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7|回复: 9

陈扬一口气六问詹伯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6 11: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5-1-26 11:49 编辑

来源:http://www.ycwb.com/ePaper/ycwb/ ... /content_849773.htm

指粤语频道不到百分之十,“不要在乞儿兜里挖食”



  ■新闻继续追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演钦报道:本报昨日报道《普通话是粤语的敌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昨天和今天凌晨,知名媒体人陈扬在微博上连续发帖,反驳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教授的说法。

  6月10日5时22分,陈扬在微博上发出第一问:羊城晚报所谓的粤语存废之辩说到底是语言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抬出一个年近八十的语言学权威长篇大论来‘辩症’,是否属于找著名牙医治疗香港脚之黑色幽默?

  6月10日5时25分,陈扬发出第二问:詹伯慧说,普通话的推广就是要让其在社会语言交际中逐渐扩大地盘,以至于逐渐处于主流的地位。请教詹教授:从方言到方言与普通话并用的过程是文明的演化过程还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过程?若无征战,何来地盘一说?

  6月10日5时27分,第三问:詹教授说, 广州是省会,广东全省方言众多,假如开会不用普通话而用广州话,潮州人、客家人都无法听懂,也无法发言,那怎么办?哎呀呀,我们讨论的是电视台的播音语言,詹教授扯到开会上去了,这是哪儿跟哪儿啊?……现在哪个广州人开会敢不说普通话?!

  6月10日5时31分,第四问:詹教授说,我们绝不能有以粤语来抵制普通话在广东推广的思想,那样想是绝对错误的。亲爱的詹教授,谁在用粤语来抵制推普呢?请您抓个出来给我们看看。广州人历来只要谈话对象中有一个人听不懂广州话都立刻转说普通话的,这个礼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最为优秀。我一直为此感到自豪。

  6月10日5时34分,第五问:詹伯慧说:以前粤语广播较多,用意之一是要照顾那些还没能听懂普通话的广州人。现在适当增加普通话的广播,是照顾不懂粤语的几百万外来人口。请羊城晚报的记者大声一些告诉敬爱的詹教授,你家的电视一共可以收看多少个频道的节目?其中粤语频道够不够百分之十?请不要在‘乞儿兜里挖食’了!

  6月10日5时35分,第六问:詹教授最后说,有人说‘要保护粤语’,我不赞成。所谓‘保护’,意思是敌人来了,被侵略了,可普通话是你的敌人吗?显然不是!我想问天———粤语是你们的敌人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1: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扬 百度百科 http://www.baidu.com/baidu?word=%B3%C2%D1%EF&tn=sitesowang&fyb=0&tr=Pj3yBflS31Y


      陈扬(1954年7月30日-),中国广东广州人。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他没想到,自己活到50多岁,都成糟老头了,会“红”成这样,还被有1400多万人口的广州“街坊”们起了个洋名字“陈Sir”。新闻日日睇主编G4陈扬于2009年01月04日晚10时16分,告知被炒,但是获市民力挺。2010年10月1日,陈Sir重返屏幕,主持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求其是但,生活空间》。2011年8月,受香港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邀请,正式加入香港卫视,将主持一档晚间1小时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1]






1
陈Sir-简介

2
陈Sir-经历

3
陈Sir-撤职事件

4
屏幕“失踪”

5
原委

6
市民力挺

7
陈Sir-评价

8
陈Sir-荣誉

9
陈Sir-影响

10
陈Sir-作品

发表于 2015-1-26 11: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詹伯慧教授小传


      詹伯慧教授,1931年生,广东饶平新丰镇人。1953年毕业于由王力教授创办的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从师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教授和著名方言学家袁家骅教授。历任武汉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30年,1983年调入广州暨南大学任教授,1985年任暨大复办后首任文学院院长,兼任汉语方言研究室(1994年更名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建立第一个博士点——现代汉语博士点。1991年开始招收攻读汉语方言学博士研究生。迄今詹教授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9人,其中包括来自港、澳、台的博士生5人,硕士生2人。1994年我国首批5名攻读汉语方言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授博士学位,其中出自詹伯慧教授门下的就占了4位。如今詹教授的门生都已成为汉语方言学界的骨干力量。语言学界把这支富有活力的汉语方言研究团队戏称为“詹家军”。

