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4|回复: 0

关于汉语信息处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6 00: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俞士汶、朱学锋 撰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语言文字应用》,2002/02,51~58页
基金支持:国家自然基金69483003、973 项目
G1998030507-4、863 项目2001AA114040、北大985




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为什么自然语言
处理是一个相当困难的研究领域,而汉语信息处理是更加困
难的研究领域。面对日益强烈的社会需求,汉语信息处理的
研究方兴未艾。笔者探讨了开展这项研究的技术路线,特别
强调了语言知识库建设的重要性。

一 引言

  2001年5 月国家语委在无锡召开了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十五”科研规划论证会议。笔者对中文信息处理在整个会议
进程中得到的重视有相当强烈的感受。无论是领导干部的讲
话[1 ]还是国家语委提出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
项目指南(征求意见稿)》,以及专家们的发言与论证,都
充分表述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对我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信
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言信息处理技
术研究的专业人员当然深受鼓舞。

二 自然语言处理──难

  语言研究确实很难。道理并不复杂。首先,人们研究任
何事物和学问总是要依靠思维。研究语言同样离不开思维。
可是思维(至少逻辑思维)又要用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
语言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工具。第二,语言现像是
无限的,而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所能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只用有限的资源去解决无限的问题,实在太困难了。第三,
从事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最得力的工具自然是计算机。可是
,当前可以利用的通用计算机不论功能多么强大,它的本质
功能只不过是对一种表现形式的符号串实施一连串的但总是
有限步的变换,而得到另一种表现形式的符号串。这个过程
同人的思维过程、认知过程是大相径庭的。如果没有跳出这
个窠臼,却声称可以在这样的计算机上再现人脑的“理解”
机制,即使充分肯定研究者的宏图大志,也要冷静地指出这
是对自然语言理解的困难估计不足。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明白一些。笔者
偶然读到《今日民航》2001年9月号上的一篇关于“沙漠化”
的文章, 这是一篇新闻报导,应该是写给普通人看的。笔
者读到其中的这样一段文字:

  几年前由于种植籽瓜有利可图,使大批的种植者就到过
渡带来开垦,……。

  在这样的绿洲和沙漠过渡带开垦,极易造成风蚀。却遇
到了困难。对于删节号前的那句话,每一个字都认识,也没
有专有名称,可是试读了两遍,就是读不通。因为运用自己
的语言知识和常识,对后半句进行切分,只能得到“就”
“到”“就到”“过”“到过”“过渡”“带”“来”“带
来”“开垦”这样一些词语,组织不成可以理解的句子。直
到读到删节号后面的那句话,才“顿悟”到一个并不深奥的
专业知识:在绿洲和沙漠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再返回到
前面那句话,这时自己的脑海(知识库)中已经有了关于“
过渡带”的知识,因而可以实现正确的切分:

  使/大批/的/种植者/就/到/过渡带/来/开垦/
理解它也就不存在困难了。其实,机器处理这段文字的困难
还不仅限于此。像“籽瓜”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也是少见的。
笔者只是猜想大概是指一种专门用来取籽食用的瓜。在这样
的知识或“预设”的指导下,才可能辨识出“籽瓜”这个词
,才能正确切分前半句话。在汉语自动分析技术中,通常把
切分作为处理的第一步,正确的切分是理解的基础。这个例
子又反过来说明,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切分。对于这段文
字,人能理解的关键是“过渡带”和“籽瓜”这两个概念。
笔者的亲身经验说明,人即使事先并没有学习过这些知识,
但是通过下文可以“领悟”这两个概念。实际上人的理解能
力还不限于此。由于当代人有了“环境保护”和“防止沙漠
化”的观念,就依据这里所引用的两句不连续的话还可以做
出文章的摘要:“为了防止沙漠化,要停止在绿洲和沙漠之
间的过渡带发展种植业”。读者不难想像,当前机器的智能
同人的智能相比,该有多大的距离!要害在于人脑的这种“
领悟”和“推理”的机制是难以形式化的,至少目前还没有
这种形式化的成果。因此,计算机也就无法自动填补知识的
空缺。目前,人脑的认知机制还是一个谜,这是实现“自然
语言理解”的真正障碍。

