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46|回复: 2

名不符实的壮族地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3 18: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www.xlmz.net-2003

如果你到广西壮族地区旅游,看到或听到一些壮族地名,请你千万别“望文生义”,否则你将会闹出笑话,或者大上其当的。

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史,除了文物,还可以从它的语言文字(如文字的产生和词源等)里进行探索和求证。然而,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①,即使是古壮字(sawndip)也还是“借用”汉字来创制的,所以它对研究社会的价值就打了折扣。但是,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了解它多少能加深对壮族社会历史的认识。

人群的生存和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了方便称呼某一特定地点,人们便给它取个代号,这便是地名的产生。因为地名系社会要素之一,所以对壮族地名的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比如,闻名中外的“法卡山”,壮语叫做 “内法卡” ,其中“内” 是“山”的意思,“法” 是“天或雷”的意思,“卡” 是“杀”的意思,所以“法卡山”的实际含义是“天杀山”或“雷劈山”。传说,该山在当地地势较高,每逢雨季,“放电”现象频繁,人畜被雷击死击伤的事常有发生,当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雷的认知不足,以为这是“天殊”,所以给该山取 了个不雅的名。又如,名声远布的“百色”,其字面意思并不是“色彩缤纷”,实际是,“百” 是“口”的意思,“色” 是“码头”的意思,可见百色在“成名”之时已是闻名的河运港口。②

据初步统计,现在尚存壮语地名七万多条。正因为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书面上记载地名的用字长时间都是使用汉字音译,一方面壮语的语音与汉语的的语音差别很大,另方面各地方言的读音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同一个词(或读音),所用的音译汉字就不一而足。 如田地的“田”就有用“那”、“纳”……池塘的“塘”就有用“坛”、“谭”…… 等等。所以,在壮族地名中,同音或近音的不同的字可能意思是一样的;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同一个字也许意思完全不沾边。因此,“一举反三”去解读壮族地名,也是不可取的。

壮族地区的地名多以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历史原因、动植物、姓氏等等来命名的,下面就以此顺序举列一些典型的“物是名非”的壮族地名。

以自然环境命名——

首府“南宁”,现在多理解为“南方平宁”,其实在南宁建市以前,已经有了这个地名。“南”(泥土),“宁”(红色),其壮语意思是“红泥土”和“红土地”。因该地域系红土地带。

田阳县的“花茶”,你别以为这是盛产花茶的地方。“花” (铁)〈括号中的字是汉义,下同〉“茶”( 坐垫),所以“花茶”的意思是“铁砧”。因为该地坐落在土质很硬的山坡上,有如打铁的垫砧,故得此名。

德保县的“农院”,你别以为这是农学院的地址。“农”( 森林),“院”( 圈住),“农院”含义是“森林圈住的地方”。因地处孤僻密林中,为森林所围绕,自然环境十分清静、幽雅。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林冲”,这与水浒里的林冲毫不沾边。“林”( 水),“冲”( 冲刷),“林冲”应直译为“雨水冲刷”。因该地有条沟,雨水常年冲刷,山沟越冲越大。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那英”,这和歌星那英毫不相干。“那”( 田),“英”( 石头),“那英”意思是“石碑田”。因该地处于中间立有一块石碑的田块的旁边。

靖西县的“大吉”,此名与“大吉大利”的吉祥语无关。“大”( 河),“吉” (冻冷),“大吉”直译“冰冷之河”。因为该地前面有一段地下河露出地面,河水异常冰冷,是饮用、浴疗颇为理想的水源。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赐福”,这里没有“祝福”的含义,倒是相反的意思。 “赐”( 淹没),“福”( 荒地),原意是“水淹荒芜之所”。因地处河边,古时常被水淹,呈荒地之状。

那坡县的“平等”,并非“自由平等”之意。“平”(平地),“等”(碱),意思是“碱性平地”。因地处泉边平地上,泉水盐味很浓,至今尚未弄清属于何种类型的矿泉水。

河池市的“北京”,显然与我国首都“北京”无任何联系,只是译音上的巧合。“北” 口,“京” (围住),实际意思是“被封围着的关口”。因地处花拢河与刁江交汇口,每逢河水上涨,此地常被水封围住,难以出入。

天峨县的“马达”,与电动机的通称“马达”不沾边。“马”(马),“达”( 跌倒),是“马帮经过也要摔倒”之意。因该处系一座山坡较陡的地方,马队过此常常摔倒,地势十分险要。

