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42|回复: 7

音韵学入门书简介(欢迎大家补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 00: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得声明,对于音韵学来说,我是个“门边汉”。什么叫做“门边汉”呐?这是相对于门外汉来说的,我自认为不是个门外汉,毕竟鲁国尧师的课还是听过一年的,人家可是中国音韵学会的会长呐,我就是再不成器,也不至于还只是个门外汉吧。可又不能叫做“门内汉”,因为门内这词包含的地方太大,我还不敢说自己已经登堂入室了。所以马马虎虎做个“门边汉”算了,不过这个门边是在门的里边。
    还得声明,如果您音韵学已经有些造诣了,此帖不看也罢,省得浪费您的时间,让我觉得吃力还不讨好,甚至是光屁股推磨——转圈儿丢人。
    闲话不说,先谈正题。

    我要介绍这第一本书,就是《广韵》。
    有人说了,你怎么不介绍些入门的教材呢?别急,教材我后面会介绍评论的,从《广韵》开始,是因为这可是经典中的经典,您没用过《广韵》,那些教材看了多少本也没用。
    《广韵》已经有人发过介绍的帖子了,您可以先往这里看:《广韵》简介
该帖已经写得比较全了,您看了以后,对《广韵》基本上也就有个了解了。我再谈几个和它有关的知识。第一,为什么不介绍《切韵》呢?我是想介绍的来着,就是找不着完整的《切韵》。《切韵》的编者是陆法言,编于“大隋仁寿元年”(601年),作者说了“非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但到了李唐王朝,因为科举考试得做诗文,做诗文就得有标准音,所以就拿《切韵》来做个标准。后来又觉得《切韵》不够完善,便不断有人出来给它刊谬补缺,一直补到宋代,出来个《广韵》(增广切韵),《广韵》一通行,《切韵》就没市场了,后来也就渐渐亡逸了。敦煌有残卷,也是那些补缺的书,什么《王一》、《王二》、《王三》的,就不绕您了。
    第二,书前收了陆法言的《切韵序》,要想您以后的音韵学能拿出去唬人,这篇序您得留心细读,最好能背下来。这篇序里边就介绍了《切韵》的成书经过,要想研究《切韵》代表的是什么时代的什么地方的音系(毕竟,音韵学说白了就是一个通语的历史音系学),这篇序就是个重要的参考。而且,序文写得琅琅上口,也可以算是篇美文,背起来也不难,比背《滕王阁序》要省事多了。
    第三,《广韵》有206韵,您会叫了,怎么这么多呀?《广韵》是个综合性的东西,打个比方,如果今天中国的南部都通行广东话,而北方都通行北京话,我编一部韵书,把广东话和北京话的音系都放里面,能不复杂吗?当然也有人会反对我这看法,见仁见智吧。要想您的音韵学以后能达到看懂业内人士文章的水平,这206韵韵目您最好也背下来,怎么背呢?得带序号,一东二冬三钟四江的背,还得四声一贯的背,就是“一东,东董送屋”地背下来。如果嫌麻烦,最少得读熟,知道那个韵大约在哪儿。
    第四,《广韵》现在有余乃永的《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专业人士唬人专用,砖头一样的厚度。上海出版的,可惜印刷水平有限,我看了几个韵,就挑出一大堆的毛病,反切是套红印的,有的地方就忘了印,连反切都找不着,还得去查一般的影印本。我前二年想给它写个校勘记的,现在看来这计划要押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01: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第二本书,我介绍《方言调查字表》。慢着,怎么从方言开始了?呵呵,方言、音韵本来就不分家嘛。介绍《字表》有两个原因,一,你翻翻字表看,不就是从206韵化来的嘛,就是一个《广韵》的音节全表嘛。二,介绍《字表》是为了下文介绍《韵镜》做个铺垫。
     《方言调查字表》现在市面上可不少,要是您以后会搞方言或者音韵,劝您买上十本八本,以后有用得着的地方,说不定还有保值作用呢。《字表》的祖宗是赵元任调查吴语时做的调查字表,《现代吴语的研究》后面就附着呢。以后史语所诸名家对它进行了补充,解放前数次调查方言就用它的(只有董同和不用)。解放后由语言所进行了修订,实际上是由李荣、丁声树负责的。
     《字表》既然名之为表,当然都是表格了。整个就是按206韵来的,不过顺序有所调整。得补充一句,为了方便记206韵,有16个字您得读熟“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什么?您见过?对头,这就是那著名的十六韵摄,记住了看《切韵》系韵书和以后的其他韵书都方便多了。《字表》按的是“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看出来没有,韵母没鼻音的在一起,有鼻音又放在一起,而且前鼻音在一起,后鼻音又在一起。每一摄下面有几个韵不等(限于平声),少的一个(如江摄),多的到七、八个。又分什么开合口、一二三四等,合口就是韵母里面有U的,开口则是没有U的;四个等呢,按您嘴巴张开的大小,一等最大,四等最小。
     《字表》的每个韵里又竖着排了《广韵》的36个声母。再补充一下,宋人有个三十六字母,您得记熟了,就是那个“帮滂並明”什么的。《广韵》的声母与此略同,没有“非”组,在《字表》里“帮”组遇合口三等就变“非”组。另外“照”组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庄”组,一类称为“章”组,具体有哪些声母,您得参看《字表》。为什么《广韵》“照”组一分为二?其实是到宋代“章”、“庄”两组语音混同了,《切韵》时代(《广韵》从《切韵》来,而且语音存古)还是分开的。而《广韵》“帮”组为什么到宋代三十六字母分成两组呢,也是因为语音发展产生了分化的结果。
      这样《字表》横是韵,竖是声,就成了一个音节拼合总表,不过这个表反映的是中古音节的拼合。
发表于 2004-1-12 01: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韵学书目:

《汉语音韵》        王力                                中华书局1980
《音韵学入门》        张世禄、杨剑桥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音韵学辞典》        曹述敬主编,蔚迟治平等编        湖南出版社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01: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介呀

简介就是得介绍,欢迎大家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只列个书目好像不够吧。
发表于 2004-1-12 02: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辅仁大学音韵学资料

<p><span>&nbsp;</span><b><i><span style="font-size: 18pt">&nbsp;</span></i></b><font color="#ff0066" size="5">音 韻 學 簡 介 :</b></font></p>
<p> </p>
<p style="LINE-HEIGHT: 150%"><span>&nbs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 color="#0099ff">&nbsp;&nbsp;
音韻學的發展</font></span><font color="#0099ff"><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東西方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中國音韻學的發展</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由於社會發展的歷史與漢族語言文字等因素</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而呈現出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景況。當西方的達文西(</span><span>Leonardo
da Vinc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致力於發音器官研究的同時</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中國正值北音研究盛行的時期</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這兩者間顯然有極大的差別。中國的</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團音</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在西方卻是稱為</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顎音化</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palatalizatio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這也反映了中西語音學術與上的不同。以下的介紹將中國的聲韻史依古今音韻變遷分成周秦(西元前十一世紀至西元前三世紀)、兩漢(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二世紀)、魏晉南北朝(三至六世紀)、隋唐宋(七至十三世紀)、元明清(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及現代(二十世紀)</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共六個時期</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並分別介紹台灣與大陸近四十年來的語音研究。西方的音韻學發展則依不同的發展重點分成十六世紀以前(文藝復興)、十六至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中葉(</span><span>Noam
