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湘里妹子

顺手牵羊----湘里妹子学术论坛2015春节献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9 15: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的轻波 于 2015-2-19 15:43 编辑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全,一定要看哦!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2-19



  

今天春节,过节氛围达到高潮。这过节,也有各种极富年味儿的习俗讲究。您知道哪天不能动用扫帚,哪天不能倒垃圾,哪天不宜出门拜年吗?别着急,这都为您整理好了。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正月初三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区将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也有一些地区认为这天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正月初四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次,在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



相传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这天也是众星下界之日,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长辈还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正月初九



民间认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这一天,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此日待人处事皆讲求和气,不可冒犯天神。民间的祭天仪式自初九的凌晨开始,一直到天亮为止。在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须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


正月初十


相传,正月初十是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传在西南地区,尤其是湘西,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


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五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准备庆祝元宵节。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一切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谜语,还要吃元宵、汤圆。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地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微信号

本期编辑:胡洪江

发表于 2015-2-21 10: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年初二习俗
  

    相信大家对大年初二习俗都不陌生了,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其实,除此之外,大年初二习俗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习俗。

  习俗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习俗二: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习俗三: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有关财神的传说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祷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里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有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侧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回娘家


正月初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们,便在大年初二这一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一大早,小两口便开始为走娘家的事儿精心准备着。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齐齐,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妇往往再三嘱咐丈夫和孩子在说话、行为等方面一些应该注意的礼节,一切完毕才带着礼物高高兴兴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会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迎接闺女女婿一家人,笑纳礼物的同时有孩子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


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

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


到了娘家见了爹娘之后,先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磕头拜年;虽然这时候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领着,到附近的本家或比较亲近的人家去给长辈拜年。闺女则自己到街坊邻居平常关系不错的人家拜年。


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是一定要专程拜年的。 春节当然是要在婆家过的,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 新媳妇回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还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从初二丈母娘家的第一顿开始,老丈人家族的亲戚会排着队的请吃,上席,喝酒,还要给压岁钱。拜一家,送一次礼,收一次小钱。长辈、亲戚都要给新郎一些小钱。回来接着去拜新郎的本家、亲戚,也是吃饭,送礼,收的小钱却是给新娘的。 小两口新年往往收入颇丰。


最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这一次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


结婚第一年,小两口一定要在初二回娘家。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宾。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既然是请的新女婿,新女婿当然就得坐上席,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也有上八种的,分为四干四鲜),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动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


初二这天中午,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不至于喝醉丢人现眼,女婿会带个代他喝酒的,此人能说会道,而且酒量极好。在酒场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数由他们代喝了。


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献”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随时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一般是只给与妻子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小孩就行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后,最后还要上糕点,这些糕点全是陪客带来的,是专门做的花样糕点。上的糕点也同样需要新女婿先吃,每个陪客带来的点心都要上一遍,来多少陪客,这糕点就要上多少道。每上一道糕点,就会有专人介绍这是哪家亲戚带来的,和女婿是什么关系。新女婿如果各种糕点都尝一个的话,估计肚子会撑圆了,所以他只是动一下筷子,夹一个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就算尝过了。


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是谁套住了新女婿的车子,满院子人哈哈大笑,这时新女婿才回过神来,原来“耍女婿”开始了。新女婿要发喜糖和香烟,请求人们解套。 这要很费些口舌来讨价还价呢!客人、主人被逗得捧腹大笑,穿西装打领带的新女婿不敢怒也不敢言,还得赔着笑脸。如若不然,别人就会说这新女婿娃“不吃耍”(玩不起),让人瞧不起,以后就是来丈人家,村里人都懒得理。所以,新女婿无论如何也不能落下这“不吃耍”的名声。 虽然现在“耍女婿”更多的是图热闹,但在我们农村,如果新女婿没人来耍,对主人家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耍的人越多,则说明主人家为人不错,人品也好,主人家自然高兴。


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以后过春节再回娘家,就没有这么多规矩和讲究了。



大年初三,千万不要拜年,赶紧看看!