     詹伯慧教授从教60年(1953-2013)来在汉语方言、汉语辞书、汉语应用和汉语规范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早年参加由北京大学袁家骅教授主持的《汉语方言概要》的编写工作,负责编写粤方言和闽南方言两章,约占全书50万字中的.三分之一。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论述汉语方言的著作,在海内外学术界影响很大。他在辞书的编纂方面也卓著成绩,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多年,主持该字典的收字审音工作。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方言分科的副主编,撰写了许多方言方面的条目。近期他正负责主编《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约三百万字),此书为我国历来最大型的方言及方言学大词典,预计三五年内便可问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詹教授屡屡应聘到境外一些著名的学府讲学。1980年至1982年,他作为我国教育部推荐的首位学者受聘到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两年,为中日两国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开了先河。他的《现代汉语方言》一书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当年他在日本培养的学生,如今都已成为日本汉学界的知名学者。此后詹教授先后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1990)、新加坡国立大学(1998)、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1998)、香港大学(1986、2000、2004-2013)、香港中文大学(1987、1992)、香港科技大学(2005)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1995)等著名学术机构担任客座教授或开设讲座。他所授的课和他所作的学术讲演都给听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詹伯慧教授已刊著作近40部,发表论文逾400篇。先后出版过《汉语方言文集》(日本东京龙溪书舍,1982)、《语言与方言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方言 共同语 语文教学》(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漫步语坛的第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增订本2006)、《詹伯慧(1953-2008)語文評論集》(2009)等五部个人论文选集。近期他还主编了一套通俗性。应用性的《大家小书》,他自己的《语文杂记》(2010)作为首册出版,赢得语言学界的普遍赞誉。他主编的广东省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成果《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三卷本,1987、1988、1990)、《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4)和《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8)等多次获评为国家教委和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他主编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获评为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他主编、粤港澳三地一批粤语学者共同编纂的《广州话正音字典》(2002)以及由他主编、他的几位博士生协力完成的《广东粤方言概要》(2002)相继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赏。《广州话正音字典》为我国第一部方言正音字典;《广东粤方言概要》于2005年5月荣获广东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政府奖),这是广东语言学科大量著作中获此殊荣的唯一一部著作。詹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和1997年他连续两度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1997年暨南大学授予他“八五”(1991-1995)期间杰出科研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评为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2002年又被评为暨南大学“十佳先进个人”。2006年,暨南大学授予他终身贡献奖,2011年6月,他更获评为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是全省获此殊荣的16位社会科学家中唯一一位中国语言学家。他的业绩被海内外许多名人辞典所刊载。
     1988年他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和1998年又连续两届出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连续15年在全国“两会”中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获得过第九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詹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自1988年起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广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又被推举为暨南大学首任老教授协会会长,现任该协会名誉会长。

     目前詹教授仍担任一些相关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如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顾问、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等。他还是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一、第二届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并曾被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达十年之久(1991-2000)。
发表于 2015-1-26 12: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詹伯慧
来源:百度百科 http://www.baidu.com/baidu?word= ... &tr=Pj3yBflS31Y

詹伯慧,当代语言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笔名柏苇,广东省饶平县人,生于1931年7月10日。1949年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1983年10月到暨南大学任教,曾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2006年从暨南大学中文系退休。现任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发表于 2015-1-26 12: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扬:一个媒体人的奇迹

作者:杨春雨  来源:http://qnjz.dzwww.com/jzbl/201012/t20101220_6041037.htm


  我喜欢这种电视、广播、报纸同时出现的感觉,这样立体地将自己呈现给大家,感觉很快乐。我不觉得累,因为我对媒体有很浓的兴趣。我是媒体人呀。
                              ——陈扬


  如果在媒体界,电视、广播、报纸三种媒体同时兼顾,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节目,每天都有专栏文章出报,你一定觉得很难有人能做到,而陈扬做到了。

  可以不夸张地说,能够如此亲历亲为,如此游刃有余地在三种媒体每天出现,陈扬创造了中国媒体界的一个奇迹。


  经历:积累与沉淀的过程


  陈扬是广东媒体界的资深媒体人,以言辞犀利而著称,是著名的主持人、专栏作家、记者。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陈Sir。

  他最初的职业并非媒体工作,而是一名教师。1981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对外招人。报名者众多,陈扬是如何踏上媒体之路,成为日后广东“四大名嘴”之首的呢?


