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64|回复: 1

我对DV的冷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7 0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zhoustrong  
来源:新青年   



    一、DV浅史
    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原有的功能范围,受到了众多影像制作者和爱好者的青睐。于是,一场独立影像热潮围绕着DV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最先发起DV独立电影制作热潮的是丹麦的四个年轻人,他们开辟了“Dogme95宣言”并且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的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在2000年宣言发起者拉斯冯蒂尔凭借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DV已经成为中国非专业影像创作者,尤其是年轻并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和青年的首选设备。
    二、DV带来了中国的影像创作的解放
    为什么是DV而不是其他工具成为了独立影像制作的执牛耳者?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技术问题。影像的产生在硬件上最起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个是拍摄设备,一个是后期制作设备。前者得到影像的源素材,后者则生产出最后的成品,二者缺一不可。在线性编辑时代,独立制作者能够得到的拍摄工具只包括VHS,SVHS,8毫米,数字8毫米等的拍摄设备,格式种类繁多,但不够统一。这些设备的通病就是信号质量不好,往往忙活了半天,最后得到的是比家用录像带画质还要差的信号。而最要命的还是后期制作问题。没有非线性编辑设备,采用录像机对编的方法,翻录几版以后,图像质量惨不忍睹。更何况这些后制设备的价格也不便宜,一般用户的经济实力还承受不起。基于以上原因,在97年以前整个中国范围内的独立影像制作几乎是零。没有见到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问世。
    但是DV的出现带来了革命。DV不单纯是指摄像设备,它的后制设备也完全跟得上,而且是先发明了DV接口(由APPLE提出的火线技术标准),再推广到了前期。它的技术很完善,随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提高,硬盘容量的扩大,影像的采集和编辑变得十分方便。最可喜得是,DV摄录编设备的价格低到连最普通的用户也用的起,这样就使得影像制作普及开来。我国的影像制作从此进入了一个“个体制作”的时代。
    而最先发现DV的不寻常价值的人通常都是一些专业或是有专业背景的制作者。首先使用DV来进行创作的人大多是纪录者,比如说吴文光,他得作品对后来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虽然这部分人的呼声有限,他们的作品在国内也缺乏广泛的传播途径,但是毕竟称得上是先驱。他们的工作和努力带动了国内DV独立制作的发展。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的数码影像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DV的革命意义,开始纷纷动起手来。这点从现在的大专院校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北京广播学院,这所有中国的电视事业的摇篮之称的传媒大学,在99年左右还没见过有谁在使用DV。但是,全校的各个院系的学生到了2001年就都使用上了最先进的DV摄像机,各院系都开设了和DV制作相关的课程。
    DV制作带动了院校的教学,带动了社会上的独立影像制作的开展,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DV的操作自由度非常高,这更需要拍摄者具备相当高的素质,特别是对于创作者更是如此。我在凤凰卫视举办的2003年DV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外国的纪录片拍摄者谈到,DV的拍摄者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深有同感。影像的制作和传播和其他传媒产品有很大不同,它形象直观,如果刻意渲染一些不健康的暴力,愤怒的情绪,它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DV作品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传输问题的解决,可以说一夜之间就可以传遍大江南北。这时候一个作者如果不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具备相当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犯低级错误。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对DV个性的一种抹杀,DV是自由和独立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如果脱离时代和大环境来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DV没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时代,独立和自由是以不破坏大环境为前提的。
    三、有关D V制作的各种谬论
     这一段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问题。在今天,DV成了一种时尚的标榜,甚至有人把它看作中国电影复兴的希望,这当中需要谈六个问题:
    1 民间和非专业等同的问题
    有一种舆论:DV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电影,DV是一种民间影像,它是一种非专业的影像制作群。
    我认为这种观点的认识出发点是看到了DV的广度,而没有看到它的深度。不错,DV的制作者中包含了大量的业余,非专业的人士。但是,民间决不能和非专业等同,不能认为民间就是不专业。事实上,绝大多数已知的优秀的民间作品背后都有着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民间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专业人士,而这些人是DV制作的中坚力量。
