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00|回复: 17

[繁简之辩](十)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 13: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的轻波 于 2009-5-2 14:06 编辑

作者:朱大可 来源: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366112009-04-17 09:16:12

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后果,就是引发了现代性崇拜和革命狂想。它一方面确认文化在国民改造中的重大地位,一方面又以为只要通过“革命”式的清洁手段,就能一举扫除文化弊端,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针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思维”更加甚嚣尘上,从1950年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开始,到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在短短七年时间里,便完成了从秦帝国以来近2000年的文字变革,为1957年的经济大跃进,以及1966年的“文化革命”,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

我们已经被告知,这场汉字革命,仅仅是更激烈的文字革命的某种序曲而已。1950年,毛泽东主席在一封给同学的信件中宣称,“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这是最高领袖的战略设计。毛以最简洁的语言,公布了其文字革命的第一策划案。

就在胡风先生宣称“时间开始了”之际,“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乌托邦梦想,燃烧在整个中国,而汉字是这场“文化高烧”的首席目标。在不懂“科学”的“科学院长”郭沫若先生主持下,汉字成了文化献祭的第一头羔羊。它被送上行刑台,接受严厉的审判和肢解。新月派诗人暨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因反对文字改革而犯下重罪,沦为“右派分子”,在文革中含愤自尽,成为汉字革命中最著名的祭品。而简化运动的战车,碾碎的并非只是陈梦家一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右派”群体,以及所有敢于对文化大跃进说“不”的知识分子。

事实上,只有少数过繁的文字(如“鑼”、“纜”、“驤”、“鑽”、“鑾”等)需要进行适度手术,大部分汉字笔画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但这场拼音化运动的序曲,并非只是一种文字自身的变革,而是隐含着更为复杂的政治诉求,它一石数鸟地实现了下列战略目标:第一,向民众显示了文化大一统的威权,成为与嬴政“书同文”媲美的历史伟绩;第二,向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阵营表达了“字母共产主义化”的决心;第三,彻底划清了跟港台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文化界线。

在1956年完成汉字革命的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汉字拼音化被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吴玉章领导的文改会拟定《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上报国务院,周恩来似乎意识到不宜操之过急,便删除“文字”两字,从而使“拼音方案”未能剧变为“拼音文字”。但为了实现拼音化目标,直到1960年,当局还在顽强地推动拼音文字的地方实验,在山西万荣等地组织培训班,甚至创办全部由拼音文字组成的报纸,指望这场简化字运动能导向拼音文字在中国的全面胜利。

毫无疑问,汉字简化运动无非就是拼音化运动的阶段性成品,不看到这点,就无法对这场运动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定。简化字只是一种过渡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汉字,以及消灭一切由这种文字所承载的历史传统,实现向“文化共产主义”的伟大飞跃。

但这场拼音文字革命最终无疾而终。与拼音化运动同时宣告失败的,还有所谓“亩产万斤”的农业革命,以及全民大炼钢铁所代表的工业革命。这三场革命彼此呼应,俨然是神圣的三位一体,企图从不同角度完成乌托邦蓝图的刻画,却都因违背“天意”而以失败告终,并给民众留下巨大的创伤记忆。但作为拼音化革命的半成品,简化字却被保留了下来,与反右斗争的伟大成果一起,成为引致文化衰退的种籽。这种“简体字原罪”,就是它今天遭到普遍质疑的原因。

1950年代下半叶入学的小学新生,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接受简体字的规训,并且以简体字为文化认知的根基,这就是所谓“简体字世系”。该世系成员对“繁体字”文本的敬畏已经退化,历史情感日益淡漠。这种文脉承继链索的断裂,为文革的大规模爆发奠定了文化基础。在简体字推行了整整十年之后,也即1966年革命风暴降临时,已经长大的“简体字世系”便挺身而出,轻易地与历史决裂,宣判繁体字文本“有毒”,成为焚烧“封建主义”旧书的文化杀手。在文革“扫四旧”运动和“简体字世系”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逻辑关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出现过两种文字并存于教科书的双胞现象,而文革的第一批红卫兵,大多是“繁简混血系”的成员,跟繁体字文明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但他们对繁体字所表现出的强烈敌意,却超出人们的想象。为了显示其政治纯洁性,他们做出了比年轻的“简体字世系”更为激越的革命姿态。

竖排繁体字图书的大焚毁运动,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繁体字图书几乎荡然无存,只有极少数文本,被无畏的民众偷藏,侥幸残留下来。1972年以后,它们开始在渴望读书的人群中闪现,仿佛是一种地外文明的馈赠。地下阅读者往往把繁体版和简体版的区别,当作判定图书价值的标准。而繁体字文献的稀缺性,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代码,就是它重获珍视的原因。旧版《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和《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被包上各种“革命”封皮后秘密传递,犹如从灰烬中复活的文明火焰,照亮了阅读者饥渴的灵魂。而那些“文化吸毒者”(其中许多人正是当年参与焚烧图书的红卫兵),日后成为新三届大学生的主体。在极端纯洁的革命年代,繁体字文献就是文化复苏的秘密摇篮,它的文化贡献,至今未能得到必要的阐释。