南丹县东部的“打狗”,别以为这里“不准养狗,见狗即打”。“打”(河),“狗”(弯曲),意思是“弯曲的河流”。河名,因该河流经南丹境内的河段很弯曲,有“九曲十八弯”之称。

以地形地貌命名——

宜州市的“龙虎”,这里并没有“龙争虎斗”的含义。“龙”(山弄),“虎”(鳖),意为“鳖山”。因该地有一山,形似鳖,独具一景。

平果县的“河池”(与河池市的“河池”同名而不同义),此地既没有“河”也没有“池”,而是一个丘陵地带。“河”(颈脖),“池”(黄牛),“黄牛颈脖”之意。因该处地形酷似黄牛颈脖,景致别具一格。

平果县的“巴掌”,虽与地形有关,但别以为此地地形像人的“巴掌”。“巴”(石山),“掌”(支撑),原意是“支撑在石山上”。因该地处于一形似向上支撑的石山脚下,颇似空中的“海市蜃楼”,不失为美景一处。

百色市的“发达”村,没有“兴旺发达”的借义,却是非常普通的地名。“发”(靠近),“达”(河),意为“靠河”。因该村地处河岸边,因而得名。

东兰隘洞一带的“当衣”,这里没有当铺,无所谓当衣、当帽的。“当”(凳),“衣”(依靠),直译为“靠背椅”。这是山名,该山形似靠背椅,远远望去,仿佛皇帝的坐椅,异常威严。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弄奸”,此名十分不雅,但却没有恶意。“弄”(山弄),“奸”(狭窄),意为“狭窄的山弄”。该地处于高山上的弄场,地势十分狭窄,似有“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之感。

以地理位置命名——

田林县的“百乐”,与“百事可乐”没有联系。“百”(口),“乐”(下),直译是“下口”。因该地处于板干河汇入南盘江河口的下游,也有“下面码头”的意思。

田东县的“瀑布”村,别以为这里是“瀑布风景”,其实连像样的溪流也没有。“瀑”(口),“布” (泉),意为“泉口”。因该村处于一口泉的上边,便取了个“迷惑”人的地名。

田阳县的“和平”,这里地处偏僻,不会受战争的威胁,也无所谓对和平的渴求,所以取名的出发点与“和平”无关。“和”(泉),“平”(平坦),直译为“平地之泉”。因该处地势较平坦,其间有一口泉,故名。

田阳县的“同乐”,字面上似是“共同欢乐”,其实并不沾边。“同”(田垌),“乐”(外面),意思是“外面的田峒”。因该地坐落在田垌的外面,依托着田峒风光。

宜州市的“拉浪”,拉浪水电站是广西早期有名的中型水电厂,但真正了解“拉浪”的壮语含义的人并不多。“拉”(下面),“浪”(光亮),意为“闪闪发光之下”。但别把“闪闪发光”误解是电灯的光亮,实际上在没有建水电站以前便有了此地名,这是因为该地处在坡脚下的龙江边,而江边有一发光石,身处其间似在仙境之中,因而得名。

天峨县的“豆牙”,别以为“豆牙”是“豆芽”的笔误。“豆”(门),“牙”(助词),口语译为“(是)门呀”。因该地在一个山坳上,远远望去,那山坳犹如一面巨门,气势磅礴,形象逼真,不得不令人由衷惊叹。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太乙”,这不是取自八卦中的术语。“太”(地方),“乙”(歇息),意思是“歇息之所”。因该地古时有人开过客栈,为过往高岭街经商的外地客商歇息的地方。

田阳县的“百里”,别以为这里是公路的“里程牌”,该地得名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像样的道路。“百”(口),“里”(溪),“溪口”之意。因该地处在溪口的旁边,自有“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怡人的环境。

以历史原因命名——

靖西县的“马力”,这不是电工中的“马力”,而是“路遥知马力”的“马力”。相传,在此地的山坡和洞坑中,人们挖山填洞时得了一金马出力相助,为纪念此马的功劳,便取了这一地名。

宜州市的“地图”,显然,字面不会是地名的本义。“地”(地址),“图”(跌落),意思是“跌落的地方”。因该地有一水塘,过去这里经常有人落入塘中溺死,成了此处小小的“百慕大”,恐惧的心理造就了这个地名。

