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91|回复: 26

黄伯荣《现代汉语》教学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8 09: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jwc.ldu.edu.cn/jpk/kc ... gluojx/xinxiang.htm


1、看过一本教材里有“根词”这样的说法,请问“根词”指的是什么?

我们使用的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没有提到“根词”这个概念。“根词”是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当中构词能力最强的那一部分词。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一个特点是具有能产性,即可以和别的词或语素构成新的词。但不是所有的基本词汇都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只有一部分词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比如“水”。通常将构词能力最强的这一部分基本词叫“根词”。


2、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教材里在讲到短语和句子时都强调“句调”或“语调”的作用,即“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为什么?

的确“句调”或“语调”是句子与短语、词区分的标志。

将语调做为句子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语言学思想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体现。传统语法区别句子的公认标准是主语、谓语两个成分俱全、语义完整。而五十年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要把语调作为判断句子的一个基本标准。之后朱德熙先生从理论进一步论述,说明语调是判断句子的最重要的标准。他认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是汉语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汉语的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而印欧语中短语和句子之间是一种组合关系。汉语中短语和句子的实现关系的手段是语调,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就是句子,一个句子去掉语调就是短语。这正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我有一篇文章《汉语语法学句子观的发展》(《延安大学学报》94年4期)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可以参阅。


3、请问不能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哪些?


不能作谓语中心构成“把”字句、“被”字句的动词有:

A、 不及物动词。

B、 表示判断、能愿、状态等非动作动词。

C、 某些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的动词,如“知道”。

D、 某些只能带处所宾语的趋向动词,如:走、到。


4、请问“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具体如何运用?”。

一般来说,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个方面:

(1)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A、词在句子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比如:名词充当主语、动词充当谓语等。

B、实词与另一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之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等。

比如: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名词和动词组合,一般名词在前、动词在后,构成主谓关系,而动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动宾关系。区别词和名词组合,只能区别词在前、名词在后,构成偏正关系。

C、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结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比如“的”放在偏正短语里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着、了、过”放在动词后分别表示“正在进行”、“完成”、“过去”等时态。

(2)形态特征

词的形态就是指的外部形式的变化。包括:

A、构形形态:只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不构成新的词语。汉语中主要是指“重叠”。比如:走走、看看、研究研究、高高、老老实实等。重叠之后词汇意义没有变,产生了新的语法意义。

有人认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也是。

B、构词形态:加上语素,改变词形,构成新的词语。比如:“盖”动词,加“子”构成“盖子”变为名词;“绿”形容词,加“化”构成“绿化”变为动词。

(3)意义标准

意义是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等,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比如“风、马、牛”三个词具体的词汇意义不同,但可以概括出共同意义“事物”。

几种标准的具体应用:

(1)词类划分的总原则

遵循语法研究的基本原则: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词类不能只顾形式而不管意义。

语法功能和形态变化是句法和词法形式,意义即专指语法意义。

(2)形态标准

不同的语言当中,三种标准的作用不同,形态发达的语言里主要实词分类主要依靠形态标准,虚词没有形态主要依靠语法意义。没有形态或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形态靠不住,只能作为辅助标准。汉语不能完全依靠形态。

(3)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和功能、形态有一定的关系,意义制约着形态和功能。用意义判别词性,可以比较简单快速地判断词性。但也有麻烦,一些意义相近,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语,用意义不足以区别,比如“昨天、未来、已经、即将”都是表示时间的,但其功能不同。还有“战争、战斗”语义相同,但功能也不同。

(4)语法功能是最主要的标准

①从划分词类的目的看,是为了说明语句的结构,每一个语句实质上就是一个词类序列。

②语句就是词语组合的产物,将在组合中处于同一位置的词语归为一类,就是词类。

③依据词的形态分类实质上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分类,因为形态反映了功能,形态是功能的标志。

④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类,在语法意义上也有共同点。

⑤从分类的实践看,按照语法功能可以给词进行分类,并归类。

朱德熙:语法功能是各种语法词类划分唯一共同的标准。

具体做法:汉语词类划分以语法功能作为主要标准,形态和意义作为参考。


5、《现代汉语》教材词类划分的目的说得很简单,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词类划分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说明语句的结构

句子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划分词类给每一个词语定性,可以帮助说明句子的结构,归纳句型。

(2)说明各类词的用法

可以出现在什么位置上,充当什么成分,受哪些词语的修饰等。

(3)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规则,以简驭繁,尽快掌握语言。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初动力与目的就是为了教学。

(4)为计算机进行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基本依据。

计算机自动分词、词性标注、自动句法分析都要用到词类。


6、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讲到短语时说“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如何理解“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以前的教材没有强调“语义上搭配”,为什么?

语法上搭配是指词类之间能够搭配,比如名词和动词可以搭配(老师讲课),但名词和副词一般不能搭配(不现代汉语课#——不是现代汉语课),名词和区别词可以搭配(大型演讲会),但区别词不能和动词搭配(大型演讲)。

语义上搭配,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表面形式是词类的组合,而实际上是词与词意义上的组合,意义上能够搭配就是合理的组合,如果意义上不搭配,那就是不合理的组合。为防止语法上搭配而语义上不搭配的组合出现,比如乔姆斯基的例子:“无色的绿色的念头在狂怒地睡觉”。从语法上说这个组合词类上是可以搭配的,但在语义上充满了矛盾,是不能搭配的。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词与词的组合归根结底是词语意义与意义的组合。

三个平面理论兴起之后,人们也普遍认识到,词语组合成句,受到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限制,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讲得通才算一个合格的组合。一个成功的组合,必须是合法(符合句法)、合理(符合语义)、合用(符合语用)的组合。强调“语义上的搭配”,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7、有一道考研题是“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

关于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语法学史上的确有不同的说法。

传统语法认为副词是虚词,现代语法认为副词是实词。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实词、虚词划分的标准不同。

传统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有无实在意义,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是实词,没有实在词汇意义的是虚词。副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是虚词。

现代语法划分实词、虚词的标准是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副词能单独充当句法,因此是实词。

这与词类划分的标准紧密相连,传统语法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意义,而受结构主义语法影响的汉语现代语法以语法功能为词类划分的根本标准,一以贯之,在划分实词、虚词时也坚持了这一标准。


8、副词与形容词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想不清楚,请您指教。

副词和形容词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如下:

联系:都可以作状语,比如:

他突然(猛然)打了我一拳。

他偶然(偶尔)来一次。

区别: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受“很”的修饰,而副词不能。

偶然(突然)事件

偶尔(猛然)事件(×)

很偶然(突然)

很偶尔(猛然) (×)


9、因为汉语词类划分标准很难做到“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因此,有人提出,“按照优势语法功能给词分类归类”,那么“优势语法功能”具体指哪些,依据是什么?

我们以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为基础,经过统计,得出了汉语词类的“优势语法功能”,具体如下,请参考。

各类词的优势语法功能

名词的语法功能中能受数量词修饰的有21316个,占77.8%;能修饰名词的有13635个,占49.77%;能被名词修饰的有18577个,占67.8%;能受动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145个,占4.18%;能作主语的有27197个,占99.41%;能作宾语的有27287个,占99.57%;能作状语的有45个,占0.16%;能重叠的有20个,占0.07%;可以作处所词用的832个,占3.04%。数据表明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是名词的优势功能。那么没有这几项功能的名词又以什么说明它们是名词呢?经过考察发现不能受数量词修饰的可以通过作主宾语确定为名词。不能作主语的通过作宾语确定为名词,不能作宾语的通过作主语确定为名词。还有少部分不能受数量词修饰,也不能作主宾语,又是什么确定其为名词呢?“大众、供求、财务”等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受名词修饰,由此确定为名词;“多方面、高层、广义、海拔、航天、毁灭性、吉庆”等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军事、晴天、珠玑、纵横、北纬”等没有名词的特点,但它们确实是名词,大概只能根据意义来确定了。

时间词中能受名词修饰的68个,占22.59%;能修饰名词的有276个,占91.69%;能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的有253个,占84.65%;能受时间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72个,占57.14%;能直接修饰时间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44个,占47.84%;能作介词“在”的宾语的有264个,占87.71%;能作介词“到”的宾语的有237个,占78.74%;能作“等到”的宾语的有213个,占70.76%。数据表明: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是时间词的优势功能。不具备其中一个特征的,具备其他两个或一个特征的即为时间词。另外有四个词“当儿、近年、即日、清早”不具备以上三个优势特征。其中“清早”前后都可以加时间词、可以作“到”“等到”的宾语;“即日”只能后面加时间词,而其他两个,不具备时间词的特征,只能根据意义判定。

处所词中能受名词直接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55个,占62.5%;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84个,占95.45%;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的有82个,占93.18%;直接修饰处所词构成定中结构的有12个,占13.64%;能受处所词修饰构成定中结构的有6个,占6.82%;直接作“在”的宾语的有88个,占100%;能作“到”的宾语的有82个,占93.18%;能作“往”的宾语的有78个,占88.64%。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是处所词的优势功能。其中“半道、零下、门口、山巅”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保证它们为处所词的主要条件是能作“在”“到”的处所宾语,另外除了“零下”外都可以用“这儿、哪儿、那儿” 指代。“耳边、海内、零下、前沿、中空、下空” 不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保证它们为处所词的主要条件也是能作“在”“到”的处所宾语。

区别词中后面能加“的”的有338个,占73.64%;加“的”后能作主宾语的有229个,占49.89%;加“的”后能作“是”的宾语的有225个,占49.02%;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450个,占98.04%;加“的”后能修饰名词的有450个,占67.10%;能作主宾语的有200个,占43.57%。数据表明:能直接修饰名词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其中“莫大、亲爱、天生、唯一、伪善、蔚蓝、心爱、崭新、真正”虽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但加“的”后可以修饰名词,同时又不能作主宾语。可见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

