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4|回复: 0

纽约时报:汉字繁简之争4人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5 10: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纽约时报:不断进化的汉语——汉字繁简之争4人谈
作者:管晏  来源:  中国网 2009-05-08        



美国《纽约时报》42文章:不断进化的汉语


纽约时报曾刊登过文章,报道有关中国致力于规整庞大的汉语系统。用来识别公民身份证的官方电脑数据库,能够识别大约五万五千个汉字中的三万两千字,除了那些生僻的汉字。

中国试图将其古老且不断延伸的语言现代化,也并非第一次。其中最具野心的一次尝试,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简体字方案”的发起,作为降低文盲率的一个措施,简体中文被推崇为书写的标准,从而替代多数繁体中文。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简体汉字仍然主导着书写体系,然而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尤其是台湾和香港,沿袭着传统的繁体汉字。

我们请来专家对这种转变的根源,以及这样对于书写的未来将有何影响做出解释。



文字间的乌托邦


周成荫,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副教授。


现用语言的标准化和简化的影响下,存有乌托邦式的憧憬,这很正常。识字能力的普及,行政效率的提升,以及通讯的发达,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目标。然而这些憧憬同样也会剥削去一门语言的智慧、诙谐和乐趣,以及接受新概念和新用法的空间。

繁体字和简体字从来就不是分离的自成一体的两个体系。他们向来在连续区中共存。很多简体中文是改编自中国草书的习惯用法。另外,繁体中文阅读能力的丧失,实则是将中国历史与艺术在五十年代拦腰截断,失去了认识五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化遗产的途径。

我在台湾成长,那里书写和阅读通用繁体,简体字是今年来的新事物,也很有挑战。我为第一份工作去北京当文学翻译时,第一个礼拜里我都在偷偷使用“简繁体转换工具”,逐渐我才习惯使用简体字,包括学着用简体写我的名字。经过那段时间,我见识到了作为一个文化纯化论者是多么愚蠢。

鉴于发行刊物与网络资料不断流通于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之间,阅读者不得不有来回转换的能力。因此,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缺一不可”。



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


尤金·王, 哈佛大学亚洲艺术学教授。


推广简体中文是语言学层次上的民主化,也是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最成功的进步运动,绝大多数人从此脱离了文盲。

作为特权和权力来源,识字能力长期由少数的精英所持有。随着识字的简易化,通过书面文本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广大人民所掌握。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冲击,归根结底是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之争。最近搜狐发起一个民意调查,是否改恢复繁体字的使用,该调查现实更多的网民持反对意见。不同意见的深处,是对于假象中“更纯”的繁体字的念旧情怀,与实用性和前瞻性之间的分歧。

倡导恢复繁体字的拥护者们夸大了简体字偏离传统正字法的程度,简体汉字仍然保留着传统象形文字的基本框架,这种延续性使得简体与繁体汉字之间的转换。大多数简体汉字存在一千年之久,从古墓和中古石刻中发现的手稿证实了一些简体汉字早在当时已在实用。五十年代的改革仅仅是正式合法化这些地方性文字。

审美情趣是拥护者们倡导恢复繁体字使用的又一砝码,然而,代表中国审美精髓的书法,其实赞同的是简洁。草书一直是在最大胆地简化汉字。比如说,“兴”有六个笔画,在中古书法中被简化为两竖。

诚然,电脑键盘输入使得多笔画的复杂汉字不成问题,但是,在这个早于古代社会截然不同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什么要求学生们花费时间与精力学习过分繁杂的象形文字?为何不让他们首先掌握简体汉字,如果有意愿,再进行繁体汉字的学习呢?前者为了效率,后者为了文化的精炼。这也是为何每个社会中都有工作分工,既有银行家,也有诗人。

中华圣典的衰落


Hsuan Meng,为世界新闻报撰写专栏。


语言,与文化认同密不可分,尤其是汉字。汉字经过至少三千年的进化演变,现在被全球一亿五千万中国人所使用。鉴于汉语的悠久历史,未来的汉语读者与作者,将承担当今决策的后果。

传统繁体汉字优胜在,它与汉语历史有着更加紧密和丰富的关联。而简体汉字丧失了汉字的多样性,改变了许多汉字的外形,使得人们难以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古代经典作品。

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问题,就像英国把莎士比亚的话剧以及其中的语言当作英语的基石,孔夫子、老子和众多大家的圣典也在最大限度上体现出繁体汉字的魅力。

简体字的倡导者们则认为,简体字更加容易掌握,但是我并没有发现任何严谨的研究能证明这一点。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因为推广简体字,扭曲汉字外形,将会导致汉字意义上的混淆。

在香港和台湾,学生们学习繁体字毫无障碍,而且这些地区也拥有世界上很高的识字率。同时,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政策隐晦地认可了繁体汉字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

简化汉字的趋势表明,现代政治议程不能仅仅局限在良策,我们应该找到两种体系的共存之策。



诺曼(Norman Matloff)加州大学电脑技术教授,也是汉语学习软件--KuaiXue”的创始人。


简化的基本原理是加速学习,但是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条件的进步之下,这还是必须的吗?答案还需深究。

毫无疑问,从简体到繁体的转化工程浩大,将会影响从学校课本到政府文档再到网络系统在内的一切,想要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对技术水平有极高的要求。

一切麻烦根源于两种字体的根本性差异。简体字方案使得两个不同的繁体字被转换成同一个简体字。比如,“發”(发展)和“髮”(头发)都被简化为“发”,当经过软件处理时,系统无法确认所对应的正确繁体字。通常,这种转换的定位要通过上下文语境,而有的时候软件会犯滑稽的错误。有一篇文章形容“丢面子”可能被翻译成“丢麵子”。

虽然大多数转化工作可以自动化,只要多加调试软件,但是还需人工处理很多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0:33 , Processed in 0.0703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