田阳县的“怀仁”,这与“怀仁堂”的“怀仁”也是不沾边的。“怀”(水牛),“仁”(仍),意为“水牛仍旧活着”。相传,古时候这里有个村子,周围各村的耕牛因瘟疫不断死亡,惟独此村不受影响,仍然活得很好,因此人们便将此名“赠”与此村。

上思县的“大吉”,此名既非吉祥语,也与上文靖西县的“大吉”是名同而义非。“大”(大家、大众),“吉”(合并),本义是“大家团结起来”。传说,约于300年前,贼寇常到此地抢劫,民众损失很大,大家实在受不了,各村便相约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贼寇,从而能安然生活。

天峨县的“王存”,看似是人名,其实这里连姓王也没有。“王”(皇帝),“存”(游玩),意思是“皇帝游玩”。传说,这里风景非常优美,过去是皇帝常来休养、游玩的地方。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有中原皇帝来过天峨,也许传说中的皇帝只是当地的“土皇帝”或“国中国”的皇帝,历史上不是有“勾漏国”、“夜郎国”么,传说就在这一带,不失“考古价值”的地方。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六中”,别以为这是“第六中学”的简称,或纪念什么“六中全会”之类的。“六”(山谷),“中”(枪支),直译在“(藏)枪支的山谷”。传说,过去(年代不明)曾有一将军败退至此,在山旁的山谷中埋有一批枪支,后来有没有人挖出来没有说,因此传说便成了地名,无疑留下一个让人充满探求欲的谜团。

以动物命名——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可宋”,这与“宋朝”无关,也与“宋氏”无缘。“可”(老虎),“宋”(吼),意为“虎啸”。该地过去是一片深山密林,老虎常在此间吼叫,让人不寒而栗。

大化江南一带的“俄汉”,粗一看让人联想到“俄汉词典”之类的概念,其实非也。“俄”(颈脖),“汉”(鹅),意思是“鹅颈”。这是一山名,形似一只鹅的颈部,长伸入水觅食,形象逼真。

钦州市的“六教”,从字面上,似乎有一个生动的“教人”典故,其实是想当然而已。“六教”(八哥鸟),壮语的音译。该地有一棵大榕树,每年春季,许许多多的八哥鸟聚集到这里筑巢产子,远近无不慕名来观赏。

隆林县的“龙哪”,看似一个诗或歌的“感叹词”,难道这里真出现过“龙”?非也。“龙”(山弄),“哪”(水獭),其意为“水獭之山弄”。此处地形复杂,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地下河,富有鱼虾,是水獭经常出没之地。

凌云县的“百劳”,没有“白劳”之意,也没有“重劳”之义。“百”(口),“劳”(蝙蝠),意为“蝙蝠之口”。这里有一个村庄,该村坐落在一个形似蝙蝠的山口上,似乘着蝙蝠遨游群山峻岭。

龙州县的“磨来”,莫名其妙的地名。“磨”(黄牛),“来”(花纹),直译为“花斑黄牛”。此地出产的花斑黄牛,远近闻名,色彩鲜丽,极具观赏价值。

以植物命名——

天峨县的“长寿”,别误会这里是“长寿之乡”。“长”(墙),“寿”(枫树),意为“枫之墙”。此地多枫树,村的周围长满枫树,枫林犹如围墙一般围拥着整个村落,每到秋天,红的海洋中间缀着点点青瓦、白墙、绿树,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宜州市的“建立”,别以为这里“建立”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建”(山坳),“立”(白藤),原意是“白藤坳”。这里的山坳盛产白藤,而且是编织的白藤家俱颇具盛名,为人们喜爱的土特产。

马山县的“古今”,与“古今中外”的“古今”牛头不对马嘴。“古”(村名词头),“今”(红兰草),意为“红兰草之村”。这里盛产红兰草,红兰草是五色糯米饭的原料,又是已享有盛名的红兰酒的原料,地与物齐名,极具当地民族特色。

田阳县的“雷公”,民间传说管雷雨的神叫“雷公”,但与此地名无关。“雷”(岭坡),“公”(桄榔树),意为“桄榔树之岭”。因该地的土坡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桄榔树,座座山岭,远远望去犹如一头头绿色的雄狮,让人惊叹不已。

