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535|回复: 47

关于词汇习得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8 18: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来源:http://lib.blcu.edu.cn/byslw/98songgang.txt


目   录


一、绪论        3

1.1、关于词汇习得的研究        3
1.2、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5
二、概念界定        6
2.1、词素与构词成分        6
2.2、类化        7
2.3、词缀与中介词缀        7
2.4、映射        8
三、问题的提出        9
3.1、语料整理        9
3.2、语料类别        11
3.3、语料讨论        15
3.4、理论假设        16
四、研究方法        17
4.1、研究简介        17
4.1.1、研究(一)关于典型词缀的考察        17
4.1.2研究(二)关于缀化构词成分的考察        18
4.1.3、研究(三)关于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的考察        19
4.2、问卷制作        19
4.2.1、关于研究中使用的中介词缀的说明        19
4.2.2、测试问卷        20
4.2.3、关于典型词缀的问卷        20
4.2.4、关于缀化构词成分的问卷        21
4.2.5、关于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的问卷        22
4.3、统计方法        22
4.4、被试        23
4.5、测试时间        24
五、假设检验        25
5.1、关于典型词缀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5
5.2、关于缀化构词成分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6
5.3、关于类化的近义构词成分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7
六、理论探讨        30
6.1、心理词典中词汇的贮存形式        30
6.2、词汇模型        32
七、关于“*花公园”现象及教学对策        33
7.1、关于“*花公园”现象        33
7.2、教学对策        36
八、结论        37
参考文献        38
附录一、中介语语料中偏误名词构词成分统计表        42
附录二、中介语语料中偏误名词出现之原句        44
附录三、关于被试情况的问卷        46
附录四、关于中介词缀的测试问卷(一)        47
附录五、关于中介词缀的测试问卷(二)        49
附录六、关于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的问卷        50
附录七、关于中介词缀的测试的统计数据(一)        52
附录八、关于中介词缀的测试的统计数据(二)        53
附录九、关于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的问卷的统计数据        5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绪论

