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3|回复: 0

早就有人主张改革汉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 11: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ling.cass.cn/yulin/showinf.asp?nam=100

  可是有人看到了另外一种情况,并且拿来跟上面的情况做比较,引起了种种疑问,提出了种种建议。远在宋朝,就有一个人叫邓肃说过,“外国之巧,在文书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繁,故迟。”①明朝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开始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明末学者方以智受它的启发,也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的想法。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接触外国事物更多了,于是兴起了一种切音字运动,卢戆章、蔡锡勇、沈学、朱文熊、王照、劳乃宣等是它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时代是中国经历了二千年封建统治,又遭受了半个世纪的帝国主义侵略,国家越来越衰弱,人民越来越困苦,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正在先后出现的时代。爱国主义唤起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的注意,从海陆军备而工商实业,而科学技术,而文化教育,认识逐步深入。其中就有人看到西方强国的语文体制跟中国不大相同。他们比较中西语言文字,发现中国有三难,西方国家有三易。中国的三难是:写文章难;认字写字难;不同地区的人说话难。西方国家的三易是:写文章容易,因为基本上是写话;认字写字容易,因为只有二三十个字母;不同地区的人说话容易,因为有通行全国的口语。于是他们提出切音字的主张,认为这是开民智、兴科学的关键。最早的切音字运动者卢戆章的话可以代表他们的想法,他说:“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者,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

  这些切音字运动者,有的只是提出一个方案,做了一些宣传,有的也曾开班传授,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总的说来,他们的成就是很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受当时政治形势的限制:象这种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指归的语文改革,在人民自己取得政权以前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其次,他们对于语文改革的整个内容,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或者认识不足,或者虽有认识,可是顾虑重重,不敢冲破障碍,提倡彻底改革。语文改革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用拼音字代替汉字,推行一种普通话。三者互相关联,而彼此倚赖的情况不尽相同。改用白话文,不一定要用拼音字,也不需要拿普通话的普及做前提,因为有流传的白话作品做范本。推行普通话必须有拼音的工具,但是不一定要推翻文言,可以容许言文不一致的情况继续存在。惟有改用拼音字这件事,却非同时推行普通话和采用白话文不可。否则拼写的是地区性的话,一种著作得有多种版本;另一方面,如果不动摇文言的统治地位,则拼音文字始终只能派低级用场,例如让不识字的人写写家信,记记零用账。这样,拼音字对于汉字就不能限而代之,而只能给它做注音的工具。大多数切音字运动者恰好是基本上采取了这样一条路线,也就只能收到那么一点效果。二十多年切音字运动的总结是1913年制定、1918年公布的一套“注音字母”。

  从那时候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期间的变化可大了。白话文已经取得全面的胜利,普通话的使用范围已经大大地扩大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也已经给拼音文字打下了可靠的基础,虽然直到目前为止,它的主要任务还是给汉字注音。

──────

① 见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引汤金铭《传音快字书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2:45 , Processed in 0.0712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