三 汉语信息处理──更难

  本节从计算机处理的角度讨论现代书面汉语的特点。这
个问题很多学者和笔者都曾探讨过。希望这里能谈得更深入
一些。

1语言单位。
关于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单位,学者们有很多论述。笔者认
为,以多大的语言单位作为信息处理的对象至少要顾及3 个
因素:(1)应用目标,(2)技术与理论的发展水平,(3)
语言类型。表达完整知识或信息的语言单位应该是一篇文章
或一本书,尽管通常也认为句子是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
言单位。香港城市大学郑锦全教授曾作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10]:看《明报》的一则新闻的最后一句,看不懂,倒着
往回多看一句,还是不懂,再往回多看一句,如此继续,直
到可以理解为止。实验说明,由于汉语文本中有大量省略、
指代的句子,计算机孤立地处理一个句子,或者难以理解,
或者产生歧义,是不奇怪的。但目前的技术还不容易驾驭篇
章这么大的单位。甚至连处理有显式标记的段落也还困难。
当前绝大多数语言信息处理系统(如机器翻译)是以句子作
为基本处理单位的。Chomsky 形式语法的产生式规则的起始
符就是句子S。实际应用基于统计的n元语法时,n一般不大
,实际上也是约束在一个句子的范围内。朱德熙先生也认为
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有些应用研究,如信息提取和自动
文摘,固然要以篇章为对象,但也要以句子处理为基础。

2句子界定。
对于英语和日语,从篇章中分割出句子是很简单的事,而且
句子还是很清晰的语法单位。英语句子一定包含一个由限定
形式的动词担任的谓语,日语句子一定以终止形的动词结束
。可是汉语中句子同句子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古汉语不使
用标点符号,断句是大学问。现代书面汉语虽然使用标点符
号,但标点符号并没有承担界定句法单位的功能。若以句号
作为句子的结束标帜,句子可能很长。句号之前的内容可能
是一个句群或段落。若认为逗号可以作为句子的结束标帜,
则很多句子又是不完整的,有缺省的句子机器是很难分析的
。 随手抄录2002年1月26日《参考消息》中一句话:

  车臣武装分子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恐怖分子是一丘之貉,
应该合力打击他们。

  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是一个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复句,问题
是机器如何判断第2个分句有省略,省略的是什么,“他们”
又指代谁。 又如朱德熙先生举的一个例句[2]:

  你得藏在一个你看得见他,可是他看不见你的地方。

  这里,逗号的左右两部分又不是分句。句号结束的只是
一个单句,但它内部却包含了一个复句结构形式:“你看得
见他,可是他看不见你”。再从《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4
期14页摘录一段文字如下:

  新一届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主要特点是年轻化,吸
收了一些工作在教学、科研前沿的青年专家学者,充分发挥
他们接触新知识多,对名词工作热情高、活力大的特长,同
中老年专家共同做好新一届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

  这段文字共有99个字,一逗到底。人读起来,通顺易懂
。可是计算机处理可就难了。其中第3个逗号的作用同其他
3个逗号的不一样。试用几个机器翻译系统进行了翻译,没
有一个系统能给出可以使用的译文。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汉语信息处理学界就将句子的词语
切分作为一个重要的攻关方向,开发了很多软件,发表了很
多文章,还制订了国家标准。但却很少有人直接提及现代书
面汉语的断句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对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但对计算机仍然是个难题。

