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湘里妹子

汉字“整形”不能全由专家说了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09: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44个“整形”汉字背后的文化话语权之争
作者:薛七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8-21 8:39:02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 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 “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天府早报》8月19日)

  某网站就此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多达87.14%的网友表示明确反对。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恐怕出乎国家语委的意料。一个据闻“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如此不受欢迎?

    专家信任危机当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在公众的权利意识高涨的语境下,精英化的垄断性阐释(及其结论)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大众“抵抗”,而部分社会行业领域出现的专家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的逐利倾向,则让这一信任危机经常处于紧绷状态。更何况,与某些具有特定专业知识门槛的行业领域不同,汉语言文化属于基础性知识类别,加之其天然的大众属性、民族属性,其引起大范围、激烈的民间情绪反弹,实为必然。

    而44个“整形”汉字背后,其实还透射着有关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之争。不无巧合的是,纵观汉字的衍变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这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权力动力学的推动作用。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汉字千年演变的逻辑结果,最突出的表象便是由繁至简的结构简化史。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篆书,继而变为隶书、楷书,总体发展趋势便是由繁到简。这一简化过程,恰好伴随着文化权力、文化话语权由小众垄断直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秩序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公认较早成型的简体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开始普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简体字最早被称为“俗”体字。显而易见,彼时,它背负着文化精英主义相对偏激和自负的价值嘲讽。但文化的生命力一旦走向自由释放之路,其历史归宿往往出人意料。简体渐渐取代了繁体、“俗”最终击败了雅,并占据了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流。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文化以外的因素在发挥影响,比如特定时段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推动等。事实上,恰是由此导致的汉字文化自然演变的非彻底性、非纯粹性,为日后汉字文化的简繁之争埋下了伏笔。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趣味的区隔(如高雅/通俗、深刻/肤浅等)实际上反映着一种文化权力关系。透过汉字文化,同样也能看到它的现实表现。在许多繁体字的拥趸眼里,繁体字更接近它的造字精神本源,更能传神达意,同样,也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张力;至于实用性、可操作性则被其置于次要位置。这一纯艺术化倾向,必然面临可行性质疑:文字的主要功能,究竟是负载信息的符号工具、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信仰和艺术表现对象?芭蕾舞姿美轮美奂,但能苛求所有人都踩着它的韵律出行吗?

    一个颇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文化领域,文化精英主义“高雅”“深刻”云云的诉求路径,往往对应的是内容结构上的复杂化包装。繁体字是一例,新诗创作中的去“口语化”、朦胧晦涩化倾向亦如是。形式上的繁复庞杂是否必然意味内涵意义上的高雅深刻?想必不言自明。

    如同其他社会领域的相关游戏规则,关于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公开博弈其实不乏积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一博弈过程呈现最真实的主流文化诉求、还原最具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生态,而非精英思维、文化垄断下的闭门造车或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技术改良?
发表于 2009-8-21 10: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称《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标准
新闻中心-中国网 china.com.cn/news 2009-08-12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先擢(中国网 杨佳)


8月12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有关情况。《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曹先擢就汉字规范的新发展进行了介绍。中国网现场直播

“我发言的题目是汉字规范的新发展。新在什么地方?新有两个表述,一个是时间要素,一个是内容要素。”曹先擢认为新发展包括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进行了汉字规范,这次我们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是一个新的标准,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标准。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工作,这要有历史的对比,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现在我们的劳动大军几千万,没有教育的普及,能行吗?旧社会文盲遍天下,什么赶超世界?所以,我们圆了几千年的梦。语言文字在这里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配合白话文、普通话,简化汉字。我们有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不是在一个层次上,最重要的层次就是简化汉字通用化。《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新旧字形对照表》这是部级标准。其他的还有这三个标准下产生的,比如说《通用汉字表》、《常用字表》,都是在这三个表的精神指导下完成的。所以我讲这三个,而且要特别强调简化字,因为我们曾经公布过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文革的时候,1986年经党中央批准,废止了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叫“二简”,废止“二简”以后“一简”、“二简”搞不清楚,所以又重新发布了简化字集,我们用字才有所遵循。有这个规范,就是标准,应该用什么、不应该用什么。这次是把前面的规范做一个总和,零零星星地调整,这个调整是必要的,但是某种程度上也不方便了,你今天调整两个,明天调整两个,现在做一个整理。正好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搞这样一个字表,确实有继往开来的必要。所以我希望大家关心和支持这个事儿,除了教育部、国家语委主要努力外,还要全社会的关心。决策要民主化,科学要民主化,这都关乎到发挥大家的才智,特别是大家都要用。

第二,畅想一下,历史上说,大家了解的就是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公元前220年,秦统一了六国,他统一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统一文字。这个统一可是不含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要中国统一,不配套是不行的,度量衡要统一,因为在战国的时候,田筹异亩,车同异轨,律例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六句话都有一个“异”,他要改成“一”统一起来,就形成国家中央集权。因为当他统一以后,隶书已经在秦以前开始,这是文字发展本身的规律。求简便,到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有了新隶体,然后逐渐过渡到楷书。秦始皇的功劳就为汉字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小篆集中体现在《说文解字》上,我们的字形规范找老祖宗找那儿去,要识别甲骨文、金文也去那儿找。这是文字学家唐楠(音)先生说的一句话,中国历史上“书同文”两次,一次是秦始皇,一个是唐明皇。大家知道唐明皇,他编了一个书叫做《开元文字》,这个书没有流传下来。所以秦始皇到现在有1200年,一千年的汉字方法,一千二百年汉字的稳定就是这样一个大局面。唐明皇可以叫做“认祖归宗”,他没有秦始皇那种雄才大略,但是他符合历史的潮流。按照历史的潮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爱护、使用它,使用的好,就要有规范。

