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43|回复: 16

遥诉天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6 2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老师,您在那里一切还好。

……有些日子了。

今天莫名的心情低落,转了又转,还是决定来到这里,来问候一下你。老乡,你过的还好吧。

最近我遇到很多事情,让自己烦乱。想想没有别人可以说,但一转念又恐惊了天国之人的清净。也罢,不说了,俗世凡尘,我还是自己承担吧。

大家都各自保重。嫂嫂也照顾好自己,兰州气温虽不是很低,但我知道,那风还是凛冽的。

保重……
发表于 2006-12-27 16: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何必风月 于 2006-12-26 21:42 发表

今天莫名的心情低落,转了又转,还是决定来到这里,  ...


何必风月斑竹何必心情低落,不碰上大地震就已经很运气了阿,呵呵。

心情不好的时候来论坛打理打理您管理的那几分自留地,也许,会找到另一种释放的舒畅即内心的宁静。
发表于 2007-1-7 14: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www.fosss.org/jwzl/jwzl25.htm

第二十五章   生命的轮回

  没有上帝、梵天,亦无此生命轮回实休,唯依缘起而轮转。
            ——《清净道论》

  在缘起法门中,佛陀全面解释了生命轮回的整个过程。
  巴利语Paticca意为原因,或依据;Samuppada意为生起或起源。虽然它直译的意思是之所以生起是因为,或依缘而生起或起源于缘,但是,它适应于包含十二因果缘起的全部内容,在佛法上称之为缘起(paccaya, paccayuppanna)。
  我们应该如此来认识十二缘起:
  因有A故有B,因有B故有C;无有A故无B,无有B故无C。换句话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Imasmim sati,idam hoti;imasmim asati,idam na hoti)。
  十二缘起主要讲述了生死过程,而不是世界演变的哲学理论。它涉及到轮回和痛苦的原因,旨在帮助人们解除生命烦恼。它没有试图解释生命绝对起始之谜。
  它仅仅解释了“每一事态依前一事态为缘的简单发展过程”。(1)
  不明苦,苦之因,苦之灭,及灭苦方法的四谛是转动生命之轮的主要动力。无知也就是不明事物的本质,或不明自己的本来面目。它覆盖了正确的知见。
  “无明是一根深蒂固的愚昧,由此,我们在这个世界轮回不已。”佛陀说。(2)
  当无明被破除,智慧生起,同佛陀和众阿罗汉一样,一切缘起之法被彻底打碎。
  在《如是语》(3)中,佛陀说:“断灭愚痴,破除黑暗之人不再轮回。对于他们,缘起之门不复存在。”
  不明白过去、不明白未来、不明白过去未来、乃至缘起之法被称为无明。
  依无明为缘,生起有条件之行为--行(samkhara)。
  行是一词多义的佛教术语,必须由上下文而来理解。在这里,它是指恶行(akusala),善行(kusa1a),及决定行(anenja--cetana)。这些构造了产生轮回的业力。第一恶行包括了十二种不善意识中的所有意念;第二善行包括了八种善(sobhana)意识以及五种色界禅意识中的所有意念;第三决定行包括了四种无色禅善意识中的所有念。
  行(Samkhara)为五蕴之一,囊括了51种心所,其中包括受和想。
  在英语中,没有一个恰当的词语能恰如其份地表明巴利语Samkhara--行的真正含义。
  四种圣意识(1okuttara--magacitta)不被称为行。这是因为它们旨在消除无明。智慧(panna)在这种圣意识中占主导地位,而在世俗意识中占主导位置的却是行(cetala--意志)。所有善恶身口意都被包括在行蕴之中。一切行为,无论善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无明染污,都会延长众生在娑婆世界中的轮回。但是,要去除生命之苦,就必须具备没有贪的行为。
  因此,佛陀把佛法比作穿越生死大海的木筏。佛陀和众阿罗汉的一切活动皆不被看成为行,因为他们已经破除了无明。
  无明主导着恶行,而潜伏于善业之中。因此,善恶之行都被统称为由无明而生起。
  以过去的条件行为--行为因,再接或再生意识(Patisandhivin--nana)在后一世生起。再生意识联接了过去和现在。它是人们在受胎时所经历的最初意识。
  在《阿毗达磨》中,意识仅仅指19种再生意识。但是,它也暗指在生命过程中所经受的32种果意识(vipakacitta)。
  母胎中的胎儿是由此再生意识和父母精卵细胞的结合而成。在这一意识之中贮藏了此生命之流过去的一切感受、性格和潜伏力。