动词中能作准谓宾的有2119个,占20.61%;能作“有”的宾语的有341个,占3.32%;能受名词直接修饰的有632个,占6.15%;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3011个,占29.28%;能带宾语的有6148个,占59.78%;能构成双宾句的有161个,占0.16%;能构成兼语句的有334个,占3.25%;后接动量的有4336个,占42.17%;后接时量的有4221个,占41.05%;构成存现句的有221个,占2.15%;后跟结果补语的有2306个,占22.43%;后跟趋向补语的有4402个,占42.81%;能受“不”修饰的有7585个,占73.76%;能受“没”修饰的有9116个,占88.65%;能受“很”修饰的有248个,占2.41%;能带“着、了、过”的有8507个,占82.73%;能被“正、正在”修饰的有4353个,占42.33%;能以“VV”“ABAB”“AABB”形式重叠的分别有569个,746个,45个,占5.53%,7.25%,0.44%。能“V一V”重叠的有589个,占5.73%;能“V了V”的有425个,占4.13%;能“V了一V”的有399个,占3.88%;离合词2055个,占19.98%;要求复数主语的有340个,占3.31%;单作主语的有2009个,占19.54%;单作谓语的有5214个,占50.71%;单作宾语的有4118个,占40.05%;单作状语的有558个,占5.52%;单作补语的有133个,占1.29%;可以有谓词性主语的有120个,占1.17%。数据表明:能受“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是动词的优势功能。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囊括所有的词。我们发现602个动词不能受“不”“没”修饰、不能带“着了过”的动词同时多数也不能带“动时量”补语,这些动词中有300个通过带宾语保证了动词的身份。其余302个动词有100个通过“单独作谓语”保证了动词的身份,又有27个通过能受“在、正在”的修饰保证了动词身份,再有13个通过带趋向补语确定为动词,另有13个通过各种重叠确定了其动词的身份,其余的没有动词的以上特征,但通过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作谓语保证了其动词的身份,但这一条在动词信息库中没有设立为属性字段,因为它具有普遍性。

形容词中能直接作定语的有690个,占29.3%;加“的”后作定语的有2277个,占96.69%;能作谓语的有2331个,占98.98%;能作补语的有1619个,占68.75%;能带补语的有1973个,83.78%;能直接作状语的有277个,11.76%;能加“地”后作状语的有937个,占39.97%;前加“很”后加“地”可以作状语的有957个,占40.64%;能作准谓宾的有81个,占3.44%;能作“有”的宾语的有32个,占1.36%;能受“不”修饰的有2203个,占93.55%;能受“很”修饰的有2316个,占98.34%;能受名词直接修饰的有10个,占0.42%;能重叠的有356个,占15.12%;能ABAB重叠的有23个,占0.98%;能A里AB的有19 个,占0.81%;能ABB的有39个,占1.66%;能带“着、了、过”的有1698个,占72.10%;能带准宾语的有1309个,占55.58%;能带趋向补语的有1209个,占51.34%;主语可由谓词性主语充当的有644个,占27.35%。数据表明: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是形容词的优势功能。不能受“很”修饰、也不能作定语,但能作谓语的有9个,这些词是:安好、安康、公、缓、欠佳、欠缺、象话、易、猝。没有形容词特征的有:疲、优2个。

状态词不能受“不”和“很”修饰的有394个,占100%;能直接修饰名词的有16个,占4.06%;加“的”后修饰名词的392个,占99.49%;能直接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331个,占84.01%;加“的”后能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365个,占92.64%;能直接作状语的有61个,占15.48%;加“地”后作状语的有193个,占48.98%;能作补语的有198个,占50.25%;能直接作谓语的有115个,占29.19%;能重叠的有54个,占13.71%;带“的”后可以作谓语的有351个,占89.01%;可以带“了”的有35个,占8.88%。数据表明:不受“不”“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是状态词的优势功能。这些特征可以概括所有的状态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的100%,能出现在主谓结构之前修饰主谓结构的有211个,占21.12%;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的有35个,占3.05%;可以直接修饰“数量名”结构的有126个,占12.61%;可以带“的”的有186个,占18.62%;直接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作补语的有2个,占0.20%;直接放在介词前修饰介词结构之后的动词的有142个,占14.21%。在副词的语法特征中作状语是优势功能。

各类词优势功能的比较

能受数量词修饰、能作主、宾语是名词的优势功能。

修饰名词、直接修饰“指量名”结构、作介词“在”的宾语是时间词的优势功能。

作“在”的宾语、直接修饰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能用“这儿、哪儿、那儿”指代是处所词的优势功能。

能加“的”后或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且不作主宾语是区别词的优势功能。

能受“没”和“不”修饰、能带时态助词“着、了、过”、能单独作谓语是动词的优势功能。

作谓语、受“很”“不”修饰、作定语是形容词的优势功能。

不受“不”“很”修饰、加“的”后修饰名词、加“的”后修饰“数量名”结构、带“的”后作谓语是状态词的优势功能。

作状语而不作定语是副词的优势功能。

由此看来,各类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功能,这些功能各类词基本上不重复,这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区分各类词了。但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不是这些优势功能“对内具有普遍性”就能包打天下,只是具有相对的普遍性,还有一些例外,需要用其他特征协助判断。

2)很多优势功能也不是“对外具有排他性”,一些优势功能也可能是两类词共有的,比如能受“不”的修饰是动词和形容词共同的特征,而不能受“不”的修饰又是名词、时间、处所、区别词、状态词的共同特征。

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我们考察汉语的词类不可能使用单一标准,而要综合使用多种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10、详细介绍一下汉语析句方法,尤其是这些年新出现的一些方法。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汉语析句方法大致有以下一些:

1、句子成分分析法(亦称“中心词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总的特点是,认定句法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单句)的句子成分,而一个句子(单句)可以有六种成分——主语、谓语(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次要成分),定语、状语(附加成分),分析时要求先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以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它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其分析手续是:先看清全句的主要成分,哪个词是主语,哪个词是谓语;再看谓语是哪一种动词,以决定它后面有无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足语;最后指出所有的附加在主宾语前面的定语和附加在谓语前后的状语(分前状语和后状语,即现在一般所说的补语)。例如对“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这句话该这样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第一步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第二步分析

(这些)工人[立刻] 修好了(一座)桥。……第三步分析

在上面的分析表示法里,——表示主语, 表示谓语, 表示宾语,()表示定语,[ ]表示状语, 表示补语,即后状语。下同。

句子成分分析法也是从国外借鉴来的,它在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其它的分析手段借鉴、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来之前,还就是靠它帮助建立起了汉语语法学,普及了汉语语法知识。句子成分分析法这一历史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句子成分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是极窄的。句子成分分析法,顾名思义,它只用来分析句子成分的,这就自己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很狭小的适用范围内。首先,它只适用于句法,不适用于词法,即不能用来分析合成词的内部构造。其次,它虽能用于句法,但也只适用于对单句的分析,不适用于对复句的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它来分析单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这种分析法一个致使的弱点是严重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不能分解歧义结构。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之为直接组成成分分析(Immediate Constituents Analysis,简称IC Analysis),最早是由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提出来的。威尔斯(R.S.Wells)进一步对直接组成成分分析进行了研究。我们运用的层次分析当然是从美国描写语言学中吸取借鉴来的,但又有所不同。美国描写语言学运用层次分析,只讲切分,不讲定性,即只要求指明每一层面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不求要指明那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我们则不但讲切分,还讲定性。因为在印欧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层次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控制结构关系”。汉语则不是那样,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在汉语里,光标明一个句法结构的IC的词性,并不能表明IC之间的句法关系。例如,“NP+VP”可以是“主—谓”关系,(如“哥哥来了”“苹果吃了”),也可以是“定—中”偏正关系(如“儿童教育”“英语考试”“农村调查”);“VP+NP”可以是“述—宾”关系(如“吃苹果”“参加运动会”),也可以是“定—中”偏正关系(如“出租汽车”“驾驶技术”“比赛场地”)。由于汉语缺乏形态,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对应,因此“汉语光凭词类和层次不能控制结构关系”。这样,对汉语来说,“光是分析层次,远远不足以说明某一语言片段的特征”,“把层次和关系都标出来,一个语言片段的面貌就清楚多了”。因此,汉语语法分析中运用层次分析不仅要讲切分,还必须要讲定性。这是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对描写语言学的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所作的改造,是一种发展。

层次分析符合语言的语法构造特点,在语法研究中运用层次分析可以把研究引向深入,帮助我们不断揭示新的语法规律。比如,现代汉语里的“动词都能作谓语”,这几乎成了现代汉语语法学中的不易之论。许多著作都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语言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汉语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并不自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动词(约占50%)根本就不能单独作句子的谓语。层次分析法还能够分解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更表现了它的优越之处。它的局限在于不能分解语义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结构。

3、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是为了分解由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歧义句式而产生的。“变换”是指同一层面上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结构上的依存关系。

请看歧义结构:(1)“台上坐着主席团”(2)“台上演着梆子戏”,这两个例子表面看结构相同(包含的词类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构造层次相同,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实际上还不是严格的同构,因为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这里把表示(A)义的“NP[L]+V+着+NP”记为[A]式,把表示(B)义的“NP[L]+V+着+NP”记为式。怎么验证[A]式和式在语法意义表达上的不同呢?怎样分化如例(3)“山上架着炮”那样的歧义句式呢?