第三个问题,是汉字的介质的变化。汉字要写的一定物质东西上去,这影响它的使用,和它的规范也有联系,它的介质是在变化。开始是在甲骨上,牛骨上,然后在铜器上,可以保持永久,然后在竹简上,在木牍上,最后慢慢发展到用在纸上。这个变化就意味着使用汉字的人越越来越多,或者说叫做规范性要求也越来越强。现在是电子介质,这是时代的进步。汉字更便于使用,或者说也是更容易不规范了。你爱造就造一个,这样带来不方便。在1986年开会,那个时候讨论汉字的问题,是存废问题。现在我们讨论的是规范问题。我们用字的人更多,也更方便,那么我们也希望能够规范汉字。但是我们要珍惜这个方便,因为用字,你自己使用和别人来阅读是对立两个方面,如果你老是强调自己,人家不认识,引起不了效果。我名字叫曹先擢,人家老是问什么字,我老是要解释很麻烦。
发表于 2009-8-22 09: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疯狂滴石头 于 2009-8-22 09:22 编辑

专家称汉字整形只针对印刷体 楷体字暂不改变
作者:郭少峰  来源: 新京报(北京) 2009-08-22 03:38:45

核心提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宁21日解释说,这次调整的只是印刷宋体字,楷体字暂不调整。他还介绍说,这次微调字形在一些方面也参考了台湾的繁体字形。
制图/赵斌

新京报8月22日报道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昨天解释说,《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微调只是针对印刷宋体字,这些只是供人们阅读的字体,或者供电脑和机器使用的字形,而不是针对教学用字描写对象楷体字的。

笔形细微变化不影响阅读

昨天做客新华网时,王宁解释说,社会上有人认为“专家拟定一些规则随便改了一些字形”,这是对汉字字形微调的误解。

王宁说,这次调整的只是印刷宋体字,是针对电脑用字,而在教小学生写字时用的模仿对象是楷体字。电脑用字四大主用字体分别是宋体、仿宋、黑体和楷体,其中楷体多用于手写,其余三种一般用于印刷。王宁还表示,楷体字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后才能决定要不要调整。

她认为,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而且这次微调所占的数量不到《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汉字的千分之六,因此大家没必要重新学习汉字。

王宁表示,这次字形微调的原则考虑到中国传统书法习惯,以及已形成的一些字的笔画变异情况。因为电脑用字本身是供阅读的,因此电脑用字在各方面需要一致。

字形调整借鉴繁体字

王宁称,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但她也表示,这次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说和大家顶着干。
王宁还介绍说,这次微调字形在一些方面也参考了台湾的繁体字形,比如你看繁体字“琴”字上面就是“提”,再比如“条”下面的是用“大木”还是“小木”,倒不在乎是点还是捺,因为老师教字的时候都说这批字不带钩,那个要带钩,这样会造成很多学生去死记硬背。

■观点
小学老师
课本用楷体学字无影响

广西柳州驾鹤路小学语文老师王佳瑜昨晚在电话里说,在教学上,一年级练字仍根据课本来练习,而课本上的字体都是楷体字,所以按照这个教学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考核孩子们练字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比如“琴”中上方左侧的“王”最后一笔仍按“横”而不是按“提”写。

比如“条”字比较常用,课本上的印刷体(楷体字)最后一笔是“捺”,而其他印刷体则是“点”,可能会有一些细心的小朋友拿着其他的印刷体跟课本上对照,会发现二者不一致。“这还是会有一点点困惑的”,王佳瑜担心这跟小朋友解释起来会比较麻烦。她希望无论是楷体字还是其他印刷体,“像‘条’字,不管最后一笔是‘点’还是‘捺’,”但在字体书写上都能统一。

■44个汉字如何变

“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
相关新闻

发表于 2009-8-22 10: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毂:读音为: gu
1.第一声: 【毂辘】同“ 轱辘”

2.第三声 :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
发表于 2009-8-22 1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觉得,把这些钩钩点点重新弄一下, 纯属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行为。
发表于 2009-8-23 1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整形
支持
汉字改写不会影响百姓生活
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
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
“籴、汆、褰、衾”的下部末笔“捺”变“点”,可能是参考书法中“避重捺”;转变笔形,是为了使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活化。
更多>>
反对
修修补补 还是不整为好
如果“修补技术”不高超,“修补”不成功,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影响了汉字的美观,以及人们的书写。
汉字调整是“穷折腾”
那些文字早已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与专家的规范研究所能彻底取代。
更多>>
        编者按:历时8年打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终于面世,公开征求意见。《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录8300个汉字,恢复了51个异体字,并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征求意见自12日开始后,产生热烈争议。
[征求意见稿全文] [专家答疑] [词条解读] [十大问题] [四大追问] [解惑44字整形]
最新进展
-《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 67%的人赞成
-44汉字调整引关注 有关部门表示尽量吸收合理建议
-研制专家工作组解答《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关问题
-教育部回应44汉字“整形” 称微调参考书法美学
-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 8成网民认为"穷折腾"
更多>>
深度评论
-王立群:汉字要美,更要实用
-汉字“整形”纯属制造混乱
-看汉字“整形”后专家与民意的背离
-汉字“整形”应考虑成本
-汉字人为整容反而弄巧成拙
更多>>

