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92|回复: 0

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1 1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

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
--作者:姚双云;储泽祥
【原文出处】:语言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5 【原刊页号】:56~70
【复印期号】:2  【分类号】:H1
【内容提要】:本文深入考察了汉语中数量成分分布的特征和规律,重点讨论了汉语里一个动词后不能
【文摘】:汉语言文字学
【英文文摘】:
【作者简介】:姚双云,男,1974年生,湖南邵阳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
【正文】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3)05-0056-15
      1 引言
    本文以汉语为主要考察对象,兼以英语作比较,探讨了数量成分在动词后的分布情况
,重点分析了“*看一天三本书”、“*去一次一个城市”这类说法不能成立的原因。
    陆丙甫(1984:1-7)曾经指出:两个数量信息相重复而冲突,并认为目前还无法很好解
释其原因。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方梅(1993:54-64)、沈家煊(1995:367-379)
、马庆株(1998:15-38)、和秦洪武(2002:90-100)分别在著述里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一点论
述。不过,由于不是专题研究,这些观点不够全面充分。汤廷池(1992:147-154)、温锁林
(2001:96-103)也都就与数量成分的使用的相关问题做了精彩的论述。但是他们没有讨论
两个数量成分不共现的问题。本文利用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的相关理论深入地解决语
法学上的这一个难题。讨论前先说明几点:
    第一,本文涉及的两个数量成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时量、动量和名量成分
三者中任何两个成分,不包括“五个六个”这一类同类数量成分连用的结构。也不包括“
(白菜)一斤两元”这一类表配比、换算关系的特殊的双数量结构。
    第二,本文讨论的两个数量成分不同现指在同一层次上不同时直接出现。不包括下面
的情况。例如:
    (1)喂,赵老师,您受累,我再打听一下一位张欣来同学的情况,你不用全面介绍,
您就告我他是男的是女的就成……。(梁左、王朔等《我爱我家》)
    这个句子,在形式上动词“打听”后面有一个动量成分“一下”和一个名量成分“一
位”。但是“一位”修饰的是“张欣来同学。”这个偏正短语又成了名词“情况”的修饰
语。“一位”和情况不在一个层次上,它也无法与名量成分“一下”处在一个层次上。这
种情况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
    第三,本文讨论的数量成分没有包括“那一个”、“第二次”等表示顺序意义的词语

    有顺序概念的数量词语与单纯表数量的词语不一样。如“第二个学生”和“第一十二
个学生”对中心词“学生”来说在表示数量的多少上面完全一样,只不过指称对象不同。
这一类结构实际上淡化了量的概念,突出了序的概念。
    第四,本文把数量成分都看作名词性成分。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把名词、名词短语
和数量成分都称为名词性成分。
    名量成分(如“一个、一碗”)整个短语肯定是名词性的。时量成分(如“一天、一
个月”)也是名词性的。我们认为动量成分(如“一次、一阵”)也是名词性的。按照Ab
ney(1987)提出的“DP假说(DP Hypothesis)”,传统分析中的名词短语实际上是功能语类
冠词(determiner,D)的最大投射。汉语的名词短语中有三个功能语类:冠词(主要包括“
这、那、这种”等指示代词)、数词和量词。它们都有[+N]性,因此以它们为中心词的投
射都是[+N]性的(参见程工,1999:188)。
      2 数量成分的内涵与分类
    2.1 数量成分的内涵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范畴,如“时间”、“空间
”、“数量”等等。“数量”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范畴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对“数量”
的定义是:数量即事物的多少。因此,我们可以给“数量成分”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
凡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成分都是数量成分”。
