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29|回复: 4

[专题研究]《老舍的语言艺术》(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9 06: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 诙谐深沉的幽默艺术

  分析老舍的语言艺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就是他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幽默风格。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正如曹禺所说的:老舍“作品中的‘幽默’,是今天中国任何作家所没有的。美国的马克•吐温以‘幽默’是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那么崇高的地位,那么我们的老舍先生也是可以与之媲美的。”(《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载《人民日报》1979年2月9日)郭沫若也曾作诗赞道:“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赠舒舍予》)这些赞誉都非常准确、恰当地指出了老舍语言风格的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特色。

  法国的布封说过:“风格就是人本身”。老舍作品的幽默风格是与他本人的个性素质、生活经历、艺术爱好和修养分不开的。他出生于一个下层旗人的家庭,从小生活在北京。京城的广大市民,尤其是下层的旗人中由于社会生活和历史原因形成的那种机智俏皮的语言艺术,自幼就对他有很大影响。唐人传奇、《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以及传统的民间艺术如戏曲、相声、快板、大鼓词等又给了他丰富的滋养。加上早期接受的英国幽默作家如狄更斯等人作品的影响,使他一下笔就以“幽默辛辣的特色震动了文坛。”早在二十年代,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等小说独树一帜的幽默感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被人们称为 “幽默小说家”。在其后的创作生涯中,他虽然也曾“故意禁止幽默”(如《大明湖》和《猫城记》两部长篇小说),但他不久即发现这与他本人的素质和爱好是不合榫的:“我是个爽快的人,当说起笑话来,我的想象便能充分的活动,随笔所至自自然然的就有趣味。教我哭丧着脸讲严重的问题与事件,我的心沉下去,我的话也不来了!”因而,后来的创作中他又“返归幽默”。三十年代的《离婚》《牛天赐传》等作品的幽默风格已臻成熟,即使是作家明确申明要“抛开幽默”的《骆驼祥子》,也不乏精彩的幽默之笔。到解放后的《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则更是幽默风格的代表作。他本人也成为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

  老舍的幽默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上,还渗透在他的散文、诗歌和小品文之中。仅在1934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的《老舍幽默诗文集》中,就收集了36篇幽默的诗文。试看其中的《自传难写》一文中的末几节:

  ……这一章应写青春时期。更难下笔。假如专为泄气,又何必自传;当然得吹腾着点儿。事情就奇怪,想吹都吹不起来。人家牛顿先生看苹果落地就想起那么多的典故来,我看见苹果落地——不,不等它落地就摘下来往嘴里送。青春时期如此,现在也没长进多少,不但没作过惊天动地的事,而且没有存过惊天动地的心。偶尔大喊一声,天并不惊;跺地两脚,地也不动。第四章又是糖心的炸弹,没响儿!

  以下就不用说了,伤心!

  自传呢,下世再说。好在马上为善,或者还不太晚,多积点阴功,下辈子咱也生在贵族之家,专是自传的第一章就能写八万字。气死无数小布尔乔亚。等着吧,这个事是急不得的。

  多么风趣活泼!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幽默地写道:“有人说我很幽默,不敢当。我不懂什么是幽默。假如一定问我,我只能说我觉得自己可笑,别人也可笑;我不比别人高,别人也不比我高。谁都有缺欠,谁都有可笑的地方。”(《又是一年芳草绿》)因此,他对自己是这般的幽默,对别人也是同样。即使是朋友之间的帮忙,他也忘不了幽他一默。请看他给赵景深一封约稿信的回复:  

  景深兄: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咧!马来!

  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

第一节幽默艺术与语言技巧

  
    语言的运用是有技巧的。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体系内部存在的诸多同义手段、语言运用中出现的言语同义现象,都为语言运用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幽默的艺术效果,常常同多种语言的技巧连在一起。正如老舍所说:“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什么是幽默?》)在老舍的幽默艺术中,语言的技巧委实起了不小的作用。我们择其大者,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生动的表达技巧

  老舍的幽默首先就表现为他常用生动、别致的表达技巧来叙说事情。先看些例子。
  1)张大嫂一边刷洗家伙,一边落泪,还不敢叫丈夫看见,收拾完了站在炉前烤干两个湿眼睛。(《离婚》)
  2)他一哭,六只小脚全往这儿跑。纪妈先到,太太居中,刘妈殿军。(《牛天赐传》)
  3)大门口摆着三辆汽车,陈宅的三条狼狗都面对汽车的大鼻子趴着,连车带狗全一声不出,都静听着院里的欢笑。(《新时代的旧悲剧》)
  这些例子读来都有幽默的效果,便同作家生动的表达技巧有关。例1)不说成一般的“偷偷地擦干眼泪”,而用“站在炉前烤干两个湿眼睛”这种别具一格的说 法;例2)先突出“六只小脚”,再将具体的三个人写出来;例3)则提供了一幅画面,“狼狗面对着汽车的大鼻子趴着”“连车带狗全一声不出”的表达,也别出 心裁。这些表达都富有形象性,在生动形象的同时,幽默感也油然而生。
  变换视点,从另外的角度来写,也是老舍生动的表达技巧之一。这种写法常显得特别的俏皮。例如:
  4)天赐被赶脚的搀上去,驴一动,他趴下了身,嘴找了驴脖子去。(《牛天赐传》)
  5)如今,医院都施种牛痘,娘娘们无事可作,裱糊匠也就陪着她们闲起来。(《我这一辈子》)
  6)其实买个妾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只看男人的脑袋是金银铜铁哪种金属作的。吴先生的脑袋,据张大哥检定,是铁的;虽然面积不小,可是能值多少钱一斤?(《离婚》)
  例4)不说“嘴碰了驴脖子”,而说成“嘴找了驴脖子去”。一个“找”字,便使这动作由被动变为了主动,在这种转换的描写中,透着幽默。例5)说的是旧 时出“天花”,人们要为“天花娘娘”糊轿子和凤冠霞披,这样裱糊匠就有了事做。到后来医院施种牛痘,慢慢控制了“天花”,自然没有人再去伺候“天花娘娘”。作家用裱糊匠也“陪着”娘娘“闲起来”的说法,来表达这种意思,就是换了一个角度。说“娘娘们无事可作”——其实她们原来又何曾有“事”可作呢?例 6)也变换了角度。说吴先生的脑袋是铁作的,值不了多少钱一斤,绕着弯儿说出该表达的意思,风趣幽默。
  以上两种生动的表达技巧在老舍作品中还常常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为幽默的效果。如《二马》中有一段描写:
  7)吃早饭的时候,大家全撅着嘴。马老先生看着儿子不对,马威看着父亲不顺眼,可是谁也不敢说谁;只好脸对着脸儿撅着嘴。温都太太看着女儿怪可怜的,可是自己更可怜;玛力看着母亲怪可笑的,可是要笑也笑不出来;只好脸对脸儿撅着嘴。苦了拿破仑,谁也不理它;试着舐玛力的胖腿,她把腿扯回去了;试着闻闻 马老先生的大皮鞋,他把脚挪开了;没人理!拿破仑一扫兴,跑到后花园对着几株干玫瑰撅上嘴!它心里说:不知道这群可笑的人们为什么全撅上嘴!想不透!人和狗一样,撅上嘴的时候更可笑!
  这里的一对父子和一对母女全都“撅着嘴”的场面,是很形象有趣的。后面关于“拿破仑”也撅嘴的描写以及它的心理活动,就更为幽默——因为它只是一条小 狗呀!作家变换角度,从小狗的“心里话”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尤显幽默(当然,若干个“撅着嘴”是反复的修辞方式,也为幽默效果的获得 推波助澜)。
  以上所谈由生动的表达方式造成的幽默,在老舍的散文中也很常见。如《读书》一文中就有不少的例子。说科学的理论书不易读懂,作者这样表达:“可是这种 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的当本书,瞪人干吗呀?我不能受这个气!”一次读《相对论》,遇上一个公式,“我跟它‘相对’了两点多钟!……我知道和 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我还活着不呢?”表达是何等的别致,何等的形象生动!说读书快而不记:“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时而从“我”的角度,时而换成“书”的角度来写,活泼多姿,幽默风趣。
  在老舍的幽默风格之中,生动的表达技巧同他一贯追求的通俗、自然的口语化也是十分密切的。口语化的词语、句式到了他的手里,同样用得生动,幽默。如 《自传难写》一文中的:“自传不难哪,自要有好材料。材料好办;‘好材料’,哼,难!”从词语到句式,全是口语中常用的,可别有风味,诙谐有趣。再看两个例子:
  8)饭是大块牛肉。由这天起,我看见牛肉就发晕。英国普通人家的饭食,好处是在干净;茶是真热。口味怎样,我不敢批评,说着伤心。(《头一天》)
  9)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一个装饰品。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迟到一个多钟头,他的表并不慢。(《马宗融先生的时间观念》)
  这两段完全就是叙家常的话语。一个个的短句和常见的口语词,似乎很平常,但同样是很生动、很幽默的。如例8)的“看见牛肉就发晕”“说着伤心”,都是变换视点,侧面说出要表达的意思。例9)是在口语中有意地调整句式结构。“我想”插入在一个整句之中,有让步、舒缓之作用,“他的表并不慢”放在最后,则 像相声里的“包袱”抖出来,不瘟不火,却非常幽默。
二、别致的修饰技巧