  此再生意识被认为是纯洁无瑕的(4),因为它既没有贪嗔痴等不善(5),又没有善(6)。
  在再生意识生起的同时,名色(namarupa),即有些学者所说的肉体机器形成了。
  第二三种因素(samkhara和vinnana)与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生命有关。第三四两种因素(vinnana和namarupa)只不过是暂时的。
  名色应该被理解为名、色或名色。在无色界(arupa)中,唯有意识的生起;在无识界(asanna)中,唯有物质的生起;在欲界(kama)和色界(rupa)中,有名有色。
  在这里,名是指三种蕴体,即受(vedana),想(sanna),行(samkhara)。它们同再生意识同时生起。色(rupa)是指色身(kaya),性别(bhava),意位(vatthu),它们在过去业力的驱使下,与再生意识同时生起。
  色身由四大,即1.地(pathavi),2.水(apo),3.火(tejo),4.风(vayo);四衍生物(upadarupa),即,5.颜色(vanna),6.气味(gandha),7.香味(rasa),8.营养要素(oja),9.生命力(jivitindriya),10.色身(kaya)组成。
  性别和意位也分别由以上一至九,再加上各自的性别和意位组成。
  从这里,我们可以证明,人的性别是在受胎之时,由业力决定的。
  在这里,色身意指身体的敏感部位(pasada)。
  性别不是在受胎时就得以发展的,但具有潜在能力。无论是心,或是大脑,还是所谓的意位都不是在受胎时形成,只不过它们具有了潜在能力。
  因此,应该加以评说的是,不同于其它色根,拂陀没有给意识确立一个确定的位置。心脏学理论(认为心脏就是意位)曾一度流行于佛陀时代,并明显地得到《奥义书》的认同。佛陀本可以接受这种理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在《发趣论》中,佛陀用间接的术语指出意识的位置--“yam-rupam-nissaya”--依据色法。他并有直接了当地主张色法即是心脏(hadaya)或大脑。但是根据觉音尊者和阿努律陀尊者等注疏家,意位肯定就是心脏。我们应该明白,佛陀既没有接受,也没有反对普遍的心脏学说。
  在胚胎时期,六根(sa1ayatana)逐渐从这些具有无限潜在力的心理和物理现象中演变。这些极微尘粒因而进化成为复杂的六根之器。
  人体机器在形成之初是十分简单的,但坏灭之时却十分复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一般机器在制造时十分的复杂,但使用之时却十分简单。一根手指的力量足以驱动庞大的机器。
  六种器官的人体机器几乎是机械地运行着,没有任何灵魂或操纵者作为其动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自都有相应的色尘和作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各自的根器相接,从而产生六识。六根,六尘,以及所形成的六识的结合就是相应的触(phassa),它是纯主观的,非个人的。
  佛陀说:
  “因为眼和色而生起眼识;就是此三种的聚合。因为耳和声而生起耳识;因为鼻和香而生起鼻识;因为舌和味而生起舌识;因为身和触而生起身识;因为意和意根而生起意识。触就是此三种的聚合。”
  但是,我们不应认为仅仅相聚就是触(na sangatimatto eva phaso)。(7)
  以触为缘,受(vedana)得以生起。
  严格讲来,当物质与根器相接时,感受体验了这种外境,正是由感受体验今生或前生所作善恶业的果报。除了这一感受之外,没有体受此行为之果的灵魂或其它主宰的存在。
  受或感受是一便行心所法。感受主要有三种,即乐受(somanassa),苦受(domanassa),无记(adukkhamasukha),加上身体上的苦(dukkha)和乐(sukha),共有五种。无记性也被称为舍(upekkha),即无分别,或中性之意。
  据《阿毗达磨》说,只有一种意识与痛苦相随,同样的,也只有一种意识与快乐相随。此两种皆同苦受有关。在89种意识之中。其它85种或是乐,或为无记享受。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涅槃之乐不与任何感受相连。虽然涅槃的喜悦至高无上(Nibbanam-paramam-sukham),但是,它是一种从痛苦中解脱的快乐,而不是任何物质享受。
  以受为缘,贪欲(tanha)生起。在缘起法门中,它同无明一道,是两个尤为重要因素。执著,渴望,贪图是此巴利语的另外几种译法。
  贪欲有三,即:贪求感官享受(kamatanha);贪求与永恒相关的物质享受(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欲乐,认为它是永不消失的;贪求与断灭相关的享受(vi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物欲,认为人死之后一切不复存在。最后一种为唯物主义观点。
