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26|回复: 9

中国姓氏趣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 15: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bbs.chens.org.cn/showtopi ... rum_id=59&page=

    中国的姓氏十分有意思,可以说包罗万象。据有人统计,中国姓氏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662个,其中单姓有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些还不包括元、清两朝移民中原的蒙、满两族之姓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近年来统计,全国五十多个民族的古今姓氏,总共计有6362个。但是,随着更年换代,不少姓氏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现在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300个左右,人数最多的姓氏是李姓,据说有一亿人上下,相当英国和法国两国人口的总和。

    在中国,从古到今出现的五千多姓中,有不少希奇古怪,甚至不可思议的姓氏。比如:鬼、狼、狗、蛇、黑齿、秃发等,从字面上看极不受人尊重,可是它确实在历史上出现过,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把中国姓来一个“物以类聚”,就会发现中国姓氏虽说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但一经归类,却另有一番情趣。

    表示数字的姓氏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百、千、万等。
    表示时令的姓氏有:春、夏、秋、冬、阴、阳、日、月、秒、分、时、旬、季、年、岁等。
    表示方面、方位的姓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
    表示天干地支的二十二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姓氏。
    表示各行各业的姓氏有:工、农、商、学、兵、艺、师、陶、医、铁、干等。
    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有:赤、橙、黄、禄、青、蓝、紫、红、黑、白、灰、乌等。
其他还有:
    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姓。
    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姓。
    金、银、铜、铁、锡,五金为姓。
    东、西、南、北、中,五方为姓。
    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姓。
    泰、华、衡、恒、嵩,五岳为姓。
    麻、黍、稷、麦、豆,五谷为姓。
    视、听、言、思、貌,五事为姓。
    牛、马、羊、鸡、狗、猪,六畜为姓。
    风、云、雷、电、雨、雪、冰,七候为姓。
    松、竹、梅,“岁寒三友”为姓。
    桃、李、杏,“春风一家”为姓。
    竹、菊、兰、梅“四君子”为姓。
    龙、凤、鹤、麟,“四瑞兽”为姓。
    夏、商、周、秦、汉、晋、魏、蜀、吴、梁、齐、陈、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朝代名称为姓。
    京、津、沪、冀、鲁、豫、鄂、苏、皖、晋、湘、桂、闽、川、浙、甘、宁、陕、吉、辽、台等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名称简称也是姓氏。
    汉、满、蒙、回、藏、苗、彝、侗、瑶、白、黎、土、羌、怒、壮等中国各民族名称也都是姓氏。
    濮阳、邯郸、即墨、商丘、高阳、中山、洛阳、偃师等地名。东方、南部、西门、北宫、中央等方位名称都是复姓。

(叔达公后裔)用宾公第22世嗣孙 陈有钢2006.3.29摘录,供宗亲欣赏。

中国姓氏多种多样,名目繁复,举不胜举。仔细考校,就会发现中国历代不少名篇佳作,联赋诗词,许多是由姓氏排列连缀而成的,就连“姓氏”两个字本身也是姓氏。

    中国的姓氏不仅复杂繁多,令人捉摸不透,再加上读音的变异,更使人眼花缭乱。有不少汉字,在作为姓氏时有它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

    常见的姓氏用字异读有:种,chong 音崇;区,ou 音欧;仇,qiu 音求;秘,bi 音闭;冼,xian 音显;解,xie 音谢;折,she 音舌;单,shan 音善;朴,piao 音瓢;翟,zhai 音宅;查,zha 音渣;万俟,mo qi 音磨其;尉迟,yu chi 音玉迟;华,hua 音化;乐,yue 音约;召,shao 音邵;燕,yan 音烟;么,yao 音腰;缪,miao 音妙;苟,gou 音沟;操,cao 音糙;等等。此外,还有两姓在湖北鄂东一些地方读法很特别。一是“佘”姓,读音是蛇或赊,大概为了图吉利,将“佘”读为溜。还有一个是《此字左“彳”,右“佘”》字,据说,《此字左“彳”,右“佘”》姓是“徐”姓的一个分支,二者有别,后人将《此字左“彳”,右“佘”》读作“齐”。浠水有个齐《此字左“彳”,右“佘”》家河因此得名。