文革期间出版的革命读物,无疑都是以简体字排版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种《水浒》简体字本。它们是古典文献简体化的范本,向广大“无产阶级”昭示了文化现代化的图式。以横排简体的方式印刷古典文献,就是一次政治鉴定,它要从文字学的立场,判处《水浒》乃至《红楼梦》无罪。而更多的繁体文献,则将继续以有罪身份遭到封存。在文革的极端语境中,繁体文本自身就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文明的记忆、流逝的岁月以及柔软温存的部分,而简体字则是革命、现代性和坚硬冷酷的象征。字形是一把时间之刀,制造了文明的分裂。

这种经过简化改造的文字,恰恰成了意识形态的重大隐喻和谶言。如同一些研究者所揭示的那样,从“愛”到“爱”的转型,正是“心”和“灵魂”大步沦丧的象征;而“聖”向“圣”的转型,则意味着精神高度(耳代表谛听,口代表言说,是尊者的精神性的哲学表征)向更为低级的土木建筑高度退化(又土,就是土的简单叠加,预言了当代城市所展开的高楼竞赛)。而由“陸”成“陆”,则预示着阶级斗争(“击”)和内讧型生活在中国大陆的盛行。此外,那些莫名其妙的符号“x”和“又”渗透到文字内部,腐蚀着它的灵魂,把它们变成一堆可笑的杂碎。神鸟“鳳”改成“凤”就是一个范例,它以类似否决(“又”类似“X”)的方式,消解文字中的神话、神性、想象力和隐喻关系,并切断阅读/书写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但这种粗暴的断裂模式,却完全符合革命式进化的原则。

这断裂直到1977年起才开始逐步弥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批中外文学名著,简体字退出激进的“文化革命”程序,跟旧文明达成古怪的和解,并开始承载它的精神成果,而简体字原罪自此得到了掩蔽。这一文化妥协重塑了简体字的面容,使它看起来显得十分无辜,犹如一个道德纯洁的杀手。简体字是一个成功的僭替者,以新汉字的面目在世,在现代性的名义下,篡改着汉字的隐喻天性,阻止着传统文化复苏的进程。

在21世纪的中国大陆,那些喝简体字奶汁长大的一代,缺乏对繁体字的文化亲情,更遑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他们无视简体字的原罪,也拒不承认它作为汉字灭绝工具的历史。新简体字世系甚至公开指控说,“恢复繁体字是对80后的摧残”。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罪名。繁体字一旦无法获得年轻一代的支持,便注定要在冷漠或声讨中消亡。不仅如此,它还要腹背受敌,被迫面对国家语委的行政威权——繁体字属于“不规范”汉字;学校教育中禁止书写繁体字;公共场合禁止使用繁体字,如此等等。这些律令就是文字修正和华夏文明复苏的坚硬屏障。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只剩下唯一的“救赎之路”——立即追认繁体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早在50年前,它就已经死于那场大跃进的狂欢。

(附识:繁体字的正确叫法应当是“本体字”,而简体字则应当称为“毛体字”。但为了交流方便,本文仍然沿用这两个约定俗成的名词,但并不意味着笔者认同这种不当的称谓)

                                                          2009年4月1日写于上海莘庄
注:原载《南方周末》2009年4月15日

朱先生以前对《西游记》各人物的性格分析就让我印象深刻,历史需要反思,单纯的一切向前看就等于背叛。我们跟港台同龄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从读书认字始,我们书包里放的是《新华字典》(印象中80年代的售价在1元3左右吧),信念是做四有新人,戴的是红领巾,唱的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的父母经历的人生起伏,我们多少也有延续。他们那一代经历的是“长身体的时候没饭吃,该读书的时候闹革命,参加工作要文凭,有技术了全民下岗,生病了开始医改”,感觉什么都是没赶上。我们这一代经历的是“读小学时中专吃香,读中学时大学吃香,读大学时研究生吃香,读研究生时出国吃香,出国回来开始全球金融危机”,好像什么都差一点。命运似乎从来就未曾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是红旗下的蛋,连认的字都是毛体呢!联系起最近引起争议的德国安全套广告,不得不再次体会到毛对世界的影响。
发表于 2009-5-2 14: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    ——二论繁简字之争
                                      王立群 
                  

关于汉字的废简用繁问题最近几年屡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内容,因此使繁简字之争一次次提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之中,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十分严肃的一年一次的全国政协会上年复一年的提交此类议案,不能不让国人作出回应。

今年代表提案中建议废间用繁的三个理由是:

第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这个理由能够成立吗?

未必!

首先,上个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并不能斥之为“太粗糙”、“违背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汉字简化工作是负责任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十分严肃的汉字简化工作。而且,从实际上看,汉字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理异体字,二是公布简化字。

从文字史发展史来看,简体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已相当多,北魏时期,“亂”,已简化为“乱”。所以,文字的从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阻挡得了的。

我们今天使用的不少简化字本来就是在中国古代已经广泛使用的历代简化体字或俗体这,如“乱、体、宝、尽、对、办、继、杰”;有的采用的是古字或者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比如“云、礼、弃、无、从、个、气、网”等;有的是利用草书楷化,比如“书、为、伟、乐、东”等。这些简化字均非无源之水,而是简约有据。是众多汉语研究专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简化字成果的体现,这绝对不能说成是“粗糙”!能够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专家都是学有所专,在文字研究方面公认的顶级学者,不了解这段历史,轻率地将当年这项严肃的工作斥之为“粗糙”是不合适的。我们有权质问,是当年这些学者“粗糙”,还是今天写提案的代表“粗糙”?这类提案本来就不应当是非专业的人士所能轻率提出的,何况是在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

“爱”字是不少力主废简用繁者的一个代表字,理由是繁体字“愛”有“心”,简体字是“无心之爱”。

首先,这类字只是极少数可以让力主废简用繁者拿出来说事的字之一。但是,有“心”就有“爱”吗?古人并不懂得“心”是不能爱的,真正能够思考能爱的是大脑,因此古人造字之时为“爱”加上一个“心”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误解;今人还有什么必要以讹传讹?

