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25|回复: 1

语言的武器—战争言语行为的典型个案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0 22: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静: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9月

由英国哲学家J. Austin首创,美国语言学家J. Searle发展而成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现象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说话人、听话人、言语内容、语境各要素的行为过程,它由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组合而成,是一种言语构成规则的具体化体现。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得语言现象成为一种可以分析的具体行为,,给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扇探讨语言本质,归纳其结构规则,而更广泛,更充分地发挥语言实用功能的窗口。其中,战争言语行为就是值得探讨的新领域,前不久由9.11事件引发的争端,正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在战争中如何运用语言,在语言中如何进行斗争的契机。
中国古语有云:“口诛笔伐”,人类将语言作为武器的渊源可谓流长。在“9.11事件”引起的争端中无法与美国在军事战场上抗衡的塔利班, 也把反击的重心放在了宣传战场上。在此,我们不妨对“9.11事件”后塔利班系列声明中主要运用的“无罪辩护”和“话题转移”两大语言策略加以分析,看一看他们是如何使用语言这一武器的。
一、“无罪辩护”语言策略的运用
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世界各国在反对恐怖主义事宜上达成了空前的共识。在这样的国际舆论下,承认与“9.11事件”有染,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审时度势,塔利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避免成为千夫所指的“罪犯”,,捍卫自己在宣传战场上最基本的阵地——发言权。也因此,塔利班制定的第一条语言策略就是坚持“无罪辩护”。具体实施又分为“自我辩解”和“外因归咎”两条次策略。
例1: 9月12日,塔利班外长声明:对美遭受恐怖袭击表示“谴责”,并否认此次事件是由沙特人本·拉丹策划的说法.(见《参考消息》第155552期)
例2: 9月14日,塔利班发言人称:本·丹并没有象外界所声称的那样,策划了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美国指控他“毫无证据,不过是因为此人非常有名罢了”。(见《参考消息》第15554期)
例3: 9月18日,塔利班领导人说:沙特持不同政见者本·拉丹被“错误”的认为与发生在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事件有牵连。(见(参考消息)第15558期)
(一)“自我辩解”策略
“9.11事件”后,世界各国纷纷对美国遭受特大恐怖袭击事件表示“震惊”、“惊骇”、“谴责” 一有意思的是,被美国指控“窝藏策划此次事件头号嫌疑犯本·拉丹”的阿富汁执政当局塔利班也对美被袭表示“谴责”(例1).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言语行为。众所周知,美国、阿富汗塔利班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长期积怨。按常识可判断,“谴责”这一言语行为的目的与其说是替遭不测的美国打抱不平,不如说是急于“表明立场”,进行“自我辩解”。比起“谴责”一词,“严正申斥”的字面意义,塔利班更希望传递的是以下言外之意:其他国家谴责恐怖事件,“我”(塔利班)也谴责恐怖事件,所以“我”(塔利班)也与其他国家一样(与此事无关).。
(二)“外因归咎”策略
为进一步进行“无罪辩护”,塔利班改变辩护角度由“自我辩解”转为“外因归咎”,称美国指控本·拉丹是“毫无根据”、“错误”的(例2,例3)。将矛盾的成因归咎于指控方美国。这是一个反守为攻的语言策略,它试图通过否定问题的前提来否定结果,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达到“无罪辩护”的目的。即:美国的指控是错误的——指控不能成立——“我”(塔利班)无罪。此外,在“无罪辩护”语言策略的使用中,有一个现象还值得注意,即塔利班的系列声明中对本·拉丹的称谓。以下是世界各国媒体与塔利班声明中对本·拉丹称谓的简单对照:
   恐怖活动头目
头号恐怖分子
袭击事件幕后策划者
沙特好战分子
世界头号通缉犯
沙特人
沙特持不同政见者
(均见于2001年9月12日一9月30日(参考消息))
经比照不难看出,塔利班在对本·拉丹的称谓上,有意识的回避了“恐怖分子”一词。这似乎无关宏旨的选词择字,其实正是塔利班用心良苦的语言策略。它实施的言语行为是:通过否认本·拉丹是恐怖分子,进而否认阿富汗塔利班是恐怖分子的巢穴,最终达到否定美国对阿富汗宣战的理由。可见,这一言语行为的目的仍是“无罪辩护”。
综上所述,“自我辩解”、“外因归咎”,对“恐怖分子”一词的回避,都是塔利班在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宣传战中的不利位置后,所选择的“无罪辩护”语言策略。塔利班将之作为宣传战的“保命底牌”,试图通过对敌手指控的一再否认,来扭转自身劣势。而这一语言策略在当时,尤其在美国无法(或者不愿)拿出明确证据的情况下,是具有言后之效的。如果“无罪辩护”策略是塔利班宣传战的“保命底牌”,那么,当美国明确表示要实施武力报复,并高举国际反恐大旗步步进逼时,这张仅能“保命”的“底牌”便显得不足以应对了。所以塔利班反守为攻,运用了第二语言策略——“话题转移”策略。
二、“话题转移”语言策略的运用
“话题转移”策略是塔利班在宣传战中反守为攻的重要步骤,是其语言策略的重头戏。按其言语行为的目的,可以将之分为“转移战争性质”和“转移关注焦点”两类。
(一)“转移战争性质”
塔利班深知,美国武力讨伐的理由和造成自身不利的症结在于:制造恐怖事件和窝藏恐怖分子。因此,要扭转劣势必须从根本人手。为此,他们首先使出了“移花接木”之招——转移战争性质。
例4: 9月4日,塔利班领导人声称:阿富汗作为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国家,显然是美国的攻击目标。(见《参考消息》第15553期)