  据陈扬自己回忆,当时无非是尝试一下,并没有想到会有结果。教师出身的他,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凭借原创的一首长诗、一个电视剧本和一部小说,进入面试。上世纪80年代的面试和现在的面试有所不同,聊的是文艺、广播、时事政治等。这些话题本身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话题的交谈与表述,看出一个人是否有做广播的潜质与能力。他顺利通过各项考试,正式进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记者。1981年,正式“开声”。当时并未严格区分记者与主持人,陈扬既做现场记者也做节目主持,主持的第一个节目是《新闻之窗》,录播,每周一期。


  1986年,中国内地第一个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以广州话播音为主,通过广东全省17座转播台,覆盖广东、广西、海南、湖南、香港、澳门近1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节目形式新颖,既非内地的传统模式也非香港电台的港式风格,而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用广东的4种方言和普通话播出。这是一个用全新的广播方式广播的频道,一反传统的录播方式和分割式节目编排,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形式,每逢半点播出新闻,每逢正点播出经济信息,其余时间根据“广播节目以时间为轴纵向延伸”的特点,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通过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话题熔于一炉,并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成功和后来系列台的建设,也使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焕发了青春,引领中国的广播改革进入了“珠江模式”时代。而这一切来自于陈扬这一批优秀媒体人的努力和专注。


  在广播方面,陈扬已经是轻车熟路,那么他又是怎样和电视打上交道的呢?


  在1986年到1990年这个阶段,广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事事关心》,即现在《社会纵横》的前身。这是一档民生新闻类的专题节目,陈扬被找来客串。由此,他顺理成章地踏入第二个媒体——电视。而真正让他被大家所熟知的节目,应该是广州电视台他一手创办的《新闻日日睇》节目。这个名牌民生类新闻节目,由读报、民生新闻、活在广州、广州影像四个部分组成。广州市民视他为自己的朋友、街坊、邻居。陈扬辛辣的语言、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戛然而止的结束,以及从普通市民角度出发的“陈扬式评论”,都让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邻近感。他用地道的广州话和观众聊市井小事、聊民生热点,也聊家长里短。节目的成功在于陈扬的个人魅力,更在于节目的精确定位,从百姓的角度来揭露事件本质,针砭时弊。


  陈扬的形象也很平民化,就像你的邻居,你的街坊。他出镜就是光头、眼镜,不化妆。甚至也不穿西服打领带,只穿一件运动装就准时出镜了。问他为什么不化妆,不像其他主持人一样穿着讲究,他说:“主持人有两种,一种是本我表现,一种是自我表现,我属于本我出现。我中意我的本色出现。”可以说,这个成功的节目引领了新闻类节目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该节目从2004年到2009年,历时5年,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


  笔者去陈扬的工作室的路上,因为不熟悉附近的路,就打听路边两个送水的工人,“请问某某路4号怎么走?”一个工人回过头,笑脸相迎,说:“你一定是找陈Sir吧?就在前面向左走的路口。”我问:“咦,你们怎么知道我找陈Sir?”另一个工人答:“某某路4号就是陈Sir的地方呀,我们都知道,电视台的,对吧?我们都认识陈Sir!你是来找他做什么呀?”我说,是采访。于是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找到陈扬的工作室。事实上,陈扬搬过来才不到两个月,这也能看出附近的街坊们对陈Sir的关心和熟悉。


  专栏:关注与评论的窗口


  2009年开始,陈扬在南方都市报开辟专栏,至今已经有400多期。长期工作的积累与沉淀使得他思维敏捷、知识渊博、文笔出众。他在工作实践中又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正是这种历练,让他能有今天在三种媒体游刃有余的工作能力。


  陈扬对民生新闻、对城市文化的关心通过他的“一亩三分地”——专栏体现出来。2010年7月,广州市政协的一位委员提出: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这一提议引起的争论波及整个粤港澳地区,以及粤语移民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波及范围之广,争论热度之高,用广州市政协一位官员的话来说:几乎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建议或者提案。由此,引发了一场保护粤语(即广东话、白话)的大讨论。


  陈扬当时力撑粤语,“一种方言,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他认为,推普不应废粤,粤语和普通话可以并行。粤文化是中国文化相当精彩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多样的、丰富的,各种文化和语言并存。这与后来的广州市政协相关处室负责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希望广州综合频道重要时段能够增加普通话播音,而不是取消粤语”。这也体现出陈扬强烈的媒体责任感。


