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湘里妹子

汉字“整形”不能全由专家说了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 13: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44个汉字整形引热议 两套“汉字”为难小学老师
作者:刘晶晶 实习生陆颖来源: 青年报(上海)2009-08-28 03:59:00 

  “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杀”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汉字字形进行了微调,近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不少争议,一些小学老师担心,这会给教学带来困难。

  学之惑
  “汉字”走样谁对谁错?

  对于44个汉字整形,来自卢湾区师专附小的语文教师殷慧老师说:“我个人认为这个调整是没什么必要的。”殷老师表示,虽然改动的只是44个印刷的宋体字形,但里面有不少是小学生的常用字,比如“杀”、“琴”、“唇”、“亲”、“杂”等。“课本里、课外读物里经常看到。一旦改动,而且两种写法同时存在,会让孩子产生困惑。”殷老师表示。

  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教材都是用楷体的,到四年级开始用宋体,而大多数的课外读物也是用宋体印刷的。“我们从小教孩子都是写楷体的,但是到四年级教材变动后,这些字一下子变了个样,孩子们会搞不清楚到底哪个是对的,这对刚开始学习写字的学生是很不利的。”

  师专附小校长韩新文表示,小学生要求识字达到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都是在低年级认识的,也就是说,四年级以前的小学生就已基本完成基础的识字,到四年级已经开始进行短文的组织、结构等。而此时却突然发现以前所学的东西发生变化,且变化又很微小,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困惑。“就像有些人至今分不清‘的’、‘地’、‘得’,有的人搞不清‘像’和‘象’的区别一样。这都是小时候学字时的影响。”她表示:“小孩子的学习系统是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教之惑
  两种写法越讲越糊涂?

  教师们所担心的是这样一来,对于老师的授课会带来挑战。“有了两套‘汉字系统’,给我们授课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殷慧老师表示,这44个字的微调并没有很必然的规律,给老师们的教授带来难题。“比如我教‘杀’字,以前我会告诉学生,下面的‘竖钩’像个矛,矛是武器,可以用来攻击人,人就被‘杀死’了。改成‘木’后,还真得考虑考虑怎么教了。”

  虹口区一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则无奈地表示:“如果真的要调整的话,那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要教学生们这样的写法,省得以后再纠正、解释。”老师们最头疼的是要对已经学习过写字的学生重新解释“字体变形”。“只能说这是另一种写法,否则要跟小孩子解释,这是不同的字体什么的,他们也听不明白,还会越搞越糊涂。”

  张老师表示:“学了几年的字突然出现变化,对于孩子的学习自然会有影响,如果追究得深一点,以后我们的评分系统是不是也要进行改变?”这也是不少家长最担心的。“考试时究竟哪个字算对?尤其现在高考作文错别字都要扣分的,写字的时候难道还要特别留意是捺还是点?”

  教育部门回应:
  调整只针对宋体印刷字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则表示,此次调整的汉字写法,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所以改变的只是宋体字库,宋体字主要使用于印刷体中,而手写字采用的是楷体,楷体有自己的规范,并未有所变动,所以手写体还是可以依据以往的习惯。对于计算机字库,除了宋体,其他主用字体如仿宋体、黑体字等以及非主用字体也都不会有变动,因此这次的微调不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而这次的征求意见究竟如何执行,其他字体是否会接连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要等征求意见结束后再做定论。

  上海语委有关人士则表示,目前这一调整仍处于征求意见中,对于本市新学期的课本教材等并不会带来影响。  
发表于 2009-9-1 13: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44字“整形”瞎折腾,为难小学生
2009-08-26 16:07:00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广州) 

针对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广东资深教育专家、编了大半辈子中小学教材的梁冠超昨日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提出批评:44字“整形”是瞎折腾,难为老师和小学生;规范汉字应基于群众生活需要和书写方便,而不是依据所谓科学统计,许多生活常用字进不了常用字表很奇怪;公开征求意见是大进步,但时间太短了,感觉有点走过场。

  征求意见仅19天像是走过场

  在新颁布的“字表”中,44个汉字被“整形”,梁冠超直言,将“亲”字和“条”字等下部改成“木”,这首先就不符合书法的习惯。而对于“敝”字左部去钩、“督”字上部去钩等“整形”,这都没从汉字的美学角度考虑,整形没有变漂亮,反而变丑了;并且也不利于人们学习汉字,“小学生会问:为什么‘叔’‘淑’等字可以有钩,‘督’就不能有钩?还有‘甫’字有勾,到‘傅’又没了,为什么?这会把老师也搞糊涂了。这不是瞎折腾吗?纯粹是找麻烦!”

