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6|回复: 0

创新,再创新——“金鹰奖”纪录短片创作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0 21: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杨  秾
来源:记录手册

     

      文有短赋,诗有长歌。故物显其华,不拘大小;山岳峻秀,不厌高低。电视纪录片也是如此,每部纪录片价值的大小,成就的高低,不在片长片短,惟在独特创新。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短片评比,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6月28日至7月2日,在北京举行了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的评比工作。这次送评的67部纪录短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涉及了多方面的主题,足以显示一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者的努力与收获。大体归纳,送评短片中,反映人生追求的有20部,社会问题的15部,生活情趣的12部,历史探寻的9部,人与自然关系的7部,社会变迁的4部。数量不算多,却能大致反映我国纪录短片的创作走向。

一、展现人生追求的纪录短片多姿多彩

      纪录短片是指片长在30分钟以内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与长纪录片不同,它没有更多的时间广为铺陈,大段纪实,全景再现,多视角、多侧面的拍摄,而是需要遵循短片创作的规律:题材短小,主题鲜明,结构简单,拍摄精湛;一般通过独特视角,反映独特环境中的独特人物和事件;以新、特、奇、巧取胜,令人获得耳目一新的效果。近几年,我国纪录片创作者依据这些规律,拍摄出大量优秀作品。有趣的是,此次送评片中,以单一人物为中心,展示人生追求的短片数量增加,多姿多彩。

     武警江苏总队的《腊梅花儿开》、浙江电视台的《阮奶奶征婚》、新疆电视台的《阿迪力的天空》、《守望》和《星》,天津电视台的《光荣与梦想》、《生命的情节》、山东电视台《你瞧这个角儿》、河南信阳电视台《翰国魂》、四川电视台的《一个阳光灿烂的女人》、大连电视台的《一个冬泳者的世界》等,在拍摄中都力求创新,充分发挥了短片创作的鲜明特点。

     《腊梅花儿开》里的周大妈,从青年时代起,就和部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成人后,她把三个女儿嫁给了军人,把儿子、孙子等多名亲戚送到部队当兵。这部短片的特点是,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事迹,平铺直叙地展开情节,而是截取了周大妈拥军爱兵,为军人牵红线、当红娘的感人情节。通过精心结构,精心拍摄,精心制作,在有限的时空内,充分调动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各种因素,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例如周大妈满腔热情、费尽口舌为海军士官周连明介绍对象,却因为女方父母提出让周婚后住在女方家,受到周连明父亲的埋怨——周父气急败坏地把茶碗摔碎在地上,把脸盆中的水猛然间泼向摄像机,周大妈嘟嚷着离开了周家。这些片段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激烈,扣人心弦,富有冲击力,令人过目难忘。又如,这部短片的细节捕捉也有创新意义。周大妈开办拥军旅馆,不顾老伴彭德金的意见,免费让军人住宿、打电话。彭大爷认为应该适当收费,不能做赔本买卖,导致两人发生口角。创作者用景深镜头表现了彭大爷的不满情绪,“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神来之笔。

     《阮奶奶征婚》采用跟随拍摄手法,白描式地展示了阮奶奶朴实、勤劳、大胆、乐观的鲜明性格。阮奶奶83岁了,人老心不老;充满人生追求。她卖腌菜、搞合作、拍婚纱照;自信身体健康、头脑灵活、行动敏捷,还在合肥报纸上公开征婚,要找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当的、人品好、身体健康、有固定收入、有住房、孩子自立、不干涉老人生活的老伴。她说:“应该把生活搞得好一点儿”,“年青时生儿育女,老了又受孤独之苦,找个老伴有什么不好?”她认为“征婚不光为了自己,也是为老人做榜样”。最终阮奶奶与南京来的顾大爷领了结婚证。这部充满喜剧性的人物纪录,再现了阮奶奶打破传统观念,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真诚可爱,选题新,观念新,手法新,突破了我国影视作品老年婚姻题材的表现形式,进发了新的光彩。