    还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两音,同一个作为姓氏的汉字,由于有两个读音,就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姓,,而且源流不一。如“乐”姓,北方读音与“月”字同,而南方读音则与“勒”字同音;“召”姓,汉族人读音作“少”,而傣族人则读作“赵”;原籍在中原一带的“覃”姓,读音作“谈”,而在两广或壮族的则读音与“秦”字同。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别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认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区、不同族属的不同读法。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到第八 都有人姓
:2007/02/06 16:50 記者:記者蔡振源/綜合報導

除了一般人較為熟知的百家姓之外,其實中國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姓氏,有人姓「一」、「拾」、「百」、「千」,「第一」到「第八」也是姓,連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開門七件事,也都有人拿來當姓氏。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前些時候就曾動員到全國各地找尋奇怪的姓氏,並且拍照存證,他們在陝西省涇陽縣墊口五村,當地大多數村民都姓「第五」。經過探尋,發現姓「第五」的人在西北非常多,北京也找到了一個。

據指出,「第五」這個姓並不少見,而古時候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

該雜誌社人員更派員在河南、山東、江蘇、山西、雲南等地,找到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民眾。姓「油」的是位老人家,姓「醋」的是位年輕小伙子,「鹽」姓朋友找的過程更是曲折,工作人員本來把尋找重點放在雲南,幾經挫折仍沒有結果,偶然得知一個上海的線索,終於在上海找到一位姓「鹽」的時尚女孩。連許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醬」姓民眾,居然也找到了。此外,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的有居民姓「一」,「一」姓有的屬一那婁氏之後,有的由乙姓演化而來。今天安徽淮南仍有此姓存在。

資料來源:台灣聯合新聞網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06/2/a8gx.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慶怪姓 贏少輸多 小孩叫做電瓶廠

2007/02/13 04:09 記者: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中國人多怪事也多,就連「姓」啥也怪異得離譜,繼先前「柴米油鹽」、「東西南北中發白」等怪姓後,現又發現「贏多輸少」等姓氏,由於人數更加稀少,一舉擠進重慶十大罕見姓氏排行榜。甚至還有人的姓名是「電瓶廠」。

據《重慶時報》報導,繼「一」到「十」、「油鹽醋」等怪姓後,新出爐的「重慶十大罕見姓氏」排名顯示,「輸、活、報、什、脫、盆、贏、少」等姓氏以人數極其稀少,擠進罕見姓氏十大排名內,而這十大怪姓氏在重慶總共只有廿四人。

「醋、輸、活、報、什」這五個怪姓,在人口高達三千多萬人重慶市內,均只有一人,而「脫、盆、二」則以各三個人姓、緊隨其後,「贏、少」二姓因有五個人姓排名最後,至於先前的「產、存、油、鹽」等姓氏因人數多,此次被擠出前十大。

報導說,自尋找特色姓氏人群活動舉辦後,許多千奇百怪想也想不到的姓氏紛紛冒出頭,「東西南北中發白」等方位詞、麻將用語不僅是姓氏,且經統計人數還真不少,而俗語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重慶僅獨缺姓「醬」的市民,餘者一應俱全。

怪姓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常用的四千多個漢字均可能成為姓氏,舉凡數字、方位、行業、地名等都有人姓,且許多怪姓出處難以考究,像「報」姓經研究後查無實據,但現實生活裡確實有民眾姓「報」,只是不叫「報馬仔」。

不少怪姓的緣起也十分怪異,甚至怪得令人覺得太輕率隨便。此次調查活動即有一名一九九九年出生的小孩姓「電」,登記的住址資料位於重慶綦江農貿街通惠電瓶廠。

據當地戶政人員解釋,「電」小孩是該電瓶廠職工撿來的孤兒,因無姓無名,故戶口登記時就跟著養他的電瓶廠姓「電」,全名則叫「電瓶廠」,姓名更是怪上加怪。

資料來源:台灣雅虎奇摩網站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12/4/agzq.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稀姓趣闻

来源:http://bbs.chens.org.cn/showtopi ... rum_id=59&page=

    中国的姓氏繁多,俗称“百家姓”,可实际上是“万家姓”。中国的姓氏不但多,而且稀奇古怪什么样的都有,在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大批稀姓,以下举例说明。