    本文讨论的数量成分主要指含有数词、量词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一些不含数词、量词
的词或短语。先看一个例子:
    (2)近几个月来,各地党员、群众的大量来信,来电,言辞恳切,热情洋溢,表达了
人民群众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的热切关注和希冀。(《人民日报》2002.1.7)
    上例中“大量”表示“数量多”的意思,是表示数量成分的词语。类似词语还有很多
。如“许多”可表事物的数量多,“瞬息”表示时间非常短,“多数”、“部分”、“数
不清”、“所有”、“片刻”等等都可以表示数量,它们具有与数量词相同或相近的语法
功能,在很多场合下可以替换数量成分。例如:
    (3)a.今天下了两个小时的雨。 (3)b.今天下了很久的雨。
    (4)a.一百三十个国家表示同意。 (4)b.大部分国家表示同意。
    (5)a.他在教室里站了五分钟。 (5)b.他在教室里站了片刻。
    上例中,a组都是“数词+量词”表示数量,b组都不含数词,也不含量词,但是同样
也能表示数量,它们具有与数量词相类似的语法功能。(注:邢福义(1997:167)把“许多
、无数”归纳为数词。最近又指出:“全体、所有、一切、少量、绝大多数”等词语具有
表数作用(参见邢福义2002:37)。朱学锋等(1997:88-94)明确地把“很多”等词归纳为
数词。郭锐(2002:222)把功能上相当于数量词组的单词都称为数量词。如“许多、不少、
大量、部分、全部、所有、一切、有的、片刻、许久”。)不同的是,a组表示的是确量
,而b组表示的是约量。约量也称模糊量,英语也有许多不含数词、量词的模糊量词(vagu
e quantifier),如“lots(of)(许多)、several(几个)、some(一些),many(许多
)”。在研究数量成分的分布的时候,不应该忽略这些表模糊数量的词语。
    2.2 数量成分的分类
    本文把数量成分从意义上分为三类,即时量成分、动量成分和名量成分。分类情况如
下:
    时量成分:表示时间的长短。如“两天、一个星期、瞬间、三年”。
    动量成分:表示动作的频率或方式。如“一阵、两遍、许多次、一脚(踢去)”。
    名量成分:表示事物的多少。如“一张、一桶、十斤”。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把动词重叠式"V(一)V"里的"(一)V"看作准数量成分,因为它们
有的表示时间量,有的表示动作量。朱德熙(1982:67)指出“动词重叠式也是兼表时量和
动量的。”邢福义(1997:167)指出,AA式,ABAB式的动词重叠式能表示动量,具有“一下
”或“反复多次”的意思。张敏(1998:179-180)认为,不能延续,但能够重复的动作或动
作在短时间完成,作为结果的状态可以持续下去而类似的动作可再度出现,如“眨、关、
碰、戴”等,其重叠形式一般表示动量;能够延续,能够反复的动作,如:“吃、看、学
”等,其重叠式既可表动量又可表时量,如“你在这儿坐坐”(表时量),“这张椅子很
硬,你坐坐就知道了”(表动量)。
    把动词重叠的部分看作准数量成分,还有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即重叠部分可以移到句
尾和时量/动量成分形成"S+V+O+C"结构,同样可以作动词的补语。汉语里"V-V"的重叠式
可以离析为"V+O+一V"的格式,请看例子。
    (6)望这布帘里一望了。(《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宋代卷)
    (7)舜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娘四拜,后阿娘见舜子跪拜四拜,立读嗔心便。(《舜子
变》,唐五代卷)
    (8)谁曾些将这等有仁德的心顾盼这军一顾盼?(《皇明诏令》,元代明代卷,)
    (9)他讲不讲话?要不要让他一让?(蒋子龙《人气》,《中篇小说选刊》2002.2)
    上述例子中,例(6)、(8)中的“一望”、“一顾盼”均是表时量的成分,相当于“一
会儿”,可以用“一会儿”代替。例(7)、(9)中的“四拜”、“一让”表示动量,相当于
“一次”,可以用“一次”代替。它们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数量成分,在句中作补语,可
以用数量词代替,也可以去掉不用。
      3 数量成分的分布与语义关系
    3.1 汉语数量成分的分布情况
    本小节以汉语中的单句为对象,考察了数量成分在汉语中的分布情况。为了使分析简
单易操作,我们只考察了含一个谓语动词的单句,没有分析连动句式和兼语句式。这不会
影响文章的结论,实际上连动句和兼语句中的每个动词也不能带两个数量成分。在收集了
大量的语料的基础上,我们给数量成分的分布归纳出了12种句式。这些句式基本上能够反
映汉语中时量、动量和名量成分的分布情况。请看:
    句式1:动量+V+名量(o),如:
    (10)天哪,双胞胎,一下子生两个。(路也《麦兰麦兰》,《人民文学》2002.8)
    句式2:时量+名量+V,如:
    (11)片刻间三人俱已回到客栈,也不答话,悄悄推开房屋的窗子一看——宝玉鼻吸沉
沉,仍然睡得甚是安祥。(古龙《一剑镇神州》)
    句式3:时量+名量+V+名量,如:
    (12)近期两人的话就是说两句,她说,门响了。(白志强《门响了》,《北方文学》