     《阿迪力的天空》通过主人公的自述与“情景再现”手法的相互交叉,揭示了这位“高空王子”的心路历程,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自述式纪录片。阿迪力出生于新疆的“达瓦孜”(维吾尔语“高空走绳的人”)传人之家,幼年失去父母,8岁进入民办杂技学校,12岁上大绳表演。短片打破了人物片的一般性表现,把阿迪力的家史、成长史与在新疆有1000多年的“达瓦孜”历史穿插结合,平静、客观、真实地展示阿迪力性格成长的过程和五次打破世界纪录,向生命极限挑战的思想根源。这部短片拍摄平和、沉稳、层次分明,在情节叙事方面有很强的创新性。

     近几年,展示人生追求的纪录短片增多有三点原因。其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多元化和人物个性化趋势的明显增长,使大众的生活、经历、爱好、性格从过去的趋同,转向当今的趋异。处于社会变革期和转型期的人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碰撞,理想、命运、追求、感悟千差万别,大众共性的减弱和个性的张扬,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多人物创作素材。其二,新时期社会变革加快,各种新生人物和事物层出不穷。纪录片创作者出于社会责任感和创作的冲动,总想把身边感人的“故事”拍摄下来,传播出去,以实现自己的社会评价和审美愫求。其三,人往往是社会类、人文类纪录片的主体,是纪录片“故事”的中心。人的命运最容易获得他人的感动和同情。这样,以人叙事,以事托人,成为较多创作者擅长的手法。此外,纪录短片因时长所限,也比较适合单一主题,单一结构,单一人物的拍摄,因此,拍摄独特环境中的独特人物和事件,成为纪录短片创作的一条成功经验。


二、历史探寻式纪录片想象丰富

     近几年,历史探寻式纪录片的创作有明显进步,“情景再现”手法被广泛运用。这类纪录片的影响逐渐扩大,一方面来自近十年国外纪录片的大量输入(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发现•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在国内电视台的播出),开阔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眼界;另一方面,国内的旅游热、寻根热、探险热、考古热、“三峡热”,此起彼伏,也激发了人们探寻历史、寻根溯源的兴趣。这就从拍摄内容和拍摄手法两方面,推动了中国历史探寻式纪录片的发展,为中国纪录片打开了陌生、新奇、探寻、悬念相互交织的新领域。在本届“金鹰奖”纪录短片的评比中,新疆电视台的《阿艾石窟之谜》,北京电视台的《遥远的画廊》,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先民的足迹》,陕西电视台的《锁定武王征商之年》,可归为优秀的历史探寻式纪录片。

    《阿艾石窟之谜》的特点是将考古发现与“情景再现”的拍摄融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考证推理,通过20世纪90年代天山中部南麓大峡谷中一座石窟的发现,考证了佛教东渐的历史和中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在历史探寻式的拍摄中,不断地发现,最终把一个原本单一枯燥的考古发现,再现成一部封尘久远,真实可信的纪录片。

     《遥远的画廊》拍摄了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远古岩画,它通过古今联想,考古探寻,展示了当地自然、地理、物种、习俗的变化,是以人文地理的视角,探寻历史的纪录片。由于作者视野广阔、想象丰富,大胆运用了现代科学考证结果,使这部短片充满了悬念和情趣,在轻松自然的欣赏中,升华了艺术的魅力,情景交融,异常精致。

    《先民的足迹》是伴随“三峡工程”出现的“三峡热”诞生的一部历史探寻纪录片,是大型系列纪录片《三峡问古》中的一集。它以上个世纪考古发掘出的一些人和动物的化石为切入点,进而揭示了三峡的变迁和古代巴人开发三峡的历史,赞美了这个古老的族群,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磨砺出的勇敢、刚毅、进取性格和开发三峡的不朽功绩。

     《锁定武王征商之年》围绕近几年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展开,以武王伐商、灭商的年代为悬念主线,通过史料记载,青铜器铭文的天象纪录,与现代专家的多方面考证,科学测定相结合,最终得出武王伐商灭商在公元前1046年的结论,取得了夏商周断代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这部短片线索交织,推理严密,内容涉及地质学、考古学、金石学、古典文学。天文学等多种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普性。为了使武王伐商的过程形象化,短片用图表和动画进行展示,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达到了化繁就简、通俗易懂的效果。片中多种表现手法,为历史探寻式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长镜头纪实片特色鲜明