    DV要想有突破,有创造依靠非专业,依靠民间是一种幻想,绝不会实现。就比方说最近非常流行的FLASH动画,虽然有大量的作品问世,但是,真正能吸引观众,获得公众认可的作品,几乎都是来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制作者。比如说老蒋,他的作品《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很受好评,如果没有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训练,不可能作出那种独特的版画效果。对于DV也是如此,必须是吸引大量的专业力量进入到这个领域,使得专业和民间的业余爱好者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必须承认的是民间拥有大量的爱好者、参与者,这是一件好事,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关注人群,DV才有可能成为一种产业。民间和非专业这两个词在DV上不能划等号。就我所知的国内已经举办过的数码影像大赛,包括由苹果公司支持的中国首届大学生数码影像大赛,由三星公司支持的三星杯,压倒多数的参赛作品都来自专业院校,专业公司。可以说DV影像除了信号指标有所欠缺以外,其制作流程,表现手法都是非常专业的,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民间人士是很难驾驭的。
    那是否说民间就一定不行呢?当然也不是,当民间的制作力量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经过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也就转化为专业了。还可以举一例,凤凰卫视举办的“DV新世代”青年影像大展,虽然打着民间的旗号,但是入选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专业院校,由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拍摄完成。所谓民间其实是一种误导。
    而另一方面,DV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电影也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有人甚至说,DV使一个人就能完成一部零成本的影片。这是不可能的。影像制作,在其根本上是一个群体工作,独立影像中的独立二字绝不是说一个人,而是指游离于体制之外。Dogme95的《黑暗中的舞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不了解制作内幕的人吹嘘说你看DV拍的东西都可以获嘎纳大奖,殊不知《黑暗中的舞者》动用了100多台DV摄像机,其成本可想而知。我不知道,写以上那些不负责任的话的作者是否真的了解技术和影像制作的流程,这些荒谬的观点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负面效应和初学者的困惑。
    2 DV不能被吹嘘成时尚
    还有一种观点也很流行:DV成为现代青年的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DV着生活”是一种时尚。
    DV不是一种做秀的工具,不是某些别有用心,沽名钓誉的人手中的玩物。它不是所谓的小资情调等等少数人做秀的东西。时尚的背后,意味着注定要过时,如果将DV定位于一种时尚很不合理。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历经的时尚运动:抒情诗、朦胧诗、琼瑶热、痞子文学,然后是文学被抛到了社会的边缘。之后又有看港台剧,唱卡拉OK,看大片,上网聊天,DV着生活......可见,时尚的成本是越来越高了。但时尚是短命的,时尚的东西注定会过时,最多流行个三五年也就将烟消云散。设想眼下有谁再去写朦胧诗的话,定会被看作是异类。
    DV是一种新生事物,但是我们只承认DV是工具,是手段,不是像美丽的时装,新潮的发型,流行的快餐,它是青年人手中有力的武器,是向大众展示自己想法的窗口。只有在庸俗的观点看来,它才是一种时尚符号。而这种看法恰恰并不是站在一个扶持培育的独立影像制作的角度,这种炒作对国内DV制作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不能忽略DV的娱乐性质
    最近国内几次关于DV的研讨会,大部分来自各界,包括文学界,传媒的人士开口一谈DV就是纪录,纪实。我以为这也是一个眼界不够开阔的表现。
    对大多数不是很了解纪录片的青年人来说,提起纪录意味着沉重,冗长。在我们今天这个抓眼球的时代,纪录片对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是沉闷了些。然而,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大谈纪实,捕捉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导向问题。而这种导向会直接影响到DV的前途和命运。
    这种导向,一方面,来自院校的教育。纪录属于新闻范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基础。在大学的新闻系几乎是必学的课程;另一方面,则来自主流媒体的引导。凤凰卫视开办的《DV新时代》节目几乎播放的全都是纪录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据我所知,开播一年多,到现在没有任何的广告商支持,还是收视率不行。
    做DV的切入点,最低的门槛就是纪录。为什么呢?很明显的事实就是,纪录要求再现,不强调表现,所以,看到什么,只要拍下来就可以成片。这里不讨论纪录的编辑技巧问题。所以,对于一个普通的制作者,只要选题对路,题材新颖,自然会引起这拨人的兴趣。但是,这也使得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一两天拍出的所谓“纪录片”,使得大部分的中国的DV影像制作停留在一个家庭录像的层次上。即使做纪录片,带着一种玩耍游戏,投机的态度,不从纪录片的长时间跟踪上下功夫,也很难出精品。很多所谓DV纪录片实际上是纪录性专题,这点冷也夫先生也多次谈过。
