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39|回复: 4

请问要了解一个字的中古音韵地位,比方说什么母什么韵的,查阅哪本工具书比较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2 16: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韵盲在此向大家请教了
发表于 2007-7-12 16: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闻阙疑:

来源:http://daoli.blogbus.com/logs/4211250.html

音韵学虽然或称绝学,其实也没有什么玄奥之处,只是古来的一些名词让人望文生义,一扯就不知扯向哪里,不便于今人入门。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这里写一点个人学习经验,以作献芹。

1)从《方言调查字表》表前的中古音韵结构表入手,了解切韵韵目的大致框架,其中名词如等、韵、声、摄等,可参考王力《汉语音韵》,亦可从维基百科上查询,说来汗颜,维基上音韵学的条目很多出自一位法国青年博士之手。
2)基本了解和识记中古韵目之后,先看上古音的基本知识。上古音构拟有多家,我们暂以郑张尚芳—潘悟云两位先生的构拟破题,因为他们的构拟推中古音,规律性较容易掌握。识记上古音离析发展为中古韵部的线索。
3)以上仅是了解韵部的发展,上古音的声母是较为艰深的内容,也是目前上古音研究的前沿。主要是从谐声和异文异读等方面,来探寻古音的基本发展脉络,需要借重很多文字学的知识。大家可根据兴趣和学力选学,可参考《广韵声系》或《说文通训定声》等书。

以上仅是很粗浅的一些自学方法,在此大家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切磋。


newchomsky:
关于学习音韵学的一点点小建议
看到楼主的帖子,提出了学习音韵学的三条方法,我觉得很不错,值得提倡。不过音韵学入门不易,学好也难。作为非专业人士学习音韵学,其实不需要钻研太深,关键一点在于能够运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我所用。这种学习我想应该属于“应用音韵学”的范畴。我音韵学刚刚入门,学的不精,不当之处,还请海涵。philopan请我谈谈看法,我不揣鄙陋,谈一点意见:
(1)选择一本适合你的教材。自学音韵学,教材很重要。我推荐的还是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好买,对音韵学的概念讲的也深入浅出。另外相关的教材不下三十种,也可再择一二学习(张玉来先生做过一个音韵学教材点检,我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最近几年的几种新教材,如需要下次可穿上来)。学习的时候着重搞清楚概念,另外记住三十六字母、广韵韵母就可以拉。
(2)掌握查询的方法。掌握好基本的概念后,着重需要训练和学习几种查询的能力,包括:如何查一个汉字的音韵地位;如何查询学者的中古、上古及近代音的构拟;如何查汉字的同源关系。这些都有专门的工具书或专著。相信学会了这几步,就能够满足您专业工作的需要了。具体到某某的构拟系统,这些就太过于专业了。我学了好几年也没搞清楚呢:(
(3)关于国际音标学习。国际音标历来是口耳相授,近几年来很多单位都制作了国际音标CAI软件,我见过的就有好几种。在这里我推荐周殿福先生的国际音标录音,结合一本语音学教材(推荐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出版)就可以了。该录音网上就有下载。虽然不是太全,但完全够用。可以参看。


再转载上海师大潘悟云教授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学习音韵学的经验:

上海师大潘悟云教授: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即使像数学这样严密靠逻辑演绎的学问,还要背一些数字,如圆周率3.1416,还有不少的公式。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厨。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韵,那怎么做?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古四声八调对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如效摄的豪肴宵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第一步,归纳每个中古音类在普通话中的读音,用《方言调查字表》做起来并不难。把这个工作做了一遍,一二天时间准够,做了以后等于得到了从中古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史。建议你最好也在中古音类与你自己的母语之间做一次。
  第二步,反过来做一次,也就是说普通话中的一个音类,对应的中古音可能是哪几类。
  第三步,每个上古韵部有哪些声符。这个工作是要背的,但是比起背中古音来不知要轻松多少,因为声符数是有限的。最好把一个韵部的声符编成一个顺口溜,便于记忆。
  第四步,熟悉每个韵部包括中古哪几个韵。你可以看一下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的表。这个表并不难记,因为很规则,每个韵部都只有中古的四类韵,第一类为中古的一等(如果是带前高元音的韵部,则是四等韵),第二类是中古的二等,第三类是中古的普通三等韵以及重纽四等韵。第四类是中古的重纽三等,包括与重纽三等相当的韵类,如庚三、陌三、幽等等,可参看周法高的中古韵类论述。
  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你会得到很多的规则,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规则的记忆来取代字音的记忆。规则才是语言学的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怡”是什么韵,普通话i对应的中古音很多,止摄、蟹摄三四等,还有许多入声韵都读i。但是我们在第三步已经记住,声符“台”在上古属之部。通过第四步,知道之部的第一类是中古的咍韵(合口是灰韵),第二类是中古的皆韵,第三类是中古的之韵(合口是尤韵),第四类是中古的脂韵重纽三等。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咍韵读ai,灰韵读ui,皆韵读ie或ai,尤韵读iu,只有之韵与脂韵是读i的。但是脂韵重纽三等只有喉牙唇音,其中的影母疑母有可能读i,但是“怡”从“台”得声,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的阳平th来自中古的定母,定母是个舌齿音,与喉牙唇属于不同的类。所以我们只能把它锁定在之韵。“怡”字读阳平,北京的阳平来自中古的带浊声母的平声,或带全浊声母的入声。因为“之韵”不是入声,所以它在中古就是平声字,而且是浊声母。我们再来看它的声母。通过第一步,我们会知道普通话中的零声母有这么几来源:以、疑、云、影。疑、影两母我们已经在上面的分析中排除了,那么剩下只有以、云两母的可能。前人曾有“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之说,这个说法虽然不全面,但是反映一个事实:以母跟定母谐声,云母跟匣母谐声。“怡”与“台”谐声,“台”是定母字,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认为它是以母(即喻四)字。如果我们再结合音韵的常识,之韵只有三等,以母也只有三等,之韵属于止摄,之韵没有合口。好了,你可以通过推理得出“怡”在中古的音韵地位:以母之韵平声三等开口止摄。
  可能会有人说:还是很难啊!我说,如果连这都觉得很难的话,那就不必学音韵学了,因为:
  第一,只要学音韵学,这些基本规则都是必须具备的常识,否则还学音韵学干什么呢?只不过我们把学习的次序颠倒了一下。以前的学者是先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以后再慢慢地学习这些规则。我们是先学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熟悉了这些规则,等于熟悉了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语音史。
  第二,死记住字音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规则带有理性的内容,比较难以忘记,只要记住规则,就可以推出字音。
  第三,我上面是举例说明,看起来很烦顼,实际上你只要熟悉规则,反映是即时的。
  第四,我举的是一个字,而规则实际上是管一批字。
  不过这种方法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否则的话还是学不会。我带过几届研究生,有学会的,也有学不会的,有些在课题上听了都懂,也能跟着推。回去以后自己不做练习,过了一个学期,规则也忘了,字的音韵地位当然也就无从推导。