3词语切分。
需要把一个句子进一步划分更小的语言单位并不是汉语的特
殊课题。在英语中,尽管word同word之间留有空格,也是有
切分问题的。只不过由于英语的word在句子中有形态标帜,
虚词同实词的词形不同,名词前常有冠词或介词,专有名词
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这些因素使得英语的切分相对容易些
。日语的书写方式同汉语相同,有同汉语相似的切分问题,
但日语多种文字(汉字、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以及助
词的不可缺省,使得日语切分也相对容易些。在汉语中,标
点符号之间只是连续的汉字序列。由一个单音节的语素构成
的单纯词同不成词的语素之间的界限不清晰,按同样的方式
(如定中、状中、述宾、述补、主谓等)构成的复合词和短
语的界限也不清晰,因此,词语切分始终是一个难题。

4词性标注。
由于同一词类中的词呈现诸多相同的语法属性,因此词性
(Part Of Speech)对于语言信息处理是最便于应用的。
Chomsky形式语法的产生式规则的终极符就是词性符号。克
服数据稀疏、使n 元语法实用化的解决方案之一是用相应的
词性序列替换词本身的序列。为了得到n元语法的各种参数
,需要将一定规模的语料进行切分并标注上词性。因此,词
性标注又成为语法分析和大规模语料库深加工的必要步骤。
当有了一部划分了词类的机器词典,词性标注的主要工作就
是消解兼类词在实际文本中的歧义。任何语言中起语法作用
的虚词的数量都不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英语中像and,
by,in,of,the等虚词同实词是不同形的,现代日语中的助
词“に、こ、は、を”没有汉字标记形式,语法功能比较明确
。英语和日语的虚词的这些特性使得词性标注便于找到参照
点,英语和日语的实词在句子中有形态变化,因此英语和日
语的词性标注也就相对容易。可是汉语的情况却不一样,首
先,虚词同实词在词形上没有区别。“把”(读ba3)既是
介词也是动词和量词; “和”(读he2)既是连词、介词,
也是动词;“在”既是介词和副词,也是动词。因此,汉语
的词性标注缺乏最便于把握的线索。实词中的兼类词(如名
词的“锁”与动词的“锁”,区别词的“共同”和副词的“
共同”)在使用时也没有形态上的区分(如“门锁”与“锁
门”,“共同利益”与“共同奋斗”)。汉语的实词在使用
时既没有形态变化,又表现出多功能性(如动词呈优势分布
的主要功能虽然是担任主谓结构中的谓语和述宾、述补结构
中的述语,但也可以担任主语和宾语,而且形态没有任何变
化)。专有名词同普通名词在形态上也没有任何差别,这些
特点给词性标注带来本质性的困难。

  汉语的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是两件事,又常常结合起来
同步进行,在自然语言处理流程中相当于其他语言的词法分
析,它是后续的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境分析的基础。汉
语的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也有独立的应用领域(如面向Web
的海量信息管理)。因此,高性能的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软
件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5句子的语序。
英语是SVO型语言,日语是SOV语言。很难按照类似原则把
汉语归类。汉语句子中词语的排列顺序是相当自由的。例如

  那位老师昨天上午看完了这本参考书。
  这句话的语序也可以改变为:
  这本参考书那位老师昨天上午看完了。
  这本参考书昨天上午那位老师看完了。
  昨天上午这本参考书那位老师看完了。

  意思没有变化。因此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信息对它的句
法功能的提示甚少,这当然增加了句法分析的难度。

  分析句子时,把组成这个例句的几个短语“那位老师”
“昨天上午”“看完了”“这本参考书”各自看作一个整体
是方便的。当然这些构成成分本身也是有结构的,可以注意
到这些短语的结构是稳定的,内部顺序是不能改变的。

  不过,也不能认为汉语的语序无关紧要。像汉语的时间
状语“昨天上午”通常就不能放在谓语动词“看完了”的后
面。又如,“她是昨天上午回的家。”这句话,其构成成分
的位置就很难移动。无论对于分析还是生成,汉语语序规律
的深入探讨都是必要的。