我们看到[A]式可以跟“NP+V+在+ NP[L]”句式(我们将这种句式记为[C]式)相联系。例如:

[A] 台上坐着主席团→[C] 主席团坐在台上

“主席团坐在台上”也表示存在,也表静态,而且NP[L]“台上”也是指明NP“主席团”存在的处所。类似的例子如:

[A] [C]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床上躺着人→ 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 画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上述情况表明,[A]式和[C]式之间有变换关系,[A]式可以变换为[C]式,即:[A]→[C]

而表(B)义的式可以跟“NP[L]+正在+V+NP”句式(我们将这种句式记为[D]式)相联系。例如:

[A] 台上演着梆子戏→[D]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台上正在演梆子戏”也表示活动,表动态,而且NP[L]“台上”也是指明“演梆子戏”这一活动的场所。类似的例子如:

[D]

门外敲着锣鼓→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大厅里正在跳舞

隔壁打着电话→隔壁正在打电话

操场上放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电影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上述情况表明,式和[D]式之间有变换关系,式可以变换为[D]式,即:→[D]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与[C]式有变换关系,与[D]式之间没有变换关系,反之,式只能与[D]式发生变换关系,与[C]式之间没有变换关系。

例(3)既可以表示(A)义,也可以表示(B)义。这是[A]式和在这个具体的句法结构身上重合的结果。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例(3)表示(A)义时,它为[A]式,可以变换[C]式:

[A] 山上架着炮→[C]炮架在山上

当例(3)表示(B)义时,它为式,可以变换为[D]式:

山上架着炮→[D]山上正在架炮

这样,通过变换分析达到了分化有歧义的例(3)的目的。

变换分析与层次分析不同。层次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内部的分析,通过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所包含的若干个词是怎样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组合起来的。而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察所分析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原句式)跟与之有内在结构关系的句法结构(一般称之为变换式)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句式定性、分类的目的。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

(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的原则,致使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

(二)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语言中格式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格式来表示无穷的意义,致使语言中同一种句法格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格式;

(三)语言中所存在的含有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联系。

关于变换的思想,早在40年代出版的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一书里就有了。可惜这种变换思想没有宣传,没有人引发,更没有上升为理论,鲜为人知。目前所运用的变换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海里斯的理论。引进这种理论后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

(一)变换分析是一种语法分析手段,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法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变换是句式的变换,不是某个具体句子的变换。因此,无论原句式或变换式都集合着许多实例。如果把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式的实例分行排列,就形成一个变换矩阵(transformationalmatrix)。如上面举过的例子:

[A]NP[L]+V+着+NP→[C] NP+V+在+ NP[L]

A- 1台上坐着主席团→C-1主席团坐在台上

A- 2门口站着人→C-2人站在门口

A- 3前三排坐着来宾→C-3来宾坐在前三排

A- 4床上躺着人→C-3人躺在床上

A- 5黑板上写着字→C-4字写在黑板上

A- 6墙上挂着画→C-5画挂在墙上

A- 7门上贴着对联→C-6对联贴在门上

(一) 在变换矩阵里的句法结构,无论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行性。

1、 原句式,即箭头左边的句式,各竖行的句法结构都同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一致;变换式,即箭头右边的句式,各竖行的句法结构都同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一致。

2、 横行句法结构之间是变换关系,横行的句法结构之间不同构。

3、所有横行箭头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在结构上和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一致,而每一横行箭头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一致。

(二)上述平行性原则,对变换关系来说,具有验证作用;对于变换矩阵里的实例来说,具有鉴别作用。

变换分析的作用并不只在分化歧义句式,还可以用来给某种句式分类定性。比如原来我们讲的数量补语、数量宾语,它们有相同的变化关系,应该定为一类。变化分析法只能分化歧义结构,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4、语义特征分析法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演着梆子戏”格式相同,都是“NP[L]+V+着+ NP”,而且内部构造层次、语法结构关系也相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变换分析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需要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来作出回答。

经研究,“NP[L]+V+着+ NP”之所以会分化为[A]、两个格式,关键在动词V。比较一下[A]式和式里的动词:

[A]

台上坐着主席团 台上演着戏

门口站着人 门外敲着锣鼓

床上睡着人 外面下着大雨

床上躺着病人 大厅里跳着舞

地上蹲着许多人 操场上放着风筝

地上趴着一只猫 教室里上着课

黑板上写着字 烟囱里冒着烟

墙上挂着画 隔壁开着收音机

门上贴着对联 锅里炒着菜

石头上刻着字 嘴里嚼着口香糖

袖口上钉着扣儿 电视里说着相声

枕头上锈着花儿 嘴里哼着歌

头上戴着花儿 手上干着活儿

[A]式各实例里的动词“坐、站、睡、躺、蹲、趴、写、挂、贴、刻、钉、绣、戴”的具体意义各不相同,但含有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都含有“附着于某物”的意思,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而式里的动词“看、敲、下[雨]、跳、放[风筝]、上[课]、冒、开、炒、嚼、说、哼、干”等,它们都不具有[+附着]语义特征。正因为[A]式里的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A]式可以变换为[C]式;而式里的动词不具有[+附着]语义特征,所以式不能变换为[C]式。

5、语义格和语义指向

语义格,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提出来的。菲尔墨所说的“格”与传统语言学中的“格”不同。传统语言学中的“格”是指某些屈折语中名词和代名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这些词在句子中与其它词之间的关系。这种格一般称为“句法格”,这是某些屈折语所特有的句法现象。而菲尔墨所说的“格”是指名词(包括代名词)跟动词(包括形容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其形式标志是介词或语序。菲尔墨先后提出过16种语义格。

“格”语法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之后,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兴趣,吸收消化,用来研究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格关系。孟琮在他们的《动词用法词典》中把名词与动词的格关系细分为14类。鲁川、林杏光根据汉语的特点,把“格语法”的说法,改为“格关系”说法,他们认为,“所谓的‘格语法’是个不能自足的语法体系,它既不研究偏正关系,也解决不了句子生成的排序问题(即安排‘话题’和‘焦点’的问题)。他们还认为格关系有层级性,“格系统是一棵树”。在他们所设想的“格系统”里,先分六种体:主体(Nominative)、客体(Accusative)、邻体(Dative)、方式(Means)、根由(Reason)、环境(Situation)。

每一种体下分三个格:

主体:施事格、当事格、系事格。

客体:受事格、结果格、对象格。

邻体:与事格、伴随格、关涉格。

方式:工具格、凭借格、样式格。

根由:依据格、原因格、目的格。

环境:时间格、处所格、情况格。

每一个格再下分若干个“格标类”。如施事格下分三个格标类:

1、“被”类:在他动词之前的结局造成者。如:那个碗“被/叫/让”他摔了。

2、“由”类:在他动词之前的任务承担者。如:这批货“由/归/让他保管”。

3、“φ”类:在他动词之前不能加“被/由”的,如:这件事他赞成;或在有意志的自动词之前后,如:那个犯人跑了。跑了一个犯人。

这样,总共分出46个格标类。

鲁川、林杏光关于“格关系”的论述应该说比菲尔墨又进了一步。

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是缺乏形态,注重意合(parataxis)。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包含着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基本上无形式标志。这样,就汉语来说,仅仅说明某个句法结构是主谓关系或述宾关系还不够,还必须研究说明主谓之间或述宾之间复杂多样的语义关系。语义格的引入无疑使汉语语法研究更好地将语法的形式分析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对汉语语法作更全面的分析、描写。

语法学界在研究名词与动词之间的格关系的同时,根据汉语的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需要引出了“语义指向”的分析法。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从语义上来说是和谁发生关系的。比如:(1)砍光了(2)砍累了(3)砍钝了(4)砍快了(5)砍疼了(6)砍坏了。从格式上看,以上各例都是“动+形+了”述补结构。但是补语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哪儿却各不相同:

砍光了[“光”指向“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砍累了[“累”指向“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砍钝了[“钝”指向“砍”的工具,如“刀砍钝了”]

砍快了[“快”指向“砍”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儿砍”]

砍疼了[“疼”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臂都砍疼了”。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砍坏了[“坏”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受事,如“把桌子砍坏了”;在某种情况下指向“砍”的工具,如“我那把刀砍坏了”。也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以上是补语的语义指向,以下是状语的语义。

(1) 老李顺顺当当地通过了考试。(“顺顺当党”指向“通过”)

(2) 几千只眼睛亮晶晶地仰望着他。(“亮晶晶”指向“眼睛”)

(3) 她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脆脆”指向“花生米”)

(4) 剩下的那块肉随随便便地炒了个肉丝。(“随随便便”指向未出现的施事)

语法学界对语义指向的研究还总结出一些规律。

语义格的引进,“语义指向”的提出,推进了汉语语法研究,使我们的语法研究更好地实现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07-8-8 09: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1、目前出版了哪些新词语词典?请赐教!