  节目:生活与艺术的桥梁


  目前,由陈扬主持、监制的《求其是但生活空间》每晚准时在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这是一档轻松的生活类节目。节目有市井小事,有家长里短,都是贴近生活的话题,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喜怒哀乐、供车供楼、婚姻爱情,正如陈扬自起的节目名称《求其是但生活空间》,抱着轻松随意的态度谈天说地。


  说起节目名称“求其是但”,陈扬是这样解释的,“求,追求,这是主观的;其,代词,客观的;是,指的是绝对的;但,则是相对的。全部放到一块,就像是这世界,包罗万象。这是我新节目的方向。”


  节目中邀请的嘉宾可能是官员,可能是明星,还可能是“草根”。正是由于节目的贴近生活和陈扬的个人魅力,这档节目从今年10月开播至今,没多久的日子,就已经拥有大批忠实铁杆观众了。很多人都感到有陈Sir在身边,生活才更有味儿。有观众就来电话说:“周六周日没有陈Sir的节目,怎么过呀?”这听起来有点夸张,可是足以证明陈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陈扬说,知道观众、听众和读者热心的反馈后,人也更加有动力、有活力,会更加努力。或许,陈Sir就是大家的一种期待吧!每晚7点准时收看他的《求其是但生活空间》,晚上10点准时收听他主持的《晚安,珠三角》,每天在南方都市报上看他的专栏文章,和他一起感受广州、了解岭南。这种期待就是因陈扬的魅力而生。


  对于这个节目,笔者问陈扬,做新闻出身的他是否大改风格,由新闻做起了生活节目呢?他肯定地说:“不是!做新闻只是我的一面,做生活类节目是展示我的另一面。虽然做的是生活类节目,但并不是说就不关心民生新闻了,其实这并不矛盾。做节目的终极目标是让大家感到幸福,生活类节目正好契合了这一点。我认为,只有生活,是大家关注的共同点。”


  陈扬说,一般人们在电视上所关注的事物可以分几种:第一是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第二是对生活的关注,第三则是对城市艺术的关注。
  大家都在追求正义、公平,但大家又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公平只是对自己有利的,才是真正的公平。这就是从自己的立场来鉴定一件事是否公平。现在,利益成为衡量公平、正义的标准。媒体也乐于将注意力放在正义、公平和民生新闻上,这是社会整体矛盾的反映,也表现出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出现偏差。


  而人们对生活的关注是统一的、共同的。“现在做这个节目似乎有些冷门,因为媒体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民生新闻上了。但我觉得,只有对生活有着巨大的热情才有能量追求其他。生活类节目可以涵盖社会很多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说,“我想通过这个节目,为生活与艺术架起一座桥梁,让‘草根’也会对艺术产生一些冲动,老百姓也会逐渐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一个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点在于什么?不是有钱与没钱,绝对不是。而是艺术!艺术是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艺术为城市心灵提供营养。生活的幸福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你对生活的观察、品味和欣赏,这一点一滴的滋养不是靠钱就能买到的,而是心灵的独特感受。《求其是但生活空间》就是希望通过节目的多面性、生活性、艺术性来为观众提供心灵的滋养,让大家的生活质量变得更优质。”


  陈扬说:“和《鲁豫有约》及《非常静距离》不同,我节目中请的嘉宾不刻意找明星、名人或者官员,基本会以和老百姓相关的人士作为嘉宾范围。有官员、有普通街坊、有艺术家、有主持人等等。比如有一次我邀请的是广州某区的一个官员,我称呼她官职的时候,她很紧张,后来,我叫她的名字‘阿梅’,她立刻就很轻松,像朋友一样和我聊起来,节目进行得很顺畅。我的节目中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主持人,比如上次节目是亚运会开幕前,我请来宋世雄和王泰兴两位泰斗级体育解说人物。我想体现的是平民化,所以,他们到我的节目来都不会感到有多大的压力。我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观众感觉,人人都可以上陈Sir的节目,这个节目就是做给老百姓看的,这个节目和他们很近。”


  在他看来,生活与艺术其实本来就没有鸿沟,只是在每天生活的琐碎中,忘记去欣赏和品味艺术,《求其是但生活空间》就是担当这个桥梁,把生活与艺术连接起来,让大家的生活更有艺术、更充满幸福感。


