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4|回复: 0

我对余华为代表的作家群的评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 01: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钟健夫
来源:http://www.minfeng.net/new/list.asp?id=406  

---------------------------------------------------------------------------------------  

      1、 他们受到马原那种风格影响,逐渐迷恋上写作技巧,并且由于获得了长期喝彩,成为职业的写作群体。

   2、 他们因为“成功”而每天关在自己家里作文,与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现实基本“隔绝”,他们并不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或没有这样的敏感和胸怀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

   3、 他们的写作是就是韩少功所说的那种“技术主义”。这一点很象中国人文学界玩弄术语而将现实忽略的毛病。余华们作品中的苦难是臆想中的苦难。是虚假的,不真诚的。他们是为写作的职业而写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所营造的制度而写作。

   4、 他们看不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5、 他们对20世纪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实验没有反思。

   6、 实际上,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特别是他们成名的最后10年,中国正在走一条建国后30年相反的道路;过去是对的,现在就是错的。但整个行政体制仍然有效地运转。他们感受不到许多人的命运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整个国家、民族失去了明确的方向,人们失去了基本一致的信念。

   7、 他们感受不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

   8、 他们不知道,中国作家的独特性不是由于语言的传统或创新方面,而是独特的文化处境。

   9、 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到任何真实的生存焦虑。相反,他们时常以世纪末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而自豪。

   10、但我在苏童一篇文章中,已经看到自我反思的迹象。可惜苏童不敢说出真话,他知道自己这一群人的毛病,却“明智”地表示,人家不说,我也不说。
  
  
  

作者:keneng 回复日期:2001-3-26 15:33:52
  真知灼见,童天一,你就凭这篇文章可以盖过中国大部分的评论家了。

作者:有所不为 回复日期:2001-3-26 18:39:53
  在具体点好吗?兄弟我才疏学浅,不太明白:(

作者:tyt 回复日期:2001-3-26 23:45:10
  :)

作者:新呐喊 回复日期:2001-3-27 10:51:29
  显然,童先生如果愿意谈严肃话题,哪怕几句话,也可以谈得很有份量和深度。不明白的是,如果我没有误解的话,钟网友似乎主张一个思想论坛,应该常摆弄一些“轻松”的玩意。

作者:朴素 回复日期:2001-3-27 11:01:38
  写作是一种表达自由的方式。过于强调同一性,恐怕对写作并无益处。百花齐放才是春。

作者:新呐喊 回复日期:2001-3-27 11:08:12
  我们当然不应追求观点上的同一性;但是在内容,题材,热点问题的选择方面,是风花雪月,还是不犯“将现实忽略的毛病”?我觉得这确实反映一个思想论坛的定位、起点和档次。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3-27 11:43:19
  这难道是讨论?完全是一派毫无根据的漫骂而已。
  写评论文章主张有论点有论据,你凭什么说他们是受马原影响?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描写的苦难是虚假的?
  
  就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请教:以余华为代表——是谁?你连他们名字都不能提供,就一网兜兜下,一闷棍打死。难怪读着像是在批评空气而不是批评文学。我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所谓文学批评价值要瞠目结舌了。

作者:流浪客 回复日期:2001-3-27 12:15:47
  童和钟这两人什么关系?

