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2|回复: 8

中国美发史历代发型演变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8 07: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美发史历代发型演变欣赏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 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353637
氏族社会的披发氏(据甘肃、青海出土彩陶绘)
38394041
殷商戴帽箍男子发氏(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42434445
殷商剪发梳辫男子发式“总发至顶,脑后垂辫”(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464748
殷商双丫角童发(传河南安阳出土玉雕)殷商辫发盘顶男子发式(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495051
西周双笄发式(河南洛阳东郊出土玉人)
5253
西周披发式(玉雕)
51555657
战国梳双辫女孩头形(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铜人)战国梳垂髻发式(玉雕)
585960
战国舞女发式(玉雕)战国梳垂髻舞女发式(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玉人)
616263
战国士兵头形(故宫博物院雕像)战国爵弁头形
64656667
战国时期楚国男子(左二人)女子长辫双鬟(右二人)发式(据战国楚墓彩俑绘制)
686970
战国爵弁头形(塑像)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717273
战国梳双丫童发形(河南辉县出土陶俑)[/td]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tr]
747576
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
777879
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
808182
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
838485
秦代少妇发式汉代宫女发式
868788
汉代宫女高髻发式汉代女子分髾髻发式汉代女子垂髻发式
899091
汉代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汉代妇人双环灵蛇髻发式汉代士人双丫髻发式
929394
汉代文人发式汉代女子环髻发式汉代女子辫发式
959697
秦末汉初女子椎髻发式(陕西临潼)秦男子椎髻发式汉代戴帽男子发式
9899100
汉代武士发式汉代女爱双鬟步摇发式(据《女史箴图》)汉代盛妆舞女高髻戴花钗发式
101102103
汉代女婢高髻戴花钗发式汉代女子双环髻发式汉代宫女单环发式
104105106
汉代女子双丫髻发式汉代舞女垂云髻发式(彩俑)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发式妆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 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110111112
晋代侍从鬟给发式晋代侍从双鬟发式南朝宫女双鬟发式(《烈帝图》)
113114115
北魏女子大十字髻发式(西安草场坡出土伎乐俑)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五代


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灭北周后,始建隋朝。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由此而恢复并发展。然而,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淫逸,发动战争,以至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李渊父子乘机于公元618年重新统一中国,建立唐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据《唐六典》载,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达三百余个,中外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唐文化艺术融中西文化艺术风格于一体。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当时一些发式取名为云髻、云鬟、云鬓等,是一种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则是将当时的一座宫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则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面妆则有额熏、眉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有施于额间、亦有施于两鬓,还有点缀于嘴角二侧。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诸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

高髻: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李贺诗句“峨髻愁暮云。”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

凤髻: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似凤而得名,装饰金翠凤凰。欧阳洵的《凤楼春》载“凤髻绿云丛”,即指此种发式妆饰。

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我们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

花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种,李白《宫中行乐图》中云:“山花插宝髻”。万楚《茱萸女》中“插花向高髻”均讲述了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唐人家国内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将牡丹作为发髻上的妆饰物,更显其妩媚与高贵。《奁史·引女世说》载“张镃的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托牡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簪花仕女图》中头饰宝玉金银,尤以牡丹花形突出来强调花髻发式的雍容华贵。更有甚者,在髻上再点缀以雪白的茉莉花,黑白对比反差强烈,且芬芳扑鼻,独具魅力。罗虬《比红儿》“柰花似雪簪云髻”记述了这一乌发衬白花的妆饰手法。而且,这种传统的装饰手法,是我国妇女发式装饰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

低髻:此乃相对高髻而言的一种发髻,顾名思义,是一种较低的发髻,牛峤《菩萨蛮》中“低髻蝉钗落”意指此髻,另有一种含意为相对较卑微的发髻和梳在脑后较低部位的发髻。

鬟:与盘绕实心的髻相区别,鬟是一种盘绕空心的环状形式。鬟为大多数青年妇女所偏爱,尤喜双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头顶上,也有垂于脑后的多种样式。

