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93|回复: 2

湖南沅江历史地域文化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3 15: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http://bbs.yiyang.org/thread-558-1-1.html


楚天厚土

  我的家乡流传着一句方言“贾伙”,这两个字到底是“结合”、“交货”、“结伙”?不管用哪两个字,都意味着先民在这方厚土上对达成大的目标的一种原始的团结的方法。后来靠这种方法猎得了丰富的食物和佩饰。西方沅、澧上游的三苗兄弟,用山上的美玉和青铜进行交换,时间一长,先民们觉得这样来来去去频频,浪费很多时间,如果对各自物资需求不要这么急,就共同确认了赤山西边不常见、发着紫色光的一种贝壳作为交换物资的信物,古泉(钱)就这样出现了。“贾”字由“西”“贝”构成出现了。这样说你会觉得象是天方夜谈。“贾”音本亦有“估”的发声。

  且看:楚辞中屈原在描述湘夫人生活中这样写到:“帝子降兮北渚,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把她们安置在蠡山(历山)北端的一个洲渚上,把房屋建立在水中央,把荷叶盖在屋顶上,把荪单挂在墙上,把用来和苗族兄弟交换的紫贝堆在屋子中间,象个宝坛。
有了三苗的美玉,云梦一带的女孩,显得如花似玉;有了三苗的青铜,虞舜古城的男儿们个个剽悍,护卫着城池。
沅澧上游的三苗兄弟,通过紫贝交换着这里先民猎来的水族、耕作的粮食。从此,舜二妃居住的水中小屋的贝坛,成了坐待交换的地方,贾商云集,价格出现了,价值体现了,青铜文化的雏形人文出现了,于是,三楚便壮大了起来。
                                                      

柴祭部落

  在虞舜故城的前方左轸,石城山古寨,柴下州、龙潭沟、帝都、帝庙、帝宅、帝祭坛遗址依稀可辨。

  重华村,(尚书尧典载:舜名重华,属有虞氏,又称虞舜)几千年来,一个以舜帝名命名的古城地名,就在楚国泗湖境内,自古一直沿袭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带发掘了大量的相当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历史文物。据湖州研究所老者回忆,1955年修复垸时,曾有沉睡在地下四千多年的古城重现天日。

  在中国的历史上,“虞舜古城”是个谜,只要找到了遗址,就等于找到了中华文化腹地的中心,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楚国史料中发现,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习俗、民间传说,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可能解开。若果真如此,我们将和皇天厚土同奋起,去重塑美丽的家园。


  湘山在,云梦在,虞舜故城在,屈子诗文歌赋在,这方山水就更显神奇。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作为生活在这博大精深之中的洞庭人,真为这方山水的神奇感到骄傲。

  其实,家乡这个地方,除了有虞舜古城、重华县名外,在西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名叫“下隽县”。“隽”本身就意味深长,它意味着神秘。正因为神秘,才创造了泰山文化。一个“泰”字,一个“岱”字,在中国的人文意义上象征是“岳父”。在泰山面前,人们是得仰望而虔诚的。

  老人们说过一句地方俗语:“走乔口,才出得了湖”(“乔江”,历史上沅江的老地名)。真的吗?未必非经“乔口”不可?确实,中华文化很可能就是从这里经过早期的孕育,走向世界的。谁不爱自己的 母亲呢?我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在《洞庭一角》一文中和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讲坛上的两席话:“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但洞庭湖没有这般小。洞庭湖是个小小的宇宙。”他还说:“诸位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生长在中华文化的腹地,我们长沙,我们中原,这是腹地,中华文化的腹地……”

  春天来了,蠡山大桥通车了(白沙大桥,千里沅江水汇入洞庭湖之入口处)邀上好朋友,请一位老者带路,踏上洞庭大山,回望目平千里,天心观日沐浴,再穿行于云梦,到石城山去,到柴祭州去,到重华村去,到龙潭沟去(以上全为沅江市北部地区自古沿袭至今的老地名)那时你一定会觉得离太阳好近!你会好想找一个空旷的高地,象先人一样,堆起高高的柴禾,站在石城山上,面对无垠的洞庭,祭拜太阳,哪可是神圣而虔诚的祭拜啊!


