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35|回复: 1

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6 11: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江俊龍 學年度: 91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来源: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item14/0t-014.htm

[摘要]  本論文以大陸廣東省大埔縣與台灣移民的歷史語言關係做為關注的焦點,進行比較研究。

自第二章起,將兩岸大埔客家話做語音、詞彙、語法的專題比較,茲將研究成果撮要於下:

一、音系特色

(一)聲母

兩岸大埔客家話迄今都維持21個聲母,有一套舌葉音聲母﹝tS、tSh、S、Z﹞,這與四縣客語不同。兩岸大埔話在這方面的一致性是很高的,至少本文所調查的結果是如此。四個點之外的大埔話,有些地方舌葉音的發音位置更後些,可記為捲舌音聲母﹝t§、t§h、§ 、½﹞,以縣治所在地湖寮為代表。

(二)韻母

兩岸大埔客家話韻母雖都有舌尖元音﹝ï﹞,但台灣東勢話顯然保存較少,許多字都改讀成﹝i﹞韻母,如:

死[si]、屎[Si]、食[Sit]、衣[Zi]、鬚[si]、醫[Zi]、姨[Zi]、姊[tsi]、試[tShi]、時[Si]。

這些字在客家話中原來都應該是在聲母後面接舌尖元音[ ï ]才對,東勢話的發展是後起的。

另外,介音﹝-i-﹞的出現頻率,東勢話也高於廣東大埔,這應該是來台後受到國語的影響。例如:

譴[khian]、田 [thian]、年[Nian]、天[thian]、串[tShian]、煙[Zian]。

以上各字在廣東大埔話的系統中,原來是不帶介音的。

(三)聲調

大埔客家話的連讀變調頗為複雜,以桃源話為最。

東勢話有一種特殊的陰平變調(35調),雖有學者基於其出現於單字音的特殊性,特立「第九調」或「平分三調」以強調之,本文仍以變調處理。至於其出現於單音名詞的現象,各家一致認為與小稱音變有關,詳見本書第五章第四節的討論。

大埔的楓朗話、高陂話和桃源話都有ㄦ尾詞,聲調為輕聲。

(四)綜合比較

透過兩岸大埔客家話的音韻比對,從兩者一致的語音表現中,果然發現兩岸大埔客家話的同質性遠高於四縣或海陸客家話。

至於兩岸大埔客家話的內部差異,在十四個比較項目中(聲、韻合計):高陂、桃源與東勢最接近,有十三個項目;其次是平原、光德、楓朗,有十一項;再其次依序為百侯、雙溪(十項),大東(九項),湖寮、銀江、巖上(八項),茶陽(四項),西河、長治(三項)。配合地圖來看,正好由南向北遞減。。本文之所以選取高陂、桃源和楓朗為調查對象,與台灣大埔客語(東勢話)進行比較的原因,正是為了反映移民歷史和語言相近的事實。

二、詞彙特色

根據本書第三章的統計結果,四個方言點的詞形,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三位都是1.單音詞

、2.偏正式、3.動賓式。尤其以單音詞所佔比例最高,佔全部的36.4%到40.2%之間。「單音詞較多」是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以來就被強調的客家話特點之一,至今猶然。

偏正式和並列式應該是漢語構詞法中,歷史比較早的兩種方式,偏正式的構詞法歷久不衰,佔30%以上,緊追於單音詞之後;並列式的構詞法發展性有限,能產性不如偏正式,在大埔話中已退居第4、5位。

動賓式有如一顆耀眼的新星,穩居第3,由於動詞性詞素和賓語結合的能力很強,幾乎沒什麼限制,未來的發展大有可為。

總的來說,兩岸大埔話在這方面的比較,有幾點不同:

(一) 台中東勢話帶後綴派生詞少於大陸的大埔話,主要是因為台中東勢話的小稱名詞完全沒有ㄦ化,而大陸方面有部分ㄦ化。這也使得台中東勢話的單音詞在四個方言點中佔最高比例(40.2%)。

(二) 台中東勢話外來詞的比例雖佔0.4%,居四點之冠,但畢竟微不足道,這是因為詞表的設計本身無法反映新詞的情況,若加入近五十年的新詞,則兩岸使用外來詞的差距將更為擴大。台中東勢話有一批從英、日等國而來的外來詞彙,是大陸方面所沒有的,這是兩岸經驗不同所致。