Chomsk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的興起)以前及二十世紀中葉以後</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共五個時期。</span></font></p>
<p style="LINE-HEIGHT: 150%"><font color="#0099ff">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對於國外語音的介紹</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除了西方之外</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尚有印度及希伯來的介紹。主要會介紹這兩民族之語音發展的原因是因為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上古語音的發展狀況。最後</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由中國語音發展的背景來看</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傳統科學思想及學術思想背景</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我們不難得知</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中西語音發展各有其不同之主題實來自於大環境思想之不同</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而種種差異實值得我們深深探究。【參考由鄭麗娟及洪振耀老師合著之「中國語言學尋根</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中西音韻學史實舉要」(</span><span>1997</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全國英美文學、語言學論文研討會論文集)。】</span></font></p>
<p style="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 color="#0099ff">&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類會說話,大約有五六十萬年,會寫字要晚得多,大約只有五六千年。到了二十世紀,真是成了語言世界。我們一天到晚說話,也一天到晚聽別人說話:教室、餐廳、寢室、市場、街上、收音機、電視機,都有人在說話。不只是白天說話,有人晚上睡覺也說夢話。說話成了人類的重要工具之一。語言跟人的感覺、行動是直接關聯的。每個人無論工作、做禮拜、游戲都得說話。不論銀行家也好,野蠻人也好,都得說話。因為使用得太普遍了,所謂「習焉不察」,很少人去注意它。近年來,語言的研究逐漸發達,已經成了一種重要的學術。</font></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font color="#0099ff">
人類從有文字以來,到現在只有幾千年。在沒有造文字以前,還有兩個極久遠的時代:最初是「有聲無言」時代,以後是「有言無文」。太古時候,人類跟其他動物一樣,只能發出聲音,不能利用所發出的聲音來組織語言,所以叫做「有聲無言」的時代。以後漸漸進化,知道利用嘴裡所發種種不同的聲音,組織成表達情意的語言;於是人跟人可以對話,知識可以交換,情感更加親切。這個時候還沒有發明文字,所以叫它「有言無文」時代。語言比文字早得多,現在世界上有許多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卻沒有有文字而沒有語言的民族。語言是表情達意的根本方式,文字不過是記載語言的符號吧!語言是人類傳遞思想的一種有系統、約定俗成的聲音信號。</font></span></p>
<p style="LINE-HEIGHT: 150%"><font color="#0099ff">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
春秋時代說話用雅言:春秋時代,雖然侯國很多,可是所謂諸夏,已經逐漸有一種共同的文化,所以當時的語言,除了各地方言之外,還有一種普通話。這種普通話就是以宗周鎬京〈陜西長安縣西〉的音作標準當時叫做「雅言」,像現代的「官話」或「國語」。受教育的貴族,都能說「雅言」。孔子生長在魯國,平日談話,也許用魯國話,可是讀詩書、舉行典禮的時候,就一定用雅言,以正其音。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夏,古時候音近字通。豐鎬是西周舊都,語言最正確,所以稱為「雅」。列國的音不全正,所以稱「風」,也就是方言。詩分風雅,主要原因在此。孔子用雅言,正像現代人公開演說的時候,必須說國語。</span></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3.25pt; 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99ff"><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2.
戰國時代行文用雅言:戰國時代,各國疆域廣了,像齊、楚、秦、三晉、〈韓、趙、魏〉,都自己建立一個文化中心,逐漸「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所以孟子罵許行說話像伯勞。孟子滕文公:「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可是諸子著書,雖然時雜方言,除了墨子以外,大體上還是奉雅言為準。</span></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3.25pt; 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99ff"><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3.
秦漢有普通話:到了秦漢,疆土忽然廣闊,造成大一統的國家,各地方言,更加繁雜;所以秦始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完成了文字的統一。為了維繫這個縱橫萬里的大邦,歷代相傳下來的雅言,仍舊有需要;所以秦漢人撰書行文,大致還承用周代的雅言。漢朝有一位揚雄,寫了一部書叫「方言」,裡面有「通語」「凡語」「通名」這些名詞,就是漢代的普通話。</span></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3.25pt; 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99ff"><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4.
魏以後有韻書統一讀書音:我國韻書,從魏李登的聲類、晉呂靜的韻集,經過六朝諸家的製作,體例漸漸完成。到了隋唐陸法言,集魏、晉、六朝韻書之大成,撰切韻一書。唐代孫愐的唐韻、李舟的切韻,大抵以法言的書為藍本。到宋朝時候,陳彭年等更集隋唐韻書之大成,作廣韻。從宋以後,經元、明、清,一千多年裡面,文人作詩作賦,以及政府考試的功令,都是以廣韻一系的韻書作標準的。所以全國方言雖然差異很大,可是讀書音大致相近。</span></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3.25pt; 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99ff"><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5.
元代的舞臺語:元世祖入主中國,定都燕京,改為大都。大都話並不是國語;那時候的國語是蒙古話,不過他們也得會說大都話。他們喜歡聽戲,就有好些文學家用純粹大都話編戲詞,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元曲。於是乎北平話就成了文學用語;因為它常常用在戲臺上,所以藝術上也可以叫做元朝的舞臺語。當時有一位戲曲家叫周德清,就為編戲度曲的人編了一部韻書,叫做「中原音韻」。這部韻書出版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現在的北平話,跟那時候的大都話都沒有入聲,真是「一脈相傳」。</span></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3.25pt; 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99ff"><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6.
清朝的官話:清朝規定,初作官的,知縣以上都得引見,遠遠地跪在皇帝的面前,高聲報告自己的姓名履歷。當清世宗〈雍正皇帝〉引見他們的時候,因為聽不懂福建、廣東兩省人的話,於是在雍正六年下了一道命令說:這班說土話的人到了旁的省分去做官,怎麼能審判訴訟的案子?坐在公堂上,上下言語不通,全靠那些書吏翻譯,一定會發生流弊。即使他們不做官吧,也得聽懂自己長官的話。從此以後,這兩省的人,應該從小就學習官話,改正土音。這道命令下了以後,福建、廣東兩省的總督巡撫就在各府州縣開辦正音書院。因此北平話正式取得了所謂「官話」的資格。至於文學作品,有一部有名的小說紅樓夢,後來又有一部兒女英雄傳,都是清朝人用當時純粹的北京話寫的。</span></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3.25pt; 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99ff"><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7.
清末的「國語邉印梗呵宄?┠辏?U???兎ǎ?d教育;熱心的教育家,眼看著日本的富強,原因在教育普及;教育容易普及,原因在文字易通、言語統一。於是乎北方有一位王照作了一套官話字母,南方有一位勞乃宣又把這套官話字母編成一種京音簡字,都是以北平話作標準的。這時候才有統一國語的口號。</span></font></p>
<p style="LINE-HEIGHT: 150%"><font color="#0099ff">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8.