权威解读
-图解44个被“整形”的汉字(图)
-解惑 44个汉字的写法为何要微调?
-《通用规范汉字表》十大问题解答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词条解读
-《通用规范汉字表》简介及研制情况、重要意义
更多>>
问卷调查
相关专题
聚焦汉字繁简之争
汉字的故事
200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来源:http://www.china.com.cn/culture/node_7074921.htm
发表于 2009-8-25 23: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民众质疑汉字字形调整:成本高 范围广
2009-08-25 21:01:04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核心提示:记者在上海采访中了解到,汉字整容引发的更改成本过高,涉及范围过广的疑虑目前是最为集中的两大焦点。一些语言文字专家则表示,有关文字的改动,毕竟涉及全中国人的日常使用问题,还是应该以大众的使用习惯为基础,不该唯专家的意见是瞻。



                                     44个调整字形汉字



汉字调整后写法对比

新网8月25日电 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今日报道:自本月12日新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记者在上海采访中了解到,汉字整容引发的更改成本过高,涉及范围过广的疑虑目前是最为集中的两大焦点。

报道称,听说44个汉字可能要调整的消息后,上海市民周小姐开始有些担心。因为周小姐名字中含有一个钢琴的琴字,就包括在了44个调整字形的汉字中。根据修改意见,琴字左上方的部件王字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周小姐很困惑,这小小一动,跟随她这么多年的个人信息是不是都要随之改变?

不光周小姐有担心,一些出版界的资深人士也有顾虑,因为汉字的修改,在电脑机器的翻译,印刷出版,尤其是字典编纂方面都会带来影响。

从《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对公众的相关解释来看,44个汉字的调整,主要是出于使宋体字 笔形一致,字形更趋于规律系统考虑。同时,调整与大多数汉字不一致的笔形变异,让笔画趋于统一,也将使字典中笔画检字更加简便。

不过,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上海市民对如此微调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存在一定质疑。

一些语言文字专家则表示,尽管这些字形的修改,从书写方面来看,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有关文字的改动,毕竟涉及全中国人的日常使用问题,还是应该以大众的使用习惯为基础,不该唯专家的意见是瞻,这样才不会对人们的认知书写和使用习惯造成很大的影响。  

新闻回顾: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

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于 2009-8-28 11: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谈《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百姓生活影响
来源: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index.htm

[人民网教育频道]: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将在12点30分,邀请教育部语信司王翠叶处长和北师大专家做客人民网,谈《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敬请关注!  [10:29]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上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透露《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意见稿将向公众公开征集意见,这个规范汉字表前后研制了8年。是继195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发布、1964年《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1988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公布之后中国社会语文生活中的又一大事。在新闻发布会刚刚结束之后,我们邀请到了教育部语信司王翠叶处长,还有参与研制征集意见稿的两位教授王立军教授和陈双新教授来到我们的访谈室,给我们谈谈《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百姓生活有什么影响,首先请三位嘉宾跟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13:01]

[王翠叶]:大家好!  [13:02]

[王立军]:大家好!  [13:02]

[陈双新]:大家好,我是河北大学的陈双新!  [13:02]

[主持人]:王处长您给我们讲一讲《通用规范汉字表》背景和意义?  [13:03]

[王翠叶]:国家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背景和意义主要基于两点,第一点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新世纪语言生活的需要。21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用字的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文字观念和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们的用字范围比以前扩大,而且还有一个实现标准化的要求。标准化的要求在各个领域都能体现出来,比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广泛使用计算机,出现许多新媒体,这都需要文字实现数字化。  [13:03]

[王翠叶]:现在计算机字库的缺字现象非常严重,大家经常遇到汉字打出不来。特别是一些人名、地名、姓氏用字出不来。很多群众给我们打电话说名字出不来,工资在别人的户头上,要到别人的家里去取工资,自己取不出来,很是麻烦。  [13:04]

[王翠叶]:就是说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储存和交换,生僻字在字库里找不到,会产生很多问题,这是信息化带来的新问题,对汉字标准化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各个领域的汉字应用需要制定一个汉字规范。  [13:04]

[王翠叶]:另一点,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个法律的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到底哪些是规范汉字呢?我们如何使用呢?我们过去已有的规范标准,是分散的几个字表,比如说《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等字表,这些字表到底哪个是呢?大家有很多的疑问,要落实贯彻这个法,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范本。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汉字都整理出来,但有必要根据应用需要确定一个通用范围的规范汉字表。  [13:04]

[王翠叶]:现在迫切需要把这些字表整合在一起,加以完善,以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能够方便人们的语言生活。基于这两点,国家启动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制定工作, 2001年4月份开始启动。  [13:06]

[主持人]:到今天整是8年还有余。  [13:06]