2002.10)
    句式4:名量+V+时量,如:
    (13)他逃亡的全部历史是一年零八个月。(闻波《陌生的土地》)
    句式5:时量+V+名量,如:
    (14)他们到了安徽境内,路途艰难,四下荒僻得很,两天才见到个村庄。(闻波《陌
生的土地》)。
    句式6:名量+V+名量,如:
    (15)他们两个是一对好搭档,互相配合默契,从未出过什么纰漏。(刘庆邦《神木》

    句式7:名量+时量+V,如:
    (16)两元“零花”一个月发。(张旺熹用例)
    句式8:名量+V+动量,如:
    (17)二人很快地对视了一下,眼里都闪射出欣喜的光芒。(刘庆邦《神木》)
    句式9:名量+时量+V+名量,如:
    (18)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张旺熹用例)
    句式10:动量+V+时量,如:
    (19)那是初级阶段,原始的,后来就不行了,我对她到底还是没有爱到那个程度,我
们在一起不能一气超过两天。(姚鄂梅《恋爱手记》,《青年文学》2002.9)
    句式11:时量+V+动量,如:
    (20)小凡姐你是不知道,我一星期买了两次面粉。(梁左、王朔等《我爱我家》)
    句式12:动量+V+,如:
    (21)两次去一个新建的园林小区。(黄晓延《玉碎》,《中篇小说选刊》2000.2)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给每个句子标上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状
语、定语、补语六类。标注句子成分的主要依据是句法中的位置。数量成分在汉语中的分
布情况如下表所示:(S:时量成分;M:名量成分;D:动量成分)
    附图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汉语中动词后面可以带一个数量成分,句式1至句式12都属于
这种情况。汉语里动词后面带数量成分受限制,不能带两个数量成分。但是动词前面的数
量成分却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动词前带一个数量成分的如:句式1、句式4、句式5
、句式6、句式8、句式10、句式1l、句式12,动词前带两个数量成分的如句式2、句式3、
句式7、句式9。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将汉语中数量成分的分布规律概括为两点:
    规律一:汉语动词后带数量成分受限制,只能出现一个数量成分,不能出现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数量成分。
    规律二:汉语动词前面带数量成分比较自由,可以带一个数量成分,也可以带两个数
量成分。
    3.2 汉英数量成分分布情况比较
    英语中的数量词不及汉语丰富。但是数量区分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项
基本智能。因此,包括汉语和英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几乎都有数词(numerals),量词(measu
re partitvives)或数量词语(quantifiers),只是系统组成和表达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参
看熊文华1997:193)。英语中动词后也不能直接出现两个数量成分,如果需同现两个数量
成分,其中最少有一个需要加介词或形容词。如:
    (22)I just can't bring myself to spend a month's salary on a pair of shoes
.(我才不愿意把一个月的工资花在一双鞋上)
    (23)Did you know l can type almost 60 words per minute?(你知道吗,我能每
分钟打60个字。)
    (24)I see a film every two weeks.(我每两周看一场电影。)
    例(22)中“a month(一个月)”相当汉语中的时量成分,“a pair of(一双)”相
当于汉语中的名量成分。这两个数量成分出现在动词"spend"后面。但是,第二个数量成
分前面必须有一个介词"on"。例(23)中,“60(60个)”是名量成分,“minute(1分钟
)”是时量成分。第二个数量成分前面加了"per","per"是一个表比率的介词。例(24)中
,“a(一场)”是名量成分,“two weeks(两周)”是一个时量成分。第二个数量成分
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every",意思是“每一”、“每隔”,它是表频率的形容词。
    与汉语相比,英语中数量成分的分布情况同中有异。相同的是英语和汉语中一个动词
后面都不能直接出现两个数量成分。不同的是,英语里一个动词虽然不能直接出现两个数
量成分,但是,可以通过加介词或形容词来带两个数量成分,汉语里一般没有这种说法。
    3.3 与分布形式相关的语义关系
    数量成分的分布差异主要由时量、动量与名量成分的语序决定。不同的语序决定了不
同的语言形式,而不同的语言形式往往有不同的意义。以往主要从信息焦点角度来讨论。