  老舍很善于运用语言修饰的技巧。我们曾在前面章节中分析过他如何利用修饰进行描写的。这里再讨论一下他运用别致的修饰手段达到幽默的效果。
  修饰与幽默的关系,关键在“别致”。把人们意想不到的、不常见的事物或虽常见却少有人联系起来的事物通过修饰绾结在一起,给人以新颖、出奇的感受,便通常会有幽默的效果。请看《赵子曰》中描写赵子曰冬天早上的睡懒觉:“赵子曰很勇敢的睁开眼。”赵子曰的头依然在蓄满独门自制香甜而又酸溜溜的炭气的被窝 里埋着。”“赵子曰海底捞月的把头深深往被里一缩”。这些句子中都有别致的修饰语成分。睁开眼是“很勇敢的”,缩头是“海底捞月”式的,被窝则同 “独门自制香甜而又酸溜溜的炭气”搭配,让人始料未及而又忍俊不禁。
  老舍幽默化的修饰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利用修饰语的字面意思,不动声色地传递幽默的信息。例如:
  1)龙树古的父母,是一对只赌金钱不斗志气“黑头到老”的夫妻。他们无限惭愧的躺在棺材里,不曾践履人们当他们结婚的时候所给的吉祥话——“白头偕老”。(《老张的哲学》)
  2)小三、小四全哭了,大些的学生都立着发抖。门内站满了闲人,很安祥而精细的,看着他们打成一团。(同上)
  3)赵子曰的漱口已告一段落,开始张牙舞爪的洗脸。(《赵子曰》)
  例1)的“黑头到老”、“无限惭愧”两个修饰语,例2)的修饰语“安祥而精细的”以及例3)的“张牙舞爪”等都是用其字面的意思来达到幽默效果的。
  有的时候意思的修饰语成分由于具体的上下文互相补充,还会有更幽默的效果。例如:
  4)那位姑娘才比他多七八岁,而且爱他真似老姐姐一样。(《老张的哲学》)
  5)老张……自己居然疯了似的喝了一盅酒,吃两个值三个铜元一个的鸡卵。而且给他夫人一顿白米粥吃——一顿管饱的白米粥!老张因年岁的关系,志气是有些消沉,行为是有些颠狂!真给妻子一顿白米粥吃!(同上)
  例4)的“才”“真”两个修饰语,互相联系;例5)中的修饰语更多,“居然疯了似的”喝“一盅”酒,吃“两个值三个铜元一个”的鸡卵,“管饱的”白米粥,“真”给等等,都有含意,它们相互联系和补充,便使这个语段显得特别的幽默。
  第二,让修饰语的意思产生转折,并使之同中心语对比,达到幽默的效果。例如:
  6)保罗说着,从人群里挤进去,把范掌拒的一拉,范掌柜笑嘻嘻的就倒在地上啦,很聪明的把头磕在桌腿上,磕成一个青蓝色的鹅峰。(《二马》)
  7)我很艺术的把几个英国字匀派在中国字里,如鸡兔之同笼。英国人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我可也把他们说得直眨眼……(《头一天》)
  例6)的“笑嘻嘻”倒,“很聪明的”磕,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联系不是顺接的,而有些转折。例7)的“很艺术的”修饰“匀派”,也有转折的意味。幽默的效果便在这转义的修饰中得以产生。
  同样,在具体的上下文对比中,这种转义的修饰成分也会有更幽默的效果。如《赵子曰》中写赵坐在二等车上,一只半大的洋式皮箱中“很费周折的放着一双青 缎鞋”。一双鞋需要“很费周折的”放,已经颇为幽默了;后面却还写到赵子曰的心理活动:“这只箱子至少叫几个脚夫抬着?两个也许够了?好在只有一双缎 鞋!”前后关联起来,幽默的效果更显著。又如《牛天赐传》中写天赐母亲死后,她的亲戚来搬家具(这是用刀逼着天赐,当面“抢劫”式的)。但在临别前,双方 都很讲“礼貌”:袖里藏刀的那位“很客气的”代表大家向天赐致谢,天赐也很诚心的告别,最后“大家依依不舍的分了手”。“很客气的”“依依不舍的”两个转 义修饰语联系起来,使之带上了十分幽默的效果。
  老舍使用修饰语还常常是若干个连用,给人应接不暇的感觉,又带有夸张的色彩。这是他运用修饰语达到幽默的又一技巧。例如:
  8)“好王德,你去,你去!”好妇人从一尺多长的衣袋里越快而越慢的往外一个一个的掏那又热又亮的铜钱。(《老张的哲学》)
  9)冠先生刚刚拼着命喊了一声好,欢迎若霞出场,不知道他的耳朵怎么就一齐被揪住,也说不清是谁把他脚不擦地的拖出戏院外。(《四世同堂》)
  10)她们必须知道谁是二姥姥的姑舅妹妹的干儿子的表姐,好来与谁的小姨子的公公的盟兄弟的寡嫂;作极细致的分析比较,使她们的席位各得其所……(《正红旗下》)
  例8)有好几个修饰语连用。“一尺多长的”衣袋,“越快而越慢的”“往外一个一个的”掏,“又热又亮的”铜钱,不同的意象不断的出现,既有形象性,又很幽默。例9)的几个修饰语也构成了形象的画面:“拼着命”喊,“一齐”揪,“脚不擦地的”拖,使人读来很感风趣。而例10)的“二姥姥的姑舅妹妹的干儿 子的表姐”“小姨子的公公的盟兄弟的寡嫂”则是层层叠加,构成复杂式的修饰成分。很像相声艺术中的急口令,带上强烈的夸张和幽默色彩,并颇具艺术性。
三、活泼的修辞技巧

