造成了我们不少人‘汉语独特’的偏执。
全世界实际上没有任何外在于国际社会而可以“天马行空”的高级的语言。特别是以国际运用价值而评断,汉语当然没有例外。
我们倡导的东西,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上。只为现代与发展考虑。至于引经据典、考古发现、书法篆刻等方面,则不是我们所必须兼顾的。同时,我们也无意于反对传统文化。其实,现代信息技术,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包揽一切、无所不能甚至摧毁传统。归根结底,它无非就是一个新的传播方法。---新东西要求我们有适应它的对策,不变化则落后。
但世界本来是多样性的,好的文化形态永远有希望。汉字使用或者永远不会停止,而另一种文字状态未必永远不可能发生。

--------------------------------------------------------------------------------

甲:

听您这么分析,而且这么认真,我认为你是文字改革的倡导者。

乙:

不对,我已经反复跟你讲了,而且标题写得清清楚楚:“观点罗列,并非个人坚持”。然而,凡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要弄明白,就得知道对方会说什么。尽管某一事情还远远不会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23:41 , Processed in 0.0658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