民國以來的標準國語:民國成立,政府繼續定了國語政策。民國二年,教育部開了一個讀音統一會,議定注音字母。所謂「讀音統一」,就是規定漢字的國音;這種國音,當時是由全國代表在會場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多數表決的。並沒有指定以北平話為標準。民國七年,注音符號由政府公布。民國九年,用普通話作標準的國音字典也公布了。民國十二年,國語會議決修改國音字典,明白地指出以北平話的音系作國音的標準,凡國音跟北平話不合的都改從北平音,一面修改,一面通知各地方傳習國語的人儘先廢止入聲。民國十五年,國語會把專家研究討論拼音文字的結果,制定了一種國語羅馬字公布出來;十七年,國民政府的大學院〈就是教育部的前身〉,也把它正式公布。二十一年,教育部公布「國音常用字彙」。</span></font></p>
<p style="LINE-HEIGHT: 150%"> </p>
<ul>
  <li>
  <p><span><font size="5">&nbsp;<O:P></O:P></font><O:P><a href="#國內學者及著作"><font color="#ff0066" size="5"><b>國內學者及著作</b></font></a>
  </O:P>
  </span></li>
  <O:P>
  <li>
  <p><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a href="#台灣地區"><font color="#ff0066" size="5">台灣地區</font></a>
  </li>
  <li>
  <p><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a href="#?大陸地區"><font color="#ff0066" size="5">大陸地區</font></a><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nbsp;&nbsp;</font>
  </li>
  <li>
  <p><b><a href="#國外學者及著作">
  <font color="#ff0066" size="5">國外學者及著作</font></a><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font></b>
  </li>
  <li>
  <p><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a href="#西方"><font color="#ff0066" size="5">西方</font></a> </li>
  <li>
  <p><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a href="#印度"><font color="#ff0066" size="5">印度</font></a> </li>
  <li>
  <p><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font><b><a href="#東西方研究時期之對應及劃分"><font color="#ff0066" size="5">東西方研究時期之對應及劃分</font></a></b>
  </li>
  <li>
  <p><b><font color="#ff0066" size="5">&nbsp;</font><a href="#參考書目"><font color="#ff0066" size="5">參考書目</font></a></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li>
</ul>
<hr>
<ul>
  <li>
  <p><b><span style="font-size: 14pt">
  <O:P></O:P>
  </span></b><font color="#ff0066" size="5"><b>
  <span style="font-size: 14pt">
  <O:P></O:P>
  </span></b></font></O:P>
  <span><font size="5">&nbsp;<O:P> <font color="#ff0066">
  <b><a name="國內學者及著作">國內學者及著作</a></b></font></O:P></font></span><O:P> </li>
</ul>
<p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99ff" size="3"><span>&nbsp;&nbsp; </span>
語音學發展導源於宗教上的虔眨?伸吨袊?蠓ㄕ叱鰢?靶鑼W習梵文其途徑及他們的語文師資,最出是來華弘法的天竺或西域僧人,後來加入了旅居中下的印度居士,更有求法規來的華僧和譯場中人。至於西僧教受華人梵文所使用的媒介語,則是漢言。原先他們為了在中域弘法而學習華夏語文,而居住在金河西走廊的小月氏人曾扮演過重要角色。事緣自東漢以至西晉初,印度曾是建國於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國底附庸國,印度僧侶多數董一點宗主國的月氏語,當他們自陸路進入玉門關之後,便利用月氏語向兼通兩種語言的小月氏人學習漢文。此外一本文所考,西僧往往跟旅行商人們結伴東邁,他們在途中可能通過粟特語或<span>Prakrit</span>,跟同行的漢族旅行商人先學點初階漢文,然後再來華後,生活於華言環境中逐漸加強中國語文的能力,於是可以通過漢語來教受梵文。及至華人求法者學過梵文在首途之後,循路西行,沿途所經都西域的佛教國度,而梵文在這些國度的佛寺中是通用語言,因此中夏求法者只要找上一家佛寺,便可使用梵文媒介語來要求幫助,不必先學懂沿途各國的不同語言。自中國跋涉往印度,路途大抵要走上三年,倘使三年來求法者都一直使用梵文跟西域僧侶交涉;甚或在西域順便聽講佛法的話,則達印度時,他們的梵文已很流利了。因此古時循路求法者遠比循海的來得多。至於僧史中載有兼通各種外語的求法高僧,則關乎他們的學習語文能力和興趣,西行不必多學不同語文。
【摘自:題名:溦勚袊?蠓ㄉ?壮鰢?啊⑨帷
发表于 2004-1-12 02: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暨 第 八 次 国 际 学 术 讨 论 会

   
[center]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

张玉来
(215006,苏州大学)[/center]

                   

  传统音韵学作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很少作宏通之论。颜之推《音辞篇》、陆法言《切韵·序》、顾炎武《音论》、江永《音学辨微》、莫友芝《韵学源流》、黄侃《与友人论治小学书》、《音略》等是其中最有影响的论著。黄侃《音略》分为《略例》、《今声》、《古声》、《今韵》、《古韵》、《反切》等内容,是传统音韵学集大成的文章。黄氏《声韵通例》也是重要的论文,该文不像《音略》只作历史的音系分析,而是理性地探讨语音构成及演变的问题。
  廿世纪以来,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重视了宏观的架构,在作细微的不同历史阶段音系研究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上的概括和学科性质及其组成成分的探讨。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的成绩,其一出版了大量的音韵学教材和全面介绍音韵学内容的专著或入门书,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语音史著作和音韵学史著作,这些著作可以称为通论性著作;其二,发表了较多的以探讨音韵学研究的方法、语音演变规律为内容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可以称为通论性论文。如齐佩滲《中国近三十年之声韵学》(《中国学报》一卷二期,1944),丁声树〈〈谈谈语音构造和语音演变的规律〉〉(中国语文,1952.2)、`董同和〈〈近三十年的中国语言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这些论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廿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中出现了数十种通论性著作。这些论著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性强,全面而系统,多带有总结前人成说的特点。其中也有一些著作是全面描述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性强,已经进入汉语史研究的范畴。下面按时代先后择要介绍如下。

                   二

  《中国音韵学研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这本书最早以法文本出版,由1915至1926年分四次出版,1940年由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三大师合译的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商务印书馆缩印重出新版。高本汉的这本书其影响之大在二十世纪罕有匹者。当乾嘉学派登峰造极,音韵学研究“山穷水尽”之时,高本汉这本书让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路。高氏此书的意义不在于研究了一个《切韵》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和一种方法的介绍———历史比较法的观念和方法。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和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上受到批评,但这本书应当是中国音韵学转型为现代语言学之一门部的奠基作。书中许多的错误和不足,由译者进行了改正。