1.1、关于词汇习得的研究
在国内外的第二语言习得(SLA)研究中,语法习得一直占据着核心地
位,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词汇习得较少受到特别关注,是SLA研究
的薄弱环节。事实上,词汇不仅直接传达人类的思想,还是其它语言成分的载
体,是语言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因此,语言教学不可能不包括词汇教学,词
汇习得研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随着第二语言(L2)教学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学者认识到词汇习得研究的价值,并积极投入到相关研究中。
国外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以1984年为转折点,研究人员开始更多地关
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明确地认识到词汇习得研究的重要地位,随之也出现了
较多相关研究。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各种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出来,形
成了一定规模,也取得了较多成果。这些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
汇知识的界定;(二)第二语言词汇的分类;(三)第二语言词汇量的测定;
(四)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发展进程;(五)第一语言(L1)词汇对第二语言
词汇习得的影响。  
国内的SLA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与国
外SLA研究的发展情况有相似之处,也更多地注重语法习得,第二语言词汇习
得研究仍有待开拓。英语教育工作者很敏锐地意识到词汇习得研究的价值,并
较早着手此方面工作,主要是对国外理论、方法与具体成果的介绍和引进。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却很不足,尚处于介绍、引进、吸收国外研
究成果阶段。较多的研究集中于词汇量问题,尤其体现在词汇大纲的研制上,
但是其根本出发点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未能对学习者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未能
对习得进程作深入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词汇研究仍然以语言学研究方
法为主,如词汇学、语义学。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习得研究方法与语言学研究
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它有自己特定的理论和方法(王建勤,2000)。本文就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展开研究的。
词汇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可以分为名词、动词、
副词、介词等等,它们各具不同属性,彼此联系密切又有一定区别。如何帮助
L2学习者掌握这些纷繁复杂的次系统,是一个至今未能很好回答的问题。对某
一词类的习得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动词、量词与若干虚词上,国内较多研究
副词、介词等几类词语,例如孙德坤(1993)、赵立江(1996)与邓守信
(1999)对助词 “了”的研究,王建勤(1997)对副词“不、没”的研究,赵
葵欣(1998)对介词的调查等等。对名词习得的研究,国外还很有限,国内则
更少,如果有的话,也多是在语法研究中偶尔涉及。对名词习得的专项研究,
笔者在本人已经接触过的资料中还没有发现。国外的一些有关名词的讨论也并
非专门的习得研究,如Rosch(1975)对名词范畴化的研究是近似于哲学性的
讨论,Olshtain(1987)在研究词语形成机制习得时亦涉及名词。在汉语习得研
究中也是此种情况,如国内有关语义网络的讨论从语义学角度提及名词。
近一二十年,出现了一些从心理学角度对词汇进行认知研究的学者,他们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惜的是,这些研究多是以母语使用者为对象,对外汉语
教学无法直接从中受益,但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还是有很大
借鉴价值,如对学习者心理词典中词汇贮存形式的研究。
在心理词典中,词汇的贮存形式是词汇习得研究的重要问题(Gass,
1987)。在Taft(1975、1976)的词素通达模型中 ,词语是以词素(词根、词
缀)的形式进行贮存的。他主张词汇分解的储存形式,并预测在词与非词中都
有词素结构的信息。并且,他认为在词汇检索前存在“词缀剥除”。这方面的
证据很多,如词素累积频率效应、词素的重复启动效应与临床证据等(王春
茂、彭聃龄,2000)。后来,Taft(1991、1994)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程
度的补充与修正,并肯定了交互激活模型在解释词汇加工机制上的优点。
对母语使用者的研究表明,中文词是存在词素分解的(张必隐,1992)。
张必隐(1997)证明:词素是心理词典中词汇的贮存单位,在中文中确实存在
着词素结构,并且在词汇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词缀剥除程序对
于中文词的认知来说是不适用的。
Taft与Zhu(1995:307)通过实验论证了汉语中存在词素表征,并且提出了
判断词素的一个标准,即“几个享有同一正字法单位的语义相关的词语的存在
显示这一正字法单位指向共同意义,因而可以视为一个词素。”他们发现,作
为词素的汉字在语境——具体词语组合——中的使用频率影响其表征方式。如
果其组合能力较强,则在词典中有独立表征;如果其组合能力较弱,则无独立
表征。这一观点与某些学者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Marslen-Wilson与
Warren,1994)。
Packard(1997)证明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素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只
是由于语言历史演变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才未能受到重视,以致母语使用者对此
不敏感。其实,这与汉语的历史发展有关,是有其语言学渊源的。古代汉语是
以单音节为主的,并且每个单音节词有多种意义。在演变中,现代汉语一方面
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单音节词,还将单音节作词素来使用;另一方面,现代汉
语利用多音节化造词,尤其是双音节化更占主导。因而,词素、单词素词、多
词素词在现代汉语中都很重要。在学习汉语时,受到言语输入、言语训练、言
语交际的影响,学习者一般先学习作为词使用的言语,如单词素词、多词素
词;再者,学习者自身也是逐步接触到目的语的言语成分,并对它们形成自己
的认识。那么,学习者的心理词典中词素的存在就很自然了。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的心理词典是怎样的呢?国外学者企图通过对
双语者的研究来回答这一问题,尤其是对双语者具有Compound或Co-ordinate
词汇系统的探讨(Ervin与Osgood,1954见Meara,1980),即双语者心理词
典中贮存L1与L2词语有互相分离的词汇表征还是一个统一的表征系统。一般
地说,“实验似乎支持这种观点,第二语言词语确实以某种方式与第一语言词
语融合并形成一个复杂的完整词典。”(Meara,1980:229)同时,L2词语在
向L1词典不断融合的情况与语言水平相关,也就是,“双语者的两个词典会融
合成一个完整的词典,但L2词语在语义平面上并未完全融合,至少未达到L1
词语通常的流利水平。” (Meara,1980:233)这可以理解为,较之母语的心
理词典,L2词语未能较好组织,也不易准确通达。
桂诗春(1992)对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的研究表明,第一语言(汉语)与
第二语言(英语)有一个统一的心理词典;各个语言层面(语义、词形与语音
等)均各自独立,在词形层面下可能还存在词缀的独立表征;语义拥有自己的
网络,并且意义相近的词素在网络中也较接近,并互相联系。这也得到其它研
究的印证(张必隐,1992;李宝荣等,1999)。语义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
词典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学习者组合词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Nan
Jiang,2000)。这一观点在国外也有支持者(Poulisse与Bongaerts,1994)。
Chen与Tzeng(1992:251)论述了儿童习得汉语词语的发展过程。儿童母
语习得与成人汉语习得在整合新旧知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即他们都最先抓住
词语的重要语义特征,其习得是逐渐加深的,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全
面掌握词语的意义与功能。因而,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词语存在一个过程。我们
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适当地应用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目的语词语
上。对“不”和“没”习得进程的描述与分析就是很明显的佐证(王建勤,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1.2、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在中介语语料中,我们发现学习者在组合名词时出现了这样一些言语片
段,如
(1)*移居者:收割以后,移居者们请了印第安人吃一顿大筵席
(文本编号:502;出现次数:2;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2)*卖票员:卖票员用大声说得不断,“买票。
(文本编号:877;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3)*比赛会:        总共二十四个国际队要参加这个比赛会,
(文本编号:60;出现次数:3; 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4)*图书院:然后我去吃晚饭,以后再上图书院。
(文本编号:3236;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1)
(5)*花公园:我们也有公园,花公园,运动园,电影院很多。
(文本编号:3246;出现次数:1: 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1)  
(1)“*移居者”实际指“移民”,其中的“者”在语言学中是得到公认
的少数词缀之一,通常用来指称某类人,但是却与“移民”不恰当地组合在一
起,造成了搭配不当的名词。
构词成分“员”在很多词语中担当指称具有某种相同性质人群的功能,如
“服务员、售货员、售票员、运动员、球员”等,而在偏误名词(2)“*卖票
员”中的“员”也具有标志作用。
(3)"*比赛会”中的“会”实际上不需要,学习者特别在词尾加上意义趋
向虚化的"会”,其功能近似词缀,是强调一种很多人参加的公众活动,即聚
会,“会”也就成为名词的标志。
(4)“*图书院”实际指“图书馆”。其中的“院”与应该使用的“馆”
意义相近,相互混淆,互相替换,用来指称场所一类的事物。
“公园”在语言学上是一个词,但是在(5)“*花公园”中的“公园”是
作为一个“词素”参加构词的,在意义上相当于“园”,承担了词素“园”的
指称功能,用来指称具有某种用途的空间。
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在汉语名词学习中,“者”等词缀搭配不当的
名词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大量存在“会”之类的功能上接近词缀的构词成分,
学习者又如何习得“院、馆”这样意义相近的构词成分,他们怎样混淆了
“院、馆”等并把它们当作具有指称某类事物作用的构词成分的,象“公园”
一样被当作构词成分使用而承担词素一样指称功能的词是孤立的现象吗,这些
现象是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名词时使用了一些特有的学习策略呢,在汉语学习
者的心理词典中,词汇的贮存形式是什么,是否存在词缀等构词成分的表征
呢,这些构词成分又是如何在学习者的心理词典中得到加工的呢,正是这些问
题让我们去深入探究汉语中介语中名词构词成分的组合情况。
众所周知,词汇中的名词担负着指称事物的功能,在词汇中处于基础地
位,在交际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名词,难以想象我们的语言还能正常
发挥作用。从语言的起源来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对事物的命名开始
的。名词习得理所应当成为词汇习得的重要部分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在很有限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中它却被忽视了。由于它数量大,又比较分
散,一般认为只有通过死记硬背才能习得。事实上,目的语中的每个词类都有
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学习和运用目的语过程中是最基本的,那么,学习者
是如何理解、认识、掌握直到自如地运用这些词类的呢?很显然,有关研究的
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们选择汉语名词习得中的中介词缀作为研究对
象,通过探索性研究去发现一些习得规律,从而为对外汉语名词教学提供一些
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概念界定