据我掌握的情况,新词语词典主要有如下一些:

闵家骥等:汉语新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王均熙等:现代汉语新词词典,齐鲁书社,1987年

韩明安主编:汉语新语词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沈孟璎:汉语新词新义,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

诸丞亮等: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

李行健等:新词新义辞典,语文出版社,1990年

李振杰等:汉英新词语汇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

唐超群等:新词新义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寿康等:常用新词语词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

刘配书主编:汉语新词新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雷良启、王玮的:新词新义词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刘继超等:当代汉语新词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本书编写组:现代汉语新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闵家骥等:汉语新词新义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于根元主编:1991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刘文义主编:现代汉语新词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年

周一民:北京现代流行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文 会等:当代新词语大辞典,大连出版社,1992年

熊忠武主编:当代中国流行语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张首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名词术语辞典,1992年

韩明安主编:新词语大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品兴等主编: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李达仁等:汉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

郭熙主编:汉语新语汇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北京语言学会本书编写组:新词语词典,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年

王均熙:汉语新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

于根元主编:1992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林康义主编:改革开发以来新词新语词典,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一玲主编:1993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刁晏斌:最新社交1000常用词语,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于根元主编: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于根元主编: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阮恒辉、吴继平:上海话流行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

刘一玲主编:1994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宋子然: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5—1996),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刘一玲主编:当代汉语简缩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周洪波主编:精选汉语新词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

郭大松等主编:五十年流行词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 芳等:当代流行语,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魏励等主编:大陆与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姚汉铭:新词新义词典,未来出版社,2000年

林伦伦等: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花城出版社,2000年

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王骁炜:实用网络流行语,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钱乃荣等:酷语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刘涌泉:字母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蒋 蓝:新新人类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亢世勇、刘海润:最新流行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沈孟璎主编:实用字母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周洪波主编: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

贺国伟:新词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亢世勇、刘海润:实用网络用语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亢世勇、刘海润: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12、我毕业论文想写新词语,我想知道,目前新词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大致有些什么样的看法。

新词语研究大致情况如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语大量涌现。很多人对新词语做过统计,有的认为每年产生四五百个,有的认为每年产生一千多个,有的认为每年产生一万多个,并且表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新词语的大量产生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对新词语充满了热情,新词语词典、新词语研究的论著也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出版的各种新词语词典有五十多部,发表的各种研究新词语的论文有五百多篇,著作十多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这些词典的收词原则不同,收录新词语的数量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新词语的整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词语研究的众多论著当中,有一部分是对某个或某几个具体新词语的探讨,大部分则是从整体上来研究新词语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词语的界定。大致有三种观点:(1)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利用已有的构词材料,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新创造出来的词和语。(2)新词语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没有的,新时期里随着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词语;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有的,但是在新时期的语言交际中增加了新的义项,并且该义项以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词语。(3)包括三种形式:全新词语;旧词赋新义;旧词语复活。

2. 新词语的特点。主要有:(1)音节趋向多音化。(2)简缩词语大量产生。(3)仿造成为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4)外来词语(包括混合词和借形词)增多。(5)口语性和形象性很强。(6)单义性占强势。(7)以某个语素为基础的大量词群出现。(8)术语增多和普通化趋势。(9)委婉语增多。(10)词义表面化倾向。(11)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

3. 新词语的来源或产生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外来词语的吸收。(2)旧词语的复活。(3)旧词语的新义新用。(4)方言词语的吸收。(5)术语的普通词汇化。(6)通过修辞方式的渗入创造新词语,主要包括比喻、借代、仿拟、婉曲、夸张、移用、转类、节缩、摹声、双关等。(7)新造词语。

4. 新词语的分布。大体分布在时事政策、法律制度、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生产建设、商业服务、社会生活、教育学习、观念心理、衣食住行、文体娱乐、卫生保健、婚姻家庭等领域。

5.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客观对象是新词语产生的客观基础,人们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深入是新词语出现的主观因素。社会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事物,就要用新的词语来称说,反映到词汇系统中就要有新词语产生;而人们求新、求雅、求和谐、求经济的心理,同样促使了新词语的大量产生。

6. 新词语的规范化。这是新词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说穿了,就是能不能给新词语以“词”的地位。总的来说,对于新词语的规范有“三观”,即“追认观”“阶段观”“规范观”,而前二者是不可取的。具体规范原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比如必要性原则(或称“填空性原则”)、明确性原则、高效率原则、互补性原则,等等;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执笔人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在《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以下简写为“于2003”)一文中提出的九大原则:必要的原则、丰富的原则、经济明白的原则、符合结构规律的原则、重视国际通用的原则、大汉语的原则、品位的原则、使用和动态变化的原则、引导的原则。说到底,“词竞众择,适者生存”是最自然的法则。语言学家的任务只能是观察分析大众的习惯,发现新词语发展的趋势,积极因势利导(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语文建设》1997年3期)。

7. 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收词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词语词典的质量,所以讨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收词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必要性原则、明确性原则、高效率原则、普遍性原则、生命力原则、全面性原则、时间性原则等。提高新词语词典的质量需要认真研究并确定恰当收词原则、区分不同的辞书形式、在研究的基础上编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编纂词典。新词语词典的类型主要有五种:(1)汇集各类词语的,如于根元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词典》。(2)扣住“流行”的,如各种流行语词典。(3)编年体的,如《1991汉语新词语》等。(4)单收某一方面的,如简缩语词典、字母词词典、网络用语词典等。(5)大陆与海外对比的词典。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13、出了那么多新词语词典,听说您也在编新词语词典,请问您编的新词语词典有什么特点?

      刚好最近《新词语大词典》大词典出版了,我把在大词典前言中总结的特点摘抄如下,请赐教;另外,国家语委李行健先生也写了序,照录如下,请参考。

《新词语大词典》的特点

亢世勇

新词语词典已经出版了很多,为新词语的整理、汉语词汇的研究以及满足社会的需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总体来说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初创既成,更待提高”,如何有所创新,提高新词语词典编纂的质量,是我们编纂《新词语大词典》时一直特别用心的地方。我们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下了功夫。

1、充分利用计算机语料库技术,改进词典编纂的手段

早在1996年李建国先生就指出:“在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辞书,就需要理论语言学界与计算语言学界互补互动,联手合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储存、处理语料,通过定时、定量、定性的分析,为词典编纂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相信,这样编出的词典,才具有时代特点,才有可能改变以往单凭心记口诵、耳闻目见编写的状况。” (李1996,P39)近几年《辞书研究》连续发表了多篇探讨计算机辅助辞书编纂的文章,尽管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代表了这一方向。2002年5月我在台湾中研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文词汇语义学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研究与实现》,该文经过台湾中研院语言研究所聘请的三位中外专家评审后又发表于台湾中研院主办的学术期刊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中文计算语言学期刊》)上。这三位专家在评审该文时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作者必须回答。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大陆为什么新词语词典这么有市场?它和国外的类似“当代英文词典”的词典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新词语词典这么有市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更新速度太慢,很多新词语不能及时地进入《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书,所以不得不编各种各样的新词语词典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有些搞汉外双语词典的同志甚至认为中国大陆的新词语词典是一个怪胎,是一个不该有的怪胎。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一方面和我们前文提到的人们在对待新词语观念比较保守有关,而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辞书编纂手段的落后,大大制约了词典的更新。时至今日,很多辞书工作者仍然以“心记口诵、耳闻目见”的传统方式来编写辞书,这和信息技术时代快速发展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在艰难、缓慢的运用机读语料库的过程中,我国也和国外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国外很多情况是编词典的人建好了大规模的机读语料库提供给搞语言信息处理的人使用,而我国的情况相反,是搞语言信息处理的人建好了语料库提供给编词典的人使用,由于隔行,用得也不那么娴熟。没有大规模系统的机读语料库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辞书事业的发展。在《新词语大词典》编纂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在超大规模动态机读语料库的基础上编纂该词典的原则。具体涉及的语料有:《人民日报》1978年—2002年25年语料,人民网里人民日报报系12种报纸近年语料,人民网网站群的9个网站近年的语料,《读者文摘》(后更名为《读者》)创刊以来的语料,《南方周末》创刊以来的语料,《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网上的语料。除了这些语料外,必要时还利用“搜狐”“新浪”“263”等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搜索网上的所有语料。这些语料时间跨度达25年之久,各个方面的语料都有,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语料库。《新词语大词典》从词目的确立、意义的考察、词性确立到典型例句的选择,都是在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动态语料库中进行的。 “正因为利用了高新技术,才可能广泛搜集语料并使语料变换聚合的形态,改变查找语料的方式,方便而准确地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每个新词语出现的语境,概括其含义和用法,选择鲜活的例句。”(李行健,本词典序)基于超大规模机读语料库的现代化词典编纂手段,是《新词语大词典》质量的有力保证。

2、既保证收词全面又保证收词规范的收词原则

我们确定的《新词语大词典》的收词原则有:(1)全面性原则,(2)规范性与描写性相结合的原则,(3)必要性原则,(4)普遍性原则,(5)稳定性原则,(6)音节原则。这六条原则除了全面性原则和音节原则外,其他和国家语委新词语规范原则课题组的九大原则有很多相同之处。所谓的全面性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新词语大词典》对真实文本覆盖范围广、能够反映现代汉语新词语的基本面貌从而使其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我们要求《新词语大词典》收词应该广泛、全面,和《现代汉语词典》结合起来应该能够反映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具体说,《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而在现代生活中又广泛使用的新的语文词语都在我们收录的范围内。所谓音节的原则是指单音节、二音节、三音节的词语只要符合我们确定的上述原则的,都收录;四音节、五音节的词语比较谨慎,如果整个词语的意义是由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一般不收;如果整个词语的意义不是各个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赋予了其他特殊的意义,则收录,比如“长期饭票、超值服务、吃肉骂娘、爱心大放送、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生活在别处”等;六音节以上的一般不收,只有个别有特点的才收,比如“别理我烦着呢、亮丽的风景线、吃不了兜着走、钢筋水泥森林、大红灯笼高高挂(考试多门不及格)、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等。不管是我们确定的六条原则还是国家语委新词语规范原则课题组的九大原则,都讲的是理论原则,如何贯彻呢?我们的具体处理办法是依靠我们构建的超大规模的机读语料库。这个语料库的主体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报系的12种报纸以及人民网网站群的语料,都是比较规范的现代汉语,而且品位比较高。我们收入词典的绝大部分新词语都在这些语料中出现过,这些语料中没有出现的一般不收。只有少部分出现在其他报纸或网站里的,而且又比较有特色,才收。这样,既保证将大部分新词语收录进来,又保证了词典的规范性,使得我们提出的六条原则或国家语委新词语规范原则课题组的九大原则得到比较好的贯彻落实。