    苟姓:苟姓的来源可谓一波三折。在1400多年前,后晋有一个“敬”姓大臣因冲了皇帝名讳,为避免满门抄斩,保留“敬”姓血脉,“敬”姓宗族忍辱减“文”留“苟”,改姓“苟”。千余年后的今天,居住在登封市唐庄乡的“苟”姓村民,集体到公安局上访,要求回恢复“敬”姓,现在又改回“敬”姓了。

    毒姓:“毒”姓始于唐朝掌故。河海大学的夏静庐先生对这个“毒”姓的由来作了较清楚的解释:唐代有个宰相,名叫窦怀正,虽然权倾朝野,但这位窦丞相还想夺取政权,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有成功。后来,气愤难平的皇上为了表示对窦丞相的惩罚,就给他的后代赐姓为“毒”!

    采姓: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姓氏,但分布很广,其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纪姓,据传黄帝之子夷鼓氏封于采,邻近现在的北京,其后代便有人以地名为氏;二说春秋时有戴国,其地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戴公的后代就有人以采为姓;三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赐二弟吴氏改为采姓,其后代便以采为姓。而陈桥镇唐楼村的采姓家族的姓氏来历则来自于皇帝的一时高兴。他们的祖先原来姓米,明嘉靖时,米氏族人米自详在朝为官,因为政绩出色,深得皇帝赞许,嘉靖皇帝一高兴,就给了米自详一种独特的赏赐,赐姓为采。嘉靖皇帝认为给“米”加上一撇,犹如给米自详加了一顶官帽,世代流传下去,这是一种最为特别的奖励!这样“米”姓就变为采姓,流传至现在。

    第五氏:据传荆轲刺秦王时,随行有五位勇士,荆轲刺秦失败后,五位勇士逃跑,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五念东就是第五氏的后代。另一则关于第五氏的来源则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齐国田姓贵族时,因为田姓人氏众多,所以刘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数字区别,分为“第一”氏、“第二”氏一直到“第八”。现在国内并不多见的“第五”氏就是这么来的。

    昃姓:昃氏现在大多居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昃家庄,关于昃姓的来源,在昃氏子孙中有一段历代口耳相传的传说。相传清朝初年,明朝皇族子弟被清兵追杀,只好隐姓埋名,四处逃命。有一支皇室成员逃到博山西部的一座山下,终于摆脱了追兵,时值日落西山,他们触景生情,痛感大明王朝灭亡之苦,即以《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句,改朱姓为“昃”。改为昃姓,即寄托了对明王朝的哀思,又可避过清兵耳目。

    藕姓:据梅山钢铁公司一位名叫藕明亮的退休工人说:藕家原本不姓“藕”,他们的一个祖先曾经在朝廷为官,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帝,孤身逃走。在躲避追杀途中,这位先祖躲在一个池塘中,靠荷叶隐蔽自己。他心中暗自祈祷:“如果能躲过这一劫,我就改姓‘ 藕 ’!”结果,追兵没有发现他,中国从此又多一支独特的“藕”姓。

    把姓:甘肃永登把氏的来源曾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清道光八年(1828年),陕西举行乡试,考官对来自庄浪卫(永登)的考生把先玮之姓颇为诧异,再三询问,终在《广韵》中查到该姓的渊源:把姓本杞东楼之后,杞康避董卓之乱,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东楼系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为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蒙昧不明)为也”。为此,有位文人赠先玮对联云:“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由此可见,永登把氏恭认夏禹为祖,如同恭认黄帝为始祖一样。

    拜姓:据南京拜忠喜介绍,拜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管仲当时辅佐公子纠,但最后登上王位的是小白。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齐国由此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管仲的一些后裔为了纪念祖上的这段荣耀,索性把“拜相”的“拜”作为自己的姓。拜忠喜说,拜姓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元代名将拜住。而江苏的拜姓则来源于乾隆年间在京为官的拜大雄,拜大雄充军到泰州市拜官庄养马场,他的子孙也分布于姜堰、兴化、大丰、宜兴等地。