  老舍是个杰出的修辞大师,他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达到不同的艺术化效果。除上一章分析的几种艺术效果之外,利用活泼多变的修辞格,为幽默服务,也是他常用的技巧之一。
  利用修辞格达到幽默,老舍最喜欢比拟的手段。请看例子:
  1)上次大扫除的时候,我由床底下找到了但丁的《神曲》。不知道这老家伙干吗在那里藏着玩呢!(《有了小孩以后》)
  2)早起决不为少出汗,而是为拿起笔来把汗吓回去。出汗的工作是人人怕的,连汗本身也怕。一边写,一边流汗,越流汗越写得起劲;汗知道你是与它拼个你死我活,它便不流了。(《夏之一周间》)
  3)稿子登出去,酬金就睡着了,睡得还是挺香甜。直到我也睡着了,它忽然来了,仿佛故意吓人玩。(《又是一年芳草绿》)
  这几个例子都有拟人的手法。《神曲》、汗、酬金等都变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人物,让人读来感到活泼,风趣。其他例如《赵子曰》中写胡同里的路灯 “很羞涩而虚心的,不敢多照,只照出一尺来大一个绿圆圈。”《离婚》中写老李生病,“假装不和病打招呼”等,也都是比拟用法而致幽默的佳例。
  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是老舍幽默中常能见到的。例如:
  4)他的喷嚏是一个比一个响,一个比一个猛。要不是鼻子长得结实,早几下儿就打飞了。(《二马》)
  5)方墩太太带着一太平水桶的泪来给李家洒地。(《离婚》)
  6)(金三爷)倒在床上,登时鼾声像拉风箱似的,震动得屋檐下的家雀都患了失眠。(《四世同堂》)
  类似的例子还有《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在别人家里吃白食,“照沙漠中的骆驼贮水一般,打算吃下一个礼拜的。”而孙八则是客人吃得越多,越喜欢。 “不幸客人吃的肚子像秋瓜裂缝一命呜呼,孙八能格外高兴的去给客人买棺材。”《二马》里写一个英国老太太“嘴里只有一个牙,因为没有什么陪衬,这一个牙看着又长又宽,颇有独霸一方的劲儿。”以及《赵子曰》中写赵的得意忘形:“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等等,都是运用 夸张达到幽默的。
  生动形象的比喻也是老舍幽默的重要技巧。他极善于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喻,使看似差异很大的不同的意象之间和谐地、有机地联系起来,既生动形象,又诙谐幽默。请看例子:
  7)清道夫们自自然然的一瓢一瓢往街心上洒水,洒得那么又细又匀;洒完就干,干了再洒,好像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们念那半部《论语》似的那么百读不厌。(《赵子曰》)
  8)赵子曰的脸紫中又透着一点绿了,好像电光绸,时兴的洋服材料,那么红一缕,绿一缕的——并不难看!(同上)
  9)他的行为——合乎良心的——必须向新思想道歉。他的思想——合乎时代的——必须向那个鬼影儿道歉。生命是个两截的,正像他妻子那双改组脚。(《离婚》)
  例7)将清道夫的洒水同读《论语》联系起来,出人意表,也就手儿揶揄了“治天下的人们”,有很深沉的幽默感。例8)将人的脸同电光绸相比,在形象的同时,也有诙谐的效果。例9)更是幽默,以人的脚为喻,来形容变了形的生命。而且,这“脚”又不是一般的,偏是他(老李)妻子的“改组脚”。联想到老李“合 乎时代”的思想(要自由、浪漫)和“合乎良心”的行为(要接家眷、安分),这个比喻不仅是形象生动的,更是诙谐幽默的——老李的生命也正像改组脚那样,缠 过又放过,不大不小,不伦不类。令人喷饭。
  利用活泼多变的修辞技巧造成幽默的效果,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有不同方式综合使用的情况。例如:
  10)他们越把赵老板叫得响,赵老板越劝他们点菜,菜越上来的多,他们越把赵老板叫得响,直到他们吃得把赵老板三个字都叫不出来了,赵老板才满意了自己的善于交际。(《赵子曰》)
  11)她长着一部小黑胡子,挺软挺黑还挺长;要不然伊牧师怎不敢留胡子呢,他要是也有胡子,那不是有意和她竞争吗!(《二马》)
  12)不幸而赶上一个月里发生好几件红白事,母亲的财政表格上便有了赤字。她不能为减少赤字,而不给姑姑老姨儿们去拜寿,不给胯骨上的亲戚吊丧或贺喜。(《正红旗下》)
  例10)是顶真、层递、反复等方式的连用,例11)是夸张、反语的连用,例12)是降用、比喻、夸张等的连用,它们之所以都有很幽默的效果,是与这些修辞方式分不开的。
  老舍曾说过:“幽默的文字也许利用各种方法,很难纯粹。”(《谈幽默》)的确,在老舍的幽默语言中,时常是多种方法并存,各种技巧都有的。用独特的标点符号来达到幽默,也是老舍爱用的修辞技巧之一。《赵子曰》就有不少佳例。如周少濂和赵子曰两人的吟诗:“北雪呀——犯了~~长沙”“胡雪哟>冷啦<万 家!”以不常见的“~~”符号表示吟咏的节奏徐疾,而用数学上的“>、<”符号表示声音的高低强弱。又如赵子曰唱戏时人们的喝彩:“好<哇!!!”除 “<”符号之外,还有三个感叹号的连用,逼真地模拟出人们说话时的口气声息。也别有一种幽默的意味。
第三节 幽默艺术与语用信息
  细心的读者阅读老舍的作品,大概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老舍的幽默艺术常通过两种很突出、迥然相异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一为铺张扬厉,一为简洁凝炼。事实上,这两种方式表现的幽默,其中也有语用条件。这种条件可以从语言表达中信息量的多少方面来分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具有一定语义的词语以及按语法规则排列起来的语义序列,都是信息的代码。语言运用的一般要求 是,信息代码所负载的信息量与所要表达的内容必须大致相等。表达中的罗里罗嗦或含糊不清都是说话作文时应尽量避免的。因为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能由背景知识补充的信息内容,一般不必都说出。即语用学中所谓的“量的规则”:所提供的信息量既包含了必需的信息, 又不超出所需的信息。但是,在幽默的艺术中,有意识地增加或减少交际时的信息量,隐含一定的意义,却是造成幽默效果的很有用的条件。这在老舍的幽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试分两点来谈。
一、多余信息对幽默的作用
  利用多余信息达到幽默,在老舍早期的作品中十分常见。他曾说过:“我初写小说,只为写着玩玩,并不懂何为技巧,哪叫控制。”“一个局面或事实可笑,自然而然在描写的时候便顺手加上了招笑的文字,以助成那夸张的陈述。”(《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先看些例子:
  1)赵四在门外耍开了旋风。赵姑母门上的黑白脸的门神,虽然他的灵应,有些含糊其词,可是全身武装到底有些威风。赵四看了他们一眼,上前握定门环在门神的腮上当当的打起来,打得门神干生气一声也不言语。(《老张的哲学》)
  2)第三号主人是天台公寓最老的住客。一部《天台公寓史》清清楚楚地印在他的脑子里,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所影响于公寓的大局。不但此也,第三号的主人是位最和蔼谦恭的君子。不用说对朋友们虚恭有礼,就是对仆役们也轻易不说一个脏字;除了有时候茶泡的太淡,酒热的过火,才金声玉振的赞美仆役们几声: “混蛋”!不但此也,第三号的主人是《麻牌入门》、《二簧批评原理》的著作者。公寓的客人们不单是亲爱他,也很自傲的能和这样一位学者同居。不但此也,第三号主人在大学,名正大学,学过哲学、文学、化学、社会学、植物学,每科三个月。他不要文凭,不要学位,只是为学问而求学。不但此也,第三号主人对他父母 是个孝子,虽然他有比一脑子还多的“非孝”新思想。每月他至少给他父母写两封信,除催促汇款以外,也照例写上“敬叩钧安!”不但此也……(《赵子曰》)
  例1)的幽默同多余的信息有关。本来,贴在门上的“门神”画并不会生气也不会言语,这是常人都知道的道理,完全可以不说。作家用拟人手法说门神被打得 干生气而不做声,应该说是多余的信息。但就是这多余的话表现了幽默。去掉它,这个语段便显不出幽默。例2)固然在语言形式上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排比、 夸张、反语等,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力,构成一定的幽默。但这里的叙述中故意使用的多余信息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老舍有意用一系列排比句式,对赵子曰的为人、品性、学问、爱好、资历、思想等各方面作了详尽的描述。按常规,介绍一个人用这么铺张的写法是不适宜的,易引起读者的厌烦和反感。但老舍在这里是 有意为赵子曰这个充满幽默色彩的人物定基调的。这些铺排形成了一种较强的语势和义势,能刺激读者加深心理印象。当然,这些铺张的叙述可以省略或精减,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汪洋恣肆的话语去掉,改用一般的或更简洁的话来写,作家隐含在其中的许多附加的感情色彩和潜在的信息不也随之失去了么?幽默的效果 当然也无从谈起了。
  在有变异的语言手段基础上,再加上多余信息,常常可以达到很幽默的效果。这在老舍作品中有很多例子。例如:
  3)老张用腿顶屁股,用屁股顶脊骨,用脊骨顶脖子,用脖子顶着头,节节直竖的把自己挺起来。
  听说在《进化论》上讲,人们由四足兽变成两足动物,就是这么挺起来的。(《老张的哲学》)
  前一段使用“顶真”的修辞格,已经比较幽默了。第二段的“听说……”纯属多余信息,但同上面的顶真格相配,更显得幽默。又如《还想着它》一文中写作家在新加坡找商务印书馆,用的是拟人手法:“商务馆果然等着我呢。”这有幽默的意味。而作家还要再加上一句多余的话:“说不定还许是临时搬来的。”就使幽默 的效果更彰显。
  更多的时候,一些原本没有使用什么变异语言手段的话语,因为带上多余信息也有了幽默效果。这就更显示了多余的信息量对幽默的作用。例如:
  4)赵子曰大声的说:“你赶紧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那张字少;别揭破了,带着底下的纸揭就不至于撕破了!办得了办不了?”(《赵子曰》)
  5)赵瑞是他的姓名。他约有五十上下年纪,从结婚到如今他的夫人永远比他大十来岁。(《老张的哲学》)
  6)伊太太下了命令:……第一个说“得令”的,自然是伊牧师。……儿女是越大越难管,丈夫是越老越好管教;要不怎么西洋女子多数挑着老家伙嫁呢。(《二马》)
  这几个例子都没什么明显的变异手段,但它们都很幽默。便是因为多余信息的作用。例4)是赵子曰“义务献演成功”后对旅馆的伙计李顺的一番吩咐。上下文 语境告诉我们,李顺是个专门跑腿的小伙计,对旅馆周围一带的地形很熟悉,对于揭戏报子这样简单的事情当更不在话下。本来赵子曰只要明确告诉他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到后门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这些信息对李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而赵还叮嘱了那么一大堆,显然都是些多余信息。也正是这些多余信息,透露出赵子曰得意、陶醉的心情。联系到他身为大学生不学习,不务正业却特起劲的所作所为,一股幽默感油然而出。例5)的“从结婚到如今”、 “永远”等都是多余信息。一对夫妻从结婚直到“永远”当然都是年岁一块儿往上长的,断没有一个人长得快些,一个人长得慢些的道理。这是一般的常识。因而本 来只要说“他夫人比他大十来岁”就可以了。作家加上了多余信息之后,带上了一种诙谐风趣的情调。例6)的最后一句“要不怎么西洋女子多挑着老家伙嫁呢”也 是多余信息。一句闲话,就手儿揶揄了西方某种社会现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想得深说得俏”。
  老舍话语中的多余信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节中分析的利用修饰语的技巧,便是多余信息的一种常见方式。也有的时候,他利用加注的形式带上多余信息。如《老张的哲学》中写老张的吝啬,死后若是“羊肉价钱低落之时”,他会在遗嘱中写上“按照回教丧仪,预备六小件一海碗的清真教席”。接着,作家加了一个 注:“(自然惯于吃酒吊丧的亲友们,也可以借此换一换口味。)”《赵子曰》中描写赵子曰的梳妆打扮是:“把头发梳得晶光瓦亮”,这还不够,又加上一个注: (琉璃瓦)。《二马》中写温都太太说话时,小鼻子尖儿往上指着,好像要哄跑棚顶上的苍蝇。紧接着一个破折号加上一句多余信息“棚顶上恰巧有个苍蝇。” 这种加注的多余信息也都是十分幽默的。
  还有的时候,老舍由现实生活的某种现象中虚拟一个前提条件,由这个虚拟的前提再铺张。因为这前提是虚拟的,与一般读者的实际知识存在差距,故作家便在这虚拟的前提背景之中,尽力铺排、渲染,好像要证明自己的虚拟是正确的。例如:
  7)原来古人的言语是一半说一半唱。或者说:言语与歌唱没有分别。欢喜也唱,悲哀也唱,打架也唱,拌嘴也唱。老太太也唱,小小子也唱,大姑娘也唱,小妞儿也唱。而且无论白天黑夜想唱就唱,甚至于古代的贼人在半夜里偷东西的时候,也是一面偷一面唱。歌唱以前往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赵子曰》)
  “古人的言语是一半说一半唱”这是作家虚拟的前担。顺着它,作家连用了八个排比分句,铺张渲染。无疑,这都是些多余信息。但这些多余信息能给读者以幽默感——在中国传统的戏曲中,古人不正是一边说着一边唱着吗?说说唱唱,打打唱唱,确实连小偷偷东西也一面唱一面偷,而且还要自报家门哩!作家这里用多余信息顺便给传统戏剧的旧框框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幽上一默,十分风趣。
  利用多余信息的作用达到幽默的效果,是老舍早期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当然,正如他自己后来认识到的,那时不懂控制,难免有过火之处。如对赵子曰的肖像描写就似太过;又如写赵子曰从天津回到天台公寓,掌柜的、厨子、账房先生、客人都高兴极了。一番描写之后,还加上一句:“李顺不得上前,在人群外把镇守天台公寓一带的小黑白花狗抱起亲了一个嘴。”也嫌过火。但利用铺排、多余的信息来为幽默服务,一直是老舍的拿手好戏。直到六十年代写的《正红旗下》中还有不少例子。如:
  8)全北京的人都预备过年,都在这晴光里活动着,买的买,卖的卖,着急的着急,也有乘着年前娶亲的。一路吹着唢呐,打着大鼓。只有我静静地躺在炕中间,垫着一些破棉花,不知道想些什么。
  先铺叙“全北京的人”在年前的各种活动,然后用“我静静地躺在炕中间”来对比。后面一个复句,本是完全可以不说的多余信息。因为“我”是才出生三天的 婴儿,能想些什么呢?大概是不会有人知道的。但作家特意加上这一句,既同前面“全北京的人”奔忙对比,又抛开人们的背景知识,故意利用它本身的多余信息这 个条件来表现幽默。
二、不说信息对幽默的作用
  正如前面分析过的,老舍运用语言时更多的是追求简洁凝炼。在幽默的表现风格上,他的这种追求也很明显。特别是自《骆驼祥子》以后的作品,幽默也越来越含蓄、深沉,形成了与前期铺张扬厉相对的一种风格色彩。
  从语用学的观点来看,老舍后期的幽默与故意减少信息量,利用“不说”(即过少的)信息有密切的关系。同任何优秀的作家一样,老舍十分清楚:读者的阅 读、理解是能动的、积极的。在一定的语境条件、背景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下,读者能由作家所提供的不说信息中发挥想象,通过合乎情理的推理,进而理解他所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因而,老舍常常在自信读者能理解自己的“不说”时,大胆地将一些本该说出来的信息略去,留给读者思考、补充、想象、推理,从而形成含蓄、深沉的语言表达特色,并由此达到幽默效果。先举两个例子:
  1)“回家把弟妹接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个真人,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离婚》)
  2)大概是因为他(老王掌柜)的身上有酱肉味儿吧,我们的大黄狗一直乖乖地把他送到便宜坊门外。(《正红旗下》)
  例1)是“天生媒人”张大哥对同事李科员说的话。老李在婚姻问题上感到不满足,有一定的追求,而张大哥不赞成。但他和老李是同事,不便说得很明确。 “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一句是故意减少了信息量,但含有潜在信息,提醒老李注意。因为他们二人都懂得《聊斋志异》大多是讲那些狐女花仙的故事。这种故意减少信息量的交际,在他们之间是成功的。而对于有同样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理解,并由这个减少了信息量的借代而感到幽默。例2)是写“我”洗三的那 天,便宜坊的老王掌柜拿了一对猪蹄子来贺喜。然后他有事回去了。作家写“我”家的大黄狗送他回家,很风趣。把狗乖乖的行为与酱肉味联系起来,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也是作家不说的前提。作家通过描写狗的“懂事”行为来蕴含着不说的潜信息;而读者也正是从狗的这个行为之中,读出了作家不说的信息——家境非常贫穷。这里作家没有把这个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不仅转一个弯从另外的角度,并且故意地不说出这个意思,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就有很幽默的效果。
  不说的信息通常可以蕴含在变异的语言手段中。这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不少适例。如《赵子曰》中描写天台公寓的伙计李顺根本不懂那些官场术语,只能按自己的知识范围来理解与做官有关的名词:“市政局下了什么‘坏人状’,武先生作了官啦!”“官大多了!什么‘见着就磕’的委员哪!”把“委任状”说成“坏人状” “建筑科”说成“见着就磕”,修辞上属于谐音飞白的手法,很新颖奇特。作家这样选用话语手段,就蕴含了不说的信息:得了“坏人状”而有官作,不是暗刺在那 个社会里只有坏人才能作官吗?“见着就磕”的委员,会是什么货色,难道还不一目了然了吗?理解了这些不说的信息,我们都会为老舍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感到会心的一笑。
  也有的时候,老舍所使用的语言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变异手段,而是平平道来,淡淡说出,我们却会感受到幽默。这也与作家的不说信息有关。例如:
  3)大姐曾偷偷地告诉过她:金四把叔叔送给了大姐公公两只大绵羊,就居然补上了缺,每月领四两银子的钱粮。二姐听了,感到十分惊异:金四把叔叔?他是回族人哪!大姐说,是呀!千万别喧嚷出去呀!叫上边知道了,我公公准得丢官罢职!二姐没敢去宣传,大姐的公公于是也就没有丢官罢职。(《正红旗下》)
  这段话全是口语,没有使用任何特殊的修辞手法,就像作家在同读者叙述家常。但是它读来却很幽默。表面看来,最后两句是互为因果的,实际情况呢?果真是二姐没去宣传,大姐的公公便保住了官职吗?换言之,二姐一去宣传,他便真要丢官吗?既然连二姐都知道了这件事,那么朝迁呢?“上边”的有关部门呢?……这 都是不说的信息。不尽之意,让读者去想象。在读者想象、推理的过程中,幽默的感受也就随之而至了。
  利用不说信息表现幽默,老舍还有一个特点:时常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似乎如实地、公允地转述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自己则不置可否,从而巧妙地把不说信息表达出来,并显出幽默。例如:
  4)他(大姐公公)的衣服非常整洁,而且带着樟脑的香味。有人说这是因为刚由当铺里拿出来,不知正确与否。(《正红旗下》)
  5)她(大姐婆婆)打扮起来的时候,总使大家都感到遗憾。……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当阎王奶奶打扮起来的时候,就和盛装的大姐婆婆相差无几。(同上)
  例4)借“有人说”来故意减少信息量。从上下文语境我们知道,大姐公公一家人都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他们吃喝玩乐,到处借债,以致于家里的 “单、夹、棉、皮、纱衣服,与冬夏的各色首饰,都循环地出入当铺,当了这件赎那件,博得当铺的好评。”大姐公公穿的衣服之所以“非常整洁,带着樟脑的香 味”,显然是刚由当铺赎出来。这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家的拮据。作家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变换角度,写成“有人说”,还加上一句“不知正确与否”,余下的潜信 息就让读者自己去补充、联想了。显示了他很含蓄、深沉的幽默风格。例5)的比喻别出心裁,不说大姐婆婆像阎王奶奶,而倒过来说。而且,这是“据看见过阎王 奶奶的人说”的,作家本人并没有认定呢!作家有意退一步,实际上这里面有很辛辣的讽刺和幽默。不说信息是:“你们没见过阎王奶奶吗,那么只要看看大姐婆婆 就可以了!通过读者的联想、补充,大姐婆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难道还不十分清楚了吗?
  当然,也应该指出,在表现幽默的时候,信息量的多余与减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隐含某种潜在信息,都要利用语境和背景知识等条件,都必须基于读者的想象、推理等等。所不同的只是语言形式上的表面负载的信息量的多寡而已。因而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实际上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老舍就往往把二者揉合 到一起,让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共同表现更强烈的幽默效果。例如:
  6)参加典礼的老太太们,媳妇们,都先“添盆”,把一些铜钱放入盆中,……虽然没有去数,我可是知道落水的铜钱并不很多。(《正红旗下》)
  7)书房外有一座精致的小假山,霜清老人高了兴便到山巅拿个大顶。山前有牡丹池和芍药池,等到春天便长起香蒿子与兔儿草,颇为茂盛;牡丹与芍药都早被“老人”揪起来,看看离土还能开花与否。书房东头的粉壁前,种着一片翠竹,西头儿有株紫荆。竹与紫荆还都活着。
  (同上)
  例6)“虽然没有去数,我可是知道落水的铜钱并不很多”一句,是多余的信息,因为具体语境告诉我们,“我”是个出生才三天的婴儿,怎么能去数铜钱呢? 但这同时又是“不说”的信息,含有较丰富的潜台词:既然连“我”这个才三天的婴儿都知道没有多少钱,大人还用说吗?由此,“我”家的家境,亲戚的穷富,尽 在不言之中。作家不明说,而通过“我”的角度来写,显得多么幽默!例7)表面看来,最后两句中,第二句对第一句来说是多余信息。既然说了“种着一片翠竹, 有株紫荆”,就没必要再说它们“还都活着”。但透过这表面形式深入分析起来,这第二句多余的信息却又有丰富的潜台词,同时又是不说的信息。联系上文牡丹与芍药的命运来看竹子与紫荆,就不能不使人感到这实在是太幽默了:假如竹子与紫荆也像牡丹、芍药那样“软弱可欺”,假如“霜清老人“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 世”的大力士,那么,竹子与紫荆还能有幸“活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6: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幽默艺术与语用环境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幽默固然与不同的语言技巧有密切关系。但语言的技巧可以同多种风格相关,而一些平实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常常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幽默艺术的分析中,是否还有什么另外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因素便所谓的“语用条件”。它们包括语用环境、语用信息 和语用规则三种。本节先分析老舍幽默中的语用环境。
  语用环境指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种种言内的和言外的因素,包括话语内部的上下文语境,话语外部的情境语境及社会文化语境。这些因素对话语运用时的形式、意义都有很直接、很明显的作用,是语用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任何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都十分注重语境的作用。老舍也不例外。他说过:作家选用语言时 应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话剧的语言》)他的幽默艺术,既精心选用各种语言手段和技巧,“极 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又充分利用语用环境的条件,注意在不同的语境中“说什么,怎么说”。有时,他还积极创设相应的语境条件,使得一般的话语在特定语境的催化之下,也能带上幽默的效果。因而,老舍的幽默艺术也就显得特别的够味,可供细细的咀嚼。
  可以从语境的活动形态和功能上,把语境分为外显性的和内隐性的两种。在老舍的幽默艺术中,它们都起了很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
一、外显性语境对幽默的影响