      长期以来,受中国文学叙事方式的影响,我国观众习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缺乏影像感知和想象的基本训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影视创作大都侧重于语言意境的创造,侧重说理和情感,而非影像——镜头的具体体现。观众只图听得过瘾,不求看得兴奋。正如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所说:“中国历史上,文学地位很强,从民族性来看,这是好事。但从纯电影性的角度看,文学性过重,就妨碍了依靠画面来表达内容。”①所以,影像艺术的特点,首先在于镜头——画面语言的叙事、抒情、表意。其次,才是解说语言、有声语言等表意因素的运用。离开了影响艺术的本体特点——画面语言的叙事和表意,必然导致影视作品美学特征的丧失,失去影视艺术的勉力。令人欣喜的是,在本届“金鹰奖”纪录短片评比中,山东电视台的《原色》、中央电视台的《大火临头》、大连电视台的《海路十八里》以及陕西电视台的《神秘的巴丹吉林》、徐州矿物集团的《惊心动魄壮歌行》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长镜头拍摄,在凸显画面语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原色》撷取了黄河岸边,黄土高原最具象征意义的红、黄、蓝三种颜色,通过这个独特地域。独特人群的独特婚礼、丧葬、孩子过满月的拍摄,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代繁衍生息、自给自足、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独特的视角,跟踪拍摄,多景别纪实,长镜头造型,使这部短片的画面语言十分丰富,叙事、抒情、表意、对比、象征、隐喻、造型等功能,纵横捭阖,活泼、生动、深刻,充满生命的活力。

    《大火临头》纪录了2001年9月1日武警消防战士战胜沈阳市大龙洋石油公司恶性火灾的英雄事迹。短片由火场拍摄的素材与追述来访编辑而成。油罐三次爆炸,多方紧急抢险,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始终充满紧张气氛。而长镜头景别的切换,扣人心弦地纪录了烈焰冲天、火场危险、领导关切、战士拼搏的场面。在这种长镜头的纪实拍摄中,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惟有冲天的烈焰和烈焰中拼搏的战士,构成最感人的壮丽画面。

   《海路十八里》以独特的视角,纪录了黄海之滨海洋村民每天往返海滩,挖取哪贝,卖钱度日,浩大而奇特的劳作过程。作者没有通过具体的人物展现,而是通过单一事件、单一结构、单一情节,刻意营造了单纯、沉闷、重复、压抑的视觉感受,集此展现海洋村民独特的生存状态和顽强的生存毅力。为了突出这种独特的视觉感受,创作者大胆剔除了解说词的使用,只保留同期声和少量简洁字幕,以实现主题与创作方法的和谐统一。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纪录短片主要运用长镜头叙事,拓展了画面语言叙事、表意、抒情的功能。如人群走向海滩时,长镜头平视拍摄,显示人群的众多与浩大;村民挖取燃贝时,长镜头近距离。大景别仰拍,突出挖舰贝的机械、重复、单调和繁重;人群收获返回时,长镜头略呈俯拍视角,表现挖贝人推车负重爬堤坝的艰难;人群汇集市场时,长镜头大角度偏拍,表现生命的渺小与顽强;最后市场人去场空,万物寂静,夜深灯明,喻示着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即将开始。长镜头直观独特的叙事,升华了《海路十八里》开放、多意的创作主题,丰富了视听感受,想象与思考。这种大胆的创新,显示了创作者的理性思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电视艺术创新的基础。这不仅因为“三贴近”是艺术反映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创作题材永无止境的源泉。本届“金鹰奖”纪录短片取得的成绩,也是创作者坚持“三贴近”的结果,因此,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格外浓郁。除以上优秀纪录短片外,这次参评作品中,反映生活情趣的《快乐的手工匠》(浙江镇海电视台人《赶马帮的人》(广西南宁电视台人 反映时代变迁的《开秧门嘤》(云南电视台\《落幕》(云南电视台人反映社会问题的《虎殇》(吉林电视台人历史回顾的《远去的歌谣》(河北保定电视台人也从不同视角,对社会生活进行了特别关照。如《快乐的手工匠》拍摄了浙江宁波地区几位剧团退休人员,从手工匠处受到启发,他们用锅碗、箍桶、木匠、钉鞋、弹棉花、磨刀等手工匠使用的工具做乐器,创造了打击乐《快乐的手工匠》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人们对劳动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就是艺术创新的好作品。

