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01|回复: 0

日本纪录片:NHK纪录片风波之后 ——--对日本电视纪录片的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9 10: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钟以谦 张雅欣  
(作者单位:钟以谦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张雅欣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
来源:新青年     
   

纪录片扮演之风不绝?
     
   
     1993年2月17日日本NHK电视台公布了对于《禁区--喜马拉雅深处的王国:姆斯丹》一片里扮演事件的处理结果(参见《现代传播》1996一1)。从形式上来说对此事件的处理算是有了一个结果,然而问题并未就此得以了结。纪录片里的扮演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像《姆斯丹》片那样大量扮演的纪录片是见不到了,但部分的扮演仍层出不穷。1994年里被认为存在扮演问题,引起了争论的纪录片就有5部。按播出时间排列,这5部是:
     
     
    ?1.《故乡自然的发现》NHK。1994年5月14日播出。
    ?2.《地球动物之旅》NHK。1994年6月13日播出。
    ?3.《飘海民:萨玛族--没有国境的人们》TBS。1994年6月29日播出。
    ?4.《无家可归的日子里的苦斗--奥西里岛·遇难者家属们的一年》NHK。1994年7月15日播出。
    ?5.《非洲大草原:永远的宿敌--狮子和猎狗》NHK。1994年8月1日播出。
     
     
    ?其中,NHK的《故乡自然的发现》和《地球动物之旅》里被提出的问题是使用了替代物。《故乡自然的发现》一片介绍的是在日本千叶县,自然生长着的"都鹬鱼"的内容,结果拍摄的却是生活在神奈川县一个自然博物馆里的"都鹬鱼"的情况。同样,在《地球动物之旅》一片里介绍的是英国的设得兰诸岛美丽的海域里生存着的水獭的情况,但是所有的水獭都是在英国的一个名为"陆上生态研究的"水槽里拍摄的。其中还有这样的解说:"东西吃完了,再潜入海中找食。在这水深一米左右的浅海里海藻大量地繁生"(《朝日新闻》1994.9?10)。
     
    ?
    为此NHK作出解释道:在野生动植物的摄影上,记录其自然的生态和行动是其根本;但是在节目信息的传达上,有些很难看到的自然生态和行动又是不可缺少的……水中状态的影像是在当地专家的指导下,在与实际生态环境相近,各种条件齐备的水槽里拍摄、构成的。这样记录下来的动物和动物的行动与在自然界里所能见到的是没有差异的。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映像记录"《朝日新闻》1994.9.10)。
     
     
    此外,NHK的《无家可归的日子里的苦斗--奥西里岛·遇难者家属们的一年》和《非洲大草原:永远的宿敌--狮子和猎狗》这两部纪录片在"音响效果"上被认为有问题。在《无家可归的日子里的苦斗……》一片里有这样一个画面:由于地震,一家6口人丧生,惟一幸存下来的男子只好到外地去打工。当渡轮起锚告别小岛时,汽笛两声长鸣,其间伴随着海鸥的鸣叫,似在作答。这里的第二声汽笛是第一声录音的重复使用,而海鸥之声则纯属臆造。对于这个场面音响师的解释是:"为了体现出离别的悲哀和临场感"(《朝日新闻》1994.9.13)。
     
     
    在《非洲大草原:永远的宿敌--狮子和猎狗》一片里,有一个大草原的场面。为了加强音响效果,利用了音响资料库里的资料,加上了风中的草的声音和鸟的叫声,意在"把树稀、草干的热带大草原的浑厚和广阔之感烘托出来"(《朝日新闻》1994.9.13)。另外,在《地球动物之旅》一片里NHK也曾用人嚼芹菜的声音来代替水獭吃食的声响。?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评论家认为:"在纪录片里利用后期进行声音的增加、重复和扩大表现力等一切是不能进行的"(《朝日新闻》)1994.9.13)。而NHK则认为"纪录片的现场声应是和摄影一道完成;但是由于条件不好,想要的声音不能很好地获得之事也是有的……为了向观众传达意象(image),帮助其加深理解,使用过去好条件下录下来的声音之事也是有的。这时的录音要求在季节、场所、种类等方面进行彻底考证……音响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既定的方程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朝日新闻》1994.9.13)。
     
     
    ?在TBS电视台的《飘海民:萨玛族--没有国境的人们》这个片子里,我们看到又是另一种问题--"再现"。这个纪录片反映的是生活在菲律宾最南部的群岛和海域里,名为萨玛的民族的生活情形。这个民族历史上由于惯于以一种"莱帕"的小船为家,长年生活在海上,故得了个"飘海民"的称号。《飘海民……》一片以一家3口和他们的莱帕船为反映题材。解说道:莱帕船就是他们的家……从生到死他们始终睡在船上、吃在船上并在船上捕鱼。然而实际上拍摄的这3口之家却是陆地上居住,以海藻养殖为主的一家。片子里所用的莱帕船也是向人借用之物。
     