3、准确标注词性

《现代汉语词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词标注词性,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辞书学界和语法学界的一大憾事。但这是有客观原因的。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汉语基本词汇标注词性的复杂性。但新词语的语法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标注词性的复杂度比基本词汇低一些。标注词性既可以帮助说明词义,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词语的用法。我们给《新词语大词典》每一个词语都标注了词性,多义词每一个义项都标注了词性。我们以目前中文信息处理和现代汉语教学中流行的语法体系的词类理论为指导,以词语的“优势语法功能”为标准进行分类,具体归类时,以词语在大规模语料库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法特征为根据归类。根据目前流行的中文信息处理和现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我们将词类分为名词、时间词、方位词、处所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状态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拟声词。而事实上,我们收录的词语中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区别词、状态词、副词都只有几十个,叹词2个“蛙噻、yeah(口也)”,语气词1个“(口也)”。在这些词类中区别词、状态词、副词的功能比较单一。区别词只作定语,不作其他成分。状态词可以作定语、谓语、状语,这些方面和形容词很像,但不同的是它不能受程度副词 “很”的修饰。副词只能作状语、个别可以作补语。按照这些标准可以比较清楚地将这几类词区分开来。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是多功能的,确定起来比较麻烦。这三类,我们主要按照“优势功能”来确定词性。名词主要作主宾定语、受数量词修饰、不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修饰。动词主要作谓语,可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作定语时一般要带“的”。形容词可以作定语、谓语,可以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我们注意到尽管汉语的这三类词是多功能的,但由于我们面对的新词语语法功能还不够丰富、比较单一,这样按照以上所说的“优势语法功能”可以比较明确、准确地给每一个词标上词性。比如“另类”,我们采集到多数例子是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由此看,“另类”应该定为区别词,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有“打入另类”“视为另类”这样的说法,而且意思也有细微差别,综合起来,我们还是把“另类”分为两个义项,前者为区别词,后者为名词。明显是短语的没有标词性。

4、尽力准确释义

释义是词典的生命,也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花费的力气最多。我们在参考了目前国内出版的20多部有代表性的新词语词典和港台的部分新词语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的基础上,仔细比较从超大规模语料库中采集到的例句,比较词语的意义,发现其细微的差别,努力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义项的分合

同一个词形,读音相同,几个意义又有联系,则处理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即将该词语看作多义词。比如“美腿”一个意思是作名词用,指美丽漂亮的腿,另一个意思是作动词用,指通过运动使腿变得漂亮。这两个意思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一个是动作、一个是动作的结果。因此,我们将这两个意思立为一个词的两个义项。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词典中比较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词语词形、读音相同,不同意义之间看不出什么联系,但为了和《辞海》体例一致,也照此处理,但这种情况比较少。

考察词语出现的所有环境,力争全面、准确概括其意义,若有差异,分别立项。比如“三假”,我们对采集到的所有例句进行比较,目前总结出以下义项:①假学历,假文凭,假职称;②假药、假烟、假酒;③假发、假辫子、假睫毛;④假冒军人、假冒军车、假冒军队企业的不法行为;⑤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⑥假批文、假单证、假印章;⑦假单证、假印章、假签名。

和《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比较,说明词语的新意义。比如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开解”除了原有的“劝解、开导”义之外,还有:①解开。例如:裁判员一声令下,即开始开解魔方,要求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魔方的六个面都复原成单一色。②开脱,推卸责任。例如:据陈母向警方称,家人对女儿的情况非常担心,已经多加留意,还不时给予开解。

着力去发现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对这种细微差别也有所反映。比如“感情投资”经过比较,我们觉得可以归纳出两个义项:①特指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投资方式,采取一定的措施,联络、激发人们的感情,增进管理者和职工间的友谊,以间接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例如:由于吴福国把感情投资融入企业管理中,全所上下营造了亲情依依的大家庭氛围,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②泛指为增进感情而付出一定的代价(如金钱、言行、感情等)。例如:有的单位利用假日进行感情投资,出钱出车请领导或握有实权的人物举家外出旅游,搞变相行贿。

(2)词源学的说明

正如巢峰先生所言“在治学之中,常常因一词之源,费尽周折。《辞源》要求‘结合书证,重在溯源’;《汉语大词典》要求‘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可见语文辞书溯源的重要。”“词源就是知识,而辞书就是知识的结晶。重视辞书的知识性,尽可能交代新词语的出处,是编出出类拔萃的新词语辞典的重要条件。”(巢峰,本词典序)我们在编写《新词语大词典》时,对大多数有必要的词语给出了词源学的说明。对于外来词和字母词尽量说明语源,比如:“拷”①是英语“copy”的音译,意为复制。 ②英语“call”的音译,意为打电话给某人。“WTO”英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缩写,即世界贸易组织。方言词语说明出自哪个方言,比如“埋单”即结账,“埋”是收拢、靠拢的意思。也作“买单”。系粤语词。专业术语说明原来指什么,进入普通词汇意义有什么变化,比如:“套牢”①股市中股民买进股票后,该股票价格下跌,因而持股者长时间无法抛售出去。②泛指一切被拖累、脱不开身的情况。旧词语新用尽量说明原来指什么,现在指什么,新旧的变化;比如“叫板”原为戏曲开唱前的咏叹,现为叫阵、挑战。简略词语说明原词语;比如:“金鸡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简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专业性电影评奖活动,始于1980年。其奖徽为金鸡,故称“金鸡奖”。由修辞用法固定下来的词语,说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金凤凰”喻指优秀、杰出的人物。“网民”,仿烟民、股民、彩民而造,泛指上网的人。网络词语,在释义中特别说明“在网络上”等意思,如:“造砖”指在网上用心写文章;“灌水” 在BBS(电子公告栏)论坛上大量发表没有价值的文章。还有其他的有来源的也加以说明,比如“过把瘾就死”在说明“为追求生活中的某种东西可以不计后果” 后,还进一步说明“来自王朔的同名小说及据此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

5、精心选例

“王了一先生几十年前曾说过,一本词典没有好例句就形同一具骷髅。例句作用之大,就在于它可以进一步具体地帮助读者理解词义,掌握词的用法。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提供真正掌握这个词的条件,才能圆满地发挥词典的作用。”(李行健,本词典序)根据《新词语大词典》的实际需要,我们确定如下选例原则。

(1)语义准确原则。所选例句能够准确地体现该词语的意义。因为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往往会因为上下文而发生意义的细微变化,所选例句必须能够准确体现词语的意义。

(2)用法典型、全面原则。所选例句能够典型地体现词语的词类特征。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个词类可以分布在多种句法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挑选例句时,首先要注意突出该词语的优势语法功能,在突出该词语的优势语法功能的同时,也能兼及其他用法。具体做法是必须有一个例句能够体现其优势语法功能,另一个则选择体现其他用法的。这样该词语的用法(语法特征)就有了一个全面而突出的显示,便于学习者既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了解掌握该词语的语法功能。

(3)时代特征原则。李建国先生指出:新词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它,并适时地将研究成果吸收到辞书中,使之成为文化积累的一部分,以垂示将来。”“就新词新语的成长而言,至少分‘少儿期’‘青年期’和‘成年期’。少儿期的新词新语独立性弱,使用范围小,是具有语料性质的词语,能最迅速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价值大。青年期的新词新语独立性强,使用范围大,最活跃,最敏感,很快进入共同语,文化学、语言学的实用价值大。成年期的新词新语是全民使用的基本词语,使用范围最广,构词能力最强,语言学的价值最大。”(李建国《再论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语文建设》1997年12期)在我们做新词语词典时发现,有些新词语本身就代表一个新事物,有些新词语和一些新事物紧紧相连,在选择例句时,我们在不违反其他原则的情况下,重点选择能够反映新事物、富有时代特征的例句。这样,新词语词典不仅收录了新词语,解释了其意义和用法,而且有了社会学、文化学的意义,扩大了词典的内涵。比如“情场”:①而所谓浮华的表现则是,炫耀现代都市奇观,以“情场”加“商战”为卖点,动辄洋行别墅、白领佳丽,看起来五光十色,骨子里则显示出思想的贫乏和空洞。(《人民日报》1996年3月22日)②而在这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商场的计谋、情场的纠葛和人格力量的较量。(《人民日报》2000年12月9日)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受词典篇幅的限制,不少例句被截去了一部分,通过例句记录新事物有的可能不够完整,但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4)时间原则。李行健先生指出:“新词语本来就是一种过渡性的词语,汉语中的‘葡萄、金刚、塔、站、革命、健康、逻辑、沙发’等都经过新词语阶段,现在不会有人认为它们是新词语了。也就是说,新词语进入汉语词汇(具有全民词语资格,方言性的、临时性的等等都不能算)后,经过一段时间,能留下来并进入基本词语,它们也就不再是新词语了。是不是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编写新词词典时,可否标明该词典收入的是什么年代到什么年代产生的新词语?这样也许更便于编者编纂和读者研究使用。”(李行健,本词典序)我们认为李先生的这个意见非常正确,每个新词语我们都特别注意考察了其使用时间范围,并把这个考察结果通过例句的选择表现出来。每个新词语一般选两个例句,一个是最早的,即靠近1978年的,一个是最晚的,即靠近现在的。目的在于说明该词语使用的时间范围。从中也可以看到一个词语的兴衰。



读《新词语大词典》

李行健



改革开放以来,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社会在快速地变化。人们的生活在变,思想观念在变乃至习焉不察的风俗习惯也在变。总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大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言学家曾说语言的词汇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这种巨大的深刻变化。这也正是社会发展推动语言发展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中产生的新词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有学者说,每天产生一个新词(包括新义新用法,下同),一年将近四百条新词(《语言文字周报》2002年10月30日)。有的学者调查后说,一年产生新词一千条左右。这两个数字不同,可能由于对新词的标准和新词的范围认识不同所致。如果把以前语言词汇中没有的新词形新义项和新用法都算上,再把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产生或引进的新词也加上,我想必然会看到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不管怎么说,新词的大量产生,成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新词的论文,已发表将近500篇,已出版的新词词典已有20多部,由此可见,社会对新词的重视了。亢世勇同志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编出一部集大成的《新词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填补了词书(语词类)中的空白,为研究新词语和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丰富而必需的语料。其难能可贵不言而喻。