[王翠叶]:对。9年肯定是不到,但是8年是有余的。  [13:06]

[主持人]:咱们这个表因为今天上午新闻发布会也强调过,说有3000多名专家参与讨论,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人名、地名怎么收集,您谈谈这个工作的过程吧。  [13:07]

[王翠叶]:确实,这个字表是涉及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的标准,研制过程当中要研究解决很多的问题,这是个系统工程。学术性强,政策性强,要处理好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比如说按照科学要这么做,但是按照社会应用性要那么做,需要调和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13:07]

[王翠叶]:这个项目启动以后,教育部、国家语委非常重视。首先是列为国家语委的十五重大项目。两度列为教育部的年度要点,不列为要点的时候,我们也是作为重要工作来做的。  [13:07]

[王翠叶]:先后成立了很多机构,有研制课题组、领导小组,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几套班子。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工作:(1)学术准备阶段。我们召开了很多的会议,总结和梳理过去对汉字的研究成果。(2)字表起草阶段。起草以后要反复的征求意见,主要是征求了学术领域的意见,还有用字领域的意见,经过反复的修改完善。(3)广泛征求意见阶段。这个阶段从2006年开始进入了不停歇的征求意见阶段,多次征求教育、科技、民政、公安、测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个方面的意见,还有博物馆、图书馆等方面,相关部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先向他们征集用字材料,后来是反复征求意见,还向国家语委委员单位书面征求意见,非常的正规,各单位都是经过分管部长批准反馈意见的。  [13:07]

[主持人]:然后是向公众征求意见?  [13:08]

[王翠叶]:对。以前算是小范围的征求意见。  [13:08]

[王翠叶]:主要是向学界专家和领域征求意见,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人数还是比较少的。第三阶段基本上是征求意见,三个阶段之后就形成了现在这个重大规范。这期间相关的单位、相关的学术团体、相关的专家学者,包括海内外的专家,参与的人非常多,而且有很多都是非常知名的专家学者,我们在座的两位就是教授、博导,都是研制人。他们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13:09]

[主持人]:今天上午听说是8300字,增加1300字,为什么增加这1300字?这1300字都涉及到哪些领域呢?请两位专家给我们解读一下。  [13:09]

[王立军]: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相对原来的通用字表,从表面上来看是增加了1300字,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如果从字面上来讲应该是增加了1335个字,因为原来通用表里有35个字,这次的字表里没有收。在这个基础上又多出来1300,这样的话总量是1335个字。  [13:09]

[主持人]: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字呢?  [13:16]

[王立军]:这个字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现在语言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的通用字表是7000字,是按照当时语言文字使用的现实收集上来的,而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了。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用字量要比原来增加的多得多,因为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广度等等。人们对用字的要求有所提高,用字量也有所提高。所以还局限于原来的7000字就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说增加这些字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和应用。  [13:17]

[主持人]:您有没有印象就是有些字不增添不行,不增添就影响使用?  [13:17]

[王立军]:我们主要是从这样几个领域考虑:(1)姓氏人名。(2)地名。(3)科技术语。(4)中小学的文言文用字。从这四个方面来讲,为什么说不增加不行?就是说首先这个姓氏人名用字,它是对咱们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姓氏是传承过来的,不是说谁随便造一个姓就造一个。这个就代表着一个血缘关系,这个是不能割断的。所以说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个使用的方便,原来在字库里面没有这个字,现在我们就需要给它补充进去。补充不进去将来就成了一个“黑户”,身份证没有办法办、银行卡没有办法办、没有办法坐飞机,就是影响他正常的生活。所以说这方面的用字如果不增加的话,确实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13:17]

[主持人]:向我们公民的姓氏问题,我也查了资料。我国公民的姓氏用字是7600字,有2000多个姓大概只有一个人使用。咱们这次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增加了姓氏的部分,您认为这个情况多不多呢?  [13:18]

[王立军]:这个非常的重要,因为关系到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血缘传承关系。所以说研究字表的时候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有来历的姓氏都可以体现出来。这次征集意见我们就欢迎广大网民提供一些线索,帮助我们把应该收录进来的姓氏收录进来。  [13:18]

[王立军]:还有作为异体字废除的字其实是姓氏,比如说仝姓,就是全字少一横的这个字,这样的话姓仝的人就使用了不规范的字。这些是很不合理的,这次我们就想对这些姓氏用字尽可能的收录进来。包括小溪的溪,这个有一个异体字,就是去掉三点水,左边加一个谷字“谿”,这个也是一个姓氏,原来我们是把它作为小溪的溪的异体字,但是这次我们把它作为姓氏字。  [13:18]

[主持人]:咱们征集意见稿里面就标着仅用做姓氏人名。  [13:18]

[王立军]:对。我们既尊重原来的通用字表,但是现在为了照顾自己的姓氏用字,我们就把它恢复过来,但是也不是全恢复。  [13:19]

[主持人]:既要尊重用字的规范性,也要尊重人家的姓的自由。  [13:19]

[王立军]:对,要给老百姓提供方便。  [13:19]

