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0|回复: 0

解读社科领域的“官味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7 1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顾海兵 曹 帆  来源:http://www.laomu.cn/wxzp/ydzx/we ... 7/xhwz20072331.html3 u3 }) m5 G! D( h8 M

$ F% R- v% u4 s4 O1 j  统计原则
7 J" u: \" Z$ P  l3 z5 H# `  
/ S  a2 _. {# H) x  本文的统计调查对象为近五年(2003~2007)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文科论文(含管理学)导师。与理工科相比,文科获选的论文数量较少,基本每年不超过20篇。 9 r. a$ v5 h6 ~0 S

3 @+ O- R& Z  y4 G/ ]( q  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被调查对象的行政级别给定分数:校长级=10分,准校长级=9分,副校长级(包括校长助理)=7分,准副校长级=6分,院长级(包括与院并列的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长)=5分,准院长级=4分,副院长级=3分,准副院长级=2分,院属的系主任与院属的研究所所长级=1分,其他(无任何官职)=0分。其中的“准”指的是曾经担任但在论文得奖时已经不再担任的最高职务。被统计对象可能还担任其他社会职务如全国某研究会会长,某理事会秘书长之类,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0 B  I- S' w& k5 ?) i( c' [# g" B: G! g) @
  需要说明的是,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或主任的与院长同级。此处处理的依据是,“重点研究基地应是学校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第二部分第六条)。
! N  ~2 r' P, F
. x8 |" T, x5 B+ j: ]/ ]2 w& q  用所统计导师的累计分数除以统计的导师人数,以此反映“官味度”。所有资料来源于权威网站,不含主观因素。
+ I1 O. H, h/ x1 S   + _. x# F7 N. D4 |& `3 `7 w" ]4 a% n( g
  统计结果分析
0 S1 ~2 {, ^8 C) Z: S1 J6 J* Q. r  
4 A  k0 n0 e7 c. |+ M* Z  本调查共统计了89位博导的职位情况,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2007年,在18位被调查的博导中,有三位副校长级别和4位副院长级别的博导,而院长级导师有8位,是当年各级别中比例最大的,年度平均值即“官味度”为4.17,这一分值介于院长与准院长之间。2006年有两位副校长级博导,院长级导师虽然只有5位,但依旧占最大比重,而由于副院长级别人数减少等因素,这年的“官味度”为3.13,介于准院长与副院长之间。2005年之前,院长级别导师明显减少,总体“官味度”也显著低于最近两年。2005年的“官味度”为2.58,2004年的“官味度”为3.16,而2003年的“官味度”只有1.76,介于系主任级别和准副院长级别之间。 ' k* h- q6 z  _
0 f( J: U  \& X9 A0 V
  从五年的动态趋势看,“官味度”是呈上升趋势的,2007年的“官味度”比2003年高137%,年均增长24%。
8 ?- F: f! `% q1 U4 R1 E, X6 G" s8 Y! @
  分学科看,2003~2007年,哲学的“官味度”最高,达5.12,高于我们给院长级导师所赋予的分值;教育学的“官味度”在各学科中排第二;经济学和文学的“官味度”均为3左右,管理学的“官味度”为2.7。最低的是历史学,其“官位度”只有1.38。也许历史学的导师要想既做学问又当官不太容易,历史学研究毕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坐冷板凳。 8 \6 x; m; B9 o% h1 V

& Z8 Q7 f" o! g9 x, b  如果把文学、哲学、历史学看作人文科学,把经济学、法学等看作社会科学,2003~2007年人文科学领域“官味度”为2.89,社会科学领域“官味度”为3.04。可以看到,人文科学的“官味度”只是稍低于社会科学,两者相当接近。究其原因,“官味度”最高和最低的学科(分别是哲学和历史学)都存在于人文科学中。 ( V4 y& K0 }7 X3 h( ^- }4 k1 m
  
* j, p! N" t" l& g+ K  两害相权取其轻  
' O6 t6 l7 z; o. f  B5 _$ m& ~ 
% O8 }6 u' `; _/ R& Q9 o2 e  本文的统计分析不是要证明:凡是担任各级行政职务的教授都不能指导博士生,或者说他们所指导的博士生都不能获得优秀荣誉。但是从国际对比来看,从中国国情来看,从两害(指导博士与不指导博士的弊端)相权取其轻来看,笔者建议:
1 W- b+ A0 Z' o
2 q8 {& Z: z' j0 e9 A' n  考虑到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大学的所有校级领导不宜指导博士,或是每年所指导的博士最多为1个(3~4年的培养周期里只招1个);学院领导所指导的博士也应该尽可能减少。
4 u* X* V) \; a
- b0 U# h2 b) Z& q. L, K- D  考虑到回避原则,担任大学校级领导与学院领导的教授,要忍痛割爱,在其担任现职期间与卸任后3年之内,其所指导的博士不宜参加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在其卸任3年之后可以参加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 & E; L+ Z$ H3 {0 C+ {' o' O

$ h; S" G' U8 q- O5 _' J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应该有足够的滞后期,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评选至少应该在其公布5年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的干预(因为领导都是有任期的)。 3 Y% w' G+ ^+ ~

2 y" }7 P5 {: E* o- C7 M# v  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要更加透明、公正。比如,教育部门不要直接介入,应该全权委托全国性专业学会操作,取消单位的初评(给更多的博士以更多的机会),首先由博士论文作者向全国性专业学会自报,如果候选人多可以先初评、再复评,教育部门主要是监督。, F  g' P8 H0 A
9 T" c# z; U0 h0 Q$ m9 Q% W9 Q
  (2007年9月20日《社会科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0 19:59 , Processed in 0.1060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