例如:“我两篇文章写了一个晚上”的信息焦点是“一个晚上”,而“我一个晚上写了两
篇文章”的信息焦点是“两篇文章”。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义大体相同,但还是有区别的

    本小节从两个方面探讨分布形式与语义的关系。
    3.3.1 数量成分的语义选择
    数量成分对位于它后面的名词有特定的语义选择关系。数量成分的语义选择主要表现
在时量、动量和名量成分与后面的名词有意义上的共存关系。比较:
    (25)我得挨桌去敬一圈儿酒。(蒋子龙《人气》,《中篇小说选刊》2002.2)
    (26)大回钓了一天鱼,人困力乏。(冯骥才《大回》,《小小说选刊》2000.1)
    (27)戈玲怀着敬意看了一眼贾玉言,情悄从书柜里拿出一瓶白酒,又冲李东宝招招手
,带他来到另一间屋。(王朔、魏人《编辑部的故事》)
    上面三个例子中“一圈儿”是动量成分,“一天”是时量成分,而“一瓶”是名量成
分。这些数量成分后面的名词都是作宾语的。我们把例(25)记为:V+动量+O,例(26)记
为:V+时量+O,例(27)记为:V+名量+O。经过对比发现,“V+动量/时量+O”两个
格式中的名词宾语比较特别,动量、时量后的名词都是非指涉性(nonreferential)或虚指
(nonreferring)的。这些名词通常是类属词(generic term),多为复合词中的宾语部分,
如:渴酒、读书、打球、开会、钓鱼、唱歌、站岗。动量、时量后面的名词通常要求以光
杆形式或无定形式出现的,违反这些原则的说法是不可接受的。对比:
    (28)a.大回钓了一天鱼。 (29)a.我喝了一晚上酒。
    (28)b.*大回钓了一天鲤鱼。 (29)b.*我喝了一晚上极品五粮液酒。
    与动量、时量成分不同的是,名量成分后面接的名词不受限制,只要语义搭配上没有
问题就可以了。表实指的词可以出现在名量词之后,表虚指的词也可以出现在名量词之后
。名词光杆形式可以出现,复杂的、有定的形式也可以出现。请看:
    (30)a.大回钓了一条鱼。 (31)a.我喝了一杯酒。
    (30)b.大回钓了一条金色鲤鱼。 (31)b.我喝了一杯米酒。
    (30)c.大回钓了一条金色大鲤鱼。 (31)c.我喝了一杯极品五粮液酒。
    “时量/动量+O”与“名量+O”,除了形式上有区别外,意义上也有区别。“时量
/动量+O”结构中的O表示抽象的活动,而“名量+O”中的O表示具体的事物。从语义指
向上看,“V+时量/动量+O”与“V+名量+O”也是不同的。比如:“钓了一条鱼”,
名量成分“一条”的语义指向后面的名词“鱼”,而在“钓了一天/三次鱼”中,时量成
分“一天”和动量成分“三次”的语义都指向动词“钓”而没有指向后面的名词。了解数
量细节上的语义选择,有助于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合法,也能提高信息传递和理解的效率。
    3.3.2 动量成分表主观量与客观量
    动量成分与动词的语序有两种,一种是“V+动量”,一种是“动量+V”。它们有不
同的意义,请看例子。
    (32)牛交待这其中的窍门是“下手之前先踢一脚”,如果有防盗器响就不偷了,再换
一辆”。(《北京青年报》2002.5.23)
    (33)他伸手从书包里向外掏东西,当时我想肯定是凶器,一脚踢过去。(《北京青年
报》2002.4.16)
    例(32)中,动量成分“一脚”位于动词“踢”后面,作谓语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的
数量。而例(33)中,动量成分“一脚”位于动词“踢”前面,作谓语动词的状语,表示动
作的方式。
    我们把例(32)记为:"V+D"(D表动量成分),例(33)记为"D+V"。这两种格式表达的
意义是不同的。格式"V+D"中,动量成分D表示的是客观意义,也就是说准确地表示了数量
意义。因此,可以说:“踢一脚”、“踢两脚”、“踢六脚”;而格式'D+V"中,动量成
分D表达的是主观意义,也就是说它偏移了数量意义,数量特征减弱了,主观性增强了。
因此可以说:“一铲子打过去”,“一脚踢过去”,而不可以说“*两铲子打过去”,“*
六脚踢过去”。
    "D+V"格式表达主观意义时淡化了数量意义,但是这种主观意义正是说话人要表达的
意义。
      4 “格位指派”对动词后数量成分的限制
    4.1 格位与格位指派
    本节运用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中的“格位理论(Case Theory)”(可参看Ch
omsky l985:186-204,Cook等1988:222-233)来解释汉语中动量、名量和时量成分不同现的
原因。
    语言学上的“格”有几种含义,一种是句法学上的形态格(morphology case)。另一
种指语义学上的语义格(semantic case),也称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原则参数语法
里的格指的是一种抽象格(abstract case),它没有形态上的标志,只与一个词组(通常
是名词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有关(汤廷池1992:259)。请看一组例子:
    (34)Marry is a teacher. (35)Give Marry a book. (36)This is Marry's book.