作者:朴素 回复日期:2001-3-27 12:22:58
  呵呵。童天一就是钟健夫。钟健夫就童天一。

作者:童天一 回复日期:2001-3-27 13:13:24
  答各位:
   1、童天一是钟健夫的小说笔名,也是网名。
   2、我主张百花齐放,严肃方式也可以谈,轻松反讽方式也可以,并且也是一种深刻。我在网上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未谩骂过谁。不管什么方式,我认为真诚最重要。新呐喊可能发现我有时过于轻松,有时很严肃,这是人的性格及多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所至。但离不开真诚两字。比如,我的《恐怖主义音乐会》的贴子,有两位网友说无聊,其实主题是非常严肃的,我作了认真的回应。我一直在探讨视觉之外的表达方式,比如听觉。网友可以看成我认真讨论“读图时代”的后续,叫“读音”也不妨。探索嗅觉、听觉、触觉等所记录的人类生活,是目前“感觉人类学”的严肃课题。
   3、关于余华受马原的影响,他自己的文章有过交代。一时想不起那篇文章了。如果我记错了,我愿意向他致歉。
   4、关于余华为代表的作家群,我指的是余华、苏童、格非、吕新等等。
   5、我对他们的反感,主要是他们的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大疏离了。他们当然有这种表达的自由。问题是将他们视为中国最杰出的作家的代表,以为他们笔下东西就是中国当下的处境,就要认真检讨了。比如有人说余华中国最有潜力作家。我的观点正好相反,他的大限我已经看见了。
   6、我不认为作家非要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方式写作。关注现实的方式有多种。但一个作家不关注现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作者:一听 回复日期:2001-3-27 13:15:53
  请原谅我的肤浅,我实在弄不懂啥叫“真实的生存焦虑”。
  还有,什么“文化处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等,看上去每个字词都明白,但组合在一起就变不大明白了。或者说,好象明白,但一说出口,准走样。:(
  为什么一定要作家承担起教化的责任?要作家教导人们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做人,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却没有人要求画家拿起画笔作刀枪?为什么画家可以技术主义,作家就不行?
  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作家发了疯似地追求着文字的技巧,朝思暮想,喃喃自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我们难道可以说这不是“作家们对自己文化处境的表达”吗?如果不是的话,那这叫什么?
  我同样不明白,为什么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敏感和胸怀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因为我觉得周边的事情是五花八门的,在人们纷纷下岗的同时,也有的楼盘以外墙镀金为卖点,“骑自行车者恕不接待”。因此,作家们的技术主义,其实也是现实之一。作家也是现实之一,技术主义也是构成现实的元素之一。因此我们很难指责他们脱离现实,也许,只能说他们脱离了某一部分的现实,而沉溺在另一部分的现实中。
  
  

作者:一听 回复日期:2001-3-27 13:27:20
  我觉得“脱离现实”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情景。只要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就不可能脱离现实,只是你站在哪个角度来看这个现实,作家则还多了一样,你以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眼中的现实。
  你能说琼瑶脱离现实?她又没做神仙,怎么可能脱离现实?她的书写出来了,有一大批读者,这就是一个现实。

作者:童天一 回复日期:2001-3-28 1:24:49
  哈哈,一听,原来你也感兴趣。
  文字的“能指”是无限的,但我写出来,就有我想表达的意思,即我的“所指”,别人不一定会有同样的理解。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交流,如果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可以换一个方式再说一遍。
   1、 你说:“我实在弄不懂啥叫‘真实的生存焦虑’。”我指的是余华的《活着》所诉说
  的苦难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直接说,余华生活在京城成功文化人的“贵族式”生活中。他的不断诉苦式的写作方式,是不真诚的。当然,别人可以说艺术不等于生活,苦于生活。当然我也不认为越苦越光荣。
   2、 你说:“为什么一定要作家承担起教化的责任?要作家教导人们应该怎么生活,怎
  么做人,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我没有这个意思。我认为作家要关注社会现实,特别是那些被称为“中国大师级”的作家。当然,作家可以只关注自己。
   3、你说:“只要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就不可能脱离现实,只是你站在哪个角度来看这个现实,作家则还多了一样,你以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眼中的现实。”我同意。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表达的仅仅是个人想象的现实,也是可以的,但当称为中国大师级的作家,对自己身处的时代不敏感,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当然,人人都可以说自己很敏感。
   总之,我对20世纪那些所谓大师级的中国作家普遍感到失望。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3-28 9:24:30
  恩,这次说的具体点了:
  
  我来试着替一听再提问:
   1,“余华生活在京城成功文化人的“贵族式”生活中。他的不断诉苦式的写作方式,是不真诚的。”这个逻辑关系成立吗?难道一个作家目前的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式?非要肉体上真正感受到痛苦了,才有资格描述人类生活的苦难?再者,我不认为余华的作品是在“诉苦”,没有,而且优秀的文学,关注现实苦难的文学,也不是诉苦的。
   2,作家关注现实的方式,是否一定是通过描写社会苦难呢?文学首先是人的文学,还是社会的文学?文学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还是首先作用于社会结构?
   3,一听和您说的都没错,不过语境不一样而已。您还是没解释清楚你为什么认为写活着,写许三观就是对社会不敏感,太模糊了。神曲、浮士德、巨人传、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格林童话、喧哗与骚动……,这些真正的大师级作品,它们是如何关注您的现实的?
  