  对永恒存在的贪求(bhavatanha),以及对不复存在的贪求(vibhavatanha)被分别解释为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著。一般来说,这两个用语被诠译成对生或无生的贪著。
  与六尘,如色、声等相应,就有六种贪欲。当它们被认为有内外之分时,则有12种形式。当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它们有36种。当它们与前面所说的三种形式的贪相乘,则成为108种。
  对于世俗之人来说,执著于物欲享受是很自然的。战胜感官欲望十分不易。在生命的轮回之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因素是无明和贪欲。它们是缘起法门中两个主要因素。正如所看到的一样,无明为缘起现在的过去因;贪欲为缘起未来的现在因。
  以贪欲为缘,生起取(upadana),这是强化了的贪。贪(tanha)如在黑暗中摸索着偷窃某物,而取(upadana)则好似确实偷取到某物。贪求和邪见引发了执取,使我或我所等错误观点得以产生。
  执取有四,即:肉欲,邪见,执迷于祈祀,或灵魂。
  最后两种也被称为不正见。
  以贪为缘,生起有(bhava)。它构成业有(kammabhava)的善恶行为--积极迁流过程(即生存的不同界道(upapattibhava)),和消极迁流过程。行和业有之间有着微妙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涉及的是过去生,而后者涉及的是现在生。二者皆意为业力的活动。但只有业有构造了未来生。
  以有为缘,生起未来生命(jati)。
  严格来讲,生是心理和物理现象(khandhanam Patubhavo)的生起。
  老死(jaramarana)是生命不可回避的结果。
  以因为缘,而产生结果,那么,如果因断则果定灭无疑。
  十二因缘的逆转法门将会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只有在或者通过心理和物理构成的肉体,即六根之器,老死才能成为可能。一定要待这样的机械体生起后,才能有生。但是,生是贪爱执取过去业或行为的必然结果。当感受产生时,这样的渴望也就出现了。感受是感官和根尘相触之后而产生的。
  因此,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有不可独立于心色二法的六根。由于对事物的无知,不明道理,在业力的牵引下,心法与再生意识同时产生。
  整个形式过程可以被总结如下:
  以无明为缘,生起业行。
  以业行为缘,生起再生意识。
  以再生意识为缘,生起名色。
  以名色为缘,生起六入。
  以六入为缘,生起触。
  以触为缘,生起受。
  以受为缘,生起爱。
  以爱为缘,生起取。
  以取为缘,生起有(kammabhava)。
  以有为缘,生起生。
  以生为缘,生起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等。
  如此,则痛苦产生。
  无明的彻底断除,导致业行的终止。
  业行的彻底断除,导致再生意识的终止。
  再生意识的彻底断除,导致名色的终止。
  名色的彻底断除,导致六入的终止。
  六入的彻底断除,导致触的终止。
  触的彻底断除,导致受的终止。
  受的彻底断除,导致爱的终止。
  爱的彻底断除,导致取的终止。
  取的彻底断除,导致有的终止
  有的彻底断除,导致生的终止。
  生的彻底断除,导致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等的终止。
  如此,整个痛苦之果聚完全了结。
  此十二因缘之第一二因缘与过去相关,中间八个与现在有关,最后两个与未来相关.
  其中,善恶之行(samkhara)和有(bhava)被认为是业;无明(avijja)、贪欲(tanha)和取(upadana)被认为是烦恼(kilesa);再生意识(patisandhivinnana),名色(namarupa),六入(salayatana),触(phassa),受(vedana),生(jati),老死(jaramarana)被认为是果(vipaka)。
  因此,无明,行,爱,取和业是过去五因,生起现在五果(phala),即再生意识,名色,六入,触,受。同样地,现在的爱,取,业,无明和行生起未来的以上五果。
  如是,因果无休无止地延续。这一过程的起始无可知晓,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出此生命之流什么时候染上无明烦恼。但是,当智慧代替了无明,生命证得涅槃之境,则轮回终结。
  “此无明使人们沉轮于恐惧的无数生死轮回之中,时此时彼。”
  “但是,觉悟之人不再有未来生。”(8)