其次,真正有“爱”心的中国老百姓并不一定非得知道繁体字的“爱”有“心”才知道爱。汶川大地震中自费驾着农用三轮车到灾区干实事的山东农民根本不知道繁体字的“愛”有“心”,但是,他们懂得“爱”,更懂得“大爱”!相反,真正懂得繁体字“愛”字有“心”者未必表现出了多少爱心。所以,“爱”字有“心”与无“心”并不影响我们对国民进行爱心教育。真正天天用有“心”之“爱”字的人天天干着分裂中国,鼓吹“去中国化”的还少吗?台独分子个个知道“愛”字有“心”,但是,他们何尝有“爱”中国之心?何尝有“爱”中华民族之心?所以,“爱”字的形体有“心”无“心”,并不能直接与有无爱心相提并论,二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真正的爱心在才行动,在亿万中国百姓的大脑之中,不在于“爱”字的形体,至少与形体关系不大。片面夸大繁体字“愛”字形体教化意义是不切实际人。如果繁体字的“愛”真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对在押罪犯只教他们一个繁体字的“爱”字,让他们具有爱心即可以了,这能行吗?

力主废简用繁的第二个理由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真是这样吗?
未必!

我们现行的小学中的识字教育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小学识字是手写而非电脑输入。即使是用电脑输入,手写也是不能废弃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会用电脑输入,也不能想象在法律文书、银行交易等多种正式场合下可以不用手写体而改为电脑输入。无论在中国,或是在外国,所有签名都必须是手写。所以,电脑无论如何发达,手写汉字永远不可能废止不用。因此,提案者的前提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了!不是这个问题不存在了,而是提案者熟视无睹了。繁体字对于刚刚识字的儿童来说难学难写是一客观的现实,没有必要讳莫如深。

力主废简用繁者的第三个理由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这条理由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片面夸大繁体字在实现海峡统一问题上的作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实现两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大陆自身的繁荣强大。一个既贫又弱的中国大陆根本无法实现与中国台湾的统一。既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大陆自身的繁荣富强,那么,就无需在文字形体上找什么理由。试问提案者:大陆废简用繁就能有利于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统一吗?这里既夸大了文字形体的作用,又将海峡两岸的统一简单化。实现统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绝对不可能靠繁体字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申遗。汉字以繁体字为代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这和推广使用简化字是不是一回事。汉字作为一种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完全应当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未必就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它。文化遗产首先是保护,其次是发挥它的作用。即使是发挥它的作用也未必是大量使用,而且将已经由十三亿中国大陆百姓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简体字简单地废掉,这是万万不可轻率做出决定的。简单地在中国大陆废简用繁将会造成大陆中国空前的一场文化混乱,而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次文化混乱!

中国大陆尽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推广与使用了简化字,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废止过繁体字,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古籍出版社每年都在印制大量的繁体字书籍,而且销路很好,完全没有因为这类书是繁体字就无人问津。

去年九月笔者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图书交流20周年纪念活动,前来购买中国大陆简体字版的读者非常之多。这类简体字版的书籍,只是在书价处贴上一个折合为新台币的定价就直接卖给台湾读者,许多台湾读者大包小包的购买。一位专门经销中国大陆简体字版的书商告诉我:这几卖大陆版的简体字书籍让他这几年赚海了。

去年十一月,笔者到新加坡参加华文书展,展出方在中国大陆采购了六千多万元的简体字版的图书,直接销售给一直使用繁体字的新加坡华人,购书者人头攒动,异常火爆,丝毫没有因为是简体字版而销售不动,场面的火爆让笔者大为惊叹!

为什么海外、境外华人已经熟悉并大量购买中国大陆的简体字版的种类图书之时,我们的全国政协委员竟然还屡屡提出废简用繁的提案呢?真是令人费解。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是一种稀缺的政治资源,并不是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拥有这政治资源的,我真心希望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提出一些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有益的提案,不要再在此类问题纠缠不息,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发表于 2009-5-2 14: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的轻波 于 2009-5-2 14:14 编辑

评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e91490100d1q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