2.1、词素与构词成分

在现代汉语中,词素指用来构成词的具有一定词汇意义的最小言语成分,
象“子、者、学、员、品、会、馆、院、花、园”等。而中介语是学习者习得
目的语过程中对目的语掌握水平的一种动态的体现,具有一定特异性。通过观
察前面提及的几个语言片段,即“(1)*移居者、(2)*卖票员、(3)*比赛
会、(4)*图书院、(5)*花公园”,我们可以发现,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
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名词的构词成分与语言学意义上的词素不同,为此,我们
在本文中称作构词成分。构词成分具有自己的特征,其可以是语言学意义上的
词素或词。那么,在学习者的心理词典中构词成分似乎也应该有一定特异性。


2.2、类化
在学习目的语之前,学习者已经掌握了至少一种语言,并具有相当的认知
能力。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利用已有的语言与认知能力去促进自
己的语言学习。类化(Categorization)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类化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时不断地接受、理解、分析构词成分,并对习得
的构词成分进行重新分类与整合,以期构建目的语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通过
类化的方式,学习者目的语的心理表征从无到有、从不稳定到相对稳定地逐步
建立起来。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尽可能减轻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迅速而全面地
掌握目的语知识,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表达一定意义的目的,因此,在学习时通
过类化把目的语词汇知识融合到中介语中,而在表达时则通过某种组合方式使
欲表达的内容具体化,以实现交际目的。这就是说,在学习名词时学习者通过
类化在一定程度上简化(Simplification)了习得任务,而在表达时又通过细化
(Elaboration)实现了指称目的。我们在对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学习者学
习汉语名词时类化可能有这样一些表现,如构词成分缀化、近义构词成分类化
与“*花公园”现象等。
汉语名词习得中的构词成分缀化是指,在汉语中介语名词中处于后面或前
面位置的一些构词成分,在意义上呈现不同程度的虚化,成为某类事物的一种
标志,在功能上其相当于现代汉语所说的词缀,也就是学习者将不属于词缀的
构词成分当作词缀来使用,如(3)"*比赛会”中的“会”。
近义构词成分类化指在汉语中介语名词中处于后面位置的一些构词成分,
在意义上比较接近,在组合时彼此替换,用来指称某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
如“馆、院”等本来各自有不同的意思,但都与场所相关,在中介语中彼此替
换,起到指称某类事物的作用。
“花公园”现象指在汉语中介语名词中处于一定位置的一些构词成分由大
于词素的言语成分构成,它们在功能上相当于语言学意义上的词素,承担了一
个词素的指称作用,一般它们在意义上与相应的词素有一定联系,如(5)“*
花公园” 中的“公园”在功能上相当于“园”,与“花”共同来指称具有某种
用途的空间。其实,“花公园”现象就是将某一言语成分转化为一个可以进行
组合的构词成分,也就是转化为词内单位。这种“花公园”现象在学习者的中
介语系统中是合理的,并且是很有效的词语学习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2.3、词缀与中介词缀