  而这次把“森”字上部最后一笔的点改成捺,‘茶’的最后一笔也由点变成了捺,这就犯了书法的大忌———字不重捺。“以后书法家都不知道怎么写字了!”

  此外,梁冠超表示,这次文字规范公开征求意见是一大进步。“但是3000个专家历时8年搞出来的一套规范,最后只给19天的时间征求意见,这样是不是太没有诚意了?给人感觉有点走过场。”他认为,这种意见的征集,起码要给半年的时间,如果能试用几年,那就更好了。

  收录汉字无法代表“最常用”

  此次“字表”征求意见稿中共收录8300个汉字。在梁冠超看来,这8300个汉字并不能代表目前中国最常用的汉字。他说,现在的字表都是通过计算机对语料进行统计,然后按照出现的频率来选择的。“语料是根据当时报纸、期刊、经典著作等有文字记载的东西上的文字整理出来的。一些农用语、医用语生活中最常用,但很少进入语料。”梁冠超说,文字功能首先是供群众生活使用,因此选字的方法还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他所谓科学方法都不能尽信。

  梁冠超举例说,很多和生活相关的厨房用词,如“笊篱”、“潲”、“泔”、“镬”等,这次没被收进来;还有很多“耒”字旁的农具用字、“瓦”字旁的建筑用字都没有收进来;还有一些地名用字,现在的地图上有,将来就没办法录入了。“没有这些字,将来生活中用到该怎么表达?满足不了日常生活需要,这样的常用字表还算是合格吗?”

  梁冠超认为,汉字通用表应该分三级来覆盖日常用字:“第一级2500个最常用汉字,加1000个次常用汉字,这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第二级是通用字表,应收入生活中常会接触的字,如农、林、牧、副、渔、科技、化工、医药等行业常用字等,这些是中级文化人应该掌握的,约3000字;第三级是人名、地名常用字,人名来源于普及性读物或者一些经典读物,地名则来自于县级或镇级以上的地图,约2000字。”

  中国急需一本楷体字字典

  针对目前刚出台的新的汉字规范,梁冠超有自己的看法:“文字规范的目的,应该在写字上,不应该在认字上。”他说,无论怎么微调,印在书本上的字大家都认识,也没人去认真考究每个字是怎么印的,这不是问题,关键是生活用到时写出来,规范的目的应该是书写方便,而不是所谓的印刷需要。

  梁冠超说,汉字规范不应该在汉字的字形上变来变去,人们的书写习惯几代人下来已经成型,光靠规定是无法改变的。最应该做的是规范汉字的书写方法。“我问你,‘了’的第二笔是竖钩还是竖弯钩?楷体字上是竖弯钩,但到了宋体上就变成竖钩了。”梁说,同样的还有“孔”字、“字”字等,“这不是为难小学生吗?新华字典上都是宋体字,小学生一看字典上都是写竖钩,再去问老师,老师也头大了。这么多年来,‘了’字第二笔是什么一直都没有规范,太丢人了!”

  因此,梁冠超认为,我国目前应该赶快出一本楷体字典,因为楷体字最接近书写习惯,便于小学生和外国人等初学者使用。

  本报记者 夏杨 实习生 滕昶
发表于 2009-9-2 09: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专家称汉字整形方案未上报国务院
2009-09-01 23:33:45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核心提示:教育部就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已于8月31日结束。针对外界质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日前表示,“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他说,据统计,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



8月23日,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 中新社发 五河 摄

中新网9月1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消息,教育部就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不过围绕着这次汉字整形的争论并没有结束。针对外界有关的质疑,教育部专家出面澄清,否认已经把意见汇总上报。另外,专家还指出,有关“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

昨天是8月31日,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日子。不过今天教育部网站并没有刊出相关的信息。但早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网络投票一边倒:反对者超九成,支持者了了

中央电视台报道称,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报道指出,“教育部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到昨日截止,44个汉字‘动刀整形’引发各界强烈反响。记者昨日从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

虽然教育部的公开征求意见已经结束,但在各网站上进行的调查讨论依然在继续。而在网站的调查中,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公众意见。某门户网站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中,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3%,支持者仅占4.5%。

另外中新网的一项调查称,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另外,6.7%同意调整字形,认为“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还有11.4%的网友认为“改变字形”的举动很无聊,表示“不关心”。

一边是67%的支持,一边是91.3%的反对声,两个迥异的数字,和背后的不同民意,预示着汉字调整回如何走下去?