  • 若水茶陶
    2009-04-11 14:45:28 繁简之争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唐若水
    1、“繁体字”当为“正体字”。不能简单的称之为“繁体字”!这本身是不正确的。有排斥之意,不公正,不客观的!
    2、“正体字”既是依据中华文字的“法”,即“六书”产生并不断演化而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正体字”有不断的变化,然皆“有法可依”!而现行的所谓“简化字”则是建国后为使文盲识字而“为简化而简化”的四套“文字简化方案”之一。严格来讲,这些所谓的“简化字”更应该称为“文字符号”!这些“为简化而简化”的“文字符号”中最离奇,最出轨的“简化”如:圣(聖)、难(難)、观(觀)、凤(鳳)、对(對)、仅(僅)、权(權)、鸡(雞)、汉(漢)、欢(歡)等,是将部分繁复的偏旁部首替换成“又”,这是为何?!又有许多如:书(書)、尽(盡)、韦(韋)、车(車)、东(東)、头(頭)等将草书楷写,使之成为一个符号,而不是依据“六书”产生和演化的中华文字!
    3、有人说“简化字占日常使用的90%以上”。这个说法是故意夸大了简化字的数量。是为了故意增加恢复“正体字”的难度!是别有用心。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可的简化汉字共有2235个。但有近一半如:言、金、見、門等偏旁部首简化产生的“简化字”。去掉这些重复的“简化字”后,只有一千多个“简化字”。这其中也只有532个是从正字体直接“转化”成简化字的,在日常使用中所占比例不足50%。恢复正字体并不像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想像的那样难!我们可以随便找篇文章看看。
    4、有人说,台湾文盲普及没有大陆做得好,是因为简化字的功劳。实际上大陆是“无产阶级专政”,更有文革和“样板戏”等的深入贯彻的结果。
    5、“简化字”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是事实!中华五千年留下来各类书籍十分丰富。未能够提供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识需求,要将所有的书籍“翻译”成简化字这实在是太大的浪费!
    6、有人说“简化字”“也很美”。只能说明这些人没有审美能力,文字的美、书法的美对于这些人来说是“对牛弹琴”!
    7、“识繁用简”只能是权宜之计,当在十年内“去简复正”!
    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说的是小人有了过失,一定会找到一大堆的借口、理由来推脱和掩饰其过失,推卸其责任。而不是客观的自我反省,以求快速解决问题!

  • 新浪网友
    2009-04-11 23:19:23
    算一算经济账,当年上海有一条街因改名,与该路名有关的所有里弄,商店,企业,单位,居民。。。。。等等。电信,邮政,公安,机关。。。。。。都跟着改字,就为了改那两三个字。牵涉到多少人,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还有无法计算的亲友之间改名告知所耗的精力。
    如果停简体字改用繁体字,那就不是改一两个字了。这里所要消耗的钱是个多大的数字呀!由谁来出?国家吗?那是纳税人交的,可不是用来瞎折腾的。
    我认为不能停简用繁。

  • 新浪网友
    2009-04-13 15:25:45 依照力主恢复繁体字的所谓专家的意思,要继承优秀的古代文化,是不是还要穿回长袍马褂,或者砸掉电脑改用算盘?请专家们汽车也不要乘坐了,自行车也不要骑了,象古人一样骑马或乘马车好了,见了当官的也改成下跪,见了国家主席山呼万岁,国家文件不用印刷的,改成写在黄绸子上的“圣旨”,上厕所不用卫生纸,改用树叶、石块或草绳,或干脆在树上蹭蹭。。。只是担心专家们的身体受得了吗?呵呵

  • tigerpa
    2009-04-16 05:27:04 为你鼓掌
    简繁汉字不存在PK关系
    定义:简体字﹢繁体字=传统汉字
    提要:简繁汉字不存在PK关系——共度共存共荣
    繁简本是同根生,雅俗共舞中华魂;
    携手辉映五千年,蓦然相煎啥祸源?
    汉字历经“由少到多”,“简繁共存”,长期不断完善,永无止境。
    当今首要不是要不要“废除”“简化字”,当前的“简化字”定位过高/模糊,应该重新明确定位;质量太差,应该加快“简化字”的完善速度,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样应该反思把“繁体字”打入冷宫是不是过头了一点。
    用“简化字”废除5000年历史的繁体字,比较用5000年的繁体字废除“简化字”,哪个成本大呢?
    若现在废除“简化字”固然残忍;当年废除“繁体字”就不残忍?
    面对现行的“简化字”的明显缺陷,为什么久久不去“打补丁”,“俗品”势必成为“劣质品”,不应该孰视无睹吧!“劣质品”能久存于世吗?
    为什么一定要废除“简化字”或废除“繁体字”呢?!二者存在客观PK关系吗?“简繁”共存有甚么不好?难道做不到吗?肯定能做到,在同样质量下,成本最低。“雅俗共赏”是作品/产品的最高境界!为什么不可以考虑“简繁”共存方案呢?

  • tigerpa
    2009-04-16 06:15:35 王立群的"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可以理解为“简化字可以慎重废除”.

    他在忽悠你

  • 小猫
    2009-04-20 13:17:29 “简繁”之争,实际上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争。。“挺简派”事实上体现的一种坚持大众文化的思维理念,而“废简派”无疑代表的是“精英文化”的思维定势,主张将汉字重新关进繁难精美的象牙塔中,仅供少数精英把玩与欣赏,以延续精英文化“高贵”的血脉。不管简化字产生的根由如何,无论“简繁”汉字之争,在今天有多么大的歧义,但简体字对当年扫盲的重大意义不可低估!