眉饰:唐代的眉饰具有鲜明的特色。《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花髻饰有牡丹、珠宝、娥眉粗大突出,给人以华丽之中见情趣的深刻印象。唐初盛行的粗眉饰在图中有形象的描绘。据“十眉图”有八字眉、远山眉、五岳眉等数十种之多,均属粗眉饰,可见唐初时粗眉饰盛行之极。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状”,则记述了至开元、天宝年间,当时的妇女已一改以往以细长眉饰为时髦了。
119120121
隋代女子盘桓积发式隋代女子盘桓积发式唐代女子双髻垂髻发式
123124125
唐代宫女坠马髻发式(《宫乐图》)唐代女子椎髻发式(汉阳谷水土俑)唐代女子双髻发式
126127128
唐代侍女双鬟髻发式
129130131
唐代女子惊鹄积发式
唐代女子百叶积发式
132133134
唐代女子椎髻发式(《敦煌壁画》)
唐代女子蛮髻椎髻发式
135136137
唐代女子双环望仙髻发式
138139140
唐代侍童垂环髻发式
唐代女子垂练髻发式(《敦煌壁画》)
141142143
唐代妇人椎髻发式唐代女子高髻发式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144145146
唐代女子倭坠髻发式
唐代女子螺髻发式
147148149
唐代妇人抛家髻发式
唐代女子百合髻发式
150151152
唐代女子惊鹄髻发式(永泰公主目壁画)
153154155
唐代妇人高髻插梳发唐代女子侧髻发式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156157158
唐代贵妇高髻发式面饰蛾翅唐代女子髻发式戴透额罗唐代贵妇宝髻发式插步摇
159160161
唐代妇人蛮鬟椎髻发式,戴花插梳唐代女子侧髻发式唐代妇人高髻发式插梳
162163
唐代贵妇帔子凤发式饰步摇唐代宫女头戴凤啣,饰玉珠步摇
164165166
唐代妇人髻发式戴花冠唐代女子髻发式插梳唐代女子倭坠髻发式
167168169
唐代女子蛮鬟椎髻发式额饰花钿唐代女子惊鹄髻发式唐代女子髻发式插梳面饰八字眉
170171172
唐代女子垂练鬟髻发式唐代女子高髻发式唐代女子高髻发式眉饰
173174175
五代妇人高髻发式五代女子高髻发式五代女子高髻发式簪花
176177178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步摇唐代女子单环髻发式
179180181
唐代贵妇包髻发式,彩锦缠头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戴花冠,簪花
182183184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梳簪花、面饰花钿
185186187
唐代女子螺髻发式唐代贵妇花髻发式,戴花冠,饰蛾眉
188189
唐代女子蛮鬟椎髻发式唐、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梳
190191192
唐代女子垂练髻发式唐代女童丫髻发式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

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彩塑中,我们还能见到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包髻。《东京梦华录》载,中等说媒人者戴冠子,黄包髻。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

双蟠髻不: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代得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髻”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可以见到双蟠髻。

三髻丫:将髻发分成三髻至头顶,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头老媪0.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宋李嵩《听阮图》中有所髻式。

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196197198
宋代宫女朝天髻发式(山西晋祠彩塑)宋代宫女高髻发式,
并扎巾及金花钿饰品(山西晋祠彩塑)
199200201
宋代女子髻发戴高冠(河南偃师沟砖刻)西夏女子髻发式,戴金花冠插步摇
202203204
宋代女子髻发式
宋代女子低髻发式宋代女子双蟠髻发式饰花钿
205206207
宋代髻发式戴花冠艺人
宋代女子高髻发式
208209210
宋代女子髻发式簪花
宋代女子高髻发式
211212213
宋代女子髻发盛妆
宋代女子髻发扎巾簪花宋代女子髻发式戴花冠
214215216
宋代女子布包髻发式
宋代女子髻发式
217218219
宋代女子双鬟发宋代女子三丫髻发式宋代女子包髻发插梳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辽、金、元


这一时期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位于北方的辽、金、元三政权先后与两宋并存,到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定国号元,1279年元灭南宋,建立统一的元王朝,各民族间的关系进一步融合。

辽、金、元这先后不同时期的政权,分别是以契丹、女真、蒙古这三个少数民族执掌的政权。其基本生活范围,在中国的北方。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

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据史载此发式早在前年前就为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所采用。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黄色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金代男子,好以辫发为时尚之式,男辫垂肩,女辫盘髻,这是男女辫发的不同特点。

元代虽与金代同好辫发,但辫发样式则大相径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这种发式,我们在现存的众多元代人物画像中均可见到。