  高氏此书共四卷。第一卷:古代汉语。主要讲述中古音研究的材料和中古音类的划分,其研究的立足点是从《康熙字典》里抄下的反切,这不免就存在错误。第二卷讲语音学,分析语音学的概念及音素分类,并及汉语方言的音素特点,今天看来不免过时。第三卷是历史比较构拟,运用作者所掌握的方言材料和历史材料,讨论中古音的音类之音值,这是第一次全面构拟中古音系的工作,并涉及一些方言的历史问题。第四卷是方言字汇,作者记录了二十四个方言点和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方言材料,及音译材料共三十三种,列表排定,非常好用。
  总之,高氏此书虽然存在各种不足,但其开创之功不可泯,中国音韵学研究能有今天的成就,高本汉是第一功。
  《文字学音篇》,钱玄同著,是钱氏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由北京大学1918年初次印行,后屡有行世,曹述敬编《钱玄同音学论著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收该书。该书共分为五章:纽与韵、《广韵》之纽韵、反切、三代古音、注音字母。在第一章里钱氏介绍了“纽”、“韵”等有关的音韵知识,并提出了语音发展分为六个时期的看法。在第二章里作者讨论了《广韵》的声韵系统,相当于后来所说的今音学。他采用黄侃分析的41声类和他自己的339韵类,并将韵类并为22个摄,运用音标标注阳声韵有-m、-n、-ng韵尾,入声韵有-p、-t、-k韵尾,别开生面,音理显明。第三章讨论反切的缘渊、注音方法及其弊端。第四章即讨论今天所谓的上古音。作者介绍了黄侃的十九纽、二十八部的学说。第五章则是讨论注音字母的,分析了注音字母与《广韵》的声韵对应关系、注音方法等方面。
  总地说来,钱氏的著作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既不完全崇尚传统音韵学的学说,又愿意接受新的音韵学研究方法,在当时可谓领风气之先。较之乾嘉学者斤斤于传统音韵研究的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看来,钱氏这本书知识不够全面,音理不够科学,但从历史上看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后来编写的这种通论性著作或多或少都受到钱氏的影响,应当说钱氏是开创中国特色现代音韵学的第一人。
  《音韵常识》,徐敬修编辑,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初版。该书共分:总说、双声及叠韵、四声、字母、反切、广韵、等韵、古韵及韵纽、注音字母、研究音韵之方法等十章,较全面地介绍了音韵的基础知识,并注意各声韵要素的古今变迁,是一部继钱玄同之更上层楼的入门书。
  《中国声韵学概要》,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印行1929年初版。全书正文共195页。该书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富有科学思想的入门性、通论性著作。全书以语音原理、声韵调的构成与分析、历代语音变迁以及拼音的历史演进几个部分组成。该书知识全面,安排得当,尤注意从语言学理论上阐述声韵问题。全书共四编十三章。第一编总论语音,阐述人类发音原理、语音与文字的关系、时地的影响,讨论了语音发生分歧的原因;第二编讨论了声母韵母的分别以及各种术语的内容;第三编历述古音、今音、国音研究的途径及音系结构的概貌,阐明语音演变的大势;第五编论述字音的构成及注音方法的变化,最后讲述了反切的原理、利弊和改良的情况。
  《音韵学》,张世禄著,商务印书馆,1932年初版。正文208页。全书共有五篇十六章,第一篇讨论音韵学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和音韵学演进的大概。第二篇讨论广韵的体例、韵部、声类及韵书的源流。第三篇讨论古韵(案:即所谓的上古音)。第四篇讨论等韵学的构成及演变。第五篇讨论国音(即“普通话”)系统的来源、中国注音方法的进步及国音字母的价值。各篇之后开列相关的参考书目。这本书跟《中国声韵学概要》一样重视语音学原理的介绍和应用。
  《中国声韵学》,姜亮夫编著,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3年初版,全书正文328页。该书前有作者“序”以及“编辑大意”,共四编,十五章,后有“附录”,即《中国声韵学书目举要提要》。该书为姜氏讲课之教材,其目的“但在使读者明了中国声韵之组成,及历世变流之大势”。(见《编辑大意》)因此,该书接受了现代语音学理论,从音理上阐述声、韵、调的构成及其变迁,并着力分析了《广韵》、古韵(案:上古音)的分韵及组织情况,最后讨论了反切的原理、方法及流弊等。大致说来,这部讲义是述而不作。就其内容来说也算系统得当,组织合理。其不足之处在于对现代音韵学的成果了无涉及,作者自谓“其书不易得,得之亦不易读”。虽然如此,作为入门书,该书仍有参考价值。
  《古音系研究》,魏建功著,北京大学出版组1935年出版。该书系魏氏多年的教学、科研成果的结晶。全书纲目如下:一、古音系的分期;二、古音系的内容;三、研究古音系之材料;四、研究古音系之方法;五、研究古音系之条件;六、古音系研究的实际问题。在这部书里,魏氏大致依钱玄同先生的分期法将古音分为七个时期,提出了声、韵、调、词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明确确定了分部、审音、论变、探源四种研究方法,提出古音研究的十六项材料:文字的假借、谐声、韵文,反切、直音,注疏及校勘记,韵书、字书、音韵学专著,古今方音,中外译音,连绵词及古成语,汉字支音,同语族语。研究古音应具备知难、理惑、持衡三个条件,并提出了二十八个应研究的实际问题。魏氏此书跟其以前其他通论性著作相比,做到了既能总结以往的成绩,又贯穿着理性的探讨,既能介绍材料,指明方法,又能提出实际问题。
  《汉语音韵学》,王力著,最早由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印行,初名《中国音韵学》。1956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始改称《汉语音韵学》。全书共分四编:绪论、本论上(广韵研究)、本论中(由广韵上推古音)、本论下(由广韵下推今音)。绪论讲述了语音学常识、汉语音韵学名词、等韵学;〈〈本论上〉〉着重讲述《广韵》的由来、声、韵、母的音类和高本汉的拟音,〈〈本论中〉〉讲述了上古音研究的历程,阐述了顾江段戴钱孔王江(有浩)章黄等在古音研究上的得失,并讨论了音值拟测和声调问题;〈〈本论下〉〉讲述了《广韵》之后的韵书音系(礼部韵略、集韵、五音集韵、韵会、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音韵阐微)和现代官话音系及各大方言音系。大致说来该书是“什九为古今诸贤之说;一得之愚,则存乎取舍之间。”不过,虽然这是一本编辑而成的教科书,但作者广事搜罗,加以排比贯串,体系整齐,很便于初学。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丰富的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素养,在当时是讲解音理最好的一本音韵学教材。另外,作者附录的大量参考资料为学者提供了方便,减省了搜集资料的麻烦。《汉语音韵学》侧重讲解中古、上古、近代、现代各音系的研究,正好跟罗常培先生的《汉语音韵学导论》相得益彰。因此,这两本书成为本世纪后半段最有影响的两部概论性著作。
  〈〈声韵学大纲〉〉,叶光球著,1936年初版。这是一部纲领性的著作,也很注重对语音学知识的介绍。共有四章:韵学概要、声学概要、反切、等韵学概要。虽然结构上还是传统的部门,但作者将韵、声作历史的纵的介绍,而不像其他著作总是某做断面介绍。作者所涉及的材料也较丰富,注意对近代和现代语言材料的介绍。
  《中国声韵学通论》,林尹著,1937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46年再版,1961年由台湾世界书局重印。书前有钱玄同、顾学颉和作者自序。该书跟同时代的其他著作相比没有鲜明的特色。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共讨论了五个问题:一、声韵与文字之关系;二、治声韵学之途径;三、声韵之名称;四、韵书之起源;五、历代字音之变迁。所论五个问题大致是本之成说,如二本之于罗常培之审音、正名、明变、旁徵;五本之于钱玄同之《文字学音篇》;三本之于黄侃氏之《声韵通例》等。第二章声:讨论声母问题,大致从语音学原理入手,讲明声母的发音构成,然后探讨声母用字的源流和广韵四十一声纽的组织构成。第三章韵:讨论韵母问题,也是先从语音学入手,讲解韵母的构成,然后讨论四声与韵目的配合、阴阳入三声的区分、等呼,最后讨论《广韵》206韵二百九十四韵类的结构情况。第四章反切,讨论了有关反切构成、拼读等方面的问题。总之,该书相对于旧派音韵学书来说加进了语音学的内容,强调音理、音素的重要性,相对新派音韵学书来讲又过于音类化,音值又不讲得不够。这可能跟林氏既师事黄侃氏,又师钱玄同氏有关,这种矛盾体现了新旧学理的不同。
  《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著,1938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再版,作者增加了《重印后记》。这是第一部音韵学通史,共分上下册。上册从上古讲至隋唐,下册从宋代等韵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举凡音韵学的有关方面,作者几乎都涉及到了。该书史论结合,既有史的线索,又有是非评断,资料征集丰富,作者见识高卓,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音韵学通史。作者所附《重印后记》是一篇讲述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音韵学研究成绩的:一、中古《切韵》音系的研究,二、上古音的研究,三、近代音的研究,对各种学说作者都有评论,并发表了很好的个人意见。
