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0|回复: 0

东南亚华语中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8 11: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计伟* 来源:华语桥

(一)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为了 + X + 起见”是书面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格式,这一格式很多时候可以说成“为 + X + 起见”,偶尔也可以说成“为着 + X + 起见”,或者干脆把“为(了)”省略掉。上面所说的这些格式,东南亚华语都有,例如:

(1) 他不排除公务员享有一些津贴作为补偿,例如低息贷款,但是为了公平起见,公务员未来退休金的净值,也必须重新估算。

(2) 虽然产品在香港本地市面没有发售,但为谨慎起见,卫生署已将个案通知内地和澳门有关部门。

(3) 悼念本会文化斗士刘振文先生,郑国才主席宣言默念一分钟,息念之后,郑主席报告自从接任以来的各种活动,任劳任怨,都是为著会务起见,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发扬中华文化及拓展会务活动,即使辛苦一点,毫无怨言。

(4) 而且国米还雪藏了伊布、萨穆埃尔和达科特3员大将,因为他们身后各有黄牌在身,保险起见休战一场,以应付此次的德比大战。

  从使用频率上说,“为了 + X + 起见”最为常见,“为 + X + 起见”稍次之,“为着 + X + 起见”和“X + 起见”用例很少。这与这些格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分布情况是非常一致的。

  除了上面这些东南亚华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共有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之外,在东南亚华语中,介词“基于”、“以”、“出于”、“因为”、“鉴于”、“由于”等也能与“起见”组成“介词 + X + 起见”格式,而这些格式是不见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我们称之为东南亚华语中特殊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根据我们对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的检索,这六个特殊格式用例均不多见,其中“基于 + X + 起见”5例,“以 + X + 起见”和“出于 + X + 起见”各2例,“鉴于 + X + 起见”、“因为 + X + 起见”和“由于 + X + 起见”均为1例。例句如下:

(5) 据报道,印尼保安部反恐怖主义调查科主任安贝将军告诉广播电台,当局是基于谨慎起见,才一直拒绝承认回教祈祷团同巴厘岛爆炸案有关。

(6) 他说:“他们了解我所面对的困境,并以国阵整体的利益起见,同意让我加入砂拉越人民党。”

(7) 据报道,绘制出匪首肖像的这位小姑娘的父母出于安全起见,拒绝媒体透露她的姓名。

(8) 他指出,小贩每个月都有付摊格租金,为了方便小贩营业,市政局理应开电灯,其次是因为安全起见,毕竟该地方比较偏僻,若晚上漆黑一片,恐会引起罪案问题。

(9) 特别是介于浮罗新路及浮罗市区4英里处也发生严重的树倒及山崩,鉴于安全起见,当局也宣布把该路段从 9月7日 关闭至 9月9日 ,有待当局调查以确定其安全水平有否威胁到交通使用者的安全。

(10) 罗立介绍,由于谨慎起见,该书出版时首印仅四万册,不料上市之后反响极好,连续加印,至今总印数已近30万册。1

  (二)

  “新加坡华族以华语为母语的人极少。大多数华人的母语属于中国南方的方言。其中以闽、粤方言的人口最多。”(云惟利,1996:4) 周清海 (2008) 说:“华语区,大部分是以南方方言为母语的区域。南方方言里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成分,这些成分比现代汉语标准语所保留的还多。南方方言对华语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我们就从汉语南方方言和汉语史的角度来对东南亚华语中特殊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做一番审视。

  根据我们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2009级本科生的调查,有4名来自闽语潮汕方言的学生说听过或说过“鉴于安全起见”、“由于谨慎起见”等格式,他们说这些格式比较正式、书面化,在日常生活口语中是很少用的。基于这种有限的调查,我们推测,东南亚华语中特殊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可能受到了闽语潮汕话等南方方言的影响。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介词 + X + 起见”格式始见于唐代,如“则知法本不生,因心起见,见无可取,法则常如。”(唐王维《能禅师碑》) 从唐代至《新青年》的汉语文献中,就我所见,能与“起见”一起构成“介词 + X + 起见”格式的介词多达十三个,分别是“从”、“为”、“依”、“于”、“在”、“自”、“由”、“就”、“因”、“以”、“缘”、“凭”、“因为”,例句分别如下:

(11) 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

(12) 我家男人现在学里做斋夫,难道不知秀才好歉?我这番撺掇,原为你终身起见,不是图他的谢礼。”(清李渔之《十二楼》之《拂云楼》)

(13) 人不识问,遂依来而答,不知乃自问,尔欲答谁耶;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不知乃自答,尔何有旨趣耶?(宋赜藏《古尊宿语录》)

(14) 至昨,闻圣躬不安,中夜彷徨不能合眼,因思古所称社稷臣者,决不于自身起见,决不于格套起见,并不于道理起见,去此三见,方是真道理。(明高攀龙《与杨大洪中丞三》)

(15) 子路何故在朋友上起见?子路勇于义,然诺不渝,精神多映切在朋友身上,于民胞物与未尝不知此理,尚烦推致耳。(明刘宗周《论语学案》卷三)

(16) 是以圣人之知天下,不自天下索知也。圣人之见天道,不自天道起见也。(清张尔岐《老子说略》卷下)

(17) 当由风力起见,如一室之中有南北二牖,风从南来,则宜位置于正南,风从北入,则宜位置于正北。(明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

(18) 若水凝为冰,冰释为水,有何不同?缘张子只是就聚散上起见,认理气原不分明,故有此语。(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六)