  外显性语境是比较外在的、容易被把握的一些因素。从理论上说,外显性语境包括的范围很广。话语的上下文、时间、地点、场景、话题乃至于身势、神态等都属于外显性的语境。不过,我们分析的是老舍的书面作品,便主要谈谈上下文语境对幽默的影响和作用。
  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话语之间某种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的联系,这种联系通常便构成了意义上有关联的语义场。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作用下,话语潜在的幽默因素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幽默的可以更幽默,原本不甚幽默的也可以变得幽默起来。请看例子:
  1)丁二爷吃完饭,回到自己屋中和小鸟们闲谈。花和尚,插翅虎,豹子头……他就着每个小鸟的特色起了鲜明的名字。他自居及时雨宋江,小屋里时常开着英雄会。(《离婚》)
  2)邱太太来了,纸板似的,好像专会往别人的苦恼里挤。(同上)
  3)(赵子曰)有时候居然在三点钟以前就去睡觉,以便保养嗓子。早晨,提着一团精神不到九点钟就起来,口也不漱到城外护城河岸去溜嗓子。沿着河岸一面走一面喊:“啊——哦——儿吓啊——”把河中的小鱼吓得都不敢到水皮儿上来浮,苇丛中的青蛙都慌着往水里跳。(《赵子曰》)
  例1)在语言形式上用了拟人、夸张、对比的修辞的方式:丁二爷“和小鸟们闲谈”“小屋里时常开着英雄会”,还有小鸟与丁二爷自己以梁山好汉为名号等 等,都显得很活泼有趣。但除此之外,作家还创造了一定的相呼应的上下文语境。上文介绍丁二爷时,已经指出他是一个“白吃饭”的人,而他的那些小鸟呢 ——“它们在鸟的世界中,大概也是些‘例外’:秃尾巴的,烂眼边的,项上缺着一块毛的,破翅膀的,个个有点特色。而这些特色使他们只能在丁二爷手下得个地位。”试想,就是这样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以及那么样一群“有特色”的小鸟,却被呼做及时雨,花和尚等英雄,岂不是令人倍觉幽默和可笑吗?例2)把邱太太比作为“纸板”,可谓新颖、奇异。这也与上下文语境有关。在第九章中,作家介绍邱太太时,已有过交代:“胸像张干纸板,随便可以贴在墙上”。上下文相互照 应,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感到这个比喻很幽默。而这时老李一家正在为离婚之事闹别扭,大家都很苦恼。邱太太带着纸板似的身子和一肚子的苦脑也来了,她的到来不仅不能为老李他们解解烦闷,而是增添了老李的苦恼与厌烦。一个“挤”字,把人似物化了,使这个语段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试想,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苦恼之感到格外幽默吗?上下文语境在这里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例3)的语言形式也生动、有趣,如赵子曰“提着一团精神”去练嗓子,“啊——哦——儿吓啊——”地乱喊,以及小鱼、青蛙们被吓慌的描写等。而赵子曰“居然在三点钟以前就去睡觉”,第二天“不到九点就起来”,又揭示人们注意他以前的所作所为——可以整夜通 宵不睡觉,打牌、喝酒,也可以睡到中午十二点钟起床——这些是上文语境告诉人们的。对照一下赵子曰此番的作为,就有很强烈的幽默感。你看,为了“义务献 演”,人家赵子曰做出了多么了不起的牺牲啊!
  以上例子是语言手段本来就有幽默因素的情况,再看看那些一般的表达方式,如何在上下文语境的催化作用下达到幽默效果的。例如:
  4)住了不到几天,我发烧,身上起了小红点。平日我是很勇敢的,一病可就有点怕死。身上有小红点哟,这玩艺,痧疹归心,不死才怪!把校医请来了,他给了我两包金鸡纳霜,告诉我离死还很远。吃了金鸡纳霜,睡在床上,既然离死很远,死我也不怕了,于是依旧勇敢起来。(《还想着它》)
  5)(老马)找了条板凳,坐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拉着这条脸长脖子短的小狗,也坐下了。他斜眼瞪了她一眼,瞪了小狗半眼,立起来往草地上走。
  “丧气!大早晨的遇见老娘们,还带着条母狗!”他往草叶上吐了两口唾沫。(《二马》)
  例4)全是口语,没什么特殊的变异手段,但读来很幽默。这是因为上下文互相关照的结果。由“勇敢—病重—怕死”到“病不重—不怕死—再勇敢”,两个过 程,两条轨迹,构成相关联的上下文语境,诙谐风趣的意味荡漾其间。虽然作者所用的语言手段很平实,但幽默感却在这上下文语境中得到体现。例5)的语言手段 虽说有些别致,如“脸长脖子短的小狗”“瞪了小狗半眼”和“老娘们、母狗”等较俗的词语。但它的幽默更多的还来自语境。读过上文我们知道,老马本来爱上了 寡妇房东温都太太,准备给她买戒指订婚;爱屋及乌,平日对她的小狗也十分“敬仰”。但这天早上,老马和温都太太闹了气,一人独自上了公园。谁知刚坐一会,就来了一位老太太和一只小狗。他本想清静些,但这老太太和小狗很容易使他想起温都太太和她的小狗,又叫他清静不了。这对老马确实相当“丧气”。因而他把对 温都太太的不满转嫁到这位老太太身上,反常地骂道:“老娘们”,并株连到小狗。读过小说,知道背景的人都知道,如果是在平日,他保准会很有修养地同这个 “老娘们”搭话,并颇有兴致地逗那条小“母狗”的。
  再看《正红旗下》的一组例子:
  6)多大爷的脸不像弟弟的那么长,而且一急或一笑,把眉眼口鼻都挤到一块儿去,像个多褶儿的烧卖。
  7)他(多老大)佩服了自己:一到诌媚人的时候,他的脑子就会那么快,嘴会那么甜!他觉得自己是一朵刚吐蕊的鲜花,没法儿不越开越大,越香!
  8)现在,他(牛牧师)心中正想着那些谦价的罗曼司,忽然觉得眼睛多确有可爱之处,像一条丑陋而颇通人性的狗那么可笑又可爱。
  这三个例子在语言形式上都用了比喻,有形象性。不过,随便把哪一个例子单独怜出来说它有幽默感,恐怕难于说清。至少幽默感不那么明显、强烈,倒不如说生动、形象来得更自然。然而,在《正红旗下》这本书中,这三个比喻又确实能给人以幽默的感觉。这是因为,除了比喻的形式之外,还有上下文语境这个因素起了 作用。它们都是描写同一个人,即堕落为洋奴的多老大(眼睛多)的。例6)是作家站在第三人称角度对多老大进行客观的写实,同时也渗入作家自己的评价态度。 例7)描写多老大自己的感觉。这是他义谄媚了洋人牛牧师,得到四吊钱的赏赐之后的心理活动。由摇尾乞怜得到一点甜头而联系到刚吐蕊的鲜花,实在奇特,但又很符合多老大高兴的心情。例8)是从他的洋主子牛牧师眼里来形容这个洋奴的丑态。“一条丑陋而颇通人性的狗”是洋主子对奴才走狗的实际评价。作家变换人 称,从三个不同的观点,用了三个不同的物体作比喻,对多老大的肖像、心理和行为做了生动活泼的描写和评价。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多老大吃喝玩乐,无所不为。“他没有骨头,所以轻视骨头——他重视,极其重视,酱肉。”但好吃懒做的品性使他求酱肉而往往不可得,平时他只能把眉眼挤成个“多褶儿的烧卖”解解 馋。这个比喻很切合多老大的为人和心理。而当他乞求到几吊钱的赏赐时,便急不可耐地进了“大酒缸”,吃饱喝足,满嘴喷香,于是他会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像一朵 刚吐蕊的鲜花,指望日子会越过越香。这也符合他的心理性格。但其实呢,在洋主子眼中,他只不过是“一条丑陋而颇能通人性的狗”而已。那几吊钱,不过是洋主 子扔给走狗几块啃剩了的骨头,他却以为自己要成为“吐蕊的鲜花”。几个形象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讽刺幽默的效果也就呼之欲出了。是这几个互相关联的比喻,构成了互相呼应的上下文语境。对于读者来说,当读到第一个比喻时,由于它的生动、形象,加上一定的阅读背景,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记忆储存。当读到第二个比 喻时,一个新的形象又会映在记忆的屏幕上,这时就与前一个记忆储存的形象发生对比;而读到第三个比喻时,完全矛盾对立的形象又使读者心理上陡然一转,产生了强烈的不协调。这三个比喻也就显出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来——在这里,互有关联的上下文语境对幽默的确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其实,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有不少这样看似不幽默,但在上下文语境的催化、帮助下产生了幽默感的例子。在前一节分析修饰的语言技巧时,我们就曾谈到,有些修饰成分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也是属于这种情况。因而,利用上下文语境的条件,正是老舍作品语言之所以充满了浓郁的幽默感的一个重要的 原因。
二、内隐性语境对幽默的影响