6汉语的句法结构。
如果排除由一个自由的语素或词实现的句子,汉语的单句都
是由短语实现的,因为任何类型(主谓、述宾、述补、定中
、状中等等)的自由短语加上句调都可以实现为句子[2]
。 任何一种汉语短语结构的构成成分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或者说短语的结构稳定。因此,将短语结构的研究作为汉
语语法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合理的。其合理性也为大规模汉语
语言工程实践所证实。如果以数理语言学或计算语言学中广
为流传的理论体系作参照,将汉语短语结构研究看作汉语语
法研究的重心也是有理据的。上下文无关语法产生式规则中
的所有标识符除唯一的开始符和少量的终极符(词性)外,
大量的非终极符代表的都是短语。当代颇有影响的GPSG和
HPSG更直接把短语结构(phrasestructure,PS)放在语法理
论的名称中。

  汉语的短语和复合词是按照同样的结构规则构造的,可
以将尚未实现成句子的短语或复合词统一叫做“句法结构”
。同时由于单音节的成词语素同不成词语素的界限也是模糊
的,因而短语和复合词的界限是模糊的。

  汉语的所有句法结构规则都是允许嵌套的。其他语言的
嵌套结构也是常见的,像英语的从句也可以包含另一个从句
。不过,汉语句法结构的嵌套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句法结构
的嵌套不需要加其他连接词或关连词,其二是主谓结构的谓
语还可以是另一个主谓结构[3]。 这两个特点使得除词语
切分的困难之外又多了一个短语定界的困难,汉语自动分析
真可谓雪上加霜。

7虚词的省略。
前面已提到汉语的虚词同实词同形所造成的麻烦,虚词的省
略也造成很大的困扰。同孤立的一句“鸡不吃了。”不一样
,“苹果吃了。”在语义上不会有歧义。“苹果”只可能是
“吃”的受事。但在句法上又有歧义:可能是被动陈述句“
苹果被吃了。”省略了“被”,也可能是祈使句“把苹果吃
了。”省略了“把”。

8汉语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由于缺乏严格的形式标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辨别时态(过
去、现在、将来、进行、完成等)、语态(主动态与被动
态)、语气(真实语气与虚拟语气)也是不可能的。“看电
视”可以用于回答以下任何一个问题:

  “你昨天晚上干什么了?”
  “你明天晚上干什么?”
  “现在你在干什么?”

  又如“你什么时候回家?”这句话用于询问未发生的事
,“你什么时候回家的?”用于询问已发生的事。两句只差
一个“的”字。现代汉语中使用频度最高、已经不堪重负的
助词“的”又挑起了一个表示时态的重担。如果认为整个句
子末尾的“的”(假定能鉴定出该“的”不是先同最近的一
个单词或短语组合)都表示过去时态,那也不对。“我会永
远爱你的”表述的却是对未来的承诺。

  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更具体地说,就是机器翻译)是当
代电子计算机在非数值领域的最早应用,已经有50多年的历
史了。然而,无论同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一日千里的发展相
比较,还是同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相比较,自然语
言处理技术的发展都是相当缓慢的,历经坎坷,至今未能取
得重大突破。综合上面的分析,概括地说,汉语的形态不发
达,适用于自动分析的形式标记相对贫乏,自动分析的难度
绝不会比其他语言更低。笔者也认为中国学者研究汉语信息
处理具有天然的潜在优势,特殊的困难也许为中国学者留下
了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汉语理解的研究也许能为解开“人
类智能本质”这个世界性难题做出贡献。

四 语言知识库的重要地位

  认识到汉语理解研究的困难,就需要把汉语信息处理研
究看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宜期望一蹴而就。为了实现良
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比较现实的技
术路线是将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作为语言工程来实施,必须面
向应用,争取尽快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得到回报,继续为
汉语理解研究提供支持,向最高境界前进。

