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20|回复: 1

外国名著中的人物说的是中国方言——苔丝怎么成了“北方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2 2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姜小玲

  一个闺中密友一直很喜欢哈代所著的《德伯家的苔丝》,新近购得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推出的名著名译插图本《德伯家的苔丝》,迫不急待地看了几页就看不懂了:“俺爹到底上哪儿去了哪?”她又问。
  ……“没有的话,”她母亲露出容易发火的脾气来说,“俺多咱由着他来着?俺这不是正等你回来看家,俺好去找他吗?”
  “我去吧。”
  “别价,苔丝,你可别去。你知道你去是不中用的。”
  ……
  她告诉我,不知为什么,这个“俺”字让她无法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总觉得眼前是一对北方母女的对话,而不是生活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那个美丽的农家姑娘苔丝和她的母亲在说话。
  为什么要让苔丝和她的父母开口说:“俺”?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在电话里向记者介绍说,这次推出的名著名译插图本是把出版社曾经出过的名著名译本整合后重新出版,很多译本都是一些大师级的译者穷其毕生精力译出来的经典之作。这套书在注重选用经典本的基础上,还专门请一些健在的译者在保持原译文风格的前提下重新校订,努力把错误率降到最低点。“俺”的问题其实当时编辑已经注意到了,《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张谷若先生已经去世,编辑多次和张先生的女儿探讨过这个问题,但他的女儿从保持父亲翻译风格考虑坚持不改,书就这样出版了。
  著名翻译家草婴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它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同一个原文版本可以有不同的译本。任何国家的语言文字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50年前使用的语言和今天肯定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不十分大,不会影响这些译文的价值。译者也有地方性的差异,张谷若先生的译文北方化色彩是比较浓一些,但他的译文老练精到,我们对老一辈翻译家还是应该充分尊重,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当然,时代在发展,组织译者重新翻译是可以的,也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译者和译文,但不论是过去的译者还是今天的译者都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情。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叶路认为,译文当然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一些大社老社一般都有二、三十年代,甚至更老的版本。这些译文有其自身的价值,有的已成经典之作。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说,每个时代的译本有它的保存价值;而从大众阅读角度来看,译本还是要跟上时代的需求,要符合时代语言的新特点。
  在译文中最好还是别用方言,毕竟方言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外国文学是世界性的,你不能让一个西班牙人说山东话,或者让一个法国人说河南话。不仅读者不能接受,与我们推广普通话的要求也是不符的。我们社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译文中人物的名字与如今约定俗成的译法不一致,有的译者家属也不愿意改。我们在面向小众出版时,尽量忠实于译者的风格;但在出版面向大众的普及本时,还是推出新译本,体现与时俱进。(解放日报)
发表于 2003-11-12 23: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译法的确有些不伦不类,若要注重地方色彩将作品中特有的语言特色表现出来那就是一种成功了!操着我们熟悉的方言诉说的却是异国风情,如何能让人读得顺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11:17 , Processed in 0.0670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