    我个人认为做DV的时候不能忽略它的娱乐性。纪录题材通常是非常严肃,缺乏娱乐性的。中国人(部分)本来就没有看纪录片的传统和习惯,大量的纪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边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但是这样的画面让观众感到过于苦闷和沉重。毕竟大多数观众不是艺术家,不是业内人士,不一定具有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能力。曲高和寡,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观察中国大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几部影视作品,从《环珠格格》,《流星花园》,到冯小刚的贺岁片,虽然在文化方面不沾边,但是商业上却都很成功,关键在其把握了娱乐的特点。DV要想生存和发展,不能是一小搓人的事,它必然走向大众,走向商业化运作。那么,这里就要注意DV也可以用来表现生活,也就是剧情类作品。可喜的是,现在有一些厂商已经看出了这一弊端。三星公司出资举办的三星杯就设立了最佳剧情类的评选,而且是提供了最多的奖金。笔者出席了颁奖仪式,在整个晚会的过程中,唯一能引起观众强烈兴趣的就是最佳剧情片的现场放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和制作经历中,笔者发现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都是剧情片。这点不难理解,好看,有看点,能引导观众啊!作为未来和宽带接轨的DV制作,如果抛弃了娱乐性这个原则,存活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笔者强烈的感觉到,国内应该更多的举行剧情类的DV大赛。相对纪录片,剧情片更有活力,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当然,这要求制作者具有更高的技术和专业水平,剧情类的作品制作相对纪录片显然具有更高的入门门槛。现在,国内已知的剧情类作品称得上优秀的还非常少。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制作的剧情长篇《我的黄金时代》,北广学生制作的《地下铁》等都是广大DV爱好者推崇的作品。我想剧情片的发展需要社会舆论和院校共同推动,不然,就会出现广大看着经典剧情片长大的DV制作者,花大精力制作DV纪录片的滑稽景象。我所指的社会舆论主要包括:电视媒体的栏目定位导向,学者的评价,大众的关注批评,数码大赛的评判准则确立。
    4、DV和绘画的不同
    DV是活动影像,当然和绘画不同。但是,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从历史上看,摄影的产生对绘画是巨大的解放。它使绘画摆脱了写实纪录的使命,从而能够自由的宣泄个人的思想,产生了现代的绘画形态。活动影像的诞生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力度。DV也可以被认为是对活动影像的一种拓展,而不是颠覆。
    现在很多的传统绘画院校也开始转向活动影像,他们最好的切入点当然是物美价廉的DV。但是这些来自传统美术院校的人对新技术的理解和传媒院校很不同。他们的看法是,新技术,新媒体对传统的艺术形态产生了影响,这种新手段解构了原有的绘画艺术,成为新的表现手段。这是站在绘画的角度来看DV,当然也不乏积极意义。但是,这样的理解和伴随出现的新艺术形式还是一种象牙塔中的东西,比如说装置,录像艺术,一分钟艺术(其实也并不新颖,早在六十年代在欧美就有人在搞),可以说是影像的一个很小的分支。它们决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主导话语权的分支。而且相对大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言,毕竟还是太曲高和寡了一些。
    这里要谈一下DV的艺术性问题。其实,我一直想回避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艺术和商业的矛盾冲突问题在国内有很多前辈已经谈过了,但是,还是争论不休。其实,从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没有必要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艺术的圈子,使得自己受到它的束缚。没有多少人在做DV时会想要使它达到多高的艺术水准,产生多少新的艺术审美形态。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观众能否接受。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检验,视听语言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它不是说随便就能被推翻的。刻意的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实际上是违背这门科学的,其产物只能是边缘的,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东西。特别是在今天,DV影像对大多数青年人还很朦胧的时候,大谈艺术而不脚踏实地的实践积累,只能是和DV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还要谈一下技术和艺术的关系问题。这也是老调常谈了。但是,我觉得大众的认识,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技术,是保障,是前提,是武器。很多作品,立意不错,手法也很新颖,但是技术太糙。凤凰卫视的《DV新世代》的制片人曾说他们找SONY拉赞助,但是,看过作品以后,SONY公司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理由很简单,看你们的片子的画面,不象是我们SONY的机器拍的。这是很讽刺的,DV是声画结合的产物,和所有的影像一样,如果连起码的视听做的都不到家,怎么能称之为好的作品。我以为,好的作品要有好的审美享受,能在观众心中产生美感,DV通过什么,就是动人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DV的画质和声音本来就有缺陷,如果再不重视保持良好的声画效果,那将是非常难堪的东西。国内某美术院校牵头做的DV数码媒体大赛,某部获奖作品通篇是晃晃悠悠的虚焦画面,配上各种噪音,据说是表达一种内心的不安。我觉得,这是对DV影像的一种亵渎,对技术的亵渎。而同样是在这个大赛上,我看到获奖作品中居然有一部胶片拍的作品。我质问评委DV的画质怎么能和胶片相提并论?评委居然说,我们不关心这些技术问题。这简直可笑,如果没有公正的评判标准,怎么能做到公平?反观一些优秀的作品,象《雪落伊犁》、《冰绿茶》,在画面的稳定性,后期的颜色处理上都可谓精雕细琢,没有好的技术保障就没有优秀的作品的诞生。
    5、DV制作是一个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影视后备人才的方法
    其实,就目前的国情而言,DV制作是唯一可行的培养影视后备人才的办法。中国的教育基础底子很薄,特别是在大学,设备问题很突出。拍摄任何的作品,别说是胶片,就连模拟的专业机都不够用,但是,又要训练学生的镜头感,驾驭画面的能力;又要他们懂得后期制作的流程和技巧。通过什么?只有DV。当然,大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但是,通过其他路径成才,一样要面对练手的问题。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觉得DV制作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手段。严重点说,它是未来中国影视制作发展的一个基础设施。而且,这种教育要训练学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能是粗制滥造,随便拍摄一些杂耍影像,必须是引导创作。
    四、DV如何才能走向新时代?