  《古音说略》,陆志韦著,最早为1947年《燕京学报》专号之二十,1985年中华书局收入《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陆先生此书是继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之后,中国人自己写出的第一本全面讨论音韵史的通论性著作,它既不是教材也不是入门书,是真正的学术专著。陆先生此书主要目的是研究先秦音系,因此该书讨论《切韵》部分比较少,主要是修正高汉本的一些说法,比如批评“喻化”说,主张全浊声母不送气等。陆先生在上古音的讨论中注意谐声关系和《诗经》押韵关系的分析,系统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音类间的疏密关系,讲求音理的调适,所讲各音类的构成及变化多有新意,如重纽的介音,二等字的介音等。
  《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著。这本书是著作多年讲授音韵学课程的结晶,最早于1949年在北京大学出版,原名《中国音韵学导论》,1956年重印时改称《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该书共有五讲:绪论、声类之分析、韵类之分析、调类之分析、汉字标音方法之演进。书后有“唐诗拟音举例”一个附录。著者在自序里说:“这本书的性质,仍然侧重音理一方面。它的主要目标只想讲明白汉语音韵学里的声、韵、调、切四个概念。中间虽然也有涉及历史的地方,只是想依据语音学原理把传统的音韵学术语加以爬梳剔抉;还是横的叙述而不是纵的叙述。至于历史上各期音韵特征,统通留给‘各论’去讨论”。正如著者所论,本书十分重视从音理上阐述声、韵、调、切的内含及其历史的变迁。罗先生精于音理,对各类术语阐释明晰,提纲挈纲,正像作者分析“内外转”、“轻重”一样,令人耳目聪敏,把音韵学上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名词术语全都讲清楚了。罗先生书中提出的研究音韵学的方法:审音、明变、旁征、祛妄更是深入人心,几乎就是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向导。作为概论性著作,罗先生的这本书应是最具理论色彩的优秀著作之一。另外,这本书作为教材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全是或几乎是撮抄而成,而是积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浓缩而成,这种学风也令人敬仰。
  《中国语音史》,董同和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3年初版。这是一本189页的通论书,这本书的目的是“元元本本的告诉人家研究古音有些什么材料可用,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现在已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自序)全书共有十一章,大致跟后来《汉语音韵学》相当,只是内容稍微简略一些。这里就不详述了。
  《中上古音韵学纲要》,高本汉著,最早出版于1954年,聂鸿音中译本1987年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高本汉晚年对自己汉语音韵研究的总结,他说:“这部著作的目的并不是要提出汉语历史音韵学领域的新理论和新结果,而仅仅是要对中古、上古音系的构拟做一个总结,对于汉语从上古到中古,再从中古到纷繁的现代方言的逐渐演化,只不过略微有所涉及,而不做全面综合的描写。”全书只有两章,第一章中古音,第二章上古音。整书的音系结构和构拟大致是高氏以前各种学说的总结。
  《汉语史稿》,王力著,1957-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第一部汉语史著作。上册讲语音史,中册讲语法史,下册讲词汇史。上册实际就是一部汉语语音史,是王力先生1986年出版的《汉语语音史》的蓝本。在该书里先讲《广韵》音系和上古音系的结构和拟音,再讲由上古到《切韵》,由《切韵》到现代汉语(主要是普通话)的结构变化和音类、音值的变化,基本是三段论。这本书今天看来有些事实的描述或对材料的认识上有偏误,但是其开创之功至巨,基本研究方法影响极为深远。特别值得一提的,王力先生在第一章绪论里《汉语的系属》、《汉语的文字》里特别强调汉藏语言比较的重要性和谐声材料的可辨性,联想到当前汉语史研究的现况,其意义特别重大。
  《汉语音韵学常识》,唐作藩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初版,正文86页。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是介绍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普及音韵学的知识。全书共有六个部分:绪论、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来源。这本书文字浅显,叙述流畅,是一本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的入门书。
  《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这是王力先生写的一本入门书,较之《汉语音韵学》篇幅变小,但理论色彩变浓了,举凡汉语音韵的有关基础知识,都有介绍,全书共有八章:语音学常识、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反切、韵书、字母、等韵、古音(上)、古音(下)。每一部分都贯彻着分析与古今演变的原则。“等韵”部分的分析尤为精辟。在入门书中,这本书实为佼佼者。
  《汉语音韵学》,董同和著,最早由台湾广文书局1968年初版,中华书局2001年新版。董先生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台湾出版的最有影响的通论性著作,至今在海内外仍经常被引用和当教材使用。该书共十三章:引论、国语音系、现代方音、早期官话、《切韵》系韵书、等韵图、中古音系、中古声母的简化、由中古到现代、古韵分部、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上古声母、上古声调问题。最后附有《语音说略》一文。董先生此书既介绍一般的知识,也结合自己的研究讲述不同阶段的音系构造,既述又作,是优秀的入门书。
  《中国声韵学大纲》,谢云飞著,初版于1971年,1987年出版增订本,台湾学生书局印行。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声韵学概论书。全书共六编:绪论、现代音、近代音与近古音、中古音、上古音、声韵学之实用。作者在书中除了介绍有关前人的研究成果外,也注意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上古音部分作者主张古无次清音,匣纽归见纽等。该书作者在语音史划段上也很有特点,按历史次序为:
  上古音:周秦古音
  中古音:切韵系韵书时期之语音:切韵
  近古音:经大事归并后的切韵音系之馀绪的语音,像集韵、礼部韵略、五音集韵、古今韵会
  近代音:早期官话:中原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等,又称“中原雅音”
  现代音:现代标准语及现代方言。
  在编排次序上也讲究由今及古,便于初学。
  《实用声韵学》,王文涛著,197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印书,全书共有正文206页。该书首先对声韵学进行概述,讲明有关基本概念,然后按照中古音(六朝至唐宋)、近古音(元明清)、上古音(周秦以前)、现代音的次序讲明各代的声韵组织概貌。最后讲音变,讲解音变的各种现象以及音变规律在训诂上的应用。总之,该书叙述全面,历史轮廓清楚,讲求实用。其较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注重声韵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联系。
  《声韵学》,施云山著,台湾华联出版社1972年印行,全书共198页,共五章,即:绪论、语言学之基本知识、现代音与近代音、中古音、上古音。该书叙述简明,从语言学及有关语音学知识介绍起,然后简述各代语音的大致系统状况。其不足之处,在于介绍内容不够全面,读者从中不能得到全面的声韵知识。
  《声韵学通论》,宋金印著,1972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全书正文共148页。这是一部普及性读物,重点在介绍有关声、韵的知识,并不着重于对某一音系的分析,而且注意对近代北音及现代国语注音符号的介绍。共分五章:绪论、论声与韵之定名、论声类、论韵部、结论。
  《六十年来的声韵学》,陈新雄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版。该书讨论七十年代之前六十年的音韵学研究,全书共三章:切韵学,古音学、等韵学。综观该书,既总结了传统音韵学(章黄以来),又评价了现代音韵学(高本汉以来)的得失,占有材料较全面,评述允当,态度严谨。最值得的一提的是,陈氏讨论问题能够朔源沿流,学术脉络清楚,如对《广韵》声、韵、调的分析,既知过去,也讲现在,极有利初学。
  《中国声韵学》,潘重规、陈绍棠合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初版印行。该书共290页,也是一本概论性入门书。全书共六章:绪论、声、韵、声调、标音方法之演进、历代声韵之沿革。该书在编写体例上注重讲述声、韵、调的基本内含和术语,对历代语音系统的流变安排的篇幅较少,较适合读者从理性上认识声韵学的基本内容,跟语音史也易于分工。
  《汉语语音史概要》,方孝岳著,商务印刷馆香港分馆1979年初版。该书对汉语各时期的语音结构及其演变各有论述,强调韵文在研究语音史上的作用,强调韵部实为韵摄。该书材料充实,论述清晰。