    上面三个例子中,Marry没有形态上的区别,但是它们分别属于“主格(nominative c
ase)”,“宾格(accusative case)”和“所有格(genitive case)”。常见的格有主格、
宾格、所有格和间接格(oblique case)。
    格位理论要求名词组在句中必须获得一个格位,否则生成的句子是不合法的。
    汤廷池(1992)指出,汉语里格指派语是及物动词,及物形容词(能带宾语的形容词—
—作者按)与介词。汉语一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指派宾格与间接格,用结构助词“的”表
示所有格。例如:
    (37)小明后天看电影。(宾格) (38)我送一本书给老师。(间接格)
    (39)他是刘军的父亲。(所有格)
    汉语怎样给名词指派主格目前看法分歧很大,因为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严格的屈折
范畴。徐杰(2001)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认为,汉语型的句子中心(1c)所包含的是一
个没有外在语音形式的功能项(称为“谓素predicator”),Ic担任给主语指派主格和作
句子中心成分两项重要语法职能。
    4.2 格位对时量、动量、名量成分的限制
    利用格位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动词后不直接出现两个数量成分的现象。先观察几个例
子。
    (40)*他看了三天两本书。 (41)*我吃一顿三碗饭。
    (42)*我去一次一个城市。
    (43)*I read a book an hour before going to bed.(我睡觉前读一本书一个钟头

    上面的句子都是不合语法的,因为每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后面都带有两个名词性成分
,而一个动词只能指派一个格位给其中的一个名词性成分。因此,另外一个名词性成分无
法从前面的动词获得格位,违反了格位指派的要求,这在句法上是行不通的。
    格位理论中有一个“格邻接原则(Case Adjaceny Principle)”。这个原则规定,格
位指派语与格位被指派语相邻,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
    (44)a.He saw a film yesterday (45)a.我明天去美国。
       他 看 一场电影 昨天
    (44)b.*He saw yesterday a film (45)b.*我去明天美国。
        他 看   昨天  一场电影
    例(44)中,a句动词"saw"指派格位给宾语"a film",格指派语与格被指派语紧密相连
,所构成的句子是合语法的,而b句中,格位指派语"saw"与格位被指派语"a film"被词语
"yesterday"分开了,所组成的句子是不合语法的。例(45)中,a句动词“去”指派了一个
格位给“美国”,格位指派语与格位被指派语邻接,在汉语里是可接受的说法,而b句中
,格位指派语与格位被指派语中间插入了词语“明天”,这种说法违背了格邻接原则,是
不可以接受的。
    汉语中有一些“动相标记(phase mark)”成分(如:完、下去、好)和“动貌标记(a
spect mark)”成分(如:掉、过、起来),它们是动词的附着成分,可以紧跟在动词后
面,不能算是插入另外一个成分。因此,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请看:
    (46)我今天写完了一本书。
    (47)对面走过来一个人。
    上两例中,动词“写”和“走”分别指派格位给“一本书”和“一个人”。这两个动
词后面带的词是一个标记成分,并没有违背格邻接原则。
    4.3 数量成分的适应与调整
    由于传递信息的需要,一个动词后往往要表达两个数量信息。但是这又受句法的限制
。因此,要调整数量成分的分布,才能适应格位的指派要求。汉语中要把例(28)-(30)的
意思表达出来,通常有三种办法:
    方法一:词语移位(move)。动词后面只保留一外名词(或数量成分),指派一个格位
,其余的移到动词前面去,由谓素(Ic)指派格位。
    汉语与日语、朝鲜语里面都有一种“多主格结构(Multiple NominativeConstruction
)”,它是由句子结构的多层递归套叠产生的(参看徐杰2001:97-102)。请看:
    (48)a.朝鲜语:
    附图
    汉语中也有双主语结构,如“张三女朋友很多”,“电脑我是外行”。汉语中还有三
主语结构,如“老王,三个女儿,最小的钱最多。”这个句子中,“老五”,“三个女儿
”,“最小的”三个名词性成分都获得了格位,格位指派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附图
    由图可见,名词性成分“最小的”从述谓成分“钱最多”那里获得一个格位,它们又
组成一个较大的述谓成分,给“三个女儿”指派格位,并组成一个更大的述谓成分,这样
层次由低到高,最后把格位指派给“老王”。
    名量、时量、动量成分都是名词性成分,因此,处在谓语前面时,如果没有动词、介
词指派格位,就必须由Ic指派格位。汉语里,名量成分(如“一个”)、时量成分(如“
一年”)在句首都可以作主语,称为主格完全可以接受。至于动量成分(如“一次”)是
否一定要称为主格,似乎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不管怎样,数量成分和名词一样能从Ic中获
得格位,并且由于汉语句子结构的递归性,可以有多个Ic,指派多个主格位。这样,汉语