洞庭山迁徙之谜

  洞庭湖中有座山,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海拔高115.7米,历史上山名几经迁徙,称作洞庭山、青草山、湘山、蠡山、赤山。
  时值秦皇二十七年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祭泰山,过淮河,经九嶷、衡山,浮湘江而下,去湖北荆州,回咸阳。此行,洞庭湖是他必经之水路,逢大风,几不得渡,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秦始皇进入湘水上游,对着西面的大山问李斯:“这里是不是衡山祝融之地?”李斯告诉秦始皇:“西边隐约能见到的大山,叫九嶷苍梧,虞舜、祝融先祖早年逐鹿中原以后,也就是顺着这条道进入,一直在潇湘入洞庭沿江两岸土地上生息,舜到了晚年,从湘江畔一个叫泗湖山虞舜故城的地方。离开二妃,涉方湘南,崩于此山一带,葬在此山上。”秦始皇听了,面对九嶷山巅作了几个揖,以示祭拜。

  行船一路迢迢,沿湘江而下,经过衡山时,又拜祭了祝融之神。浮江的船只很快来到了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处——南洞庭湖,面对浩瀚的洞庭湖面,始皇一行惊叹不已,朝西北望去,下站就要达到荆州了。昔日楚国都城的威振还在吗?站在船头出神的秦始皇心里想着,恍惚间,大船产生一阵阵颠簸,初夏的东南风使广阔的湖面白浪滔天。秦始皇即令李斯通知舵工将行船顺风驶向左岸有大山的地方避风浪,船向现在洞庭湖中最大的赤山岛行使,风浪未见减弱,但秦始皇见湖中有座大山,受惊的心慢慢平静了些许,问李斯:“你知道这座山叫什么?是否登临祭拜?”

  李斯告诉秦始皇道:“此乃湘山(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长沙国,益阳,湘山在北。)是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舜涉方崩于九嶷后,登山顶南望苍梧,泪尽力竭,死于此山,葬于此山而名。这山南,红墙绿瓦可能就是湘山寺吧。”秦始皇听着想了一下,莫非遇大风大浪,是前些天在九嶷山舜帝陵我没有上山拜祭,舜帝显圣?湘灵作梗?

  秦始皇令船工在靠山的南端上岸,登到山巅,果然香烟缭绕,但出于秦始皇和李斯是意外,这哪里是湘山寺呢?高悬的祠匾上不是明明写作越国大夫“范蠡大庙”字样吗?

  一路来,秦始皇乘船受惊,上山又被假象所惑,不禁怒发冲冠,没想到在这山头立着越国夫子少伯尊位。越胜吴后,范蠡何不继续好好地辅佐越王治理国家,却带着美女西施来这美丽的洞庭山隐居,沾舜帝王气,得后人谟拜。秦始皇想到一路来,到泰山封禅后,沿渤海东行,南登琅牙山,见越王勾践台,速令将越王台已夷为平地而重筑。今上湘山拜祭女神,又遇其越国勾践夫子少伯庙宇,此情此景,惹怒秦皇,秦始皇拿出了在长安施暴政的威风,令三千刑徒把湘山上范蠡寺周围的大树砍了个精光,使整个山头成了一片赭土,这时秦始皇还没有平息心头怒气,又叫李斯令刑徒放火焚烧所伐树木,使整个高高的山上大火赤红云天。

  秦始皇一行下山时,黎民百姓上山烧香祭拜湘妃,遇见此情此景,向秦始皇跪拜,不敢抬头,嘴里念叨着告诉秦皇,舜帝二妃女神之墓冢在离这不远的公主山上,西北湖中有座小岛叫香炉山。

  秦始皇一行来到公主山,果然风光秀丽,山水相依,真是山中又见岛,湖中又有湖。李斯问周围百姓说:“这里可是湘山?”老百姓告诉李斯道:“自从越国大夫范蠡携西施隐居到此名山后,洞庭山不叫了,青草山不叫了,湘山也不叫了,改名蠡山,舜二妃墓冢仍在这美丽的公主山上的“封姬岭”。

  天气晴好,风已息,秦始皇一行上船,得女神保佑,经华容水道,平安抵达荆州,回西安城了。

  秦始皇走了,这里的山民和过洞庭的船只,在百里之外东起岳阳、湘阴、汨罗;南达益阳、汉寿,西至鼎城常德;北抵南县、华容、安乡,都能看到洞庭山被秦始皇伐木焚烧一片赤红的山头,以后老百姓就把她叫做赤山了。

  后人在民间传说中,说赤山是秦始皇一鞭子从咸阳赶来的。

  (本故事根据《史记》、《汉书》、《杜佑通典》等典籍节选改编)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5: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上月形山