例5 :9月15日,塔利班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共同面对美国的威胁,并准备为信仰进行圣战。(见(参考消息)第15554期)
例6: 9月19日,塔利班领导人称:美国对本拉丹的指控只是对“伊斯兰”发动战争的“借口”。(见《参考消息》第15559期)
以上声明都是非常典型的通过模糊话题的外延来转移问题真正性质的言语行为.。
塔利班巧妙地运用修饰语的界定作用,有意识地模糊话题对象外延,将美国攻击的对象由国家(阿富汗),在空间上延展为全世界“穆斯林”,在意识上拨升为“伊斯兰教”。将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性质转移为“宗教战争”,让美国无法回避令其最感头痛的宗教问题。紧接着,作为所谓“宗教战争”的辅助攻势,塔利班进一步“斥责”美国攻击阿富汗是“侵略战争”。
例7: 9月19日,塔利班领导人声明:阿富汗体制是敌人的眼中钉。他们寻找种种借口,试图消灭塔利班武装,本·拉丹就是“借口”之一。(见《参考消息》第15559期)
例8:9月20日,塔利班发言人称:对本·拉丹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它不过是袭击阿富汗的一个“借口”(见《参考消息》第15559期)
在这两条声明中,塔利班先采用“淡化”语言策略,将美国付诸武力捉拿本·拉丹的原因用“借口”一词轻轻代过。所谓“借口”是指为“掩饰真实目的,假托的理由”。那么美国“真实的目的”何在呢?塔利班接着运用“转移”的语言策略,将公众的眼光引向了“阿富汗体制”,“塔利班政权”。至此,美国发动的战争就成了为消灭阿富汗政权而发动的战争,也就是“侵略战争”,而“侵略战争”理所当然是非正义的了。塔利班至此又通过“淡化——转移”语言策略,对美国的“无限正义行动”加以反击。坦白地说,塔利班转移战争性质的言语行为有明显的偷梁换柱之嫌,但其具有的煽动性却不可小视。加之一方面美国总统布什误用“十字军”这一触及伊斯兰教众敏感神经的词汇,无形之间给塔利班帮了忙;另一方面,当时的局势随着美国军事行动的展开,国际舆论呼吁“慎重”的呼声日益强烈,这都使塔利班在宣传战中逐步扭转了劣势。可以说,在这一回合的宣传战中,塔利班运用“转移战争性质”的语言策略胜出一局。运用“话题转移”语言策略,将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改头换面成“宗教战争”,“侵略战争”后,塔利班并不罢休,又发动了第二轮攻击。继“移花接木”——转移战争性质后,又使出一招“障眼法”——转移关注焦点。
(二)转移头注焦点
例9: 9月24日,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说:“处死我或者本·拉丹都不能解决危机。”如果美国真想消灭恐怖现象,就应当“从波斯湾撤军和停止在中东耍阴谋”。如果华盛顿不这么办,就会卷入无谓的流血战争,一场“它和别人都被消灭的战争”。(见《参考消息》第15565期)
一席话说得语重心长、言之切切,但细细体味后却发现,恳切的言辞后面,塔利班有目的、有步骤地转移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来看,这一言语行为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施的:
第一步:实施“弱化己方责任”的言语行为:“处死我(奥马尔)或者本·拉丹都不能解决危机。”言外之意①:“我”与本·拉丹不应对恐怖事件的主要责任负责,“我们”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目的::弱化己方责任,转移公众既有关注焦点。
第二步:实施“强化敌方责任”的言语行为。“如果美国真想消灭恐怖现象,就应当'从波斯湾撤军和停止在中东耍阴谋”,.言外之意有两层:其一,美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应该对恐怖袭击事件负主要责任。其二,关键应该解决的是中东问题。目的:强化敌方责任,建立新的关注焦点。
第三步实施“引导,促成言后之效”的言语行为。“如果华盛顿不这么办,就会卷人无谓的流血战争,一场它自己和别人都被消灭的战争。”言外之意有两层:其一,美国要为既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恐怖事件负责;其二,公众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中东问题。目的:通过强调、重申、引导的言语行为,来巩固新建立的关注焦点,促成言后之效的产生。塔利班领导人这番话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不仅将恐怖事件的责任扔给了美国,而且还理直气壮的翻出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旧帐。究其根底,无非还是棍淆视听,转移公众对恐怖主义事件的关注,但偏偏能有条不紊,言之凿凿。将语言的武器运用至此,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对塔利班宣传战语言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塔利班是有意识、有步骤地实施“话题转移”的言语行为,来达到其反守为攻的宣传目的。无论是“转移战争性质”还是“转移关注焦点”,从本质上而言,都违反了会话原则中“量”的准则;在“转移战争性质”的声明中,塔利班除了传递“美国要攻击阿富汗”这一基本信息外,大量附着了“宗教”,“政体”……额外信息;在“转移注焦点”的声明中,则大量附加诸如“中东问题”等信息。这些额外信息的加入,破坏了会话原则的“量”的原则②,而塔利班就是要利用由此产生的言外之意,来达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移。明确地说,就是使国际舆论针对的矛头转向。言外之意区别于说话人说出的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以字意为基础,但表达的意义更为丰富,也即所谓“弦外之音”,“象外之意”,一般也叫会话含义。会话原则是“会话合作原则”的简称,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率先提出,他认为会话要达到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如“藐视”、“量”、“质”、“关联”、“方式”等,如果违反准则就会产生言外之意。
发表于 2006-8-31 09: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耳目一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11:54 , Processed in 0.0934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