     
    ?和前面所提及的几个片子相比,对《飘海民……》一片的指责较为明显,然而具体意见却多种多样。一种意见认为:为了不使观众产生误解,在片子里应注明"这个部分是委托了当地人所进行的再现",这样亦不失为一部好片子。另外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纪录片在传播事实时,扮演、再现之类是不应该的。在某种情况下,如果说再现也是可以的话,在此片里作为扮演者的应该是他们本人(创价大学教授新井)。不过制作者则全然不是这么看待问题:"我把我认为真实的意象(image)通过人类及社会现象进行传达,与这种创造性的行为相比,更希望获得的是观众的同感(《朝日新闻》1994.9.9)。?归纳起来,上述5个纪录片里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异地同类物的替代。如在《故乡自然的发现》和《地球动物之旅》所言及的情形。还有音响表现上的拟音替代。如在《无家可归的日子里的苦斗……》和《地球动物之旅》里所能看到的有问题的表现。另一类是人为的再现,亦可称为扮演。主要反映在《飘海民……》一片里。在这里如果说再现是由于使用了非本来面目之映像的缘故的话,那么在前面提到的使用异地水獭替代,使用音响资料代替之事何尝不可视其为再现呢。由此可以把作为表现的"替代"与"再现"同样视为扮演。?
     
   
关于纪录片性质和调查研究?
     
   
      随着纪录片扮演问题的争论的深入,引出了对纪录片本质认识的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所进行的研究。首先,他们抓住了纪录片制作者们对纪录片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这个重心。其次是对于纪录片扮演的允许度的把握。为此还分别对日本国内外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进行了调查。?
    在日本国内挑选了120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答卷84份,回收率为70%。第一个问题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定义是有还是没有?84人中有74人回答为"没有",占总数的88%,可谓绝大多数。而回答"有"的只有7人,占总数的8%。第二个问题是:你所认为的纪录片的定义是什么?其回答归结起来有以下6种(《朝日新闻》1994.9?14)
     
     
    ? (1)纪录片是关于人类及社会的"事实的片段",在制作者的意图、感性和知性的范围内再构成;并以映像、声音为表现手段,使其成为"一个作品",呈现给电视观众。
    (2)纪录片是指在何种程度上得以追求到的事实。这取决于纪录片节目的质量。在没有"再现"便无法表现主题思想时,所谓的"再现"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使用是允许的;但是允许范围决定于各制作者的道德观念,这一点极为重要。?
    (3)纪录片是使用论点、实证、论理的证明这种武器,对现在进行解剖和再构成的一种工具。? (4)纪录片应是追求意象(image)、逼近事实,从本质上去把握事物的方法;其中重要的是制作者应采用这种方法,并公开坚持它。在这一点上制作者的诚实度是个问题。
    (5)开门见山地说,纪录片制作从开始制作起,制作者和被采访对象便已共存于相对扮演的世界之中;这种共同产业自身如若被视为扮演的话,纪录片制作就只剩下"偷拍"一种方法了。?
    (6)演剧式的再现不能被视为纪录片,但通过照搬生活原形去艰难地接近事实这种认识也未能苟同。如何超脱这种近乎绝望而冰冷的认识来制作节目,常缠绕于脑际。?此外,上述调查也同样使用于被选出来的23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纪录片制作者。结果对第一个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定义是有还是没有?"作出"没有"回答的有19人,占回答总数的82%。与日本国内作同样回答者所占比例(88%)相近。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所认为的纪录片的定义是什么"时,回答者被"应重视客观、公正、平衡"的"记录派"和"强调制作者的见解与解释性"的"意象(image)派"明显地分开。?其中,从事新闻纪录片制作者可归属于"纪录派"者为多。在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认识有:纪录片是对事实的记录,而不是创造事实。纪录片里也具有创造性,但仅只是为了传达事实,为此制作者必须保持中立,不带偏向,注意立场的平衡等。另一方面的"意象(image)派"里的人物,多为擅长制作非新闻纪录片的人们。他们对纪录片的认识是:切合实际地对事件、人物进行描述是纪录片的基本,以向观众提供切实的情报作为给予观众的刺激,纪录片制作是整理和构成事实,是追求真实。它允许对现实进行人为的、部分的构成。
     
    ?
    另外,他们还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国家里有"新闻性纪录片"与"艺术性纪录片"之分吗?23位回答者中有22人作出了"有"的回答,占回答者总数的95%。同样是这个问题,在日本国内回答"有"的只占22.6%。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和其他7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之间,认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最后,对于扮演的允许限度问题,把新闻纪录片和非新闻纪录片分开进行了调查。对于新闻纪录片的扮演允许度,回答中明显地带有苛求的倾向。具体调查分为6个等级,分别对日本国内、外的受调查者进行:
     
    ?
    (1)纪录片是一个无演剧式的构成和虚构,逼真地反映事实本像的一种电影的东西(事实=真实)。?
    (2)纪录片是通过事实来表现真实的东西,因此一切扮演都不能存在(事实≠真实)。?
    (3)原则上纪录片里的扮演是应竭力回避的,当实际拍摄不能与事前构思相符时,变更构思或利用解说来说明者为上策。
    (4)对于纪录片来说,最主要的是传播真实之事实。但时事多变,时时做到传播真实的事实是无法保证的,这时作为表现的扮演,应建立在根据事实所进行的调查基础之上进行。如何做到真实传播,取决于制作者的判断。
    (5)纪录片是通过其整个节目去传达一种意象(image),所以,其整体的真实与否是重要的。因此,可以对个别的场景进行修饰与扮演,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表现与编辑。?
    (6)纪录片是根据事实戏剧般地进行再现的一种节目。所以,由于拍摄日程或气象条件等的原因导致无法拍摄时,作为再现的演出是允许的。
     