髡发:其发式梳理,先将头顶部分毛发全部剃光,在二鬓或前额部位留下少量头发。还有在前额保留一排短发,耳边的鬓发则自然披散。更有将二边头发梳理成各种随意的发式,作自然下垂状。髡发式样目前从《契丹狩猎图》等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另外从辽代的一部分壁画中也能见到这方面的描绘。

婆焦:其样式如同汉族儿童梳理的三搭头发式。梳理方法,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下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即成。
222223224
元代孩童双髻发式元代女子髻发式元代男子裹巾子发式
225226227
元代贵族戴瓦楞帽元代贵妇戴姑姑冠元代女子花冠发式
228229230
元成吉思汗,耳后垂鬟三搭头发式
元代女子的男式发型
231232
元蒙古族髡发
233234235236
四种典型的髡发式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239240241
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明代女子挽髻发式明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步摇
242243244
明代少女小髻发式明代妇女牡丹头发式牡丹女子三髻发式
245246247
明代妇女牡丹头发式
明代女子圆髻发式
248249250
明代女子髻发式扎头箍明代女子髻发式扎头箍明代女子髻发式扎勒子
251252253
明代女子双环发式戴貂皮头饰明代女子圆尖髻发式扎头箍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的祖先,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灭,这237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获得了巩固,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255256257
清代女子高髻发式、簪花、饰花钗
258259260
清代女子高髻发式清代女子髻发式盛妆清代女子螺髻发式
261262263
清代女子高髻发式
清代女子螺髻发式,花钗
264265266
清代女子髻发式花饰清代女子螺髻发式花钗饰
267268269
清代女子髻发式,戴遮眉勒
270271272
清代女子髻发式清代女子圆满发式饰花清代女子苏州撅发式
273274275
清代女子平三套发式清代女子连环髻发式(亦称S髻)清代女子髻发式
276277278
清代女子圆满髻发式饰花钗清代女子双髻发式饰花钗清代女子髻式高冠
279280281
清代女子旗髻发式(亦称大拉翅)清代女子喜鹊尾髻发式
282283284
清代女子环髻发式清代女子髻发式饰花
285286287
清代女子髻发式饰花钗清代老夫辫发、戴帽清代男子辫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07: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初年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很大的挑战。辛亥革命后,封建统治被一举推翻,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清末民国初年,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辛亥革命以后,时兴剪发。约在本世纪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染发也一时成为达官贵人所追求的时髦方式。至此各式发式造型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前刘海:如追宗溯源的话,可出自于古代的雏发覆额发式。到清光绪庚子年后,则不论是年长年幼都时兴起此种发式了。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的一绺短发,只因这一绺短发的不同变化,还在一个不太长的流行时期中,经历了自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直至满天星式的演变过程。因此还被冠之为“美人髦”。
291292293
民国青年女子短发式民国妇女后髻发式民国老妇髻发式戴遮眉勒
294295296
民国初年女子髻发戴遮眉勒民国青年女子燕眉式前刘海发式清末民初男子辫发戴瓜皮帽
297298299
清末民初男子长辫发
清末民初男子辫发盘顶
300301302
清末民初女子连环髻发式(亦称S头)
清末民初女子马髻发式
303304305
清末民初女子一字髻发式清末民初女子包头发式清末民初女子元宝髻发式
306307308
民国农村少女辫发前刘海发式民国青年女子传统的挽髻发式民国女子垂丝前刘海发式
309310311
民国女子鬟发式及垂丝前刘海民国女子鬟发及前刘海发式民国女子垂丝前刘海发式
312313314
民国女子垂丝前刘海短发式民国女子刘海短发式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式
315316317
民国女子前刘海挽发式民国女子挽髻发式民国少女齐耳短发式
318319320
民国女子双鬟,垂丝前刘海发式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发式民国女子髻发前刘海发式
321323
民国女子垂丝前刘海短发式民国女子髻发前刘海发式民国女子髻发式
324325326
民国女子挽髻前刘海短发式民国少女一字式前刘海短发式民国女子垂丝前刘海髻发式
327328329
民国女子挽髻双鬟前刘海发式民国女子双鬟发式民国女子双鬟燕尾式前刘海发式饰花
330331332
民国女子垂丝前刘海戴箍发式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式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式
333334335
民国女子辫发前刘海发式民国女子长辫发,一字式前刘海发式民国女子双鬟一字式前刘海发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8 08:20 , Processed in 0.1166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