[主持人]:这个姓氏肯定牵扯到人名,我手里面有这些字,这些字都是曾经在人名里面堃”、“玥”、“璆”、“珺”、“喆”、“燚”、“烺”、“垚”、“樑”、“栟”、“禔”、“翀”、“懋”、“碶”。除了前面的两个我认识,后面的我就不认识了,尤其是两个吉的“喆”字,这个都大量的使用在人名里。您谈谈这些字使用在人名里有什么困难?因为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重名,出现造字或者是用英文字母叫张B、赵C,您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用这些字起名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13:20]

[陈双新]:人名用字问题不是这个字表要解决的问题,她的管理是户籍管理部门,但字表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人们取名用字的需要,尽可能为大家提供方便,字表研制的宗旨就是利国便民吗。刚才你给大家看的那些字多数都是过去的规范中定为异体字的字,而异体字在一般通用领域是不能使用的。前面说到的那几个字有的是字形大家比较喜欢,有的是意义上有特别之处,因而被不少人用作人名了。这次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大众的用字需要,把那些大家都喜欢用来取名的字作为规范字收录进来。凡收进字表的字今后都可以放心使用,电脑一般的输入法也会支持。  [13:21]

[陈双新]:其实那些字在电脑的字库里面都有,只不过一般的输入法打不出来。收录到《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后,一般的输入法都可以打出来。对人名用字,还是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很生僻的字,特别是不能使用生造字。很多人说现在的电脑造字软件非常的发达,比如姓令狐的人把这个姓合成一个上下结构的字,这个合书在古代是有的,但是现在还这样用的话就影响交流,因为现代姓名不但要认得出,还得计算机能打出来、能无障碍传输。任何一个新造字只有在所造字的电脑能显示,别的电脑就显示不出来,这个就不能通用,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取名求新颖、避重复,完全可以理解,但应该在保证信息时代交流顺畅的前提下,这也是保障公民姓名权的具体体现。  [13:21]

[陈双新]: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把过去使用度高的人名用字该收的收进来,今后就可以在网络传输中畅通无阻。有些特别生僻的字,电脑虽然已经编码,但是输入法不支持,就是人们常说的打不出来,所以说生僻字有这个麻烦。而且这些字多数人都不认识,或者是读错,甚至带来一些尴尬。所以说人名要便于大家认、便于大家记、便于计算机存储、检索和交流。  [13:21]

[主持人]:8300字用于起名够吗?  [13:22]

[陈双新]:我觉得这个8300字应该是不少的量。虽然汉字发展到今天,其总量有好几万,但每个时期当用的汉字并不多,一般在六千左右。有人做过调查,当前的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的识字量一般不超过5500字。象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总字数有66万多个,使用不同的单字只有2900多个。《十三经》是中国传世文献中的经典,它用到的不同的字才6000多个。可见8300字这个量并不少。  [13:23]

[主持人]:那这样排列组合的话也是一个海量的数。  [13:23]

[陈双新]:对。  [13:23]

[王立军]:我们在研制的过程当中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就是让大众够用。所以说我们选取人名用字的时候,我们是依据了关于十八省市的人口普查资料,还有公安部的姓氏人名资料,我们适当的选取了古代名人的姓氏、名字。应该说我们尽可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供选字的平台,就是说你在这里打字,你要传到对方那里或者是传到异地,你才能实现这个任务。所以说提供这样一个字表,是给大家提供一个选字的平台。有的网友会有误解,好像是我们为了限制大家取名字。其实我们不是这样,我们主要是为大家提供方便,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13:24]

[主持人]:大家用这些字的时候,比如说你给孩子起这个名字。孩子以后长大了他在与社会交往的时候,不会构成障碍。你现在觉得给他起一个个性的名字,但是到时候出现障碍问题的时候,最后麻烦的还是自己。  [13:25]

[王立军]:对。  [13:26]

[陈双新]:很多人认为人名用字是个人的事情,其实人名用字是社会用字。因为你所起的名字,是让别人看和用来交流的。现在8300字的字量已经不少了,如果为了取名再增加字量的话,那么社会用字量就很庞大了,比如说达到一万多、两万多,把那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字又因人名用字而成为当用字,这实际上就给跟他交往的人、给社会服务行业和管理部们带来认字、记字的负担,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不便。  [13:26]

[王立军]:康熙字典里面有很多很多隐含的字,在旁边注两个字叫拟名,有的连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甚至有的连音都没有。  [13:26]

[主持人]:就是写的出来、读不出来。  [13:26]

[王立军]:对,像这样的字取它有什么意思呢。  [13:27]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会议上第一个问题提的就是繁简之争,这个事情前段时间讨论的非常的热闹。而且已经流传到周边相近的国家,他们都非常的关注。我们今天看到咱们征集意见稿里面有一个部分是繁简对照,今天上午语信司的司长说我们原则上不打算恢复繁体字,收编了六个字到这个表里面。那么为什么我们原则上不打算恢复它呢?  [13:28]

[陈双新]:这个问题是近几年来网上和报刊上讨论不少的问题。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原则上没有恢复繁体字,只是对6个繁体字的用法上做了些调整。我是学习汉字和研究汉字的,对这几年的讨论都非常的关注。我个人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觉得关于恢复繁体字的问题,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看:  [13:29]

[陈双新]:(1)从汉字的职能来说。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工具,作为一个工具来说肯定是越简便易用就越好。网上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还是觉得简化字方便。  [13:29]