  另外,谁也没说余华是大师啊。这封号是谁加的?跟他急!呵呵。
  :))

作者:一听 回复日期:2001-3-28 10:42:31
  人们总是要求作家是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之大成,而且还要是直面血淋淋人生的斗士,还要会呐喊,还要会在黑房子里面凿洞透光,简直缺一不可。天!死掉了!
  如果觉得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自己眼中的现实,就认定这作家是不关注现实。或者,作家表达的方式不合自己的要求,就认定作家“作品表达的仅仅是个人想象的现实,”“对自己身处的时代不敏感”,似乎也武断了一点了吧。
  打个比方,有两个人吃了同一个烂果子,一个拉肚子但没呕吐,一个呕吐但没拉肚子,你说他们谁对这个烂果子更敏感?
  
  
  

作者:童天一 回复日期:2001-3-28 10:49:27
  西西弗:
   1、虽然我一直对余华反感,这次却主要是跟一个叫“焚天”的网友的贴了,我表达了自己的10点看法。我想大家在网上,而不是写论文,只要真诚,写作的方式是可以自由灵活一点的,或者这正是网络时代的书写方式。如果我真要写论文,我当然要做许多工作,比如余华的旧作要重读,没有看的新作要补看。如果真的这么干,别人肯定以为我想处心积虑要打倒余华,别有用心。我没有这个意思,不过就是发表一个网友的感想。
   2、必须承认,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巨大的转变过程,并且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我是“三下”人员,即下乡、下海、下岗人员,现在是一位SOHO,同时我是一个业余的作家,也是小说创作的实践者。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期待中国作家能对这目前发生的巨大的社会转变关注。但是,很失望,许多像余华这样的作家,他们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与我看到的现实巨变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他们没有感受到这种巨变。也许我本来就不应有这种期望。事实上,不要说作家,就是中国思想境,对这种巨变也准备不足,反应滞后。我怎么能要求余华他们呢?
   3、我们的争论涉及的问题太多,比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批评?文学与现实是什么关系?或者说我们选择什么关系?
   4、最后我想请教:什么样的评价是“文学结构的”?我写一部小说来评价余华们,即用小说评价小说,是不是最“文学结构的”呢?
  
  

作者:小彦 回复日期:2001-3-28 17:32:21
  我对中国的文学阅读量不够,但看了上面的帖子,觉得有些话想与诸君讨论。
  我读过余华早年的部分小说,对他那种文学上的“愤怒”颇有好感。读他的《在细雨中呼喊》,以为真的有一种血性。但也以为仅仅是一种“愤怒”。后来读了他的《活着》,也跟着看了电影《活着》,觉得余华想表达一种人生的绝望,这种绝望,在电影里给减弱了。但电影却更好看了——我的意思是说,电影的视觉化追求在减弱小说中的那种“文学性”(一个一时很难说清的词)。
  余华把“写作”看作“本体”,把“叙事”看作是小说的中心。他说:写作让我存在,写作是我的精神家园(原话忘了)。好像他是在谈博尔赫斯和卡夫卡时说这番话的。他这样说很动听。如果写作仅仅是个人的事,这可能是对的。然而,我以为,写作是个人的事,又不完全是个人的事。那些真正进入“公共领域”(借用哈贝马斯的一个词)的话语(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一种话语方式),是不能完全“私语化”的。一般而言,某种“私语”能够成为“公共领域”的话语,是因为人们对这些“私语”产生了需求。这样说可能还是太抽象。我的意思是说,不是所有的“私语”、“主题”或所谓“文学”都能成为公众的阅读对象,原因很简单,人们总是生活在话语当中,人们一直都在使用某种话语来表达。从来就不存在着一种“纯粹”的或“纯个人”的表达,人们的表达方式是习得而来的。是话语方式在统治着人们,在左右着他们的表达。问题是,人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表达真的是“自己”的。这就像我们在讨论视觉艺术时,通常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视觉上的“原创性”,不存在视觉上的“白板”状态。我们所看到的,总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就一定看不到。同理,把文学看作是“个人的写作”,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幻觉。
  余华说,写作使他存在。他的意思是说,是他在写作,而写作这个行为使他能时时意识到自己。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他是在写作,不是在胡言乱语。他在“叙事”,在编故事,而不是瞎写,他写了半天,根本就不会稀里胡涂地连自己在写什么也不知道。也就是说,他知道他是在为某种“公共领域”写作,而不是为“自己”写作。他在为他以为值得的读者写作,而不是为了自娱。甚至,我设想得过分一些,他在为某种“专业人”写作,因为,他明白,只有这些“专业人”才能给予他“作家”的称号。这样,“为谁而写”这个问题就窜进了余华的写作策略中了。如果他的写作得到了他所以为的“读者”的认可,他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作家”。这说明,所有作家都一定有一个他们自己的“写作策略”,他们不会盲目地去瞎写,不会像个老太婆似的,只写陈年流水账。
  问题接仲而来。谁也不可能为全部人写作。有的人为这一部分人写作,有的人则为另一部分人写作。那些自认为有“文学修养”的人们之所以对琼瑶颇有非议,是因为喜欢看琼瑶小说 的尽是些被认为是“缺乏文学修养”的人,是些一天到晚生活在“爱情浪漫”当中的青春男女。认同琼瑶也就意味着认同这些“男女”,那岂不有辱门风?!同样,那些关心社会现实的人就不会认可“美文”,他们希望能看到对现实的针砭和评价。更多的人则沉浸在一种“纯文学”的幻觉中。他们以为他们的爱好是“纯”的,他们只关心“文学”而不关心“社会”。其实,这种对立是人为的。并不存在着“纯文学”,就像不存在纯粹的“为自己的写作”一样。文学就存在于社会当中;反过来,“社会”也通过某种文学方式来人们所认识。所以,质疑文学的社会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广义来说,所有已经流通的、进入了“公共领域”的文学都具有社会性。但是,质疑作家的“立场”却是有意义的。质疑作家的立场也就意味着质疑作家的“写作策略”,质疑作家的“叙事策略”。从这个角度,我同情童天一的质问,只是,他还没有完全否定“纯文学”,他内心深处总是对“纯文学”倾向抱有同情心。自然,童天一并没有像我这样去明说,我只是从他的论说中猜测出他的意思而已。
  回来再说余华。我之所以同情童天一,正在于童天一对余华或余华们在写作中缺乏一种他所期望的“社会性”的失望。同时,他还对余华们在写作策略中所透露出来的某种难以言清的“写作集团利益”表示了失望。我明白,我这“写作集团利益”的说法,一下子很难解释清楚,但我一下子又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更好。幸好网上讨论,可以随便些。人们大概总是发现,他们这群“名”作家的“名”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保证,而童天一,作为一名在野的“业余作家”,虽然写了十几年,大致上什么形式都尝试过,可就是仍然“在野”,仍然“无名”。唉,说来说去,竟然开始和“权力”挂钩了,因为“名”之所以是“名”,是因为背后有权力因素。这样,话就说得太长了。打住吧。
  