  见明月而思好友,乐山水而得意诗文。

  壬午初夏一个星期天的清晨,我与少鹏、太平骑车又去月形山,这是第二次三人骑车去同一个地方,赤山岛上明朝东阁大学士杨阁老墓冢所在地——月形山。

  头一次是在开春时,我们写生,进行风光拍摄,来到月形山,与这里阁老墓看护人林定铭先生拉扯熟了,在他家吃了渔家饭,他硬是不肯收餐费,我们就只好免费给他家人照像予以酬谢。今天我们各自把洗好的照片带上。还带上城里人爱吃的罐头、小礼品上路了。
  沿团山、金田、塞南、白竹、太阳、柳叶湖等自然村落,傍湖边弯弯山道而行,拍了一些风光,来到滔滔沅江汇入浩瀚洞庭的白沙大桥处。大桥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上桥后靠右安全行驶。当我们骑车到大桥拱最高处时,久负盛名的阁老月形山一下就跳入我们的眼帘。过罢大桥,插小路,我们直奔月形山林大哥家,这第二次来,当是满熟悉的了。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记得开春那次来,杨阁老古镇城廓、残砖墟址依稀可辨,月形山麓位于沅水左岸,万倾葱苍绿得令人叫绝。一股芳蒿清香扑鼻而来,坐落在月形山山岗上明代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扬嗣昌墓;墓碑朝向东南,林大哥家农舍就傍建在墓冢的左方,逢年过年,他都按传统的方式点烛烧香祭祀,以寄托家乡人民对这位大学士的缅怀。

  扬嗣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应该给他怎样一种历史定位呢?史料也众说不一,但从他故乡辰溪,常德武陵,沅水流域一带的家乡人民有口皆碑的传说故事中,扬嗣昌爱他家乡的人民,家乡的人民也喜爱他这位乡党。从流传的“辰常二府免漕粮”的故事,几百年来流传于赤山当地和沅水下游一带百姓中,可见人民是热爱扬嗣昌的。再从明史所记:“张献忠出川襄阳,杀襄阳王。李自成出陕开封,杀福王,杨嗣昌当时在川闻之,叹曰:“吾失两名城,两罪无可。”说明扬嗣昌对明朝十分忠效。第三,从扬嗣昌为明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看,足见为后世学人所仰慕。

  就这样,记得从月形山头一次回来,我查了一天明史,按自己的想法,在脑子里给扬阁老定了位。

  这次来,更加深了对月形山的了解,然而月形山却又变了,春天看月形山美丽定格的画面已不复存在,沿江左岸一片上百亩绿荫不见了,古老的扬树桩与洞庭渚洲葱绿的草地,形成的一幅无限壮美辽阔的山水画又变成了辽阔无垠、蔚为壮观的西洞庭水面。江水泱泱,东去西来的过往船只,渔舟出没,百舸争流。过去老百姓状其胜景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月形山上有七棵大桩树,老百姓状其曰:“七星伴月”。一个古镇的消失,一些美景的不复存在。像夏天西来的沅水淹没了这一节。相信水一退,再到春天,月形山会更加美丽。

  回来的路上,我们三人嘀咕哝咚地说着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关于画室,可能选在这里。


近代沅江民居缩影 —话说沅江吊脚楼

  湘西的民居、吊脚楼、封火墙、石板街,这些最具地方特色的东西,沅江老街亦可见一斑。原来,它是顺着沅水流下来的。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其实也包括了整个沅江流域,沅水孕育了这位大作家和无数英雄儿女、仁人志士。千里沅江上下游一脉相承的连在一起,连民居的风格也不例外。黄永玉先生在回忆中说,他和他表叔沈从文都是从沅水向洞庭走出来的。

  我曾在湘西工作过两年,那里的吊脚楼现在成为了最抢眼的一道风景。画家、摄影家、旅行家和无数游人都不远千里、万里、不分国度,络绎不绝地去采风、猎奇。我记得小时侯,也是在沅江沿河的吊脚楼上长大的。如今还能如数家珍一样指出什么地方曾有什么特色的吊脚楼。一到夏天,吊脚楼便成了大人们聊天、乘凉的好地方。吊脚楼是民居的一个重要生活空间;晒衣、摆饭桌,坐在吊脚楼上品茶,还可以悠闲地看过往的船只。听大人们聊天南海北。站在吊脚楼上钓鱼,顺着吊脚楼楼柱溜下河游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沅江,还有将近四华里长的沿河吊脚楼,有关资料上还记载着全国各地画家来渔乡采风的年月、姓名,宛如眼前的事情一样。