(19) 内外一方而相疑,彼此因疑而起见,睽乃甚矣。(明陈祖念《易用》卷三)

(20)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21) 盖缘意以起见,缘见以立卦词。此圣人必立象以尽意也哉。(元赵汸《周易文诠》卷三)

(22) 苟能不与中官作缘,不凭恩怨起见,不以宠利居成功,不以爵禄私亲昵,而任一二大事不惊,料一二大事不惑,自足以起皇上敬信。(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四)

(23) 资本家方面,因为推广贸易及抵制竞争起见,组织了许多“托辣撕”和别种联合的工场;劳工方面亦不得不打破同业的界限,组织工业联合。(《新青年》第七卷六号《美国劳动运动及组织》)

  可以看到,东南亚华语中的“以 + X + 起见”和“因为 + X + 起见”,在现代汉语以前的文献中也有。近代汉语中有“由 + X + 起见”,在东南亚华语中有“由于 + X + 起见”。由此可见,较之现代汉语,受汉语南方方言影响的华语确实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现象。

  根据史金生 (2006),“起见”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起”是“产生”的意思,“见”就是“见解、看法”的意思,“起见”就是“产生见解、看法”的意思。下面择要略作分析。例 (15) 中,“子路”“在朋友上起见”,说的是子路回答孔子“盍各言尔志”时所说的话:“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把《论语》中的相关内容与例 (15) 结合起来,我们不难知道,“子路何故在朋友上起见”的意思是:子路为什么要在朋友上产生自己对于“志”的见解呢?在这里,“在”是介词,引介起点,“朋友”就是那个产生见解的起点,“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则是其见解。例 (11) 中,“宜从脚色起见”是“应该从脚色出发产生见解”的意思,粗俗之语是否可以入填词,应该“从脚色出发产生见解”,“花面”可以,而“生旦”最好就不用。在这里,“从”是介词,引介起点,“脚色”就是产生见解的起点,“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则是其见解。例 (19) 中,“彼此因疑而起见”,介词“因”表示原因;例 (22) 中,“不凭恩怨起见”,介词“凭”表示凭借。

  下面来看东南亚华语中的特殊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

  “基于”、“以”、“出于”、“因为”、“鉴于”、“由于”等六个介词中,“以 + X + 起见”见于近代汉语。介词“以”表示凭借、原因,拿例 (6) 来说,“以国阵整体的利益起见”就是以“国阵整体的利益”为“产生见解”的凭借、基点,具体的见解就是“同意让我加入砂拉越人民党”。我们知道,作为介词,“出于”引介原因,拿例 (7) 的来说,“拒绝媒体透露她的姓名”就是“出于安全而产生的一个考虑”。作为介词,“因为”表示原因,所以“因为 + X + 起见”跟“因 + X + 起见”一样,是“因X而产生一个见解、看法”的意思。拿例 (8) 来说,“他指出,小贩每个月都有付摊格租金,为了方便小贩营业,市政局理应开电灯,其次是因为安全起见,毕竟该地方比较偏僻,若晚上漆黑一片,恐会引起罪案问题”,“市政局理应开电灯”就是因为“安全”而产生的一个见解、看法。“基于”、“鉴于”、“由于”均不见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基于”表示“根据、凭借”,拿例 (5) 来说,“一直拒绝承认回教祈祷团同巴厘岛爆炸案有关”就是“基于谨慎而产生的一个见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介词“鉴于”的意思是“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那么“鉴于 + X + 起见”也就是“以X为前提而产生一个见解、看法”的意思了,拿例 (9) 来说,“把该路段从9月7日关闭至9月9日”就是“以安全为前提而产生的一个见解、看法”。介词“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拿例 (10) 来说,“该书出版时首印仅四万册”就是“由于谨慎而产生的一个见解”。   

(三)

  关于“介词 + X + 起见”这一格式的意义和功能,《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的解释是“表示为达到某种目的”。史金生 (2006) 研究了目的标记“起见”的语法化过程。该文指出,起点、来源、依据、原因、目的等这些范畴在很多语言中都体现为同一形式的不同义项。从起点、来源、依据到原因是一个常见的语法化模式,而原因到目的更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前文我们提到,从唐代至《新青年》的汉语文献中,能与“起见”一起构成“介词 + X + 起见”格式的介词有“从”、“为”、“依”、“于”、“在”、“自”、“由”、“就”、“因”、“以”、“缘”、“凭”、“因为”等十三个。大致说来,“从”、“于”、“自”、“由”、“就”是表示起点、来源的介词,“依”、“以”、“缘”、“凭”是表示依据的介词,“因”、“因为”是表示原因的介词,“为”是表示目的的介词。到了现代汉语,其他介词构成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基本上都消失了,仅剩下表示目的的“为了 + X + 起见”。而东南亚华语由于受南方方言的影响较深,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所以还能见到或者古代汉语中才有或者为华语所独有的“介词 + X + 起见”格式。  

参考文献:

1. 云惟利 (编)《新加坡社会和语言》,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出版,p4 (1996)。

2. 周清海《华语研究与华语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p20-28 (2008)。

3. 史金生《目的标记“起见”的语法化——兼谈汉语后置词的来源》,《语法研究与探索 (十三)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商务印书馆,p15-31 (2006)。                                 

--------------------------------------------------------------------------------

  * 李计伟先生,广州市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

1. 本大段各例句来自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主要的华语报纸和新闻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7 01:27 , Processed in 0.0740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