  既是工程项目,就需要有规模的控制,“受限汉语”
[4 ]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目;也要有质量的指标,要有
检验措施。笔者曾组织过863项目的评测,现在接受973项目
组织的评测(姚天顺教授主持)。应该说评测促进了研究。
当然,评测的规模有待扩大,其规范性、权威性、公开性也
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语言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人才培养。知识经济的
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任何豪华、壮观的建筑都是建立在地下的坚实的基础上
的。语言工程也有应用与基础之划分。由于语言工程的价值
体现在它的应用上,人们重视应用研究是理所当然的。不过
,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汉语信息处理基础研究的薄弱制约
了应用研究的发展这一事实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

  基础研究要做的事情很多。在语言工程中,笔者认为最
重要的基础研究是语言知识库的建设。为了提高语言信息处
理系统的智能水平,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给计算机装备足够庞
大的知识库,知识库包括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机器词典、规则
库、语料库等。假设,机器词典中收录了“籽瓜”和“过渡
带”这两个词,对第2节中的例句, 至少机器实现正确切分
的可能性就存在了。不过,最容易想到不等于最容易做到。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研究者应当把语言知识库作为自然语言
处理系统的基础设施,下大力气建设好,因为语言知识库是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语言知识库的规模与质
量是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成败的关键。

  笔者自1986年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就与全
所同仁一道为建设语言信息处理综合知识库而努力。十六年
来,积累了一些成果和经验。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是北大计算语言所综合语言
知识库的第一块基石[5]。这部电子词典的研制历史已有
16年。收录词语超过73万。依据语法功能分布,建立了词
语分类体系,完成了这73 万个词语的归类。在分类的基础
上,更进一步按类详细描述每个词语的多种语法属性。朱德
熙先生的词组本位语法体系对本词典的研制起了指导作用。
因为词典中描述的语法属性基本上就是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
以及词语担当句法结构中的成分的能力。笔者之所以首先研
制这部语法知识占主体的电子词典,是由应用系统开发的需
求驱动的。足够大的规模、合理的结构、丰富的信息、准确
的描述、广泛的适用性都是这部词典影响日益扩大的内在因
素。

  在《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基础上,北大计算语言
所又着手大规模标注语料库的建设[6]。到2002年2月底完
成2700多万字的语料的切分和标注,其中包括1998年全年《
人民日报》。标注集除了《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中的26
个词性代码外,还包含人名、地名、团体机构名称等专有名
词标记;对语素g划分了子类,如Ng,Vg,Ag; 对动词和形
容词,标示了他们的名词用法和副词用法;总共约有40个标
记。除了在词语的层次上进行标注外,还对短语型的地名、
团体机构名称也加注了特别的符号。这个语料库是一个现代
汉语语言知识的宝库。

  《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与大规模标注语料库相结合
,又得到新的有价值的资源。如带词性的词频统计可以填补
汉语学界的空白。进而可以将词语的各种语法属性值从定性
的“可否”型改造为定量的概率型[7]。

  当要求提高对语言信息处理的智能水平时,必须将词语
层次的直接匹配与变换提升到概念的层次。基于概念的文献
检索与信息提取就需要一部反映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
位关系、部分─整体关系、成员─群体关系等内容的中文概
念词典(Chinese Concept Dictionary,CCD)。国际上已经有
了这种架构的在线词典Wordnet。 开发CCD 应当保持同
Wordnet兼容,这样既可以参照已有成果,避免重覆, 还可
以为跨语言的信息处理架设桥梁。北大计算语言所正在开发
这样一部Wordnet─likeChinese Concept Dictionary[8],现在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除了上述成果外,北大计算语言所的语言知识库目前还
包括面向汉英机器翻译的语义词典、汉语短语结构知识库、
不同级别对齐的英汉双语语料库等资源,也包括为构造知识
库所开发的工具软件,如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软件、语料库
精加工软件、自动注音软件、CCD 可视化辅助开发软件。很
多工具软件都有独立的应用价值。