大年初三,按照古人的说法,称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如不宜出门拜年、要早点睡觉等。古人迷信的说法今人不必管,但经过了前几天的狂欢后,朋友们应注意休息。

【幸福话年俗】之正月初三


【赤口日】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之则容易引起口角,所以香港老一辈的新界原居民,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



【羊日】

传说,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今年更是如此啦!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按照古人的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他们对初三很重视,称为“小年朝”。


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从除夕到初二,每天起早拜访亲戚朋友,晚上又要各种晚宴应酬,初三不宜出门,也刚好可以睡个懒觉,补补这两天熬的夜~~

发表于 2015-2-23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年初四 羊年迎羊日 恭迎灶神回民间


       农历一月四日,恭迎灶神,在位理学中占羊,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三羊(阳)开泰”就是指的这个,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迎神日”


农历一月四日,恭迎灶神,在位理学中占羊,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三羊(阳)开泰”就是指的这个,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迎灶神送火神: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详细说就是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吃折罗


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迎接五路:


原来指的是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

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始营业,以图吉利。




绑火神,放鞭炮


北方有些地方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灶王爷。




属羊命不好?

  在羊年羊日,想必不少人听到了“属羊命不好”的说法。对此,民俗专家表示,羊是寓意吉祥的动物,历史上不少名人都属羊,包括政治家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等;当代莫言等名人也属羊。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用“羊”字讨吉利。“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就是借“阳”的谐音表示吉祥如意的愿望。其实正确写法是“三阳开泰”,出自《易经》,指冬去春来的意思。

  《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美,甘也。从羊、大……美与善同意。”古代人们把羊视为灵兽和吉祥物。在古文中,“羊”“祥”二字是相通的。许多古代器物都把“吉祥”的铭文写成“吉羊”。


“十羊九不全”从何而来?

  古代曾流传“十羊九福全”,是说羊象征着幸福美满。有人误写成“十羊九弗全”,在口耳相传中,又被讹传为“十羊九不全”。

  据考证,清朝咸丰年间之前并未出现过“十羊九不全”之说。“十羊九不全”是推翻慈禧太后的政治策略。因为慈禧太后属羊,为了推翻她,民间开始宣称属羊的命不好。再加上曾国藩、李鸿章都属羊,使百姓对属羊的几个王侯将相心生厌恶,导致了此传说。

这些人都属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古至今,属羊的成功人士比比皆是。如国外的:爱迪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等,如按中国民俗他们都是属羊。

  科技界: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物理化学家梁敬魁、稀土研究专家苏锵、著名海洋生物学家郑守仪、中国著名冻土学家程国栋等。

  文艺界:莫言、陈道明、周润发、奚美娟、米雪、章子怡等。


  历史上:曹操、司马懿、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岩等。




♨今日“破五” 迎财神啦! 谁打开,谁发财!


“破五”,五居中,是阴阳交错,“破”什么呢?按北方旧俗,初一到初四,家里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出门。“破五”,商铺开市,就恢复正常生活了。南方初五比除夕还重要,在于接财神,在交错路口,也称“抢路头”。所谓“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初五后禁忌即告解除


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称“破五”。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避邪免灾的同时,把“晦气”“穷气”“霉气”从家中赶走。


祭财神


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生意兴隆

亲们,接财神喽!接财神喽!我接我接接接喽!



想要把财神跟元宝带回家吗,那就转给你最好的朋友以及家人让他们陪你一起发财吧!

转走行大运,发大财!好兆头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六“送穷神!送完注定六六大顺



                          初六送穷神

你不送他不走
万户开门看
无人不送穷


送穷要趁早  早送早发财


我要发财穷神走开


                  送走穷神  六六大顺







大家一起把穷神送的远远的

祝福今天开市的朋友财源滚滚





迎来财神。送走穷鬼,我们就会







        你也送送吧
发表于 2015-2-25 12: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15-2-25 12:29 编辑

史上最萌小羊走红:面部自带“马赛克”

来源: http://news.0898.net/n/2015/0223/c231184-23969523.html


  史上最萌小羊走红:面部自带“马赛克”


动画里最萌的羊是哪一种?小羊肖恩!真实世界里,真的存在这种黑脸黑脚白毛毛的羊,它有个霸气的名字:瓦莱黑鼻羊。网友:找它的眼睛,太考眼神儿啦!赶上包公啦!面部自带马赛克!