词缀指“词中附加在词根上的构词成分”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
本)》,1999年:206页),本文将中介语中功能上相当于语言学意义上词缀
的构词成分称为“中介词缀”。 中介语语料分析显示,学习者使用的“中介词
缀”包括三大类,即典型词缀、准词缀与缀化构词成分。
第一类典型词缀指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词缀,其已经得到广泛承认。词
缀在现代汉语中不丰富,其位置固定,意义虚化,附着在其它言语成分上,大
多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很多还能标明词性。它们组成一个封闭的集合,全部
加起来才9个,即前缀“小、老、第、初、阿” 和后缀“者、子、头、儿”
(刘月华等,1983;朱德熙,1982),本文称之为典型词缀。
在中介语名词中,出现了典型词缀搭配不当现象,如(1)“*移居者”中
的“者”,这很可能是由于学习者未很好掌握典型词缀可以与哪些构词成分组
合而产生的偏误现象。
第二类准词缀包括刘月华等(1983)提及的“类后缀”那样的构词成分与
沈孟璎(1995)称作“类词缀”或“准词缀”那样的构词成分,本文称作准词
缀。主要属性与典型词缀比较类似,位置比较固定,意义呈现较强虚化趋势,
能显示词性,具有较强能产性,甚至形成词群。它们仍处于演变之中,大体上
形成一个半封闭的集合,全部加起来数量也有限,包括家、员、主义、性、
学、生、工、机、场、站、化、长、士、师、匠、手、论、器、仪、型、形、
式、度、则、厂、法、多、高、软、大、热、户、感、族、盲、坛等。
在中介语名词中,出现了准词缀搭配不当现象,如(2)“*卖票员”中的
“员”,这很可能是由于学习者未很好掌握准词缀可以与哪些构词成分组合而
产生的偏误现象。
第三类缀化构词成分是指学习者将不属于词缀的构词成分当作词缀来使
用,用来指称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类事物,也就是,汉语词缀集合是固定的、很
有限的,但是学习者在中介语中扩大了词缀的数量,学习者的词缀集合随着习
得的进程而不断发展,是动态的。
在中介语中出现的缀化构词成分的功能类似典型词缀与准词缀,如从(6)
“*出口品”到(7) “*设备品”就可以看出缀化构词成分在意义上虚化的发
展轨迹。(6) “*出口品”的“品”还较多地保留着其原义,指称某类事物;
(7) “*设备品”本应作“设备”,其意义已经很明确,学习者却加上了意义
虚化了的“品”。学习者将“品”作为一种标志性构词成分附着在另一个具有
实在意义的构词成分上,在指称时仅代表一种物品,其相当于典型词缀与准词
缀,是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词语的一种类化手段。
(6) *出口品:美国人得给祖国很多出口品和钱。
( 文本编号:79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7) *设备品:穿上了暖和衣服和滑雪设备品时,
(文本编号:300;出现次数:2; 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缀化构词成分是学习者习得汉语名词时表现出来的,是学习者对汉语构词
成分的认知过程的外在表现。其突出之处在于学习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汉
语的构词成分概念,并构成了自己特有的中介体系。


2.4、映射

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中存在一个包括L1与L2的心理词典,在L1、L2
内部中存在语音与形式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语义的中介将L1的语音、形式和
L2的语音、形式联系起来。在本文中,我们将L1与L2内部和L1与L2之间实
现彼此联结的方式和对应关系称作映射。
本文结合中介语语料与问卷测试对典型词缀搭配不当、构词成分缀化与近
义构词成分类化等现象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与讨论,并尝试从词汇在心理词典
中的贮存、提取与加工的机制方面对它们提出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问题的提出