  内隐性语境是与外显性语境相应的。它没有外显性语境那么明显,但在语用中的作用并不亚于外显的语境。从范围上看,它包括多种语言外的因素(如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不过在分析老舍的幽默艺术时,我们主要谈谈两种因素:背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
  所谓“背景语境”这里特指作家创作时的主观态度。这种态度已经消隐在作品的背后,不象上下文语境那样明显,而需要人们透过话语的字里行间去还原。因而它属于内隐性的。但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又确实对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形成产生过作用。老舍说过,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幽默作家要有“‘笑的哲人’ 的态度”。(《谈幽默》)正如前面谈到的,老舍的个性、阅历、修养、爱好等,使他很喜欢幽默,也擅长幽默。这首先与他“笑的哲人”的态度分不开。在早期的 小说创作中,他“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立意要幽默”。因而,《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小说充满了幽默的情调。在语言的表达上,跳脱畅 肆,“以文字耍俏”也就较为明显。例如:
  1)赵子曰先生的一切都和他的姓名一致居于首位;他的鼻子,天字第一号,尖、高,并不难看的鹰鼻子。他的眼,祖传独门的母狗眼。他的嘴,真正西天取经又宽又长的八戒嘴。鹰鼻,狗眼,猎嘴,加上一颗鲜红多血,七窍玲珑的人心,才完成了一个万物之灵的人,而人中之灵的赵子曰!(《赵子曰》)
  这种幽默的文字当然与他的写作态度相关。在《骆驼祥子》这篇著名的小说中,我们很少发现同以上类似的语言现象,也与作家本人的主观态度分不开。因为这是他“抛开幽默而正正经经的去写”的一部作品。这提示我们,分析老舍的幽默风格,的确需要考虑作家本人的主观因素的。
  从背景语境看老舍的幽默,还能发现,对不同的人物,他有不同的笔调。如赵子曰是作家嘲笑讥讽的对象,因而对他的外貌描写用了漫画式的夸张笔法。祥子是作家深寄同情的人物,对他的描写便是很平淡的写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而同篇作品中的虎妞,作家先后用了三 个比喻来描写她的黑脸:“像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好像一块煮老了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像拔去毛的冻鸡”。这几个比喻连成上下文语境来看,有很幽默的效果。因为它们包含了作家对这个人物既厌恶、揶揄,又有所同情的复杂的“心态”。当读者把它同描写祥子的话语对照起来,反溯作家的主观态度,就 能更清楚地了解作家为什么要选用不同的语言手段的匠心,从而更好的感受、欣赏作家的幽默艺术。
  在叙说事件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作家的主观态度这个背景语境在起作用。如在《何容先生的戒烟》这篇散文中,作家这样写道:
  2)在武汉的时候,我们都吸“大前门”或“使馆牌”;“小大英”似乎都不够味儿。到了重庆,“小大英”似乎变了质,越来越“够”味儿了,“前门”与 “使馆”倒仿佛没了什么意思。慢慢的,“刀牌”与“哈德门”又变成我们的朋友,而与“小大英”,不管是谁的主动吧,好像冷淡的日甚一日。不久,“刀牌”与 “哈德门”又与我们发生了意见,差不多要绝交的样子。何容先生就决心戒烟!
  这一段文字乍一看没有什么特殊之外,但细细的咀嚼,却能感到有深沉的幽默渗透其间。作家变换视点,用生动的表达技巧说出生活的拮据——香烟越抽越差, 以致快要“绝交”了。但分析这里的幽默,除语言的技巧之外,还应看到作家的主观态度:他是以一种“笑的哲人”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的。在“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的抗战期间,作家们同样经受着生活的窘迫。然正如老舍自己所说:“在这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不愿细细的 述说这些客观的条件与因由,而替文人们呼冤。反之,我却愿他们以极度的热心,把不平之鸣改作自励自策……”(《一封信》)他自己正是这般的“自励自策”, 把所受的苦化作淡淡的幽默,这是很高境界的心态。只有当我们回溯并把握了作家这种主观态度之后,我们才能对这里面的幽默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使用语言有一定的社会、时代、文化环境。这是一般所说的广义的语境,也属于内隐性的语境:虽然是潜在的,不易直接把握,但对语言运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联系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来分析老舍的幽默艺术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
  3)他(赵子曰)从桌上拿起一本小书,嗽了两声,又耸了耸肩,面对着墙郑重地念起来:“Aboy,Apeach”,他又嗽了两声,跟着低声的沉吟:“一个‘博爱’,一个‘屁吃’!”(《赵子曰》)
  4)(天台公寓)因为有这样的结构,所以客人们管外部叫“紫禁城”,内部叫“租界”。(同上)
  5)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有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正红旗下》)
  这几个例子在语言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变异。例3)是外语词与汉译词的飞白对照;例4)和5)都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有幽默感。但是,要真正理解其幽默,仅停留于语言形式一个方面似乎是不够的。先看例3),赵子曰这个“名正大学”的大学生,当然要学外文,这是“五四”之 后的社会时代潮流。这里令人感到幽默可笑的,不仅是他直到上了大学还在一本正经地学“Aboy,Apeach”这样最简单的单词,也不仅是他把这样两个最 基本不过的单词的发音都念错了,而且还因为他用来对译的汉语词是“博爱”和“屁吃”这样两个雅俗完全对立的词和词组。在五四浪潮的冲击之下,“自由、平 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口号被提出并广为流行。赶时髦的赵子曰自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名词。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腹内空空、不学无术的草包,在大学里除了玩乐之外,还有一大本领就是能吃,常与人上馆子吃得乌烟瘴气。因而他也能很自然地用“屁吃”来对译peach。通过这两个汉译词,把时髦与粗俗如此完满地 集于赵子曰一身。透过社会时代这面巨大的棱境,我们便看到了赵子曰身上那奇特的幽默“光彩”。例4)的比喻也很有时代特色。用“紫禁城”“租界”来比喻一个破旧的公寓(外部房屋十五间甚至有两间下雨不漏水的!),未免夸大其词。但我们认为,作家这样比是有一定深意的。在二十年代那个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 生,外国侵略者加紧入侵、渗透。一个个租界在中国土地上立起,俨然成了“国中之国”,备受着军阀政府的保护。作家把外面的房子喻为“紫禁城”,里面喻为 “租界”,不正是很形象地写出了反动的卖国政府与帝国主义这种狼狈为奸的关系吗?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比喻,却暗含了多么深沉的幽默和讽刺!而对这种深沉的幽默,必须联系其社会时代背景才能深刻领会。再看例5),本来“我”还没有出生,姑母就不满意“我”了,因为母亲不能照常伺候她。可是“我”出生的时刻却是 个“良辰吉日”——腊月二十三酉时,连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这样,姑母才不能不对“我”“有一点点敬意”。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的来历 不小,说不定就是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呢——正是处于十九世纪末的时代,封建势力很强大,姑母才可能很“合理”地因出生日期上的巧合,产生如此的联想,才会 在蛮横无理之中又对“我”稍有敬意。这里字面上的幽默诙谐的对比,实际上是源于背后的社会因素、文化环境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6: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幽默艺术与语用信息

  细心的读者阅读老舍的作品,大概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老舍的幽默艺术常通过两种很突出、迥然相异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一为铺张扬厉,一为简洁凝炼。事实上,这两种方式表现的幽默,其中也有语用条件。这种条件可以从语言表达中信息量的多少方面来分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具有一定语义的词语以及按语法规则排列起来的语义序列,都是信息的代码。语言运用的一般要求 是,信息代码所负载的信息量与所要表达的内容必须大致相等。表达中的罗里罗嗦或含糊不清都是说话作文时应尽量避免的。因为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能由背景知识补充的信息内容,一般不必都说出。即语用学中所谓的“量的规则”:所提供的信息量既包含了必需的信息, 又不超出所需的信息。但是,在幽默的艺术中,有意识地增加或减少交际时的信息量,隐含一定的意义,却是造成幽默效果的很有用的条件。这在老舍的幽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试分两点来谈。
一、多余信息对幽默的作用