     艺术的创新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也需要坚持艺术创作的规律和个性。本届“金鹰奖”纪录短片评比中《腊梅花儿开入《海路十八里入《遥远的画廊入《阿艾石窟之迷人《赶马帮的人》等短片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就是选题好,艺术表现的独特性强。相比之下,一些作品题材老,观念旧,问题多,无新意,制作粗,摆拍重,必然留下许多遗憾。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首先要做到选题独特,主题鲜明,纪录生活原貌,发现生活真谛,同时做到拍摄手法新颖,内容充实完整,生动有趣,才能博得观众的喜爱。纪录片与其它影视艺术不同,人们爱看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因为纪录片向人们提供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真实、客观的生活状况,使人们了解到我们本来陌生的、有趣的、具有生活参照价值的东西。爱因汉姆说过“电视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它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特别是使我们感到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物的多样性/②因此。纪录片的这一审美特点,要求创作者要善于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发现和拍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材,尤其注意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并且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人物和事件的再现中,注意把握事物的多样性与拍摄的独特性之间的关系。

      当然,如何拍好纪录片,没有现成的模式。不同的题材,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反映事物的多样性方面,纪录片只注意选题的多样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本届“金鹰奖”评比中的优秀作品,实际上都是在选题独特与拍摄手法独特基础上,取得成功的。例如《阿迪力的天空》采取了自述手法和“情景再现”手法,《原色》采用了长镜头纪实,《阮奶奶结婚》运用喜剧白描手法;《锁定武王伐商之年》采取推理考证和科学论证相结合的方式。试想,如果这些短片都采取同一种方法,同一样的模式,结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近几年,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在较为增长社会类、人文类纪录片拍摄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地探寻自然类*心理类、地理类、文献类、事件类、文化艺术类,以及自述式、访谈式、探寻式、发现式、情景再现式,甚至超现实主义、非理性的创作方法,随着选题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法的多样性的结合,中国纪录片一定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在本届“金鹰奖”纪录短片的评比中,许多短片都显示出运用镜头语言和画面语言叙事、抒情、表意的多种功能,展示了影视本体艺术的独特鞋力,是非常可喜可贵的。运用画面语言叙事、抒情、表意,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明显特征。可以说,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是“物质世界的再现\“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③,是通过纪录“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④”所表现出的“透明性”和“多义性”实现的。因此,画面语言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对纪录片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坚持纪录片的影像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在坚持影视艺术的特征,以及纪录片再现生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美国现代著名纪录片学者互•达斯宁说:“解说应留有余地,让画面自己来说明问题\⑤又说: “不应把自己的立场强加于人,而是引起观众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和关注\③这段话说明了坚持纪录片的影像本体的重要性。我国的一些纪录片创作者,过去不太擅长通过画面叙事、抒情、表意,现在尤其应该学会用画面语言“说话”。

     构成纪录片影像思维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分为画面语言、解说语言和有声语言三种。有声语言又由人声语言、音乐语言、音响语言组成。纪录片的叙事是建立在时空结构的具体性与声画结构的一体性基础上的叙事,电视艺术是由画面和声音组成的“声画艺术\ 因此,我们在重视纪录片画面语言的同时,也要重视解说语言和有声语言的应用。

     优秀的解说语言并不是要代替画面语言,而是要补充画面语言,以便使纪录片更充实、更完美。达斯宁说:“背景与场面间的关系,要靠解说评论来补充③”,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西方纪录片创作者对解说语言的理解。因此解说语言的运用,要根据纪录片本身的需要,根据纪录片风格的需要。那种不顾一切用解说语言代替画面语言或用华丽的词藻煽情,代替情节和细节拍摄的纪录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纪录片。

      有声语言与画面语言一样,是纪录片叙事、抒情、表意的重要因素,是纪录片空间造型的重要手段和与画面同步一体化地纪录生活原生形态及其完整过程,并成为再现生活流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人声语言,主要担负着表述人物经历,展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功能;音乐语言担负着抒发感情、增添气氛,展现地域特征的功能;音响语言担负着具体时空的造型功能。严格地说,没有有声语言的纪录,不能构成当今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因此,目前中外纪录片创作者都非常重视声画的一体化纪录,并把它视为一部纪录片成败的关键。声画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但能再现生活原貌的具体过程,而且是纪录片真实性和可信性的坚实基础。我国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注意这些创作规律和特点。



:-O:-O:-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19 16:18 , Processed in 0.1132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