  
  

作者:童天一 回复日期:2001-3-28 22:50:50
  小彦说出来就是不同,毕竟是艺术评论家。
  哈哈,一听的问题我相信小彦已经替我回答,不同意可以向他提问。当然,我不认为作家一定是学问家。成功的写创一是靠天分,二是靠不断实践,三是靠机遇。作家往往不能从学校里培训出来。接下来,我要紧扣小彦和西西弗的话题发言了。
  有真正的纯文学或纯粹的文学结构吗?
  我认为没有,不知西西弗网友怎么看?
  如果有纯文学,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其实就某种文学制度,处于这种制度权力中心的,就是纯文学。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就是这种制度的促销活动。如果我们取消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所有评奖,取消“专业作家“的职业——不给任何名誉和身份,不给工资及退休保障,“纯文学”就会消失。
  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虚拟实验方案,就是挑选50名中国最知名的作家——包括余华,挑选50名业余写手——本人在内,大家同时换一个笔名写作。开始给所有人一年的生活补助,之后作家们就靠“纯文学”或其它方式谋生活。五年以后,大家一定要活着,并且交出已经发表的作品出来。我相信余华们的生活和创作能力不一定胜过我们这些业余写手。余华“文学产品”如果不以“余华品牌”发表,可能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我的意思是,去掉所有社会关系,大家的作品都以1、2、3、4之类编号发表——也就是“纯粹的文学”形式,余华们的创造和生活能力不一定能胜过业余写手。当然,有人可能以为余华的风格各路编辑一看就明白,这就大错特错了。我相信有人模仿余华更相余华,而真正的作家,就说余华吧,可能更愿意试各种新的风格,这样老熟人可能认不出余华的作品,而将另一个模仿余华的业余作者看作余华,真正的余华想靠所谓的纯文学生存,可能活活饿死。最后你可能发现,为了生存,余华在一家三流报纸当记者,当然用的名字是本实验中的名字。
  
  
  

作者:raindrop 回复日期:2001-3-28 23:14:36
  要批评这写作家,先要批评他们生存的土壤。
  《妻妾成群》的隐喻敢在主流的媒体上拿出来讨论吗?
  