3.1、语料整理

在中介语语料库中,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语料中共出现了1877条名
词。语料提供者是四年制汉语本科课程学习者,来自六个国家,即爱尔兰、澳
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新西兰与英国。语料库提供了下列信息:每份语料均
独立编号,即文本编号;在一份文本中某个名词出现的总次数,即出现次数;
语料的采集方式,即语料类型,包括作文考卷、作文练习、听后写(或读后
写)和外译汉;语料提供者的学习水平,即学时等级,以半学年为一个等级,
共分八级。
我们对语料及其中的偏误名词作如下处理:
首先,删去学生用英文与拼音书写的名词,再对语料进行逐个判别,得到
76条偏误名词,如“Hamburgers”(文本编号:2006;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
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qian”(文本编号:1606;出现次数:1;语料类
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1)。
接着,再删去属于专有名词、语料问题、语法问题的偏误名词和有拼写错
误的偏误名词。
其中,属于专有名词的偏误名词有3条,如(8)“蔓越桔”、(9)“火
姑娘”。
(8)蔓越桔:他们吃了火鸡,蔓越桔,南瓜馅饼,什么的。
(文本编号:502;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  
(9)火姑娘:火姑娘在一块儿煤上跳舞,
(文本编号:2601;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其中,属于语料问题的偏误名词有2条,如(10)“*必饼”在语料中找不
到例句,(11)“*区中心”是语料标记时的切分不当,似乎分为“区”、
“ 中心主要区”为好。
(10)*必饼:
(文本编号:897;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11)*区中心:有二十二个区中心主要区是一区,
(文本编号:3168;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其中,属于语法问题的偏误名词仅有两条。它们是“时们” (文本编号:
2327;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考卷;学时等级:4)与“人民(们)”
(文本编号:14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5)。
其中,有拼写错误的偏误名词19条,包括两类:音似偏误与形似偏误,如
(12)“*驾驶史”、(13)“*年化”
(12)*驾驶史:我坐过的班机飞往美国。飞机驾驶史告诉我们:
(文本编号:243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13)*年化        :八十年化的经济改革对这样的农村最有益
(文本编号:1966;出现次数:2;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共计50条偏误名词。关于中介语偏误名词构词成分的
具体分布,请参阅附录一——中介语语料中偏误名词构词成分统计表。关于偏
误名词及其在语料中出现的语境,请参阅附录二——中介语语料中偏误名词出
现之原句。
最后,我们对中介语名词及其中的偏误名词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以便
发现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名词时使用的具体手段。考虑到中介语的特殊之处,对
偏误名词的分析主要是依据偏误名词在原句中所承担的指称功能进行的,因为
只有具体语境才能体现学习者拟表达的指称内容。
例如,在语言学意义上,(14)“*佛教寺”由词与词素组成。而我们认
为,(14)“*佛教寺”中的“寺”是缀化构词成分,指某种宗教场所,通过增
加限制性成分“佛教”使指称对象具体化,明确其指称意向。
(14)*佛教寺        : 颐和园的亭子和佛教寺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文本编号:286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又如,在语言学意义上,(15)“*中西边”是一种减缩形式,其由三个词
素组成。而我们认为,(15)“*中西边”中的“边”与“部”是类化的近义构
词成分,均表示某一空间范围,在此可以互相替换。
(15)*中西边:这次,我们想去美国的中西边看我们朋友。
(文本编号:2462;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又如,在语言学意义上,(16)“*高中学”中的“中”是词素,“中学”
是词。从原句中,我们能推断 “*高中学”的“中学”与“密云二中”的
“中”均作为名词构词成分,两者在意义上相关的,是具有相同的指称对象
的,即指称一类教学机构。
(16)*高中学:依我看,作为农村里的高中学,那所密云二中全般地不错。
(文本编号:2356;出现次数:2;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通过对照偏误名词与原句内容,依据偏误名词构词成分间的关系及其正确
表达意义的程度,本文将偏误名词粗略分为四大类,请参阅表1——中介语语
料中的偏误名词一览表。
在仔细的语料分析之后,可以发现:
第一、        偏误名词的构词成分不仅有词素,还有语言学意义上的词等。这
或许表明学习者对名词构词成分有自己特有的理解,与通常意义上的汉语词素
概念有所不同,并从侧面显示了学习者对名词构词成分进行认知活动的情况。
第二、        经过分析中介语名词的结构与语义,我们可以发现,中介语名词
中存在典型词缀搭配不当现象,中介语名词中可能也存在构词成分缀化、近义
构词成分类化等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表1、中介语语料中的偏误名词一览表(共计50例)

偏误类别
偏误名词
(一)
中介词

(共29
例)
(一) A典型
词缀
(共2例)
背子、移居者

(一)        B准词

(共5例)
部队员、卖票员、音乐学、英文学、共产党主义;

(一)        C缀化
构词成分
(共22例)
家庭会、比赛会、出口品、设备品、收获节、水果
宴、心脏病率、游区;前妇;
安全梯、合成布、水军营、电缆车;认出卡{身份
证};峻峰、苦年、美态、石工、荒景、古楼;音乐
队、佛教寺{佛寺}
(二)        类化的近义构词成
分(共8例)
图书院[馆]、运动园[场]、面车[的]、中西边[部]、风
景地[区]、修车站[点]、社伯[长]、猎兽[狗];
(三)“花公园”现象
(共4例)
花公园{花园}、高中学{高中}、中学校{中学};烘馅
饼;
(四)意义不可理解的名
词(共9例)
天候、红贴、糖霜、心晨、争场、学楼、领导国、
美局所、卫生洞
注1:此表不包括拼写错误的名词、有语料问题的名词、属于专有名词的
名词与有语法错误的名词等,有语法错误的名词仅两例。
注2:“[ ]”中为例句内容显示应使用的构词成分。
注3:“{ }”中为例句内容显示拟表达的名词。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3.2、语料类别