  • 刘超英
    2009-04-24 16:26:32 十九世纪末期,汉字字形的简化成为一个无法阻挡的潮流。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一文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开提出使用俗体字的序幕,也是中国近代简化汉字运动的开端。陆费逵后于1922年在其《整理汉字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建议:采用民间流行的俗体字,并把其它笔画多的汉字也进行简化。同年,钱玄同、黎锦熙等人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四次大会上提出了一个系统地阐述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这一在历史上第一个汉字简化方案引起蒋介石的关注,被蒋介石叫来的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向蒋介石说:我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应该作些简化,但这个问题只能逐步进行。蒋介石听后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此后,受王世杰委托的黎锦熙开始制定汉字简化方案,同时另有一些方案如胡怀琛的《简易字说》(1928年,收300余字),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表》(1930年,收6240字),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1934年,收353字),徐则敏的《550俗字表》(1934年,收550字)亦相继提出,

  • 刘超英
    2009-04-24 16:27:16 钱玄同据其《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在1934年1月经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后又于1935年主持进一步研究编写的收2400余字的《简体字谱》、黎锦熙等向教育部提出的简化1000余字的方案呈教育部,王世杰对这二个方案看后又指示重新挑选三四百个迫切需要简化的字报教育部审批,后于同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了采用其中的324字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因外出不在京的考试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找蒋介石说:简化汉字破坏了中国文化,教育部讨论这么重要的事趁我不在京是有意回避我。其后戴季陶又多次公开说: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第一批简体字表》他不再参加任何会议。果然在此后的三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国民党的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蒋介石只得让步下令“简体字应暂缓执行”,1936年2月戴又促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体字的命令,其后只是在推出的一本《标准行书范本》中整理出一些仅限手写使用的简体字。至此,长达近三十年的中国首次的简化汉字运动便夭折了。但作为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字的简化在群众中依然进行着:特别是在解放区,人们称随处可以见到的简化字为“解放字”;容庚的《简体字典》(收4445字)和陈光尧的《常用简字表》(收3150字)于1936年发表;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的《简体字表·第一表》(收1700余字)于1937年发表。甚至其后的1946年日本内阁也公布了《当用汉字表》(收1850字,其中收简体131字)。

  • 刘超英
    2009-04-24 16:28:13 台湾于1952年再一次提出了汉字简化,蒋介石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来讨论。为此,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在报刊上开始发表文章造舆论,台湾教育部也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方案。不久,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突然站出来极力反对道: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胡秋原的主张得到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利用“立法院”等一切机会猛烈抨击提倡汉字简化的罗家伦等人,写文章向台湾民众阐述为什么不能简化汉字而竭力反对简化汉字。对此,蒋介石感到阻力太大而难以施行,便不再提简化汉字的事了

    汉字
    2009-05-01 14:21:24 简化字,繁体字,都是文字,就如甲骨文,大小篆体,都是文字一样,一句话,简化字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我在想,假如提出回复繁体字的人的目的得逞了,那么会不会又有人出来,要求恢复甲骨文尼?

    可悲——中国正在出演一场滑稽戏

发表于 2009-5-2 14: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的轻波 于 2009-5-2 14:16 编辑

恢复繁体字不如恢复甲骨文(2009-04-07 20:08:31)

标签:简体字 繁体字 甲骨文 中华文明 文化 杂谈  、

   据说有人提出要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理由是免得忘记了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
   我说提出这种论调的人是不是有点忒幼稚了。要想别人说你有文化,至少要恢复到甲骨文呀。和老祖宗的甲骨文的博大精深比起来,繁体字算什么,幼稚园都够不上。、、
    [img=160,172]http://www.google.cn/images?q=tbn:0mB5TmKr9FI81M::www.wenyi.com/art/shufa/xianqing[/img]

   网上找到的关于甲骨文介绍: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约有4500个单字,解读了三分之一左右。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汉字造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占大约25%左右。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龟甲来记载,甲骨的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理、职官、畜牧、宗教等方面。甲骨文的会意字,求意思明确,甲骨文的体积和甲骨文的繁简往往决定文字的大小。”

   不如来个全国人民学习使用推广落实甲骨文的新高潮。简体字繁体字英国字美国字一律废除。
   把全世界人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统一到甲骨文的旗帜下。下次两会一定要提交这个议案。
发表于 2009-5-2 14: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恢复繁体不符合历史趋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c59c70100ccze.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2009-03-06 09:53:47)

  两会开了两天就爆出最热议的提案,那就是政协委员潘庆林提议:全国将用10年的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上个世界50年代,国家出台汉字书写标准,规范强制推行简体字,所以在80年代我们一出生接触的就是简体字,很习惯看和写,但是使用了五十多年的简体字如果现在又要变回繁体字,有点不知所措。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个哲学道理大家都懂,正是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上升让我们开始有信心、开始静下心来、开始有心情去关注文化领域的精神传承,汉字的发展显然是中国文化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这次两会上提出也是文化领域的大胆创举,从此在两会上,我们不仅关注的政治体制,经济民生,我们还开始关心文化方面的发展,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仔细分析下,并不是很赞同这一提议。繁体字显然在象形意义功能上更具备汉字的文化内涵,更能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但是因为比划过多,书写麻烦是演变为简体的决定性原因。国家在1958年和1964年两次公布简体字相关使用规范,显而易见,这其中的研究和决策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我们现在再用10年的时间倒回去使用繁体字,那的确是有点劳民伤财了。