  [注]
  (1)见《阿毗达磨手册》。那烂陀长老,360页。
  (2)《经集》。V.730。
  (3)第14页。
  (4)佛陀在《增支部》中说“此意识具迁流性。”(pabhassaram-idamittam)。第一品,第10页。根据注疏的是再生意识。
  (5)在结果有依的情况下,(ahetuka-vipaka)。
  (6)在结果有依的情况下,(sahetuke-vipaka)。
  (7)《相应部》。第二品,第70页;英译《相应部》,第二品,第50页。
  (8)《佛陀的教诲》,查姆斯,729,730。
发表于 2007-1-7 15: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章 相信轮回的理由
        
              世间诸有情,皆随业力转;业为其眷属,业为其伴侣;随业而往生,不定如轮转;或处天人中,或居四恶趣。
                             ——《本事经》
            
              我们如何相信轮回?
              在轮回这个问题上,佛陀是我们最高的权威。在最初觉悟之夜的第一时,佛陀开发了忆念过去的智慧,从而使他能够对过去之事一目了然。
              佛陀说:“我如是忆念前世种种命运,第一生,第二生,第三,第四,五,十,二十乃至五十,然而一百,一千,一万,如此推知。”
              于第二时,佛陀以天眼神通认知有情众生没于一趣而生另一趣。他望着那些“卑贱者和高贵者,美貌者和丑陋者,快乐者和痛苦者各依其自业而往生。”(1)
              这是佛陀对轮回的第一次阐述。经典上的记载明白无误地证实,佛陀没有从其它早先存在的学说中借用轮回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证,其他众生也可悟达这样的无上智慧。(2)
              在他第一首喜悦偈中,佛陀说:
              经多生轮回,寻找造屋者,(但未得见之),轮回实痛苦。(3)
              在第一部经——《转法轮经》中。佛陀在讲述第二谛时说:“正是此贪引发轮回。”在结束此经时,佛陀说:“此乃最后生,更无余轮回。”
              《中部》叙述了佛陀出于对众生的悲悯,在决定传播他的教导之前,以佛眼观世间,觉察到有情众生惶惶不安地张望着邪恶和未来世界。(4)
              在一些经典里,佛陀旗帜鲜明地宣说作恶众生死后堕落恶趣,行善众生往生快乐之道。
              趣味横生的本生故事讲述了有关佛陀过去生世,具有十分重要的伦理价值。除此之外,《中部》和《增支部》也谈到一些佛陀前生的事迹。
  在《鞞婆陵耆经》(5)中,佛陀对阿难陀尊者说,在迦叶佛时期,他的名字叫车提婆拉。《须达所问经》(6)描绘了给孤独死后生为天人,即刻前来夜访佛陀的故事。在《增支部》(7)中,佛陀间接提到他过去生中曾为般车达那,一个修车人。在《相应部》中,佛陀引诵了在他之前诸如来的名字。
              《涅槃经》(8)中出现了对死者不同寻常的直接描写。阿难陀尊者请求佛陀讲解了近郊一个村庄刚去世之人的未来命运,佛陀不厌其烦地讲解了他们的归宿。
              这样的例子在三藏经典中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了佛陀确确实实阐述了轮回这一可以被亲身体证的真理。(9)
              以佛陀为榜样,他的弟子们也开发了忆念过去的智慧,能够看到他们过去有限但广阔的前生。在这个方面,佛陀的法力无限无边。
              在佛陀诞生之前,一些印度梵志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以及心意感应等,以特异功能而闻名于世。
              虽然科学还没有认同这些超现实功能,但是,根据佛教,致心深入修习禅定之人具足这些精神力量,观视他们的过去生好象回想他们今生所发生的事一样。在它们的帮助下,他们有可能独立于五观之外,交流思想,直接观想其它世界。
  根据相互关系的法则,一些不同凡响之人,特别是在他们孩童时代,能自然而然地记起过去生世,以及他们前世中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波特果拉斯能清楚地记得希估古庙里的一把盾牌。(11)在前一生中,当特洛伊被围困时,他曾经使用过此盾牌。”但是有些如此神异孩子在后来却莫名其妙地丢失了这种记忆,这些事例在神童中经常发生。
              可靠的现代心理研究,怪异现象,精神交流,奇特的变换和多种多样的人性等一系列实验给轮回问题的解决带了一些曙光。
              《长老偈》(Theragatha)有一个有趣的插曲。一位名叫旺恒桑的婆罗门老师,以手指弹骷髅就能知道死者往生何方。
              有些人在其特定的生命中,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詹姆斯教授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文中,列举了一些非同一般的例子(参看迈拉的《人性及其肉体死后的续存》)。《清净道论》记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天人曾投身到一凡夫腹中。
              作者本人曾遇见一些人,他们被无形的有情当作一种工具,传达他们的思想。有些人确实被恶鬼占据身体。在催眠状态中,他们的言行完全失常,而后又不可能回忆所发生的一切。
              在催眠状态里,有人可以讲述他们前生的经历,而有些人,如美国的埃德加卡西,不但可以了知人们过去的生命,而且能为人治病。(12)
              一个人具有两种个性只能被解释为是过去个人经历的沉淀,或者是无形精灵的占据。第一种解释似乎更合情理,但第二种情形也不能完全被排除。