我们结合表1对各偏误类别进行具体分析,以便说明构词成分组合中体现
的不同特征。本文将重点讨论前两类,即(一)中介词缀与(二)类化的近义
构词成分。它们表达意义明确,可以区分相应构词成分,有的由意义实在的构
词成分与意义存在不同程度虚化的缀化构词成分组成,有的由意义实在的构词
成分与类化的近义构词成分组成。
(一)、中介词缀
中介词缀包括三小类,即典型词缀、准词缀与缀化构词成分。它们均具有
典型词缀的显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习得汉语名词的具体进程。
(一)A、典型词缀
(17)“*背子”中“--子”是汉语中仅有的得到公认的词缀之一,读作轻
声,其位置固定,不能单独成词,是名词的标志(刘月华等,1983;朱德熙,
1982)。它说明学习者确实认识到汉语中存在词缀,并且在表达中有意识地运
用词缀手段来构词。而(17)“*背子”是典型词缀搭配不当现象,这很可能是
由于学习者尚未很好掌握典型词缀可以与哪些构词成分组合而产生的偏误现
象。本文将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17)*背子:他的背子驼了,头秃了。
(文本编号:309;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
(一)B、准词缀
(18)“*音乐学”由表示限定作用的“音乐”与具有指称性的准词缀
“—学”组合而成。“—学”原来的意思是学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
本)》,1999年),这里呈现虚化倾向,用来指称某一学科或关于某一方面的
知识,并且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在同一个句子中就有“植物学”,在中介语语
料中还出现了(19)“*英文学”等。这些充分说明学习者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
的准词缀概念,在指称时也较多地使用准词缀。
又如(20)“*共产党主义”中的“--主义”是一个准词缀,源自英文的后
缀“--ism”,表示某一学说,是名词标志。它显示学习者确实注意到词缀的功
能,并且在表达中自觉地运用词缀手段。
然而,由于学习者尚未很好掌握准词缀可以与哪些构词成分组合,因而造
成了准词缀搭配不当现象,如(2)“*卖票员”、(18)“*音乐学”、
(19)“*英文学”等。
(18)*音乐学: 当专业以后还要学习植物学或者音乐学还行。
(文本编号:2469;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19)*英文学:她在大学专攻英文学。
(文本编号:2469;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20)*共产党主义:有些美国人一听中国就想起共产党主义。
(文本编号:499;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一)C、缀化构词成分
汉语词缀集合是固定的、很有限的,但是学习者在中介语中扩大了词缀的
数量。学习者的词缀集合随着习得的进程而不断发展,是动态的。学习者将不
属于词缀的构词成分当作词缀来使用,用来指称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类事物,如
(3)“*比赛会”中的“会”。虽然缀化构词成分仍具有一定的实在意思,意
义未完全虚化,但是在其它方面和典型词缀与准词缀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刘月
华等,1983;沈孟璎,1995)。第一、位置固定,大多后置而成为缀化构词成
分;第二、意义有一定程度虚化,仅指称某一类事物。构词成分缀化现象是本
文关注的一个重点,下文将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如(21)“*音乐队”由表示描述或限定作用的“音乐”与具有指称性的
“--队”组合而成。“--队”原来的意思是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现代汉语词
典(修订本)》,1999年),意义呈现出一些虚化倾向,用来指称某种团体,
并且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如(3)"*比赛会”一句中还出现了“国际队”等。
(21)*音乐队:有些学生参加歌唱团,音乐队什么什么的。
(文本编号:245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 )
又如(22)“*前妇”实际指“前妻”, 其中的“前”具有象词缀一样的
功能,与其它构词成分组合来指称“时间上在前”的事物。
(22)*前妇:他对钟进和前妇的行为一直压在心里。
(文本编号:2472;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8)  
事实上,(22)“*前妇”、(23)“*水果宴”与(14)“*佛教寺”都是
由意义实在的构词成分与缀化构词成分组合成,其欲表达的意思从两部分中得
到体现。学习者是将“前、宴、寺”作为缀化构词成分来处理的,用来指称带
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具有明显的词缀特征。“前”处在词首,指时间靠
前的事物,“宴、寺”处在词尾,分别指盛大的饮食聚会、供信仰者使用的宗
教场所。为了更加明确地指称事物,学习者在缀化构词成分之上增加限制成
分,对拟指称事物进行了详细描述,从而实现了称名作用。这些表明学习者对
这类构词成分有自己的理解,倾向于虚化它们的意义,当作象典型词缀一样的
起一定标志作用的构词成分使用。
(23)*水果宴:吐鲁番人让你吃上几次水果宴。
(文本编号:999;出现次数:2;语料类型:作文考卷;学时等级:2)
构词成分缀化是类化的一种表现,它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广泛地存在于
名词习得过程中。从偏误名词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缀化构词成分在意义上
逐渐虚化的趋势。让我们再分析一下(6) “*出口品”、 (7)“*设备品”、
(24)“*家庭会”与(3)“*比赛会”。在两个例句中,“品”与“会”的意
义有一定的差别。在(24)“*家庭会”、(6) “*出口品”中的意义还比较
明确,不能缺少;(3)“*比赛会”、(7)“*设备品”中的意义则更加虚
化,表义功能很弱。这充分说明学习者对构词成分的认识与掌握存在差异,在
不同语境也有不同的使用。结合(17)“*背子”等典型词缀与(18)“*音乐
学”等准词缀,再观察(3)“*比赛会”、(7)“*设备品”等缀化构词成
分,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鲜明地体现了学习者对汉语名词构词成分组合的初步
理解、敏锐捕捉与尝试运用。这一特殊之处反映了学习者学习名词中时的一种
共同倾向,学习者很有可能注意到构词成分缀化的存在与价值。
(6) *出口品:美国人得给祖国很多出口品和钱。
( 文本编号:79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7) *设备品:穿上了暖和衣服和滑雪设备品时,
(文本编号:300;出现次数:2; 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24)*家庭会:他们过个花生的收获节...有一个家庭会。
(文本编号:2508;出现次数:1; 语料类型:听后写或读后写;学时等级:
2)
(3)*比赛会:总共二十四个国际队要参加这个比赛会,
(文本编号:60;出现次数:3; 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3)
构词成分缀化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构词成分缀化策略指学习者在名
词习得中学习者将不属于词缀的构词成分当作词缀来使用,它们具有归类作
用,在与其它有实在意义的构词成分组合后能实现指称事物的任务。学习者通
过构词成分缀化策略可以较快地实现词汇的扩张,较为明确地完成一定的指称
目的,如(24)“*家庭会”与(3)“*比赛会”中“会”意义趋向虚化,并成
为名词的一种标志,即聚会。
(二)、类化的近义构词成分
一般来说,这些类化的近义构词成分在语义上比较接近,学习者用它们来
指称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事物,如(4)中的“馆、院”等表示场所,(15)中
的“边、部”等表示范围。它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下文将对其作进一步
研究。
(4)*图书院:然后我去吃晚饭,以后再上图书院。
(文本编号:3236;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1)
(15)*中西边:这次,我们想去美国的中西边看我们朋友。
(文本编号:2462;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例如(4)中的“*图书院”本应作“图书馆”,“馆、院”在语义上比较
接近,都可以指称某类场所。 “馆、院”自身意义呈现弱化,学习者把两者混
用,在组合名词时成为场所的一种标志,是学习者的一种认知策略。在指称事
物时,学习者虚化了它们本来的实在意义,与修饰性或描述性成分组合在一
起,起到指示事物类别的作用,成为类化的近义构词成分。又如(15)“*中西
边”中的“边”与“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即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名词时使
用了构词成分类化策略。这是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学习策略,能够简化习得过
程、满足交际需要。
又如(24)“*面车”本应为“面的(di1)”,“车”与“的(di1)”均
指示某种交通工具,在意义上虚化而成为名词的标志。学习者用近义的或许更
加熟悉的“车”来代替该词语中约定俗成的“的(di1)”,为了实现对事物的
指称,学习者在“车”前增加限制性构词成分——“面”,详细说明“车”的
具体特征。这样,构词成分类化就极大地简化了汉语名词习得。
(24)*面车:        我们坐着小面车去飞机场。
(文本编号:315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  
(三)、"花公园"现象
“公园”原本是一个词,而“园”是一个词素,两者在意义上存在一定联
系,“公园”比较具体,“园”则较为抽象。在(5)“*花公园”中,“公
园”被当作一个构词成分使用,承担了词素“园”的指称功能。同样,
“(16)*高中学”与“(25)*中学校”中的“中学”与“学校”分别承担了
“中”与“学”的指称功能。
(5)*花公园:我们也有公园,花公园,运动园,电影院很多。
(文本编号:3246;出现次数:1: 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1)  
(16)*高中学:依我看,作为农村里的高中学,那所密云二中全般地不错。
(文本编号:2356;出现次数:2;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25)*中学校:  在我们国家谁不能不去小学校和中学校。
(文本编号:1966;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学习者使用(5)“*花公园”来指称花园。从语言学角度看,“*花公园”
是一个短语,但是实际上汉语中不存在这一言语片段。 “公园”在现代汉语中
是一个词,母语使用者将“花”与“园”当作词素运用,构成词“花园”。而
学习者对“公园”有自己的理解,将其当成一个构词成分,相当于词素
“园” 。原句中的并列成分也清晰显示:它与其它构词成分共同指称具有某种
用途的空间,“花” 明确了空间的用途或性质。这里语言学意义上的词与词素
都成为一个构词成分,用来构成一个名词,在功能上是相同的。“花公园”现
象或许体现了学习者学习名词的一种手段。
(四)、意义不可理解的名词
它们从侧面反映了学习者运用构词成分组合名词的过程,表明学习者对目
的语词语尚未正确认识、掌握与使用。由于其意义不易辨别,产生的具体原因
有待进一步探讨。
从(一)C缀化构词成分的组合方式看,(26)“*安全梯”、(27) “*
合成布”、(28)“*水军营”由原本具有实在意义的构词成分直接组合在一
起,其欲表达的意思从两部分中可以得到体现。这里,学习者是将“安全、
梯、合成、布、水军、营”作为构词成分来使用的,用来指称带有一定特征的
一类事物。前一构词成分“安全、合成、水军”起到限制功能,明确了具体的
指称对象;后一构词成分“梯、布、营”是某类事物的一般称呼,具有明显的
归类作用,只有通过与其它构词成分结合,才能实现具体的指称目的。这些组
合表明学习者对构词成分有自己的理解,有别于语言学上对词素的界定及使
用。
(26)*安全梯: 黄狗向着火的大楼跑去。”它从安全梯爬上三层去。
(文本编号:2457;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听后写或读后写;学时等级:
2)  
(27)*合成布:在合成布工厂看了很利害的机器。
(文本编号:2356;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4)   
(28)*水军营:东吴的船都在曹操水军营的前面。
(文本编号:1971;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听后写或读后写;学时等级:
4)
(四)中的(29)“*天候”、(30)“*红贴”、(31)“*领导国”也由
意义实在的构词成分直接组合在一起,但其欲表达的意思未能在其构词成分上
得到体现。这里,“天、候、红、贴、领导、国”也是作为构词成分使用,用
来指称具有一定特征的事物。后一构词成分“候、贴、国”是某类事物的一般
称呼。然而,由于前一构词成分“天、红、领导”在组合时未起到应有的对事
物详细描述或必要限制的作用,导致指称失败。这些组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
学习者习得名词的进程,表明学习者对构词成分有自己的理解。
(29)*天候:我的家乡的天候比北京的舒服很多。
(文本编号:3154;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30)*红贴:看到墙上的红贴,回来和二虎商量好,
(文本编号:302;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听后写或读后写;学时等级:3)
(31)*领导国:成立了一个政府,但是祖国还是领导国。
(文本编号:793;出现次数:1;语料类型:作文练习;学时等级:2)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3.3、语料讨论