                              属性决定的性格,一生放荡不羁爱冒险,被网友称为最萌的羊!吐舌头卖萌,无法抵抗!


                          它们不仅对高山地带的严寒气候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陡峭崎岖的山坡也能看到它们觅食的身影。












萌货来袭:瓦莱黑鼻羊


       瓦莱黑鼻羊是最可爱的动物之一。第一眼看过去它简直就不像是真实的活物,很多人都误以为它们是制作精致的毛毡制品。这货没有在网络上大红大紫实在是件奇怪的事,虽然它们确实也蛮有人气的,但是还不够,没道理火不过草泥马呀。

      黑鼻羊产自瑞士的瓦莱地区。它们属于多用途的羊,既养来产羊毛,同时也是肉羊。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着黑脸、黑耳朵、黑膝盖和黑腿。除此之外它们身上其他部位都长着白色的条状羊毛,而且那毛极其蓬松,舒服到让人忍不住想抱着它们睡觉。它们是外表萌弱,本质坚韧的动物。




       瓦莱黑鼻羊非常适合生活在极度艰苦的高山气候条件之下,它们能在很陡峭的岩坡上觅食。每只羊大概能长到80到100公斤重,每年能产4公斤左右的羊毛。有关黑鼻羊的纪录最早出现在1400年,但是直到1962年它才被确认属于一种独立物种。


发表于 2015-2-25 13: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15-2-25 13:08 编辑

春节习俗之大年初七“人日节”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5-02-22 11:00

 

2月25日是农历乙未年正月初七。据有关史料记载,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类生日。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人日”作为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代东方朔在《占年书》中明确记载,旧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各占一物,按次序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顺理成章,正月初七成为人的一个大日子,即“人日节”。《北齐书·魏收传》中也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魏晋以后,人日节开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在内的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荆楚岁时记》对当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做了详尽的记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


到了唐朝,人日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唐诗记事》卷九中记载:“景龙三年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随圣驾出行的苏颋在《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一诗中对此进行了描述:“楼观空烟里,初年瑞雪过。苑花齐玉树,池水作银河。七日祥图启,千春御赏多。轻飞传彩胜,天上奉薰歌。”在朝廷为官的宗楚客也作有一首同题诗:“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今朝上林树,无处不堪攀。”时任太子詹事兼崇文馆学士的刘宪则从不同角度作同题诗,更是把当时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描绘:“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风寻歌曲飏,雪向舞行萦。千官随兴合,万福与时并。承恩长若此,微贱幸升平。”


在当时,人们还以人日这天的天气阴晴占卜终年的吉灾,日晴为吉,日阴为灾。对此,东方朔在《占年书》也有记载:“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而众多的文人雅士面对人们欢度人日节的景象,则不免诗兴大发,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诗人高适在人日时想起友人杜甫,便作得《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思念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杜甫曾以《人日》为题分别作有一则五言诗和一则七言诗,五言诗云:“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七言诗则说:“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前者表达了韶华逝去的无奈情怀,后者则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气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时节不再担忧前途,充满了乐观精神。


唐代以后,“人日节”逐渐被人们淡忘,但一些风俗却留传至今。如这天在我国很多地区要食“七宝羹”或“七菜粥”,即用七种蔬菜做羹煮粥,据说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只是由于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但取意是大同小异,差别不大。有些地区人日节这天要放鞭炮、吃饺子,而大多地区则是吃长面,也叫“拉魂面”,寓意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也是提醒人们渡过了几天休假和欢庆新年的气氛,“人日”后不再休息,来年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过日子。



发表于 2015-2-25 13: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15-2-25 13:07 编辑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1.简介

正月初七为人节,源于古代汉族神话:女娲开天辟地,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几经演变,成为汉族吃七样羮习俗。
专栏作家、天津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传说中,远古时期地球上并没有生物,最初由女娲创世,她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1]


2.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作为春节这个大节日中套着的一个小节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汉族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俗称“人日子”。[2]


3.来历

在汉族传说中女娲创造苍生,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人日:指阴历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即正月初七。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汉族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4.文化

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就是汉族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来自专家著述称,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
何谓“人日”?尽管各地风俗有不同,但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3]