(一)我国的辞书(包括语词、百科专科等辞典)编纂源远流长,如果从第一部辞书《尔雅》算起,已有二千多年了。我国辞书的种类丰富多彩,也为世人所称道。显然,我国是一个辞书大国,但还不是辞书强国。除了思想观念滞后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编纂的手段还比较落后。国外早就用高新技术编辞书了,我们至今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帮助编辞书的计算机软件,辞书所用的字库也没有完满地解决。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辞书事业的发展。《新词语大词典》在编纂技术上有了创新,利用计算机语料库技术在超大规模机读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编纂而成,赶上了国际辞书编纂发展的潮流。正因为利用了高新技术,才可能广泛搜集语料并使语料变换聚合的形态,改变查找语料的方式,方便而准确地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每个新词语出现的语境,概括其含义和用法,选择鲜活的例句。由于技术和方法上的先进性,才使过去由人工不可能完成的事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提高了词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大词典》收词注意了全面性的原则,它是从四万多条已搜集到的新词语中挑出来的两万多条,条目较过去编的新词词典丰富了许多。可能由于考虑到稳定性、普遍性、必要性和规范性等原则,编者才将已搜集到的条目删去了一半,力求使收入的条目都是无可争议的新词。就以这样的条目数量看,也是名副其实的“大词典”了。为了深入了解新词的来源和面貌,编者在收条时将它们进行过分类,必要时在词典中都予以注明。这既便于一般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词的来源和类别,也便于研究者分析探讨使用。编者将所收词分为新造词语、旧词新用、方言词汇进入普通话词汇、外来词、简略词、修辞用法稳定下来构成的新词语、专业用语意义泛化、转移、扩大使用范围和字母词等八大类。自然,这项工作要花费很多力气,同时也只有用新方法新工具才能完成。这对于我们认识新词产生的途径,演变发展的线索是很有好处的。

(三)众所周知,一本词典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释义的准确性,特别是新词词典。因为这些词的含义对一般人都是新的,不大容易准确全面把握,加之新词在形成稳定的过程中,意义往往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释义不准确、不全面就会误导读者。编者充分认识到释义的重要性,所以投入的力量也最多。不仅参考了先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已出版的相关词典,更重要的是利用了计算机将例句集中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然后抽绎出其中含义进行注释。一个词的含义,只有在活的语例中才会具体地显露出来。将尽可能多的例句进行排查,然后归纳概括出该词的含义,这是找寻新词词义最好的办法。我们的前辈学者(如张相),他们在解释一些前人没有注释过的生词时,就是用的这种科学的方法,破译了历史上不少未见著录的口语词的词义,在学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前辈们用手工的方法可以做到的,今天用电脑来做,其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必然也会取得可喜的成果。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词典》的释义是比较准确全面的(释义的语言和对某些词语义的概括还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新词语大词典》的例句是值得称道的。王了一先生几十年前曾说过,一本词典没有好例句就形同一具骷髅。例句作用之大,就在于它可以进一步具体地帮助读者理解词义,掌握词的用法。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提供真正掌握这个词的条件,才能圆满地发挥词典的作用。《大词典》中的例句都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实用性。编者选例的原则十分恰当,即“语义准确原则”“用法典型原则”“时代特征原则”和“时间原则(一般选两例,一个是最早的,一个是最晚的)”。这些原则保证了所选例句大都相当到位。

从《大词典》的收条、释义和例句几个重要环节看,工作是比较出色的,除了编者的辛勤劳动和其他客观条件外,用大规模的语料库技术和全程计算机进行辅助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大词典》还有一种有待发挥的重要价值,就是利用它提供的非常丰富的语料进行新词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反馈回来,又可以进一步修订完善大词典。我认为有两个有关新词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即新词的界定和新词的规范。这两个问题是《大词典》编者在编写中经常考虑的问题,也是研究新词语的学者经常讨论到的问题。

(一) 什么叫新词?

也许有人会说,新词词典出了几十本,谁还不知什么叫新词。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以《大词典》来说,编者搜集了四万多条新词,为什么只选收两万多条?是怕篇幅过大?显然不是。因为编者希望的是全面,规模就是要大。想必落选的两万多条词另有原因,至少可以推测,落选的新词肯定不如收入词典的典型和成熟,也就是说它们作为新词收入词典可能还有欠缺的地方。这就涉及到对新词的认识和界定问题。

不妨再从新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来说事。该词典“前言”中说,“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语,共收条目 22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除语文词语外,尤其关注信息、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新词语。”这里透出的信息是:从90年代到词典编成约12年,以每年产生1000条新词(见该“前言”)算,应不少于12000条,再酌收一部分90年代前的新词,应在12000 条以上,而该词典所收词却只有2200条,再加上“相关词语”也不足5000条。为什么不收另外的7000条词?编者没有说。是否每年产生不了那么多新词?从《大词典》编者搜集到的4万多条新词看,好像不是这样。是否有的新词不值得收入,或不够典型?可能是。最可能的原因在“前言”中已经透露出来:“新词语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的会进入基本词语,有的会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而潜藏。”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新词语转入“基本词语”后失去了新词语的身份,或者时兴一段时间后人们不使用了(“潜藏”了)。如果这样理解,又与“前言”中说的“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语”有些不一致。因为按早些时候出现目前又高频使用,就应该进入“基本词语”了,它们新词的身份还存在吗?不管怎么说,这些疑问的出现,都和什么是新词语有关。这里的问题是,(1)是否不同于原来的基本词语的新词形、新义、新用法都算新词语,有无别的条件限制?(2)新词有无时间性,或者说新词的寿命有多长?按亢世勇同志的文章(《辞书研究》2003年第##2期)和《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的意思,新词一经进入基本词语中,也就失去新词语的身份了。那么,是否进入了基本词语用什么标准去衡量?

新词语本来就是一种过渡性的词语,汉语中的“葡萄、金刚、塔、站、革命、健康、逻辑、沙发”等都经过新词语阶段,现在不会有人认为它们是新词语了。也就是说,新词语进入汉语词汇(具有全民词语资格,方言性的、临时性的等等都不能算)后,经过一段时间,能留下来并进入基本词语,它们也就不再是新词语了。是不是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编写新词词典时,可否标明该词典收入的是什么年代到什么年代产生的新词语?这样也许更便于编者编纂和读者研究使用。(《大词典》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每个词语都在我们手头所有的语料中进行检索,其中选取的两个例句,一个是最早的,一个是最晚的,就是为了说明该词语使用的年代)

(二) 新词语如何规范?

随着整个社会语文规范意识的增强,对新词语的规范问题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编纂新词词典的同志也注意到规范性的问题。但不容讳言,至今并未取得可供具体操作规范新词语的共识和办法。学者提出了许多规范新词的原则,如教育部语用所的专家提出了9条规范的基本原则(见《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1期89页)。这些原则都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这些原则进行规范,却未必容易。应该说9条原则不可能同等重要,其中必然有重要的和次要的;同时,具体到某个新词,可能体现了某几条原则,而不符合另一些原则怎么办?看来需研究一个具体操作的办法,否则还会让人无所适从。比如当前“非典”流行,有用SARS的,也有用“煞嘶”的(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7日第 5版),有用“非典”的,有用全名“非典型肺炎”(学名叫“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的,于是有专家提出用“萨斯”规范命名(见《报刊文摘》2003年 5月7日第2版,《南方周末》2003年5月8日第7版)。怎样用9条规范原则去认定谁合规范,就不那么容易。

新词规范的原则,应同认定新词的标准一起考虑。只有当一个词以合格的身份进入现代汉语普通话时,才会有规范的问题。比如某些新词只在方言中用,或者只在某一学科作为专业术语使用,我想它们都不应属于规范新词考虑的问题。特别是所谓网络词语问题,我们不必越位去研究它们的规范问题。因为它们本来就未进入全民的语言,许多网络词语,永远也不可能进入全民语言,特别是那些违反语言构词的基本规律、汉语中本有相应规范词语的网络词语。严格地说,网络词语是网络的专业语汇——确切地说是部分网虫的专用词语。使用那些词语的人本来就是为了求异,力求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有如江湖隐语一般。虽然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一些可能进入全民的语汇,但作为网络词语的整体说,它们不可能是全民语汇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一种“社会方言”,或曰“行业方言”“行业用语”。谈网络语词是否规范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它们不是规范的对象。

本文作为一本词典的序言,可能有些不得体,本应向编者表示祝贺,却说了一些题外的话。但我想提出这些想法比说一些空洞的客气话,可能对编者和读者更有助益。不妥的地方还望大家指教。

2003年5月10日于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14、网络词语也是近年来人们广泛关注的语言现象。请问您对网络词语有何看法?