[陈双新]:(2)从广大使用者的用字习惯来看。《汉字简化方案》是1956年发布的,当前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学简化字开始的,然后一直到现在。如果这么常用的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百姓使用起来是极为不方便的。这次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一条原则就是“注重与原有规范的衔接,维护汉字系统的基本稳定”。(3)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看。这几年说到恢复繁体字的原因,不少人都跟传统文化挂上钩。这个说法表面上是挺有道理,但是实际上这里面要辨证的去看。繁体字是不是真的对保留传统文字就有好处,简化字就对保留传统文字就没有好处,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收了8300字,其中简化字不到2500个,其他都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传承字,就是说这些字没有繁简的区别。而且这些简化字大多数都不是1956年简化汉字时新造的,而是历代用字者手头使用的简体字或俗字,有相当长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基础。大家不妨具体的回忆一下,我们从小学的那些古文、唐诗,用简化字和繁体字记录,表意上有区别吗?很多古文献中的语句,认字没有任何的障碍,但是你未必了解其中的意思吗?,这主要因为读懂古书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其他知识,比如古代的语法、词汇、训诂,还包括官职、历法、典故、礼乐制度等等,这些东西不了解,那你对传统文化、古书的理解就很有限。  [13:30]

[陈双新]:(4)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说现在用字都电脑化了,很少手写。其实手写字还是很常见的也很重要,能写一手漂亮的字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电脑输入汉字时,字形简单的,在选字框中就非常清晰,便于认准。笔画繁多的字则不易准确分清。打印文本中,字形很小时,笔画繁多的字也不便于认读。还有今天大家都有手机,经常发短信。在这些小的通信设备中,笔划多的字在手机上不能完形显示,有些笔画会发生粘连。比如说力量的“量”,这个字横划比较多,在手机上有几个横画就重了。还有应酬的“酬”,这个字竖划比较多,也不能在手机上清晰显示。显示非常的模糊,也就影响到使用。而这两个字还不是繁体字呢。当然,我并不是说简化字就尽善尽美,相反,其中确有些不太理想的地方,比如一个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问题,在繁简转化的时候很容易出错,这次制定字表也反复考虑这个问题,是否调整其中某些字,但征求很多领域使用者的意见后还是决定不通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使用习惯问题,再说这个问题一般只在简繁转换时才可能有问题,一般领域的使用没有多大问题。  [13:30]

[陈双新]:所以说作为一个汉字的使用者和学习者,我当然觉得简化字是非常便于使用的。至于将来对繁体字怎么考虑,我觉得恢复繁体也不大可能,因为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总趋势。从今天我们见到的甲骨文来说,那里面就有很多的同一个字的简写和繁写,发展到后来的往往是那些表意明确、字形简化的形体。  [13:30]

[主持人]:你说起这个,我就想起奥运会的“和”字,从古到今简化到现在的“和”字,这个字体的简化是一个历史的趋势,我们现在用着也很方便,学着也很方便。没有完全必要回到繁体字时代,其实繁体字我们大家也都认识,也不影响使用。  [13:32]

[陈双新]:当前繁体字也不是就根本不让用,而是规定了使用的场合,比如说在古籍整理、书法艺术等领域都可以使用的,这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有明确规定。  [13:34]

[王立军]:我们不是说完全把繁体字抛弃不用了,在一些特殊的领域还是可以的。  [13:34]

[主持人]:所以说征集意见稿里面还有繁简对照的部分。  [13:34]

[王立军]:对,就是为大家提供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对照使用方便。  [13:35]

[主持人]:给位专家看一看这几个字“涐們瑷礻且囯”。这个是我们在网上特别常使用的“火星文”,有一些网友给我们留言就用这些字。我们都看不懂,这个是“我们爱祖国”。这个火星文的现象也是非常热的现象,我们前段时间搞了一个调查,就3000多网友留言,有2.6%的人说认识看得懂,但是大部分人说我们不知道。但是火星文的热度却一直在持续,我想问问两位专家你们对火星文,还有“囧”字,请两位专家聊一下对于火星文和一些非规范字流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13:35]

[王立军]:火星文顾名思义好像是来自于火星,地球人看不懂。那么既然是地球人看不懂,那应该说它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在那里面流传。刚才你说的那个是比较浅显的火星文。有很多火星文你不翻译根本解释不出来。有些是构成上非常的复杂,有些是日文,还有韩文,还有等号,还有把汉字拆成偏旁,还有乱码的符号,还有汉字的音等等这些字组合在一起,然后去表达自己一定的意思。  [13:36]

[王立军]:对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去看它呢?我觉得这个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它是在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首先这样评价它。而不能完全一看到这个东西就说非要把它消灭掉。其实我们正视这种现象,分析它产生的原因,然后我们研究如何对待它,这个是我们采取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像“囧”字,这个是流行很广的一个符号。连我们这些平常不怎么阅读火星文的,我们也知道这个符号的意思,而且看到把它加工成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非常的有意思。那这个符号其实是来源于古文字,在古文字里面有这个字。  [13:36]

[主持人]: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13:37]