  

作者:zu__zu 回复日期:2001-3-29 0:00:02
  看了。
  
  
   文联主席ZUZU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3-29 0:14:01
  童先生:这段话说的好没意思。
  恐怕有没有纯文学,这就是你我分歧的关键,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但是,在我看来,文学是接近于宗教的东西,是一种信仰,我一再说了,什么是文学的评价,那就是,你去除了一切非文学的因素之后,发现文本仍然有勃勃的生命力,比如但丁,比如歌德,比如卡夫卡,比如福克纳,比如海明威——他们谁有工资及退休保障?
  
  你说的这个实验,我能想象的结果和你完全不同:该是余华的仍然是余华的,该是你的还是你的。余华的语言够你学上5年的——以你的《返祖》的水平来看。当然,够我学上6年的。:)我觉得你说余华的作品是靠他的“余华品牌”才发表,呵呵,我体会到一种酸葡萄心理。我对你真的要表示疑惑了,真的,因为如果真的是对文学敏感的人,只要接触到语言,就立刻能够判定一个作家的水准,而你却完全否定水准,以为你的语言居然和余华的语言可以等而视之,我怀疑你是否真的对文学抱有真诚的态度。
  对不起。
  

作者:西西弗 回复日期:2001-3-29 0:55:27
  另外,我对艺术批评家小彦先生的这段话的回应,在我自己的帖子后面,不另贴了,真是麻烦死了。:(

作者:小彦 回复日期:2001-3-29 3:56:51
  西西弗:我说过我的文学阅读量不够,只是有兴趣加入讨论。所用的词,我也觉得不一定确切,比如“公共性”。我只是怀疑那种“纯个人写作”或“纯文学”的概念而已。这就点像艺术理论当中怀疑“表现主义理论”和“纯艺术”一样。我不认为我的说法就一定是对的,但又何来“矫情”、“无聊”呢?请教了。

西西弗:
先不要心烦。容我解释几句。
1、 我一开始就承认余华的语言不错,这一点你可以看我过去的贴子。我无意要跟余华比语言水平。事实上,我早就说明,我不愿意在批评余华的同时,讨论自己的写作和作品,这回是小彦提到。网络的写作有某种自动生成性,谁也不知道下一回什么人会加进来,会说什么话。小彦曾经批评我不要提自己是CI专家,可是有网友批评是我流行学者,什么时髦就研究什么时,我只能告诉他我是干什么的。因为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真诚的话,是不会回避问题的。讲错了,可以致歉。我来《天涯纵横》差不多是公开向何清涟致歉开始的。
2、 因此,我承认自己由于长期在文学制度之外写作,不被主流接受所带来的苦恼,这一点是回避不了的。同时,我必须承认,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实验,一种心理平衡的方式,十几年来无论做生意或干什么事情,我都无法掩饰对写作的热爱,那怕你说我写的不是纯文学。你不给我写作,我自己就受不了。所以无论主流文学是否对我承认,写作对我来说,都会继续,因为我在写作中体会到一种快感。
3、 你显然比我读过更多文学作品,所以,从文学的职业性来说,你比我专业。我跟你一样,同样感觉用阶级分析法来讨论文学,太过偏狭。但是对于什么是文学,我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写的《虚拟现实主义方案》,我认为就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这是一种超文本的实验,我已经写了30多个,约有十几万字。当然,你说我写的不是文学,我也会一直写下去。我已经到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能否发表,都要病态地写下去的程度。写作已经让我着魔,虽然我不把它看成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如果大家认为《方案》也是“纯文学”,我相信,按这种方式写作,余华的语言不一定胜过我。因为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作者,他应当是能操纵各种文本的。这一点,我可能比余华强一些。你如果感兴趣,余华也愿意,我愿意与余华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比赛。这是纯粹文本形式的比赛,也就是所谓的叙事方式的比赛。

你瞧,我原来根本不想提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说出上面的毫言壮语出来,这就是网络的书写文本,一种特殊的、真情实感的书写。


好,大家心平气和了,但问题没有解决。请教两位:
1、是不是专门研究讨论文本的就是“纯文学”或纯文学结构的评价?
2、当我们从叙事角度去评价文本时,是不是可以忽略文本的意义指向?
3、作者写作时,是不是有某种的表现动机?
4、是不是由于文本能指的无限性,我们就可以忽略作者自己的意图?
5、评价文本是不是有一种先于文本存在的社会标准或行业习惯?这标准标或者习惯是不有福科所说的那种权力话语结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1:28 , Processed in 0.1242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