              我们常常同陌生者初次相遇,但是,我们会本能地感觉到他们是多么的眼熟。我们参观某一个地方,往往情不自禁地觉察出我们是多么的熟悉那里的环境。
              正是这种经历使沃弥特苏格兰意识到灵魂的再生。《苏格兰的一生》一书中,传记作者洛格特引述了苏格兰在1828年2月17日所写日记的前言。
  “我敢肯定,我说不清楚是否值得记载下来。昨天晚饭时分,我奇怪地被一种前生存在的意识缠绕不清,随即产生了迷糊混乱的概念,没有一点是第一次听到,同一个被讨论的题目,人们对此发表同样的论点。我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好象是沙漠上的幻影,船舶中的热病一样。”
              “布尔沃里顿把这些神秘的经历形容为一种奇异的内在精神记忆。它使我们想起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到的人和地方,帕拉图主义者把它说成是前生中抗争不灭的意识。”(H.M.克车那,《灵魂再生理论》,第七页)
              作者还遇到一些人,他们记得他们前生的日常琐事。其中澳洲有位著名医生,他使人们进入催眠状态,让他们描述他们的前生。
              《法句经注疏》讲解了一个故事,丈夫和妻子一见佛陀,便拜倒在他的跟前行礼,口中嘟喃道:“亲爱的儿子,当父母年纪大时,做儿子的难道没有义务抚养他们?为什么这么久了你没有来见我们?这是我们又一次相见。”
              佛陀道出了这种突然爆发出来的父母之爱的原因。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生世中,他们曾多次为他的父母。接着佛陀说:
              “前生的相处,今生的善缘,
              过去的爱再次跃起,如同莲花从水中伸出。”(13)
              象佛陀这样具有高尚修证和完善人格的圣者出现于世.他们是一下子成就的吗?这些能是一生中的财富吗?
              我们怎样解释象孔子、帕尼、觉音、荷马、帕拉图这样的伟人,象加里达沙、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象罗马那迦、帕斯卡、莫扎特、比特分这样的神童?
              如果他们在过去没有以高尚圣行为生,没有获得同样的经历,那么他们会如此的超群绝类?他们出生于这样特别的家庭,生活在这样的优越环境之下,这是不是纯粹的偶然?
  神童问题看来也好象是科学家们的难题。一些医学界的人士认为,神童是超常腺原素,特别是脑下腺、松果腺和肾上腺的产物。特殊人物的腺特别硕大,这也许是由于过去的业力。但是,仅仅因为特大的腺原素,基督海纳克怎么会在生下来几个小时后就能说话,一岁时背诵《圣经》,两岁时回答所有地理学问题,三岁时会说法语、拉丁语,四岁时成为哲学研究学者;约箔斯陀达米尔怎么会在三岁时能阅读希腊文;瘁卡勒怎么会在六时岁就能撰写世界历史;威廉詹姆斯锡提,一个美国的奇特小孩怎么会在两岁时就能阅读和书写,在八岁时就能说法语、俄罗斯语、英语、德语,以及一些拉丁语和希腊语;查尔斯本特怎么会在三岁时就能讲好几门语言。所有这些神异的事例对于非科学家来说是无法理解的(14)。科学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有几个人的腺原素硕大,而非所有人类。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遗传单独无法解说神童的奥妙,他们的先辈们也不能说明什么,他们的祖先,即使祖先的祖先也不可能验证什么。
              为了圆满解答这些迷惑不解的问题,遗传理论应该得到业轮回学说的补充。
              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现在的生命期只不过是永恒快乐和痛苦的中介?我们在这里所度过的若干年.最多一百多年肯定不足为永恒作充分的准备。
              如果一个人相信现在和未来,那么相信过去就符合逻辑。
              如果相信我们曾经生活在过去是合乎情理的。那么就一定没有理由不相信当现在生命明显停止后,我们将继续存在。
              “我们把现在看成是过去的孩子,未来的父母。”黑克斯说。
              阿迪生说:“在这个世界,善良人往往悲惨不幸,邪恶者常常飞黄腾达。”这正有利于说明过去未来存在论。
  我们出生到一个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如果说,无论我们是多么贤德。但还是不得不过一种苦难不堪的生活,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如果说,无论我们多么的恶贯满盈。我们仍然荣华富贵,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善业所招。不过,现在的善业和恶业将会在最早机缘成熟时产生果报。
              一个西方作家写道:
  “无论我们是否相信过去的存在,它却构成了一个理性的假设,连接了有关人类日常生活知识的某些断层。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过去生和业力的观点能够解释存在于双胞胎身上的不同点。说明象莎士比亚这样只有一点点经历的人,怎么可能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人类各种不同的性格、环境等,而他们本人对这些确是一无所知,它们回答了为什么天才的劳动成果总是超越了自身的经验,婴儿的早熟,以及人类思想相道德、智慧和身体、条件,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巨大差别。而这些在世界上到处都可以观察得到。”
            