  北大计算语言所在从事包括语言知识库建设在内的基础
研究时,始终既注意把握基础研究的内在发展规律,又注意
顺应科学技术的历史潮流,满足客观需要。以《现代汉语语
法信息词典》为主体的系列成果已转让到世界各地:美、德
、法、日、韩、瑞典、新加坡、香港、台湾以及境内。包括
Microsoft,IBM,Intel,Xerox,Fujitsu,Toshiba,Matsushita
,NTT,Canon,Sail─Labs(德国),Enpia(韩国),联想
,青鸟等IT界着名企业在内的约50多所大学、研究所和公司
在使用北大的这些成果。

  作为综合型语言知识库,当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北大
计算语言所的规划如下:
(1)
语言单位的多样化。以词为基础, 向短语与语素两个方向扩
展。句子与篇章的知识也是需要关注的。
(2)
语言知识的多样化,由句法知识向语义知识、概念、 语用知
识和构词知识等多方向辐射。
(3)
语种的多样化,由单语言(汉语)向多语言发展。 除英语外
,考虑到为“数字奥运”服务,也要适当扩充其他语种。
(4)
领域的扩充。除包括常识等通用语言知识外,还要增加专业
领域知识。专业术语库是必要的补充。目前首先考虑信息科
学技术领域。
(5)开发方法的多元化。
专家知识是必须依赖的。大规模深加工的语料库将成为获取
语言知识的新源泉。建立单个知识库之间的连接,形成一体
化的知识库。
(6)
支援应用系统的开发以检验知识库的适用性和质量。目前瞩
目于机器翻译系统和信息提取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接口,优
化查询、统计等应用界面,让更多的人使用并检验这个知识
库。
(7)
以知识库为基础,探索、创建新的语言模型。可以在可靠的
语言资源的基础上验证结合统计方法与规则方法的概率语法
模型。

五 结语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2001年,中国成
为国际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
获得成功。中国社会与国际接轨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对
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中国着名语言文字专
家、97岁高龄的周有光先生对汉语、汉字在新世纪的发展寄
予热望。他在20001年9月份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通讯》
上发表文章,认为“21世纪,华语(笔者注:周先生指的就
是“汉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同月在南京召
开的“首届华文传媒论坛”也认为,“中文极有希望成为世
界上第二大媒体语言”。在这样的形势下,献身汉语信息处
理事业已不再局限于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拳拳爱国心,
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已经驱使IT行业的众多跨国公司跻身这
个新的热门研究领域。

  由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需要语言学、数学、认知科学、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相互融合,现在最缺乏的是文理兼通
的人才。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除了从事语言信息处理
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9],也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了一些
工作。但在汉语信息处理的宏伟事业中,北大计算语言学研
究所的工作只是沧海一粟。国家“十五”计划执行伊始,教
育部和国家语委组织制订并论证今后五到十年语言文字应用
研究的规划,确实是及时的。北大计算语言所非常高兴能使
自己的局部研究融入总体规划,并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规
划的实施奉献绵薄的力量。
-------------------------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以规范标准建设为核心,开创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新
局面[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2]
朱德熙汉语语法讲义[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陆俭明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J]中国语文,1990,(2)
[4]
俞士汶,朱学锋受限汉语研究的必要性[A],王均语
文现代化论丛(第三辑)[C]
[5]
俞士汶,朱学锋,王惠《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新进
展[J]中文信息学报,2001,(1)
[6]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等大规模标注汉语语料库开发的
基本经验[A]Proceedings of ICCC2001[C]56─60
[7]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汉语词的概率语法属性描述[J]
语言文字应用,2001,(3)
[8]
Yu Jiangsheng, Yu Shiwen, Liu yang, Zhang Huarui,Introduction to CCD[A] Proceedings of ICCC2001[C]
361 ─366
[9]
俞士汶计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A]中国中
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02:18 , Processed in 0.0771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