句子中,一个动词前面可以出现几个名词性成分了。所以下面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49)a.两篇文章我写了一个晚上。 (49)b.我两篇文章写了一个晚上。
    (49)c.一个晚上我写了两篇文章。 (49)d.我一个晚上写了两篇文章。
    方法二:动词重复(copy)。使每一个名词性成分都能从动词那里获得一个格位,满足
格位指派的要求。请看例子:
    (50)a.*小刘住医院四十天。 (50)b.小刘住医院住了四十天。
    a句中,动词“住”后面带有两个名词性成分,一个是名词“医院”,一个是时量成
分“四十天”。这两个名词性成分都需要获得一个格位,而一个动词只能指派一个格位,
所以a句是不合语法的说法。b句重复使用了动词“住”,使后面的每一个名词性成分都获
得了一个格位,因此是正确的说法。
    按照动词重复的办法,例(28)“*他看了三天两本书”可以转化为下列形式:
    (51)他看两本书看了三天。 (52)他看了三天才看了两本书。
    方法三:词语并入(incorporate)。是指词或词组通过重新分析(reanalysis)或其他
变化而加接(adjoin)到另外一个词语或词组中,因而与后者合并或者并入后者,成为后者
一个成分。
    汉语里的及物动词“打”可以带受事宾语,如“打篮球”,也可以带时量补语,如“
打了一个小时”,但不能说“*打篮球一个小时”。按照格位理论,动词“打”只能给一
个名词指派格位,但是后面有两个名词,不符合格位指派的要求,所以“*打篮球一个小
时”是不合语法的句子。要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可以把“一个小时”并入到“篮球”中
去,使两个名词性成分变成一个名词性成分,从而满足格位指派的要求。其并入过程如下

    附图
    显然,“一个小时的篮球”在形式上是“数量+名”的偏正结构,但是修饰语与被修
饰语在语义上是不相匹配的,它不同于“一个篮球”这一类的“数量+名”结构。前者是
通过并入而构成的,后者可以在底层结构中直接产生。(注:通过并入而构成的“数量+
名”不能脱离句子单独存在,比如,可以说“进一趟城”,但不能单独说“一趟城”。在
底层结构中直接产生的“数量+名”可以单独存在,如“一本书”。)
    动量成分并入名词与时量成分并入名词在结构形式上略有差别。动量成分并入名词中
不能加结构助词“的”,时量成分并入名词中可以加结构助词“的”,也可以不加。请看

    (53)我开了5年半车,没给人赔过一次钱,一次意外没出过,我的车还保持挺新的,
还没有换。(费虹寰《活着》,《北京文学》2000.5)
    “5年半”是时量成分,后面也可以加“的”,说成“开了5年半的车”。“一次”是
动量成分,后面不能加“的”,不能说“赔过一次的钱”。
    (54)他妈去朋友家打一天麻将,带了来金多尔去,来金多尔在别人家里看了一天的书
和报纸。(池莉《生活秀》,《小说选刊》2000.10)
    “一天”是时量成分,前面一个结构没有加“的”字,后面一个结构加了“的”字。
    并入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的。“充当并入语或者被并入语的词原则上都是虚指的”
(参见汤1992:192)。因此,复合词中的名词、光杆形式的名词最容易被并入。如:
    打工/打半年工 踢球/踢一个小时球 读大学/读四年大学
    出国/出一趟国 享福/享一辈子福  量血压/量一次血压
    并入过程不是无止境的,一般只能发生一次。请看例子:
    (55)*我看了二十分钟一次电影。
    上例中,“一次电影”虽然有时候也可以看作虚指成分,但是它是“一次”和“电影
”合并成的,已经发生了一次合并的过程,所以不能再并入时量成分“二十分钟”。现在
将汉语里格位指派的规则总结如下:
    规则一:汉语里一个动词只能给一个名词性成分指派格位。但是名词性成分可以放在
谓语前面,由“谓素”指派格位。
    规则二:如果动词后要带两个名词性成分,必须进行动词重复、或词语移位或词语并
入。
    规则三:如果是词语并入,并入成分必须是虚指的,并且并入只能进行一次。
      5 信息结构对动词后数量成分的限制
    5.1 信息的安排和句子的结构
    语言的基本的首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安排也不是随意的,它
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人的思维运作的特点对语言的信息结构以及与信息结构相关的句
法结构有什么影响呢?温锁林(2001:96)根据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给汉语句子信息结
构归纳了三条基本原则:
    原则一:动词后只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单位(information unit)的原则。
    原则二:焦点(focus)在尾的原则。
    原则三: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先于未知信息(new information)的原则。
    汉语动词后只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单位与汉语动词偏后的特点有关。“汉语句子的主要
动词基本上处于倒数第二个句子成分的位置上,也具有预示结束的功能”(参见陆丙甫19
93:204)。汉语中动词偏向句尾与英语明显不同,英语中动词倾向于位于句首。比较:
    (56)a.He studied English in the libary yesterday afternoon.(英语)
    (56)b.昨天下午,他在图书馆看书
    (57)a.He has not eaten anything for two days.
