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7|回复: 1

七七级大学生生活轶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 1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旭 君  来源: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3-16/1146754.shtml

  七七级大学生是指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以后,首批考上大学的学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批大学生的学生生活就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夜和初期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截面。我有幸在其中生活过,现从这个断面中截取一些生活轶闻,与大家一起温故知新。

一、    看电影看出人命案

那时候,在大学里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看电影。每到周末,我所在的北方省一所大学里,全校师生包括家属及学校周围的居民都很关心学校俱乐部演什么电影。如遇首轮放映电影(类似现在的首映),学校俱乐部门前往往是人山人海,不少买不到电影票的群众相互拥挤推搡,趁检票混乱之机,强行挤进场内看电影。学校保卫处和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为了维持好入场秩序大伤脑筋。

记得是一九七九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傍晚,学校俱乐部放映电影《生活的颤音》。

这是“文革”结束后,新拍的一部电影。因为在电影中有男女主角相互拥抱的镜头,被视为大胆突破了禁区,引起了轰动。

由于这部电影在我校首轮只演一场(那时电影拷贝不足,放映单位需按计划排队放映,各电影院专门有骑自行车跑片的放映员,负责相互传送拷贝),使得电影票显得十分紧张。当时,学校还是比较照顾学生的,决定按系为单位优先学生购票看电影。为了防止无票人员入场和维护演出秩序,学校保卫处全员出动,在俱乐部入口处,协助俱乐部管理人员检票入场。

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有一帮无票人员(主要是学校的职工和家属)开始起哄,使劲往入口处拥挤,使得秩序大乱,场面有些失控。学校保卫处的一个年轻干部,因怕身上带的手枪出事(那时,保卫部门统一配备少量手枪),便把手枪拿在手里。不想这一举动引起了无派票群众的不满和愤怒,纷纷指责他并向他挤去。也不知是怎么搞的,只听“啪”的一声枪响,一名男子捂着胸口倒下了。现场一下子乱了套,人们纷纷四处逃窜。学校保卫处马上派车将受伤的男子送往医院抢救,结果因伤及要害处,人还是死了。

这件事情经过调查,原来情况是这样的:这名年轻保卫干部为了显摆自己,未经批准私自持诫上岗,他不知道枪里装有子弹,又没有上保险,致使在拥挤中,枪走火了,属于过失杀人,后来被判刑入狱。

这件事故发生以后,社会上议论纷纷,后来竟演义成我们学校俱乐部的一个规定:凡是无票看电影者,一律就地枪毙。

当然,这是笑谈。不过,从此以后到我大学毕业,我校俱乐部放电影,入场秩序一直井然有序,这倒是真的。

二、 一日三餐二角八分

我们上大学一、二年级时,粮食和肉食等副食品仍然凭票供应。比如,粮食大学生定量是每月三十斤,而且还分粗粮和细粮。其中细粮大约是十斤,遇到过年过节会增加一些细粮。所谓粗粮就是玉米面、高粱米、大碴子、小米等,细粮是大米、白面等。

每个月初,学校食堂按定量发给我们粗粮和细粮饭票,由我们自己调剂使用。我们班有一些小同学,刚刚独立生活不会算计,又控制不住自己,发了细粮票,几乎天天吃细粮(当时只有中午、有时晚饭食堂才有细粮),结果不到半个月,细粮饭票吃光了。后半个月只好天天吃窝窝头喝玉米面粥。有时赖赖唧唧跟我们这些年龄大的“老家伙”(这是小同学给我们起的外号)讨馒头吃。

那时,学校的伙食十分单调。一般是这样的:早晚餐主食是玉米面窝头和粗粮粥(每两一分钱),副食是小咸菜(一分钱一小碟)、腐乳(五分钱一块);中午餐主食是馒头或大米饭(每两二分钱),副食是炒白菜、土豆或萝卜,分无肉的(八分钱一盘)和有肉的(一角五分钱一盘)。不敢说全国大学至少在东北地区的所有大学食谱都是这样的。按此食谱,我一天三餐二角八分就可以吃下来。记得曾经有一个月,因为我的工资没有及时寄来,我硬是用八元钱对付了一个月。

学校食堂一般是星期六中午改善伙食。所以,到那天中午去食堂打饭简直就跟打仗一样。下课的铃声一响,各个阶梯教室冲出一批批学生,直奔学校大食堂而去。但此时食堂卖饭口早已是人山人海,那是上午没有课或早下课的同学早早候在那里。

其实,所谓改善伙食无非就是在炒的菜里面有肉。虽然规定每人只许买一个带肉的菜,但排在后面的同学还是经常买不到肉菜。于是,排队经常有加塞儿现象发生。我记得当时学校团委专门对买饭加塞儿现象组织过讨论,批评这种不道德行为。买不到肉菜的同学只好吃素菜了,买到肉菜的同学就会开玩笑说,怎么,又出家了(指当和尚)?