  惆怅的是,转眼间,沅江的民居逐步地被现代化进程淹没了,依稀留下只有残垣断壁和一条不长的石板路,吊脚楼已所剩无几。2002年7月,广东新浪网摄影论坛版等十多位资深的摄影艺术家把它当作南洞庭文物和不可多得的风光来拍摄,并已在网上向世界各地发布开去。
  据考,近代沅江民居和老街记录着近两百年来沅水流域下游,南洞庭腹地的经济发展史,是沅江近代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现在沿河老街吊脚楼因围垦石矶湖垸,河道阻隔已不复存在了,而临街相对的跑马楼(阳台)仍可见当时沅江作为一个商埠,沅水流域物质集散中心的繁荣。石板街记录着沅江百年沧桑巨变。还有那完整的封火马头墙,木雕板,雕梁画栋般精妙,吸引您到市区老街转一圈,您可浸润在沅水流域百年历史之中。

  可以说,老街不愧是沅江一个民俗民居博物馆。
 楼主| 发表于 2008-8-23 15: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朦封姬岭 敛滟蠡公湖

  2002年11月10日,市摄影协会金龙艺术沙龙一行8人,来到了赤山百家沟村。座落在村部前方左侧的一个山峰叫“封姬岭”,那里有许多青石残砖遗存。我就是冲着这些遗存来的,我们往山上攀援,到最高处,往那一站,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封姬岭的山水,这青砖石板的遗存,已有多少年了?

  我揣度这里是一个山水场,一个古代文化场,是圣贤、文士、方家,把这些宝贵的信息留在这个场内。

  今年3月,我在“洞庭山迁徙之谜”一文中,对传说中的“公主山”遗址一直未能准确定位。只听说是在蠡公湖的西北方向。直到今天和村长胡朝阳先生一起登上“封姬岭”的山顶,这山水文物古信息便络绎不绝传达了过来。我和村长探讨着:凭着西南山水,深潭绮丽,凭着山峦层叠,山色空朦和山中石料古墙的遗存,这里一定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信息,加之“封姬岭”这美丽的山名,令人遐思。

  我又想到了大舜重华。尧把自己两个美丽的女儿嫁给舜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在这里封姬的呢?太美丽了。站在山顶面对东方银色的挖口子河,对面共华垸(古云梦泽地)重华村(虞舜古城)历历在目。“啊”我高兴地跟胡村长说:“你们这里太玄了,真不得了,不得了”遥想当年重华(舜帝)去府地办公,娥皇、女英就住在这个“封姬岭”上,“公主山”由此而得名。

我想,这不是天方夜潭,因为“公主山”、“封姬岭”的名称一定有它的来由;爱洞庭山者到封姬岭上去一趟不会虚度此行。



神奇“下隽县”

  说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周以前,三皇五帝只存在似真似幻的传说。有些历史,象是只看到人的背影一样,真实面目如进一步考证,只能依靠地下文物的发掘和文化发现。

  据北魏丽道元著《水经注》记载:“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县西北入洞庭。”根据地理方位;自西汉以来,沅江北部、南县一带应为下隽县辖地。

  《读史方舆记要》言:“下隽县故城在今沅江县东(重华村一带)。“下隽”“下”,地下,“隽”,丰厚,神密,意味深长。汉代的祖先,实际上把一个很大的谜底亮给了子孙们。

  到了晋代南梁时期,沅江又名“重华县”。据《尚书》载:“舜名重华“。唐·杜佑《通典》183卷载:”沅江梁置重华,隋废之,又名重华城,亦谓虞舜古城。“晋唐的祖先“,又一次把谜底更为确切的亮给了他们的子民们。

  历史的变迁至现代社会;当人们不断寻觅生存真谛,对自然绿色、湿地生态更为青睐。洞庭湿地如大地的肺叶,不息地吐纳、呼吸,奉献给人类水、氧、空气,成为生命之源。湿地生态地保护,人们更为觉得重要。

  至于“下隽”、“重华”这样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许在洞庭湖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次大的水侵或地沉,致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沉睡在洞庭云梦泽的腹地!

  把南洞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的同时,我们也在护卫着中华文明之源,人类生息之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7 07:19 , Processed in 0.0890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