  追溯到文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记事和交流,从这一点上,简体字完全可以胜任,而且书写方便,容易辨认,况且全中国人民现在早已经习惯了使用简体字,为什么又要把它变回繁体去呢?这样做,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发表于 2009-5-2 14: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繁简之争——简化字的后患(2009-04-20 05:03:16)

标签:繁体字 简化字 信仰 荒诞 白云观 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b0210100cs00.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


  周末去白云观,原本想看看“中国文化根底”的道教宫观与造像,却在观内每一块说明牌上都看见刺目的错字,究其原因,全是汉字简化以后,在繁体字使用上造成的混乱所引起。
  白云观每一间殿堂前都有一块精心制作的说明牌,大概为了满足海外游客的阅读需要,文字一律是繁体汉字。但是竟错误百出,这个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号称文化渊薮的文物景点,竟被这些牌牌弄成文盲的笑场。
  仅举一例,元辰殿说明文字,文字如下:


         元辰殿
    始建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殿內
  供奉姥元君與六十太歲神。姥為眾星之
  母,掌管天上眾星及世上凡人的簿籍,能為
  人消延壽。六十太歲分別為每個人出生之
  年的保神,掌管人間功過福禍。中國古代
  以
年,如甲子年出生的人就屬甲子年
  太歲保護,此神即為該人的保護神,又稱本
  命元神。
    姥天尊聖誕為農曆九月初九日,又稱九
  皇會。


  错误之一:繁简混排,或不知该字繁体如何书写,如:于(於)、灾(災)。
  错误之二:错用繁体同音字,如:鬥(斗)、幹(干)。斗姥不可以写作鬥姥,斗姥是从北斗之母而来,在繁体字中,斗(北斗)与鬥(鬥争)是两个字,写作鬥姥,是把北斗之母变成了斗争之母。同样,干支不可以写作幹支,在繁体字中,干(干支)、幹(枝幹)与乾(乾涸)是不同并存的字,被简化后合并为干。
  错误之三:用字错误,如記年,应为紀年。

  这块小牌牌区区一百多个字,竟有七处错误,基本是书写者不懂繁简关系所造成。汉字的简化,使得这个时代产生了一大批这类作品,所谓的文明古国,仅用半个世纪,就被改变为文盲古国,真乃前无古人,后无子孙者也!


在白云观内几乎每一块这样的牌子上都有错字
对于现实依然无奈,依然只有靠祈求获得生存的勇气
孩子会长大,会依然面对今天这样的现实吗?
发表于 2009-5-2 14: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汉字简繁体争论的一点看法(2009-04-20 13:29:14)

标签:汉字 简体字 繁体字 竞争 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a73b00100cdiz.html~type=v5_one&label=rela_articletagpub


     近来突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提议,在社会上吵得沸沸扬扬,就是要求恢复繁体汉字。

    我认为这个提议是不足取的,是与我们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发挥最大竞争潜力的社会根本利益是相悖的。

    我们的祖先、他人的祖先发明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结论很明确,就是为了在语言交流之外,发明个能附于某种载体之上,被人带至更远处,与更多人交流或让更多人分享某种信息、或被铭刻于什么铜器上甲骨上石头上以图流传万年的东西,这就是被称作文字的东西。

   就是说,文字的交流功能一定是占人类发明文字需要第一位的,而文字的观瞻功能定是据之很次席位置的。

   假设整个人类进行一次用文字交流信息的比赛,字母文字的交流速度一定比用象形文字的社会快;简化了的汉字,一定会比繁体汉字的交流速度快。
    就文字书写,我们假定设定一个时间段,在这个规定的时段里,让各种文字进行一次文字传输信息量比赛,可以想见,在这段时间内,字母文字书写出的信息量,一定要大于象形文字书写出的信息量;简化汉字书写出的信息量,一定要大于繁体汉字书写出的信息量。我本人以“汉”字做了个书写试验,结果发现,简化汉字用了两个书写动作就完成了,而繁体汉字,则用了至少5个动作。即是说,繁体汉字在书写上耗费的时间,是简体汉字的一倍以上。

   如果用这个概念来计算一下一个国家因文字的繁简而造成的信息传递的时间消耗,以百年为限,结论大概是这样,字母文字大概在百年内传递了140年的信息量,简化汉字在百年内也可以传递120年的信息量,而繁体汉字在百年内大概只能传递60年的信息量。看看,只因为文字的笔画,在信息传递方面耽误的时间差异多么大,就繁体字来说,本来是为了传递信息之用的,但是因为它的字型太繁琐,其文字在传输信息的竞争力方面,毋庸讳言,是落后的。
     再说书写繁体汉字消耗的物质成本,比如墨水、笔头,如果计算起来,也大概是惊人的。再算算其他方面,就是掌握文字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字母文字掌握起来,一定要比象形文字花的时间短、耗费的精力少;简化汉字掌握起来,一定要比繁体汉字花的时间短、耗费的精力少。那么人们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干别的什么,比如科学发明啦,文化研究啦,艺术创造啦,不是很好的事情吗?这方面的好处就不一一细说了,聪明人都能盘算的出来的。