    法姓: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山东日照《法氏宗谱》,详细记载了法姓的渊源:中国古代汉族法姓源自妫姓,出自扶风郡。本谱始祖法若正则来自回族姓氏,名法都喇,意为“获得万能主奖励的人”,法都喇住北京房山朝溪村,明初因功升北平都指挥使。日照法氏为明成化年间胶州学政法文质(法若正四世孙)后裔,清嘉庆年间,其后人自山东胶州迁日照。

(上海   金瑞华)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

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後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百家姓统计完成—— 两 万 四 千 个 姓 氏 只 剩 四 千

作为中科院的研究项目,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了《中国姓氏统计》,据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基本涵盖全国,找到约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达24000多个。也就是说,中国已有2万多个姓氏消亡了。

    袁义达认为:“从规律上看,小姓消亡,大姓兴盛是明摆的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进入中原后,大量改为汉族的姓,因此许多小姓的数量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元、清等朝代,大量外族人进入中原,汉化后加入了汉族姓氏队伍,实际上一些小姓还是有其自己的生命力。

    2007.2.24摘录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迁移与姓氏分布(上)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

一、分封产生的迁移

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西汉初曾大封同姓王和异姓王,异姓王存在时间很短,而且除个别外都不得善终,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在封地繁衍的后代。同姓王却长期存在,有的王绵延数代,子孙众多,他们的封地就成为刘姓的聚居地。如彭城(今江苏徐州)是楚王等王的封地,以后成为刘姓的郡望(主要发祥地),重要性超过了刘邦的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和皇族聚居的国都长安(今西安)。到西汉末年,刘氏宗室人口超过10万,除了长安一带外,大多居住在祖先的封国封邑附近。如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就因祖上被封的侯国在南阳(今河南南阳)而成为南阳人。东汉时也是如此,如刘备是中山王后裔,虽然家境已没落,但还是住在离中山不远的涿郡(今河北涿州)。

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封为王,分居各地。明朝对宗室在政治上严格控制,不让他们离开封地,不得从事任何职业,连科举也不能考,但另一方面又给予优厚待遇,只要长大成人,都能获得爵位和俸禄。有一位亲王竟创造了一项有100个儿子继承爵位的纪录,在诸王的封地都留下了大量朱姓人口。如明末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就住在南昌,是宁王的后代。

二、强制性迁移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首都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实力,或者为了打击敌国,削弱或消灭反抗势力,历来统治者都曾实施强制性的迁移,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某些地方的人口迁入指定地区,也包括将被贬斥的官员、俘虏、罪犯流放安置到边远地区。这类措施相传在上古三代就已实行,夏朝最后一位国君桀就被推翻人了的商朝放逐到巢。

秦始皇在灭六国的前后,不断将各国的国君、贵族、大臣和有影响的家族迁入秦国旧地和边远地区。赵国的卓氏就是以“迁虏”的身分迁至蜀郡临邛(今四川邛崃),以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自作主张嫁给司马相如的卓文君就是卓氏后裔。汉高祖继续实行“强干弱支”的政策,将六国旧族和地方豪强迁首都所在的关中,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景、屈氏等都是迁移对象。田氏从今山东迁入关中后,不仅一度垄断了商业,还繁衍出大批后裔。由于田氏人口实在太多,只能按“第一、第二、第三”分房排列,有的后裔干脆将编号当作姓了,史书上留下了“第五仲”、“第五伦”这样的人物。

首都的建立和迁移也必然伴随着大批宗室、高官、富户从各地迁至首都,或从旧都迁至新都一带。例如,北魏曾将河西走廊和北方各地的重要人物及其家族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北方、西北以及境外的不少非汉族人口也在平城周围定居。到孝文帝南迁,就将他们全部迁至洛阳。到东、西魏分裂,一部分人又随西魏迁至长安,一些来自中亚或蒙古高原的家族以后发展成关中大姓。西魏攻占梁朝的首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北周灭北齐时,都曾将对方的要人迁入关中。隋灭陈后,陈朝宗室都被北迁。由于陈氏子孙众多,以后又得到隋朝的优待,派往各地当官,形成陈姓人口遍布的局面。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将各地富户、工匠迁入南京,到他的子孙迁都北京后,其中大部分又被迁至北京。