  利用多余信息达到幽默,在老舍早期的作品中十分常见。他曾说过:“我初写小说,只为写着玩玩,并不懂何为技巧,哪叫控制。”“一个局面或事实可笑,自然而然在描写的时候便顺手加上了招笑的文字,以助成那夸张的陈述。”(《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先看些例子:
  1)赵四在门外耍开了旋风。赵姑母门上的黑白脸的门神,虽然他的灵应,有些含糊其词,可是全身武装到底有些威风。赵四看了他们一眼,上前握定门环在门神的腮上当当的打起来,打得门神干生气一声也不言语。(《老张的哲学》)
  2)第三号主人是天台公寓最老的住客。一部《天台公寓史》清清楚楚地印在他的脑子里,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所影响于公寓的大局。不但此也,第三号的主人是位最和蔼谦恭的君子。不用说对朋友们虚恭有礼,就是对仆役们也轻易不说一个脏字;除了有时候茶泡的太淡,酒热的过火,才金声玉振的赞美仆役们几声: “混蛋”!不但此也,第三号的主人是《麻牌入门》、《二簧批评原理》的著作者。公寓的客人们不单是亲爱他,也很自傲的能和这样一位学者同居。不但此也,第三号主人在大学,名正大学,学过哲学、文学、化学、社会学、植物学,每科三个月。他不要文凭,不要学位,只是为学问而求学。不但此也,第三号主人对他父母 是个孝子,虽然他有比一脑子还多的“非孝”新思想。每月他至少给他父母写两封信,除催促汇款以外,也照例写上“敬叩钧安!”不但此也……(《赵子曰》)
  例1)的幽默同多余的信息有关。本来,贴在门上的“门神”画并不会生气也不会言语,这是常人都知道的道理,完全可以不说。作家用拟人手法说门神被打得 干生气而不做声,应该说是多余的信息。但就是这多余的话表现了幽默。去掉它,这个语段便显不出幽默。例2)固然在语言形式上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排比、 夸张、反语等,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力,构成一定的幽默。但这里的叙述中故意使用的多余信息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老舍有意用一系列排比句式,对赵子曰的为人、品性、学问、爱好、资历、思想等各方面作了详尽的描述。按常规,介绍一个人用这么铺张的写法是不适宜的,易引起读者的厌烦和反感。但老舍在这里是 有意为赵子曰这个充满幽默色彩的人物定基调的。这些铺排形成了一种较强的语势和义势,能刺激读者加深心理印象。当然,这些铺张的叙述可以省略或精减,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汪洋恣肆的话语去掉,改用一般的或更简洁的话来写,作家隐含在其中的许多附加的感情色彩和潜在的信息不也随之失去了么?幽默的效果 当然也无从谈起了。
  在有变异的语言手段基础上,再加上多余信息,常常可以达到很幽默的效果。这在老舍作品中有很多例子。例如:
  3)老张用腿顶屁股,用屁股顶脊骨,用脊骨顶脖子,用脖子顶着头,节节直竖的把自己挺起来。
  听说在《进化论》上讲,人们由四足兽变成两足动物,就是这么挺起来的。(《老张的哲学》)
  前一段使用“顶真”的修辞格,已经比较幽默了。第二段的“听说……”纯属多余信息,但同上面的顶真格相配,更显得幽默。又如《还想着它》一文中写作家在新加坡找商务印书馆,用的是拟人手法:“商务馆果然等着我呢。”这有幽默的意味。而作家还要再加上一句多余的话:“说不定还许是临时搬来的。”就使幽默 的效果更彰显。
  更多的时候,一些原本没有使用什么变异语言手段的话语,因为带上多余信息也有了幽默效果。这就更显示了多余的信息量对幽默的作用。例如:
  4)赵子曰大声的说:“你赶紧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那张字少;别揭破了,带着底下的纸揭就不至于撕破了!办得了办不了?”(《赵子曰》)
  5)赵瑞是他的姓名。他约有五十上下年纪,从结婚到如今他的夫人永远比他大十来岁。(《老张的哲学》)
  6)伊太太下了命令:……第一个说“得令”的,自然是伊牧师。……儿女是越大越难管,丈夫是越老越好管教;要不怎么西洋女子多数挑着老家伙嫁呢。(《二马》)
  这几个例子都没什么明显的变异手段,但它们都很幽默。便是因为多余信息的作用。例4)是赵子曰“义务献演成功”后对旅馆的伙计李顺的一番吩咐。上下文 语境告诉我们,李顺是个专门跑腿的小伙计,对旅馆周围一带的地形很熟悉,对于揭戏报子这样简单的事情当更不在话下。本来赵子曰只要明确告诉他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到后门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这些信息对李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而赵还叮嘱了那么一大堆,显然都是些多余信息。也正是这些多余信息,透露出赵子曰得意、陶醉的心情。联系到他身为大学生不学习,不务正业却特起劲的所作所为,一股幽默感油然而出。例5)的“从结婚到如今”、 “永远”等都是多余信息。一对夫妻从结婚直到“永远”当然都是年岁一块儿往上长的,断没有一个人长得快些,一个人长得慢些的道理。这是一般的常识。因而本 来只要说“他夫人比他大十来岁”就可以了。作家加上了多余信息之后,带上了一种诙谐风趣的情调。例6)的最后一句“要不怎么西洋女子多挑着老家伙嫁呢”也 是多余信息。一句闲话,就手儿揶揄了西方某种社会现状。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想得深说得俏”。
  老舍话语中的多余信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节中分析的利用修饰语的技巧,便是多余信息的一种常见方式。也有的时候,他利用加注的形式带上多余信息。如《老张的哲学》中写老张的吝啬,死后若是“羊肉价钱低落之时”,他会在遗嘱中写上“按照回教丧仪,预备六小件一海碗的清真教席”。接着,作家加了一个 注:“(自然惯于吃酒吊丧的亲友们,也可以借此换一换口味。)”《赵子曰》中描写赵子曰的梳妆打扮是:“把头发梳得晶光瓦亮”,这还不够,又加上一个注: (琉璃瓦)。《二马》中写温都太太说话时,小鼻子尖儿往上指着,好像要哄跑棚顶上的苍蝇。紧接着一个破折号加上一句多余信息“棚顶上恰巧有个苍蝇。” 这种加注的多余信息也都是十分幽默的。
  还有的时候,老舍由现实生活的某种现象中虚拟一个前提条件,由这个虚拟的前提再铺张。因为这前提是虚拟的,与一般读者的实际知识存在差距,故作家便在这虚拟的前提背景之中,尽力铺排、渲染,好像要证明自己的虚拟是正确的。例如:
  7)原来古人的言语是一半说一半唱。或者说:言语与歌唱没有分别。欢喜也唱,悲哀也唱,打架也唱,拌嘴也唱。老太太也唱,小小子也唱,大姑娘也唱,小妞儿也唱。而且无论白天黑夜想唱就唱,甚至于古代的贼人在半夜里偷东西的时候,也是一面偷一面唱。歌唱以前往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赵子曰》)
  “古人的言语是一半说一半唱”这是作家虚拟的前担。顺着它,作家连用了八个排比分句,铺张渲染。无疑,这都是些多余信息。但这些多余信息能给读者以幽默感——在中国传统的戏曲中,古人不正是一边说着一边唱着吗?说说唱唱,打打唱唱,确实连小偷偷东西也一面唱一面偷,而且还要自报家门哩!作家这里用多余信息顺便给传统戏剧的旧框框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幽上一默,十分风趣。
  利用多余信息的作用达到幽默的效果,是老舍早期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当然,正如他自己后来认识到的,那时不懂控制,难免有过火之处。如对赵子曰的肖像描写就似太过;又如写赵子曰从天津回到天台公寓,掌柜的、厨子、账房先生、客人都高兴极了。一番描写之后,还加上一句:“李顺不得上前,在人群外把镇守天台公寓一带的小黑白花狗抱起亲了一个嘴。”也嫌过火。但利用铺排、多余的信息来为幽默服务,一直是老舍的拿手好戏。直到六十年代写的《正红旗下》中还有不少例子。如:
  8)全北京的人都预备过年,都在这晴光里活动着,买的买,卖的卖,着急的着急,也有乘着年前娶亲的。一路吹着唢呐,打着大鼓。只有我静静地躺在炕中间,垫着一些破棉花,不知道想些什么。
  先铺叙“全北京的人”在年前的各种活动,然后用“我静静地躺在炕中间”来对比。后面一个复句,本是完全可以不说的多余信息。因为“我”是才出生三天的 婴儿,能想些什么呢?大概是不会有人知道的。但作家特意加上这一句,既同前面“全北京的人”奔忙对比,又抛开人们的背景知识,故意利用它本身的多余信息这 个条件来表现幽默。
二、不说信息对幽默的作用

  正如前面分析过的,老舍运用语言时更多的是追求简洁凝炼。在幽默的表现风格上,他的这种追求也很明显。特别是自《骆驼祥子》以后的作品,幽默也越来越含蓄、深沉,形成了与前期铺张扬厉相对的一种风格色彩。
  从语用学的观点来看,老舍后期的幽默与故意减少信息量,利用“不说”(即过少的)信息有密切的关系。同任何优秀的作家一样,老舍十分清楚:读者的阅 读、理解是能动的、积极的。在一定的语境条件、背景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下,读者能由作家所提供的不说信息中发挥想象,通过合乎情理的推理,进而理解他所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因而,老舍常常在自信读者能理解自己的“不说”时,大胆地将一些本该说出来的信息略去,留给读者思考、补充、想象、推理,从而形成含蓄、深沉的语言表达特色,并由此达到幽默效果。先举两个例子:
  1)“回家把弟妹接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个真人,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离婚》)
  2)大概是因为他(老王掌柜)的身上有酱肉味儿吧,我们的大黄狗一直乖乖地把他送到便宜坊门外。(《正红旗下》)
  例1)是“天生媒人”张大哥对同事李科员说的话。老李在婚姻问题上感到不满足,有一定的追求,而张大哥不赞成。但他和老李是同事,不便说得很明确。 “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一句是故意减少了信息量,但含有潜在信息,提醒老李注意。因为他们二人都懂得《聊斋志异》大多是讲那些狐女花仙的故事。这种故意减少信息量的交际,在他们之间是成功的。而对于有同样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理解,并由这个减少了信息量的借代而感到幽默。例2)是写“我”洗三的那 天,便宜坊的老王掌柜拿了一对猪蹄子来贺喜。然后他有事回去了。作家写“我”家的大黄狗送他回家,很风趣。把狗乖乖的行为与酱肉味联系起来,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也是作家不说的前提。作家通过描写狗的“懂事”行为来蕴含着不说的潜信息;而读者也正是从狗的这个行为之中,读出了作家不说的信息——家境非常贫穷。这里作家没有把这个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不仅转一个弯从另外的角度,并且故意地不说出这个意思,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就有很幽默的效果。
  不说的信息通常可以蕴含在变异的语言手段中。这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不少适例。如《赵子曰》中描写天台公寓的伙计李顺根本不懂那些官场术语,只能按自己的知识范围来理解与做官有关的名词:“市政局下了什么‘坏人状’,武先生作了官啦!”“官大多了!什么‘见着就磕’的委员哪!”把“委任状”说成“坏人状” “建筑科”说成“见着就磕”,修辞上属于谐音飞白的手法,很新颖奇特。作家这样选用话语手段,就蕴含了不说的信息:得了“坏人状”而有官作,不是暗刺在那 个社会里只有坏人才能作官吗?“见着就磕”的委员,会是什么货色,难道还不一目了然了吗?理解了这些不说的信息,我们都会为老舍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感到会心的一笑。
  也有的时候,老舍所使用的语言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变异手段,而是平平道来,淡淡说出,我们却会感受到幽默。这也与作家的不说信息有关。例如:
  3)大姐曾偷偷地告诉过她:金四把叔叔送给了大姐公公两只大绵羊,就居然补上了缺,每月领四两银子的钱粮。二姐听了,感到十分惊异:金四把叔叔?他是回族人哪!大姐说,是呀!千万别喧嚷出去呀!叫上边知道了,我公公准得丢官罢职!二姐没敢去宣传,大姐的公公于是也就没有丢官罢职。(《正红旗下》)
  这段话全是口语,没有使用任何特殊的修辞手法,就像作家在同读者叙述家常。但是它读来却很幽默。表面看来,最后两句是互为因果的,实际情况呢?果真是二姐没去宣传,大姐的公公便保住了官职吗?换言之,二姐一去宣传,他便真要丢官吗?既然连二姐都知道了这件事,那么朝迁呢?“上边”的有关部门呢?……这 都是不说的信息。不尽之意,让读者去想象。在读者想象、推理的过程中,幽默的感受也就随之而至了。
  利用不说信息表现幽默,老舍还有一个特点:时常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似乎如实地、公允地转述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自己则不置可否,从而巧妙地把不说信息表达出来,并显出幽默。例如:
  4)他(大姐公公)的衣服非常整洁,而且带着樟脑的香味。有人说这是因为刚由当铺里拿出来,不知正确与否。(《正红旗下》)
  5)她(大姐婆婆)打扮起来的时候,总使大家都感到遗憾。……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当阎王奶奶打扮起来的时候,就和盛装的大姐婆婆相差无几。(同上)
  例4)借“有人说”来故意减少信息量。从上下文语境我们知道,大姐公公一家人都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他们吃喝玩乐,到处借债,以致于家里的 “单、夹、棉、皮、纱衣服,与冬夏的各色首饰,都循环地出入当铺,当了这件赎那件,博得当铺的好评。”大姐公公穿的衣服之所以“非常整洁,带着樟脑的香 味”,显然是刚由当铺赎出来。这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家的拮据。作家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变换角度,写成“有人说”,还加上一句“不知正确与否”,余下的潜信 息就让读者自己去补充、联想了。显示了他很含蓄、深沉的幽默风格。例5)的比喻别出心裁,不说大姐婆婆像阎王奶奶,而倒过来说。而且,这是“据看见过阎王 奶奶的人说”的,作家本人并没有认定呢!作家有意退一步,实际上这里面有很辛辣的讽刺和幽默。不说信息是:“你们没见过阎王奶奶吗,那么只要看看大姐婆婆 就可以了!通过读者的联想、补充,大姐婆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难道还不十分清楚了吗?
  当然,也应该指出,在表现幽默的时候,信息量的多余与减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隐含某种潜在信息,都要利用语境和背景知识等条件,都必须基于读者的想象、推理等等。所不同的只是语言形式上的表面负载的信息量的多寡而已。因而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实际上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老舍就往往把二者揉合 到一起,让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共同表现更强烈的幽默效果。例如:
  6)参加典礼的老太太们,媳妇们,都先“添盆”,把一些铜钱放入盆中,……虽然没有去数,我可是知道落水的铜钱并不很多。(《正红旗下》)
  7)书房外有一座精致的小假山,霜清老人高了兴便到山巅拿个大顶。山前有牡丹池和芍药池,等到春天便长起香蒿子与兔儿草,颇为茂盛;牡丹与芍药都早被“老人”揪起来,看看离土还能开花与否。书房东头的粉壁前,种着一片翠竹,西头儿有株紫荆。竹与紫荆还都活着。
  (同上)
  例6)“虽然没有去数,我可是知道落水的铜钱并不很多”一句,是多余的信息,因为具体语境告诉我们,“我”是个出生才三天的婴儿,怎么能去数铜钱呢? 但这同时又是“不说”的信息,含有较丰富的潜台词:既然连“我”这个才三天的婴儿都知道没有多少钱,大人还用说吗?由此,“我”家的家境,亲戚的穷富,尽 在不言之中。作家不明说,而通过“我”的角度来写,显得多么幽默!例7)表面看来,最后两句中,第二句对第一句来说是多余信息。既然说了“种着一片翠竹, 有株紫荆”,就没必要再说它们“还都活着”。但透过这表面形式深入分析起来,这第二句多余的信息却又有丰富的潜台词,同时又是不说的信息。联系上文牡丹与芍药的命运来看竹子与紫荆,就不能不使人感到这实在是太幽默了:假如竹子与紫荆也像牡丹、芍药那样“软弱可欺”,假如“霜清老人“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 世”的大力士,那么,竹子与紫荆还能有幸“活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6: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幽默艺术与语用规则