   关于文字和热爱祖国文化的问题,想必那些要繁体字回来的人们,不比提倡简体字的人更热爱这个国家。中国历史上,遭遇外敌入侵的一些朝代,那些掌握了大把大把繁体汉字的知识精英们当中,不是出了大把大把的奸臣贼子吗?和平时期,那些掌握了大把大把繁体汉字的知识精英们当中,不是如官场现形记中揭露的,做了许多肮脏不堪、丑陋无比的事情吗?他们何曾热爱过国家?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就不数罗了。再说了,要年轻人热爱国家,热爱祖国文化,就应该下大气力创造出新的让世人艳慕、让我辈骄傲的新文化来,而不是删除简化汉字,恢复繁体汉字。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可以在课本中精选一些文言文和历史典故、也可以用电视、电影、博物馆、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方式对历史文化加以宣传。

   关于文字的美,比如书籍的装帧设计、媒体广告、街头宣传画,完全可以用变体或不变体的美术字来担当,至于书法艺术,很多是用繁体书写的,我也认为是很好的。

发表于 2009-5-2 15: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繁简何须水火不容 可并为"国字"(2009-04-10 16:48:54)
标签:简体字 繁体字 繁简 两种 汉字简化 中国 文化  分类:阿弥陀佛

评论:繁简何须水火不容 可并为"国字"
(2009年03月23日 09:07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如果汉字简化运动从1909年陆费逵提出《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算起,也有100年了;并且导致“文化中国”出现了繁体字和简体字并存的局面。现在的问题是,简体字正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而走出国门,国内恢复繁体字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主张使用繁体字的人把简体字说得一文不值,主张使用简体字的人则把繁体字骂个狗血喷头。但在笔者看来,繁体字和简体字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应该并列为中国的“国字”。

汉字简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繁体字难认、难读、难写,所以造成中国人不识字、没文化。实际上,识字水平和文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提高有很大关系,和字体难易程度的关系不是很大。18世纪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维持在5%左右,这既得益于中国经济的相对富裕,也得益于中国人“耕读传家”的教育传统。相反,中世纪欧洲的乡村,除了牧师之外就再也没有几个识字的人。目前,台港澳同胞也使用繁体字,不见得他们就比使用简体字的大陆同胞没文化。

另外一个问题是,文字固然是一种工具,但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力,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含义。简化汉字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诚如古文字学家陈梦家所说:“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能混淆。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不了解繁体字的人,可能对这一点体会不深,笔者在此可举一个例子。“亡”、“无”、“无”三个字,在古代都读“无”(“亡”也可读“王”),但各自的含义不同:有变成没有,为“亡”;本来就没有,为“无”;若有若无、若实若虚为“无”。如今,简体字把三个字通混为“无”字,难免会丢失经典文本的特定语境。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无,奇字,无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也就是说,“无”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元”字左撇上通成“无”,一是“天”字右捺弯曲成“无”,亦即古人常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须知,“元”和“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甚至是价值信仰,比如《周易》里面说“元亨利贞”而百姓常及“元始天尊”,儒家说“天道”而道家倡“无为”,等等。但是,在简体字中,“无”成了没有和虚无,很难再表述上及的文化内涵。

我们原先有“国语”即汉语普通话的观念,今后也应树立“国字”即汉字的观念。但是,“国字”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两种,即繁体字和简体字。繁体字代表着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个长历史的大传统;简体字代表着近百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个短历史的小传统。对于这两种“国字”,我们都要爱护和珍惜,不能非此即彼、厚此薄彼,更不能说主张恢复繁体字就要废除简体字,反之亦然。

既然有两种“国字”,就难免会发生争论甚至是冲突。一个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就是暂时实行“繁简并用”的“双轨制”。实际上,大陆一直都在使用“双轨制”,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绝大多数都是用繁体字排版印刷。再比如,为了照顾使用繁体字的特定的地区和人群,人民网、中国网等官方网站,一直就设有“繁体字”版。今后可考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语文教材的各文本原是繁体字的则繁体之,原是简体字的则简体之,使大中小学生至少能做到“识繁用简”。个人以为,现在对一些商标、招牌、广告、出版物等使用繁体字控制太严,不利于“双轨制”的实行。

从长远来看,两种“国字”长期并存不太可能,但结局肯定不会是要么繁体字取胜,要么简体字占优,而是各有取舍,具体则由民众和历史来选择和检验。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url=]阅读[/url](64)|评论(1)|收藏(0)|打印|举报

前一篇:
[转帖] 南老师关于繁体字简体字之争的讲话
后一篇:
[转帖] 朱邦復先生谈《古文观止》之重要性
_ad_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评论    [发评论]

  • tigerpa
    2009-04-16 05:30:58 为你鼓掌
    简繁汉字不存在PK关系
    定义:简体字﹢繁体字=传统汉字
    提要:简繁汉字不存在PK关系——共度共存共荣
    繁简本是同根生,雅俗共舞中华魂;
    携手辉映五千年,蓦然相煎啥祸源?
    汉字历经“由少到多”,“简繁共存”,长期不断完善,永无止境。
    当今首要不是要不要“废除”“简化字”,当前的“简化字”定位过高/模糊,应该重新明确定位;质量太差,应该加快“简化字”的完善速度,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样应该反思把“繁体字”打入冷宫是不是过头了一点。
    用“简化字”废除5000年历史的繁体字,比较用5000年的繁体字废除“简化字”,哪个成本大呢?
    若现在废除“简化字”固然残忍;当年废除“繁体字”就不残忍?
    面对现行的“简化字”的明显缺陷,为什么久久不去“打补丁”,“俗品”势必成为“劣质品”,不应该孰视无睹吧!“劣质品”能久存于世吗?
    为什么一定要废除“简化字”或废除“繁体字”呢?!二者存在客观PK关系吗?“简繁”共存有甚么不好?难道做不到吗?肯定能做到,在同样质量下,成本最低。“雅俗共赏”是作品/产品的最高境界!为什么不可以考虑“简繁”共存方案呢?
发表于 2009-5-2 15: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前就开始提倡简体字