              业和轮回说明了什么?
              1.说明了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痛苦负责。
              2.解释了人类的不平等。
              3.说明了产生天才和神童的原因;
              4.解释了为什么双胞胎具有同样的物质基础,享受同等的条件,在精神上、道德上、性情上和智力上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
              5.说明了在同一个家庭中,孩子们的许多不同点,遗传只可说明相同点。
              6.说明了一些人非凡潜力的原因。
              7.说明父母和子女之间道德和智力的差异。
              8.解释了婴儿如何自发地产生贪、恨、妒等情感。
              9.说明了初次见面时的本能欢喜和厌恶的原因。
              10.解释了如何在我们身上发现邪恶的垃圾和善美的宝藏。
              11.说明了为什么具有高度文明修养之人会突然大发雷霆,邪恶之人为什么一下子成为一个圣者。
              12.解释了为什么花花公子出生于父母圣洁之家,圣洁的孩子为何生于放荡荒淫之家。
              13.从一种意义上讲,解释了我们的现在是我们过去的结果,我们的未来又将是我的现在的结果;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现在又不绝对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未来也不绝对是我们的现在。
              14.解释了非时之死,及命运窥想不到之改变的原因。
              15.最重要的是,说明了为什么会产生无所不知、尽善尽美的精神导师,如佛陀。他们具有无法比拟的庄严相貌、精神和心智品质。
            
              [注]
              (1)《中部》,第一品,第三十六经,《摩诃萨遮经》,第248页。
              (2)不可以如此得出结论:佛陀创造了轮回说,此说已经明显地在当时广泛传播,虽说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在《奥义书》中就可以看到这一说。(编者按)
              (3)《法句经》,第153偈。
              (4)《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经,第161页。
              (5)《中部》,第二品,第八十一经,第45页。
              (6)同上,第三品,第143经,第258页。
              (7)第一品,第111页。
              (8)《长部》,第二品,第十六经,第91页。
              (9)J.G.琼尼斯,《佛陀的吠陀佛教》。
              (10)印度萨堤神女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见《The Bosat》,第十三卷,第二,第27页。
              (11)W.W.阿金生斯和E.D.瓦尔特,《转生与业律》。
              (12)G.塞米那罗,《诸多大厦和其中的世界》。
              (13)《佛教传说》,第三卷,第108页。
              (14)《锡兰观察》,194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发表于 2007-1-11 23: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陈晓红

我真的是相信因果轮回的,我的夫君也是笃信的。我因而一直感觉得到他的存在。这现实真的很现实,自失君后,他的同学朋友们业已渐渐和我与孩子断了联系。我绝没有丝毫嗔恨之意,就是感觉今年的冬季天冷,心冷。唯有真的相信因果轮回,我才能在这人生的冬季忍耐而盼望着。
发表于 2007-1-12 1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他们是怕您触景生情,您别太在意 。
发表于 2007-1-15 23: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

我心里很明白,昨日重现是不现实的。可那灿烂的昨日的心绪啊,真的令人沉醉。
发表于 2007-1-16 07: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晓红老师你好!

追述昨日的沉醉,迎接明日的灿烂与辉煌!
我想,这才是兰荃老师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发表于 2007-1-17 21: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陈晓红

我觉的自己该努力的尝试新的生活了
发表于 2007-1-18 09: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的!

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5 14:46 , Processed in 0.0705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