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67|回复: 0

区域性移民——泉州地区居民易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3 16: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IH81U31&xpos=16

        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中原汉人入闽,当始于秦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统大军定江南及百越。二十九年,越叛,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进五岭。3年后,又有任嚣赵佗击越,谪戍50万守之。秦始皇为巩固南越,还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南岭。《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云,时有“尉佗使人上书求无夫家者3万为士卒补衣”。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中也说,秦始皇开五岭,随带妇女以去。《汉书·高帝纪下》也记载曾移中原之民于南方:“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越)杂处……南海尉它……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秦徙中原汉人于百越,既巩固了汉文化和汉语,又起了同化百越居民的作用。


  《潮州民族考》记载,秦时发兵50万屯南岭,当时有一个叫史禄的将领带领他的部下为大军凿渠运粮。《史记·南越尉佗列传》云,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逐鹿中原,时主帅任嚣赵佗恐祸及自己,遂兴兵绝道,南方与中土于此无陆路可通,秦兵难以返乡,只好就地安居。史禄的一支部队就是史书有载的留家揭岭(今揭阳县)的一例。


  秦之官兵及随军民众此后经历百余年繁衍生息,终于在闽中郡之闽南、潮汕一带形成一定的汉语区域。到了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揭阳县,所辖包括今天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就当时的潮州而言,人口已达3.5万,户数将近1万。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故地重设建制,称冶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大约从这个时期开始,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扫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入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分析当时的生存环境,可以看出泉州的优势。


  首先是政治环境理想。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


  其次是社会环境适宜。潮汕、兴梅和漳泉,历史上均属七闽辖地,居民结构和社会背景相同,迁居何地都能习惯。


  第三是道路早已相通。汉文帝时,“南海王”织叛乱,闽越王余善出兵助汉攻打南越,兵至揭阳。由此可证,当时水陆交通早已不成问题。


  第四是泉州天然优势。泉州一带地理上依山傍水,既便于农耕,也便于渔牧,是休养生息的天然场所。总之,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泉州,当由是时开始。形成独立的泉州方言,也应从这个时期算起。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其时,福建的经济、社会已达一定规模。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太平二年(257年),62年来5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此后,永安三年(260年)东吴即建东安县于泉州西门外的丰州,属建安郡。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又置绥安县于漳浦。晋太康三年(283年)改东安为晋安县,又分晋安为同安县。由此可知,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户数估计有1万左右。由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人闽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融命脉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02:12 , Processed in 0.1537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