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8|回复: 5

荣格谈时代与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5 14: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特殊的偏见,特殊的嗜好和心灵缺陷。一个时代就象是一个人,它有其意识观的缺点,因此需要补偿和调节。这完全是受集体潜意识影响而促成的,因为一位诗人、先知或领袖,不知不觉的都要受到当代使命的委托,他用语言或行动指出一条每个人在冥冥中所渴望的、所期待达到的目标与大道——不论这个目标所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是拯救还是毁灭了那个时代。(荣格)
发表于 2003-10-21 09: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作家张贤亮:關于時代与文學的思考 ——致維熙

来源:http://www.millionbook.net/xd/z/zhangxianliang/byxp/026.htm



               
維熙兄:
  在北京開政協會期間,一天在王蒙家吃飯,王蒙說起他有一次在什么會上講話,稱你是“大牆文學之父”,有听眾又問:那么張賢亮是什么?他說他是這樣回答的:張賢亮是“大牆文學之叔”!這當然是他特有的幽默。不過我倒認為,如果可以把描寫在嚴峻的現實之中,在大牆鐵窗之內而不喪失積极的本質的、大寫的人的作品稱為“大牆文學”的話,的确是你的《紅玉蘭》開了這种題材的先河,所以把我的名字排在你的后面是恰當的。故此,在這里我應該稱你為“兄”。
  感謝你對《綠化樹》的贊賞和所提的中肯的意見,但我對《綠化樹》,和你對《雪落黃河靜無聲》一樣,也不准備多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理解我們作品的,我們引為知己;暫時不理解或對我們作品持否定態度的,我們要以更高的藝術性所表述的思想去爭取理解。從大牆里出來的人,早已把社會主義民主精神奉為自己重要的生活准則。我們對知遇之情特別感激;我們對不同意見也更為虛心。這里,我只想就你在給我信中提出的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談一點想法。
  你說:“我們文學的現狀,比起深刻迅猛的經濟改革來步子顯得有些扭捏,甚至出現了局部的停滯或裹足不前、何故?……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學藝術,何以會產生和經濟改革的順差和相悖的反差?”确實是值得我們深思。
  維熙兄,我不想探討造成這种文學現象的非文學原因,我只想說,如果因种种非文學的原因而使文學的步于“扭捏”、“局部的停滯或裹足不前”,以及“和經濟改革的順差和相悖的反差”,那就決不僅僅只會妨礙文學的發展。這种現象即刻會反饋到文學以外的領域,對我們的經濟与体制改革都非常不利。經濟繁榮,文學停滯,社會主義在這樣的雙軌道上進行是不可想象的。最近,我讀了一些探討西方現代社會的理論書籍,又去了一趟北歐,給我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是:如果我們不万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大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繁榮,那就不能充分發揮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优越性,在我們“深刻迅猛的經濟改革”之后而出現的經濟繁榮的社會中,也將和西方一樣出現种种“社會病”。
  對目前西方流行的“社會病”,如吸毒、酗酒、迷信、形形色色的犯罪案猛增等等,我們解釋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惡果,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精神空虛的表現。誠然,就因私有制而產生的根本矛盾所造成的社會現象來說,如此解釋是合理的。但是,我們在作如此解釋的同時,也應該承認西方在各門科學与文學藝術上,直到今天仍然不斷地涌現出具有創造性的优秀人才,其數量之多,成效之优,還是我們要向它看齊的。所以,現代人所謂的“精神空虛”究竟有什么歷史內容,它和社會制度的聯系點在那里,是我們必須搞清楚,才能揚其長、避其短的。
  從歐洲回來,我重溫了馬克思有關現代社會的論斷。這里,篇幅不允許我大段引述馬克思著作的原文,我只想請你注意一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冊,第四八五至四八七頁与一○九頁上的几段話。那几段話會給我們很大啟發。原來,現代人,即生活在工業社會的人的“精神空虛”是一种因不滿足而產生的空虛,是基于人要追求自己的全面性而暫時不得的空虛。這种“精神空虛”要大大高于古代農業社會的人的“原始的丰富”。工業社會所創造的牛產力与財富,一方面因其資產階級形式會派生出种种“社會病”,另方面,又會激發起人空前活躍的創造力。而人開始不滿足,開始追求自己的全面性,則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后的普遍心理狀態。