    (57)b.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准确地说,原则一应该表述为:汉语动词后面最多能够出现一个重要的信息单位。这
一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汉语动词后面可以带重要的信息,但是重要的信息单
位只能有一个;另一层意思是汉语动词后面可以不带任何信息单位。汉语动词后不带信息
单位与动词有关,与语序也有关。有些动词是不及物性的,后面完全可以不带任何信息单
位,如“他笑了。”有些动词虽然是及物性的,但是由于汉语不是严格的SVO语序的语言
,因此宾语可以放在句首话题化,这样也形成动词后不带信息单位的局面。例如:
    (58)作为临时负责人,这件事的主要责任由我来负。(王朔、魏人《编辑部的故事》

    (59)葬礼在校园旁边那片美丽宁静的白桦树林里隆重举行。(王鸿达《绿》,《中国
文学》1996.5)
    (60)扯两两,拾豆儿吃,不给老嬷嬷一个吃。(徐州方言)
    附图
    例(58)-(61)中,动词“负”、“举行”、“吃”、“看”分别带有语义上的宾语“
责任”、“葬礼”、“一个(豆)”、“电影”。但这些句子都没有采用SVO的语序,而
是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形成动词后不带信息单位的局面。
    5.2 信息及信息结构对两个数量成分的限制
    5.2.1 已知信息、新信息与重要信息
    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又称旧信息,就是发话人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
。未知信息(new information)又称新信息,就是发话人认为受话人还不知道的信息。已
知信息和新信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发话人把自己认为受话人知道的信息当作已知信息,
而把自己认为受话人不知道的信息当作新信息。因此,新信息实际上指发话人要受话人格
外留心注意的信息。判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不能单单从语篇中的句子形式出发,而要考虑
发话人的主观态度。信息结构的无标记(unmarked)顺序是已知信息到新信息(参见Brown
等2000:I,55)。
    关于重要信息(important information)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够确定的是
重要信息、已知信息与新信息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认为重要信息就是发话人主观上
认为很重要而需要受话人特别注意的信息。事实上,一个句子中的重要信息往往由新信息
充当。
    5.2.2 信息结构对两个数量成分的限制
    汉语动词后面最多能够出现一个重要的信息单位,这个信息安排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汉
语动词后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数量成分这一语言现象。先来看几组例子:
    (62)a.王巧群第一个发言:你最好让他自备床单,他们那些农村人一年洗一次澡。(
陈彤《都市情感》,《北京文学》2000.3)
    (62)b.*他们那些农村人洗一年一次澡。
    (63)a.电视台关于各栏目节目的收视率是一个星期统计一次。(李唯《看着我的眼睛
》,《北京文学》2002.10)
    (63)b.*电视台的收视率是统计一个星期一次。
    (64)a.“嘁你想哪儿去啦?”东宝不满地瞪了戈玲一眼,“我的意思是说不怕一万就
怕万一,死到临头,你就忍心看着我打着光棍告别人生吗?”(王朔、魏人《编辑部的故
事》)
    (64)b.*东宝不满地瞪了很多人一眼。
    上述三组例子中,例(62)a句和例(63)a句中,数量成分都是一前一后地出现在动词的
两旁,并且动词后面只有一个重要信息单位,符合汉语信息结构安排的原则,所构成的句
子是可以接受的。例(64)a句中,动词“瞪”后面有两个信息单位,一个是人名“戈玲”
另一个是动量成分“一眼”。这两个信息,第一个信息“戈玲”在前文中已经提及,作者
认为读者是知道的,不是重要信息,重要信息是数量信息。因此,这个句子中,也只有一
个重要的信息单位,符合汉语信息安排的原则,也是可接受的说法。例(64)b句中,把“
戈玲”换成“很多人”,从逻辑上看似乎是行得通的,但是实际上汉语中一般不存在这种
说法。这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人名“戈玲”传递的信息具有定指性,它表示一个特定
的人,作者已经交代过了,它是句中的已知信息,不是重要的信息。而“很多人”,是无
定的,因此它不可能以已知信息的身份出现,而只能以新信息的身份出现,从信息传递的
角度来看,它是句中的一个重要信息单位。这样,动词“瞪”后面带有两个重要的数量信
息,违反了汉语动词后只能有一个重要信息单位的原则,在汉语中是不可接受的说法。
    5.3 两个重要信息单位在汉语中的安排
    汉语动词后只能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因此汉语动词后不能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重要信息单位。然而,在交际中,有时需要传递与动词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信息
单位,汉语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动词重复(verb copying)。就是重复使用一个动词,分担重要的信息单位。
例如:
    (65)a.*我看了电影一个小时。 (65)b.我看电影看了一个小时。
    上例中,动词“看”后面有两个信息单位,一个是名词“电影”,另一个是表时量的
“一个小时”。“电影”是类属词,是句中的无定成分,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是新信息
,它是句中的一个重要信息单位。“一个小时”是一个重要的数量信息,也是一个重要的
信息单位。由于汉语中动词后不能带两个重要的信息单位,所以a句是不可接受的说法。b
句重复使用动词“看”,形成每一个动词后只带一个重要信息单位的格式,符合汉语信息
结构安排的原则,使a句由不可接受的说法变成可接受的说法。
    上述转化方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把句中的主要动词记作V,句中的第一个重要
信息单位记作,第二个信息单位记作,转化公式为:*
    方法二:信息重组(information recomposing)。就是把两个信息单位经过重新组合
,成为一个信息单位。例如:
    (66)我已经预订了两张机票,今晚八点起航。
    这个句子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两张机票”,另一个是飞机起飞时间“今晚
八点”。这两个信息单位可以合并为一个。请看:
    (67)我已经预订了两张今晚八点钟的机票。
    信息重组的方法在汉语里,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语言手段。又如:
    (68)我今天打球打了两个小时=我今天打了两个小时球
    (69)我去美国总共去了六次=我总共去了六次美国
    信息重组也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为:
    当然,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之间很难进行重组,因为任何信息的组合都要受到语义
上的限制,数量成分对它后面的词语有语义上的选择(详见本文2.3.1节)。因此,数量
成分之间不能进行重组。