  当然,汉语中有许多不规则音变,造成不规则的对应。而上面的方法只能以规则作为前题。所以,我只能说,通过一年的这种练习,记住百分之八十的汉字音韵地位是可以做到的。那些不规则的字,实际上是最有意思的字,你只要知道还有哪些不规则的字,你也就知道了汉语音韵学中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今天看到这位朋友的贴子,觉得会有不少人在音韵学的门外徘徊。所以,就唠唠叨叨地写一大通,已经花了我半个下午的时间,还不知是不是令人了解基本方法。我还会写些文章在网上作答。不过我是想,我的学生们应该了解这些方法,以后应该在网上谈谈你们的体会。不要自己学会了,就不管人家了,让更多的人学会音韵学不是更好吗?我首先点名的是宗鲁,这是个化名,他正在学,学得也不错,最近在北大网上看到金三畏先生的贴子,怀疑宗鲁是个博导,其实他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在读研究生。他的专长是文献,比我强,比如不仅逐字读过十三经注疏,而且读过有关的许多名家作品,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朱骏声的《六十四卦经解》、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还有《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细读过几遍,先秦诸子及主要的注本几乎都读过。我作为导师实在是不如,我在文献方面碰到什么问题,往往会去请教他。但是在音韵学方面,他只不过是初入道者,正因为如此,应该在网上与一些朋友谈谈你自己的体会,你自己也可以乘机理一下自己的头绪。我的学生中音韵学比较好的是金理新(不是化名),《广韵》与《集韵》都细读过几次。我说的细读是指常用字的音韵地位了解以后,研究性的细读。他是温州师院出来,有些人讥笑他是小师院。但是小学校并不一定都不能出人才,大学校出来的人不一定个个都是人才。比如北大中文系的钱志熙,在文学方面已经崭露头角了,他也是从这个小师院出来的。金理新更应该谈谈音韵学的问题。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麦耘教授:我读研究生时,李新魁老师要我们做两样功课:一是做《广韵》韵图,就是把《广韵》全部小韵用图表方式展开来。可以用传统韵图的做法,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其他形式来做。做时可以参考《韵镜》等传统韵图,还可以参考现代人做的,如方孝岳先生的《广韵韵图》、李荣先生《切韵音系》中的小韵表等。当然参考归参考,还要自己思考:把一个小韵放在什么音韵位置上,一定有道理,要把这道理弄明白。如果能把每个小韵里常用的字也列出就最好,这就有助于熟悉常用字的归属了。
       我认为做韵图比单纯背有一点好处,就是对《广韵》有系统上的了解。如真能从系统上了解《广韵》的音系,那些大量的字音和反切就不是一滩散沙了。二是做《诗经》韵谱,就是拿《诗经》的韵脚来做归纳。要把一个一个韵段都抄下来,以备将来回头来检查原始资料。可以做出两个表来,一个是按谐声排列,可看出《诗经》韵部与谐声的关系,也有利于记忆韵字。另一个表是按《广韵》的声韵来排,可以看出跟中古音的关系,理出从上古到中古的变化条理。当然需要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过自己做一遍,就明白前人为什么这样分部,有时还能看出各家分部的优劣。我从这种训练方法中获益不少。我毕业以后,还重新做过。后来我教学生,也要他们做这两种功课。
发表于 2007-7-12 16: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方言调查字表》使用简介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2360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的作用主要是帮助记汉字的古音地位,另外在还不熟悉每个字的音韵地位时通过它来确定一个字在《方言调查字表》的什么位置。例如在核对同音字表的时候发现发现自己把“打”[tang3] 误记成 [ta3] 了,除了把“打”字从 a 韵挪到 ang 韵外,《方言调查字表》的“打”字也要改过来。可是我不知道“打”字在哪一页,这时就去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打”字是德冷切,梗开二上梗端,再查《方言调查字表》的目录,梗开二上梗端在 70 页。前边说过,真正要搞方言,《方言调查字表》要很熟,最好是能把每个字的音韵地位都背下来,那时候自然也就不需要借助《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来确定一个字《方言调查字表》的哪一页了。
发表于 2007-7-12 16: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7-12 16: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告
       学人主页:           ?   单位介绍:
    研究生培养信息已经开通,欢迎各位研究生导师上去张贴招生信息与课程等内容,也欢迎考生上来与导师互相交流。

    《东方语言学通讯》正式发布,挑选网上的精华文章分期刊出。同时也欢迎语言学界的朋友踊跃投稿,稿件可寄到以下地址yys@shnu.edu.cn。对于通讯有什么建议,也请发在"网站建设"。



沪ICP备010383
       学术讨论    学术资源
       音韵、方言、语音    文献查询
       语法、语义、语用    方言查询
       学海问津(学生版)    民族语查询
       文字、训诂、词汇    软件下载
       语言学通论    语言学文库
        社会语言学     中古音查询
       典籍资料数字化    上古音查询(在建)
       网站建设    近古音查询(在建)
 
 
           网站连线
  
       学术讲座(在建)     学位论文目录查询
 
        语言学著作目录查询     语言学论文目录查询
        
       研究生培养信息      
本网站由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主办,联系信箱:yys@shnu.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4 11:47 , Processed in 0.1337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