    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以笔者拙见DV制作要想蓬勃发展
    1、要建立正确的导向,导向中应该承认它的多元性
    学美术的搞DV可能更多的是探索性,但是这种探索性不应该成为判断DV
    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一个参考,它不能够颠覆影像方面的基本规律。
    必须的承认只有确立了影像制作的基本规律的权威性,才有可能使得DV走向大众,制作出为观众所认可,高质量的高水平的作品。不
    2、确立专业的评判标准
    DV的评判标准不能用50,60时年代的审美情趣和标准来衡量70年代后
    出生人的审美标准,在保证基本规律和认识的前提下要有突破和创新。
    不能单纯认为DV是一个用来纪录的工具。DV不仅仅可以用来再现生活,也可以用来表现生活。应该鼓励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影像的产生,特别是剧情类。国内应该设立更多的奖项鼓励剧情类DV作品的制作
    3、技术很重要
    如果说一部片子的灵魂是它的主题,那么技术就是它的肉体。DV创作者必须要在技术的学习和开发上下一定的功夫,使得自己的作品在视听上达到更高得水准。
    4、必然走向商业
    一个很容易迷惑人和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是低成本问题。有的人甚至说DV
    制作是零成本,这显然是带有极大的挑逗引诱成分。好的作品不可能是零成
    本。那些拍摄了一部又一部DV的作者们有没有告诉大家他们自己的生活是
    如何的,他们有的可能本身就衣食无忧,有的可能自己都穷困潦倒,没有任何
    经济来源。那样,我会怀疑不用多久,当肚皮的饥饿战胜了对艺术的自我陶醉
    时,它的一切灵感,冲动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DV作品发端于民间,缺少良好的发行渠道,它的出路大概有几个: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新影像(艺术表演、国外参展等),这些渠道必须通畅。你起码得把拍摄成本赚回来。当然我们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DV电影,而不是挂着DV旗号的家庭录像片。建立DV的院线也比较重要。DV必须要有商业的平台,没有使用价值,几乎就没有价值和生命力,最主要的还是没有生命力。
    5、DV必然要走向审查机制
     还有就是DV的审查问题,如果抛弃了个性化的东西,DV将很难有什么作为,但是也不能勾起上层对它的反感。否则,宽带的真正实现之日,可能也就是DV创作的死期。如果说可能性,使用它来拍摄法轮功在网上恶意传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人是第一位的,关键看DV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而且,掌握它搞创作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这种独立和自由不是无限的,等它进入主流的视野时,我想有关部门不会坐视不管。毕竟,我们还没有开放到任影像自由传播的时代。
    五、前景
    我觉得具备多种的可能性,能否成气候关键看参与这个领域建设的各方面的人和群体,比如说凤凰卫视,它为这种作品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愿有更多的主流媒体参与建设这个平台。更重要的是要使得这个平台更多元,更立体。
发表于 2006-11-14 1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我对DV的冷思考》的几点想法

我认为冷也夫先生这篇文章就DV的论述是全面的,涉及了历史,对中国影响创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DV带来了中国的影像创作的解放“,冷先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新技术对我们创作方法,创作观念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分析是深入的。
“有关D V制作的各种谬论"更使得文章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当下人们对DV本身以及DV创作方法的一些错误认识,否定了技术神话的片面看法,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品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23:59 , Processed in 0.0618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