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1|回复: 0

海派文化极待发掘更多的创作资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1 08: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6月28日在同济大学“上海文艺创作资源研究”项目咨询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http://qiannairong.blog.eastday.com/sp1/qiannairong/185817336121.shtml


        我来之前对这个题目不太了解,来了以后看了会议发的词条举例,还听了前面两位先生讲了以后,对整个项目的要求有了一些了解,我想讲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关于词条的范围。

    我看了一下,这里面有“周祥生”这样的名人,我觉得第一批词条可以主要的先放在文化范围里面选相关的人事。上海文艺创作,我这里看到的是文学还有艺术。如果再要扩散一点,放在比较狭的文化概念中,因为广义的还有建筑文化也都是文化。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在文学艺术为主的文化里比较好。这方面,我觉得如果范围太大了以后,是会影响整个里面的细致的。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实际上在做这个词条的时候,也是一个对资源的发掘过程,对上海文化的新发掘。应该重在开始研究,有没有新的内容可提出的,当然也要把人家的有用资料精选汇集起来,但是相对来说,比如说鲁迅、《子夜》,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弄的,当然没有鲁迅、没有茅盾也不好,茅盾还有他的回忆录和别人对他的回忆方面内容也值得关注。海派文化实际上是多元性的,而且是相当丰富,是不是我们可以考虑在上海文化资料的新发现上面,多下一些工夫。就是每一条词条我都希望能够见到创新的部分,有新的内容。有一些材料对其背景讲得很多、很仔细,或者是很有特点的材料,你可以采取一种链接的方法,把精彩的段落附在上面,这不失是一个办法。

    刚才有人说到语言,我就讲讲语言方面,语言跟文化是一对亲兄弟。上星期五我参加了徐汇区举办的一个“土山湾历史文化讲坛”。我听了以后,好像对土山湾的文化,很多人的发言都是讲画馆的,因为画馆里面出了很多的名家,如张充任、徐悲鸿都在里面呆过,好像说了很多资料,但是各人讲的资料实际上都同出一源,如这些名画家的回忆,大家引来引去,而且只谈土山湾画馆有一点内容。实际上土山湾里面有很多的工场,可以有很多的东西,都没有好好去发掘过,比如说它里面的印书出版是最高的水准等等,也是泛泛而谈有这样的机构出了多少数量书,而没有具体地看过这些书。像土山湾这样的文化遗址,是不是可以发掘得深一点。比如说在语言学方面,有一个叫中文名字叫“蒲君南”的法国罗马天主教耶稣会的修士,他是从土山湾出来的,后曾任震旦博物院院长,这是当时东南亚最早最好的生物博物院,最先发现和研究了熊猫等。写明在土山湾印刷出版的研究上海话著作有6部,从1883年出第一本到1950年为止留下了上海方言变化最快的70年中的第一手语料,是用当时最先进的语言学方法从语音、词汇、语法全面地记述的,其中4本就印明作者是蒲君南。我这些著作大都是在国外复印到,一本原版本是蒲亲自送给我中学班主任的。在1883年那本里里面就用上海话具体记到画馆如何收学生如何教孤儿画画做人,内容不少,这才是对画馆情况最早的第一手资料。1941年的上海方言的语法,当时就有上海人把它译成中文连载。上海方言的课本在1939年,记载了大量二三十年代最时尚的上海话新词语。在1908年的书里也有很多上海话故事的记载。这两本书实际上把上海刚开埠的情况、老上海话和上海到繁华的30年代的情况、新上海话记得很详细。蒲君南平时常常手携着好多个孤儿走来走去,他死在葬在上海,到1950年有人在土山湾出版了他最完整的一本《法华上海话词典》,我还是从法国的里昂图书馆那里弄来的PDF文件。像这么系统的对上海的语言和文化有大贡献的人,在去年新出的《上海大辞典》里没有介绍。那么《上海大辞典》里面有介绍的人比如说另一个传教士艾约瑟,也没有写到他在1853年出版了第一部《上海方言口语语法》,此书也是研究汉语语法(而且是口语)的第一部著作,比《马氏文通》早43年。他还有一本《官话语法》。现在这些书都是我们研究语言学的人的宝贝。我在这里只是举个例,说明可以发现的新资源很多,人家已经写来写去记得很多的可以晚些做词条。上海海派文化的未发掘的资料真是无穷无尽,发掘得越深越具体,本项目的质量便越高。

     第三个问题是对上海的文化,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两方面都要注重。刚才杨扬也讲到。我觉得上海文化之所以有一段时间相当繁荣,包括50年代的文化,都是相当繁荣。中间当然精英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大众文化也是强项,资料丰富多样,要注意挖掘。比如说大众文化当中,文学在这20世纪的前10年、10年代、40年代,好像相对来说研究比较薄弱一点,这当中有很多的东西可以重新发现。即使像通俗文化鸳鸯蝴蝶派中的平襟亚,他在50年代、60年代还有很多的贡献,评弹中像《情探》等很经典文学水准很高的唱词是他写的。还比如说苏青,我们都了解她的《结婚十年》等等,但是苏青在五六十年代的活动和遭遇也很曲折,我采访过有关的人,她对上海越剧的贡献也很大,唱词写得很漂亮,她曾是尹桂芳芳华剧团里面的编剧,为了编剧去拜访郭沫若和贾植芳等,她的剧本《屈原》等写得很漂亮。她写的越剧《宝玉与黛玉》早于现在通用的越剧《红楼梦》剧本,《宝玉和黛玉》在50年代演出时,每天两场场场客满,连演了半年。十几个地方戏在上海拥有那么多的粉丝,听听那些年老的、当时的粉丝回忆就是很有趣的。这样繁荣的都市大众文艺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地位的。所以要使我们的都市文化发展,两方面都要兼顾。我们的资料在大众文化方面的发现是不是还要加强。三四十年代出的《申曲日报》、《越剧日报》中就会有很多生动曲折的素材好发掘。上海现有的资料很多,比如说最早的滑稽戏演员王无能唱的《宁波空城计》,我发现收藏了他20世纪10年代灌录的这张唱片,像这些东西好像在现留下的文字资料中都没有反映或具体研究,许多老唱片中记的文艺活历史都没有搞出来。所以能够通过这个项目把它们发掘出来,就是胜利,就像今天来出席会议的宋路霞女士写的那样,我很喜欢看,每一次写的都是她努力发掘出的真实的新东西,而且写得细致具体,可以拍电影的,不是泛泛而谈的那些东西。如果像这样的资源能够搜集记录在案,我觉得就是很好的。我说得超时了,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19 16:24 , Processed in 0.0945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