  現在,西方在高呼他們進入了“第三次浪潮”,我們在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我看,我們所說的“四化”,是概括了他們說的“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這樣兩個歷史內容的。隨著“四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們且不去預測人們的道德觀念、价值觀念与倫理觀念會有什么變化,人們精神上的追求將提到生活的重要位置上來,是完全可以預料的。維熙兄,你我都經過六○年“低標准”的生活。我們都知道,那時的社會問題最簡單:吃、吃、吃!連穿都顧不上。那時人們普遍認為,一個社會只要把人民的吃穿解決了,就万事大吉,天下太平。殊不知,不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從社會實踐的觀點出發,我們現在都應有這樣的看法:社會生產力越發達,人的物質生活越丰富,人的精神追求也會越活躍,“思想問題”也會越“复雜”。尤其在我們這個“拋棄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的社會里,你所說的“深刻迅猛的經濟改革”已使我們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易變的絕對運動之中”;“在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了。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溫·托夫勒說:“在任何一個穩定的社會中,任何一個占优勢的變革浪潮,其未來發展的圖景是比較容易看得清的,作家、藝術家、新聞記者,和其他對未來浪潮的發現者,承擔了這項使命。”我認為他把作家列為“發現者”之第一位,是很有見地的。你在給我信中表述的對文學現狀的看法,就表現了這种發現。我理解你的意思,并不是指文學本身“停滯或裹足不前”。正如你信中所說,盡管“由于‘左’傾錯誤的流毒和多年來陳舊積習作怪”,盡管“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來描寫‘昨天’的文學作品,常是磕磕碰碰”,但當代文學不可否認仍然“跨入繁榮鼎盛時期”。你的憂慮,是把文學放在時代的坐標參照系上而生的憂慮,是面對著由于社會的迅猛發展,我們的人民已經開始發展他們的全面性,開始有著更大、更廣闊的精神追求的現實,而對文學的進步還不滿足。從這种意義上來說,你我的憂慮与不滿足。正是我們走出大牆后,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要求發展我們自身的全面性的表現。維熙兄,你的這种不滿足是可貴的,高尚的。因為馬克思說過:‘’古代世界提供了從局限的觀點來看的滿足,而現代則不給予滿足。凡是現代以自我滿足出現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
  我和你在北戴河朝夕相處的愉快的日子里,經常听到你說“使命感”這個詞。我非常贊賞你具有明确的使命感。是的,在我們社會已經如此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在我們的人民已經開始發展他們的全面性,而即將成為以不滿足和有著更大、更廣闊的精神追求為心理特征的現代人的時代中,我們的文學應該怎么辦?高度發達的社會應該有同等審美力量和同等思想意義的文學藝術与之适應。我們作家今后如果不能拿出具有更高的美學价值和更深刻、更丰富的思想內容的文學作品,以适應已經發展了的人民的美育要求和使他們得到精神享受,那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會脫落而難以維系整個的社會精神。想一想,這將會出現多么使我們難堪的局面嗎!
  我再次說,我不想探討造成你的憂慮的非文學原因。我只想呼吁非文學領域和整個社會重視我們文學,關心我們文學,在四項基本原則的范圍內以更寬容的精神,鼓勵文學要表現人的全面性而從內容到形式上所作的探索,以促進我們以學和社會同時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我們作家,只有在我們自身的職業范圍內努力。國文兄曾提出“文學要和時代同步前進”,有人不同意,認為文學是反映現實的,永遠不可能和時代“同步”,只能跟在時代后面亦步亦趨。我也不想介入這种辯論,因為這實質上可歸于把生產力的發展同藝術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永恒規律的無休無止的探討。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承認文學家應該与時代同步前進這個命題可以成立。而現在,我們文學家面對這樣迅猛發展的時代,的确大有努力的必要。