前段时间我们编纂完成了《实用网络用语手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我写了一个前言,基本代表了我对网络语言的一些看法,附录如下,请赐教。

前言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一个快捷、便利、丰富多彩的全新世界。同时也创造了新兴的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数量已达到2250万人。到目前这个庞大的网络人群数量依然在快速增长。伴随着这个庞大的网络人群在这个特殊的虚拟空间里的频繁交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面对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有人兴奋、有人担忧,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管是哪种态度,都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网络语言,多研究一些网络语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利用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开发与应用”所提供的一些便利条件,从网上、报纸、杂志和一些相关书籍中搜集、整理了3000多条计算机网络用语,编成这本小册子。我们的目的只是客观记录这种特殊语言现象,为有兴趣的人了解、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一份比较丰富的资料,没有作为规范推广之意。

我们收集的网络用语总计3148条,其中汉字词语1577条、字母词语803条、数字词语376条、符号392条。这些网络用语从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谐音替代型,又分为:

1、数字谐音,如:3166(撒优那拉,日语,再见)、5845201314(我发誓我爱你一生一世)、1573(一往情深)、53880(我想抱抱你)、70345(请你相信我)、3344(生生世世)、886(拜拜了)。

2、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7(夫妻)。

3、英语“音译”,如:烘培鸡(homepage)、伊妹儿(E-mail)、瘟都死(windows)、猫(modem)、荡(download)、稻糠亩( .COM)、恰特(chat)、马屁三(MP3)。

4、英文谐音,如:3X(thanks)、B4(before)、B2B(企业对企业的网上交易)、W8(wait)、U(you)。

4、英语字母谐音代替汉字词语,如:W(大不了)、V(喂)、S(死)、R(啊)、I(爱)。

5、汉字谐音,如:蓝(男)、绿(女)、偶(我)、果酱(过奖)、酱紫(这样子)。

6、汉字同音代替,如:斑竹(版主)、竹叶(主页)、幽香(邮箱)、水饺(睡觉)、大点化(打电话)。

二、词汇缩略型,又分为:

1、汉语拼音缩略,如:PP(漂漂)、BB(宝贝)、GG(哥哥)、JJ(姐姐)、BT(变态)、T(踢)、Q(求)。

2、英语词句缩略,如:AKA(as know as,正如你所知)、BTW(by the way,顺便)LOL(laughing out loud,放声大笑)、OIC(oh,I see ,明白)、WPS(word process system,文字处理系统)、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

三、数字会意型,如:100/10(表示完美)、0001000(我很孤独)、101(欢庆一下,源于10月1日是国庆节)、286(表示落后被淘汰的事物)、007(有一个人的秘密要告诉你)。

四、混合型,又分为:

1、文符并用。用“//”把词变成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如:“//shake”表示摇头否定,“//admire” 表示羡慕的表情,“//sigh”表示叹气,“//grin” 表示傻笑的样子,“//nod” 则是点头。“^”是一个键盘符号,曾是操作系统命令中的热键,代表“控制”,所以用该符号和其他字母合起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如:^b,表示挥手告别,再见;^s,表示伤心至极;^k,表示偷吻;^my,表示媚眼;^fl,表示风流倜傥。

2、中英合用,如:考G、T族、IT头、E我。

五、旧词赋新义,又分为:

1、汉语原有词语赋新义,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打铁(往BBS或聊天室贴贴子)、灌水(在BBS、新闻组上发表冗长空洞的文章)、潜水(在聊天室长时间说悄悄话)、见光死(网络伴侣见面后,因为失望关系终结)、潜力股(比喻有发展希望的恋爱对象)。

2、英语原有词语赋新义,如:IN(时髦、超前、正点)、OUT(落伍、老套、外行)。SURF(网上冲浪)。

六、叠音赘语

网民用叠音结构传达亲昵,俏皮,强调语气,增强音乐美和形象性,当然也不乏有卖弄天真,故作幼稚的。例如:漂漂(漂亮),坏坏(坏蛋),一般般(一般),想一下下(想一下),难过死掉了(难过死了)。

七、新词新语

网民自创新词语,如:掐架(指争论、争执)、戒网(不再上网)、扑网(上网)、做网(做与网络有关的事)、网格(网虫的品格)、砸帖(发帖子)、造砖(在网上认真写文章)、砖铭(帖子上的署名),等等。

八、象形表意符号,又分为

1、用各种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意义,如:∶—I,表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7,表示火冒三丈;1—P,表示捧腹大笑;(―_―),神秘的笑容;T―T,流泪;\(^—^)/,欢呼;=^—^=,脸红;∶—)’,流口水;∶%)%,表示满脸青春豆;∶—q,正在抽烟;··~*·*~··,女生高兴时甩辫子; <@―@>,喝醉了;<∶I,小傻瓜;^@^,小猪。

2、利用形状相似,用数字代替英文,如:07734,意为HELLO,把数字倒过来看;31707,意为LOVE,把数字倒过来。

网民在创造这些网络用语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谐音:51020(我依然爱你),比喻:造砖(潜心创作),反语:霉女(美女),摹声:55555(伤心的哭声),仿词:蓝客,白客。

网络用语具有新潮入时、简洁明了、形象可感、诙谐幽默等特点,为很多网民所喜爱。产生这些网络用语源于网民要节约时间、节约上网费用的实际考虑,更源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张扬个性的广阔而安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发挥、尽情宣泄,常常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现。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机遇、实惠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网民利用网络这个空间既释放了自己情绪,又不损害别人,达到心理的平衡,这大概也是网络受到现代人喜爱的一个原因(当然网络带给我们的其他好处更多)。

当然,我们也看到这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语言的反动,任意谐音、随意简略、多种形式混杂,且表意不够明确、确定,甚至错字、别字等不规范的现象也大量存在,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不堪其苦。但就目前来看,也不必过分担忧。德国汉诺威大学的语言学家彼得·施勒宾斯基在与学生一道分析了730个邮件、755个发往聊天室的稿件以及聊天室中4万个特别的词汇后说:“与计算机杂志和互联网杂志试图告诉我们的相反,互联网上没有什么新的语言,网上的通信并非以缩写和奇特的首字母组合词为主,像在现实世界中一样,虚拟世界中的语言随处境、说话对象和通信媒介的变化而变化。”(《华声报》1998年12月29日)我们可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它,至少可以让它在网上存在。这些超越规范的语言现象就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毛病,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引导、纠正,慢慢就会“成熟”起来的。同时,语言也是发展的,网络用语中一部分有益的成分补充到我们的语言当中推动语言的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5、做考研题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如何理解同义词有一定的差别,反义词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平时,我们强调同义词相同的部分,反义词不同的部分,这个题目却相反,该如何理解,搞不懂。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们在讲课时强调过这个问题。同义词主要是强调相同的部分,但同义词无论如何相同一定有不同的地方。同义词中包含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近义词意义相近,但也有一定差别,比如我们教材里讲的区分同义词那一部分,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等几个方面,意义又有意义轻重、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搭配对象不同等,这些就是近义词的差别;即便等义词也有地域、语体等等方面的差异。至于反义词有共同的语义基础,请记住教材里的一句话“构成反义词的两个反义词必须是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比如“好、坏”说它们是反义词时指称的对象必须属于同一语义范围,比如说都指这个人的品行,说 “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好、坏”才是反义词。“他是坏人”和“他的病好起来了”中的“好、坏”不是反义词,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16、如何评价汉语语法学史的几个“本位”?

汉语语法学史的几个“本位”的确应该引起注意。这个问题李宇明教授有过比较系统的论述,摘录如下,供参考。

汉语语法的“本位”

(一)语法学史上的五种“本位”观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

(1)马建忠的“词类本位”

1898 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诞生。《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大作,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当然,篇幅的多少还只是其本位观念的表象,但从本质上看,《马氏文通》也是通过对词类的详细论述来讨论句读的。论句读是其目的,但词类是其观察、研究语法的起始点,是其语法体系的本位所在。正如《马氏文通·例言》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传统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对于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法(特别是构形法)控制着句法,把词类作语法本位显然有较多的合理性。但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不是词法控制句法,而是句法控制词法,所以对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显然不是或不宜作为语法的本位。《马氏文通》开创了汉语语法学,“导后人以先路”,功不可没,但是它从西洋语法“葛郎玛”中所借引来的“词类本位”观念,显然不大适合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

(2)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

1924 年,黎锦熙的大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新著国语文法》是以J.C.Nesfield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以“句成分本位”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旨在描写白话文的语法体系。黎锦熙明确提出要打破“词类本位”的文法,倡导“句本位”文法。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便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并且在1951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所谓的“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新著国语文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行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分,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在形态较为发达的语言中,句子成分同词类大致说来是一一对应的,把词类辨别清楚了。句法的问题也就大致解决了;反过来,把句子成分划分好了,词类的问题也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因此,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一样,比较适宜于处理形态较为发达的语法现象。但是,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句子成分同词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因此,以句子成分为本位难以较好解决词类问题,“离句无品”这种句成分本位的必然产物多为人诟病,便是明证。

(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朱德熙虽然在1985年发表的《语法答问》中才正式提出“词组本位”,但是在其前的一些著述中已进行了较多的理论阐述和实践。1982年,朱德熙发表了《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明确反对把一切句法结构的分析都附丽在句子模型上进行的“句本位”语法观,指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此,“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同年,很富影响力的《语法讲义》出版。《语法讲义》是以“词组本位”的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有特色有影响的语法体系。

“词组本位”同句成分本位一样,也是把语法研究的本位放在句法中。但是,与黎锦熙不同的是,它把本位定在词组的句法结构上,而不是句子成分上。这种处理比较适合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这一特点,克服了“词无定类”、过多的“词类转化”等弊端,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对揭示汉语的语法特点,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至今仍在发生着重大作用。

(4)徐通锵的“字本位”

徐通锵的“字本位”早在1991年发表的《语义句法刍议》中已见端倪,但真正张帜则是1994年连续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的《“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大块论文。

徐通锵认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临摹性(Iconisity)原则为编码基础、可以用“话题—说明”(Topic-Comment)进行结构框架的分析或表述的“语义型语言”,印欧语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两种语言很不相同。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解决汉语的问题。“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构简明、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或为读为句。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5)邢福义的“小句中枢”

在1994 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邢福义提出了“小句中枢”说,1995年他在《小句中枢说》一文中对这一主张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在 1996年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学》中实践了这一观念。作者在《导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语法系统。”

小句中枢说认为小句处于汉语语法系统的中枢地位:小句所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小句能控制和约束其他语法实体,因而成为其他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和小句联结律等“小句三律”。

“中枢”也许与“本位”的含义有所不同,但也有相近、相通乃至相同之处,因此,不妨也看作是一种“本位”说。“小句中枢说”是在对汉语语法的深入考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有着篇章语言学的背景,而且也特别明显受到了结合语用、语义研究语法的当代学术思潮的影响。


(二)从“句法转折”到“超句法转折”


