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5|回复: 0

名人与广告宣传——朱熹的足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 10: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萍庵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3-01-11 09:29  

    如今的各类广告让人眼花缭乱,成了各路明星大碗争奇斗艳的“主场”了。这儿的“大碗”不是误写,正是《水浒》演义里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大碗”。愚以为比“大腕”更贴近些儿。十多年前,有份《文汇读书周报》的“书界短波”栏,头条映入眼帘的是:九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作为某广告片的主角云云。印象中,那则“短波”并无丝毫贬义,指的是关于教育或者某项文化活动。总之,余颇感触于名人广告而不揣冒昧草述一文,名为“朱熹与广告”,这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

    关于朱熹,自都会指其为道学家,或云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不为过誉。而余对朱夫子的认识,理学之外的诗不可以轻忽。幼时诵其“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是《千家诗》里的,朗朗上口而并不晓其蕴涵。作为理学家,自与风花雪月、浅斟低唱一类非可同年语,实有其“兴观群怨”之旨在。唐太宗谓“水能载舟”语可视为同调。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1年)工部侍郎胡铨向朝廷举荐朱熹就是以诗人名义,而非理学身份。传世的《诗集传》是他对《诗经》的个人诠释,影响直至如今。对于胡铨的举荐,朱熹自谦道:

    仆不能诗,往岁为澹庵胡公(胡铨为南宋名臣,号澹庵)以此论荐,平生侥倖,多类此。

    说谦虚话而不让人觉得虚假讨厌,这应该算一例。

    除了以诗鸣,朱熹的名号多,是又一特色。在与其名相对应的表字元晦、仲晦之外,又号晦庵。别人奉赠的即有晦翁、考亭。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信国公”后该封“徽国公”,谥曰“文”,故后世概称“朱文公”。他还自号“遯(dùn)翁”,别号“紫阳”,晚年又号“云谷老人”“云台真逸”“沧洲病叟”等等就不大为人所知了。这“沧洲病叟”恰可与“云谷老人”“云台真逸”做对子。此“沧洲”不是“沧州”,非地名,不是《水浒传》中林教头刺配的地方,而是水滨,隐者所居,古人云“飞竿钓渚,濯足沧洲,独浪烟霞,高卧风月”之“沧洲”。陆游《诉衷情》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亦此义,朱熹的《水调歌头》词“春昼五湖烟浪,秋叶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应是他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述。称“病廋”是因为他身患多年的足疾,且较严重。宋孝宗淳熙间,权臣曾觌死后,朱熹被任兵部郎官,以足疾丐祠。“周必大言:‘熹上殿之日,足疾未瘳,勉强登对。’上曰:‘朕亦见其跛曳。’”(见《宋史·道学传三》)。

    古代上朝陛见是要脱鞋的,称“解履”,想亦不能拄杖(也有既不脱鞋,还佩着刀剑,所谓“剑履上殿”的情况,那是董卓、曹操、蔡京一类人物的特殊“恩遇”,没法比的)。因之,连皇上也亲见了朱熹的“跛曳”状!他是那个时代的名人,更是历史上学术史上的大名人,其病足自也成了名人的名疾。不过,他从未直白地表述,读他的诗如“始悟真源寻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溪”(《偶题》之三)是说水的源头走不到了,只靠竹杖伸到水里弄弄而已,他是拄杖的。晋代郭璞注《山海经》中曾解释这“筇竹”说:“高节实中,中杖也,明云‘扶老竹’。”(见《中山经·龟山》)“病废杯觞寒至骨,哦诗无复更豪夸”(《次秀野咏雪》之三),“病骨竟支离,何当攀去辙”(《游密庵分韵赋诗得“绝”字》),这些地方都只能意会而已。他还有一篇五古《远游遍》,末句云:“无为蹩躠(读音bié xiè,走路艰难的样子)者,终日守空堂。”诗题下小注:“十九岁作。”被足疾所困扰已经多少年了!

    朱熹晚年遇一游方道人,称精医道,主动上门为他治足疾。“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长年累月的痼疾既轻且安,一下子痊可,不再为跛曳而苦恼,那种“悠悠舒而安”“无病一身轻”的感觉让他兴奋之极。不仅给予道人以酬金,还赠诗一首:

    几载相扶借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sū)翁。

    “勃窣翁”即指跛足的老头儿。俗谚谓“病去若抽丝”,哪有这样的神医,一针下去就豁然痊愈?恐怕只有《济公传》里才有这种神话,因为,没过几天朱熹“足疾大作,更甚于未针时”,比原先更为严重了。这才知道上当了,追悔莫及,赶紧派人去追寻那“道人”,但“已莫知其所往矣”,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派人追寻,不是为了讨回酬金,也不是要问责,或作惩戒。朱熹最忧心的事是要追回那首诗,不能让那种人拿我朱某人的诗去招摇撞骗。用朱熹自己的话说是“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误他人耳”。

    说到此,联想到胡适之先生的一件佚事,即1961年4月18日,胡适收到蒋梦麟寄来的一本小说,一位女士的作品,胡未予覆信。按习惯凡来信函胡适都会回覆,尤其友朋熟人,而这次却例外。他说:“往往会有人把我的信作为宣传工具。”是他这次不回信的原因。作为学者,享有大名的人物,处世接物所应考虑的不是个人声名,或云利益的最大化,更高值,而是要念及是否在拿名声供别人利用而贻误大众?古人语“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不也是教人的立身之本么?以故朱子之为朱子,胡适之为胡适,要皆不离此。

    朱熹的足疾和那桩佚事见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五(清代褚人获《坚瓠集》第八集亦录此一节,而文字小有异同),罗大经出生时,朱子或尚在人世(他逝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也即公元1200年,活了七十岁),笔记中所记朱子均为难得的史料,足补史阙。这首七绝诗不见载于他的《大全集》,后人编选集自也没有选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8 22:57 , Processed in 0.1002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