  首先,我認為我們文學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构和更新知識,已經成了當務之急。要表現社會、表現時代、表現歷史,沒有對社會、時代、歷史的較全面較丰富的知識是不可能的。今天,我們一些文學家,包括我自己在內,談起文學來或許能頭頭是道,但是對文學以外的領域畢竟是生疏的。這在一個長期停滯的社會環境中,也許還能應付,還能寫出一些不錯的作品,因為在那种社會環境里,人還沒有造成自己“丰富的關系”,單個人具有的狹隘的知識,就表現了“原始的丰富”。而今天,“深刻迅猛的經濟改革”已形成了一幅廣闊而多變的社會圖景,并且把我們的昨天和傳統習慣等等也要放到新的歷史天平上來衡量;人的能力(体力的和智慧的)已接触到前人從未涉足的領域;信息技術的變革,新的理論、觀念、藝術見解、技術進展与新的經濟和社會的創見,以空前的速度不斷地涌現,造成了人的新的智能環境,于是人擴展了自己;工業社會的集中化、標准化、同步化、專業化,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中,并不會消除人的個性,相反,我們的人民正是借助工業社會所帶來的物質條件充分地展開各自的個性。總之,文學是寫人与社會的,在我們面前的人与社會已開始了巨大的發展,我們面對著一個多樣化的世界,文學家如不隨之發展,不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构和更新知識,就等于自行取消寫作當代題材文學作品的資格。同時,作家的勇气不但來自藝術家的良心和責任感,還要來自對社會的科學認識与自身知識的全面性。
  其次,我認為我們現在僅僅“深入生活”還不夠,還必須“創造生活”。我們作家不能只滿足于深入別人的生活,更應該在這正起著深刻變革的時代中于非文學的領域內也以具有鮮明的變革現實的意識去創造生活。我們常說作家應該是思想家,而思想家的特點正在于他要創造性地掌握歷史和在現實中体驗歷史。我很贊同意大利共產党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考葛蘭西這樣的觀點,即:真正的思想家不能不是實踐家,也就是說,他是一個積极改造周圍世界的人。即使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我們知道,丰富的想象力來自藝術的啟示、生活和体驗与記憶。但這里所說的生活不是別人的生活,而是自己的生活;屬于別人的不論多么激動人心、可歌可泣的生活都不能代替自身在某一領域中哪怕是進行微小的變革的感受。如果用我慣常開玩笑的口气說的話,我建議你去當一個勞改農場的場長,建議國文去當一處鐵路分局的局長,建議文夫去辦一個飲食公司或旅游公司,建議驥才搞一家美術廣告公司,建議子龍真正地去當“喬厂長”……以施展作家對未來發展圖景的想象,把我們變革現實的熱情化為現實或局部化為現實。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正是創業精神最旺盛的時期。作家親身投入創業中去,我以為只有助于我們表現時代和再現歷史,而不會貽誤我們職業的使命。
  至于我,我要和我區的同志們一起辦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刊物——《文學家信息》。基于對我們作家、業余作者和廣大的文學愛好者在現代都面臨著一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調整知識結构和知識更新這种認識,基于我們現在的信息生產突飛猛進,以致許多人被知識的海洋所淹沒卻又不知道到哪里去尋找必需的知識這樣的現狀,這家刊物專為作家、業余作者和廣大文學愛好者從知識的海洋中提取必需的知識。也就是說,這家刊物專從文學的角度出發,來廣泛摘編文學、藝術、哲學、美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歷史學、地理學、宗教、民族和國際政治等等方面的信息,以及介紹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比如正在發展的空間科學、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的新情況。它將成為一套專業性較強的資料;它不追求趣味性和新聞性,只注意努力擴大文學工作者与文學愛好者的知識面,要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与文學的邊緣上形成一門邊緣科學,以促進和便利創作、研究、評論和閱讀文學作品。
  現在,我們自治區領導對辦這個刊物的計划也感到興趣。可是要把這個計划變為現實,肯定有許多想不到的困難。但正因為有“想不到”,才能激發起活力,生活本身會不斷地把它還不為人所知的方面展示出來。我們,如不愧為當代的中國作家,就要像我們在北戴河時常喊的:“下海去!下海去!”