马山县的“九一”,这地名与数字无关,也不是年代的记载。“九”(藤),“一”(葡萄),意译可作“葡萄沟”。此地靠近红水河边,沿着河的两岸,长满又粗又长的野葡萄古藤,苍苍茫茫,遮护着河岸,令人拍案叫绝。

以当时实况命名——

东兰县的“自由”,边远的山村平宁而祥和,不存在为“自由”而斗争的因果,故此名名与实相去甚远。“自”(四),“由”(游泳),含义是“四处游泳之所”。此地有四口泉水,水温冬暖夏凉,是沐浴、游泳的好去处,据说,还有疗病之功效。

那坡德隆一带的“都杀”,看到这个地名,你别吓坏了,其实“杀”的是敌人,而对自己人是不“杀”的。“都”(门),“杀”(关门),意思是“封杀之门”。这是个山名,此山地处边境,古时常受外敌侵扰,这一带的民众为防备敌人袭击,便在此山设有门,对外敌“扼杀”不论。

横县的“驮丁”,看出什么意思么?不明所以,是吧。“驮”(河),“丁”(叮,响声),意译是“叮咚响的河”。左江的一支流,岸边有一褐青色的大石头,当地称为“乐石”,又叫“驮丁钟”,用石头或其他硬物叩击大石的任何部分,都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十分有趣,人们时常到这大石旁叩击作乐。

崇左县的“古坡”,凡“坡”都是“古”的,现今形成的坡少有听闻,显然此名名不符实。“古”(歌),“坡”(坡),意为“山歌之坡”。壮乡有歌海之誉,无人不歌,无地不歌,在此地呼岜敏山脚下的平坡上,每到逢年过节,附近人们便集结此地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东兰县的“达友”,字面上可略解其意。“达”(河),“友”(情人),可译为“情人河”。这里有一条环境优雅的小河,月夜尤佳,每逢节日,附近的青年男女便成双结对来这里以对歌传情,古往今来,成全了多少有缘的佳偶。

靖西县的“个麻”,别以为这里盛产什么麻。“个”(一带),“麻”(来到),意译为“这一带的人们来到”。该地有表演壮语木偶戏的传统,每到出演时候,便吸引附近一带的群众前来观看、游乐、集市,大有北方赶庙会的情景。

以姓氏命名——

天等县的“巴黎”,别以为此地与世界名城巴黎有什么干系。“巴”(石山),“黎”(姓黎),直译为“黎家石山”。因此“黎家村”地处石山之中,居民多为姓黎。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内蒙”,与“内蒙古自治区”无关。“内”(内),“蒙”(姓蒙),意思是“住在里面的蒙家村”。当初,该村由蒙氏始建,地处周围各邻村的内侧,周围的人们便如此称呼之。

……

粗读这些地名,有些使人莫名其妙,又如“上法”(意为“铁匠”)、“者革”(意为“浸泡涨大”)等,但解读后却令人会心一笑;有些字面与含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如“北京”(意为“围洪口”)、“河池”(意为“黄牛颈脖”)等,解读后使人忍俊不禁;有些字面意思与原义牛头不对马嘴,如“雷公”(意为“桄榔坡”)、“打狗”(意为“弯河”)等,解读后叫人恍然大悟。解读这些地名,真好比欣赏一段段幽默小品,给人带来不尽的愉悦和感叹。

另一方面,壮语地名的取名角度,或以自然环境,或以历史原因,或以地形地貌,或以动物植物,不一而足,如作深入研究,肯定还有不少学问。至于同一个壮语词(音),分别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汉字来“借代”(音译),足见壮语方言读音的复杂性和内涵的丰富,对其的研究必定对了解壮族的社会历史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来源:《濮僚网·壮族在线》《木棉会·国际僚人资讯与协作中心》
发表于 2008-2-21 04: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請問這些譯音所用的華字,應該是按方言讀,還是按普通話讀?

如果是方言,是當地白話,還是桂柳的官話?
发表于 2009-6-13 17: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傣语中的一个音,用当地的汉语方言写做“岩”。像“岩哨”,就是“青年”。
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里用了这个词,可是关牧村把这个“岩”子按照普通话唱成“严”。我不知道人家傣族人听了会怎么想。
现在有些学者到云南做语言调查,他们的著作里,把原来地名中写的“岩”都改写为“艾”了。
但是关牧村的歌曲不知道什么时候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5 19:43 , Processed in 0.1646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