王锡锌:网络表达被扩大,专家和公众需要沟通

对此,《新闻1+1》节目嘉宾、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锡锌认为,这次汉字字形调整虽然是小动作,但却有大争议,“专家的提供的方案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隔阂。在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问题。”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专家只关注于微调,从规范的角度,但对公众来说,关键是能不能通用,虽然这些调整很小,但可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另一方面,专家认为这次是微调就结束了,但是老百姓会觉得这些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身份证等。争议时正常的,关键是如果不能进行沟通,征求意见虽然截止了,但争议不会结束。

王锡锌指出,就汉字来说,是很特殊的。“专家是从语言文字学方面是专业的,但是谁在使用汉字?普通人都会接触这些汉字。有些网络上的表达可能是过分夸大了。如是否要回学校重新学习,这带有某种情绪化,但这种情绪化也提醒:专家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后,要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倾听公众的意见,并进行回应和沟通。”他说。

目前正在统计数据,还没上报国务院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连线时说,“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

他指出,“因为目前征求意见工作还在搜集意见组层面,大家还都在紧张工作,收集数据,我们征求意见组还要报给收集意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过段时间才能上报给国家语委。所以目前这个报道是不真实的。”

姚喜双还表示,“我们作为征求意见组会把意见一方面反映给专家,也上报给征集意见的领导小组。我们一方面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会认真听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我觉得大多数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专家和决策也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

67%数字有误读,绝大部分公众都反对

对于此前有媒体所报道的,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整形,与网上的八九成的不支持的鲜明反差,姚喜双指出,这其实是媒体的“误传误报”。

姚喜双透露,“我们收集的意见3000多封邮件和信件,目前正在紧张的统计。媒体所报道的67%的统计数据是误传误报。这次的征集意见,有几个方面的数据:一个是支持或赞同我们通用汉字表这种问计于民的做法,对此,绝大多数网民持支持我们的意见。有人表示,字表向全国征求意见这个做法太好了,有意义、有价值。此外,还有对我们整体工作程序是支持的。”

姚喜双指出,“说67%的公众支持44个字的微调,是误报。据我们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这和网上的调查数据的吻合。我们会把这个数据反映给专家组,请大家放心。”  

新闻回顾: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
按照《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对此,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发表于 2009-9-8 21: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30多位文字学家呼吁叫停《通用汉字规范表》
作者:邓兴军    北京青年报    2009-08-26   


■翻译学家江枫在座谈会上发言


  教育部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汉字规范表》再起波澜。昨天下午,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通用汉字规范表》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止到本月31日。


  尽管属于自愿参加各抒己见的座谈会,但参与的著名文字学者态度非常认真。参加座谈会的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北京语言大学等的著名专家江枫、王文远、萧启宏、李敏生、张朋朋、许寿椿、王永民等,都准备了书面发言稿。

  按照正在征求意见的《汉字表》,“通用规范”的汉字为8300个,另外包括“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比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等;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

  众学者质疑包含44个“动刀整形”汉字的《汉字表》,其中主要观点有四个:一是人为地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乱;二是《汉字表》于法无据,与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抵触。为了汉字信息处理,20多年来制订了一系列事关汉字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如GB2312(6763个汉字)GB18030(27533个繁体、简体、港、日、韩汉字),而《汉字表》规定“通用规范”汉字为8300个;三是任意肢解、修理汉字。现在我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熟,计算机输入和处理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并无差别,没有必要用改变字形或者简化汉字“割裂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烙印”的汉字;四是爱汉字就是爱祖国。为了两岸文化交流、为了国际的汉字教学,必须保持汉字的传统,任意“改造”汉字会削弱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著名翻译学家江枫说,汉字表在正式颁行之前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是一件好事,标志着曾经被少数语言学家和文改官员垄断的议论汉字话语权开始为普通民众分享;但是据说是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完成的《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未免不够诚恳和慷慨。
发表于 2009-9-8 2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09-9-8 21:37 编辑