  《汉语语音史讲话》,邵荣芬著,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印行,全书共143页。这是一本介绍汉语语音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入门书。全书共分七个部分:一、引言;二、上古汉语语音;三、中古汉语语音;四、近古汉语语音;五、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六、汉语韵母系统的发展;七、汉语声调系统的发展。另有“汉语语音史重要文献评介”一个附录。综观全书,著者全面系统地把汉语语音发展的各重要阶段的音系结构及其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介绍给了读者,在很多重要的语音史问题上,作者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古音概说》,李新魁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印行,全书共139页。这是一本讲述古音知识的读物,作者称“在编写原则上是求其‘广’而不求其‘深’,求其‘通’而不求其‘僻’。”全书共分七章:古音与今音、古代的注音方法、古音的分析、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古音的运用。虽然作者力求只讲基本知识,但这本书里也有一些作者的见解:如上古声母的构拟、次入韵的设立等,阅读时须读者认真体会。
  《中国古代韵书》,赵诚著,中华书局1979年印行。该书较全面地讨论了历代韵书的结构体制、特点、作用,并介绍了一些韵书之间的传承关系。全书共分八章:韵书产生的条件;韵书的萌芽和发展;韵书的定型、修订、增补;官韵的形成,正统韵书的改革,《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平水韵和诗韵;词曲韵书。另外,书前有前言,后有四个附录。该书叙述韵书产生、发展的脉络清楚,对各重要韵书的介绍也能够简明扼要。虽然该书是专讲韵书的,但由于韵书是汉语音韵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音韵学概论书。另外,该书中可能因为对一些韵书的渊源缺少全面了解,也不免有些不妥之处,如对《韵略易通》的介绍,这需要读者应去查看原书。
  《汉语音韵学初步》,王力著,198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这是王先生应叶圣陶先生的要求写的一本浅近的音韵学入门书。由于音韵学是专门的学问,不可能让人一读就懂,因此,王力先生在“序”里说:“自己看一看,也还不够浅近。那有什么法子呢?”全书共五章:现代汉语音韵、字母、韵部、四声、古韵,每一章简单介绍,辅以较多的例证,以求便于理解。
  《汉语音韵讲义》,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本是教育部和语言研究所合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用的讲义,后发表于《方言》1981年第4期上,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印行单行本。该讲义是讲述《广韵》、《切韵》语音系统及其到现代普通话发展变化的。该讲义的《广韵》、《切韵》语音系统跟《方言调查字表》的系统完全一致。该讲义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各种语音成分及其变化列成各种表格,各种音变的条件眉目清晰,其讲述文字也简单明瞭,是学习掌握《广韵》、《切韵》音系及其到普通话变化规律的方便的入门书,其影响很大。另外,该讲义还附多种习题,有便于初学。
  《汉语语音史纲要》,史存直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初版。史先生此书对汉语的调类、韵类、声类变化过程及普通话的来源都做了描写,并具有自己的特色。作者认为上古只有十六部,中古有十七摄等,这些见解与学术界的一般认识有较大的不同。
  《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印行,共200页。全书共三编,第一编“总论”,讲述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是什么音韵学、音韵学的功用,传统音韵学分析汉语语音的方法和术语、反切等。第二编“广韵”系统,阐述了《广韵》的渊源、体例、声、韵、调结构。第三编“古今语音的比较”,重点讲述《广韵》声、韵、调跟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调的历史演变关系。因此,这本书大致是专讲《广韵》跟普通话的,不是全面的音韵学教材,是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方言研究服务的。因此,其性质跟《汉语音韵讲义》相似。
  《汉语语音史要略》,任铭善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这是一部篇幅很小的讲义,只有89页(大32开),但却讲述了汉语语音发展史的基本轮廓,并多有新见,如汉语语音史的分期,古代的正音标准等问题的讨论都很有新意。
  《音韵》,李思敬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印行,全书共123页。全书四章:汉语音节概述、《中原音韵》音系、《切韵》音系、《诗经》音系。书前有“前言”后有“小结”。作者大致以研究材料为标准把古音分为三期,跟一般说法相比即北音学、今音学、古音学。“汉语音节概述”一章大致讲汉语音韵学分析汉语音节的方法和各种音类的称名。总地说来,这本书重点讲述了“古音类怎样画分,古音读怎样构成”(前言)两个基本问题,把音韵学的基本内容较全面地介绍给了读者。
  《汉语音韵学纲要》,史存直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印行,全书共147页。该书共分五个部分:绪论、《切韵》系统的旧韵书、等韵学、《切韵》系统之外的重要韵书、周秦古音。总体上说该书与其他相类著作没有很大不同,但作者在书里经常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他认为韵图中的重纽是综合几种不同韵书的编余物(78页),提出上古二十六声类,十四个独立韵部和两个非独立韵部等,多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初版。这是王力先生修订《汉语史稿》为《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语音史》三部之一,对《汉语史稿》语音部分作了较大修订,体系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韵书、韵图、方言和方法。第二部分历代音系,将语音史分为先秦音系、汉代音系、魏晋南北朝音系、隋—中唐音系、晚唐—五代音系、宋代音系、元代音系、明清音系、现代音系,最后列出历代语音发展总表。第三部分为语音的发展规律,讨论了语音的自然变化和条件变化,并分析了不规则变化。这部语音史较之王力先生前此的体系有了较多的变化,最大的不同是分段处理,并选择某一音系为某一历史阶段的代表,不再是从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段模式。某些说法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先秦声调的分布为舒平上::促长入短入,而不再像《汉语史稿》那样认为平上也分长短。
  《音韵学》,陈振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该书与其他以音韵学命名的著作不同,作者具有语音史观念,将上古音分前后两期,并讲述两汉魏晋南北朝音系、隋唐音系、五代音系、宋元音系、明清音系,已有了语音史的轮廓。作者在全书中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如上古“江”部独立,等韵图所反映的音系具有实在音系价值等。作者对汉藏语的研究成果吸收不多。
  《汉语音韵学》,李新魁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初版,正文418页。这部书共分四编十六章,第一编概述了历代韵书制作的情况及有关反切的知识,第二编叙述了前人研究《广韵》音系的成果并阐述了著者的一些看法,第三编讲述了等韵的原理、名词术语,并介绍了比较著名的等韵图,第四编介绍了上古音研究的成果和著者的一些见解。总地说来,这部书继承了传统的音韵学划分的类别,第一、二编大致相当于“今音”,第三编相当于“等韵学”,第四编相当于“古音学”。本书较为突出的特点是,不像一般通论性著作述而不作,而是经常表明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多有参考价值。
  《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何大安著,大安出版社,1987年初版,全书正文共316页。这一部从语言学角度讲述了研究汉语音韵学所应具备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实质也是一部通论性著作。该书跟以往的通论性著作不同的是,特别注意语言学新知识的介绍,如“音位”的分析方法、语音变化的原因、比较方法、内部构拟方法以及语言间的接触影响,最后介绍了中国境内的语言和方言的概貌。总之,该书以浅显的语言学理论,讨论了语言和音韵有关的基本问题,是一本新颖的入门书。虽然如此,作者在这部书里还是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见解。比如第十七章《汉语音韵史的分期》里作者写道:
  汉语的基本骨干在三、四千年以前定型之后,仍然不断与北方、南方的非汉语发生接触与融合,留下各种顶层与底层的影响痕迹。它与南方民族的接触与融合,是渐进的、缓慢的,所以今天南方汉语变化的步调慢。北方汉语与北方民族的接触与融合,是激烈的、快速的,所以变化多,简化的程度也就更甚于南方。
  又比如,作者讨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标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连续体,在时间上是不能骤然分割的,这样在分期上过去琐碎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应当以规则系统变化的大小来进行分期,也就是应以音节结构的变化为原则,而不是以音位上多一个音少一个音为原则。据此,作者将汉语语音史分作三段:
  上古汉语:C(C)(M)(M)(m)VE
       周秦、两汉
  中古汉语:(C)(M)(M)V(E)
       魏晋、南北朝、隋唐
  近代汉语:(C)(M)V(E)宋、元、明、清
  注:C辅音、V元音、M介音、E韵尾
  该书共分为五部分,十七章,即:
  1、导论:第一章  语言、言语、语言学;2、平面分析:第二章语音,第三章音位,第四章音韵系统,第五章声和韵;3、历史观察:第六章语音变化,第七章音韵变迁,第八章变迁的机制和动力;第九章比较研究,第十章内部拟测。4、语言接触:第十一章语言关系中的血缘与地缘,第十二章语言接触的社会背景,第十三章语言层,第十四章语言融合;5、关于汉语:第十五章:中国境内的语言,第十六章现代汉语方言,第十七章汉语音韵史的分期。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部分,作者在这一章讨论了许多别人很少在通论性著作里讨论的问题,如语音演变的机制和动力,比较法和构拟法的应用等等,写得都很精彩。
  《汉语音韵学史》,周斌武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初版。该书共五章。绪论部分讲述了音韵的结构单位声、韵、调的基本知识、双音词的音韵结构,音转的构成,音韵与训诂的关系和反切及其以前的注音方法,大致是音韵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古音韵学,介绍宋代以前的音韵学研究,包括汉魏六朝的韵书、《切韵》、唐代韵书、宋代韵书、韵图和等韵学等内容。第三章讲述近古音韵学,实际包含元明时期的音韵研究,主要讲述了《中原音韵》、《洪武正韵》、《西儒耳目资》等。第四章清代音韵学讲述清人对上古音、《切韵》和《等韵》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近代音韵学,讲述近代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及在此背景下音韵学的研究成果,评价了李方桂、罗常培等人的音韵研究成绩,该书线条粗具,主流明晰,唯具体内容不周全,所述多有空白。
  《古音之旅》,竺家宁著,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87年印行,这是一本随笔性的通俗读物,把相关音韵知识放进单篇有趣的文章里提供给读者,如《听听古人的声韵——声韵学的效用和目的》、《有趣的复辅声》等等。
  《应用音韵学》,李葆瑞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初版。本书注重音韵知识的普及,介绍了《切韵》音系的组织和先秦古音研究的成绩,并特意介绍了先秦古音在训诂学、校勘学上的应用。全书共分:绪论、切韵音系、先秦古音、先秦古音知识的应用四章。该书从应用的角度介绍音韵知识,是其突出的特点,在论述古音系时总联系着现代语音的变化及古文献的阅读。
  《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何大安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九十,1988年出版于台北。这是一部讨论音韵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的书,主要从方言接触的角度,体察音韵结构的变迁。作者认为“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结构”,语言结构的改变有其内部分化和外部接触两种原因,研究音韵结构变迁可以分发生学研究法、探求规律法、求取语言通则法。全书共八章:一、概念与架构:是导论性文字。二、关于规律的一些省察:集中讨论了结构变迁规律的各种特点和规律所反映的变迁与语言的相关性。三、特殊的演变方向:讨论了变迁的结果,即语言或方言的共时或历时的差异,是对变迁规律作出不同的选择造成的,也就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回头演变,规律逆转,比附演变。四、结构调整:变迁规律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结构成分的变化,也就是语言结构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这种调整主要有:重估、非平行演变、无中生有、音韵妥协四种。五、方言接触。六、方言史。七、规律影响面的研究。总之,该书以汉语为基本材料来探讨语音结构的共时和历史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其成果是很令人兴奋的。
  《古汉语音韵学述要》,何九盈著,198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印行。该书是一本音韵学入门书,书名虽为《古汉语音韵学述要》实际是指古代的音韵结构,不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方言。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编写体例上与其他有关著作不同:一、作者认为反切与韵书有密切关系,因此应将反切和韵书放在一起讲。二、作者认为“学习音韵学应当从等韵学入门,无论是研究今音学,还是古音学,都要以等韵学为基础。”(该书《前言》)。这样作者就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讲述等韵学。作者讲述“古音学”部分时,区别为“传统古音学”、“现代古音学”也符合学科史实。总地说来,该书叙述前人成果准确明晰,不足之处在于很少顾及语音演变的历史,缺少音系结构的系统感。
  《古音学入门》,林庆勋、竺家宁合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初版。这是一本入门性、普及性的读物,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中古音,下编介绍上古音,除了简要地介绍中古、上古音韵的结构系统之外,作者注重讲述各个问题的来胧去脉,并作讨论,就问题研究的材料、途径、方法也多有介绍。
  《音韵易通》,顾义生、杨亦鸣著,张世禄审订,中国矿业大学1989年初版。这是一本讲述音韵知识及其功用的入门书。全书共分:音韵学的功用、音韵概述、声母及其演变,韵母及其演变,声调及其演变,等韵简介、诗词曲赋的用韵等七部分内容。讲述浅显,举例常见。
  《实用音韵学》殷焕先、董绍克著,齐鲁书社1990年初版,全书共有正文607页,分引言、上编、下编三部分;上编共五章讲述北京音系统、《广韵》音系统、北京音同《广韵》音的对照、《中原音韵》音系统、上古语音系统。下编共十章讲述语音的演变规律、反切今读、假借字、声训、《诗经》用韵、诗律、词律、曲律、四六文、韵书的使用等内容。从全书来看,讲述音韵结构多为择善而从,少有个人意见;讲述应用重在通训诂破假借及诗律学等语文学和文学范畴,大凡主要的方面都已讲到,对声训、假借的讲解有些地方富有新见。唯音韵学在方言调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少有涉及,似亦难以周全。总地说,该书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和实用参考书。
  《广韵导读》,严学宭著,巴蜀书社1990年印行。该书虽然是专讲《广韵》音系的,但作者却把这个音系跟周秦古音、现代方言、汉藏语系作了广泛的比较,实际上是汉语音韵学的通论著作,只是拿《广韵》作基础而已。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一、引论,详细阐述了《广韵》的作者、版本、功用、音系性质、结构框架等内容;二、内容:全面分析了《广韵》声、韵、调的类别及其音值,评判各家之得失。并对其作出了等韵学的解释,诸如重纽、纯和假等的区别、内外转的区别等都作了探讨。三、比较。作者把《广韵》放进历史长河中跟上古、现代、汉藏语系作了多角度比较,并以此来印《广韵》音系的类型特征。四、资料,这一部分作者把跟《广韵》有关的资料如切语沿革,又切与互见,后加字、反切折合、讹夺等收入附录供人查阅。该书的《自序》是篇很好的讨论音韵学的理论性文章,提出了诸如学科内含、研究方法等重要见解。
  《音韵学纲要》,赵振铎著,巴蜀书社1990年印行。该书除了《导言》外,共有三个部分,一、中古音系的分析,二、上古音的考订,三、音韵学的作用。该书虽然跟多数概论书一样也分中古音、上古音,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注意各部分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的介绍;二、注意联系现代普通话和方言来辨认掌握古今语音演变的对应规律;三、强调音韵学对有关学科的作用。四、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如《广韵》反切上下字表,与成都话的比较表等等,都有便于学习者应用。该书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对北音学的阐述,对等韵学的介绍也十分薄弱。
  《汉语音韵学引论》,汪寿明、潘文国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该书是一部教材。它突出的特点在于讲述《广韵》、上古音系时排比众家学说,多所评论,并突出史存直先生的结论。该书所附练习题目有便于初学。
  《音韵学概要》,谢纪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这是一部教材性的著作,知识以中古音为主,并旁及上古及现代音。各章后面附有“思考与练习”以便于初学。
  《汉语韵学古籍述要》,李新魁、麦耘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该书虽然只是各类音韵文献的提要,但由于这些文献是音韵研究的基本材料,研究这些材料,实际就是全面研究音韵学,因此该书仍然算作一部通论性著作。全书共对1911年前出现的五百余种音韵文献作了提纲,分古韵类、今韵类、等韵类、近代音类、字音类、对音类、论著类、综合类八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是目前最为全面的韵学著作提要。大致说来,作者探讨全面,评述得当,描述音系清晰。但也有一些暇癖,比如,《韵学大成》著者濮阳涞,实为复姓濮阳,并非濮姓,失之于考。又,有些韵书,作者可能限于条件并未提要,如莫铨《音韵大全》。有些分析过于简略,如《皇极声音字通》。作者如有可能未来可以重订。