策略(Strategy)是学习者为发展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能力所作的努力,包括
所有有助于教学的活动。策略有不同的来源,如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以第二
语言为基础的策略与副语言策略。其中,以第二语言为基础的策略包括语义替
代、描述与创造新词等方式。学习者在习得名词的过程中使用的具体策略只有
从学习者的言语中才能得到反映。那么,在习得汉语名词中,构词成分缀化、
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等是不是学习者使用的策略呢?为此,需要详细分析获取的
相关语料。
语料分析显示,中介语中很有可能存在中介词缀。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
典型词缀是一个封闭集合。在学习者不断变动的中介语中,中介词缀集合是开
放的,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成为中介词缀的构词成分在中介语系统中是合理
的。尽管缀化构词成分不是典型词缀,但是其功能相当于典型词缀。(一)A
典型词缀本身就具有标志某类事物的特征,(一)B准词缀也鲜明地体现了标
志某类事物的功能。而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一)C缀化构词成分与(一)
A、(一)B有很多相同特征,特别是在指称事物时构词成分意义倾向虚化,具
有指示某类事物的功能。它们形成了一个渐变的链条,即典型词缀——>准词
缀——>缀化构词成分,鲜明地体现了学习者在习得名词中运用中介词缀的演变
进程。
偏误类别(一)A中,学习者有意识地运用了典型词缀“--子”等。偏误类
别(一)B则充分体现了准词缀的使用情况,这一点与词缀发达的英语类似。
它们在语义上开始虚化,并且组合能力较强,在组合中负担着指称某一类别的
功能,能够显示词性。但是,它们还没有完全虚化成严格意义上的词缀,仍可
以单独使用,因而称作准词缀。偏误类别(一)C突出体现了学习者缀化了的
构词成分的特征,在组合方式与语义表述上,偏误类别(一)C中的缀化构词
成分和偏误类别(一)B中的准词缀的特征相似。它们被用来指称某类事物,
只是构词能力还有限。在表达时,通过构词手段——“细化”——可以组合出
新词,如(14)“*佛教寺”中“寺” 附着在进行限定的构词成分之后,成为
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场所的标志。上述分析似乎进一步支持,在汉语名词习得
中,学习者明显地使用了构词成分缀化策略。
偏误类别(二)显示语义相近的构词成分彼此替换,用来表达某一具有共
性的事物,呈现出类化趋势。学习者对语义相近的“馆、院”不做区分,把它
们作为可以替换的构词成分,用来指称某类场所,最能代表近义构词成分类化
现象。它们最大的特征是语义比较接近,只是在一个宽泛的语义层次上可以指
称一类事物或现象就被当作具有相同指称功能的一类处理,从而减轻了学习者
认知负担,便于将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知识中。在表达时,通过构词手段——
“细化”——可以组合出新词,以便实现指称任务。因而,近义构词成分类化
很可能也是学习者学习汉语名词的一种策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8: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3.4、理论假设