(三) 兩岸大埔話詞彙明顯不同的,共計362條,佔33.7%。這批詞彙中大部分是「台灣大埔客家話的新詞」,這是大埔客家話來台後,歷經兩百多年演化、創新和交流的成果。

另一方面,這個數據中也包括少部分舊有的客家話詞彙保存在台灣的情況,比如單音節名詞在台灣東勢話中的穩定性歷久不衰,而在廣東大埔話中已見鬆動。(詳見第三章第四節)

兩岸大埔話雖存有「小異」,但畢竟「大同」,從統計中可知:

(一)兩岸方言點完全一致的詞彙,共計421條,佔39.2%。這部分詞彙歷經兩百多年的分隔發展而仍然保持不變,可以斷言是客家話的傳統基本詞彙,詳見第三章第四節。

(二)兩岸部分方言點一致的詞彙,佔27.2%。雖然這部分的詞條在比較之下,兩岸的說法不完全一致,但正好可以透過台灣大埔客家話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之下,有刻意保存原鄉語言的屬性,爬梳目前在原鄉大埔紛歧的客家話,其最早的詞語竟意外被來台的大埔先民保存在台灣,這些詞語也請詳見第三章第四節。

我們把上面兩項兩岸大埔話有共同的部分加起來,一共有713條,佔66.4%,所以說,同多於異

三、語法特色

第四章談兩岸大埔話複音節詞的結構比較。在重疊式的使用範圍裡,大埔湖寮話的量詞可以重疊當定語;東勢話則無此用法;動詞和形容詞的重疊式比較,也以台灣東勢話的表現形式較為豐富。

附加後綴的種類和使用率以原鄉大埔話居多、居高。調查中還發現了兩岸都有「複後綴」的例子,如:

拳頭牯拳頭(桃源、楓朗)

拳頭嬤拳頭(東勢)

朝唇頭早上(桃源、東勢)

「複後綴」的出現,說明客家話帶後綴派生詞的發達,可視為客家話的一大特點。衍聲構成的連綿詞,在桃源、楓朗話中形成特色,當量詞使用:

(一) 叢(草) □□pµ33 lµ113(桃源話) □□phu31 lu55(楓朗話)

(一)伙(人) 幫□poN13 loN35(楓朗話)

大埔話名詞的特點除了表現在本身的語法特性和功能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逆序構詞、小稱音變和親屬稱謂。其中偏正式逆序構詞,如:豬牯、牛嬤、雞公等,並非修飾語後置,而是把「牯、嬤、公」等直接看作名詞,屬於更早的歷史層次。東勢話沒有ㄦ尾詞,其小稱音變本來就是一種表示意義的語音現象,並不是由詞尾的聲調變來的。親屬稱謂詞則承繼早期閩西客家話的特點,也是更早的層次,以「阿爹」(祖父)為代表。

大埔話動詞的「體」,可以概分為完成體、短時體、嘗試體、進行體、持續體、反復體、起始體、可能體、結果體、經歷體、再次體、復原體等十二種,表現方式繁複多變而又不失規律,可參閱本書第六章第十一節的列表。

第七章將大埔話形容詞分成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兩個大類,分別探討其語法功能。

大埔話的介詞可依介引成分的屬性分成六種:施事介詞、受事介詞、工具手段介詞、對象介詞、時空介詞、方式依據介詞、排除介詞。用法格式可歸納為兩大類:一、介NP+VP;二、VP+介NP。在第八章第三節中,我們結合漢語語法的發展史語料,分析探討大埔客家話常用介詞「對」、「當」、「分」的來源。

最後討論大埔話含疑問語氣的句式,主要是四種疑問句的句型結構和實際用法。

整體而言,兩岸大埔客家話迄今的表現是同多於異,關係密切。本文透過大量語言材料的搜集,然後對材料進行仔細的比較、分析,找出語法形態上的相似和語音對應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最原始的語言特徵。

大埔原鄉的客家話和移民到台灣的東勢客家話之間有著深厚的語言親屬關係,然而各自又有不同的語言接觸和發展,本文最後嘗試劃分出原始大埔話的成份,可代表客家話的語言特徵。
发表于 2007-8-26 1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中縣東勢地區依台灣學者分類,應該是"鶴佬"區(閩客混雜區);因此不知道是否有方言群影響的"純度"問題;如我的家鄉嘉義市也有"三山國王廟",但已經聽不到客家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23:08 , Processed in 0.0992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