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36|回复: 1

曹操的八大用人之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15: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

其用人的方针为: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八大用人之术为: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四、言行一致,以信服人
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
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七、扬人责己,以功论人
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浅谈曹操的用人之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611db01008lor.html


记得幼时读三国,厚厚的一本书,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待到少年长成时,再读三国,其中之故事,之智慧颇为引人。一来,可以读懂曾未读懂的故事而感到欣慰;二来,可以领略感悟到其中之智慧,用于工作生活中,可谓受用。

    伟大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重要性,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在用人方面,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民主,选贤任能,使用得当,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榜招贤,因贤求贤

    中国有句俗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宽的,所以他招贤的人才也特别多。他一共三次求贤令,甚至提出对那些"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名举所知,勿有所遗。

     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是对待贤才的基本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例如,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兵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许攸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顾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以计而行,果然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的基础。

     惜才如命

     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己所用,曹操两哭典韦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一哭典韦是在典韦死时,当时曹操引兵讨伐张绣,误中张绣奸计,深陷重围,典韦梦中惊醒后,奋力向前,死战不退,血洗满地而死,曹操得以脱险。曹操整顿军队,击退张绣后,立即祭奠典韦,并亲自哭而泣之。第二年,曹操再次引军至宛城攻击张绣,曹操忽然大哭,众人不知何故,曹操哭罢解释道:"去年于此吾折了大将典韦,不由大哭耳!"曹操第二次哭祭典韦时,在全军都引起震动。

     容人之量,宽人大度

    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皆是曹操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遂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这种明智的做法使那些与袁绍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愿意为其尽忠效命。同时也使曹操在众人面前树立了能容人之短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笼络了人心。再说一下曹操曾经失态相迎的许攸,许攸虽然才智过人,也有明显的缺点,他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在立下战功后,更是居功自傲,甚至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带兵入冀州的时候,他纵马到曹操身旁,当众人面问曹操:"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门?"许攸可能没意识到,这句话有两点无法让人忍受,一是在众人面前直呼曹操的乳名,没有一点上下尊卑之序,给曹操难堪;其二是他打败袁绍,占领冀州的功劳归为己有,让其他文臣武将做何感想?而曹操听了这话仅是付诸一笑。

     讲究民主,集思广益

     曹操在用人上是讲究民主,他从来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来束缚部下的思想。曹操每当对军国大事作出决策时,都征求部下的意见,这就是他的事业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进步政治家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在权利至高无上的当时,以一个管有重兵,把持朝政,集兵权政权于一身的诸侯来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一件事。袁术、袁绍等人当初拥兵之重不小于曹操却败于曹操,这也是曹操取胜的关键。

     用兵如器,各取所长

     曹操同孙权一样,也善于协调部署之间的关系,用其所长,这也是曹操能取胜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5: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德章

  问:学者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把曹操说成是一个“可爱的奸雄”,认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而且好读书、勤思考的人,不但有情,而且可爱。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符合事实。很想知道,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物?

  答:曹操被当代的历史学家定位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无疑算得上是最为杰出的人物。

  曹操在政治上其实“先天不足”。东汉后期,宦官集团控制朝政,与士大夫官僚集团矛盾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曹操的祖父曹腾,汉顺帝时位居宦官之首,其父亲曹嵩因而历任显职,汉灵帝时位至太尉。曹腾为人温和谨慎,在职举贤进能,与士大夫关系良好,但后来随着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深化,曹操作为“赘阉遗丑”,“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受到了当时政治主体力量———士大夫集团的排斥。当汉帝国崩溃之时,出生“四世五公”的汝南人袁绍,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而“出身不正”的曹操却不得不艰难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曹操年轻时就从当时激烈的政治冲突中,认识到宦官集团的最终末路,一改少年时任侠放荡的行为,有意识地做到洁身自好,并主动向士大夫集团靠拢。他20多岁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部城区的巡警队长,受皇帝宠信的宦官的亲戚因违纪遭其棒杀,由此曹操在形式上正式宣告了与宦官集团的分裂。后来,曹操拒与军阀董卓合作,招募部队参与袁绍为盟主的关东牧守联军,最终摆脱了出身对其在政治上发展的制约。

  曹操在东汉政治崩溃后,消灭割据势力,重新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他改革军政制度,自任丞相总领军政,又突破“非刘氏不王”,否则“天下共诛之”的汉朝祖训,被加封魏王,受天子仪仗。但他毕竟在恢复汉室权威的旗号下长期奋斗过,没有代汉称帝,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不能承受,而不是现实不许可。曹操为政不太注意道德教化,以功能为目标,以战争为手段,而不太致力于重振朝纲,恢复国家秩序,表明汉天子确实只是他手中的一个棋子。

  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喜读兵书,摘录诸家兵法撰成《兵书接要》,又为《孙子兵法》作注,在灭袁术、吕布、袁绍,进军辽西、关陇等实战中,留下了不少著名战例。至于赤壁之战的失利,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败笔。曹操此次进军的战略目标是解决长期威胁许昌、洛阳的荆州刘表集团,业已达到目的。江东孙氏集团并不是此次行动主要的打击对象,在北方还没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对江南的战争还不能提到议事日程,赤壁之战曹军与其说是崩溃,不如视为战略性撤退。

  中古世纪的中国,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文学诗歌氛围,每一位有才能的人似乎都对用文字来表达志向和心情、描绘时局和景色抱有很大的兴趣。曹操也不例外,他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甚至超过同时期的许多政治对手。作为文学家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发起人之一,其《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等诗歌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充分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观察和理解其生活的时代,恰如其分地分析其功过,不应用现代的标准加以贬责或褒扬。易中天在《可爱的奸雄》一文中描述了一个讲真话、洒脱随和、深沉大度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政治家,诚为事实。有关曹操的历史记录原本就有两个系统,属于敌对一方的史书,如吴国人撰写的《曹瞒传》等,自然坏话多一些,西晋时的有关汉末三国的史书,为证明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也喜欢说曹操的不是。史料本身的偏向如此,加以争辩也就没了意义。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做了一些滥杀无辜的事情,我们不必因为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干得少而加以原谅,更不必肆意夸大这些行为的残酷性。至于戏曲中演绎的“奸臣”曹操,只要老百姓爱看,也不必非要将大花脸曹操改扮成红脸关公的形象,以求得其实际上“可爱”的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17:24 , Processed in 0.0625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