    方法三:信息移位话题化。就是将重要信息移位,充当句子的话题(topic)成分。
    汉语里话题不一定在句首,汉语在十四纪左右出现了一种新的话题结构,话题化的受
事名词置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参见石毓智、李讷2001:108)。例如:
    (70)a.我昨日冷酒喝多了。(《老乞大新释》)
    (70)b.咱们闲话且休说。(《老乞大》)
    (70)c.咱们饭也吃了。(《老乞大》)
    上面三个例子,受事名词“冷酒”“闲话”和“饭”分别充当句子的话题成分。现代
汉语中受事名词话题也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一点陆丙甫(1993)、徐烈炯、刘丹青(1
998:28-39,60-85)都有所论及。因此,受事宾语,方式状语,时间状语,都可以充当话题
成分。重要信息前移作为句中的话题成分,可以保证动词后面最多出现一个重要的信息单
位。如:“他写一篇文章写了三个小时”,这个句子可以有如下位移形式。
    (71)a.一篇文章他写了三个小时。(TSVC)
    (71)b.他一篇文章写了三个小时。(STVC)
    (71)c·三个小时他写了一篇文章。(TSVO)
    (71)d.他三个小时写了一篇文章。(STVO)
    (71)e.一篇文章他三个小时写完了。(TSTVC)
    根据上述讨论,可以把汉语句子信息安排的原则简单地归纳为三点:
    原则一:汉语句子里一个动词后面只能出现一个重要的信息单位。
    原则二:如果有两个重要的信息单位,必须进行动词重复或信息重组或信息移位话题
化。
    原则三:两个数量成分之间受语义的制约,不能进行重组。
      6 结语
    汉语中一个动词后不能带两个数量成分,这个结论可以用来解决汉语中动词重叠式排
斥数量成分的问题。按照沈家煊(1995:375)的观点,动词重叠式表示的动作有一个“固
定的”终止点,动作有了固定的界限会跟数量成分发生抵触。李宇明(1998:84)支持沈的
观点并指出这个终止点有一定的模糊性,不容易用特定的数量词语来表现。比较:
    (72)a.他一天跑十里。 (73)a.他看一场电影。
    (72)b.*他一天跑跑十里。 (73)b.*他看看一场电影。
    对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成分,可以利用本文的结论,做出这样的解释:动词重叠式结
构内部带有了一个数量成分(时量成分或动量成分),根据汉语动词后不能同现两个数量
成分的原则,它后面不能带另外一个数量成分了。
    汉语如何安排数量成分,其中规律如何,关系到汉语法研究的理性思考,计算语言学
的发展,乃至人脑处理信息的原理。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里数量成分在动词后的分布受到了很大制约,为了打破这种制约,产生了几种相
关的句式。本文对与数量成分使用的几个相关格式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本文所运用
的理论是转换生成语法学中的格位理论和功能语法学中的信息安排原则。文章以汉语的分
析为主,同时把汉语与英语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数量成分在各语言
中分布的一些个性特征,也发现了许多共性特征。同时也初步考察了其他的SVO语序的语
言,如德语、苗瑶语、壮侗语,从掌握的资料来看,两个数量成分不同时出现在一个动词
后这个分布规律具有类型学的特征。事实是否确实如此,还有待更多的语言材料证明。
    由此看来,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的理论方法并非水火不相容。实际上,它们分别从不
同角度反映了语言的某些共性,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语言的某些本质。在语言研究中,完
全可以把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收稿日期]2003年6月24日
    [定稿日期]2003年8月6日
【参考文献】:
    程工 1999 《语言共性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方梅 1993 宾语与动量词语的次序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54-64页。
    郭锐 2002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申 1985 《徐州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
    陆丙甫 1984 从“要谈谈两个问题”等格式为什么不合格谈起,《中国语文通讯》
第1期,1-7页。
    陆丙甫 1993 《核心推导语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马庆株 1998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秦洪武 2002 汉语“动词+时量短语”结构的情状类型和界性分析,《当代语言学
》第2期。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367-379页。
    石毓智 李 讷 2001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廷池 1992 《汉语词法句法三集》,台北:学生书局。
    温锁林 2001 《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项梦冰 1997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邢福义 1997 《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 2002 《汉语语法三百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熊文华 1997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徐杰 2001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烈炯 刘丹青 1998 《话题的结构和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敏 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旺熹 1999 《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学锋等 1997 现代汉语五万词语归类的实践,《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88-94页

    Brown,G.and Yule,G. 2000 Discourse Analys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hannell,J. 2000 Vague Languag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Chomsky,N.2002 Knowledge of Langunge:Its Nature,Orign,and Use.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Cook,V.and Newson,M. 2000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3:52 , Processed in 0.0770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