[王立军]:这个是像一个窗户的样子,这个是表示明亮的意思。但是现在作为火星文只是借了这个形,意思没有借过来。所以对它进行加工,用在各种场合做一种表情符号来使用。那么这种文字它要不要去规范?应该说这个是两个话题。我们的规范是指在通用的层面上我们对文字进行规范,这个是通用层面。而如果是像个人写字的话,这个是用不着规范,只要能传递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就可以了,我们是不管的。  [13:41]

[王立军]:那么在网络上的这些火星文,从它的特性来讲它就不是一种大众性的,它是一种小众性的,它主要是流行于90后的年轻人,只要能认懂这些人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大人看不认识就是不让他认识。这个在起因上有这个因素。这个跟文字不一样,文字是要求让对方看懂,这样才能起交流的作用。而这个文字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能认识、交流,它不要求大众能够认识它。  [13:41]

[主持人]:所以说他们的要求不影响咱们的通用规范要求?  [13:41]

[王立军]:对,这个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我们的文字是要求大众化的,因为在通用层面上可以交流,而我们规范的是这种文字。但是火星文是各种文字、符号的搀杂,所以我不主张把火星文叫做是一种文字,这个仅仅是网络流传的符号而已。  [13:41]

[主持人]:我们最后的一个问题问一下王处长,因为这次的字表看到的是征求意见稿。我们想问问既然我们做了海量的工作,连专家都参与了这么多的意见。我们为什么还要向大家征求意见呢?  [13:42]

[王翠叶]:第一,这个字表是一个体现国家文字政策的重大规范,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配套的文件。语言文字关系到国计民生,跟每个人都相关,哪些规范、哪些不规范,哪些通用,哪些不通用,大家都很关心,这个字表出台,虽然是政府发布,专家制定。但是用的人是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字表有没有可行性,需要征求人民的意见。  [13:42]

[王翠叶]:第二,我国制定重大规范有征求意见的传统,比如过去的《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这些重大的规范,都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征求意见的,不是只靠专家定则定矣。《汉语拼音方案》研制中,还向全社会征集过方案。  [13:42]

[王翠叶]:第三,这个字表涉及的问题很多,有类推简化问题,异体字问题,还有字形问题等,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可以充分发扬民主,问道于民,这有利于字表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字表将来发布后的实施,就是说大家早点知道字表,字表发布后,也就清楚这个字表怎么规定的、怎么用了。  [13:43]

[王翠叶]:从这几个方面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向全社会征集意见,而且这个时代也是政务公开的一个时代。凡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一定要向社会征集意见,所以说我们非常的重视这个工作,也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  [13:43]

[主持人]:那这个字表推出以后希望对老百姓有什么作用呢?  [13:43]

[王翠叶]: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门成立了征求意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开展这项工作。字表对重大问题的处理是否合适,是否可行,我们希望大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我的期待是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个字表推出来,以尽早方便老百姓使用。  [13:44]

[主持人]:谢谢王处长,也非常感谢两位教授。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谢谢大家!  [13:44]
发表于 2009-8-31 22: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看待部分汉字“微调”
本报记者姚晓丹  刊发时间:2009-08-31 08:00:00 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征求意见将截至8月31日。

一时间,部分汉字“微调”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许多网站也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不少人对相关汉字法定调整后可能引起的书写混乱、书籍改印以及调整的意义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些人担心这一调整“将影响自己的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资料”等,另一些人把调整戏称为“汉字整形”,甚至认为此举是“瞎折腾”。   
如何看待此次汉字“微调”?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质疑之一:字形调整是否让公众重学写字
  

专家解释:调整的是宋体字,我们书写的是楷体字
  

当“亲”字的下半部分改为“木”时,一些人觉得它不熟悉也不“亲切”了。与“亲”一样被“微调”的字还有43个,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学习这部分汉字呢?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字形调整是根据45年前《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规则,就是原来已经定的规则里面的两部分意见和原则来制定的。第一个原则是笔形变异的原则,即在左部件最后一笔是横的时候为了连续书写需要变提;第二种是在汉字书写的时候要避重捺,即一个字不要有两个重捺,因此就需要把一个捺变成点。那么变哪个呢?如果这个字上面大、下面小,那就把下面变点;如果下面部件承托上面部件,那么下面就保留捺、上面变点,这是笔形变异的方式。   

“我们字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笔形上的微调,而且这个量还不到千分之六,大家为什么要重新学习汉字呢?”王宁说,加上宋体字是给人阅读的,汉字识别本身有细微性,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楷体字书写的时候是很细微的,但是楷体字现在还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才能确定是否调整,我们现在所调整的,只是供阅读或者供机器、电脑来用的字形,谈不到要重新学习汉字。   

专家还表示,新字形的教学将从字表实施后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开始,而且调整不会影响到在读学生的学习以及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   

质疑之二:改动后电脑识别、字典、书籍改动工程是否很大
  专家解释:不会影响电脑对一些字本身的识别、调用   

“琴”是女性取名的常用字之一,“微调”后的“琴”字发生了变化,一些女性在办理证件、考试升学时,电脑会不会无法识别,从而带来麻烦呢?而电脑本身为了增加识别功能需不需要重新制作硬件或软件呢?字典、相关书籍的改动会不会增加费用?“新疆”、“琴台”等涉及的地名改动会增加成本吗?这些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现实问题。   