有一次,我到另一所大学去看一个同学。中午他领我去他们学校食堂吃饭,令我奇怪的是,卖饭口被用砖砌成碉堡状。同学解释说,由于买饭时挤得厉害,有一次竟把卖饭窗口挤塌了,学校没办法才用砖修成这样。看着这个碉堡型卖饭窗口,我可以想象到那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啊!

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我们学校食堂的伙食也逐步得到改善,到了我八二年二月大学毕业时,学校食堂已经有了点菜服务项目,来了同学可以临时点菜招待,不再为没有细粮票、没有肉菜而发愁了。

三、叔侄同窗上学

在七七级(包括七八级)的班级里,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同学之间的年龄相差比较大,有不少人是带薪上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七七级大学生的来源是由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共十年的高中毕业生包括已经下乡和工作的毕业生组成的。其中尤以“老三届”的年龄最大,与最小的同学相比,甚至有的相差一旬即十二岁。据当时媒体报道,父子、叔侄、母女等同窗上学绝不是个别现象,每个同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从而演义了一场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观。

在班级里,开始小同学对我们这些年龄大的同学有些敬畏,说话也很客气。后来,时间长了,彼此熟悉起来,就开始没大没小了。我们管小同学叫“小家伙”、“小孩伢子”,小同学管我们叫“老家伙”。

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比我小十二岁的小同学说:“你应该管我叫叔叔了,能和叔叔在一起上学,你应该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这个小同学知道我是在吹嘘自己的年龄大,就反驳说:“你的年龄还算大呀?我大爷都快五十了,比你大二十岁呢!”我说:“对呀!所以我才没有让你叫我大爷,而叫我叔叔。”小家伙这才回过神来说:“你们这帮老家伙,一点正型都没有!”

我们这些“老家伙”大部分都结婚了,课余时间在一起好开个荤玩笑。这时如果有小同学在场,我们会调侃地说,“小孩伢子,一边玩去,当心变坏。”后来,小同学们就又给我们这些老家伙起了一个新外号,叫“大马蚤”。开始,我们挺纳闷,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原来将“马”字和“蚤”字合成一个字是“骚”字,是骂我们太“骚”。

玩笑归玩笑,在学习上,老家伙不服老,小家伙不服小,年龄的差距成了激励我们学习的动力。每次考完试,大家都偷偷排排名次,看看是“老家伙”排在前头的人数多还是“小家伙”排在前头的人数多。那时候不流行六十分万岁,要是考试分数低于八十分,我们会难过很多天,会一遍又一遍地回忆做错题的细节(我们是学数学专业),悔恨自己思维的弱智。

在我们的班级里,直到毕业,考试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及格的现象。那时,考试不及格简直就是笑谈,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候,小同学知道我们这些老家伙家庭负担重,经常说一些宽心的话安慰我们。有时,我们想远在外地的孩子了,会向小同学展示孩子的照片,讲孩子的趣事。小同学会静静地聆听,憧憬他们的未来。有时,我们还会谈起我们的生活经历、我们的人生经验,小同学会和我们一起讨论、争执和辩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在这里交流、启蒙和传递。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小同学开了一门未来生活辅导课,这应该是那时大学里所独有的课外辅导课。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3: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在阶梯教室里过夜

如果用“学习刻苦”这四个字来形容七七级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会觉得过于简单匮乏,甚至隐瞒了这届大学生独有的学习激情,虽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刻苦。在今天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在那时却是普遍现象。

由于没有录音机、MP3等现在流行的外语学习工具,外语学习当时最流行的方法是记单词卡片。无论是在学校的操场上、在排队买饭的时候,甚至在看电影等候开演的时间里,总之,在一切等候的时间里,你都会看到许多学生拿出单词卡片轻声背单词、练习发音。记得大学一年级军训的时候,大家把英语教材和专业书籍都带到了训练场地。在军事训练间歇时,大家会席地而坐,抓紧时间看会儿英语或专业书籍。这个情形深深感动了训练我们的部队教官,他甚至有意无意地延长休息时间。

