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74|回复: 0

普通话朗读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3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xznx.com/homepage/dsf/putonghualangdu/langdugaishu.htm
[教学目的]
  1、了解朗读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朗读的要求
  [教学重点]朗读的要求
  [教学难点]朗读的基本技巧
   [教学内容]

      (导入语) 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广播电视正在迅猛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急剧积累和大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习和传播手段之一的朗读,成了整个社会的需要。教育大普及,离不开朗读;从事任何一个专业的人,广而言之,任何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无论在工厂、农村、机关、商店,还是在矿山、工地、列车、轮船包括每一个家庭,更不要说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都不能没有朗读;每个人都有机会或多或少地参与朗读活动,每个人都可能进行朗读,也会常常听到别人的朗读。当今参与朗读活动的人数之多,朗读应用的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比拟的。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朗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第五代电子汁算机的出现使人机对话开始变成规实;信息载体的现代化对信息质量的规范与多样提供了精确和迅捷的传播手段。文字语言伴随以至依赖有声语言所具有的优势,不但向文学语言—样能打破时空局限,广泛而久远地流传,而且它的艺术魅力几乎是文字语言不可比拟的。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有声读物、言语指令,无论在物质生产还是在精神生产中,无论在完善自我中还是在人际交化中,有声语言总是以最明确、最丰满、最熟悉、最可感的符号系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正贯穿着—种为表现文字作品而必须具备的驾驭有声语言的功力,这个功力恰是语言传播者最基础、最根本的功力。人们往往欣赏脱口而出、出口成章的“辩才”,殊不知“辩才”如果未从朗读中获益,成长的道路定是倍

      朗读也是现代中专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朗读进行全面讲授。今天我们讲朗读的一般基础知识,目的是使大家对朗读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一、朗读的含义

朗读是朗读者以特定的文字材料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者再创造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一种活动。
    徐世荣先生说: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的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

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要注意两点:

1、朗读必须依存于一定的文字作品,必须受到书面语言的制约。文字作品是一切朗读活动的依据,任何朗读都不能对文字作品加以排除。朗读者通过朗读向听众传达的正是文字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

2、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音的过程。朗读时必须注意“表情达意”,必须读得“活”,即必须对朗读的作品进行表达时的“再创造”。

3、朗读者在朗读时必须使用规范的有声语言。

二、朗读的作用     

朗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

    文字作品是诉诉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读,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同时,更需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昧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读, 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  “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不应忽视的是,诉诸声背后的,更为可感,因此,由于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昧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

   (二)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读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音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抑或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部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并在需要时或召之即来、或妙手偶得。这一 切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不易得到的,也是只靠眼看手写所不易达到的。

(三)朗读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文字语言也有感染人的力量,“爱不释手”“掩卷遐思”都是被感染的表现。可是,当把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应该更强烈。这也就是说,朗读,应该比作品本身给人的东西更多。为什么要说朗读是一种再创作呢?就因为在朗读语言里饱含着、浓缩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独特感受、熟练技巧、音声魅力。高水平的朗读会使文字作品的作者惊喜:我写的东西里还有如此深刻的意味哪?!当然也就会使听者动容:比我自己看作品可好多咧,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标志。”作为语言艺术的一个品种的朗读,当然不能例外。

   (四)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朗读也一定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励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人们将在朗读中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易得到的那样集中、明确、生动的高尚精神享受,使思想更加纯净、生活更加充实,使那些旧的污垢、那些低级趣味显得更加卑微,无处藏身。

    日常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件平常小事,由讲话生动的人叙述,便使人觉得有趣;一件奇闻。由讲话呆板的人说,却使人颇感平庸。共原因是明显的。朗读,当然同朗读内容有关,但朗读者的水平也非常重要。即使在作学术报告、宣读学术论文那样的场合.听众除了解其中的学术价值外,同时,从报告人或宣读者词语的清晰、口齿的流利、语气的生动中, 直至声音的自如、音调的悦耳,不也承受着无限乐趣和美感享受吗?如果竞因为不善于朗读,精彩的内容被读得吭吭哧哧、支离破碎、结结巴巴、索然无味,朗读者自己汗流浃背,听众也都昏昏欲睡,哪里还有什么享受可言?

(五)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

我们的朗废,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上要求标准,从词汇、语法上要求正确,虽然文字作品的多种多样, 古今中外都有,朗读时要尊重原作,但是,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声音样式,不能不讲究规范。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要求。1958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朗读,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形式,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不学习普通话,不掌握普通话,就不是一 个合格的朗读者,而学习朗读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通过朗读学习普通话,是非常有效的力法。

三、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必须深入理解作品

朗读的成功与否首先决定于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只有朗读之前认真而细致地对作品加以分析和研究,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者的内心被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深深激动,对作品有了深刻的体会之后,才有可能使朗读获得成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愈深,朗读也就愈动人。效果也就愈好。

(例子分析)

例如臧克家先生《有的人》这首诗,是诗人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对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的描述,构成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形象的鲜明对比,指出了有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有的人虽生犹死,。遗臭万年,热情地赞扬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者,无情地鞭挞了高踞于人民头是的反动者。作者的一扬一抑,爱憎分明。只有明确地认识并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才能使自己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朗读的语言。如果这首诗的主题认识肤浅,感受模糊,则开头一句“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读起来很可能给一种飘浮不定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

分析作品要注意研究作品的层次、段落等。要研究作品的起承转合,弄清何处是重点,何处是高潮,并如何为了达到高潮进行铺垫等等。(分析)

分析作品还要深入挖掘语言的思想实质。例如《“友邦惊诧”论》末了一句“‘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二)必须具有真情实感

朗读必须从内心出发,要有真情实感。

朗读者要在朗读过程中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心声,就必须认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沉入到作者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中去。朗读时,不但要读出声,更要读出情,以情动人。朗读者必须以做到,用自己感情的“火”去点燃听众感情的火。

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离开了朗读者的丰富的恰如其分的感情,朗读就必然是没有生气的,呆板的。朗读时的感情必须真实,语调必须自然。好的朗读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虚假和装腔作势则是朗读的大忌。

(三)必须形成具体的内心视象

朗读时还必须做到读之有“形”。“形”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形象。

人们把从作品中文字语言里看到的描写的对象叫做“内心视象”,这是一种非直观的视觉形象。

分析:《药》的第一部分。“青白的光”、“鲜红的馒头”等情景。

(四)必须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

一定的目的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的,朗读时,我们必须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这说需要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对有声语言的所设计,的所处理。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技巧性,就是说在朗读过程中一定要排除简单的念字现象,而强调语言艺术再创作的实质,朗读者无论怎样高明,也不应另起炉灶,致使原作面目全非。朗读者只能在原作的制约下,给以技巧性的音声化,即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以便从有声语言中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原作的基本精神.表达出原作的独特风貌。

叶圣陶先生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 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突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这种不能容忍的现象,岂只是在学校里,在很多场合.朗读只不过是见字读音的简单发声,根本不讲求什么技巧性。这种不能容忍的现象,并非共些个人的错误认识、错误做法,

(五)文体不同,要求不同

    1、记叙型:记叙语言——自然朴素;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2、解说型:质朴无华,庄重自然。
    3、议论型:态度明朗,感情含蓄,语气肯定,重音坚实。
    4、诗歌:韵律和谐,激情澎湃。
    5、散文、小说:独特的构思,深远的意境,鲜活的形象。

[课后作业] 思考练习

    1、什么是朗读?
    2、朗读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3、朗读的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对朗读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5、你如何理解“感情是文学作品朗读的生命”这句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3 19:18 , Processed in 0.0773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