     
    ?关于扮演的允许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国内的回答尽管较为分散,然而还是有50人认为,作为纪录片的表现手段的扮演,要做到在事实的基础上真实地把事物呈现给观众,还只能取决于制作者的良知。另外关于扮演的方式方法问题,意见大致为:纪录片是依据事实获得了主题后的一种创作品。其中既有演出也有再现,它们是以逼近本质的程度的多少为大前提而存在的。作为传播的内容,欲对其进行证实时,直接利用的材料必须是事实,因此,如果扮演仅仅是为了促进理解的话是可以存在的,这对观众来说也是必要的。与日本国内的回答相比,对其他7国由于采取了"新闻纪录片"与"非新闻纪录片"这样两个范畴来进行调查,于是回答中对新闻纪录片的扮演允许度予以相当严厉的要求很明显。
     
     
    ?经过上述一系列调查和探讨之后,以NHK为主的日本电视纪录片制作者们最终在3个方面取得了共识。第一、在任何纪录片里虚假和捏造都不能容忍,但是在扮演的允许度上,认识的差距较大。欲制定具体基准仍有相当的难度,关键取决于纪录片制作者们的良知。第二、以往那些不能容忍的虚假行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要想制作出符合良心、有极高欣赏品质的纪录片是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对于这一点,电视的经营者亦包括在内,应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改革。第三、赞同"NHK·民放节目伦理委员会"的提倡,把纪录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新闻性纪录片",另一部分为"艺术性纪录片"。前者是"通过积累事实来构成";后者则"重在创作,创造性地利用映像来构成对人物、事物、旅游、历史、美术、自然、科学等的反映"。此外,关于表现的方法,新闻纪录片里不能采用扮演的手法仍是个原则。对于艺术性纪录片,为了使人能加深理解,为了正确传达制作者的意象(image),作为一种再现事实的应有的表现方法,扮演被认可了。附加条件是:对事实再现或加工之类的表现方法,最终不得超越社会常识(《朝日新闻》1994.9.14)。?
    行文至此反映出来的皆为纪录片制作者一方之见,那么广大的电视观众又是如何看待上述问题呢?在一定意义上观众的意见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部分。?
     
     
    加藤(公司职员):由于采访上的局限,一定程度上的扮演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然而,观众选择收看纪录片的第一理由是想看,欲知真实的原形。至于是否与反映的内容产生同感则属于其他方面的问题。那些为了获得观众的同感而歪曲真实的做法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猪獭(无职业):对于在何种程度上允许扮演的基准的讨论,只能说是一个无结果的行为。应该停止对于人的理性(良知)想通过外部第三者来进行规定、限制的愚蠢的做法。
    大藤(公司顾问):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它的事实性。制作者们百人百味般的"真实"多少令人厌腻,原样的真实里存在着撒手后的安心感。?
     
     
    岩间(小提琴演奏家):希望纪录片的制作者们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收视率,对自己的节目要自信,应为电视观众提供无损于自然的映像。总之,希望能给观众以自由选择的余地,不去进行任何加工。?
    吉原(主妇);如若扮演应事先说明。为何不能直率地给观众以事实?希望给观众以加倍的信赖。观众想看到的不是电视剧,请不要有意地为观众扮演。观众是如何接受、感受的与制作者无关。? 木村(映像研究者):纪录片是戏剧化了的现实的创造,因此,相信戏剧化是正当的。?
    吉田(电影导演):如同用笔只能事后反映事实一样,即便是纪录片亦不可能照搬事实。
     
    ?
    从这些反映当中,我们亦不难发现,普通电视观众里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电视观众有自己的认识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纪录片制作者们只有权给他们提供事实的本来面目。正是在这一点上,电视观众(上述前三人)与电视节目制作者(上述后二者)之间显露出了分歧,认识上也存在着明显的错位。
     
    ?
    对纪录片本质进行的反思,难道仅仅是纪录片制作者们的事情吗?果真如此的活,纪录片的收视率所反映的是观众对电视纪录片的认可呢,还是观众所受到的动员或支配率?更何况,收视率并不能反映出纪录片的真实与否,相反却能看出电视消费与媒体市场的景气与否。从这个意义上看,真正能操纵日本电视纪录片制作的,不一定是"制作者"的良知,更有可能是维持电视媒体经营的金钱。换言之,如若不能从其经营体制上对其加以解剖,并明示于人的话,那么纪录片的扮演、造假问题就永远不会偃旗息鼓。而这一点则正是NHK乃至日本整个电视媒体绝对不会让世人来剖析的部分。也许正是有了这个永恒的谜,才导出了扮演问题这个永恒的议题。?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01:52 , Processed in 0.1170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