  《汉语语音史》,黄典诚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初版。该书对从上古到现代官话的语音变化都有勾勒,对每一历史阶段的语音结构都有自己的见解,比如作者认为上古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入声也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强调上古只有19个声类,阐述了作者弱声强韵、强声弱韵等语音变化模式。唯对近几十年上古音研究的成果吸收不多。由于校对原因,书中印刷错误较多,出版社应负有责任。
  《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著,复旦大学1996年初版。该书据作者自序本是一本讲义,但这本讲义独有特色,主要讲述高本汉以来的研究成果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分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讲述了现代音韵学的诞生。《切韵》音系的研究、上古音的研究、近代音的研究。分论部分讲述了《切韵》的性质及其音系基础、中古汉语的重纽问题等八个专题。该书所讲述和讨论的问题大致涵盖了高本汉以来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在某些问题上作者贡献了自己的见解。
  《音韵学讲义》,曾运乾著,原为曾先生生前的讲义,由郭晋稀整理,中华书局1996年初版。全书共有宋元明清之等韵学、广韵学、古纽及古韵学等三大部分,实际上包括了上古、中古、等韵三大部类。总地说,该书材料丰富,重视文献本身类的区分,并用旧的语音理论(如侈楸等)解释变化。其中曾氏著名的喻母两分等成果在讲义里都有体现。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新旧音韵学的混合物,不失为一个时代的代表。
  《当代中国音韵学》,李葆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初版。是申小龙主编的“中国文化语言学丛书”之一种。该书虽命名为“当代音韵学”实则是作者对音韵学研究的有关理论、方法、研究手段等问题的研究。全书体现了作者所强调的音韵学的人文特性,对前此的研究成果多有品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型。唯作者在强调音韵学人文特性的同时,对音韵结构的特性强调不够,“科学主义”之于音韵研究实在还是本质性的。
  《汉语声韵学教程》,丁忱著,武汉大学出版,1999年初版。这是作者在武汉大学的讲义。全书分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北音学四章。该书讲述知识较为全面,唯对近现代音韵学新成果吸收不够,对有些问题的陈述欠缺现代音理的阐述。
  《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著,陕西师范大学1999年初版。该书也是一本讲义性质的通论书。全书分绪论、音韵学基础知识、中古音、《中系音韵》和近代音、上古音研究、等韵学及等韵图等六章。该书纲目安排合理,讲述清楚。
  《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上古音和中古音成果的总结,是近几十年来音韵学研究中最富创造精神的通论性著作。全书贯彻了精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方言、同系民族语言的运用融合到各个问题的研究中,所得结论多数持之有故。该书在研究方向上将起昭示作用。
  《汉字形音学》,李思维、王昌茂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该书系一部教材,上编为文字部分,下偏为音韵部分。音韵部分共四章,介绍了基本概念和中古、上古音的大致情况,知识介绍平实,知识结构也较周到。
  《音韵通讲》,联振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版。这本书虽出版于二十一世纪,但其酝酿应在二十世纪,因此,仍归入本文的范围,是二十世纪通论性著作的最后一部。该书是一本讲义。全书共分绪论、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有关概念、《切韵》音系(上)、《切韵》音系(下)、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结束语等部分。全书的重点在《切韵》音系。该书重点突出,讲述流畅,对各家学说多能择善而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同类教材中优秀者。
  韩国在二十世纪出版了不少通论性著作,如李敦柱译注的高本汉《中国音韵学》(一志社,1985),文璇奎《中国古代音韵学》(民音社,1987),崔羲秀、李义活《汉语音韵学通论》(中文出版社,1990)、李敦柱《汉字音韵学的理解》(塔出版社,1995)等,多为介绍性的,今不赘述。日本在二十世纪出版的通论性著作较少,只有藤堂明保《中国语音韵论》(江南书院,1957)最有影响。欧美学者不太写作通论性著作,罗杰瑞〈〈汉语概说〉〉有关音韵部分写得也很精彩。
  以下著作未做点检:1、语言学史著作:如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胡奇光《中国小学史》,李开《汉语言学研究史》、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等。2、限于篇幅暂不做点检的著作:孙树森《声韵学》、沈祥源、杨子仪《实用汉语音韵学》、彭辉球《应用音韵学教程》、竺家宁《声韵学》,李申《音韵问答》(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黄建群《音韵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沈祥源《文艺音韵学》,郭启熹《古音与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叶盛〈〈学点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等,容后续补。3、汉语史著作:如向熹《简明汉语史》等。4、作者未看到的著作:《音韵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著者不详,张洪年《中国声韵学大纲》(1972,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5、各类古代汉语教材中的有关音韵的内容。

                   三

    以上共点检了62种通论性著作,从年代上讲,有如下分布:
10   20    3 0    40    50    60    70    80    90至01
2     2     7      2     4     2     10   18     15
这不难看出社会政治历史背景的痕迹。10-20年代西学影响与旧学交融,是草创期;30年代经过消化吸收,历史语言学的思想深入人心,现代音韵学已经形成,是成型期;40-60年代因抗战、内乱、社会转型等原因,研究转入低沉,是萧条期;70年代,经过三十年的萧条,台湾很快得到了恢复,成绩较突出,大陆在79年也表现出强劲势头,是恢复期;80年代两岸对立缓解,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大陆实行改革开放,重视文化建设,音韵学研究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是繁荣期;经过80年代的繁荣,90年代保持了这种势头,并持续发展,是稳定期,但出版的通论性著作较80年代并不见多,这是调整阶段常见的现象。
  如果从内容上讲,62种著作可有如下分布:
   教材   入门书   语音史   音韵学史   应用与实用  古籍提要  理论探索  研究型
   31      7        8         3          3            2         3         5
整体讲,教材数量太大,其他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音韵学史和理论探索方面的著作较显贫乏。教材也没有一致的编写体例和规范的讲述内容,这种局面应当改变。
     本文的点检评断未必得当,甚或主观妄为,希望得到谅解。笔者希望二十一世纪能够产生理论、方法、体系更完善、讲述更科学、材料更丰富的音韵学教材、语音史著作、音韵学史著作。
发表于 2004-4-8 16: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诗经到中原音韵〉2003年9月出版

书名:从诗经到中原音韵---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音韵的演变
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出版
作者:黄克定  [1998年病故]
完稿:1989年夏
字数:90万字
序言:胡 绳
 跋:范敬宜
内容:作者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元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
 〈中原音韵〉,探讨了从远古周秦到中古元代二千多年间汉语音韵的发展演变
发表于 2004-6-19 19: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称得上音韵学入门书的,看这其中一本,足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16:37 , Processed in 0.1122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