王宁解释道,汉字在信息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码,在内码里面有一个抽象的标准字样在里面,只要这个字放在码位上,打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重新制造硬件或者重新做软件。对电脑来讲改正一个字的样子不会影响到我们打字,更不会影响到电脑对于过去的一些字本身的调用和识别。   

相关专家也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征求意见阶段,会尽量吸收大家的合理建议;字典等书籍等再版时改动,不会像大家所担心的那样对书籍直接回收;字表的所有执行问题都会和有关主管部门商定。   

质疑之三:调整汉字是否意味另搞一套,丢掉祖宗的传统
  

专家解释:字形规范化才能快速高效
  

一些网友认为,调整汉字如果只注重美感,就把传统的东西丢掉了。比如“杀”字,本身下面像钩像矛,有“杀气”,下面改成“木”后,感觉就变了。专家解释,这次调整字形有些地方参考了台湾的字形。   对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费锦昌在新华网上对网友解释道:“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他进一步阐释说,在1965年的时候,当时书报上面印刷的字形很混乱,为了纠正混乱局面,文化部和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条规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里面的规则制定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我们发现规则不错,但是它的规则没有贯彻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   

费锦昌认为,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高,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质疑之四:沿用半个多世纪的汉字已成为习惯,现在调整是否“瞎折腾”
  
专家解释:从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看,才能看到实质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几乎是须臾不可离的,沿用了半个多世纪,这些汉字写法已经成为习惯。一位网友举“矮”和“射”的例子,“委矢”是“射”的意思,而“身寸”却是“矮”的意思,也许我们不知道是在哪个朝代把这两个字写错了,但是既然形成习惯,就没必要纠正。现在的44个汉字修改是不是在“瞎折腾”呢?   

《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举例说,比如弹琴的“琴”,第一个王字最后一笔印刷宋体是平的,现在改为一提,符合书写的习惯,也符合书法家书写的规律,过去很多书法家如王羲之等,都是这么写的,自然、漂亮,更符合书写规律。   

费锦昌表示,这是行笔的自然过程。王宁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作不仅是对写字方面的促进,还是对规范字体的促进,人人都要有规范意识,把字写得规范一些。电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手写字,写字本身是认字的一种手段,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要边写边认,边认边写,学生对汉字有亲和力才能记得住。   

“这就是说,汉字的书写要有亲和性,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我们自己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没有经过变化的表意文字、这样一种让外国人羡慕的文字的热爱。”王宁说,“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是大家写得越方便越好,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整个社会发展、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看到它的实质。”

质疑之五:调整是否给教学带来负担   
专家解释:教师每年的知识都需要更新   

虽然不影响书写,但这些汉字笔划的不同还是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负担。该怎么告诉孩子同一汉字宋体写法和楷体写法之间的区别呢?   

王宁认为,老师们的负担确实很重,但是任何一个教师每年的知识都是要更新的。更新这些汉字,其实和教师每年需要吸收的新知识,包括文学知识、语言学知识等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做的调整关键是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老师们是不会对必要的知识更新不耐烦的。

专家们希望,汉字调整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提出不同意见是必要也是正常的,毕竟《通用规范汉字表》还在征求意见阶段。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宇明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天,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字表的征求意见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字形调整问题。我们一定认真、虚心听取意见并尽量吸收各种合理建议。”

发表于 2009-9-1 13: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44个待"整形"汉字未正式使用 官方调查称支持
2009-09-01 07:12:34 来源: 东方网 

核心提示: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已于8月31日结束,其中对44个常用汉字的调整引起了各方关注。此前,教育部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表示,国务院将根据意见汇总最终决定是否对汉字“整形”。



44个拟进行字形调整的汉字(天府早报资料图) 东方网9月1日报道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44个汉字“整形”遭网友调侃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汉字“整形”方案一出,立刻遭到网友炮轰,有网友还用调侃的口吻对写法调整进行了讽刺。如“唇”字由半包围改成上下结构,网友评论“张扬个性的年代,不用掩口说话”等。

3大质疑
若改字成本由谁来买单?

如果44个汉字改变字形,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一些人士更是担心,因改字引发的成本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笔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

一旦确定汉字“整形”,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44个汉字,用其做偏旁部首的汉字也得改变。那么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都要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变;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也得重新修改……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比如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改变成本就高达数十亿元。还有教科书、辞海、其他书籍等,成本无法估量。

汉字“整形”谁说了算?

写了一辈子的汉字,突然间要改变写法,让不少人觉得无法适应。难道仅凭专家的研究,就要求所有人改变书写习惯?汉字整形,究竟谁说了算?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并未得到公众认同。不少人质疑,因影响面太广,汉字“整形”不该由几名专家说了算。

对此,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此次的汉字表虽然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但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该司会将各方意见汇总,提交给国务院,最后由国务院决定最终定稿,然后再交教育部负责发布。

调查数据为何存差异?

教育部就汉字调整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天后,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9成。显然,官方数据与网上调查数据截然不同。据报道,教育部于8月22日发布消息称,“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有网友对教育部发布的赞成数据预言称:“67%将成为下一个网络流行语。”

在一家网站进行的在线调查中,反对的网友超过了八成;另一家知名网站发起的投票中,35万网友中有九成投了反对票。同时,一些语言文字专家也对此表示反对。

新闻回顾: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
按照《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对此,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晓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8 13:39 , Processed in 0.0680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