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9|回复: 0

告子:墨家人性论的后期鼻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 11: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Ostrich 于 2013-1-23 11:21 编辑

作者:南方在野  来源: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24183  

普遍认为墨子之后,墨家学派再也无学术高手。但南方在野研究发现,墨子人性论在墨子之后得到了有力的继承。那就是告子。

墨家门生告子,是谁一个什么样的人?

《墨子·公孟篇》中记载了有关告子的三个故事:

①墨子说:“告子言谈甚辩”(长于言谈理论)

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说:“告子这个人,口言仁义但行为很恶劣,请将他开除算了他。”墨子说:“不能。称誉我的言论,而不学我的行为,总要比一无是处要强。现在有一些人在说:‘墨翟的言论没有仁义,尊重上天、侍奉鬼神、爱护百姓,这个言论是没有仁义的。’ 告子总胜过一无是处的人。现在告子的言谈是明辨是非的,他讲仁义并没有诋毁我的言论,告子行为不好,仍然胜过一无是处。”

②同学们说:“告子胜为仁。”(能胜任行仁义的事)

有几个弟子对墨子说:“告子能胜任行仁义的事。”墨子说:“这不一定正确。告子行仁义,如同踮起脚尖使身子增长,卧下使面积增大一样,不可长久。”

③告子说:“我治国为政。”(想当官)

告子对墨子说:“我可以治理国家管理政务。”墨子说:“治理政务的人,口能称道,自身一定要实行它。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且先调整你自身的矛盾吧!”

这三个故事按照时间的排列,应该是①③②。综合以上记载,告子是墨子的一个学生,一个善于言谈的人,他的学术理论本领要远高于他的行动力,所以有时给人口能言,身不行的印象。他与其他的墨子弟子有些不同,他可能成天夸夸其谈讲仁义而不太注意修身,还很想当官,真是性情中人。所以很多同学都看不惯他,对墨子说了不少告子的坏话。墨子也以墨家的要求劝他先调整他自身的矛盾。其实他还是不错的,可能是听了墨子的劝告后,告子实在想当官,于是做了很多仁义的事,以至于后来有几个同学跑来对墨子说:“告子能胜任行仁义的事。”但墨子还是担心告子行仁义不能持久。

人性之辩:告子与孟子的遭遇战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告子。那可是了不起的人物。是今天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门人物,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家。 告子后来与孟子论辩人性问题,反对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千古名言:“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记录了这场辩论: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对于这场思想遭遇战,后来的儒生认为孟子口才很好,辩赢了。实际上孟子在辩论中很不讲逻辑,近乎狡辩。今天学术界多认为孟子并没有真正将告子的观点驳倒。《孟子·告子上》的这个辩论记录,到是让今天的学者对告子的思想越来越感兴趣。《孟子·告子上》对告子言论的保存价值,远远超过本文中孟子性善论本身的价值。告子的那句“食色,性也”从此深入人心。

对告子的综合分析

1.告子生平,早年拜墨子为师,暮年与孟子辩论。

有人质疑《墨子》《孟子》中的告子年代不相合,不见得是同一个人。还有一些儒家学者,甚至说与孟子辩论的告子是孟子的弟子。梁启超对此进行了批驳:“《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直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之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之中年,并非不相及。” (梁启超:《墨子年代考》)。钱穆先生也认为《墨子》《孟子》中的告子为同一个人,并估推其年代为公元前420年—350年。他说:“观《公孟》篇所记二三子请弃告子,而墨子曰不可,则告子殆亦墨子弟子”。(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二“墨子弟子通考”。)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郭店儒简,进一步证实了二书中之告子为同一人。暮年的墨门告子,与壮年的儒门孟子相遇,展开了一场先秦思想史上著名的人性之辩。

2.告子人格与告子思想的关联分析

《墨子·公孟》篇三个故事所反映的告子人格,与〈〈孟子·告子上〉〉所记录的告子言论与思想,有着非常微妙的内在关联性。

首先,告子是一个长于言谈理论,而轻于行动的墨家门生。《墨子·公孟》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告子在理论上是向往墨子学说的,但行动不够积极。这非常符合〈〈孟子·告子上〉〉辩论中所反映的告子形象。告子继承发展了墨子《所染》中的人性理论,明晰了人性的概念“生之谓性”,发扬了墨家重概念的辩论风格;提出“性无善无不善”,与墨子人性如丝的自然人性观一脉相承;“食色,性也”的结论,体现了告子对墨家人性论的高度概况与进一步发展。告子所谓“义,外也,非内也”,与墨子“义,利也。”的利他观相合。这一切都表明,告子长于言谈理论的本领。告子只是与孟子坐而论道,辩论纯人性理论问题,而始终没有与孟子辩论如何去行义,这与墨子常见的辩论重心好象有所不同,但正说明这个告子真实的性。