根据以母语使用者为研究对象的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心理学研究,以汉语为
母语者的心理词典中的词汇贮存方式有三种可能的模型:即词素通达模型、词
通达模型与扩充的寻址词素模型。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倾向于,在以汉语为
母语者的心理词典中确实存在作为构词成分的词素结构,其中包括一个数量很
有限的次集合——词缀集合;同时,在心理词典中至少存在词素表征,并且在
词汇加工中词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词素可能不是加工过程中唯一的表征形
式。
然而,中介语是掌握一定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
特异语言系统。在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理词典中,词汇的构词成分又是如
何表征的呢,词汇的构词成分又是如何加工的呢。在对中介语语料详尽分析之
后,我们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设,并且通过问卷测试方式对汉语名词习得进行深
入研究。
假设一:在中介语中为什么会出现典型词缀搭配不当的偏误名词?在学习
者的心理词典中,是否存在典型词缀的表征呢?我们认为,典型词缀在学习者
心理词典中是存在自己的表征的,在组合名词时由于映射不当造成典型词缀搭
配不当的偏误名词。
假设二:在中介语中是否存在缀化构词成分?如果存在缀化构词成分,它
是否体现了以下特征,即学习者将不属于词缀的构词成分当作词缀来指称具有
一定特征的某类事物?如果缀化构词成分具有这一特征,那么它是否是心理词
典中构词成分映射不当造成的?我们认为,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存在缀化构词
成分,即学习者将不属于词缀的构词成分当作词缀来指称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类
事物;它在心理词典中象词缀一样贮存,在组合名词时由于构词成分映射不当
就造成偏误名词。
假设三:在中介语中是否存在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现象?如果存在,它是否
体现了以下特征,即学习者将语义相近的构词成分互相替换使用?如果近义构
词成分类化具有这一特征,那么它是否是心理词典中构词成分映射不当造成
的?我们认为,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存在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现象,即学习者将
语义相近的构词成分互相替换使用;在心理词典中,类化的近义构词成分很可
能贮存在邻近区域,彼此联系很密切,在组合名词时由于构词成分映射不当就
会出现偏误名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0:07 , Processed in 0.1065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