官方首回应“汉字整形”:合理吸收各方意见
2009-08-27    新闻晨报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引爆一场争论。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上首次就此事表态:对于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812,教育部宣布,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自2009812日起2009831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按照这份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魅”的右部的末笔由“捺”变“点”……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多数网友认为这是“穷折腾”。近日,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

  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上挂出一篇新闻稿,落款为“《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稿中称,“《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大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发表于 2009-9-8 21: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看待部分汉字“微调” 是否丢掉祖宗传统
2009-08-24    姚晓丹    光明日报   



如何看待部分汉字“微调”


  日前,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征求意见将截至831


  一时间,部分汉字“微调”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许多网站也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不少人对相关汉字法定调整后可能引起的书写混乱、书籍改印以及调整的意义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一些人担心这一调整“将影响自己的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资料”等,另一些人把调整戏称为“汉字整形”,甚至认为此举是“瞎折腾”。

  如何看待此次汉字“微调”?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质疑之一:字形调整是否让公众重学写字


专家解释:调整的是宋体字,我们书写的是楷体字


  当“亲”字的下半部分改为“木”时,一些人觉得它不熟悉也不“亲切”了。与“亲”一样被“微调”的字还有43个,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学习这部分汉字呢?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字形调整是根据45年前《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规则,就是原来已经定的规则里面的两部分意见和原则来制定的。第一个原则是笔形变异的原则,即在左部件最后一笔是横的时候为了连续书写需要变提;第二种是在汉字书写的时候要避重捺,即一个字不要有两个重捺,因此就需要把一个捺变成点。那么变哪个呢?如果这个字上面大、下面小,那就把下面变点;如果下面部件承托上面部件,那么下面就保留捺、上面变点,这是笔形变异的方式。


  “我们字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笔形上的微调,而且这个量还不到千分之六,大家为什么要重新学习汉字呢?”王宁说,加上宋体字是给人阅读的,汉字识别本身有细微性,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楷体字书写的时候是很细微的,但是楷体字现在还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才能确定是否调整,我们现在所调整的,只是供阅读或者供机器、电脑来用的字形,谈不到要重新学习汉字。


  专家还表示,新字形的教学将从字表实施后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开始,而且调整不会影响到在读学生的学习以及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种考试。

质疑之二:改动后电脑识别、字典、书籍改动工程是否很大


专家解释:不会影响电脑对一些字本身的识别、调用


  “琴”是女性取名的常用字之一,“微调”后的“琴”字发生了变化,一些女性在办理证件、考试升学时,电脑会不会无法识别,从而带来麻烦呢?而电脑本身为了增加识别功能需不需要重新制作硬件或软件呢?字典、相关书籍的改动会不会增加费用?“新疆”、“琴台”等涉及的地名改动会增加成本吗?这些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现实问题。


  王宁解释道,汉字在信息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码,在内码里面有一个抽象的标准字样在里面,只要这个字放在码位上,打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重新制造硬件或者重新做软件。对电脑来讲改正一个字的样子不会影响到我们打字,更不会影响到电脑对于过去的一些字本身的调用和识别。

  相关专家也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征求意见阶段,会尽量吸收大家的合理建议;字典等书籍等再版时改动,不会像大家所担心的那样对书籍直接回收;字表的所有执行问题都会和有关主管部门商定。


质疑之三:调整汉字是否意味另搞一套, 丢掉祖宗的传统


专家解释:字形规范化才能快速高效


  一些网友认为,调整汉字如果只注重美感,就把传统的东西丢掉了。比如“杀”字,本身下面像钩像矛,有“杀气”,下面改成“木”后,感觉就变了。专家解释,这次调整字形有些地方参考了台湾的字形。

  对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费锦昌在新华网上对网友解释道:“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他进一步阐释说,在1965年的时候,当时书报上面印刷的字形很混乱,为了纠正混乱局面,文化部和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条规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里面的规则制定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我们发现规则不错,但是它的规则没有贯彻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


  费锦昌认为,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高,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质疑之四:沿用半个多世纪的汉字已成为习惯,现在调整是否“瞎折腾”


专家解释:从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看,才能看到实质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几乎是须臾不可离的,沿用了半个多世纪,这些汉字写法已经成为习惯。一位网友举“矮”和“射”的例子,“委矢”是“射”的意思,而“身寸”却是“矮”的意思,也许我们不知道是在哪个朝代把这两个字写错了,但是既然形成习惯,就没必要纠正。现在的44个汉字修改是不是在“瞎折腾”呢?