那个时候,大家喜欢到阶梯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自习、看书。为了提前占座位,我们都有一个椅垫。下课了,赶紧跑到阶梯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去用椅垫占座位。有时没有位置了再回到教室里看书,极少有人回宿舍休息。我们还听说有的大学一些学生在阶梯教室里看书看到很晚,干脆就在阶梯教室里过夜。这让我们自己也生出许多感慨和感动。

那时,有两个口号印象比较深,一个是“把被‘四人帮’耽误的青春夺回来”;另一个是“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大家虽然在心底里都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但对我们这些年龄大的来说,通过大学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恐怕更现实一些,即大学毕业以后,能留在城市里工作,有一个安定的家。

我们班的班长是一个老家伙,刚上学的时候,妻子带两个孩子还在农场生活。知青大返城时,妻子带两个孩子回到了我们大学所在的城市。由于没有住房,只好挤在班长母亲十五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由于生活不便,班长只好从学校搬到家里去住。班长一家四口睡在双人床上,为了与同在一屋的母亲和弟弟隔开,只好用布帘将双人床围起来。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两岁,家里吵得厉害。班长只好在他们睡下以后,才能安静地在幽暗的小厨房里看书,一学就是后半夜。班长那时经常幻想有一间自己的住房,放一张写字台,他能在夜晚伴着妻儿甜蜜的酣睡声看书学习。这样的学习目的好象与“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目的有些相悖,但改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其实,所有的理想和目标都需要在优先解决基本生存条件下,才能谈起。

多少年过去了,大学里的老教师一谈起我们那届学生,都会说那是他们见过的学习最刻苦的一届学生。现在,我的一些同学仍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工作,都成了教授或研究生导师,他们正在把我们当年的奋发图强的学习精神传给下一代。

五、    迟到的婚礼

在我们七七级的大学生中,人生的许多奇遇和巧合会在这里发生,这是那个特定时代带给我们礼物。

那时大学里是不容许谈恋爱的,更不要说结婚。可是,遇到我们这些超大年龄的大学生,这个禁忌就被打破了。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中间的哀惋的爱情故事。

男A是我们系的一个同学,学习非常好。他考上我们学校后,意外地与他的昔日的女友B相遇了。

男A和女B都是上海知青,他们相爱在兵团。七四年女B被推荐上大学,政审时,发现她的男朋友A家庭是资本家出身,要求女B必须与男A明确分手,否则不能上大学。女B割舍不了男A,痛苦万分。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前途,男A写了血书交团党委,证明自己决心与女友B彻底断绝恋爱关系并要求调往外团工作。

女B在痛苦中上完了三年大学并留在我们学校当老师。

我们上学的时候,工农兵学员由于“文革”没有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开始“回炉”即重新补课学习。女B到我们班和我们一起听课。她突然发现,男A是我们班的学生。原来,高考恢复后,男A从某团考入我们学校。

他们相见了,但没有激情的拥抱。因为,男A已经结婚了。他没有想到他还会有机会上大学,他想彻底让她丢掉幻想,和另一个女人(当地女青年)结婚了。女B流着眼泪对他说:“我一直在等你,你怎么能够这么残忍?”男A说:“我没有食言,最后分手时我告诉过你,我们走不到一起了。”

后来,男A的女人知道了这件事情,非要A退学不可,闹了两年,女方到学校告男A是当代陈世美,男A苦不堪言。

后来男A终于与女人离了婚。大四的时候,男A和已经开始读研究生的女B结婚了。婚礼很简单,我们带薪的同学每人随礼二十元(那可是我们一个月工资的一半呀),去他们新家聚了一次餐。他们俩说,比起我们的苦恋,婚礼的形式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结果是最重要的。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只是结局与上面的叙述完全不同,我做了在今天完全可以实现的理想化的处理。

实际的结果是,男A既摆脱不了家庭和社会舆论压力,又割舍不了与女B的感情,在矛盾中不能自拔,最后自杀了。

七七级的一个大学生的生命结束了。经过考试,他当时已被录取为我们学校恢复高考后第一批研究生。他的选择无疑是悲哀的,许多老师和同学都为他惋惜。他可能无法超越那个时代道德和法律的羁绊,但他让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呼唤社会给人们更多的选择自由,从而使每个人能够善待自己的生命。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希望这场迟到的婚礼是应该发生的。

七七级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独特的人生经历,成了我们时代进步的一个参照物——这让我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感到由衷地欣喜。
2006年3月1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2:39 , Processed in 0.0789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