  语言运用有不少约定俗成的规则。现代语用学已总结出四条“会话规则”,即在质、量、关系、方式四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有意违反这四条规则,都可以 得到语用学上所谓的“会话含义”。其实,幽默的效果也是某种会话含义,也与有意违反语用规则有关。前面分析的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段达到的幽默就与有意违反 “质的规则”有关;变换视点的表达技巧则同违反“关系规则”相关;上一节还专门分析了违反“量的规则”达到的幽默。这里让我们再看看老舍如何有意违反语用 中的“方式规则”达到幽默效果的。
  方式规则的要求是:在语用中,话语必须清楚明白,风格一致,井井有条。但在老舍的幽默语言中,有不少是故意违背或故意发挥方式的规则来造成幽默效果的。

一、与同现规则有关的幽默


  在正常的语言运用中,话语在语体、风格、方式上必须保持一致,才是得体的。这是语用的方式规则之一,称之为“同现规则”。但是作家有时为了某种目的, 可以故意造成语体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协调。在不致于被读者误解的前提下,这种做法,常常使读者在阅读理解时发生心理转折,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对比、联想、推理,从而感受到作家这样使用语言的生动或幽默来。
  阅读老舍的作品,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古语词、外语词、俗语词、专业用词等与现代常用词汇混用以及大词小用、句式变异等现象。这些词语、句式的变异使用形成了语体风格的不协调,也使话语产生了较明显的幽默感。这种语用现象在老舍的作品中俯拾即是。先看《赵子曰》中的几个例子:
  1)牌余酒后,他觉得非有些灵魂上的修养不可,他真的秉着虔诚,匍匐在地的祷告起来:

敬求速遣追魂小鬼将贱内召回,以便小子得与新式美人享受恋爱的甜美!阎君万岁!阿门!

  2)“不喝!不喝!”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无奈这个中央政府除了发电报以外别无作为,于是赵子曰那只右手像饿鹰捉兔似的把酒盅拿起来……酒到了食管,四肢百体一切机关一齐喊了一声“万岁!”眉开了,眼笑了,周身的骨节咯吱咯吱的响。脑府也逢迎民意下了命令:“着令老嘴再喝一盅!


  3)穿着棉袍上街去,纵然自己有此勇气,其奈有辱于人类何!桌上摆着三瓶烧酒,十几样干果点心,没心去动;为国家社会起见,也是不去动好;不然,酒入愁肠再兴了自杀之念,如苍生何!

  4)“主席”,莫大年嘟嘟囊囊的说:“我困了!你们的意见便是我的意见。你们商议着,我睡觉去啦!

  “神圣的主席!原谅我!我黑色与白色的眼珠已一齐没有抵抗上层与下层的眼皮包围之力了!”周少濂随着莫大年也往外走。

  这里几例都很幽默,可以从作家故意违反同现规则这个条件来分析。例1)的“贱内”是古语词,“阿门”是外来的基督教专用词,“小子”是俗语词, “新式美人”“恋爱的甜美”等,又是现代常用的词汇。作家故意把它们混用在一起,造成风格上的变异。通过这些混用的词语,读者可以把握赵子曰此刻的心理,进一步认识这个古今中外无不贯通,国粹洋学兼收并用的“文明人”,从而感受作家在这变异的风格中所体现的幽默。例2)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 人等,但更突出的还是违反同现规则的风格变异。“中央政府”“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既是比拟、夸张,又是大词小用。还有那四肢百体的喊“万 岁”,“着令老嘴再喝一盅”等拟人的手法,也都有明显的风格变异。这种用法造成了读者心理上对词汇的原义与作品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平衡的感觉,使读者觉得 可笑和幽默。例3)的幽默与古语句式有关。作家选用了两个古代常用句式来讽刺赵子曰的无所事事和无所适从的矛盾状态。这个句群乃至《赵子曰》全书,都是以口语句式为主的,体现了强烈的口语语体风格色彩。这里的古语句式与全书的风格色彩形成不协调,也能使读者感到幽默。例4)通过莫大年和周少濂两个人的话语对比,显出风格上的变异和不协调。莫是个较老实,被人称为“傻老”的大学生,说话很本分、不做作。而周是个常以“新诗体”来发表哲学见解的“新诗人”。 “张口便是新诗,闭口便是哲学。”但实际上只是个腹内空空的大草包。用“我的黑色与白色的眼珠已一齐没有抵抗上层与下层的眼皮包围之力了!”这种迂腐的、 “诗”的语言报告自己的睡意,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罕见、非常可笑的。通过这些风格上的不协调和具体上下文语境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家的幽默。
  老舍掌握着非常丰富的北京俗语和方言土语,并常常在实际的运用中,将其用在适当的人物身上,用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语境,使之违反同现规则,让读者产生幽默的感觉。如《离婚》中描写那个“北京俗语搜集者”孙科员,不论在什么场合下都忘不了搜集俗语,而且“活学活用”。连赴人家的宴请都说“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吃得喝。”为了活用俗语,不惜把自己比作猪八戒,真是可笑、幽默。他平日里说话总要带个“儿”字,以为这样就把北京话学到了家。第十二章第二节 里,他向老李叙述小赵和吴太极打架的一段,才八九百字里就有61个表儿化的“儿”字,约占这段话字数的7%。什么“市长儿”、“十九岁儿”、“团长旅长 儿”、“所长儿”等等,还有11个“压根儿”。可到底什么是“压根儿”,看得出他压根儿就不懂。在这段话里,还有不少是方言,如:“作勿来,作勿来”、 “交关好”、“莫得还手”、“羞得咧”、“没面目”等,与那些北京俗语:“狗熊的舅舅,猩猩儿,精得咧”、肥猪拱门,三下两下”“瘸子的屁股,斜门!”、 “煮熟的鸭子儿又飞了!”等交叉在一起,使得这个本是日常交际的口语片段,形成了一种文不文、白不白、京不京、俗不俗的乱七八糟的特殊风格,而读者正是从这变异了的语体风格中感受到非常幽默的效果。
  有意违反同现规则,同特定的、具体的语境联系起来,还会有更为幽默的效果。如《赵子曰》中描写赵喝醉酒之后碰上一个暗娼。一番眉来眼去,“他的魂已出 壳”。他急于要表白自己的心情。但请看他说的话语:“我不爱你,我是水牛!不!骆驼!呸,灰色的马!”一连串的俗语词表现了他的浅薄和粗鄙。其实,他何尝不也想“文雅”一点呢?但这个“大学生”到此关键时刻却文雅不起来。情急之中,幸好他还能想起几句古诗:“遮莫姻缘天定,故把嫦娥付少年!”以及周少濂的 “新诗”:“爱情似烈火的燃烧,把社会的一切束缚烧掉!”这种不伦不类的古今交融、文野结合,又是用在这种场合,这种语境,就不仅很好地刻划了赵子曰这个人物,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幽默。
  这类通过语体风格上的不协调造成的幽默在老舍早期小说中不胜枚举。如《老张的哲学》中写老张的肚子饿了,是“肚子的严重警告”,“老肚的叛乱”;被洋 人诈去五毛钱,老张在账本上写上:“老张一个人的国耻纪念日。”《离婚》中也有不少例子。如说老李和太太的闹矛盾是“宣战”,二人“断绝了国交”;把几位 科员太太的联合叫作“国际联盟”,这个“国联”有“会员国”、还有“行政院的常务委员”等等。六十年代写的《正红旗下》里,这样的手法也较常见,如把“财 政表格”、“赤字”、“预算”等经济学上的术语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把二姐称作姑母的“采购专员”,把上街买东西叫作“出征”等等。即使在作家明确申明“看 住幽默”的《骆驼祥子》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把杨宅主人与仆人张妈的对骂说成“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而张妈也因此被收为杨宅的 “亲军”等。可见违反语用中的同现规则造成语体风格的不协调是老舍幽默语言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我们理解他的幽默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与关联规则有关的幽默