(1)从词法到句法到超句法

传统的语法只有“词法”和“句法”两部分。随着篇章语法、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科的兴起,超句法的问题就逐渐提了出来。

黎锦熙由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转变为“句成分本位”,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第一次重要转折——“句法转折”。但是这一转折的最后完成,则是以朱德熙“词组本位”的提出为标志。词组本位虽然与句成分本位在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对汉语的适用程度等方面有根大的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研究基点和研究视野仍囿于句法领域。黎锦熙所进行的句法转折是在西洋语法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没有解决好汉语语法的词类和句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这一重要问题则由词组本位较好地进行了处理。所以说词组本位是句法转折最后完成的标志。

邢福义的“小句中枢”是在包括句法和“超句法”的宏观语法视野中提出的。小句包括单句和跟单句相当或基本相当的分句,小句这种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既是句法中的最高一级单位,又是“超句法”的最基本单位。从理论上看,词组、词、语素和句子等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对小句的切分或再切分得到;复句、句群等超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小句的串联得到。

以前的“本位”都不能解决超句法的问题。所以,“小句中枢说”的提出,可以说是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第二次重要转折——超句法转折。这种超句法转折具有较大的涵盖面和当代语言学的新鲜气息。当然,徐通锵在论述“字本位”、批评汉语研究的“印欧语的眼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注意到了汉语的超句法问题。

(2)从结构到话语

结构主义大师索绪尔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但是也给语言学留下了一下重要遗憾,那就是把言语的研究排斥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种遗憾虽然在语言学发展史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然需要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而得到弥补。

词类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组本位,都是在语言的框架中为解决结构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上属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范畴。而“小句中枢”则是在语言和言语两个领域中,为解决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本位学说,符合当代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超句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话语表达等语用问题。其实就一般的句法而言,它与语用也有相当的关系。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是否要较多地依赖语用来解决其语法问题,但是对汉语语法长期而深入地研究表明,汉语语法是一种与语用联系较为紧密的语法,许多语法现象都需要引入语用的观念进行解释。正因如此,80年代以来,许多汉语语法学家对语用的问题颇感兴趣,“三个平面”的理论受到普遍重视。“小句中枢”用“本位”的方式把语用问题有机地引入语法研究,使语法研究扩展到话语。这种全方位解决语法问题的视野,是对“三个平面”理论的有力推进,是邢福义“两个三角”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也体现了重视语用的当代语言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思想。

(3)逐渐切近汉语的特点

一部汉语语法史是逐渐向汉语语法特点靠拢的历史。关于语法研究本位的探索也表现为逐渐向汉语语法的特点靠拢的趋势。

且不论“词类本位”是否适合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但它肯定不大适合形态不发达的语言。黎锦熙的句法转折,使语法研究向形态不发达的语言贴近了一步。朱德熙向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发展到“词组本位”,虽然仍是在句法的,但是由于汉语的句子成分与词类的特殊对应关系,由于汉语的词组构造与合成词和句子的构造基本相似,所以“词组本位”比此前的两种“本位”更切合汉语,是依照汉语特点提出的不同于西方语法学的本位理论,也可以说是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对普通语法学的一种重要贡献。

徐通锵的“字本位”,不是把本位定在句法领域,而是定在词法领域,这好像是更接近于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而其实是看到了“字”这种语言单位在汉语中的作用不同于西洋语言。从主观上仍然是根据汉语的特点而提出的。

邢福义的“小句中枢说”在此方向上又发展了一步。汉语的句群组织在结构上与西方语言有何本质的不同,现在还不清楚,但是,汉语复句的构造与西方语言是很不同的。西方语言的复句基本上采用的是“单句模式”,即把“子句”通过一定的结构手段嵌进单句之中;而汉语则是把单句分句化。所以,在西方语言中,复句的问题可以基本上由单句的句法来解决,而汉语的分句组合规律与单句的句法很不一样,是“超句法”的问题。因此,词类本位、句成分本位和词组本位,都不能解决汉语的复句问题,更难以解决篇章语法的问题。提出“小句中枢”也正是看到了汉语的这一结构特点,就此而言,“小句中枢”更接近于汉语的特点。

但是,这也许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各语言的词法、句法共同性远小于超句法的共同性。“小句中枢说”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超句法的领域,也可能会使语法研究具有更大的共性。这说明,对一种语法的特点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的深度之后,只要不固守陈规,就必然会向着语法研究的共性发展。

3、 语法研究的立足点和观察站

语法中有没有“本位”或“中枢”性的东西,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寻找语法的“本位”或“中枢”,最主要的是要给语法研究寻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和视野广阔、对语法现象看得真切细致的观察站。所以,不管语法中有无“本位”和“中枢”之类的东西,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寻找语法研究的本位或中枢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1)语法研究的立足点

语法研究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要有一个起始点。这个起始点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法单位之上,以避免循环论证。这个起始点,这种作为起始点的语法单位,就是语法研究的立足点,也就是语法体系的本位。一个好的语法研究的起始单位,应当具有两个最起码的条件:

a、这种语法单位比较容易识别。最容易识别的语法单位应是最具有心理现实性(Mental Reality)的,最具心理现实性的语言单位,是没有经过语法学训练的一般人也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直觉(Intuitions of Ianguage)把它识别出来。

b、通过对这种语法单位的研究,可以波及到一切语法单位及语法规则。

依照条件(a)来考察汉语语法学史上提及的汉语语法的诸“本位”或“中枢”,大体上可以得到不等式A:

(A) 字/小句>词组>词类/句成分

对于说汉语的人来说,“字”和小句是最容易识别的语言单位,即使是文盲也大致可以分辨出一段话语中有几个句子(小句),一个句子中有几个字(音节)。但是,不经过语法训练,要分辨词组、词、词类和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是有一定困难的。即使是受过语法训练,要很好地辨别词与词组,也不是没有困难,较好地确定词与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差别,困难更大。因此,字和小句的心理现实性强于词组,词组的心理现实性强于词类和句成分。

依照条件(b)考察,大约可以得到不等式B:

(B) 小句>词组/词类/句成分>字

小句是由句法到超句法、由语言到言语的中间站,对小句的研究可以波及到现在人们认识到的一切语法单位和语法规则。而对词组、词类和句成分的研究,只能波及一般句法单位和一般句法规则,不易牵涉到超句法。“字”,就现行的语法体系来看,大致上相当于语素,虽然徐通锵用三条理由和一个斩钉截铁的“否!”字明确反对把“字”看作语素。语素属于词法范畴,本身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少;而且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合成词的语法性质一般不受其构成语素(即词素)的性质和语素之间的关系的制约,例如:“思想”和“思念”都是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但“思想”是名词,“思念”是动词。这说明,汉语的构词法对于句法几乎没有多少控制力。想用“字”和“字”的组合来较好地说明句法,进而说明超句法,就现在的认识水平来看恐怕是有较大难度的。于此可见,就条件(b)来说,小句优于词组、词类和句成分,词组、词类和句成分又优于“字”。

综合A、B两个不等式,可以发现作为语法研究的立足点,小句最为合适,其次是词组。

(2)语法研究的观察站

语法研究需要设立一个利于观察各种语法单位和语法规律的观察站。理想的观察站要能对语法研究对象看得广、看得细、看得真。从理论上说,观察站可以设置在研究对象以外的某处,也可以设置在某一地位特别的研究对象上。从把语法研究的观察站设置在某一地位特别的语法单位上来看,这种地位特别的语法单位应该具备四个条件:a)语法因素齐全;(b)是各种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c)具有控他性;(d)能发现在其他单位上不易发现或不能发现的问题。

就a) b)c)三个条件来说,“字”虽然是“语音、语汇、语义、语法”的交汇点,但它自身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是相当有限的,也不是各种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对其他语法单位的控制力也非常弱。词组、句成分和词类都具有比字较多的语法因素,跟许多语法单位都有联系,对一些语法单位也都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是它们都不包含句子的语气,也不直接同复句、句群发生联系,因此,也就缺乏对所有语法单位的控制力。就此而言,词组和句成分比词类可能还稍微优越一些,但是,仍无法同小句相比。邢福义在论述小句的中枢地位时指出:在诸语法单位中,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是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

对小句的研究,不仅可以包含研究词类、词组和句成分时所发现的问题,而且在考察小句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组合时,还把许多新鲜的问题提到了语法研究的重要地位。如邢福义提及的“短语常备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就是其他本位理论所不易发现或不能发现的问题。拿小句特有因素来说,邢福义列举了句子语气、复句关系词语、语用成分、成分逆置现象、成分共用法所造成的特殊状况等五种。在词组本位观看来,词组与句子的关系只是“实现关系”(Realization),句子只是独立的词组而已,二者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差异,而事实上,许多句子除去句子语气之外,还有不同于词组的特殊组合,例如:

(1) 都研究生了,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

(2) 多么好呀,生活!

词组中不可能有“都研究生了”、“多么好呀,生活”之类的结构。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比词组本位观察到的语法问题更少,不需特别论证。字本位在观察语素及其组合等方面,的确具有优势,可以观察到其他本位不易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但是,它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上是属于词法的,因此也是有限的。

依据上面所说的设立语言研究观察站的四个条件对已有的本位理论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不等式C:

(C) 小句中枢>词组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类本位>字本位

从语法研究的观察站的角度看,小句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17、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是什么关系?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是:

时间副词:刚刚、刚、已经、正在

时间名词:刚才、现在、过去

区别: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时间副词不能。如:

现在是早上9点。

现在的事情现在完成。

发展到现在。

联系:都可以作状语。

[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07-8-8 09: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09: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18、汉语语法学史上实词虚词划分有所差异,请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词与虚词的划分差异如下:

(1)实词虚词划分标准的差异

A、传统:词汇意义

B、现代:语法功能—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造成的差异:

A、传统:实词——有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意义比较虚灵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B、现代: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C、副词的归属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5 21:14 , Processed in 0.0852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