  信念:顺境与逆境都乐观


  谈到在30年的媒体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顺境和逆境,陈扬说,自己一直很乐观。他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就像坐在一辆大汽车上,突然前方路上掉下一块大的石头,有人说搬走,有人开骂。但其实这些都不能弄走这个石头。那么,何不下车走路过去呢?一直怒骂也解决不了问题,或许有很多不好走的路,可是一路走来,可以享受鲜花、享受阳光,当然也有突发的石头飞下来。人生,就是这样,你不能因为你自己而改变什么,就继续前面的路吧,而不要一辈子只为这块石头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生命。”


  陈扬正是以这种心态来应对很多逆境的。当笔者提起他遇到的逆境时,他抽起了烟斗,摆摆手说,“都过去了,不要说了。我都放下了,何必再提?”而对于有记者说他是“老愤青”,他说:“我心态很平淡、平和,我其实不怎么愤青呀。我觉得就像刚才说的,一块石头在那里,走过去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确实,陈扬是个智者。


  未来:内容与技术的转变


  谈起未来电视新闻节目的趋势,陈扬说:“我认为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全民DV时代的到来,大家都关注现场,每个人都是现场的拍客。任何事情都在人们的视线下,一部手机、一部DV也不贵,大家都可以自己拍来和大家分享了。所以,对于节目而言,直播是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大家更重视现场感。我现在的《求其是但生活空间》和广播节目《晚安,珠三角》全部是现场直播。至于内容,新闻类节目内容在未来也不再是民生新闻占主流,而是更全面地关注生活新闻、文化新闻和科普新闻。”


  这就是陈扬,无论是在电视里的从容还是在广播里的亲切,又或是在报纸专栏上展现的睿智,都让人觉得,认识陈扬,与陈扬聊天,就是在看一本书,品一杯醇酒。陈扬的记者生涯让他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机会,让他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都为他日后做电视、广播、写专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养料。


  笔者问他,游走于三种媒体,累不累?他笑答:“累?做什么不累呢,即使什么不做也会有人觉得累。我不会觉得累,因为我喜欢这种电视、广播、报纸同时出现的感觉,这样立体地将自己呈现给大家,感觉很快乐。我不觉得累,因为我对媒体有很浓的兴趣。我是媒体人呀。”的确,兴趣是让人最享受的原动力。笔者采访的前一天,广州长隆大马戏邀请包括陈扬在内的广东“四大名嘴”客串演出。谈起这个尝试,他说,还不错,感觉挺好的。陈扬就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的人,他说,他的一天等于别人的3天了。


  “求其是但”是粤语常用语,表达一种随意、随便、不刻意、不勉强的意思,有人将“求其是但”看做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陈扬说,“求”类似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求”,反映的是对主观世界的探索,“其”则对应的是客观世界,“求其”就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但”反过来是“但是”,“但”表达的相对,“是”表达的是绝对。“包含主观和客观,绝对和相对,‘求其但是’是个好大的命题。”陈扬打趣介绍。然而,或许大家对他的期待不仅仅是生活类节目吧,更多的是期待他的招牌评论节目,他的辛辣,他的“陈扬式”风格!



陈扬,1954年出生,1981年开始任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1991年~2003年,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佛山记者站工作期间,到佛山电视台办起时下正红的《飞鸿茶居》。1996年开始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持《真的星空》、《夜行人》、《心灵地图》等节目。2004年~2009年,任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主持人。2009年起为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2010年起担任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 《求其是但生活空间》 主持人和监制。曾获得广东省第一届金枪奖、长江韬奋奖提名、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发表于 2015-1-26 1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Sir-评价

美女范冰冰当前,陈Sir似乎也有点晕了。

言辞犀利、作风强硬是大家对他的一致印象。当时,广州面临“同德围搬迁”问题,他对同事说,要把这个民生新闻做大:“广州没有理由委屈这些百姓。一定要炸掉这座城市的冷漠。”

熟人眼里,陈扬更像个老顽童,他比台里那些“80后”还会玩。养狗、喝功夫茶、用毛笔记笔记、收集汽车模型,抽烟斗、从不喝早茶,他以54岁高龄,被称为台里“最in老人家”。