  语用的方式规则还讲究井井有条,话语之间的意义要有联系,不能随便跳脱、转折或颠倒。这便是所谓的“关联规则”。但是,如果有意识地违反或者利用这条规则,也可以达到某种效果,让读者感受到幽默。这在老舍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是故意违反关联规则。老舍时常有意识地使叙述描写的语言发生转折,关联不上,让话语在转折、对比、不协调之中显出幽默来。例如:
  1)(赵子曰)忙着七手八脚的擦脸,穿衣裳,戴帽子。打扮停妥,对着镜子照了照,左耳上还挂着一团白胰子沫。(《赵子曰》)
  2)有一回伊牧师来看她们,温都姑娘把情人给她的信,挑了几篇长的,念给老牧师听;牧师本来是劝温都姑娘礼拜天上教堂,一听姑娘念的信,没等劝她,拿起帽子就跑了。(《二马》)
  例1)先通过几个分句描写赵子曰洗脸、打扮等动作。作家选用了短句,使这些动作显得急迫、紧张。可是等到“打扮停妥”,要出去游玩了,却又意外地发现 “左耳上还挂着一团白胰子沫”。由前面风风火火、慌脚忙手的动作突然转到使人意料不到的一个结果,很像相声里的捧哏和抖包袱。对此,读者心理上会产生明显的、强烈的逆转,从而感到其中的幽默。例2)的幽默也来自语义的转折。温都姑娘很有些新思想,平时在家总与母亲争论结婚、离婚问题,使母亲头痛。伊牧师出于“拯救灵魂”的好意来劝她去教堂作礼拜,可她不仅不领情,而是略施小计就把伊牧师击退了。可笑的是牧师,在如此开放的女性面前落荒而逃,连“上帝”交给 他的使命都顾不上了。作家在缓缓叙述时,语义忽的一转折,便使这个看来很平淡的语段显出了幽默。
  故意违反关联规则达到幽默,是老舍幽默艺术的一种常见的手段,在不少作品中都有适例。如《离婚》中写丁二爷提着一笼破黄鸟,为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的安全担心:“小鸟,小鸟!你叫一声,叫一声!你要是叫一声,天真就没危险!叫!叫!”然而“小鸟们始终不叫。”又如《四世同堂》中描写祁瑞丰:“他既没有学 识,也就没有一定的意见,而只好东一杓子捞住孔孟,西一杓子又捞到恋爱自由,而最后这一杓子捞到了王八。”都是不合关联规则的语义跳脱,使人读来感到很幽 默。
  有的时候,故意违反关联规则同一定的语境因素、一定的信息量结合起来,能有比一般情况更为明显的幽默效果。例如:
  3)赵子曰把脑袋一前一后的伸缩着念:“初次登台,谭派须生,赵子曰。烦演《八大锤》《王佐断臂》。车轮大战,巧说文龙,五彩电灯,真刀真枪,西法割臂,改良说书。”他念完一遍,又念了一遍,然后,又念了一遍,跟着又蹲下去看看戏报的反面,没看到别的,只有些干浆糊皮子和各色碎纸块。(《赵子曰》)
  这是对赵子曰“义务献演”《八大锤》等戏成功之后的描写。此时是半夜一点多钟,可赵却兴奋得睡不着觉,还要伙计李顺去把戏报子揭回来。这里的上下文和具体时间等外显性的语境已为幽默提供了条件。在语言形式上,作家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式:“他念完一遍,又念了一遍,然后,又念了一遍。”本来只要说他 “念了一遍又一遍”,就足以表现动作之多与重复,故这里的反复手段属于多余信息。至此,通过语境、信息等条件,读者已能读出其中的幽默来了。但更使我们感到幽默的是:赵子曰念完之后竟蹲下来看戏报的反面。这个动作与前面动作是有联系的:正因为得意忘形,他才会觉得光看戏报子的正面还不满足,还要再看看反 面。但这在语义上是一大转折。反面能有什么呢?作家很客观地作了描写:“只有些干浆糊皮子和各色碎纸块”。这个发现对兴奋至极的赵子曰来说,不是难免要感到一点扫兴吗?而且,它与前面的描写对比,也能使读者产生一种滑稽可笑、幽默揶揄之感。
  另一方面,有时候老舍并不违反关联规则,而是有意识地严格遵守它,并按语义相关的线索进一步引申、发挥、夸张。在语义的关联上,或把平常不搭界的事情连在一起,故意曲解;或利用语义的发展轨迹暗中改换概念,也都能给我们以幽默的感觉。这是利用关联规则为条件来造成语言幽默。举两个例子。《正红旗下》中 描写牛牧师得知定大爷请他吃饭,“非常兴奋,以至把下巴刮破了两块儿。”兴奋与刮破下巴本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家用连词“以至”故意把这两件事连起来, 就有了幽默的情趣。《离婚》中有菱认干妈的场面,作家这样描写:“干妈确是干的,因为脸上笑得都皱起来,像个烤糊了的苹果,红而多皱。”利用干妈的 “干”之语义,暗中改换概念,幽默感不露声色地流露出来。再看《赵子曰》中描写“神易大学”对《易经》的所谓“研究”:
  4)经上所说的“初九潜龙勿用”、“初二见龙在田”,那是毫无疑义的说明地层里埋着古代生物化石。所谓“潜龙”,所谓“在田”,不是说古代生物埋在地里了吗。所谓“初九”、“初二”不是说地层的层次吗。况且,龙又是古代生物,不然为什么不说“见猫在田”?
  作家运用故意拟误的手法,给那些死抱老古董、不学无术而又自作聪明的“研究者”们以幽默的讽刺。这是在研究学问么?不,这是在做文字游戏,在亵渎科学!语中含讥讽,刺里有幽默。接着,作家便按着这个前提,顺着其内在的、必然的发展关联,进一步发挥、夸张了:
  5)经中短峭的辞句,正如今日的电报文字的简单有同样用意:如“利见大人”、“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不过是说:姓利的见着大人了,姓利的已经起 程,姓利的过了大江。至于姓利的这个人,是古代的银行大王,还是煤铁大王,虽然不敢断定,可是无疑的他是个大人物,因为经上说了几次《利艰贞》,那不是说姓利的是个能吃苦,讲信用的汉子吗……

  作家按照语义发展的关联,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扯到一块,并故意曲解。每个读者读到此,恐怕都难免要忍俊不禁的。这里的幽默不仅来自作家用了拟误等修辞手法,而且是通过上下文语境和利用关联规则去发挥等语用条件共同作用而达到的。

  很多时候,老舍利用关联规则是暗中顺接的,不动声色,含蓄深沉。例如:
  6)(正饿着肚子的)马先生一动也没动,吧嗒着烟袋,头上一圈一圈的冒着蓝烟。(《二马》)
  7)姑母高了兴的时候,也格外赏脸地逗我一逗。叫我“小狗尾巴”。因为,正如前面所交代的,我是生在戊戌年(狗年)的尾巴上。连她高了兴,幽默一下,都不得人心!我才不愿意当狗尾巴呢!……看,直到今天,每逢路过狗尾巴胡同,我的脸还难免有点发红!(《正红旗下》)
  例6)描写老马早上起迟了,房东太太不给开饭,他又不敢去问,只得干坐在椅子上抽烟。“头上一圈一圈的冒着蓝烟”既是描写他抽烟的情景,但联系具体的 语境,又可以体会到作家暗中转接的潜台词:这不正暗中照应了老马饿得“头生烟,眼发蓝”么?这里的幽默实在含蓄而够味。例7)由姑母叫“我”“小狗尾巴”,“我”不高兴,顺连为“每逢路过狗尾巴胡同,我的脸还难免有点发红!”也很幽默。读者通过上文已经得知“我”不愿意当“狗尾巴”的信息,固然可以按 关联自然地推知他反对别人这样称呼他。可是,作家更进一步,按这线索连到了“狗尾巴胡同”上去了。把约定俗成的地名与自己的外号连在了一起,并使两个 “狗尾巴”的概念不露痕迹地暗中发生变换。读者在理解这两个暗中变换的概念的过程时,禁不住要会心一笑,同时也感受到作家的幽默。类似的例子还如《正红旗下》中说眼睛多“没有骨头,所以也看不起骨头,——他重视,极其重视,酱肉。”两个“骨头”暗中转换;《茶馆》中吴祥子说的“你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 思吗?“巧妙地利用“意思”一词的不同含义,既刻划了特务的贪婪和狡黠,又含而不露地表现出作家的幽默天才。
  以上分别从两方面谈语用的方式规则对老舍幽默的作用。更进一步,在同一个语言片段中,既违反关联规则,又利用关联规则,造成更幽默的效果,也是老舍幽默语言的一个特点。例如描写赵子曰受伤住院,因为不能喝酒,他的脑子就要作怪了——竟然也会“思想”!他急得直跺脚也没办法,只得让大脑“思想” 去。这样一来,他可得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为什么医院要把死人的脑子装在酒精瓶子里?因为不用酒泡着,死后也不会得平安,还是要思想!”联系语境、背景及潜在信息,我们已经能读出其中的幽默来。接着,作家又遵循关联规则,让赵子曰“思想的骏马”驰骋下去:
  8)“也别说,会思想也有趣!居然想起作官了!哈哈!”他这一笑叫他想起,他七岁的时候在门外用自己的点心钱买过一只小黄鸟,“七岁就会自动的买一只小黄鸟,快二十六岁了,又自动的想起应该作官。赵子曰呀,要不是圣人——难道是狗?

  作家用关联规则把赵子曰七岁时“自动的”买小黄鸟与二十六岁时“自动的”想作官两个相似相关的行为联系起来,最后却突然一转折,违反关联规则,再用一个反问句式引出一个非常可笑、令人捧腹的结论。实际上这里面含有许多潜信息没有说出来,可供读者想象、推理,确实是“想得深而说得俏”的。再如:

  9)……举个例说:你猜怎么着?张天肆,你知道张天肆?财政部司长,司长!你要问他的出身,不必细说,凭他的名字可以猜得出:他本来叫张四,作了官才改成张天肆,张四,张司长!前三年他还是张四,因为报告给绥远都统一件秘密,你猜怎么着?当时他业了个绥远都统驻京办事处的科员,张科员!前三个月,他又 报告给财政总长一件秘密,哈哈,抖起来了,司长!由张四而张天肆而科员而司长,将来,谁能说得定呢,也许张大帅,张总长,张总统,张牛头,因为他住家在三河县牛头镇!由张四而张总统,一根线拴着:知秘密!武端喘了一口气又吃了一块牛舌头,心里想:设若张四“人以地名”有张牛头的希望,怎见得自己没有“人以 物名”而被呼为武牛舌的可能呢!(《赵子曰》)
  这时武端对莫大年的一番谈话。开始基本上都是按关联连接下来的:“由张四而张天肆而而科员而司长”。但在接下去的“张大帅,张总长,张总统”却突然转折了,跳到“张牛头”上去。虽然出了名的人往往可以自己家乡为名号,这在当时社会是不奇怪的。但由一系列含有递增、夸张意味的称谓突然转到另一个特殊的,而且又是如此这般粗俗的称谓上去,实在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更进一步,作家又利用关联规则,并遵守它,发挥它,从“人以地名”的张牛头,顺连到“人以物名” 的武牛舌上来,就更令人喷饭了。顺藤摸瓜,顺手牵羊般的“牛头、牛舌”两相对照,恰到好处。如果说张四真的以“知秘密”而成为“张牛头”,那么,联系上下 文语境和背景,以摇唇鼓舌为拿手戏的武端名为“武牛舌”了同样当之无愧了。这里的语言幽默,是作家既利用又违反关联规则,使读者的阅读心理在毫无准备的情 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然发生逆转而造成的。
发表于 2007-8-2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来的,是通过搜索一篇文章无意闯入,先问个好。

这些文字都是你写的吗?看来你是很努力的,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21:21 , Processed in 0.1037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