这类迁移中包括平民百姓及贫民、流民,如明朝建都北京后,为加强首都地区的实力,恢复华北的经济,曾多次从山西移民华北,其中一个重要的集合和出发地点就是山西洪洞县。由于这类移民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也缺乏文化,加上官方史料没有具体记载,等到他们子孙繁衍,宗族发达,要通过修家谱寻根时,已经无法找到确切的来源,只能“从众”,将一些有踪迹可追的地点当作共同的根,“洪桐大槐树”逐渐成了多数北方人的出处。现存的很多家谱都写着本族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往往会将本民族人口迁至各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如前秦的苻坚曾将苻氏和氐族子弟迁往各地,元朝也将蒙古人派驻各省。清朝入关后,就将满族八旗部署在全国,各省城一般都建有专供满族军民居住的满城。辛亥革命后,多数满人改用汉姓,但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散处各地的满族姓氏,如关,改自关尔佳氏;叶,改自叶赫氏。

有一类迁移往往使后裔不愿记录,如明、清时都曾将一些罪犯流放到云南、贵州和西北边疆,其中有些人也留下了人口众多的家族。但对祖先这样的出身和来源,家谱中往往不愿记载,或者不愿记载迁移的真正原因。而受贬斥的官员中乏忠臣名人,往往成为一些家族附会的对象。如海南岛一些李姓家族自称为唐朝被流放到海南岛的宰相李德裕的后代,而史书上却找不到这样的证据。

2007-02-22 04:12:16

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封为王,分居各地。明朝对宗室在政治上严格控制,不让他们离开封地,不得从事任何职业,连科举也不能考,但另一方面又给予优厚待遇,只要长大成人,都能获得爵位和俸禄。有一位亲王竟创造了一项有100个儿子继承爵位的纪录,在诸王的封地都留下了大量朱姓人口。如明末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就住在南昌,是宁王的后代。

前国务院总理朱熔基是明太祖第十八子岷庄王之后,明太祖十七世孙。他们这一支是于明末从封地迁居湖南长沙地区。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当代100家大姓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易、黎常武乔、贺赖龚文。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到一份资料,上面载:

回族中还有一些姓氏如撒、速、忽、闪等,在常见的姓氏中是找不到的,这些姓起源于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其原籍阿拉伯麦加,始祖为中亚的布哈拉国王。由于遭受邻国侵扰,布哈拉国王和他的弟弟艾尔沙率领家族和部下5300余人,于北宋神宗时东迁来到中国,归附宋朝。这支由5000只骆驼、马匹组成的庞大队伍,披星戴月,穿越千里沙海,沿着早期的“丝绸之路”,到达汴京开封,受到宋神宗的热情接待,对他们分别封官赐爵,令其定居中原。到了元朝初年,布哈拉国王后代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被朝廷封为咸阳王,还曾出镇云南,颇有惠政。至元(1264—1294)年间,赛典赤病逝,元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可见赛典赤当时享有的声望。赛典赤有九子十三孙,分别为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十三姓。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回族十三姓的演变由来及渊源。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5: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朱吃过了?

来源:http://ling.cass.cn/yulin/showinf.asp?nam=25

说明:
  最近常听到一些同事无聊地拿别人的姓氏开玩笑,诸如:“小朱吃过了?”“小刘忙吧?”“是小王吧?”“你姓焦?”这些话,因为谐音的关系,让人听了很别扭,大有犯忌的嫌疑。忌讳词语是语言学家经常关注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忌讳词语不只是牵涉到语音,有时还会牵涉到语义,当然忌讳的范围也不只是局限于姓氏。现在有拿“某氏网吧”开玩笑的。河南一些地方讳“笔”,改音bei;讳“弄”,改用相近的词。鲁迅小说《阿Q正传》——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忌讳词语在语言学上的价值,除了能够很好地说明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外,还可以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语言里的词语,一般地都会占据一定的语音、语义、语法“场”(姑且这么称呼吧),常常会与进入自己“领地”的其他词语发生互动作用,从而带来一定的“场效应”。为了防止扭曲变形,应有适当避让;为了满足表达需要,不妨着意靠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08:09 , Processed in 0.0688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