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3|回复: 0

香港語文問題小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3 08: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黃兆傑 来源:华语桥

【編者注:本文原載《語文雜誌》第1期 (1979年6月) 第13-15頁,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雖事隔30年, 但對香港來說, 本文仍有現實意義, 故特為轉載。同時也表達本會同人對 黃兆傑 教授的懷念。 黃兆傑 教授, ( 1937年9月11日 - 2007年11月7日 ), 早年就讀九龍拔萃書院、香港大學、牛津大學。長期任教香港大學中文系。他中、英文學並重, 主要講授翻譯學, 又先後翻譯過《文心雕龍》、《古文觀止》等等。他學殖根深, 文筆雅純, 每書一出, 都廣受學界的重視。 黃 教授去世後, 遠在巴黎的 游順釗 教授特為撰寫悼念文章“再見, 淡泊明志的學人們”, 刊 2007年12月24日 《明報》。】

這幾個月來, 香港人對本港的語文問題表示了熱誠的關注, 對語文和整個社會教育的關係紛紛發表了意見。這是個好現象, 關心的人應當感到欣慰。今後, 即使香港的語文情況有所改善, 大家還是應該繼續熱列地討論, 提出新的意見, 這樣做, 才能夠不斷地提高此地的語文水準。

這幾十年來, 在世界各地, 有關語文的各種問題得到比較深入的研究; 可是, 語文到底與物理、哲學、數學等學科有所不同。教學和研究單位可以分別提供語文的基本訓練, 找出語文的規律, 但是, 就個別地區而言, 語文的變化還是大大地受到地區內每一個成員的使用習慣的影響。如果說物理學的學者不斷發現的是前所未見的物質世界裏的狀況, 那麼語言學者提供的理論是前所未知的語言狀況, 這是這兩個學科可以直接比較的地方。但這互通點已經包含了相異處:物質的世界是不容易因我們的習慣、選擇而變遷, 而語文的實況卻是由大家使用語言的情形來決定的。近來香港人喜歡用“有冇攪錯啊”這個俗語, 這個俗語的流行就成為香港語言的一個事實, 任何語言專家都不能改變這事實。但是如果我們大家決定放棄這種說法, 它自然就不再存在, 雖然我們不是專家。香港人用“爆棚”來表達“滿”的意思, 廣州人還是用“頂籠”, 這也是香港的語言跟廣州話不同的一個例子; 這裏無需比較這兩個詞的優劣, 卻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的語文習慣的形成還是由該區內的成員影響甚至操縱的。為了這個緣故, 大家對語文關心、研究, 提出意見, 對這地方的語文發展一定是件好事。既然大家都有責任就語文問題動動腦筋, 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也覺得應該“躬與其盛”了。

母語和普通話

近來聽到的言論, 往往將“母語”放在香港語文教育問題的中心。教學語言應該是母語, 這是顯而易見的:一般的經驗與專家的結論竟不謀而合了。不論在香港或在任何別的地區, 母語應受到極大的重視, 不單是為了民族尊嚴, 也是符合實際的需要。

可是“母語教學”的論點, 要在香港實行, 卻要兼顧若干有關的現實因素。

所謂母語, 是指人出生時及出生後自然接觸、自然學會運用的語言。就香港的實際情說, 母語是“香港話”, 是香港式的粵語, 除了語法結構上、詞彙上有獨特處之外, 再加上了不少外來語, 和取自經傳的古漢語詞彙, 還有如“國”“各”不分、“靈”“寧”同讀的語音差異。本地方言同其他語言一樣, 都是詞匯豐富、表達方便的語言, 有它存在的價值; 然而, 嚴格地說來, 這個語言沒有充份發達的書面語, 要用香港話來做教育工具, 恐怕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從思維到表達都要依靠語言。表達除了講求準確外, 還要考慮對象的眾寡。口講的話, 假如只有少數地區的人能夠了解, 還是很不夠的。

香港應當選擇那一種語言作為教學工具?這問題與漢語統一問題是息息相關的。

香港人遲早應當學會運用的語言是標準漢語, 是中國人跟中國人溝通的語言; 堅持使用粵語、漠視標準漢語, 跟主張全用英語實在有點像“以五十步笑百步”。香港人不學習普通話是等於放棄身為中國人的權利。  

簡體字的問題

附了普通話外, 我們還要學會簡體字。漢語的書寫文字是不斷地改變的。政治上的原因決不能作為拒絕簡體字的藉口; 到了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還不接受簡體字的人倒不如書寫篆、隸!簡化了的漢字書寫起來方便、省時, 也是大多數中國人看得懂的。

常聽到的反對簡體字的論調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出自“政治的原因”而反對的。其實我們接受大陸推行的簡體字, 不是因為它是北京“頒布”的, 而是因為它多方面照顧到漢字本有的形、音、義特色, 是經過約定俗成及深入研究的合理簡化之後產生的。第二種是認為簡體字“俗而不正”。這是誤以為舊的便是“正”的。假如舊的果然就是正的, 那我們只好書寫甲骨文和鐘鼎文了; 其實我們習慣了使用的楷書、行書只有千多年的歷史, 屬於漢字發展的一個階段, 有它一定的優點, 卻不應以正、俗的觀念來衡量它。第三種意見是認為簡體字“不美”, 失掉了中國文字“象形的特質”。持此說的人大概忘記了象形不外是“六書”之一, 漢字裏的象形字數量有限, 又大概忘記了字形、書法的美是從運用中逐漸創造出來的。

不要畏懼改革

這裏還有一個看法想談一談。有些香港人不大接受普通話和簡體字, 跟另一些人反對英語, 有一個原因竟是相同的:是怕學習的麻煩, 是為了安於小小地區方言的小方便。香港人在各方面都很“有勁”, 單獨對語文彷彿有一種莫名的恐懼, 這豈可能與教育政策、教學方法了無關係?

也許, 這裏也不妨指出一個大家容易忽略的事實:母語是較“自然”的語言, 但是母語也是需要學習的。孩子生下來, 要按部就班地學習然後才能活用母語的讀音、詞彙、語法; 運用母語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尊重香港兒童的母語, 但也要幫助他們認識母語所屬的更大的語文體系。香港話是香港兒童的母語, 香港話是廣州話的一種變式, 廣州話是漢語中的一種方言。兒童成長過程中漸漸擴展視野, 逐步認識更廣大的世界, 同時依次改進只限於母子之間、或年紀相若的幼童之間才能溝通的“私人語言”, 進而循步學會成人的語言。這擴大的範圍不應止於廣州話, 應該達到全中國通行的普通話和簡體字。

這是不是意味着我們要放棄粵語?我想不必。還可以用粵語作為個人生活的語言, 更可以利用粵語作為認識現代標準漢語的途徑。在從事教育和語文研究的工作者來說, 目前很需要清楚地找出粵語和標準漢語之間在詞彙和語法上所存在的每一點異同, 幫助兒童除了靠模仿的方式學習標準漢語外, 還可以憑理智分析來把握漢語的特徵。

語文教育的研究, 還需要大量的經濟支持, 這經濟支持應由整個社會提供, 然後指定一批專人去全力從事, 這是社會的責任。語文教育研究有了全社會的有方向、有組織的推動, 餘下來的就是個人的責任了:我們對漢語要有開明、實際、不存偏見的態度, 要謙虛地不斷學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5:34 , Processed in 0.0658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