他还喜欢玩无线电,玩得颇有水准。汶川地震时,他带着8个无线电爱好者协助押运的20多台十吨大货车,集合了《日日睇》节目募捐的广州街坊捐献的救灾物资开往灾区。

同行的年轻人康记开始并不是很服陈扬,可几天几夜的行程下来,他不得不开始佩服。“一个老人家,体力比我们都好,而且很顾全大局,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人真的很纯粹。”

私底下,有人说陈Sir很凶。审片时,只要发现一处错误,他都会低吼一声“谁干的?”。 当然,在选节目音乐的时候,他也会避让。他让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助理选,选后他一边骂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音乐,一边还是放行通过。毕竟他知道,助理爱逛碟片超市,助理爱听的音乐,一定是当下年轻人爱听的音乐。
发表于 2015-1-26 12: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Sir-作品

陈杨在《新闻日日睇》元旦新闻频道节目开头语:

新闻频道,日日倾下计。今天是二零零九年元旦,农历十二月初六。先祝各位街坊元旦开心,新年快乐。今天风和日丽,是个休假的好日子。不过仍然几冻。乐观的人记得阳光,忘记寒冷,悲观的人只会喊冻,无视阳光。而我就既不见阳光,也不会叫冻。因为琴日落班先接到通知,从今日起,新闻频道节目在新闻频道的重播全部取消,以后各位街坊要睇呢个只是倾计的节目,一系就七点坐定定睇新闻频道,一系就乌眉哈睡等晚上十一点半左右的主频道重播,一个节目睇两日。

我早就讲过要将每一天的节目当成最后一期的节目来做,这一天已经越来越临近了。今日之果,昨日之因,我无怨无悔,只是辛苦了各位街坊。新年溜溜,都要讲声对唔住,难为晒。

我想起罗大佑的那首歌,叫做闪亮的日子,你我为了理想 历经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的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无论晴天阴天,我和新闻频道的兄弟姐妹都会始终怀抱正义情义的理想,将街坊的痛当成自己的痛,将街坊的欢乐当成自己的欢乐,以广州为家园,以广州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得不足不够大家多多包涵,在二零零九年艰难的日子,希望我们可以一起继续为了理想,为了广州闪亮的日子,继续走下去。天气方面,气象台说,广州市区今晚夜间同明天白天都是:晴天,气温介于7到18摄氏度之间,几冻下,相对湿度介于 20%~55%之间,天气非常干燥,吹轻微的偏北风。各位街坊多多保重,千祈千祈。
发表于 2015-1-26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Sir-影响

“这是陈Sir在新闻里说了以后大家跟着学会的。”从山东来到广州开了6年出租的的哥老许一提起这事就眉飞色舞。“在广州,谁不认识他啊!不就是那个说话特别贴心、特别有广州味的陈Sir嘛!”

广州电视台一位化妆师,曾奉命为第一次主持《新闻日日睇》的陈扬化妆。化妆师一看,陈扬这老头儿,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要是再不化化妆,能把老观众都吓跑。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没有读过大学,从没受过正规新闻专业培训的土生土长广州人,一手撑起了一档广州电视台王牌新闻节目。从主编到策划到主持,他亲力亲为,每天拿着报纸就上电视,保证了新闻脱口秀的原汁原味。

广州人形容他“利爪敏捷捕捉热门话题,思维跳跃搅起头脑风暴,语速快得像刘翔跨栏”。节目开播,他经常亲身去追访生活底层的弱势群体。他尖刻评论南沙环境因石化工程为不适合人居住;对老城区乱拆和广州文化保存问题施之以“两岸杨柳,中间臭水沟”的辛辣讽刺……

陈扬几乎成了广州的一个文化名词。“他总是不断刻意地为广州社会的价值观定位,他提出的一个个文化气息浓烈的名词,对隐没在生活当中广州的社会个性与传统,作了高度的概括”,当地的一个文化记者曾经这样评论他。

一所大学里的历史系教授,在一次公开的场合提到留在广州的唯一理由,竟然是因为“这里有陈Sir的节目,到别的地方就没得听了”。那些听不懂粤语的来广州工作的外地人,只要打开电视看过陈扬的节目,多半会被他吸引,边看字幕边看画面。
发表于 2015-1-26 16: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扬先生问得好!
发表于 2015-1-27 08: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詹伯慧的弟子们为何不出来给师傅帮忙呢?不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0:31 , Processed in 0.0780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