5.习俗

摊煎饼

汉族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汉族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面条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参考资料】

民俗专家:民间曾把正月初七作为“人的生日”

趣谈“人日”:正月初七 祈福纳吉求平保安

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
发表于 2015-2-26 14: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key-EB 于 2015-2-26 14:29 编辑

文化世象 | 年俗是流动的温暖
作者:于殿利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2015-02-26




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想几个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过年?怎样才算过好年?过一个好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看似没有意义,估计在匆匆的年节里也不会有多少人认真去想,但它们实际上却触及了过年的本质。  

      与过年最相关的是丰富多彩的年俗。之所以说是“丰富多彩”,是因为各地有各地的年俗,又有共同的年俗。这些年俗是活生生的,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是最接地气、最有生命力的。无论这些年俗多么各具特色,总有一根无形的主线串着共同的主题。  

      年俗共同的主题,首先离不开“吃”。这个吃与平时不同,须是全家聚在一起吃,这叫团圆饭。吃有那么重要吗?真有那么重要!吃的问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家里有好吃的一定要留到过年的时候吃,留着全家人回来一起吃。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开始为过年准备食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与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  

      第二个主题是“发财”。发财还是为了吃,为了吃得更好。所以,压岁钱或给晚辈送红包是亘古未变的年俗,延续至今。朋友或熟人路上相遇,也都会收到数不尽的“恭喜发财”。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是到庙里拜财神,甚至把财神请回家。以武汉为例,大年初一和初五,老百姓纷纷到归元寺上香,祈求财神爷保佑,初五那天香火尤其旺。  

      第三个主题是“好运”,人人都在春节里祈求好运,盼望在新的一年中好运相伴。好运之首应该算“平安”,中国有句老话就叫作“平安是福”。与“平安”相关的则是“健康”,所以“身体健康”的拜年语是一定少不了的,也深受人们的欢迎。  

      近些年中国的年俗增加了新内容,与传统年俗相比,新年俗仍然保持着“团聚”与“团圆”的主线,但是有了新形式。其一是全家游,与平时的同学、同事或朋友结伴而游不同,过年全家游的关键在于全家集体出动,所以常常有“三代游”“夫妻游”的景观。其二是赏花或逛庙会。赏花和逛庙会可以说是南北方完全不同的风景。武汉人过年就有赏梅的眼福,武汉大学的梅园、磨山植物园的梅花,都久负盛名。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北京的公园则在举行庙会,最初的庙会以吃为主,现在则多是文化主题,且越来越受欢迎。  

      我们熟悉的一些过年的事与物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有的内容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更多是留下具有仪式感的形式;有的内容本身虽然还保留着,却饱受质疑。前者以“吃”最具代表性,以前人们看重吃,看重吃什么,因为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舍得吃点儿好的。现在时代不同了,过年时吃的东西已经没有任何稀罕性可言,跟平时吃的都差不多了,只不过品种可能更丰富一些而已。有时候甚至觉得,好吃的东西确实比以前多了,可从前的滋味儿却是再也找不回来了。后者则以放鞭炮最具代表性。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可能是最“隆重”的中国传统了,以前的年画中就少不了儿童放花炮的主题和内容。放花炮除了能够增添过年的喜庆氛围之外,还有崩一崩“晦气”或驱魔降妖的意图。但是在雾霾对生活环境造成危害的今天,城市地区的“限放令”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响应,有的人甚至认为放花炮是一种传统的陋习,应该彻底予以放弃。可是,如果没有了花炮,过年真的就像缺了点儿什么,就似乎没有了那种熟悉的“年味儿”。  

     还有一件逐渐消失的习俗是东北农村的扭大秧歌。以前在东北农村过年,各路大秧歌的汇演那叫一个热闹,节日气氛非常浓烈,秧歌至少要扭到正月十五,现在这场景似乎只剩下了回忆。物质生活无疑大大进步了,而有的根植于乡土的文化却在一点点消失,想来有些可惜。  年俗是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射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里的人们的精神面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照这面镜子,照出真实的“本我”来,并且让这个“本我”紧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年俗的有益组成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8 19:55 , Processed in 0.06929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