  謹頌伏安!
                                賢亮
                             1984.7.25.
发表于 2003-10-21 09: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经济时代与文学的表达

作者:李荣明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按照对时代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时髦命名,来
讨论知识的地位与内涵扩展。关于农业经济时代这个命名,虽然18世
纪中叶之前的任何时期都可以用它来揭示特征,但下面的看法也是事
实,即关于农业的知识在18世纪中叶之前仅占人类智力活动的一部分,
而且是重要性水平很低的一部分。整个世界史的范围内都是如此。最
受尊敬的知识普遍地是关于信仰、道德与价值的形而上学的,比如在
中国,有关农业的知识当时大体上不配享有作为“知识”的地位。所
以,以经济的名义全称那个时代的做法只在非常有限的含义上,才能
认为得当。“农业经济时代”的称谓,是经济在当代知识结构内的重
要性急剧上升之后追加上去的。在上面的历史三段论序列里,它其实
缺少后两个称谓那么大的对时代的指称效用。

  对18世纪中叶以后的时代给予“工业经济时代”的命名,则相对
显得恰当,这是因为,工业及其逻辑改变了已有知识的结构,并且改
变了知识内部对各种智力活动重要性的分布标准。关于经济与促进经
济增长率的知识获得了更多的尊重。不仅原来的知识按发展的需要被
要求专业化,而且,新创造的知识大体上都最终致力于进行经济上的
可用性转化。另外一个表明工业经济特征控制知识概念的最大迹象,
是形而上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研究形而上学概念的方法也逐渐违背
其本意。斯蒂文森用个人态度的可观测模型讨论价值判断问题,维特
根斯坦用数理逻辑讨论意义给定问题,华生用可察试的物理主义行为
取代心理学的“意识”概念的位置,拉布鲁斯对历史采取计量化手段。
这些变化发生后,学科内形而上学的知识事实上已不复存在了。或者
说,它只有通过可检验或可操作的工业逻辑进行性质改造,才能保存
下来。

  如果形而上学命题研究的这些变化继续下去,也就是继续被居于
工业经济时代核心地位的“科学”概念支配、引导与发展下去,那么,
现在已得到“知识经济时代”命名的时代可能确乎其然地出现。因为,
18世纪中叶之前互相隔离的、关于形而上学与关于经济的那两种知识,
现在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即在科学的同一性基础之上,对时代进行知
识的全称命名变得现实了。由于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保证经济增长
所需的技术更新要求提供支持(科学很难证明可以以自身为目的),
而形而上学又越来越依赖它的方法论,所以,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将
不仅仅是以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时代,而且也是知识的经济中
心主义时代。那些渴望未来将科学与原来具有精神特征的形而上学平
等融合的想法,用形而上学改变科学客观论的想法,从而摆脱工业经
济时代那种科学垄断症的想法,至少现在看来没有多大意义。

  那么,在科学与异化了的形而上学知识之外,唯一的另一种智力
活动,文学创作,能不能仍独立地作为某种非科学的存在呢?

  显然,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它的未来。过去200年里,文学未遭遇
类似形而上学那样的被动命运(作为形而上学一部分的文学理论则无
可避免地追随科学)。文学的幸运,我认为,得益于它从产生时就不
把自身当作一种信仰的事业来发展的特点。尽管文学是什么的结论还
未得出,但从进入文学史的那些能反映文学是什么的作品来看,它从
未大规模地被信仰化过。最具文学性的地方往往最拒绝表达信仰。所
以它至少可避免科学对它的基础的否定,像数理逻辑对形而上学所作
的否定那样,彻底而又难以申辩。

  很可能出现海德格尔、马尔库塞都推断过的情形。在更技术化的
未来,只有较多地依赖人的直觉与幻想天性的文学,能成为保护人自
身丰富性的一条途径,也就是说,成为表达反对知识经济统治的可能
力量。
发表于 2003-10-21 09: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像时代的文学

作者:尹鸿
来源: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 ... shidian-tuxiang.htm