  《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举例说,比如弹琴的“琴”,第一个王字最后一笔印刷宋体是平的,现在改为一提,符合书写的习惯,也符合书法家书写的规律,过去很多书法家如王羲之等,都是这么写的,自然、漂亮,更符合书写规律。

  费锦昌表示,这是行笔的自然过程。王宁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作不仅是对写字方面的促进,还是对规范字体的促进,人人都要有规范意识,把字写得规范一些。电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手写字,写字本身是认字的一种手段,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要边写边认,边认边写,学生对汉字有亲和力才能记得住。

  “这就是说,汉字的书写要有亲和性,这样才能增加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我们自己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为止都没有经过变化的表意文字、这样一种让外国人羡慕的文字的热爱。”王宁说,“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是大家写得越方便越好,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整个社会发展、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看到它的实质。”

质疑之五:调整是否给教学带来负担


专家解释:教师每年的知识都需要更新


  虽然不影响书写,但这些汉字笔划的不同还是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负担。该怎么告诉孩子同一汉字宋体写法和楷体写法之间的区别呢?

  王宁认为,老师们的负担确实很重,但是任何一个教师每年的知识都是要更新的。更新这些汉字,其实和教师每年需要吸收的新知识,包括文学知识、语言学知识等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做的调整关键是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老师们是不会对必要的知识更新不耐烦的。

  专家们希望,汉字调整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提出不同意见是必要也是正常的,毕竟《通用规范汉字表》还在征求意见阶段。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宇明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天,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字表的征求意见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字形调整问题。我们一定认真、虚心听取意见并尽量吸收各种合理建议。”
发表于 2009-9-17 22: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整形是不是瞎折腾 决策请分民意一杯羹
作者:admin  2009-08-21 21:04:39     

 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终于面世,正在征求意见。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针对质疑表示,汉字“整形”是微调,是参考了书法美学,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别过来,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正方观点1   必然影响生活   

汉字微调怎么会不影响生活?最少,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改变以往的正确习惯了,最少,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要给孩子纠正新的“错误”了,最少,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面对陌生的面孔了。的确,不会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死攸关产生重大影响,但对我们的文字交流产生的影响的确不小啊。

  这次汉字“整形”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争论?原因不就是因为文字整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吗?如果不带来影响,我们关注它干啥?这两天的媒体报道反复关注汉字整形,就是汉字整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的证明啊。汉字是国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汉字整形必然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是客观现实。司长先生所说的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恐怕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吧?到底影响不影响,还是我们使用汉字的普通人说了算啊。

  殷建光   正方观点2   不能唯专家建议是举   

汉字的演变是中国历史和文化流转的自然产物,在传承中自然淘汰和优化,最终形成为各个时代人们所公认和统一使用的文字系统。汉字不是御用工具和任何外力的产物,不是某个群体的意志,更不是几个专家就能轻易颠覆的。汉字已然形成有序统一的书写和录入系统,任意更迭和改变汉字整体性,无异于绑架民族文字。

  汉字调整有何意义呢?除了让人不无扎堆凑热闹赶时髦之感,只会让我们感受到政策的动荡、随意、茫然,教育政策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稳定的,不能唯专家建议是举,而应该遵从民族的、历史的自然和客观规律,尊重汉字,尊重教育!

  司欣   正方观点3   决策请分民意一杯羹   

前段时间,教育部已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而汉字“整形”后,87.03%的受调查者回应却是“瞎折腾”,民众对“整形”字也普遍“感到不适”和有情绪上的抵触。笔者冒昧质疑:教育部的专家们在汉字微调工作上真的吸纳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了吗?如果是,为什么综合民众意见后的调整方案会遭致大面积的反对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6:48 , Processed in 0.08589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