其次,告子是一个率真而不掩饰自己欲求的一个人。《墨子·公孟》中的告子,不太注意修身,还对墨子直言自己想当官,后来听从墨子说当官一定要口说仁义必行之,就去大行了一番仁义,而且很高调,声势很大,搞得同学门都看见了,纷纷跑到墨子那里去赞扬告子。只有这个率真求欲的告子,才能讲的出“食色,性也”,这样率真的话来。

再次,告子是一个充满人性缺点的性情中人。《墨子·公孟》中的告子, 早先常大谈仁义而不去行动,后来为了想当官,高调行了一些仁义的事,但了解告子的墨子,还是担心告子行仁义不能持久。告子是这样一个人,他赞成和向往墨子的仁义,但他自己实在是耐着性子去行仁义。所以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认为人的本性好比杞柳,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变得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盘。告子早年对墨家仁义理论的矛盾态度,为告子晚年“仁内义外说”之思想争鸣埋下了心理伏笔。

3.告子思想与墨子思想在理论上的师承:墨家学派自然人性论后期鼻祖

孟子曾经哀叹: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告子人性思想,不归于杨,也不归于儒,而是对墨家学派自然人性论的继承。

首先,告子继承与发展了墨子的人性底色论。

墨家学派人性论的理论奠基者是墨家创始人墨子,《墨子·所染 》记载,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所染》篇以染丝为喻,直指“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最后得出结论:“必择所染,必谨所染”。可以视之为墨家后学对墨子人性观合情合理的阐述。文章为我们揭示了墨家人性论之核心观点:人性如丝, 必择所染。在墨子那里,人性先天无善恶之分,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待染的白丝,素色是人性的底色。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正是对墨子人性底色论的全面而概括的理论总结。告子认为人性指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品性,人之初,性本无分于善恶,就如同水无分于东西。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对“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的肯定,进一步说明告子对墨子人性底色论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告子继承与发展了墨子的人性色变论。

既然,生之谓性,人性的底色为素丝般洁白,如水不分东西。那么人的行为何有善恶的分野?墨子认为,人性的弱点:难以抵制诱惑,容易接受周边环境的浸染与引诱。所染得当,可为仁义贤士;所染不当,则贪暴苛刻。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墨子》一书中,墨家学派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色变,《墨子·七患》篇警告世人“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遇到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义而善良;遇到年岁凶灾,老百姓就吝啬而凶恶。人哪有固定的善恶呢!告子则也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意思大概相似。人性发生色变的内在动因到底是什么?《墨子·大取》篇又说“天下为利驱”。《墨子·辞过》篇又指出“人情也,则曰男女”“阴阳之合,莫不有也,虽圣王不能更也”。告子则简明扼要地进行概括道:“食色,性也”。告子继承墨子的人性色变论原理,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分析了人性的变化规律。

最后,告子“仁内义外说”,是后期墨家分裂与争鸣的产物。

告子说:“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所持"仁内义外说",说明告子晚年已经真切认识到人的情感生活与道德普遍性之割裂。这非常符合《墨子·公孟》中那个面对仁义道德律内心充满矛盾的告子形象。

告子"仁内义外说",可以从墨子十论中找到理论依据,在墨子十论那里,“仁”即是爱,爱人非为誉也,必发自内心,是一个爱己及人,爱人如己的过程,所以可以说,仁是一种内在的决定与选择,并非外在的强制。但“义”就不同,《墨子·天志》说:“义自天出。”墨子以天志为法仪,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义在墨家那里就是一条利天下的法律。所以说,“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墨子·经上》:“仁,体爱也。”“义,利也。” 《墨子·经上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着若明。”这依旧不防碍“仁内义外”的理论成立。说明《墨子·经上》成书的时代,墨家学派依旧保持了理想主义者的现实态度。但非常奇怪的是,在《墨子·经下》 篇与《墨子·经下说》篇,突然出现了直接反驳“仁内义外”的章节:“仁义之为内外也,罔,说在仵类”(《墨子·经下》)“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若左目出右目入。”(《墨子·经下说》)。

其实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告子晚年,在墨子逝世后,墨离为三,《庄子·天下》篇说他们“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在这种情况下,墨家不同的学术派别对墨子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并且相互批驳,实在是非常正常的事。

告子“仁内义外”的思想主张,是后期墨家分裂与争鸣的产物。告子作为墨家人性论的后期鼻祖,直面现实,与墨家后学中的空想道德派分道扬镳,坚守墨家人性自然论,将儒家所谓“仁”之道德真相还原为“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将墨家“义”之法律精神概括为“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实际上,告子“仁内义外”的思想主张,既是墨家人性论的逻辑发展,也是告子对墨学发展方向一个有价值的崭新的发展。

告子,是继墨子之后,仅有的一位墨家人性论学术理论大师。非常可惜的是,关于告子的现存文献资料太少,我们只能通过《墨子·公孟篇》和《孟子》中的《公孙丑》、《告子》等篇看到他的某些言论片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0:26 , Processed in 0.0851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