      图像的直接性、直观性、当下性,不仅得到传统的绘画、雕塑的支持,而且得到摄影、电视电影、计算机等现代媒介技术的扩展,如今已经成为公共交往、信息传播、娱乐消费最重要的对象。影像文化不仅在受众的覆盖面和受众的选择量上超越了文字文化,而且传统的文字媒体本身也在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各种图书杂志对排版空间的重视、对封面图像造型的考究、对插图艺术的追求以及各种报纸越来越多地刊登摄影、漫画等图像作品,都显示了图像文化的膨胀。在如今流行的电子邮件中,一些文字符号也被"图像"化处理,如用 :〈 表达愤怒,用 :〉表达开心,用 :( 表达悲痛,用 :) 表达喜爱等等,抽象文字获得了形象造型,在如今的中小学生中,更是流行用大量的图形符号来替代一些表意比较复杂、暧昧和模糊的文字(如用桃心的图形来代替"爱"字,用一个眼镜的图形代替"眼镜"的文字),这种文字加图形的文体不仅出现在他们的书信和日记中,甚至出现在交给老师的作文里。即便在学术性的论文中,越来越多的图表以及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和课堂中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都证明着图像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符号。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的时代,或者说一个图像主义的时代。图像的时代与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学生发给我的邮件,文字变化。
虽然我们可以列出文字比图像优越的众多理由正如我们同样可以列出图像比文字优越的众多理由一样,但是,应该承认,图像主义的确不仅在严重地争夺着文学的受众,而且也影响着文学的品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图像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摄影文学。它试图将图像与文学相结合、将文字的抽象性与图像的具像性相结合、将叙事的线性时间与造型的构图空间相结合,创造一种文学化的摄影和摄影化的文学,以一种杂交的优势,在文学与摄影之间、文字与图像之间找到一种艺术的空间。
应该说,这种愿望和努力都是对时代的一个积极的响应。当然,摄影文学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成长需要过程,它的生命力也需要检验。如何达成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如何在文字和图像之间保持艺术的张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1+1的问题。如今的文化消费者或者接受者与过去不同,由于大家都如此频繁地接触各种文字的和视听的媒介,受到过越来越良好的文化教育,具备了越来越丰富的空间鉴赏经验和叙事审美经验,显然,如果继续按照当年的连环画方式来创作摄影文学,那么无疑是对受众审美成熟的一种蔑视。重要的是,摄影和文学应该成为一种补充的、互动的、张力的关系,而不是一种说明的、重叠的、同步的关系。一方面,图像和文字本身都应该具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图像和文字的组合应该创造一种新的意义空间和生成一种新的阅读快感。而这一点,可能正是目前一些摄影文学还不具备的。如果要具备摄影文学的形态特点,应该发展游记题材、人物传记题材、历史题材等,这些题材为我们摄影和文学的结合都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文体的自觉是一种体裁成熟的标志。摄影文学的成熟也需要摸索一种自觉的文体观念,如何通过图像为抽象的文字提供一种具像的现实、一种在场感、一种体验性,如何利用文字来为表象的图像提供一种深度的表意、一种象征感、一种抽象性,如何在文字和图像中寻找到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艺术张力,将成为摄影文学文体共同的难题。但是,摄影文学的空间是巨大的,当我们看到如此多的人在几乎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生活意义的地方都会留影,如此多的人愿意在网络提供的聊天空间中与人交流日常的感受和经历的时候,我认为摄影文学会有它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充分理由,只是也许它不一定是专业精英的专利,很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的形态:人们用自己捕捉到的生活图像和对这些图像的情感记忆、体验来与他人共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发表于 2003-10-22 2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与精神

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必然是在人类的思想与精神的共同作用下,改变物质世界的结果,文艺复兴大潮来临的时候,觉醒的人文主义出现了,人们不在接受教会的禁欲主义,而追求人自身的生命与价值和幸福。当启蒙运动兴起的时候,专制与独裁的日子就面临着终结。当马克思说 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飘浮的时候,不久共产主义就改变了世界,一切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都与这种无处不在的思想与精神的盟芽密切相关,或许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意吧。很佩服荣格能将精神分析发展推广到与中国古人所说的天意相近的领域,不简单:lol:

[ 本贴由 思想者 于 2003-10-22  21:0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1-14 15: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21:14 , Processed in 0.0923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