实际上,辛亥革命前,简体字就开始提倡,民国时期更是紧锣密鼓地进行: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字》,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 ,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 “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的解放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值得注意的是:
30年代,蒋介石听取王世杰的意见,并当即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
王世杰于是召开会议,布置汉字简化的有关事宜,并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黎锦熙组织了一个专门班子,向教育部提出了简化1000余字的方案。王世杰认为简化得太多,又指示黎锦熙重新挑选三四百个迫切需要简化的字报教育部审批。1935年8月,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义,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通知各印书馆。
不料,因事没有参加讨论简化文字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他跑到蒋介石办公室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
蒋介石虽做了一些解释,但戴季陶仍听不进。他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果然,在此后的3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国民党的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
蒋介石虽然觉得戴季陶太过分,但由于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没办法,蒋介石只得让步,下令暂不施行简化汉字,1936年2月,戴又促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
再次尝试文字改革
大约在1952年秋的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我的意见,与在大陆时期一样,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来讨论。”为取得大众的支持,蒋介石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在报刊上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当局的“教育部”根据蒋介石的指示,立即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
就在蒋介石又一次推动简化汉字时,国民党中央委员、著名学者胡秋原突然站出来极力反对。他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
胡秋原的主张得到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这个讲台,猛烈抨击提倡汉字简化的罗家伦等人,一面写文章向台湾民众阐述为什么不能简化汉字。此后一个时期,胡秋原联络一帮人在党内党外利用一切机会,反对简化汉字。
蒋介石见社会上不断有人反对文字改革,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时难以施行,便不再提简化汉字的事了。9
由此可见,汉字简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而且,无论是我国大陆还是台湾,海峡两岸都在进行。
发表于 2009-5-2 15: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正体字

本帖最后由 梦的轻波 于 2009-5-2 15:24 编辑

前些日子,围绕是否应恢复正体字(所谓繁体字)问题,大陆掀起小小涟漪。我本来不想说什么。今日翻看《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书法艺术经典卷)》,叶二八五载有某氏所书《兰亭序》,扫描部分如次:

诸君看清楚了吗?癸丑竟然写成癸醜。这不是处心积虑变本加厉排斥正体字的恶果吗?

其实公道说来,某氏字还是蛮规矩的,错误就在不认识正体字,或者加上脑筋有些简单,或者说心不在焉。他临帖时从未想过,人家原来是怎样写的,也不想想,难道这简化字从晋时就有了?更不知道,就算如此,这癸丑也不是那癸醜的简化字啊。

对某氏这个错误,我还能理解,甚至也还能容忍,因为他不知道。但对那些知道而硬要坚决反对正体字的人,我们能理解能容忍吗?他们目的何在呢?我只能揣测,凡是这样子视正体字如寇仇的,好像都醉翁之意不在酒罢?果真如此,夫复何言?

但对某氏,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人物介绍中说他连续十年,每天不间断练功(写字?练太极拳?)“5个小时至于8个小时”,以写《九成宫》888本,申请加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我不禁纳闷,这和书法,和书法艺术,有丝毫关系吗?我要奉劝他一句,如果仍象写兰亭这样,连这癸丑不是那癸醜都不清楚,就算写88888本,也无济于事。虽然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但不是这样落实的。真希望某氏切莫如此执迷不悟,否则不但成不了书法家,连目前这尚中规矩的字,也注定写不成。

还有我不能容忍的是,人物介绍中说,这第一个8代表中国蒸蒸日上,第二个8代表世界人民大团结,第三个8代表奥运精神永放光芒。唉唉!这和书法,和书法艺术,确实毫无关系,和爱国什么的更毫无关系。这已经走到所谓封建迷信的穷途末路,迷信程度和迷信手法的低劣,登峰造极,简直是饥不择食。

我更不能理解,不能容忍,而且简直要戟指怒骂的是,这本荒唐透顶的书的编者。你以为这是什么野鸡书吗?不,这是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编辑,中国画报出版社精印出版的,要“谨以此书献给为中国文艺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们”的。虽然收录的有少数真正名副其实者,但大多是此类各种杂耍家。

这样的书,竟由这样的机关编辑,我们还有什么话说?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反对正体字?更不用说,这和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和书法艺术经典,和为中国文艺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和这一切的任何一个,有丝毫关系吗?

犬子方才散学归来,随手翻看,说是这书真正好玩,应有独特收藏价值。小小年纪,已经会这样说话了。让我喜忧参半。

看到这部书,编成这样子,我已经出离愤怒和悲凉。

作者:萧立文 来源: ttp://blog.sina.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14:04 , Processed in 0.0792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