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62|回复: 0

黎族"甲骨文"黎锦保护喜忧参半 部分技艺濒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1 10: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新闻中心-中国网 china.com.cn/news 2009-07-20  

资料图: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海南黎族织锦。 中新社发 九州摄

中新社海口七月十七日电(记者王辛莉)在中国纺织史上有“活化石”之誉、称为黎族“甲骨文”的黎锦,近些年在社会各界关注下重绽光芒,但其部分技艺目前已呈失传的危境,亟需保护。

黎锦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海岛绵、麻等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元朝时经黄道婆传播,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黎锦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特色,主要织物有龙被、筒裙、壁挂等,其中龙被是黎族进奉朝廷的贡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闫桂君今天向本社记者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掌握黎锦技艺的黎族妇女约五万人,七十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目前人数已不足千人,且多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絣染古老技艺的不足两百人,双面绣技艺的仅五人,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完整掌握。
黎锦保护始自民间。

黎族是中国十八个超百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没有文字,祖上留存下来图案丰富多彩的黎锦被认为是黎族的语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一些研究黎族文化人士在民间收集黎锦。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于良先生二十多年前收集龙被,二○○三年蔡先生多年研究成果《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出版。两年前他又出版《黎族织贝珍品·衣裳艺术图腾百图集》,整理出一百多种图案供黎锦织造企业使用,以此保护传承黎锦技艺。
随着海南对外开放交流日益频繁,旅游胜地名声渐响,代表海南本土文化的黎锦走出深闺。二000年以来,以海南锦绣织贝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黎锦生产企业开发黎锦工艺礼品等旅游产品,使这朵奇葩在商品经济时代再绽光彩。

黎锦保护获得政府支持。

二00六年,黎锦技艺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来中央政府资助九十多万元保护遗产。海南多次在全国和本省展览黎锦艺术,举办赛事和培训班。
海南保亭县四年前出资成立黎锦研究室,三年前研发出黎锦手工提花织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提高了织锦的效率和质量。去年又成功研制黎锦编排模板,首次实现电脑数字化技术编排和图案设计,此举使原由黎族母女口耳传授的黎锦技术获得大举推广的可能。

今年五月,黎锦技艺改造项目获国家专项资金扶持。

然而,黎锦技艺的流失速度仍然大于保护传承的力度。海南省民族学会会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学萍称之为“濒危”。

今年三月,海南向联合国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闫桂君坦言,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黎锦面临失传的危险愈大,黎锦传承、记录、整理和研究工作紧迫,若不采取措施,遗产将难以为继。

目前,黎锦保护缺乏必要经费。海南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经费捉襟见肘使这一基础性工作在艰难中勉强展开。

其次缺乏人才。黎锦传统民族文化优势尚未变为明显的经济优势,后继乏人。

第三认识上不到位。保护多在口号,强调人为赋予的象征意义,应回归黎锦的本源功能。

闫桂君呼吁,未来数年海南政府和民间应投资用于保护和培养黎锦技艺传承人,建立纺染原料植物生产基地,设立黎锦研究机构,制定地方法规保护传承,适度开发和利用黎锦技艺等。(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8 19:20 , Processed in 0.0604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